高校教师师德修养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

一、名词解释

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的总合。

职业——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和习俗的总称,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和行为准则。

教师——教师是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从事教育活动、为一定的社会培养人才的工作者。

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养成等施加影响。

依法执教——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模遵守国家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带头遵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法治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个人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和在这一职业活动中希望达到的水平或成就。

教师职业伦理——教师职业伦理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的总和。

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

教师职业人格——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人在行为倾向性,它是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总体构成的。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构建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以开放、理解、尊重、包容的心态参与国际对话和社会交往,把自己置身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的广阔舞台,置身于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潮之中。

生本定位——生本定位,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归宿,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术道德——所谓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和准则。

严谨治学——严谨治学主要指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即在学术烟酒中要严肃认真,严密谨慎,老老实实,不带有半点虚伪和骄傲,坚持一丝不苟,确保研究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学术民主——所谓学术民主,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专业的、系统性的认识和管理自由度,不受约束和限制地发表自己通过时间获得的看法。

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指个人或组织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向社会提供产品、利益的活动。

高校社会服务——高校社会服务,即是指高校服务于社会。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包括为社会所进行的人才培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指高等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活动。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是指高校教师以自己的学科专长为基础,除完成高校本职工作外,根据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术组织的兼职劳动统称为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

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学校情境中,教师个体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往或共同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比较稳定的心里联系。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相互交往与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指的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公正地对待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每一个学生,不得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地域、相貌以及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关系为由偏袒或歧视某些学生。

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

教师集体——教师集体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集体,一般是指由一所学校全体教职工所组成的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包括学校的党政领导、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狭义的教师集体,是指一所学校中有专门从事德、智、体、美教育工作的任课教师所组成的集体。

教师集体关系——教师集体关系,是指教师集体成员之间,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教育活动的交往与互动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教师集体中的团结协作——所谓教师集体中的团结协作,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事从学校和育人的大局出发,既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个性风格,又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相互促进、互相激励的教育人际关系,进而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修养——狭义的修养通常是指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容的思想品德修养;广义的修养一般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工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的水平或境界。

他律——所谓“他律”是指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受动的地位,其意志是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驱使,把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作为行为准则。

自律——所谓“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外在仪表——外在仪表指人的相貌、体态、语言、仪表、风度等方面。

端庄的仪表——端庄的仪表是指端正而庄重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外表,它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师个人德、识、才、学、体等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

师德认识——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的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他人和自己行为举止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心体验。

师德行为习惯——师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出现的师德行为方式。

二、章节重点概念及课后习题

第一讲

道德的四个层次的含义:

1、道德是有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即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不同

的道德要求。

2、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

3、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心信念所维持的。

4、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和总和。

道德需要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初级的道德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取决于外部的规定和期望,人们把规则看成是神圣的和不可改变的,对法律、权威、权利等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还处于通过服从既成的围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线上。

2、第二阶段是中级的到的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行为不再是听从别人并以别人的名义进行抉择,而是听从自己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抉择。

3、第三阶段是高级的道德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已经成为自主自为的道德主体,履行道德规不再是义务和良心的要求,而是心灵的一种在需要。

道德的基本功能:

1、自律功能。

2、教化功能。

3、调节功能。

职业生活中的三种不同水平的存在:

1、生存

2、享受

3、发展

职业道德的作用:

1、职业道德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

2、职业道德对提高从业者道德水平有促进作用。

3、职业道德对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示作用。

职业道德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成熟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后期——职业道德的萌芽阶段

2、奴隶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阶段

3、封建社会——职业道德的初步发展阶段

4、资本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迅速发展阶段

5、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发展崭新阶段

职业道德的特征:

1、行业性与特定性

2、稳定性和连续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

4、规性欲实践性

何为大学精神:

1、就容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思想自由和学术

自由造就了大学精神。思想自由的基点在于自由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创造知识、创造价值。

2、就形式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有神韵。大学精神是充溢着校园各个角落,弥漫

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一种氛围,她渗透于师生的骨髓,寖润于师生的身心,成为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成为师生在举手投足中自然会流露出来的一种气质。

3、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的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大学生的特点:

1、从大学生身心发展来看,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晚期,年龄在18-25岁。

2、在在知识经验方面,由于大学生已经接受了中等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3、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看,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初步定型的阶段,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

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

1、积极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第一讲的课后练习:

(概念已有,只有案例分析)

1、什么是道德?道德有哪些基本功能?

2、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有何作用?

3、职业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4、什么是大学精神?为什么要打造大学精神?

5、案例分析:

(1)、什么是大学精神?它的核心容是什么?

答:大学精神:1、就容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精神。思想自由的基点在于自由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创造知识、创造价值。

2、就形式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有神韵。大学精神是充溢着校园各个角落,弥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一种氛围,她渗透于师生的骨髓,寖润于师生的身心,成为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成为师生在举手投足中自然会流露出来的一种气质。

3、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的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核心容:它的核心容是学术自由

(2)、你认为如何构建大学精神?

答:在容上,培养学生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鼓励学生以学术为本,追求知识为根本目的,以学术自由为底线。给师生营造出一种读书与思考,追求真理,探索奥秘的校园氛围。

在形式上,以大学每年举办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礼仪为例,仪式本身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也是独特而主要的教育形式。虽然它是常规性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生命中一段重要的经历。仪式的隆重、正式,典礼的热闹、典雅,设计和策划以及容安排,绝不是仪式本身短暂过程的时间流逝,而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总的来说,构建大学精神,不管从容上还是形式上,在方方面面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校园氛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