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曲名词解释

唐大曲名词解释

隋唐歌舞大曲

唐大曲:隋唐歌舞大曲又称大曲或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也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进一步吸收了外来音调与形式,较之魏汉的相和、清商大曲有着更高的发展,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歌舞背景

歌舞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杨荫柳先生将唐代歌舞大曲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

在唐大曲中,“清商大曲”、“龟兹大曲”和“西凉大曲”是三类不同典型风格流派的大型歌舞音乐,而且已经相当宫廷化和贵族化。

《教坊记》中记录的324首唐代乐曲名曲中,可考为大曲者有数十首之多。同时,唐大曲的结构也相当复杂,主要有“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中序”(以唱歌为主)和“曲破”(以舞蹈为主)三大部分,中间有“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等许多复杂的节奏和速度变化,这样一种程式化了的歌舞音乐,标志着中古时期歌舞伎乐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唐朝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霓裳羽衣舞》

中国戏曲史考点

中国戏曲史考卷 一、名词解释(共7题) 1、优孟衣冠 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 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 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 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 ——中国音乐史部分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弹歌》 《朱襄氏之乐》 《云门》 《咸池》 《大夏》 《大濩》 贾湖骨笛 磬 籥 埙 镛 二、论述题 1、远古夏商时期乐器和乐律 2、远古夏商时期的民歌 3、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起始 4、夏商时期钟的类别 5、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 第二章周秦时期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六代乐舞 八音分类法 三分损益率 郑卫之音 采风 成相歌 二、论述题 1、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成就 2、周代的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 3、西周的宫廷乐舞 4、儒家、墨家、道家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一、名词解释 李延年 相和歌 相和大曲 鼓吹 横吹 琵琶 箜篌 《广陵散》 百戏 角抵戏 《乐论》 京房六十律 二、论述题 1、汉乐府的兴衰 2、鼓吹乐的形成和发展 3、相和歌的形成和发展 4、两汉三国的乐器发展 5、两汉三国的民间歌舞 6、《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7、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 吴歌 西曲 北歌 真人代歌 但曲 五旦七调 管口校正术 《碣石调·幽兰》 《梅花三弄》 二、论述题 1、清商乐的历史演变 2、故事歌舞及其历史地位 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 4、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

一、名词解释 曲子 《乐府杂录》 参军戏 变文 教坊 《秦王破阵乐》 万宝常 许和子 王朴律 二、论述题 1、隋唐时期七部乐到十部乐的形成 2、唐大曲的结构 3、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种类和职责 4、隋唐燕乐在宫廷中的地位 5、隋唐时期的音乐思想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姜夔 扬州慢 唱赚 鼓子词 宋杂剧 兴隆笙 云璈 火不思 浙派琴乐 《潇湘水云》 十八律 俗字谱 律吕字谱 《乐书》 《琴史》 《碧鸡漫志》 《唱论》 二、论述题 1、诸宫调与元杂剧之间的音乐关系 2、货郎儿的发展历程 3、散曲的曲体形式以及它与元杂剧之间的关系 4、《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大司乐 答案: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领导,最早的音乐教育就是“大司乐”。 三分损益法 答案: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乐舞 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现今人们根据出土的一些描写、描绘该乐舞的文字、壁画等编制出一套乐舞,重现古代唐朝时长安乐舞的优美、盛况和艺术魅力。 礼乐制度 答案: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朝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其中有一种制度叫“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中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极为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相和歌 答案:相和歌它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经过艺术加工发展而成的艺术歌曲形式。相和歌继承了周代的国风和战国的楚声传统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广陵散

中国戏曲史考点

xx戏曲史考卷 一、名词解释(共7题) 1、优孟衣冠 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 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 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

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 的艺术化饰演。男扮女装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开拓,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 5、xx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北齐人,骁勇善战,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兰陵王》又名《大面》,唐代歌舞戏,表演兰陵王戴面具上阵征战的故事,它从北齐军士创作的歌谣和舞蹈中发展而来,其表演带有格斗的成分,犹有汉代角抵戏的痕迹。 6、唱赚 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流传于北宋末年,逐渐发展,形成唱赚这一说唱艺术,盛行于南宋。南宋艺人张五牛因袭了赚鼓板的名称将其称之为赚,从而发展了“缠令”、“缠达”的形式,确立了唱赚的形式。唱赚的唱词叫做赚词,它的曲牌既包括“慢曲”、“曲破”、“大曲”等艺术歌曲,也博彩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流行歌曲,如“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 7、四大南戏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荆钗记》假托南宋知名状元王十朋的故事,说王高中后负其妻钱玉莲,二人历经磨难终至团圆。《白兔记》写的是刘知远之妻李三娘因夫从军,被兄嫂虐待,受尽人间折磨终于出头的故事。《拜月亭记》讲的是尚书府里千金王瑞兰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中邂逅青年蒋世隆,在同甘共苦的旅途中,这对青年男女彼此关心,逐渐发展到互相爱慕,最终走向幸福的故事。《杀狗记》讲的是孙华

大学中国音乐史考试重点 (1)

7、黄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毕业作品是交响序曲(《怀旧》)8、名词解释:《牡丹亭》《牡丹亭》属于昆曲的一种,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9、冼星海的创作除了在歌曲领域具有代表性,器乐作品数量也很惊人,主要有(《中国狂想曲》、《第一交响曲》管弦乐《满江红》)10、南北朝末年兴起的戏曲雏形是(歌舞戏)。11、《海青拿天鹅》这一作品是(元代)时期产生的,一首(琵琶)乐器的代表作。12、元代南戏“四大传奇”是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13、我国周代把乐器按照制作材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八种,称为“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14、《十面埋伏》这一作品是(清代嘉庆)时期产生的,一首(琵琶)乐器的代表作。15、京剧艺术中的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16、唐代大曲的结构复杂,杨荫浏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散序、中序和(破)。 17、我国最早出现,类似于西方十二平均律进行数学计算的乐律学方法叫(三分损益法),是由(戴念祖)发现的。18、冼星海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民众的精神和信念,其中最著名的合唱作品是(《黄河大合唱》),全曲由(8)个乐章构成,包括(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19、《渔光曲》是(任光)的代表作。20、四大声腔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21、我国目前所知最为古老的乐器是(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22、以下那首不是李叔同的学堂乐歌作品(《体操兵操——沈心工》)。 A、《春游》 B、《送别》 C、《体操兵操》 D、《早秋》。。27、《霸王卸甲》这一作品是(清)时期产生的,一首(琵琶)乐器的代表作。28、我国古代最早记载运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是(三分损益)29、说唱音乐起源于佛教中的(变文)这一形式。32、吕骥的歌曲代表作品是以下那些(《新编九一八小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33、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戏曲史上的第一部昆曲剧本是(《浣纱记》)。 34、京韵大鼓是以(北京方言)语言为基础,是由(刘宝全)改革确立的37、唐大曲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霓裳羽衣舞曲》)38、俄籍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作品《牧童短笛》是由(贺绿汀)创作的。39、唐代燕乐中的二部伎指的是(坐部伎)和(立部伎)。42、苏州弹词是在我国(江浙)地区兴起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46、荣获齐尔品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比赛”一等奖的作品是(《牧童短笛》),由(贺绿汀)创作的。47、鼓吹乐是在(汉)年代,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器乐合奏形式。48、我国汉代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相和歌,经历了(徒歌)(但歌)两个阶段,才发展成为相和歌的高级形式。51、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吕文成),他的代表作品有(《平湖秋月》、《步步高》)。52、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包括多部乐、两部伎、歌舞大曲和法曲四类,其中多部乐包括隋朝的七部乐和九部乐,唐朝的九部乐和十部乐,请说出其中的四部?(《秦王破阵乐》、《景云河清歌》、《庆善乐》、《乌歌万岁乐》)53、《高山流水》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首(古琴)乐器的独奏曲。54、《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作品,全曲由(8)个乐章组成,请举出其中的两个乐章。《黄水谣》、《黄河怨》55、乐府是(秦汉)年代的音乐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采风”。56、唐代的音乐机构有以下(教坊、梨园)57、冼星海的歌曲作品包括以下《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58、京剧的形成是由于(西皮)与(二黄)声腔合流而产生的,是以板腔体为基础的,通过板式变化带来曲调的变化。59、《广陵散》是我国(汉魏)时期的一首(古琴)乐器的代表作。61、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由,艳、趋、曲和(乱)构成。62、清商乐的形成是由于战乱把北方的相和歌,带到南方,与南方的(吴歌)和(西曲)相结合,又传回北方形成的。64、梆子腔起源于(陕西、山西)地区,它的声腔特点是(高亢激昂),这是我国北方戏曲汉调的基础。65、元杂剧的剧本是(一本四折),有固定的结构。66、十番锣鼓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一种器乐合奏音乐,它按照使用乐器不同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67、福建南音主要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由(曲)(指)(谱)三部分。68、我国古代的六代乐舞指的是,黄帝的《云门》、尧的《大咸》、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72、歌剧《白毛女》中的著名选段有(《十里风雪一片白》、《扎红头绳》、《北风吹》)等。73、《何日君再来》是(刘雪庵)的代表作。74、我国于1945年上演的新歌剧是(《白毛女》),这是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曲作者是鲁艺的师生,包括(马可、安波、张鲁)等在内。。

燕乐名词解释

燕乐[yàn lè] 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得必然产物。 燕乐是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隋唐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外国传入的音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它在隋、唐几位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笙、笛、琵琶、箜篌、筚篥、羯鼓、方响等。安史之乱以后,宫廷音乐衰退,宫廷乐工多散落民间。宋统一后,虽设教坊,沿用唐代旧曲,但宫廷内外演奏的大曲只是唐时盛况的一部分,且规模大为缩减。宋代的大曲开始向歌舞剧演变,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于词曲、戏曲、说唱和器乐中,大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则日渐消亡。南宋以后,音乐发展的主流转到市民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宫廷的燕乐和雅乐都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势头。

起源编辑播报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 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并且容纳了更多的外来音乐的影响,在几个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音乐史中最突出的事件。隋、唐时期几个君主成为宫廷音乐的组织者。隋炀帝好尚华丽,集中了六朝以来流散在各地的乐工,常常做极豪华的表演。唐太宗宫廷中也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阵乐》,借此赞扬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精通音乐的皇帝,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以太常寺辖之。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多至数万人,设“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设“别教院”,专门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下设3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远古 (一)名词解释 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 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 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 (一)名词解释 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3.六代乐舞: 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 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 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 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 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 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4.大司乐: 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 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 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5.八音: 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 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二)问答题 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 舞队编制:“佾”——方阵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隐公五年》 乐队使用:“县”——通“悬”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 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产生了音乐机构:大司乐 负责人:大司乐 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唐大曲的名词解释

唐大曲的名词解释 唐大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唐朝,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唐大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并在中国戏曲界占有重要地位。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唐大曲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 1. 唐大曲起源与发展 唐大曲起源于唐代,是唐代文化繁荣的产物之一。在唐代,宫廷中流行着各种艺术表演,其中包括音乐、舞蹈和戏曲等形式。唐大曲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在唐代宫廷中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大曲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戏曲表演形式,并在后世影响了其他戏曲剧种的发展。 2. 唐大曲的音乐风格 唐大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著称于世。它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要素,并结合了唐代宫廷音乐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其旋律优美、悦耳动人,给人一种宁静而舒缓的感觉。唐大曲的音乐使用了多种乐器,包括笛、琵琶、二胡、箫等,通过这些乐器的演奏以及人声的歌唱,传递出深情厚意的旋律,给观众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 3. 唐大曲的舞蹈表演 唐大曲的舞蹈表演也是其独特之处。唐代以舞蹈艺术的发展而闻名,而唐大曲则将舞蹈与音乐、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唐大曲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既有轻盈优雅的舞姿,又有激昂热烈的舞步。演员们通过舞蹈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各种情感和故事情节,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 唐大曲的表演方式

唐大曲的表演方式独树一帜。唐大曲的表演不仅仅限于舞台上的演出,还包括了语言、肢体、表情等多种表现手法。演员们通过准确的台词表达、夸张的肢体动作和生动的面部表情,将剧情和角色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这种综合表演方式使得唐大曲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欣赏的乐趣。 5. 唐大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唐大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减弱。然而,许多戏曲团体和艺术家仍在努力传承和发展唐大曲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一些创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被引入唐大曲中,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并将这一传统艺术继续传承至今。 总结: 唐大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优美的音乐、精彩的舞蹈和独特的表演方式使其成为古今中外艺术爱好者的热门选择。通过对唐大曲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唐大曲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艺术、音乐和舞蹈的热爱与追求。在现代社会中,唐大曲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非常重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欣赏并参与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发展中来。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弹歌》 《朱襄氏之乐》《云门》《咸池》《大夏》《大濩》贾湖骨笛磬籥埙镛 二、论述题 1、远古夏商时期乐器和乐律 2、远古夏商时期的民歌 3、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起始 4、夏商时期钟的类别 5、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 第二章周秦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六代乐舞八音分类法三分损益率郑卫之音采风成相歌 二、论述题 1、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成就 2、周代的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 3、西周的宫廷乐舞 4、儒家、墨家、道家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第三章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李延年相和歌相和大曲鼓吹横吹琵琶箜篌 《广陵散》百戏角抵戏《乐论》京房六十律二、论述题 1、汉乐府的兴衰

2、鼓吹乐的形成和发展 3、相和歌的形成和发展 4、两汉三国的乐器发展 5、两汉三国的民间歌舞 6、《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7、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吴歌西曲北歌 真人代歌但曲 五旦七调管口校正术 《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二、论述题 1、清商乐的历史演变 2、故事歌舞及其历史地位 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 4、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曲子 《乐府杂录》参军戏变文教坊 《秦王破阵乐》万宝常许和子王朴律 二、论述题 1、隋唐时期七部乐到十部乐的形成 2、唐大曲的结构 3、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种类和职责 4、隋唐燕乐在宫廷中的地位 5、隋唐时期的音乐思想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姜夔扬州慢唱赚鼓子词宋杂剧兴隆笙云璈火不思浙派琴乐《潇湘水云》十八律俗字谱律吕字谱《乐书》《琴史》《碧鸡漫志》《唱论》二、论述题 1、诸宫调与元杂剧之间的音乐关系 2、货郎儿的发展历程

名词解释74770

1、乐府 乐府是创建于秦、兴盛于汉的音乐机构。乐府的主要工作是采集民间音乐、加工配乐,此外还创作和填写歌词、创作和改变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等。 2、相和歌 相和歌是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经历了“徒歌”、“但歌”到“相和歌”的发展历程。常用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琵琶、筝、琴、瑟七种。 3、鼓吹乐 鼓吹乐产生于秦汉时期,是一种以鼓、排箫、笳为主奏乐器,兼有歌唱的一种音乐形式。 1、文字谱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录弹琴的指法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属于“音位谱”系统的记谱法。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规律,因此,“文字谱”不仅间接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2、清商乐 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包括“中原旧曲”、“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 3、《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目前我国所见最古老的曲谱,谱前有“序”,注明为南朝梁时丘明的传谱,谱本为唐人手抄本。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所见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 1、燕乐大曲 燕乐大曲又称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也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的、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唐大曲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产物,结构相当复杂,主要有“散序”、“中序”、“曲破”三大部分,标志着中古时期歌舞伎乐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2、法曲 法曲是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 3、旋宫转调 旋宫转调是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旋宫”指调高的变化,十二律中每一律都可以作为“宫”音位,用以明确“宫”音的高度;“转调”指调式的变化。两者合称“旋宫转调”。

古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 骨笛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七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有距今9000年的历史 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曲和重要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大夏》《大濩》《云门》《九韶》《咸池》《大武》 《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大夏》:夏周时期的乐舞,歌颂大禹治理水的功绩的乐舞 《大濩》:夏商时期的乐舞,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 《大武》:西周时期的乐舞,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大司乐西周时期建立的庞大宫廷音乐机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西周礼乐制乐队的排列: 礼乐制度将上层的人分为许多等级,根据等级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宫县:天子,四面排列 轩县:诸候,三面排列 判县:卿大夫,两面排列

特县:士,一面排列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 八音八音是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分别是:金、土、石、木、丝、竹、匏、革 金:钟、镛、钲、铙náo、铎duó 石:磬、鸣球 土:埙 革:鼓、建鼓、鼗táo、拊fǔ 丝:琴、瑟、筑 木:柷zhù、 匏:笙、竽 竹:箫、篪chí 《流水》古琴曲,此曲现存曲谱初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时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神奇秘谱》所收为不分段。它们所表现的内容来自己两千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的故事: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若泰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完全能够准领会到他的音乐表现。

古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原始乐舞原始乐舞的概念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称之为“乐”。 六代之乐 《云门》《咸池》《箫韶》三部原始时期的乐舞与夏商周时期的《大夏》《大濩》《大武》合称“六代乐舞”,常被用于先秦时期的宫廷祭祀和典礼等盛大场合。 八音分类法周代的乐器见于记载的已有70 种左右,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此称为“八音分类法”。 三分损益法 中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见载于《管子地员篇》,是一种用减少或增加弦长的三分之一来上五下四”求律的方法。 礼乐制度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是以“乐' ”从属于“礼' ”的思想和制度。 乐府两种含义: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和一种诗体名称。 雅乐中国古代宫廷的祭祀、典礼和仪式音乐,一般称为“雅乐” 。 大司乐 1,周朝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出的机构. 相和歌 汉代北方民间各地流传的各种歌曲。最初是清唱,即“徒歌”;后出现清唱加帮腔,即“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后出现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歌唱者持“节”,一面击节一边唱歌,即“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音乐形式。 鼓吹曲最早出现于秦末汉人班壹的游牧队伍中,“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表明它具有北方草原的风格。 清商乐 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清商乐作为宫廷歌舞音乐,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正统地位,被誉为“华夏正声”。 苏祗婆北周时龟兹乐人。精通龟兹的宫调理论,将西域的“五旦七调”理论传授给北国的内史下夫郑译。 对于后来隋唐燕乐宫调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 唐大曲唐代大曲,是一种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综合性大型歌舞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宫廷歌舞音乐的典范。 教坊和梨园教坊是唐代宫廷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机构;梨园是唐玄宗时建立的一个专门学习法 曲的机构。 乐籍制度乐籍制度是将犯法者家属没入乐籍成为专业乐人的一种制度。它构成了我国封建时代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八十四调 隋代初年,万宝常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再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用全七种调式,这样共得八十四调。 瓦子、勾栏宋朝城市出现了专供人们游乐的场所称为瓦舍,又称瓦肆、瓦子,瓦舍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场 子叫勾栏。 坐部伎、立部伎唐时的坐、立部伎名称由来是以乐队的演奏形式为分部标准的。即“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词乐 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词乐在宋朝是一种流行的歌曲形式。词乐分“词”与“乐”两部分,“词” 是它的文学部分,是词人作的长短句;“乐”则是它的音乐部分。 诸宫调

中国民族音乐复习要点教学提纲

第一部分听辨题请听熟背唱曲目(总分50分) 第二部分文字题(总分50分) 名词解释(20分) ⒈花音、苦音⒉走西口⒊二人转⒋京韵大鼓⒌湖南花鼓戏 1.花音、苦音:在秦陇地区,凡奏情绪欢快的乐曲,使用的是五正声音阶,并强调5、3、6三音,称为“欢音音阶”(或花音音阶,甜音音阶);凡奏悲苦情绪的乐曲,则在6-1和3-5之间插入一个具有游移性的↓7和↑4,这两个音称为“三度间音”,并强调5,↑4,↓7三音,称为“苦音音阶”(或哭音音阶,伤音音阶)。 2.走西口:过去西北人民生活贫苦,男人迫于生计去外乡谋生,成年累月回不了家。此称为“走西口”。年复一年妻离子散的无奈中口内口外传唱着咏叹亲人思念和离苦的“走西口”系列民歌。著名的有山西、陕西等地的《走西口》。 3.二人转:流行于东北各地的一种走唱类曲艺艺术形式,是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什不闲、河北梆子等演变而成,至今有300年历史。演唱形式有两人对口的“二人转”,一人演唱的“单出头”,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二人转音乐丰富,有曲牌三百多支,常用的有四五十种,主要伴奏乐器有唢呐、板胡等。分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江板头,东耍棒”的俗谚。表演有“说、唱、表、舞、绝”五功。在当地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民谚,可见民间对二人转的喜爱。 4.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全省各地花鼓戏如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的总称。由于长沙花鼓戏影响最大,所以习惯上称长沙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代表作有《刘海砍樵》等。 5.花儿:花儿是人们对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一种区域性山歌的统称。一般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种流派。过去河州型花儿称为“少年”,后来统一为“花儿”称谓。 6.西安鼓乐:流行于陕西西安一带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民间传统吹打乐种。音乐学者研究认为其与唐大曲关系密切。演奏形式分坐乐、行乐两种。 7.开花调:山西左权一带的民歌,常以“开花”为常用比兴手法,歌词构思别致新颖,夹用方言“啊个呀呀呆”、“亲圪蛋”等为衬词衬句,曲调为呼应性的两句体。 8.二人台:山西河曲二人台,是民间歌舞戏曲一体的艺术形式,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丑一旦,因此得名“二人台”。 9.单弦牌子曲:也称“单弦”“八角鼓”,是流行于京津和河北、东北一带的曲种。是由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与清代岔曲合流后逐渐形成的。音乐结构是将岔曲分为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插以各种牌子。常用曲牌有[数唱][云苏调]等数十种。演唱形式为一人演唱并手持八角鼓司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 10.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又名“高调”、“河南讴”、“靠山吼”。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唱腔分为四种地域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周口、漯河一带为中心的沙河调以及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西府调)。前三种统称为“豫东调”,其共性为演唱以假嗓为主,音列为561235,下句多落5。豫西调则多以本嗓演唱,音列为123561,下句多落1。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两种流派开始交流融合,形成了豫剧大剧种。 11.河南大调曲子:简称河南曲子,原名“河南鼓子曲”,是流行于中州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音乐。演唱河南曲子前往往会奏几支器乐小曲,称“板头曲”。后成为独立的器乐演奏形式。 12.慢赶牛:安徽大别山地区的一种山歌曲目,流行于安徽安庆、金寨、淮南一带,歌词为七言五句体,音乐随流传地区不同而各异。

中国民族音乐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听辨题请听熟背唱曲目(总分50分)第二部分文字题(总分50分) 名词解释(20分) ⒈花音、苦音⒉走西口⒊二人转⒋京韵大鼓⒌湖南花鼓戏 1.花音、苦音:在秦陇地区,凡奏情绪欢快的乐曲,使用的是五正声音阶,并强调5、3、6三音,称为“欢音音阶”(或花音音阶,甜音音阶);凡奏悲苦情绪的乐曲,则在6-1和3-5之间插入一个具有游移性的↓7和↑4,这两个音称为“三度间音”,并强调5,↑4,↓7三音,称为“苦音音阶”(或哭音音阶,伤音音阶)。 2.走西口:过去西北人民生活贫苦,男人迫于生计去外乡谋生,成年累月回不了家。此称为“走西口”。年复一年妻离子散的无奈中口内口外传唱着咏叹亲人思念和离苦的“走西口”系列民歌。著名的有山西、陕西等地的《走西口》。 3.二人转:流行于东北各地的一种走唱类曲艺艺术形式,是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什不闲、河北梆子等演变而成,至今有300年历史。演唱形式有两人对口的“二人转”,一人演唱的“单出头”,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二人转音乐丰富,有曲牌三百多支,常用的有四五十种,主要伴奏乐器有唢呐、板胡等。分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江板头,东耍棒”的俗谚。表演有“说、唱、表、舞、绝”五功。在当地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民谚,可见民间对二人转的喜爱。 4.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全省各地花鼓戏如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的总称。由于长沙花鼓戏影响最大,所以习惯上称长沙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代表作有《刘海砍樵》等。 5.花儿:花儿是人们对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一种区域性山歌的统称。一般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种流派。过去河州型花儿称为“少年”,后来统一为“花儿”称谓。 6.西安鼓乐:流行于陕西西安一带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民间传统吹打乐种。音乐学者研究认为其与唐大曲关系密切。演奏形式分坐乐、行乐两种。 7.开花调:山西左权一带的民歌,常以“开花”为常用比兴手法,歌词构思别致新颖,夹用方言“啊个呀呀呆”、“亲圪蛋”等为衬词衬句,曲调为呼应性的两句体。 8.二人台:山西河曲二人台,是民间歌舞戏曲一体的艺术形式,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丑一旦,因此得名“二人台”。 9.单弦牌子曲:也称“单弦”“八角鼓”,是流行于京津和河北、东北一带的曲种。是由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与清代岔曲合流后逐渐形成的。音乐结构是将岔曲分为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插以各种牌子。常用曲牌有[数唱][云苏调]等数十种。演唱形式为一人演唱并手持八角鼓司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 10.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又名“高调”、“河南讴”、“靠山吼”。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唱腔分为四种地域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周口、漯河一带为中心的沙河调以及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西府调)。前三种统称为“豫东调”,其共性为演唱以假嗓为主,音列为561235,下句多落5。豫西调则多以本嗓演唱,音列为123561,下句多落1。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两种流派开始交流融合,形成了豫剧大剧种。 11.河南大调曲子:简称河南曲子,原名“河南鼓子曲”,是流行于中州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音乐。演唱河南曲子前往往会奏几支器乐小曲,称“板头曲”。后成为独立的器乐演奏形式。 12.慢赶牛:安徽大别山地区的一种山歌曲目,流行于安徽安庆、金寨、淮南一带,歌词为七言五句体,音乐随流传地区不同而各异。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选择、填空 1、哪个省出土的彩陶盆上刻有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乐舞图像? 青海省大通县 2、歌颂夏禹治水的乐舞是?歌颂商汤灭夏的乐舞是? 《夏籥》、《大濩》 3、铙、甬钟、钮钟的区别。 有柄,口朝上击奏的钟为“铙”;有柄和旋环可供悬挂的钟为“甬钟”,无甬只有悬挂用钮的钟成为钮钟 4、周代乐官中级别最高的叫什么?大司乐 5、西周学校教育中,乐的学习内容包括什么?乐德、乐语和乐舞 6、六代乐舞是指哪六部? 黄帝时《云门大卷》、唐尧时《咸池》、虞舜时《韶》、夏禹时《夏籥》、商汤时《大濩》 7、孔子对哪部乐舞的评价是“尽善尽美”。《韶》 8、《诗经》中的哪一部分是民间歌曲?风 9、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谁的什么作品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的《成相篇》 11、“八音”分类法是指什么?各类分别包括哪些具体的乐器? 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金类乐器:铜铃、铜鼓、铜铙/石类乐器:磬/土类乐器:陶玲、陶鼓/革类乐器:应鼓、县鼓/丝类乐器:瑟、筝、筑/木类乐器:木

鼓/匏类乐器:笙,竽/竹类乐器:箫、笛、管 12、在哪个省发现了曾侯乙编钟?湖北省 13、儒、道、墨各家音乐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家音乐思想是:尽善尽美;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与民同乐;“中和”。道家音乐思想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墨家音乐思想: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 14、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什么?相和歌 15、相和大曲的结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艳、曲、趋、乱 16、以聂政刺韩王为表现内容的琴曲是什么?《琴操》 17、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什么? 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提出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 18、清商乐包括哪两部分?中原旧曲、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19、故事歌舞形式有哪些?《踏谣娘》、《代面》、《苏中郎》、《拨头》 20、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分别是指哪个地方的音乐? 龟兹乐: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乐:今新疆西南喀什、疏勒、英吉沙一带/西凉乐:今甘肃武威、张掖一带 21、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是什么?作者是谁?《碣石调、幽兰》,丘明 22、王维的《阳关曲》又叫做《阳关三叠》。 23、唐代宫廷按照表演方式怎么分类?坐部伎、立部伎 24、隋唐民间歌舞音乐包括哪些?没有故事情节和有故事情节的两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