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中小学教育的十大差别

中西方中小学教育的十大差别
中西方中小学教育的十大差别

中西方中小学教育的十大差别!

马可中国——汉文化重建博客

看世界读中国品人生——中国的马可波罗在欧洲

TOP10,班级学生定额不一样。

在国内上大学英语系的时候,突然发现班里只有20名学生。作为每个班的仅有二三名男生,笔者特受宠特骄傲。原来以为这是学外语的特殊需要造成的,到了国外才发现,西方国家从小学到高中每个班一般都是额定20人,一个班十五六个人则很常见。国内除了偏远山区学校学生少之外,每个班都在30人以上,一个班40人、50人的比比皆是。 20人和40人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20人至少意味着一个学生每堂课都可能被提问,一个班40人有一半被提问你就不错了。如果不小心一个学生总是不被提问,学生心里会怎么想,是不是很受打击!

目前中国教育是普及了,可这样的普及能对教育的本质有多少改变呢!班级学生数量几乎奠定了中国中小学和西方中小学的本质差异。

TOP9,西方学校居然没有班主任!

下图,中国孩子敢在老师面前这样站着吗,这样站着又如何!

在国外最好不要问孩子班主任是谁?因为这会让孩子很难回答。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往往都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每天只有校方管理人员来点点名,还时常更换。

没有班主任你觉得奇怪吗?好处可就太多了,这样课任老师都会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设了班主任呢,班主任会更操心,也反而更累!结果是,班主任也不会把每一个学生了解到熟悉到每一根骨头。班主任自然会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但如果你是所谓的差生,要想改变班主任对你的看法,恐怕要比登天还难了。犯了一次所谓的严重错误,小命就几乎彻底交代了。

设班主任恐怕是对学生自理和自立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不设班主任自习课可能会吵一点,但这和让老百姓喊两嗓子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的,天塌不下来的。说严重一点,孩子不是监狱的犯人,不一定需要整个专人管着。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TOP8,课堂纪律要求不一样

中国学校学生多,一个人有点小动作全班受影响。怎么办?严要求吧!小学干脆就让所有的学生手背到后面,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听课;中学和高中老师也必须一遍遍用组织语言不停地要求学生齐刷刷坐好,上课的学生就紧张得像士兵了。这样一来纪律保证了,孩子的天性也一点点被抹杀殆尽了。

TOP7,寓教于乐和循循善诱不一样

寓教于乐也是中国学生的追求,不过40人的大课堂,怎样寓教于乐,只能靠老师的独角戏了吧!

小班型就不一样了。桌子围起来是一个或者两个圈,对面排两派中间就可以表演。每个孩子都可以施展自己的天性等等。

至于文明礼貌教育,西方学校则是一项一项手把手具体指导。

顺便说一句,现在中国的幼儿园因为没有升学压力,教学形式倒是向西方看齐了。而西方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教学形式几乎是一贯和延续的。

中国老师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很跑粗,很严肃地教导学生要有礼貌。至于一举一动应该怎么做就不说了,也说不出多少具体内容。

集体上课,严肃守纪,教室可不就和监狱接轨了?这样的监狱,西方国家也不多。

TOP6,课外作业量不一样

西方国家的学校也要给学生留作业,但作业量比较小。加上学生一般下午1点钟就放学回家了,下午有足够的时间做作业,作业压力几乎没有。

中国的学校全天上课,傍晚放学还要留作业。孩子们晚上要应付补课和作业,奋战到半夜也常常做不完。就算用脑过度没过量,眼睛却拉起警报了。初高中课堂眼镜一片闪闪亮!这样的风景还是不要的好吧?

TOP5,老师、学生角色定位不一样

中国的孩子被要求要尊敬师长,上课不得顶撞老师,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甚至行低头礼。说老师讲错了是最大的忌讳,如果让老师下不来台的话,会被严肃批评。

西方学校师生是朋友关系,老师和学生见面像朋友,没那么复杂。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因此,西方所谓的科学家之类,常常是一些说话不知大小、不长脑子的“傻瓜”。所以,中国本土不出诺贝尔奖得主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这里早就没有那种土壤了。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或生长在国外,才可能因为成了这样的傻瓜而有所造就。留学的杨振宁和出生在美国的朱棣文就是很好的证明!

上图那些边走边学的孩子们TOP4,家长会形式不一样

参加西方国家的家长会,家长要和课任老师一个一个面对面过筛子式地进行私密交流,详细掌握自己的孩子每个学科存在的问题,以后如何改进等等。去了一次家长会,孩子的情况尽在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初升高之类的家长会,所有课任老师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集体对家长提出孩子下一步学习的参考意见,具体体现了因材施教。

中国的家长会是开大会。首先班主任训话总体把握高屋建瓴,然后课任老师继续概括蜻蜓点水。不留神说一个差生的名字,家长还得自报家门。家长丢点面子,回家一窝火不留神就给了孩子好脸色!

精神

刺激在传递,问题依旧是问题,多数学生沒受益。你说这样的家长会,是该有还是不该有啊?

TOP3,是非观教育不一样

中国的书本和老师讲课都会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个问题,答案一二三四五清清楚楚,背下来考试填上就可以得满分。不幸的是,时间和时代一变化,很多答案也变化了,学生会感觉当年上学被骗了。

西方的孩子在老师提示下思考什么是对的。美国甚至连南北战争这样的问题都要学生给出自己的观点,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还需要讨论吗?搞笑吧!考试呢,答出核心问题就可以得满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久而久之,西方学生学会了思考,遇事爱动脑筋。99%的中国留学生刚到国外很不适应,因为他们习惯于照本宣科,如何思考还需从头再来。

上图,他们在锻炼生存能力,旅途中按老师要求卖童子军图片

TOP2,学习形式不一样

西方国家的孩子每学年至少要被安排一次旅游,相当于边走边学习地理和历史。所以,西方的旅游景点经常能

看到一群群学生。

猜猜右图的孩子在干什么!

奥地利等一些发达国家每年要安排两次,费用全部由国家支付。意大利等一些国家虽然需要家庭支付,但费用也不大,五六天的旅游一百二三十欧元就够了,是一个家长月工资的十分之一。贫困家庭的学生的旅游费用,包括书本费和体育课的服装费每年可实报实销1000欧元,这个概念也就是1000元人民币。国家为下一代投点资应该不差钱!

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尽管历史往往不比中国长,但文物古迹保护得好,遍地都是古城和古建筑。而中国连老房子都得去偏远山区找了。学生出去看到什么都是新的,恐怕增加不了多少文物和环保方面保护意识,遗憾。

TOP1,八成西方学校没有操场

西方学校一般没有操场这个东西,取而代之的是有一定规模的一层运动中心或简易的体育馆。大一点的场馆里面,小型足球场、羽毛球场等等应有尽有,一次三个班可同时上课;小的场馆里面则只能容纳一个班上体育课。

没有户外体育场好处很多:一是节省土地,学校也因规模小而设得多,方便就近上学。二是确保体育课风雨不误。三是学生课间活动空间小,有利于学生交流。有体育场可以整齐划一地搞大型课间操和集体活动等等,为奥运之类的大型活动提供排练场,再就是可以顺便训练出优秀士兵。只是,这两样好像和学校教育关系不大。

不过,中国学生因为升学的压力,体育课经常被取消。所以是否改场建馆也就不是什么突出问题了。

这里仅列举了十个中国和西方差异较大的十个方面,具体问题还有更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诚然,西方的中小学教育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也存在教学质量和体罚学生等方面的顽疾和通病。中国中小学生在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同时,还是学到了一定的知识。这一点西方国家也给予了肯定。排除假毕业证因素,一些不承认中国大学学历的国家,也承认中国的高中学历。

遗憾的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就总体来说,存在著严重的导向误区。目前中国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和不会思考等问题的存在已是不可否

认的事实。现有的体制如高温高压的温室大棚,只对培养豆芽菜有效。

说到底,中国的中小学从私塾到今天没有本质的变化,还是封建时代学校的翻版。除了用戒尺打手板没有了,各种变相的师道尊严等恶俗依旧存在,还在残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一个中国中等以上城市几乎每天都有学生离家出走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的中小学如果仅从班级学生数量来评定,还不如封建私塾时代。

在很多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请给祖国的下一代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尽可能多一些减压和减负吧!至于核心问题,也到了非解决不行的时候了。否则还需大声惊呼:救救孩子!

长辈告诉你的这些生活禁忌,其实都是迷信

长辈告诉你的这些生活禁忌,其实都是迷信 冯学荣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陋习,例如“吃辣椒长痘痘”、“鱼翅鸡汤大补”、“隔夜茶不能喝”、“热凳子不能坐”、“睡地板惹地气”、“吃汤泡饭得胃病”、“产妇必须坐月子”、“汤要趁热喝”、“上火要喝凉茶”、“空腹不能吃水果”、“海鲜不能与绿豆同吃”……这些常见的生活禁忌和陋习,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都属于迷信,没有一个经得起推敲。我们要破除迷信,从那些不必要的禁忌中解放出来。 还有的人恐吓你,说空腹不能吃各种水果、空腹不能喝牛奶等等,这些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笔者长期空腹吃水果、长期空腹喝牛奶,每年全身体检一次,所有指标均正常,一点问题都没有,要知道我们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早期过的是采集和捕猎的生活,收获到什么就吃什么,我们的消化系统消化健康食物和从中汲取营养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也是经过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大自然的残酷优胜劣汰打造而成的,空腹吃水果、空腹喝奶就会得病的动物,早就灭绝了,它们是无法适应生存的。放心吃,没问题。 还有,他们告诉你,你“上火”了,要喝“凉茶”,这些也是不值得相信的,要知道,所谓“上火”,是基于“阴阳五行”理论而产生的,而许多现代人都已经明白过来,“阴阳五行”不是科学理论,而是迷信,在现代医学里,也不存在“上火”一说。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的北方人来到南方,吃了南方的水果,没有及时漱口,水果的残余物留在牙缝里,滋生了微生物,导致口腔发炎,没有科学素养的人就会因此得出“南方湿热、容易上火”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导致他口腔发炎的是卫生问题,而不是什么“上火”的问题。顺便提醒一下,许多中草药熬制的凉茶是有毒的,某些凉茶本身反而不健康。 广东人最喜欢喝“老火靓汤”,所谓“老火”,就是持续熬了好几个小时的汤,广东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祖训是:汤要熬得久才“补”,其实这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一锅汤你多熬几个小时,它里面的营养并不会凭空多出来,熬10分钟的汤,和熬5个小时的汤,到了胃里其实是一样的消化,一样的吸收,没有区别的,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趁热喝汤,反复烫伤食管,反而会诱发食管癌。

中西方文化差异文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wenzhang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 ①科学观 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②法制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即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③民主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④人际交往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学十大原理(圣才出品)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

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平等的观念是不同的。平等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平等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平等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平等的理解不同,但平等具有客观的内容,平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答: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以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经济学十大原理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十大原理习题及答案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 1、稀缺 2、自由物品 3、经济物品 4、机会成本 5、理性人 6、市场失灵 7、通货膨胀 8、生产率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正误题(请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______当经济学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 餐”时,他们是指所有经济决策都涉 及到权衡取舍。 2、______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 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 3、______公共财政支持高等教育的不合意结果 是降低了学费,为许多原本不想再学 习的人提供了上州立大学的激励。4、______即使增加的汽车产量的成本大于所得 到的价格,只要企业有利可图,汽车 制造商就应该继续生产增加的汽车。 5、______对一个学生来说,看一场篮球赛的机 会成本应该包括门票的价格和可以 用于学习的时间的价值。 6、______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人时, 经济变得更有效率。 7、______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 描述了公司经营如何像一只“看不见 的手”伸到消费者的钱包中。

8、______如果美国取消了与亚洲国家的贸易, 美国在经济上就会获益。因为美国将 被迫生产更多的、我们自己的汽车和 衣服。 9、______当一架喷气式飞机从头上飞过时,噪 音引起了外部性。 10、______酒类的税收提高了酒的价格,井提 供了消费者多喝酒的激励。 11、______Sue更擅长,打扫卫生,Bob更搜 长做饭。如果Bob专门做饭而Sue 专门打扫卫生,这将比他们平等地分 摊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少。 12、______高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是由经济中货 币的过度增长引起的。 13、______在短期中,降低通货膨胀往往会引 起失业的减少。 14、______单个农民在玉米市场上可能拥有市 场势力。 15、______美国工人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是因为 美国有较高的最低工资。 16、______把你工资的一部分储蓄起来的机会 成本是现期消费。 17、______如果政府发行了两倍的货币,如果 经济已经在最高能力时生产,则支 出翻了一番,但由于产量仍保持不 变,物价也翻了保持不变。 18、______气囊所减少的汽车车祸的死亡小于 你所希望的,因为一次车祸的成本 是低的。这改变了激励,使人们开 车更快,而且车祸更多。 19、______清新的空气不是稀缺的。因为为了得到它,你不必放弃任何东西。 20、______所谓理性人是指决策一直正确的人。

十大常见西方迷信,你不得不知道的神秘力量!

十大常见西方迷信,你不得不知道的神秘力量! 这世上诡异的迷信有不少,东西方都一样。不同国家迷信内容或许不同,但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迷信,东方的迷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而这里的十个西方迷信中,你又相信多少呢? 你以为那些神叨叨的迷信说法只有中国才有吗? 貌似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老外也有迷信的一面。 今天,小潘爷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迷信.不相信的人可以当做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相信的人可将其奉为趋利避害,除灾免厄的“宝典”。诸位且看且珍惜! 1.数字13 认为13不吉利的说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出自《圣经》。据记载,背叛耶稣的传道者犹大(Judas)便是第13个出席最后的晚餐。无独有偶,北欧神话中,邪神洛基(Loki)也是第13个出席宴会,并于宴间谋害了光明之神巴德尔(Balder)。 生活中,13的痕迹也往往被人刻意抹杀。比如:很多机场没有13号登机口,而用12A替代;不少大厦没有第13层,而以数字14替代。不过,在亚洲人眼里,用14代替13也没高明多少。

2.黑色星期五 星期五不吉的来源之一依旧与《圣经》有关。耶稣遭犹大背叛后,死于星期五。而“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13th)因为结合了数字13和“星期五”这两个因素,简直就是霉运中的战斗机。 如今,由于感恩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大采购,“黑色星期五”的意义有了重大改变。以前商店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来记账,红色数字表示亏损,黑色数字表示盈利。因为当年的“剁手党”很疯狂,所以周五盘货的时候账面多显示盈利状态,即黑色。由此也衍生出了表示“盈利”的习语:in the black。 3.掉在身上的鸟粪 “鸟粪掉在身上表示走运(Bird pooing on you is good luck)”的说法源于因果报应(karma),即碰到一件倒霉事之后,必然会走大运以抵消霉运。 这个想法倒是很符合鲁迅笔下阿Q的思维模式。别人遇到这种事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我一定开心不起来。/(ㄒoㄒ)/~~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经济学十大原理习题及答案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 1、稀缺 2、自由物品 3、经济物品 4、机会成本 5、理性人 6、市场失灵 7、通货膨胀 8、生产率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正误题(请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当经济学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他们是指所有经 济决策都涉及到权衡取舍。 2、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 3、公共财政支持高等教育的不合意结果是降低了学费,为许多 原本不想再学习的人提供了上州立大学的激励。 4、即使增加的汽车产量的成本大于所得到的价格,只要企业有 利可图,汽车制造商就应该继续生产增加的汽车。5、对一个学生来说,看一场篮球赛的机会成本应该包括门票的 价格和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的价值。 6、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人时,经济变得更有效率。 7、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描述了公司经营如何像 一只“看不见的手”伸到消费者的钱包中。 8、如果美国取消了与亚洲国家的贸易,美国在经济上就会获益。 因为美国将被迫生产更多的、我们自己的汽车和衣 服。 9、当一架喷气式飞机从头上飞过时,噪音引起了外部性。 10、酒类的税收提高了酒的价格,井提供了消费者多喝酒的激励。 11、更擅长,打扫卫生,更搜长做饭。如果专门做饭而专门打扫 卫生,这将比他们平等地分摊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少。

12、高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是由经济中货币的过度增长引起的。 13、在短期中,降低通货膨胀往往会引起失业的减少。 14、单个农民在玉米市场上可能拥有市场势力。 15、美国工人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是因为美国有较高的最低工资。 16、把你工资的一部分储蓄起来的机会成本是现期消费。 17、如果政府发行了两倍的货币,如果经济已经在最高能力时生 产,则支出翻了一番,但由于产量仍保持不变,物 价也翻了保持不变。 18、气囊所减少的汽车车祸的死亡小于你所希望的,因为一次车 祸的成本是低的。这改变了激励,使人们开车更快, 而且车祸更多。 19、清新的空气不是稀缺的。因为为了得到它,你不必放弃任何东西。 20、所谓理性人是指决策一直正确的人。 三、单项选择题 1、经济物品是指。 A 有用的物品 B 稀缺的物品 C 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 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西方经济学是研究。 A 企业如何赚钱的一门社会科学 B 如何实现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社会科学 C 如何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的一门社会科学 D 政府如何管制的一门社会科学 3、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A 选择会导致短缺 B 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 人是自私的,所做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 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4、你上大学实际上意味着你做了一种选择,这里,是你上四年 大学的机会成本。 A 你因上四年大学而损失的在皮鞋厂打工所得的20000元

西方经济学(微观)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Scarcity :the limited nature of society’s resources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society manages its scarce resources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Efficiency :the property of society getting the most it can from its scarce resources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Equity :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economic prosperity fair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Opportunity cost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Marginal changes :small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 plan of action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Market economy: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Market failure: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rket left on its own fails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Externality :the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Market power :the ability of a single economic actor ( or small group of actors ) to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arket prices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Productivity: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Inflation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 in the economy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Business cycle:fluctuations in economic activity ,such a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on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风靡全球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在教材的开篇第一章,曼昆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对经济学门外汉来说看似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这十大经济学原理从十个方面为我们解释了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经济现象。下面,仅以个人的理解来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看法。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重要的一个假设即是资源是稀缺的。而同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人们面临的资源是稀缺的而其欲望是无穷的时候,他必然面临这一定的选择。中国人常说“有所得必有所失”即是这样的道理。人们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必定面临着权衡取舍。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在平时的行为中总是表现出这样的权衡取舍。当你拥有一大笔钱的时候,你会选择去买一辆车还是一套房子?究竟是车子还是房子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效用?因为你拥有的钱是有限的,而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你会选择两者都购买,但你的预算

不允许你这样做,在有限的金钱收入的前提下,你只有做出一定的选择。此乃谓之“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 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即同样的资源用在一个用途之后所失去的其用在其他用途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通俗的讲,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的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以前人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只考虑看的见的成本的传统。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人们不仅仅应该考虑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本损失,更应该考虑一些潜在的看不见的机会成本。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考虑机会成本。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做出是否继续上研究生的经济决策。鉴于目前人类本身还没有分身术,我们去继续深造上研究生就不能去工作,上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即是同样的时间内我们参加工作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而相反,我们工作的机会成本即是我们上研究生所能拥有的美好未来。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较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trade off) “权衡取舍”这个词对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人来说,感觉怪怪的,可是要知道,“t rade off”的翻译前几年很多人都还将其译为“交替关系”,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甚至专门纂文探讨这个词的译法。不过这两年“权衡取舍”的说法已经大行其道了。其实,就一

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可别小看这一句话。比如说我们自己,大家都必须决定如何配置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相信没有不同意见吧?那我就说下去啦)。你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数学;某个人也可以修个双学位什么的,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不管是谁,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他或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不仅如此,对于他或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运动、赚钱还有~~~~~~~还有你为了听讲座也许就不得不翘课;为了不中断手头的实验就必须到下午两点多去家园和小强一起吃饭;为了给女朋友买一张周华健演唱会的票就不得不晚上不睡觉,白天顶着太阳和人吵架,还要冒着照片被贴到十大上的危险;为了学英语,大夏天的不回家,呆在没有空调的寝室受罪;……还有我们父母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考虑是给现在吃喝拉撒睡呢,还是给将来退休或我们未来继续接受教育储蓄起来呢……总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to be or not to be”,而是“to be which”。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济学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大炮与黄油”。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国家免受敌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用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所组成。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和提高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采用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优秀经济学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能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身边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越来越重要。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使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内迷信重点归纳

内科学重点归纳 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本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尤其是急诊科,但是由于它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所以上课时一般不会讲,考试也一般不考,所以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个人认为,有时间的话还是熟悉一下,毕竟上了几年学,如果连这么简单的病都不会处理,我想也够没面子了吧?呵呵 2、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本节乃是绝对的重点,考试经常会出病例分析!一般的病例都是病史很长,由慢性支气管炎逐步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而且还会合并一些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所以要求有较强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才能答满分。连接本节知识的主线是其病理变化,所以掌握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理解、记忆本节内容有很大帮助!下面归纳一下本节重点内容: (1)慢性支气管炎的分期和诊断标准,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 (2)肺功能检查对于阻塞性肺气肿诊断的意义;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产生机制(相对重点);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并发症;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辅助检查以及急性加重期的并发症(其中治疗相当重要)。 3、肺栓塞:一般上课不会讲述,考试也不会考,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4、支气管哮喘:一般不出大题,重点看一下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知道药物有哪些类)。另外,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也要熟悉,有时候会考简答题。 5、支气管扩张:一般不会考,可以看一下其临床表现还有X线特点。 6、呼吸衰竭:多数情况都是结合病例考,但是要掌握两种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简单的血气分析(病理生理学都讲过,不记得可以复习一下)、氧疗方法以及治疗原则!另外,注意一下“肺性脑病”的名词解释就差不多了! 7、肺炎:掌握“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还有一些常见肺炎的典型症状、X线征象和首选的抗生素(书上应该有一个总结表格)。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比较重要,但一般不会出大题! 8、肺脓肿:不是重点,熟悉一下临床表现、X线特点和治疗原则就可以了! 9、肺结核病:比较重要。要掌握其临床类型病原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判定(尤其要知道阴性结果的意义)、并发症和化疗的原则(对于一线药物要掌握其不良反应)。另外熟悉一下咯血的处理方法和治疗失败的原因,本节就算基本掌握了! 10、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上课一般不会介绍,考试也不会出现,所以不是重点内容。 1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掌握其临床表现及诊断(特别是要知道哪些人群需要排癌检查)。另外,熟悉一下病理分型(常以小题目出现)。 12、胸膜疾病:重点掌握实验室和特殊检查(尤其是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临床表现是相对的重点! 1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是重点,有兴趣的话就看一下,呵呵~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个人认为本篇是内科学的一个难点,部分内容很不好理解,尤其是心律失常一节,如果前面的基础课没有学好的话,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要想真正把本篇学透的话,我认为还是先把有关的知识(如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复习一下为好!不过也不要有太大的负担,也不要想一下全部掌握,毕竟一些知识还是要在实习过程中慢慢融会贯通的,呵呵~记住:本科阶段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这样,复习起来也就会有的放矢了! 1、心力衰竭:本节是重中之重,而且考点比较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诱因、临床表现、心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