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加工行业现状

粮油加工行业现状
粮油加工行业现状

第二章公司业务与技术

2.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宗农产品(小麦、水稻、玉米及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等)是我国农业的主要产品,粮油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膳食之一,粮油产业是我国的一个朝阳产业。目前,由于我国粮油产业先期已进入市场化运作,因而国内的粮油产业已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合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格局,市场上粮油制品琳琅满目,基本满足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作为农业大国,粮油产业是我国的一个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粮油行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粮油加工行业持续增长,出现了速度加快、效益提高、从业人员增加的新局面。

但是,随着我国粮油食品消费的不断提高,粮油加工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我国的粮油行业逐步向国际化迈进,因而我国在粮油加工技术和粮油加工设备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

近几年来,国内油脂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根本变化。一方面,由于消费需求快速释放,行业内企业规模随之壮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对外公布的一份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公告中称,我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我国的大豆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大了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在整个市场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国内大豆产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加工原料短缺,油脂加工业已成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内产业(当前中国大豆、豆油、棕榈油进口依赖度分别达到63%、85%和100%),行业盈利受全球化因素影响较大。由于这些深刻的内外部原因驱动,国内粮油行业进行整合有着其必然性。整合是行业的必然趋势。这种整合不但发生在经营面临困难的企业中,也同样会出于经营业绩优良企业的战略诉求而发生;小企业使然,大企业亦使然。这是因为,行业进入整合期,也是优势企业可以以最低经济代价来建立完整油脂加工、营销、物流系统,延伸自身粮油供应链的历史机遇,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粮油行业市场现状,为外资企业入驻中国创造了条件,国际许多粮油行业企业已经看中在中国低成本拓展市场的机会,随着外资投入逐步加大,中国国内企业改革重组迅速加快。同时新的行业制度等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将促使我国粮油行业洗牌,企业兼并重组将在政策的促使下大力发展。由于当前粮油行业效益下滑,所以对粮油行业企业授信更要慎重。建议银行加强对粮油行业企业的筛选,选择行业龙头企业、长期增长的企业、具有良好赢利模式的企业,关注粮油行业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几位,但是中国食用油料需求巨大,还需要大量进口部分油料作物。

中国食用油消费总量可以达到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城镇农村消费差别很大。

中国部分品种食用油产量高于其他国家,但是部分种类产量很低,总体产量也不能满足国内食用油消费,仍需要大量进口。

中国的油料加工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存在很大的市场有待于开发。

中国食用油产量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要大量的食用油进口支持中国食用油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需求加大,中国有可能成为食用油进口最大的国家。

食用油消费依靠进口,而且食用油进口利润高,所以中国食用油走私比较严重,中国加大查处力度,杜绝食用油走私发生。

中国食用油消费不平衡,城市居民消费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高,小包装食用油在城市市场打开了销路,但是农村市场比较欠缺。

中国食用油市场占有率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品牌企业,中国的食用油消费进入了品牌时代,品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下去。

食用油正处在政策改变,市场空余,竞争激烈的好时期,各个生产企业和商家纷纷开展积极的策略争取更大的市场。嘉里粮油集团和中粮集团是中国食用行业的两大集团,他们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是中国食用油行业政策变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的时期,中国食用油政策变化影响食用油产业的发展。

食用油新品种的开发是食用油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食用油应该更加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更加健康甚至具有保健的功效。

中国食用油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时期,既有机遇又有危机,投资者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因素,谨慎行事。

子行业,关注粮油行业上下游企业,优化客户结构,针对粮油行业行业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

2.2粮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资,是人们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源。在中国的农业部门,有着各品种的育种专业的院士,如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大豆育种专家盖钧益院士、油菜籽育种专家付廷栋院士,还有棉花育种专家、玉米育种专家、花生育种专家等被评为院士的有多位,而粮油加工业却没有一位院士。是我国的粮油加工业不重要吗?不是,我国的粮油加工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不但承担着我国粮油食品的安全,还负责着我国粮油的加工、供应、调运和储存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粮油产品的品种琳琅满目,粮油产品的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目前,我国粮油加工业已经是一个在国民经济中有显著位置的重要产业。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粮油加工业已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大型化、规模化、自动化的粮油加工厂比比皆是,现代化的粮油加工厂与国外先进国家的生产加工水平不相上下,特别是油脂加工业,千吨以上的加工厂有100多个,全世界有1 1个日处理油料6000吨的大型油厂,中国就占了5家,在我国已经形成的五大油料加工区“东北加工区、环渤海加工区、长江三角洲加工区、珠江三角洲加工区和西部加工区”,中国不仅是一个油料生产大国,也是一个油料消费大国,更重要的是一个油料加工大国。从粮油加工业的技术水平上说,中国的粮油加工业与国外先进国家可以“同日而语”了!

自“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以来,我国粮油科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等级面粉生产技术、大米抛光技术、湿法加工玉米新技术、大型油脂浸出新技术及油脂全精炼技术、绿色储粮技术等等,一大批粮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奖项,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科技成果,极大地改造了我国的传统粮油加工行业。同时,我国粮油行业近几年在粮油副产品利用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玉米生产乙醇生产技术、谷维素生产技术、棉酚提取技术、用大豆粕生产纤维技术、大豆蛋白生产技术、大豆

异黄酮生产新技术、生物柴油生产新技术、维生素E生产新技术等等。可以说,我国的粮油行业已不再局限于“磨面碾米和榨油”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油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有粮油工业企业经过改制改组和结构调整,获得了新的生机;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粮油加工领域既加剧了竞争又充满了活力;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提高了粮油工业的国际化水平,也为我国粮油工业的技术变革、规模提升、市场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粮油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初级加工产品多,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低、资金短缺、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水平低、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随着我国粮油工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粮油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粮油工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产业安全、产业整合、粮食转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制约我国粮油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粮油工业的产业安全和整个粮食安全体系的稳定运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一般理论,在我国的粮油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应本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确保粮油加工产品安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合理利用和充分节约各种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等基本原则,重点采取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1)科学认识粮油工业的产业地位,确立粮油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路;(2)科学进行粮油工业的区域布局,避免产能资源的闲置和浪费;(3)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增强粮油工业的产业安全;

(4)确立粮油工业的产业组织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确立粮油工业的产业结构政策,进一步促进粮油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6)明确粮油工业的产品发展方向,推动粮油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7)明确粮油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提高粮油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8)完善粮油工业产品标准体系,确保粮油工业产品的健康安全;(9)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确保粮油工业的快速发展;(10)完善粮油工业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粮油工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粮油工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政策措施

在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粮油工业面临着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企业改制和产业重组的巨大压力。本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通过对我国粮油工业的体制、政策、市场、投资、产能、结构和技术的实证分析,借鉴国际经验,探讨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试图通过体制改革来促进我国粮油工业的整合与重组,通过合理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来优化我国粮油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通过合理的技术政策来提升我国粮油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提升我国粮油工业的整体质量,确保我国的粮食供给的安全水平。

粮油工业在粮食供给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经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经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一)粮油工业的基本特点

粮油工业是粮食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它是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粮食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粮油工业具有粮食丰欠平衡器、增值转化器、效益放大器和食物应急缓冲器的重要作用,对构建新的粮食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具有牵引带动作用和不容忽视的战略意义。粮食增效工程技术与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和国家粮食综合能力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一、二、三整体产业链的高效运转,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带动关联行业和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粮油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发展粮油工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

“民以食为天”,粮油加工和食品工业关系千家万户,影响着居民一日三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市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实现粮食主食品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营养化和方便化,改善食物产品结构和营养结构,实现方便、快速的市场供应体系,粮油工业的发展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2.发展粮油工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我国“三农”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粮油工业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现代利:学管理方法经营农业,用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好生产要素,形成以粮油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业带动服务业、以农业支撑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发展粮油工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过去几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以高新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东部地区可以利用人才、资金和市场优势,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位于东北和中部的粮食主产区,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特别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西部地区以杂粮、杂豆为主,发展特色粮油工业。造福区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4.发展粮油工业,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粮油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中发[2005)1号文件将支持在粮食主产区进行粮油加工转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国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潜力很大,关键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加工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走贸工农结合的产业化的路子。”

通过提高粮食产品的加工深度,最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为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的有效途径。粮油工业的发展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双重功效。由于粮食的集散地往往在小城镇,粮油工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小城镇建设,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油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有粮油工业企业经过改制改组和结构调整,获得了新的生机;

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粮油加工领域既加剧了竞争又充满了活力;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提高了粮油工业的国际化水平,也为我国粮油工业的技术变革、规模提升、市场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现状

2005年全国人统粮油加工企业11118个,比上年增加2572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8321个,占74.8%;100—200吨1762个,占15.8%;200—400吨670个,占6%;400—1000吨264个,占2.4%;1000吨以上101个,占1%。在全部入统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54个,占1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0个,占1.1%;民营企业9544个,占85.8%。

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3011.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995.3亿元,出口交货值32.5亿元,利润总额42亿元,年末从业人数37.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5%、22.5%、—35.2%、140.8%和8.7%。按现价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区依次是:山东、江苏、河南、广东、黑龙江、河北、安徽、湖北、福建、广西。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9个省,其中山东省达506.4亿元、江苏省达418.8亿元、河南省达230.7亿元。

3.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2005年,全国入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43个,年处理油料能力5731.5万吨,精炼能力1761.2万吨。其中: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下524个,占50.2%;100—200吨220个,占21%;200—400吨151个,占14.5%;400—1000吨85个,占8.2%;1000吨以上63个,占6%。在食用植物油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0个,占1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8个,占5.6%;民营企业835个,占80%。

食用植物油总产量1384.1万吨,其中:大豆油709.6万吨,占51.3%;菜籽油278.2万吨,占20.1%;花生油80.2万吨,占5.8%;棉籽油49.8万吨,占3.6%。在总产量中,一级油723.3万吨,占52.3%;二级油118.3万吨,占8.6%;三级油79.7万吨,占5.8%;四级油298.3万吨,占21.6%0。总产量超过50万吨的有山东、江苏、河北、广东、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河南10个省,具中山东省达220.8万吨、江苏省达217.9万吨、河北省达120.9万吨、广东省达107.8万吨。

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值1410.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446.9亿元,出口交货值22.4

亿元,利润总额19.1亿元,年末从业人数9.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1%、24.1%、—43.7%、417.6%和—15.1%。

4.粮油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

目前我国粮油加工机械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东北地区有部分玉米粉加工机械。机械制造业主要是稻谷、小麦、玉米淀粉加工装备。江苏省的粮机装备中既有国外知名企业的独、合资企业(如无锡布勒、苏州佐竹),也有国内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如扬州牧羊集团等);湖北、湖南省的粮机企业多是原有的国企改组后的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如湖北永祥粮机、湖南的郴州粮机集团等);河南省的粮机企业基本是新兴的民营企业(如开封茂盛粮机)。这些粮机制造企业年销售总额均已超过1.0亿元,大多成立了机械装备制造、工艺设计、工程管理和安装的科研开发机构。机械装备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水平相近,部分装备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比重进一步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的加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减少,民营企业快速增加,成为粮油工业的主导力量。

2005年全国人统的粮油加工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5.8%,比上年增加9.8个百分点。

其中:大米民营企业占86.1%,增加8.2个百分点川、麦粉民营企业占87.2%,增加15.1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民营企业占80%,增加7.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除机制灵活外,还具有职工人数少、资产负债率低等优势。虽然民营企业数占企业总数85.8%,但职工人数只占77.1%;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5%。而国有企业为82.8%,相差20个百分点。

2.企业规模继续扩大,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在2005年入统企业中,日生产能力400吨以上的大刑企业达365个,比上年增加86个,其中1000吨以上的企业达101个,比上年增加29个。从产品产量来看,年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103个,比上年增加29个。其中:年产量10万吨以上大米企业28个,总产量达468.7万吨,占入统大米企业总产量的16.1%;年产量10万吨以上小麦粉企业47个,总产量达1217.8万吨,占入统小麦粉企业总产量的35%;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28个,总产量达821.4万吨,占入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59.3%;前10家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入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是:大米8.5%,小麦粉17.8%,食用植物油42.3%。

3.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名牌产品销售量扩大,效益显著

2005年,粮油产品结构继续向优质和高档方向调整,特一粉在小麦粉中所占比重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一级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达到52.3%,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几年来,通过大力培育、宣传知名企业和品牌,普遍增强了企业的

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推动了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名牌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优势越来越明显。

2004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大米和小麦粉企业产品销售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提高。7个大米名牌销售量平均比上年提高39.3%;13个小麦粉名牌的销售量平均比上年提高11.3%,利润总额增长15.6%。黑龙江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产量达55.8万吨,比上年增长37%;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产量达157.3万吨,比上年增长56%;利润总额增长222..9%。

4.粮油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2005年,入统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比上年提高140.8%,其中大米企业实现利润13.1亿元,比上年提高42.3%;小麦粉企业实现利润9.8亿元,比上年提高116.3%;食用植物油企业利润大幅提高,共实现利润19.1亿元,比上年增长417.6%。说明大部分食用植物油企业已开始走出困境,特别是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比上年增加2.2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增长了998.9%;民营企业利润增长了137%。利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05年原料价格特别是进口大豆价格相对平稳,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开工率上升,销量扩大。而且,一些以进口大豆为主要原料来源的企业吸取了2004年的教训,风险意识增强。

5.粮油加工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

2005年入统企业总资产负债率68.5%,比上年降低4.7%;其中:大米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3.6%,比上年降低8.3%;小麦粉加工业为62.6%,比上年降低8.1%;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为73.7%,比上年降低1,1%。

一方面,经济效益差、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家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虽然给与粮食深加工一定扶持,但是相对于粮油加工从家庭作坊的传统加工业进入规模化高技术产品的升级改造所产生的资金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同时,大多数企业由小型初级加工向高技术深加工发展存在资金、市场的种种风险,因此影响了资金的投向。从事粮食深加工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没有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粮食深加工的发展。粮食产后加工还未能得到像粮食产前、产中一样的重视,投资不足,制约着粮食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约1167亿了己,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8%,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粮食市场放开较晚,粮油加工企业长期从事米、面、油的传统加工经营方式,企业效益低,利润空间小,在资金、技术、产品、规模及市场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大部分国有粮油加工企业(特别是未改组改制的企业)负债率高,人员包袱重,开工率低,有些企业已经连续多年不开工生产,设备闲置,有的甚至用于顶抵银行债务。由于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落后,国有资产和人才流失严重。大多数国有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缺乏信贷支持,企业的粮源收购和生产经营难以维继;设备老化,技术改造乏力。因此,粮油加工企业自身造血机能差,难以完成自身的升级改造。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资侵入,我国民族粮油加工企业特别是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85%以上主食的稻谷、小麦加工业,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

3.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粮油加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80%处于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约15%居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现有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以生产小型成套和单台大型设备为主。由于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材质等多种原因,大型关键设备的技术含量低、可靠性差,设备机电一体化水平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重要的深加工产品的工艺技术装备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仍基本停留在“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循环中。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重视硬件,忽视软件,消化吸收后缺少创新突破,缺乏自主技术,难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距离。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发展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装备,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任务艰巨。

4.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粮油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只重视对最终产品的检测(例如国家质检总局从2003年8月开始,对米、面、油生产企业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nN占QC标志),忽视制定和实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现有粮油加工企业在产品质量全过程管理方面差距较大,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进行

IS09000族和IS014000族认证,即使有了认证又形同虚没。山于滥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非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同类产品恶性竞争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部分市场,造成粮食制品的安全事故口益增多,已引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大疑虑。

握我国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如果加上金光、正大等,外资已控制我国40%的加工能力。

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随着我国粮油工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粮油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粮油工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产业安全、产业整合、粮食转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制约我国粮油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在很大程度影响到我国粮油工业的产业安全和整个粮食安全体系的稳定运行。

(一)产能过剩与区域布局问题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粮油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这种过剩一方面表现为行业总体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布局不合理所导致的区域性产能过剩。

目前大米、面粉、玉米、大豆四大品种粮食的现有加工能力大大超出市场成品粮消耗能力,以致开工不足,整体开工率不到50%。据资料介绍,2003年全国社会大米加工能力5.78亿吨,实际加工量1.5亿吨,占加工能力的26%;小麦加工能力1.8亿吨,实际加工量0.92亿吨,占加工能力的51%;大豆加工能力5700万吨,实际加工量2700万吨,占加工能力的47%;玉米工业深加工能力1400万吨(主要是指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两类),实际

加工量1150万吨(玉米工业消耗量),占加工能力的82%。由于加工能力过剩,争抢原料,争抢市场,时有发生,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稳定性也得不到保证,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耗能、高耗水项目仍在建设投产。2005年人统企业中,未开工或基本未开工的约占10%左右,还有很多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据测算,大米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为34%,小麦粉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为61%,食用植物油企业能力过剩现象也很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各地新建了不少大型油厂,存在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也在大量建设小米厂、小面粉厂。据吉林省调查,2003-2005年新建的171个大米加工厂中,日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的项目仅有16个,其余都是100吨以下的小机组。

导致产能过剩和布局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许多企业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在缺乏科学的调研与咨询的情况下,盲目上新项目,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了整体产能的迅速扩张;二是许多企业不愿冒创新的风险,在缺乏对产品和产业方向进行准确把握的情况下,既不进行产品更新,也不进行技术创新,将大量投资投向自以为风险较小的传统领域,结果造成了大量低水平项目的重复建设;三是一些粮油主产区政府在规划本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粮食和油料在产区与销区的合理衔接,以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打造粮油工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将本地出产的粮食和油料视为本地可以垄断的资源,通过本地的财政扶持、资金支持和舆论引导,不断追加新项目、迅速扩大产出规模,结果不仅导致了区域性的产能过剩,而且导致了全国性的产能布局失衡,从而带来了巨大的产能闲置和资金浪费。

(二)外资进入与产业安全问题

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外资的进入无疑可以促进我国粮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粮油工业在我国粮食安全系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外资的进入应当以不垄断我国粮油工业、不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为限界。

现实的情况是,目前仅ADM、嘉吉和邦基三大跨国粮商已经掌

若按有效加工能力计算,国内大豆加工实际被外资控制50%以上。尤其是去年大豆危机引发行业重组洗牌以来,随着国内中小企业的停产关闭,外资进一步加快了扩张步伐。如ADM 已经参股13个工厂(约1500万吨加工能力),今年拟通过其控股托福公司收购华农集团30%的股份;嘉吉已在东莞、南通投资建厂(约250万吨加工能力),今年还拟收购其他工厂;邦基已收购山东三维。另一方面,我国大豆进口供应也主要由少数跨国粮商控制,如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公司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如按此趋势发展,今后2-3年内,跨国粮商将形成垄断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战略布局。另外,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深加工领域实施技术垄断和封锁。如具有战略意义的粮食深加工产品——聚乳酸,可以生产可降解、无污染的塑料和地膜;又如清洁生产大豆浓缩蛋白的醇法制取技术。这些高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无疑对我国进行技术垄断,从而垄断我国的产品市场和掠取最大利润。

外资之所以迅速占领我国的大豆加工业,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我国传统的米、面、油加工领域,米、面作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食,销售价格稳定,而且原粮主要来自于国内,加工环节的利润空间有限,加上水稻、小麦的购销环节由我国政府严格控制,所以稻米加工和麦粉加工对于外资而言暂时还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大豆油脂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市场,而且其价格空间较大,品牌价值很高,加上国外价格相对低廉的大豆大量进入,为外资在规模化加工的基础上获得巨额利润提供了极佳的机遇。二是外资拥有资本优势、规

模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加上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市场拓展速度迅猛、规模扩张势头强劲。三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些地区以改革开放为号召,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于外资不仅青睐有佳,而且给予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而外资企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政绩,而且在引资有奖的政策下给当地负责引进外资的政府官员带来了非常具体的实惠,结果,一些具有大豆加工业基础或有着大豆种植传统的地方政府根本不考虑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将引进外资进入粮油加工业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三)产业整合与管理体制问题

从国际上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掀起了五次产业整合的浪潮,尤其是近几年,其产业整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大型跨国产业整合多在工业化国家之间展开;产业横向整合占据主要位置;强强联合避免了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产业整合主要是为企业获得规模优势;为扩大市场份额,谋求市场安全;为实现优势互补,强化核心竞争力。工业化国家的整合也启发我国今后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推动产业调整,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推行企业购并,并把通过产业整合提高竞争力作为发展的根本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外资并购的加速和国内产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产业整合带来了国内粮油工业市场格局的重新分布,这无疑给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推动着这些企业通过不断的整合抢占未来市场生存的制高点。不少外资通过由合资逐步演变成为外商独资企业的“和平演变”方式,加强对一些行业的市场份额度占领。出于对中国市场潜力和经济增长前景的看好,外资抢滩我国粮油工业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表面上平静的合资和合作下隐藏的是激流暗涌的竞争和市场占领。应对这样的格局,我国在保持各个市场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粮油工业企业应当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强化主要优势企业,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应对越来越紧迫的外国资本进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粮油工业企业不仅缺乏与国际资本大鳄直接竞争的实力,而且不能有效地利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产业整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粮油工业长期以来吃惯了计划经济的饭,改制改组的步伐业相对滞后,所以未能培育起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另一方面,我国粮油工业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营销战略储备皆严重不足,缺乏有效地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的核心资源。需要特别注意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粮油工业在政府放松管制的同时,没有形成基于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的粮油工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有利于民族粮油工业企业健康成长和迅速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因此,迫切需要重新构建新型的粮油工业管理体制,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行为和效能,制订科学合理的粮油工业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引导和产业支持政策,并以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为后盾,促进我国粮油工业的整合与提升,实现民族工业为主导的粮油工业发展格局,确保我国粮油工业的产业安全。

(四)生物能源与粮食转化问题

人类使用的三大主要能源是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但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这三种能源还能供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紧迫课题。生物能源的开发也就迅速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据科技部有关单位的调研,我国南方的甘蔗、木薯,中、东部地区的小麦、水稻,北部的土豆、玉米,

西部地区的油桐。麻疯树,干旱地区的山芋,等等,都是加工转化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材料。其中麻疯树籽含油率达50%,是制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我国西南地区现有10万亩,到2010年种植面积可达1000万亩。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王宏广指出,目前我国富余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可“再造大庆”,即相当于5000万吨原油。如果把每年农民白白焚烧的秸杆收集处理后加工乙醇,替代车用油,总量可达6000万到1亿吨。已经开始用生物质能加工品全线替代石油产品的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测算,只要石油不低于35美元每桶,用生物质能加工成燃料酒精、生物柴油、乙烯、聚酯等,都有利可图。

20世纪末,我国利用粮食相对过剩的条件,开始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十五”期间,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总产能达到每年132万吨。近年来,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燃料乙醇的试点及推广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投入国债资金4.8亿元,用于河南、安徽、吉林三省燃料乙醇企业建设;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批准的四家试点单位,免征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自2002年试点以来,4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共减免两税1.9亿元;中央财政共拨付亏损补贴20亿元,有力地保障了燃料乙醇试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目前,4家定点企业生产的乙醇燃料已在9省推广,按国家标准8%—12%的添加比例,车用燃料乙醇汽油销量达到1000万吨左右,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左右。与使用普通汽油相比,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后,一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7%,碳氢化合物可降低48%。

应当说,将粮食作为生物能源加以开发、实现粮食转化是在我国粮食过剩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所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不仅解决了粮食过剩问题,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能源需求问题。但是从长期看,我国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可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减,粮食市场的长期趋势是国内供给不足,因此,一方面,必须妥善解决粮食转化问题,不能长期依赖粮食转化来解决能源缺口;另一方面,必须寻求更为安全、更为持久、更为稳定的生物能源开发战略。

事实上,为推动我国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生物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6年—2007年,实施生物质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实施期间,将可促使非粮原料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实现10万吨以上的规模化工业生产。在这一基础上,力争到“十一五”末,生物质产业实现替代1000万吨石油和节省500万吨标准煤的发展目标。因此,在我国粮食资源并不十分丰裕的情况下,应当大力推进非粮原料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而不能片面强调粮食的剩余和能源化转化。

(五)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问题

粮油工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而产业的升级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技术为支撑,粮油工业的产业升级才能具有微观价值、宏观效果和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粮油工业技术总体上呈现出落后的状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必须在四个方面:一是装备落后,加工技术传统;二是新产品开发水平较底,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三是主食产品产业化水平低,不能满足营养、便捷、卫生的消费需求;三是粮油产品深度加工技术落后,不能开发出附加值高的系列新产品;四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差,导致大量的加工副产品的浪费,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环境负担。技术的落后带来了粮油工业的低水平竞争和低水平发展,并进一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投入不大。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不仅企业自己开发或引进的新技术难以形成自己的专有技术并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丰厚的垄断利润,而且有关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的跳槽很容易让企业的研发投入或引进技术的投资付之东流。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本积累能力较弱,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关键设备的改造都缺乏足够的投资实力。二是缺乏完善而有效率的粮油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粮油工业技术属于典型的巾场导向的应用技术,因此,它本质上应当是企业内部化的研发问题,这样不仅技术开发目标明确、方向清晰,而且应用直接、效益明显。从国际上看,粮油工业技术大多诞生于一些大的粮油工业集团公司。而我国粮油工业技术的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大多是分立的,这就决定了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需要“产学研结合”,需要示范和推广,这不仅增加了研发工作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而且降低了技术研发的效率、增加了技术应用的成本。三是政府对粮食科研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资金支持强度不够。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较低。在现行的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所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下,政府将研发资金投放的主要对象锁定在科研院所,并鼓励跨部门联合、产学研结合,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效率低、成本高,因此,许多研究项目变成了变相的套取资金的手段,在科研院所和企业各得其所之后,许多科研成果也就在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科研资金更加谨慎投入而不能快速增长。于是形成了一个研发资金需求与政府科技资金支持之间的非良性互动。因此,迫切需要以提升粮油工业的产业升级为目标、以构建新型的粮油工业技术重新体系为突破口,理顺体制、优化机制,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实现我国粮油工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发达国家粮油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粮油工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了解其特点,把握其趋势,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竞争的要求。因此,我国必须从发达国家粮油工业发展的经验中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确立我国粮油工业未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达国家粮油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大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粮汕加上企业不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一些已成为跨国企业。世界食品加工企业50强年销售收入一般在100亿美元以上,最著名的200家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占到全球食品丁业产值的30%以上。如荷兰专业生产和销售食品配料和粮食的CSM公司,业务涉足全球IOO个国家。新国集团在大陆的投资达到12亿美元,其方便食品、饮晶和糕饼在大陆分别有12个、9个和3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方便食品和糕饼生产;商。菲律宾晨光食品有限公司在大陆的投资也达到了1.2亿美元。

2.精深加工水平高,产品结构多样化

一是产品的研制开发呈现系列化。发达同家的粮油加工企业一般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能力强,为了适应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化,一种农产品可开发出数百种甚至数千种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加工产品,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如豆类可精深加工出大豆磷脂,若年产100t粉磷脂,可创产值500万元。玉米可被精加工成为3000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

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二是为了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特别是对休闲食品的需求,粮油工业的产品品种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据l~atherheadFoodRA统计显示,1999年全球12个主要市场休闲产品的总产量达440万t,约合300亿美元。其中,美国、荷兰、英国、意大利和巴西每年每人的平均消费量分别达8.6kg、6.5kg、5.7kg、1.5kg和1.7kg。三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各类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等都严格而具体,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多采用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GMP、HACCP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族系管理规范。国际上对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各国都为食品的营养、卫生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旨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科学食品安全体系,以加强食品的监督、监测和公众教育等。四是几乎每种加工产品都有专用原料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

3.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稻米加工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其中以日本的稻米加工技术和装备称雄世界。日前世界发达国家把稻米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作为稻米加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发展及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在小麦制粉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管理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各种传感装置,实现十产过程的计算机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小麦资源,使生产过程平稳、高效地运行。利用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采用安全、高效的牛物添加剂改善面粉食用品质,替代现在使用的化学添加剂,使传统的小麦加上业生气蓬勃。

玉米加工业采用大型湿磨、密闭循环工艺,采用电子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工艺过程具朽很高的透明度,随时变换和调节工艺条件,玉米淀粉、蛋白质、纤维和玉米油等玉米加工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应用现代生物酶技术,色谱分离、膜分离技术,喷射、超微以及自动化微机控制等技术,使产业进入高科技、高产出的快速发展阶段。油脂加工业,发达国家把新的提取分离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用于大豆加工业。启用超临界C02气体萃取制油工艺,采用酶技术提高蛋白和油脂提取率。应用生物技术对油脂改性或结构脂质制备。大型的油菜籽脱皮分离、冷榨、挤压膨化、低温浸出新技术应用于双低油菜籽的制油工业,以提高双低油菜籽的制油效率。

4.营养、卫生、安全和绿色成为加工产品的主流

从全球范围来看,营养、安全、绿色、休闲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和油料加工的主流和方向。卫生和安全成为新世纪稻谷、小麦、玉米、油脂和油料蛋白加工企业的首要任务。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谷物、油料的营养、卫生和安全的标准体系,规定了谷物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卫生、安全的标准。联合国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AC)已将GMP和HACCP 作为国际规范推荐给各成员国。为防止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世界加速进入绿色食品的时代,许多国家对农产品的化肥、农药使用都作了严格限制,生态农业、回归自然、绿色农产晶迅速发展,确保稻米、小麦、玉米、油料及其产品安全已成为粮油工业的共识。

5.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高

一是企业管理主题的层次较高。已经跳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逐渐转向侧重于企业外部的战略管理,竞争也从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方面的较量,企业在前瞻力和判断方面有着很大优势。二是市场销售品牌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粮油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品牌经营,在优质生产、精细加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包装、标牌销售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三是经营组织一体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各产业链条衔接紧密,从事粮油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经营主体组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在一体化经营中,加工企业是“龙头”,粮油生产者根据合同向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后者则向前者提供相关服务。

(二)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几点启示

从发达国家粮油工业的发展经验中,我国可以得到下列几点启示:

第一,必须壮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现代市场竞争主要是在行业内的大企业之间进行的,大企业不仅有着分割市场、左右定价、垄断技术的天然优势,而且瓜分着行业最主要的利润源泉,所以,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做大做强应当是我国粮油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目标。

第二,必须加强技术开发,增加技术储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大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而掌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小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得以成长壮大。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加强技术储备,为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必须加强产品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

技术的核心功能是转化为产品、转化为效率。在消费需求不断变迁的今天,产品的差别化、系列化、深度化,已经成为粮油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开发与产品更新,才能够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够在不断平均化的利润分割中获得企业快速成长所必须的超额利润。

第四,必须加强产品的标准化管理,确保粮油食品的消费安全。粮油工业与其他工业门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直接消费的食品,无论是米面油还是进一步加工的粮油制成品,都关乎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加大力气抓好产品的标准化管理,确保粮油产品的健康与安全。

第五,必须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大力提高管理效率。我国的粮油工业企业很大一部分是由原先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习惯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方法,缺乏应对现代市场竞争的治理结构、管理技术和营销手段,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必须站在现代市场经济的高度,以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力?法为指导,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管理效率,构建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国际化要求的粮油工业企业组织体系、行业管理体系。

我国粮油工业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优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油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障,离不开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体制、政策和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规

范的同时,确立政府对粮油工业管理的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促进我国粮油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1.政府的特性与作用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府就是指全部的国家机构,即包括全部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它可以视为等同于国家;狭义的政府,就只是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本文在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

虽然可以在广义上把政府视为等同于国家,但这并不能因此而可以掩盖政府本身的特性。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运行机制)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称系统),政府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在相互关系即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和强制性;在组成形式上,政府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主要组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域层次结构,主要组成为不同部门或行业政府的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各级各类不同职

别的政府首脑、政府官员、一般公务人员所构成的官僚结构(在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干部或公务员结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包括在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之中。

政府结构对政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政府的行为时,不但要分析权力的运行机制,还要分析政府系统的整体行为、分析构成政府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同部门(行业)的政府行为,甚至代表政府行事的政府官员的行为。弄清楚这—点,有助于界定政府行为的范围及方式。政府行为就是指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通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活动,是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实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了市场的力量来侈谈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只能是原有体制复旧,或者是天真的幻想;也正是因为市场的巨大力量,才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适当的宏观调控,需要人文社会因素的参与和制约,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趋利弊害,不迷失方向。 2.政府行为的范围

政府行为的范围问题,实际上是权力运用问题,即政府的控制能力问题。

第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放权,限制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范围,并不意味着权力的消失,而是意味着部分权力的转移。政府放权过程不是单纯地下放政府权力和实行政企分开,而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体现出权力要集中,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权;另一方面,权力要下放。也就是说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的程度与政企分开、权力下放的程度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要想停止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就必须强化政府对宏观经济生活的调控能力,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失控混乱。政府下放的只是部分权力,是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弄清这一点,有助于吸取我国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加速我国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第二,在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和社会权力的强化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政府权力的弱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众所周知,在经济体系中政府权力范围的广泛程度和政府行使权力的有效程度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抽象地、笼统地谈权力的强弱就混淆了这种区别。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要把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限制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时,根据权力有限的原则,正如加里?沃塞曼所论述的:“权力有限的政府原则意味着政府的权力要受被管理者的权力和自由所限制。这一原则基于立宪政府的根本思想:人们把宪法列举的权力和职责授予政府,同时把其余的权力留给自己。这项政府协定意味着政府的行动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而法律是得到被管理者的同意(虽然是间接的)而批准的。”因此,在经济体系中,对政府权力需要限制的足权力使用的范围,而不是范围内政府行使权力的有效性。在政府权限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政府应拥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权威。

第三,政府在经济体系中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发展变化,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上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具有客观性。经济发展阶段上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存有较大的关联,一般地,在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比较突出,因为培育市场体系发展,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组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靠政府力量才能完成。而在市场发展较成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政府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就有所下降,市场作用变的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重新选择经济运行机制,采取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就成为必要。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有效发挥我国政府作用的关键。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时期,经济、社会矛盾都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旧两种体制并存与交替,新体制的框架虽已初具规模,但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市场体系还尚未形成,由此必将产生许多摩擦与问题;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要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式;经济高速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阶段性周期波动;经济运行速度快,但结构效益低;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人员、企业素质和宏观与微观管理水平却跟不上形势的需求;贫富两极分化;东西部差距;国际上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等等。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市场经济建设,政府作用的力度就要大,范围也要广。

3.政府行为的方式

政府行为的方式就是政府权力的实施方式,它直接表现为一种调控能力。E.S?萨瓦斯有一句名言:“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划桨。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桨,可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桨。”的确,多掌舵少划桨的政府才是力量更加强大、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因为,说到底,那些为航船掌舵的人对目的地影响的力量远比那些划桨的人要大得多。掌舵只是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比喻,其含意是表明了政府的控制能力。因此,政府行为的方式问题,也就是政府如何调控社会、调控市场的问题。当然,正如掌舵人与划桨人的关系一样,政府对社会、市场的调控,是方向上的调控,其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使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凡是市场能办的,政府就不去办,凡是能由社会做的,就让社会去做。

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执行政策和法规、通过对社会、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从而达到对社会和市场的宏观调控。这种决策,制定和执行法规、规范和监督的行为方式,都是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以表现出极大的强制力。这些方式,都是政府所享有的决策权、执行

权、行政立法权、监督权的具体运用。

(二)我国粮油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规范

政府在促进和引导粮油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不能的目标、不同调节对象的特点来采用不同效能的政策。一般而言,政府的政策有三类:一是强制性政策,二是交换性政策,三是引导性政策。

第一,强制性政策。这是一种政府提出的、被规范主体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在粮油工业领域,这些政策包括:企业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粮油原料标准、加工工艺标准、粮油产品的制成品标准等国家标准,等等。其特点是惩罚性,即遵守这些政策的成本与收益都是行为主体的,而不遵守这些政策则需要被政府给予处罚。

第二,交换性政策。这是一种政府按照其提出的目标给予执行这些目标的行为主体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的政策。在粮油工业领域,这些政策包括:产业支持政策,龙头企业引导政策,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等等。其特点是交换性,即凡是遵守或执行这些政策的行为主体将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税收减让或金融支持,凡是不遵守或不执行这些政策的行为主体则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和补贴。

第三,引导性政策,,这是一种政府期望相关行为主体作出相应行动但政府并不作为的政策。在粮油工业领域,这些政策包括:新型工业化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国际化政策,粮油产品的安全化、卫生化、便捷化、绿色化政策,等等。其特点是号召性,即政府提出目标、方向,希望相关的行为主体按照这样的目标和方向去发展,但是政府并不给予补偿或惩罚。

(三)我国粮油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优化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一般理论,在我国的粮油工业管理上,政府应当把握好以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粮油工业企业的微观生产活动,不能以各种理由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粮油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第二,粮油市场放开与粮油工业开放并不是不要政府的调节和管制。粮油工业作为牵涉到千家万户食物需求的行业,不仅存在这食物供给的安全问题,而且存在着食物消费的安全问题,同时,由于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粮油工业属于弱质产业,所以政府必须对粮油工业进行必要的扶持,以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得应有的发展。

第三,政府对粮油工业的调节与支持必须是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规范的政策和手段。既要注意到行业内企业间的政策公平,又要体突出重点,引导粮油工业重点领域的健康发展。

中国陶瓷行业出口状况及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一、瓷的介绍 瓷(Ceramics)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和瓷器都属于它的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Silicate Industry)的畴。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理解为各种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因此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 迄今为止,瓷器的界说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晶体或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组成。 瓷工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分支之一,属于无机化学工业围。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从整个瓷工业制造工艺的容来分析,它的错综复杂与牵涉之广,显然不是仅用无机化学的理论所能概括的。 二、全球瓷市场格局 世界器产业的起源从历史看有三大区域,东亚区域、西亚、北非、欧洲区域、美区域。美制业在哥伦布发现美州大陆之前一直独立、缓慢地发展着。东亚瓷主要是中国为源头及核心不断向周边的热南、朝鲜(高丽)、日本及东南亚扩散。 中世纪欧洲瓷的发展主要是受中国和西亚的影响,最初阿拉伯人将伊斯兰器经西班牙传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发展成风格独具的锡釉花饰瓷,制瓷技术再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在法国出现锡釉软质瓷,直至17世纪荷兰的锡釉以仿制中国青花和五彩而闻名天下,中世纪欧洲瓷是在伊斯兰器和中国瓷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虽然器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均有生产,但瓷器却被公认是中国人的发明,自14世纪开始的东西方瓷贸中,由于欧洲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造成大量流失,为增加本国财富,18世纪欧洲各国都加紧了瓷的研制。欧洲最早的瓷器是德国的迈森工厂生产的,然后制瓷技术扩散到意大利及英法等国。 三、中国瓷行业运行现状

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

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8-01-02T14:52:34.340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4期作者:陈华新赵文华张梦雅秦佑红刘菲[导读] 本方案选择将对于木材质的理解与荷兰风格派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旨在创造出适合人的行为尺度的建筑。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图书馆,顾名思义,是一个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本方案选择将对于木材质的理解与荷兰风格派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旨在创造出适合人的行为尺度的建筑。从建筑的形式、要素、实用性、功能性等各方面出发做了充分考量,以建造这样一个图书馆空间:一个一层平面的建筑,打破墙体,消除内外空间的隔阂,大量通透的玻璃将光线直接引入室内,形成一种积极的暗示(一种适宜人阅读的环境)。图书馆的各个功能空间被划分成矩形平面,且建筑不可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及建筑的高度,而是一种俯伏于地面上的建筑,建筑的本意便是让人容身,使人使用、居住的舒服。【关键词】木质;荷兰风格派;人的尺度;俯伏【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009-02 1.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知识的传承毫无疑问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储备力量,如何促进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则首当其冲。中国教育新闻网曾发布过一组调查新闻显示: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上,而日常阅读则是少之又少。图书馆以其悠久的历史不断传承、发展,其建筑形制也历经历史、战火灾难的洗礼几经沧桑延续至今。图书馆有不同的类型划分,我国则按照管理体制、馆藏文献范围、用户群、图书载体等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标准类型。通过现有的图书设计案例的分析发现中国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图书馆的建筑特点缺乏个性的表现,我国图书馆历史由来已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一词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我国。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起步也较晚,对图书馆的设计重视不足,通常只是满足了图书馆设计所必须的要求而对光线、空间、人的尺度感受往往忽视。 (2)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读书群体的阅读方向性,高校中为了考试而读书的现象不容忽视。 (3)图书馆模块式建筑设计,导致了在荷载上取值、造价比较高,进深、室内空间比较大,容易显得单调和枯燥。由于采取全人工采光,所以导致通风照明等能源消耗过大,且建筑设计造型显得比较单调,缺乏个性化设计思路。 (4)缺乏人性化设计,大部分校图书馆信息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脚步,馆藏图书陈旧,就直接导致了满足不了学生对读书的需求。 校图书馆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平等性的文化诉求得到了充分的抒发,不论老师、学生、校内各种教职员工人人都有获得入馆学习交流的权利;引导学生在形成健全人格、人生观、价值观之外,缩小信息不均的差距,促进学生在高校生活中可进一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可作为高校的文化符号或文化形象而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将其忽视。 2.基地选址 图书馆的位置选址在山东建筑大学,在山东建筑大学东北门入口处路北,与火车餐厅相连,南面为教学楼,往西则是学生餐厅、学生宿舍,北面则是偌大的体育场。 (1)东西向的博学路是校内人流量最大的一条路之一,它将学生宿舍、餐厅、教学楼连接在一起,而将图书馆位置选址在此则充分考虑了宿舍-餐厅-图书馆三点一线,可避免学生行路的时间,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 (2)建筑的南面为向阳部分,光照充足,适合人学习、阅读,这将对功能区域的划分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建筑的流线、光影、人口密度的考量对建筑基地的选址以及整体方案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与影是展示建筑空间、表现造型艺术、美化建筑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光影与建筑造型的关系,巧妙的运用光影可以获得意境不凡的建筑艺术效果。勒?柯布西耶曾说建筑艺术的要素是:墙与空间,光与影。由此可见光影对于空间的重要性。 本方案从建筑的功能、体量、表皮、时间、空间、光、色彩、质感等方面都做了深入考量,并依据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的黄金分割原理对空间进行划分。建筑是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故将灰空间作为联系室内室外的一个过渡空间把室内室外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建筑体上或大或小的玻璃窗,这些玻璃窗保证了光线的引入,在形式上也连贯起来。 3.图书馆建筑空间分析 本方案设计灵感源于荷兰风格派,坚持正交体系在建筑中的运用。利用垂直和水平线等作为设计元素的表现手法,破除个体隔阂,使室内室外相互融合成为统一连续的整体。建筑要坚持功能合理重视与现有环境的关系,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所以建筑要表现的适宜、优雅,不能过于突兀。 3.1 建筑材质分析 (1)在本次设计中大量运用了玻璃以及木材,因为图书馆是个阅读空间,对光线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大量运用人工照明的话成本会增加,故在建筑体上设置了大量玻璃门窗。玻璃门窗用于建筑的历史非常久远,甚至难以考据,而1951年的纽约利华大厦对于玻璃的运用,使得玻璃此后迅速成为高层建筑首选的墙体材料。玻璃作为建筑材料同时具备四大特点:透明、高强、轻质、耐久,而其他墙体材料则很少兼具这些特点。 (2)本次设计大量运用木质材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木制的材料在使用时更能唤起人的亲切感,更能达到建筑设计的初衷——一个平易近人,平等性的呼吁。其次,图书馆空间会大量的运用书格,木制材料在兼备功能的同时达到了形式美感的要求。 建筑外观也直接运用了木格这一形式起到了装饰作用,并且室内室外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虽然只是水平垂直的线条组成的建筑外观形式,但有序的、大量的重复排列形成了一种形式感、秩序感。建筑的平面轮廓或凸出或凹进打破了四方盒子的呆板形象,大门入口处的长长走廊以及次入口出的可作为展厅的灰空间都将室内室外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阅读、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阳光饱满的静谧空间。 建筑占地面积为1200㎡左右,室内高度为8m,除了必要的学习区、展厅、阶梯教室、咖啡区、服务总台、卫生间,其二层是一条长长的2m宽的过道,可俯瞰整个建筑空间的内部(主要起游览、参观作用)。室内十字形的交通路线,合理准确的将各个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功能性发挥到最大化。

粮食深加工现状

关于吉林省现有的粮食深加工行业状况 吉林省召开农业系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报告会。政府官员、企业老总与经济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商议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吉林省农业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其中主要议题之一。 研讨会提出一个非同寻常的课题: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中,农产品加工业位置更加重要,那么,吉林玉米和大豆该做些什么?吉林省提出发展玉米产业经济由来已久。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注这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工作。1997年以来,作为世界“黄金玉米带”之一的吉林省,玉米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其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省玉米总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玉米人均占有量达到650公斤,年商品量1000万吨,商品率达到76.8%。 毋庸讳言,我们有差距。然而机遇面前,吉林人也找到困扰吉林玉米产业的关键词:产业链条。 吉林大豆又何尝不是如此。据资料显示,中国大豆产业优势表现在压榨量上,并不是数量上。世界大豆主要进口国的压榨量为5309万吨,我国几乎占一半;2010年9月,我国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 目前,我国已有80家企业与国家大豆深加工研究与推广中心洽谈项目,标志着我国大豆深加工技术步入成熟。今年,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号角又在东北大地吹响……这一切,无疑成为其振兴的千载良机。大机遇,小机遇,纷至沓来。吉林玉米、大豆振兴,出路只有一条:精深加工。 ●重新布局:4个系列8个链条及其他 重新布局,通盘谋划,将玉米、大豆深加工产业重新定位,已成当务之急――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呈现世人面前。 玉米深加工重点围绕8个链条进行,即变性淀粉、淀粉糖、生物饲料、生物药、氨基酸、淀粉纤维、淀粉树脂、新能源。而建设和布局则按照4个系列展开。

注塑模具现状与发展

注塑模具CAD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注塑模具行业的概况及其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对于国内外注塑模具技术的发展历程好现状做了简单的论述,最后总结出模具的专业化、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注塑模具;CAD;发展 1引言 塑料制品在日常社会中得到广泛利用,模具技术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注塑模在质与量上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我国还有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需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现代化管理以及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 2我国注塑模具工业概况 我国虽然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模具,但长期为行程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直到10世纪年代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发展模具工业给予了高复重视和支持,募集工业才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我国模具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模具生产企业中,数字化设备比较齐全,模具CAD/CAE/CAM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采用高速加工的先进技术的企业也逐渐增多。模具标准间使用覆盖率级模具商品化率都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热流道技术在塑料模具行业中应用比例越来越高。 注塑模具在量和质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我国最大的注塑模具单套重量己超过50吨,最精密的注塑模具精度己达到2微米。制件精度很高的小模数齿轮模具及达到高光学要求的车灯模具等也已能生产,多腔塑料模具已能生产一模7800腔的塑封模,高速模具方面已能生产挤出速度达6m/min以上的高速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具及主型材双腔共挤、双色共挤、软硬共挤、后共挤、再生料共挤出和低发泡钢塑共挤等各种模具。在CAD/CAM技术得到普及的同时,CAE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以CAD/CAM/CAE一体化得到发展,模具新结构、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汽车、家电等工业快速发展,使得注塑模的发展迅猛。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截止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亿吨,同比增长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以2014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5.08亿吨,足以覆盖2014年4.63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0.11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38.9%,玉米、小麦分别占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中国陶瓷市场竞争分析与盈利空间评估报告(2014-2019)

中国陶瓷市场竞争分析与盈利空间评估报告(2014-2019) 中国报告网 出版时间:2014年

报告大纲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陶瓷市场竞争分析与盈利空间评估报告(2014-2019)》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来自】中国报告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12526287.html,/ ?【关键字】产业调研市场监测行业分析投资评估前景预测 ?【出版日期】2014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2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 2013-2014年中国陶瓷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陶瓷行业概述 一、陶瓷的定义 二、陶瓷的特点 第二节陶瓷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陶瓷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三节陶瓷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行业生命周期概述 二、陶瓷行业所属的生命周期 第四节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三、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四、行业周期 第二章 2013-2014年世界陶瓷市场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2013年全球陶瓷行业发展回顾 第二节亚洲地区主要市场概况 第三节欧盟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第四节北美地区主要市场概况 第五节 2014-2019年世界陶瓷发展走势预测

中央厨房运作流程

中央厨房运作流程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央厨房运作模式流程-z w o l s 中央厨房运作模式是现代一种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工业化、科学高效的现代餐饮经营生产运作模式,比较适用于大型酒楼、火锅、宾馆、酒店等连锁经营,可以说是当代餐饮最先进的模式,也是目前餐饮经营走数字化、工业化生产的最佳运作方式。 一、中央厨房运作模式的优点: ◆可以集中采购、降低进货成本(可以选择第一进货渠道)。 ◆可以集中收藏保管,减少电力资源使用,控制能源成本。 ◆可以集中统一加工清洗、解冻减少水电气等能源成本。 ◆可以减少设备的使用量和准备量。 ◆可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减少因营业的特殊性影响人力成本; ◆统一进货可以保证原材料质量的一致性,控制好菜品质量第一关。 ◆统一加工方便备货,减少准备不当影响经营和质量。 ◆统一加工可以合理分档利用原材料,降低单位原材料成本。 ◆统一加工方便数字化管理,每种原材料的加工净料率都清楚,可以有效控制成 本。 ◆中央厨房运作模式,能更有效的控制生产人员的流失和确保菜品 ◆中央厨房运作模式(工业化生产)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中央厨房运作模式便于成本抽查控制。 二、中央厨房运作模式的缺点:

◆原材料加工好后需要使用人员、车辆运输到各店使用; ◆运输途中保管不好会影响质量; ◆运输途中遇到堵车等特殊情况还会影响产品的生产时间。 三、中央厨房生产经营模式具体实施方案 (一)产品研究开发运作及控制 餐饮企业产品要走标准化、数字化、工业化的现代经营模式,首先需要建立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研究人员,统一产品开发思路、统一开发产品,从原材料的采购、收藏、粗加工、精加工、出品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细化,并做到数字化标准才能做到数量、质量的统一标准和成本最大化的有效控制。做好所有加工流程的质量生产线和成本控制线。 (二)采购环节运作流程及控制 将海鲜、冻货、肉食、蔬菜、粮油、调料等各种物料建立的统一采购标准,标准配备图片标准和文字介绍,包括产品名称、品牌、产地、规格、季节、质量阐述等标准,然后统一集中采购,大量的物料可以直接从生产厂家或一级代理商进行采购,然后再分送公司各店使用,建立物料采购配送体系,将采购成本环节控制到最低。 (三)验收环节运作流程及控制 根据将海鲜、冻货、肉食、蔬菜、粮油、调料等各种物料建立的统一采购标准,标准配备图片标准和文字介绍,包括产品名称、品牌、产地、规格、季节、质量阐述等标准,设计统一标准验收流程和标准,将验收账单也分类做详细账单,以便于后期的数字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模具的发展及现状 论文综述

模具的发展及现状 0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班 金小龙 摘要:本文阐述了注塑模具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注塑模具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注塑模具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模具工业,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模具是制造业的一种基本工艺装备,它的作用是控制和限制材料(固态或液态)的流动,使之形成所需要的形体。用模具制造零件以其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材料消耗低,生产成本低而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中。 关键词:注塑模具模具发展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模具的起源 模具起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的石器时代,要说人类就已经知道制造模具,那有些不切实。因为那时的人类主要以生存为主,没时间和精力支思考生存以外的事。石器时代是一个以石制器械为主的时代,当然人们也使用木、竹、骨做器件从事生产活动。 早期的石器制作主要以打制为主。在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又加上了研磨的工序。这是一个巨大飞跃,它使打制的石器更尖锐、锋利、并具有一定的美感。考古发现,当时人类所使用的较简单的石制工具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球状器各镞形器等;复杂的有石斧、石刀、石矛、石铲、石锛、石凿、石镰和石磨等。进一步的挖掘表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使用了一定数量的石质装饰品。 在远古,一项更富有创意的技术是石头的钻孔技术。 一件成熟的石器,需要经过选料、切割、打制、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进行钻孔或雕刻这样一些艰难工序。就钻孔而言,没有一定的发明技巧是不可能的。在远古,由于没有金属工具人们只能使用木棒、竹棒或石制的钻头来从事这项艰难技艺。在制作过程中,在钻头上蘸上湿的沙子是一个重要工序。因为它会加大摩擦力,起到润滑作用,这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石器时代,最富创意的发明应该是弓箭。不过这些与我们所说的模具没有直接线的关系。这里提到它,主要是想指出早期的人类不具备一定的制造能力,那要追溯模具的远古起源就没有意义。 石器时代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模具,一种制造意义上的模具,其原因,有些人认为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低下的缘故。这种解释有点模糊和笼统。根本的原因应该是那时和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有必要制造或使用模具,在人们的意识当中没有哪怕是最初的模具概念[1]。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口从四千万发展到现在的接近14亿人口,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人口暴增。但是,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粮油消费和粮油,加工大国,粮油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遍布全国各地。那么,我国粮油行业的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一、我国粮油工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粮油加工能力之大、企业之多均属世界之最。我国的粮油加工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多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就有十万多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粮油行业调查报告统计: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2459亿元,利润总额17,5亿元,资产总计1394亿元,年末从业人数34.8万人。 二、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趋向 民以食为天,粮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营养素。回顾历史,中国的粮油工业作为一个产业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粮油工业是摆在每个粮油科技工作者面前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米、面、油加工业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最明显的是,粮油加工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琳琅满目。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趋向: 1、企业的生产规模日趋大型化、规模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结构调整优化,粮油加工企业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规模逐步扩大,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根据粮油行业市场调查分析: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共有8546个,比2009年减少33.1%,而汇总后的总产量、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等均高于2009年。 2、)企业将进一步整合、提升,向集团化方向迈进。粮油工业企业通过重新整合、提升是集团化的必由之路。 3、粮油产品必须坚持朝着安全、优质、营养、方便的方向发展。粮油是人们最重要的食粮,也是食品工业的最基础原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关注粮油产品安全、放心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注重粮油食品的优质、营养和方便,为此积极发展绿色和无公害的粮油食品应该引起粮油加工企业的重视 4、杂粮杂豆和特种油脂的开发利用将进一步引起重视。我国杂粮杂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地区分布较广,而且由于生产环境特殊,大多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是天然的有机绿色食品,它营养丰富,有多种保健功能,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杂粮杂豆及其制品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

陶瓷行业调查报告

陶瓷行业调查报告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中国历来就有悠久的陶瓷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彩陶、黑陶,到悠久的白釉瓷、原始瓷,再到美丽的唐三彩、粉彩。陶瓷的历史遍布几乎整个中国史,在时间的一点点推移中,陶瓷的魅力也在一点点增加着,可以说,陶瓷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也就是从“陶瓷”的英文单词“china”中演化而来的。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中国人,就连外国的朋友们也认识到了陶瓷对于中国的重要地位,看作是中国的象征。再看看陶瓷的本身吧,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不同的色泽,不同的手感,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韵美。不论是朴素典雅的青花瓷,还是雍容华贵的唐三彩,或是激情跳跃的中国红,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作为中国陶瓷发展的“三山”之一的佛山,它的发展现状、环保治理、存在问题、发展目标等都非常值得我们去调查探讨。 陶瓷定义 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

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陶瓷有施釉与不施釉之分。施釉陶瓷表面的釉是性质极像玻璃的物质,它不仅起着装饰作用,而且可以提高陶瓷的机械强度、表面硬度和抗化学侵蚀等性能,同时由于釉是光滑的玻璃物质,气孔极少,便于清洗污垢。 陶瓷分类 陶瓷产品按组成的原料成分与工艺的不同分为三种: 陶瓷工艺 目前佛山建陶产品生产流程主要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 a、原料制备:检测水分、监督加料、检测含水量、筛余 原料——>球磨机——>停机——>放浆于指定浆池 b、压制成型:检测水分、颗粒级配、陈腐、检测含水率、颗粒级配、检测生坯厚度、重量、疏密度 喷雾干燥——>料仓——>压机料仓——>压机压制成型 c、产品雏型:检测残余水分、检测比重、施釉量、粘度、印花质量 干燥窑——>施釉——> 印花 d、产品成型:检测入窑水分、监控烧成温度、周期物化检测及分检、测量尺寸及外观质量进窑烧成——>出窑——>抛光——> 磨边——> 上抗污腊

餐饮行业中央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完整版)

餐饮行业中央厨房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1) 1.2 项目提出的理由 (2) 1.3 项目概况 (7) 1.4 结论与建议 (12) 第二章市场前景分析 (13) 2.1 国内餐饮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2.2 国内早餐市场及政府早餐工程发展现状 (15) 2.3 昆明早餐市场及阳光早餐工程发展现状 (19)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23) 3.1 建设规模 (23) 3.2 具体建设方案 (23) 第四章厂址选择 (24) 4.1 厂址简介 (24) 4.2 厂址建设条件 (24) 4.3 水电供应 (26) 第五章工艺技术方案 (27) 5.1 项目组成 (27) 5.2 工艺技术方案及设备选择 (27) 5.3 场址 (36) 5.4 总平面布置与运输 (36) 5.5 土建设计 (38) 5.6 给水设计 (39) 5.7 排水设计 (40) 5.8 供电设计 (41) I

5.10 通风设计 (44) 第六章主要原辅材料、燃料供应 (45) 6.1 主要原料供应 (45) 6.2 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 (45) 第七章节能、节水措施 (47) 7.1 设计依据 (47) 7.2 节水措施 (47) 7.3 节能措施 (47) 7.4 建筑节能措施 (48)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49) 8.1 设计依据 (49) 8.2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49) 8.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52) 第九章劳动安全、工业卫生与消防 (53) 9.1 设计依据 (53) 9.2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53) 9.3 安全卫生措施方案 (54) 9.4 消防 (55)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58) 10.1 组织机构 (58) 10.2 人力资源配置 (58) 10.3 人员培训 (59) 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进度 (60)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 (61) 12.1 投资估算依据 (61) 12.2 建设投资估算 (61) II

近年来我国塑料模具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塑料模具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塑料模具的发展是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人们对各种设备和用品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塑料制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塑料制品要发展,必然要求塑料模具随之发展。汽车、家电、办公用品、工业电器、建筑材料、电子通信等塑料制品主要用户行业近年来都高位运行,发展迅速,塑料模具也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未包括港澳台统计,下同)塑料模具产值约100亿元,2004年已发展到212亿元,4年平均增长率为21%,高于模具行业总体发展速度近4个百分点。 塑料模具市场情况 我国塑料模具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一些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中高档塑料模具每年仍大量进口。在总量供不应求的同时,一些低档塑料模具已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中档塑料模具也有一些趋向于供过于求。 现将2004年我国塑料模具市场情况简介如下: 2004年,我国塑料模具总产值约212亿元,其中出口约3亿美元,约合25亿元。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共进口塑料模具约8亿美元,约合66亿元。从上述数字可以得出,2004年我国塑料模具总需求约253亿元,国产模具总供给约187亿元,市场满足率73.9%。进口的塑料模具中,最多的是为汽车配套的各种饰件模具、为家电配套的各种塑壳模、为通信及办公设备配套的各种注塑模具和为建材配套的挤塑模及为电子工业配套的各种塑封模等。出口的塑料模具以中低档居多。由于我国塑料模具价格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前景很好,2004年出口比2003年增长50%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市场情况来看,塑料模具生产企业应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长寿命模具,并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模具。由于我国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程塑料的高速发展,我国塑料模具的发展速度仍将继续高于模具工业的整体发展速度。近年内,年增长率仍将保持20%左右的水平。 近年来,港资、台资、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中大量的自产自用的

粮油现状和发展

我国粮油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一、我国粮油工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粮油消费和粮油,加工大国。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小麦1亿吨左右,玉米0.9亿吨左右;年产油料5500—6000万吨,加上近几年每年进口油料2000万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就粮油加工而言,我国的粮油加工能力之大、企业之多均属世界之最。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加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经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经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我国的粮油加工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多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就有十万多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入统规模以上[注: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是指:大米加工厂日处理稻谷加工能力在30吨以上(含30吨),小麦粉加工厂日处理小麦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含50吨),食用植物油加工厂日处理油料加工能力在30吨以上(含30吨)]粮油加工企业8546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吨的1401个,日加工能力200~400吨的466个,日加工能力400~1000吨的207个,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72个。在所有制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9个,占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5个,占l.2%;民营企业6492个,占76%。 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2459亿元,利润总额17,5亿元,资产总计1394亿元,年末从业人数34.8万人。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江苏、山东、河北、安徽、黑龙江;湖北、广东、福建、辽宁。其中:河南、江苏、山东的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 我国粮油加工装备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粮油加工装备得到了较快发展,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业涌现出一批高档次的产品,有些产品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粮油加工装备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据国家粮食局、国家农业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粮油加工装备的科研成果在装备制造业中的转化率不足60% ,2008 年我国粮油加工装备自主化率仅为40% 左右,多数国产粮油加工装备的研发还处于仿制和 结构改进阶段,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参数优化,缺乏核心技术,对设备引进和消化吸收后没有进行 再创新,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20 世纪90 年代的水平,尤其在机电一体化、工程化、大型化和成套 设备上,差距更明显。 目前我国粮油装备的总体状况是:工艺落后、质 量差、可靠性低、自动化和成套化程度不高、关键技 术和关键设备须依赖进口、能耗偏高和效率低等。

中国陶瓷颜料行业现状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陶瓷颜料行业现状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5-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陶瓷颜料市场现状分析 1 一、市场规模 1 二、市场概述 2 三、存在的问题 3 (三)企业销售收入分析 14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5 (五)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17 (六)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8 (七)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9

(八)企业发展战略 20 二、佛山市南海万兴无机颜料有限公司 20 (一)公司简介 20 (二)企业产能分析 20 (三)企业销售收入分析 21 (七)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31 (八)企业发展战略 32 四、佛山市大千色釉料有限公司 32 (一)企业简介 32 (二)企业产能分析 33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34 (五)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36 (六)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7 (七)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38 (二)企业产能分析 45 (三)企业销售收入分析 45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6 (五)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48 (六)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9

(八)企业发展战略 51 七、佛山市扬子颜料有限公司 51 (一)公司简介 51 (二)企业产能分析 52 (六)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62 (七)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63 (八)企业发展战略 64 九、淄博康美实业有限公司 64 (一)公司简介 64

(二)企业产能分析 65 (三)企业销售收入分析 65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66 (五)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67 (六)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68 (一)公司简介 77 (二)企业产能分析 77 (三)企业销售收入分析 77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78 (五)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80

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及对策研究

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08T09:58:46.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作者:罗丹芝曾海玲 [导读] 当前,我国住宅市场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如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较低的矛盾,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对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趋势进行研究。本文先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罗丹芝曾海玲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广东佛山 528253 摘要:当前,我国住宅市场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如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较低的矛盾,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对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趋势进行研究。本文先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住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应对对策 前言 在1978年,中国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然后再到1981年,广州以及深圳试点商品房开发,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住房需求有了较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房价持续走高与住宅利用率降低的矛盾,人口聚集与住宅稀缺程度提高的矛盾。基于此,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住宅市场现状分析 在对住宅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我国目前的住宅市场所存在的矛盾进行深入的剖析: (1)在我国住宅市场中,存在着人口持续聚集和资源稀缺程度提高的趋势。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拥有更多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而且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每年都可以吸引许多的就业人员。另外,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了,许多大城市的土地已经演变为寸土寸金的局面,国家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土地供给政策,这导致土地之上的房屋供给增长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较深的矛盾【1】。 (2)现如今,各城市的房价逐渐攀升,而住宅利用率却非常的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当前,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人们的购房压力逐渐加大,而且对于许多的消费者而言,购房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个住所,有很多人没有用到厨房,甚至没有用到客厅。但是,在购房之时,这些功能区域基本上是一体的。 (3)当前,在我国住宅市场中,存在着情感交流需要与公共空间稀缺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家渴望与邻居之间进行交往,渴望得到朋友。然而,在商品住房的设计中,很好考虑公共空间,除了过道、电梯等区域,邻里之间的公共交流空间非常少。 在这些矛盾的聚集下,住宅市场会发生许多的变化,如公共空间由以往的可有可无变成人人都需要的必需品。单一住宅的平均面积会有所下降,而资源的利用率就会得到提升,并且住宅的功能区会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细。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住宅公共空间必然会逐渐的扩大,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2】。 2、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趋势分析 在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目标家庭细分进行考虑,并对其住宅市场的特殊性进行考虑。由于住宅具有天然的私密性,比办公商用等要求更高,所以对细分市场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未来住宅的设计规划中,公共空间的扩大化趋势也会从某些细分市场领域开始启动。住宅的需求与许多方面有关,例如与家庭的结构密切相关。现如今,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1)规模小型化、(2)类型多元化、(3)结构核心化。因此,在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家庭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人户、二人户的家庭比例持续提高,与此同时,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比例逐渐提升。另外,“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类型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四二一”式家庭结构也非常的常见。在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当对住宅整体的家庭定位进行考虑,因为家庭的结构如果不同,那么他们的住宅需求也会有所差异。 其次,对于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在住宅设计中,可以设置多样化的户型以供购房者选择。例如,如果是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而夫妻两人具有职业,那么他们对厨房、客厅以及餐厅的需求会显著降低,并且还有较大的可能接受公共食堂的这种形式。在对目标销售人群进行定位时,如果是目标对象是一个以年轻白领夫妻家庭为主,那么就住宅设计中可以减少厨房、客厅等公共空间面积。与此同时,可以设置商务会谈空间,或者是设置休闲娱乐空间。如果目标销售人群是“四二一”式家庭,那么他们就迫切需要一个更大的公共聚集空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星型分布的方式,在三个住户的中间构建一个公共客厅。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满足每户家庭的私密性,而且也能够增加双方交流互动的空间【3】。 3、公共空间扩大趋势下的配套政策建议 住宅公共空间的扩大化虽然可以解决住宅市场中的一些矛盾,但是也会产生许多的新问题。如,公共空间的管理维护问题,公共空间的产权及交易问题等,都会阻碍公共空间设计的效果。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 首先,可以先从某些领域着手,推动公共空间扩大的尝试。如,针对城市廉租房的建设,可以对资源的集约化进行考虑,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予以更多的考虑。在满足住户需求的背景下,尽可能的降低建设成本。此外,也可以鼓励开发一些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项目。例如,鼓励养老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在老年人公寓的建设上进行研究,使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够满足老年人群体的特点以及需求。又比如,可以鼓励开发青年公寓,在私密空间的设计中,以卧室和卫浴为主,然后再配上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如健身房或者会客室等等。通过对试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逐渐积累住宅开发以及设计的经验,为后期的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家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能,在立法层面上着手,对住宅公共空间的建设以及产权等问题进行明确。由于住宅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如果管理不到位,或者职责不明确,那么就会产生管理缺失的问题,会成为无人负责的三不管地带。另外,在管理到位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