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人类的居住地―部落(1)#(精选.)

地理教案:人类的居住地―部落(1)#(精选.)
地理教案:人类的居住地―部落(1)#(精选.)

教学过程:

以“自然风光”视频导入:

展示:热带雨林、沙漠、高山、平原、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

师: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40分钟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打出本课课题)

师: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一、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生: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师:板书学生选择的理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土壤等。为什么大家不在甲地或乙地安家呢?

生: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读图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图中绿色的区域就是这三大文明发祥地。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足迹遍布到世界各地。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参观那儿住民的传统聚落,顺便探访一下他们的生活。

二、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师:(图片引进)走进一个聚落,你会发现有哪些主要景物?

生:房屋、农田、道路、树木等。

师:聚落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还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你认为最能体现聚落特色的是哪一种景物?

生:房屋(民居)。

师:对于人类来说,房屋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生:遮风挡雨、保暖御寒等。

师:安居才能乐业,一个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复杂,民居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所以这次我们探访的重点是──传统民居。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各异,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分组行动,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各组选出代表抓阄,决定各小组探访的主题。(A/B/C/D)

师:在以世界气候分布为背景的图中,分别点出A/B/C/D四个地区的民居,让学生熟悉本组的探究目标。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C: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图片A 图片B

图片C 图片D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教师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世界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尤其是教材中没有给出的B地的“蒙古包”图片。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语言激励:这些民居可是当地的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才创造出来的实用价值很高的住房,大家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探讨出这些民居背后的秘密吗?

生:分别选出素描高手,在黑板上绘出四种房屋的素描图,然后分组交流,互相补充。

A B C

D

A 沙漠地区的房屋:在气候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们建造了厚墙加小窗的房屋,白天既防晒又凉快,晚上却能够保温,起到了“空调”的作用。

B 蒙古包: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草原面积广阔,人们过着游牧生活,蒙古包便于拆卸,适宜游牧生活;亚洲内部的草原地区地势较高,风大,气温偏低,蒙古包顶部呈圆锥形,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能够抗风、保暖、防雨雪。

C 赤道地区的高脚屋:位于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高脚屋,通常屋子没有门窗,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高脚屋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

D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在寒冷的气候下,当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就用当地易于取得的冰块构筑冰屋暂时栖身,墙体很厚,冰屋呈半球形,里面贴着海豹皮,以防止冰块融化和保持室温,冰屋一侧的“冰窗”,只能透光不能透气。门前有一道弓形挡雪墙,防止冰雪往屋里倒灌。

师:大家发现影响传统民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适应气候,取材方便)

总结: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了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人类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愈来愈小了。

过渡:与刚才探访的地区相比,我们连云港市的自然条件要好一些。因此,生活在这儿的人更多一些。这么多人,有的住在乡村,有的住在城市,大家居住的地区属于──城市,同学们对农村熟悉吗?老师来自赣榆,下面请大家欣赏赣榆农村的风光,比一比,农村与城市的景观在哪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走进乡村与城市:比较城乡的景观差异。

视频欣赏:赣榆乡村景观和连云港市区景观。

师:图中反映的景观与大家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生:各抒己见,说明城乡景观差异,如房屋的高度与密集度、道路的数量与质量、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别等等。

师:适当提示学生注意人们在劳动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异,并对学生的答案予以点评、概括。

师: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城市与乡村哪一个保留自然的本色更多一些?

生:是乡村。

师: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很大,那么位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乡村,在景观上是否也存在着差异?──请同学们“轻松一辩”,图中所示照片分别位于哪个大洲?请说明理由。

生:活动略。

师: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哪一个首先出现?

生:乡村。

师:板书进行小结: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好人类建造的家园──聚落。

下节课,请同学们继续探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学案

中国的人口学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学习目标】 1、记住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特点、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基本国策。 2、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状况及原因、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学习重点】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自主学习】 1、回忆世界人口居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P11图1-9,思考活动题第一题。 3、阅读课本P12活动题,思考: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阅读课本P13-P14,回答:(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人口分界线? 5、我国的人口国策及制定该国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 任务一:

阅读课本P11,完成: 1、根据____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_____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_____ ,是世界上人口_____的国家。 2.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是______,人口最少的是_______.山东省人口居第 _______ 位。 3.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有哪九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哪?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来。 任务二: 绘制课本P12人口增长曲线图,思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读1-10中国人口分布图,找出: 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体以黑龙江的____到云南_____ 为界线,此线东南人口___________,西北人口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七年级地理教案)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三部分讲授: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简单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复杂。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总结:在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知识,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八上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我国的人口特点。(重点) 2运用地图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难点) 3.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与我国人口政策,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问法引入,请同学们思考:我国人口有多少?在世界上占第几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人口。 二、快乐自学 自学教材P11—15图1-7,图1-8,图1-9,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总数为_____亿,占世界人口的______以上,居 世界第______位 2.从所绘制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以上可以归纳出我国人口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黑龙江的__________至云南的_________为界,此线以东人口__________,以西人口_________。 5.这样分布的原因是: 东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关于人口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读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什么增大了?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

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

中国的人口 整体感知 本间共包括中国的人口和中国的民族两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问题是目前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2%,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带来了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中国的人口”这一节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现状及分布情况,了解中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的民族”主要讲述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及中国的民族政策。通过教学,使学生清楚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国,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等。 人口问题是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教学中应注意进行比较教学——中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几个大国的人口相比较,中国人口自身的纵向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二)能力渊练点 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我国人口国情国策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生育观,形成“少生优生好”、“男女都一样”等生育审美观,摒弃“多子多福”“早生儿子早得力”等落后、愚昧、陈旧的生育观念。 二、学法指导 要善于利用图表,从中获得地理核心知识,形成深刻认识。(图表直观形象、易感知、印象深,教材对重点内容、突出问题都会以图展示以强化)让学生明白,读图分析是获得重点知识的途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难点

初中八年级地理word教案文档:中国的人口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第二节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厚德中学陈红梅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4914.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教案】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待。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课本插图、有关图表。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人口?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 2000年世界人口已达60亿,我国人口总数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2.95亿,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2%,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多中国人。 【板书】一、人口基数大、数量世界第一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见下页),提出问题:人口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的人口居世界的百分比各是多少?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学生活动】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柱状图回答: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个、最少的是哪个?我国人口数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它们各分布在哪里?湖南省人口数有多少? 要求学生自己活动得出结论。 二、人口增长速度快

湘教八年级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教学反思

湘教八年级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教学反 思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材分析 “中国的人口”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而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基本国情,而且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世界的人口初步知识。自然而然,认识中国的人口现象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而且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分布特点等内容是学生对今后学习中国的民族、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文化经济建设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和落脚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分布不均,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本节教材主要是介绍我国人口增长及其分布概况和人口政策,具有先总后分的逻辑编排顺序,以渐进方式先摆问题再找对策的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生动掌握人口知识,又会创新知识。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有助于自觉

形成正确的人口发展观,为今后从事社会实践奠定基本知识基础。 地理新课程还非常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本节教材首先以饼状图呈现中国在世界人口中的地位,然后用叙述式课文阐明其重要事实,让学生通过读图、阅读认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又考虑前面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各省区人口柱状图理解人口的分布不均,为后面学习地理分布埋下伏笔。为减轻学生认知负担,后面设计几道活动题进行强化。从各个层次加深学生对“数量大”这个特点的认识。 在介绍速度快时,为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分析能力,教材通过设计先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自解放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再根据绘制的图形进行计算、预测,不仅让学生通过动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也学会如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地理事实,把握人口“增长速度快”这个重要地理规律,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对于其原因,学生只须阅读就可解决。 对于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教材呈现人口分布图,让学生阅读人口密度图就可解决。针对这点,教材以大量活动题,通过计算,比较,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东多西少的格局。至于形成原因,教材用叙述性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的人口教案

人口 【教学内容】主要讲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2.学会读“中国人口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此线东部和西部在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会调查、收集我国或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并分析其变化特点。 2.通过阅读有关数据和图表,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适应,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种种问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必须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树立正确的人客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国策。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同学们,众所周知,人类是地球的主人。目 前,全世界约70亿人口,其中人口最多的 国家又是我们中国,今天,就让我们感知这 个人口第一大国。 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并提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达到多少亿?居世界第几位? 2.引导学生体会。 假如每个中国人手牵手站在赤道上多少圈? 3.讲述: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世界的人口大国。我国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从1578年到1949年,人口增加了几亿?用了多少年?说明了这段世界中国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2)从1949年到2000年,人口增加了几亿?用了多少年?说明了这段世界中国人口1.看课文第11页的第一段,回答:人口总数达到13.40亿,居世界第一。 2.计算、讨论:约10圈 3.计算、探究、回答:

《中国的人口》教案 湘教版地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于增长。 (2)学会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人口分布图”。 (3)通过读图学会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所产生的问题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探究其形成原因。 (2)在涉及人口增长的环节时,要求学生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在人口分布的环节,要求学生计算人口密度,以此不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增长速度以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承接前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呢?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国的人口。 二、新课学习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多媒体展示: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的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讨论:对比分析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的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 总结:俄罗斯国土面积约是我国的1.8倍,而我国人口约是俄罗斯的9.6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约是加拿大的39倍,约是美国的4.3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多媒体展示:2019年世界人口构成图。 提问:人口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的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中国占世界人口的18%,印度占18%,美国占4%,印度尼西亚占3%,巴西占3%巴基斯坦占3%,其他国家和地区占51%。 总结:中国总人口为14.2亿,比印度大约多5千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得出我国人口的第一个特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多媒体展示: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 提问: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哪些?超过8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超过8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山东、河南、广东和四川。 总结: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省有10个,超过8000万的省有4个,其中广东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人口超过了1亿。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第二节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厚德中学陈红梅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水平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用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使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准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准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水平。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实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人口》教案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说出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 二过程和方法 1、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2、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3、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 口观。 【学习重难点】 1、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特点。 2、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学习用具】 地图册、挂图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法导入新课:我国的面积是多少?我国的人口有多少?

2、自主学习,质疑自探。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我国人口总数及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3)我国人口的基本政策。 3、自探提示:结合目标,快速跳读,勾画要点,标注疑惑。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探讨,互助学习。 (1)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的原因。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3、收集共性问题,以备点拨。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点拨一: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原因。 点拨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2、巩固训练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2)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最少的是。 (3)我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是,最少的是。 (4)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仍有约亿人居住在农村。 (5)我国人口基数,青少年比重。 (6)实行,控制,提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学习小结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检测练习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是世界上人

口最多的国家。 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人口分布的知识是从做一做引入的。 这部分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这也是本节必须使学生理解的重点知识。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教法建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 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高中地理 1.1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 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人口》精品教案

《人口》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并以此来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通过读我国人口密度图掌握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和地图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1.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能从数字资料和地图资料中,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情景导入 丽丽全家在讨论人口问题,他们各持己见。 爷爷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奶奶说:人多好种田 爸爸说:早生儿子早享福 妈妈说:人少好过年 谁的观点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人口》。 二、新课学习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P11面课文第一段,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及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经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这意味着:

※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 ※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赤道40多圈 结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增长状况 (1)小组合作: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及教材p11第二段,回答: 人口增长速度: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______;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_____。(较慢;迅速) (2)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增长较慢?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落后;战争、灾害频繁;疾病多,人口死亡率高。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3.人口多的利与弊 同学们读教材p11第三段,分析人口过多给我国带来的利与弊。 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弊: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数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为沉重的压力。 4.我国的人口国策及成就 自主学习:同学们读教材p11第四段,分析下列问题: 人口过多带来了许多的弊端,那么我国政府所什么定为我国的人口国策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现在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人口国策:计划生育 取得成就: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从1970年的2.58%降低到2010年的0.48%,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 人口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拓展延伸:人口增长越慢越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吗?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 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老年人生活困难等。 所以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5.你知道计划生育国策的内容和要求吗?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过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40亿,那么这么多人是如何分布的呢?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 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 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 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 读图名。 2、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 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 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2,提问: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情况 数量少 数量较多 持续增加 数量多 人口增长情况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 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

湘教八年级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八年级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与教学 反思 教材分析 “中国的人口”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而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基本国情,而且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世界的人口初步知识。自然而然,认识中国的人口现象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而且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分布特点等内容是学生对今后学习中国的民族、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文化经济建设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和落脚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分布不均,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本节教材主要是介绍我国人口增长及其分布概况和人口政策,具有先总后分的逻辑编排顺序,以渐进方式先摆问题再找对策的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生动掌握人口知识,又会创新知识。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有助于自觉形成正确的人口发展观,为今后从事社会实践奠定基本知识基础。 地理新课程还非常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本节教材首先以饼状图呈现中国在世界人口中的地位,然后用叙述式课

文阐明其重要事实,让学生通过读图、阅读认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又考虑前面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各省区人口柱状图理解人口的分布不均,为后面学习地理分布埋下伏笔。为减轻学生认知负担,后面设计几道活动题进行强化。从各个层次加深学生对“数量大”这个特点的认识。 在介绍速度快时,为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分析能力,教材通过设计先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自解放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再根据绘制的图形进行计算、预测,不仅让学生通过动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也学会如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地理事实,把握人口“增长速度快”这个重要地理规律,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对于其原因,学生只须阅读就可解决。 对于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教材呈现人口分布图,让学生阅读人口密度图就可解决。针对这点,教材以大量活动题,通过计算,比较,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东多西少的格局。至于形成原因,教材用叙述性文字突出地形,气候,资源,历史,水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这种分布格局,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个地理事实。由于这种差异,产生的城乡人口流动迁移现象也就很好理解。教材用图表呈现,学生自会加深其认识。 基于上面呈现的中国人口事实,如何解决人口问题,让

高中地理 1.2《人口的迁移》教案(5) 中图版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 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 移 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迁移人口的流向从欧洲迁往美洲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

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 出地区 中国、日本、印度移民开发东南 亚和美洲 北美洲和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 迁移的特点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外 籍工人)大量增加 外籍工人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 西亚、南美、南非 迁移的意义促进了迁入国和地区的经济发 展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 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 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 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 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 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 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而战后,则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战后则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定居移民减少。 其四,迁移的原因不同: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他们为了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的积累,掠夺迁入地区的资源。而其他地区人口的迁移则是被威逼诱骗,甚至作为奴隶被贩卖,还有一部分是为谋求生计而背井离乡,踏入异国他乡。作为迁入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