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

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
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作业

矿井事故致因理论

文献综述

矿井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

关键字:矿井事故致因理论综述

阐述事故发生机理的理论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然而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大都不是针对于煤炭生产领域,难以将其直接运用于煤矿事故的致因分析。本文对目前国内主要的矿井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研究煤矿事故致因机理是当前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如从安全管理、瓦斯抽采、瓦斯监测监控、人的行为失误等角度,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用以控制和防范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反复发生。这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为本文分析和构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IS M模型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指导。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I SM 模型,并把该模型运用于典型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和瓦斯事故风险模糊综合评判中,进而总结出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

事故致因理论包括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和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3个阶段。

(1)事故频发倾向论

①事故频发倾向

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等资料按泊松分布、偏倚分和非均等分布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法默和查姆勃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5]。

②事故遭遇倾向

明兹和布卢姆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6]。该理论没有对事故的成因、发生和发展进行明确的逻辑分析,因此不能在理论上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和预防进行有效指导。然而该理论提出的“应该根据职业的性质对从业者进行筛选,从中寻找最适合该职业的人员[6]”的观点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值得借鉴的[7]。

(2)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①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8],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之间及与事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这一结论与煤矿事故的研究结果比较吻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矿事故中的70 -8 0%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可以认为该理论关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的分析是符合煤矿事故发生规律的。然而,对于如何消除导致事故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该理论没有给出具

体的措施和对策。同时,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中,一些环境因素也常常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按照海因里希的理论,所有直接原因的上层原因皆为人的缺点,单纯以人的缺点来解释所有物的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进而主要针对人采取预防措施,不符合现代安全管理的系统论思想,难以实现对煤矿瓦斯事故的全面控制[7]。

②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F.Bi r 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论[9],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但只是背后原因的征兆,是一种表面现象。

托普斯(T op v es )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改进,在事故之后引入初始损失和最终损失。认为如果在事故与初始损失之间可设置屏障,则可在初始损失后通过应急行动防止或减少最终损失[7,10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本质原因在于管理的缺陷。这与当前我国煤矿生产瓦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基本一致,对于发展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③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约翰·亚当斯教授提出一种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相类似的因果连锁模型[1 1]。该理论对现场失误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事故预防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该理论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预防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然而该理论对人的因素、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因素较少涉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④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日本学者北川彻三从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原因和精神原因四个方面探讨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认为事故的基本原因包括管理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社会与历史原因三个方面[12 ]。

⑤多原因理论

多原因理论认为一个单一的事故可能存在多个促成因素、原因和次原因,这些因素的某种组合导致事故的发生[13 ]。该理论有助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和预防。从大量的煤矿瓦斯事故报告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事故既存在行为要素,又存在环境要素。然而,该理论未对行为要素和环境要素的背后原因作更细致的分析,对于事故的预防缺少理论的指导。

⑥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

该模型着重于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失误方面进行分析。我国现行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就是基于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制定的。

(3)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吉布森、哈登等人提出了能量意外释放论[1 4]。该理论阐明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指出防止事故就是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接触过量能量。运用该理论,能够从能量释放的角度对煤矿瓦斯事故的原因进行解释,并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如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等,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该理论无法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深层次原因做出完整的解释,难以独立地用于全面分析和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4)瑟利模型

该模型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两阶段各包括一组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15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通常是由于局部瓦斯积聚导致瓦斯浓度超标,

达到爆炸极限后遇上引爆火源引起的,事故中瓦斯检查员专门负责矿井瓦斯浓度检测防止瓦斯积聚,避免因瓦斯浓度超标而导致瓦斯爆炸。因此,对瓦斯检查员的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对井下瓦斯浓度信息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要求较高[7]。

(5)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O rb i t I nt e r se c t in g Th eo r y )将事故定位为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通过控制人、物两大系列运动轨迹,避免它们的交叉,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16 ]。该理论为认识煤矿瓦斯事故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于如何做好煤矿瓦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借鉴作用。然而,该理论对于事故致因中的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信息因素缺乏明确的认识,未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难以对煤矿瓦斯事故的致因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难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上述事故致因理论都不是从煤矿瓦斯事故中提炼出来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因而难以直接运用于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和预防。故此需借鉴这些事故致因理论并紧密结合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规律,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事故致因理论,实现对煤矿瓦斯事故的有效控制。

1.2.2国内事故致因理论研究

陈宝智教授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17 ]。

在系统安全研究中,认为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危险源为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按此定义,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不安全因素都是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一般的,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有在做功时才显现出来。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力源或拥有能量的能力载体看做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第二类危险源: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以外释放。实际上,绝对可靠的控制措施并不存在。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控制措施可能失效,能量屏蔽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以外释放的直接原因。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并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 8]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一些文献已对两类危险源理论的量化方

法进行探讨。

何学秋教授提出了事故致因中的“安全流变-突变理论”,分析了安全流变论的哲学基础和事故“安全流变理论”的基本特征,描述了煤矿事故的安全流变特征,即事故的孕育、发生、发展、损失、后效反馈过程中的不安全度的流变性[19 -20 ]。

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始终贯穿着安全和不安全这一对矛盾,一个事物从诞生到消亡就是一个“安全流变”过程。所谓的“安全流变”就是事物在发展中的安全与不安全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安全状态和故障状态,甚至消亡状态。事物安全与不安全的矛盾运动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事物的内在因素,称为本质不安全因素,二是事物的外部因素,称为外部不安全因素。内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本质不安全因素决定事物流变的性质和程序,外部不安全因素决定事物“安全流变”的速度和形式。如下图:

安全流变规律曲线

该图中,事物“安全流变”的全过程可表达为:在某一新事物诞生的初期(OA段),其不安全度随时间呈减速递增,新秩序在此期间逐渐形成和完善,当新秩序发展到成熟阶段时(AB段),完善的新秩序使不安全度值开始匀速缓慢地增加。经过一个稳定增加的时期后,原秩序继续向无序方向发展,进而使不安全度值开始加速增大(BC段),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固定的不安全度承受能力或界限,超出此界限后,事物将在安全状态方面发生突变。事物发生安全状态突变时的不安全度值即位于该事物的临界不安全度。因此,当不安全度加速增大到此临界不安全度值时(C瞬时),事物的破坏开始发生并持续一定时间(CD段)当原秩序被完全破坏后(D瞬时)事物又开始回归到安全状态(DE段).即不安全度近似为零值,原事物的秩序完全消失,从而又形成了另一个同类新生事物诞生的起点(E 瞬时)。物质世界就是在安全和不安全的无限循环中存在和发展的,外部不安全因素对上述过程只起到加速或减速的作用。

田水承教授提出了三类危险源理论[21 ]。认为第三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很多人因事故的发生表面上是由于某个事、或者某一个具体的人就是肇事者引起的,但是深层的、背后的原因是由于第三类危险源的存在、而且风险比较高而导致的。如果消除第三类危险源,就没有人因事故的发生。该理论强调组织管理因素不良是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

该事故致因机理模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防御失效(含不设防、防御漏洞)是所有工业伤亡事故发生的必要环节,是事故根源和事故后果之间的中间环节,突出强调的是防御对事故控制的重要性;二是把组织不安全行为/ 失误列为第三类危险源,试图使人们能更全面地认识不同类型的危险源. 三类危险源分别是指: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即第一类危险源;物的故障、物理性环境因素,个体人失误,即第二类危险源(侧重安全设施等物的故障、物理性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不符合安全的组织因素(组织程序、组织文化、规则、制度等),即第三类危险源,包含组织人(不同于个体人)不安全行为、失误等.

此外,他还阐述了三类危险源之

间的关系(如右图示):第一类危险

源是事故发生的(物质性)前提,影

响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

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触发条件;第三

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本质根源,是

前两类,尤其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深层

原因,是事故发生的组织性前提.在图中,运用集合理论给出了三类危险源之间的关系. 区域a:个体行为的不可完全控制,可能发生个体事故(偶发失误、仅涉及个体人的事故). 区域b:不发生事故,虽然存在第三类危险源(组织失误),但无第一、第二类危险源的直接诱发因素. 区域c:可能发生个体事故. 区域d:可能发生组织事故(除个体事故以外的事故,例如矿井瓦斯爆炸事故). 区域e:可能发生组织事故. 区域f:可能发生自然灾害事故.

田水承教授还应用R ea s on 组织事故病理学模型依次从组织因素、管理因素、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前提、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和防御系统等5个方面,对一起典型煤矿事故的致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根源在于组织错误的存在[22 ]。

孙斌将危险源理论和煤矿瓦斯事故相结合,提出煤矿危险源概念,用三类危险源思想来分析瓦斯事故危险源。在研究瓦斯危险源辨识方法、分类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分析煤矿瓦斯危险源系统结构,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剖析煤矿瓦斯事故危险源系统结构[23 ]。

田水承等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了危险源的结构、概念,在提出第三类危险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三类危险源之间的关系及其事故致因机理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煤矿事故的三类危险源,认为应加强危险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要加强对煤矿第三类危险源的辨识和控制研究,以期全面认识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类危险源[24 ]。

许正权提出交互式安全管理理论,对事故成因机理做出论述,认为系统安全性最终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和谐交互以达到系统整体的和谐所实现的[25 ]。

王莉在三类危险源划分的基础上,对瓦斯爆炸危险源系统结构和事故的发生机理进行分析,进而开展三类危险源的预警研究,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预防和预警提供了理论探索和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6 ]。

吴祥等利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对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矿井生产系统的复杂性,找出事故关键链从其入手,切断可能引起事故的致因,从而阻止和预防事故的发生,或发生事故后,尽量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27 -28 ]。

赵华杰分析了煤矿瓦斯爆炸危险源,进而利用RS -S VM 方法建立了瓦斯爆炸危险源评价模型,并进行了瓦斯爆炸预警系统研究[29 ]。

冯肇瑞,崔国璋通过致因理论中的因果分析,运用安全检查表、事件树、事故树以及危险性预先分析等方法对生产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这些不安全因素对系统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系统分析[30 -31 ]。

杨涛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和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出发,对事故灾难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出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得出了主要致灾因素为管理、人、物、环境四大因素[32 ]。

陈宝智,吴敏对事故致因理论与安全理念进行了论述。指出学习、借鉴已有的事故致因理论需要弄清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重在理解、掌握其中蕴含的安全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实际的事故致因理论,更好地指导安全工作实践[33 -35 ]。

宗晓茜从事故致因理论入手,分析了未遂事故发生的机理,找出生产工作中导致未遂的常见因素,提出现阶段控制未遂,要重点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并加强管理,同时对具体的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3 6-37 ]。

肖丹把事故致因理论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利用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事故原因,瑟利模型、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制定整改措施[3 8-39 ]。

王朝飞等从煤矿安全现状出发,阐述了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引发煤矿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培训不到位、管理上的缺陷、身体及精神方面的原因、社会历史原因等是间接原因0 -42 ]。

刘铁忠等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认为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43 -44 ]。

黄伟从企业管理失误方面分析,认为当前的企业外部管理失误如:责任层层弱化,保障整体乏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管理不严、职能部门安全措施不位到,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45 ];

彭成从安全监管人员的监管职责履行和制度完善方面出发,认为应严格进行监察和执法,有效增强事故调查执法人员的责任性,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46 ]。

上述理论对事故致因的研究较为成熟,为事故原因的分析、事故预测预防、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针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致因研究较少,需结合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模型,从而提出可行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预防对策和建议。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把它运用到微观企业层次中,特别是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会起到预防国有资产流失,解决国家所有者虚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激励企业员工,最终会形成更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深度翻译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3460514.html, 深度翻译的文献综述 作者:刘东雪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深度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理论来源于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描写理论。本文探讨翻译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进而引出美国翻译理论家奈梅·阿皮亚的深度翻译这一概念,指出文化人类学观照下的深度翻译的实质是注释,深度翻译是对译文加脚注、译释和评注等的翻译策略。深度翻译的研究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深度描写深度翻译注释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并受到了深度描写的启发,提出了“深度翻译”的概念。深度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深度翻译的来源——深度描写 1999年,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学转向代表人物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提出了民族志的“深度描写”方法。“深度描写”是人类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注重细节、强调阐释的研究方法,格尔兹提出文化不是一种引致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的力量;它是一种风俗的情景,在其中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得到可被人理解的——也就是说,深的——描述。深度描写式的民族志感知、阐释行为之间的文化层次,建构一个分层化等的意义结构,解释“这些陌生的行为在那些陌生的地方所具有的自然的意义”。“深度翻译”是对“深度描写”的借鉴,继承了后者对“语境”和“意图”的重视,并在当代文化相对主义的大背景下充分关注文化差异,对文化翻译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深度翻译的涵义 在深度描写的基础上,美国理论家夸梅·阿皮亚创造出“thick translation”一词,中文译为“深度翻译”或“厚翻译”,具体做法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阿皮亚提出三个深度翻译的理论要点:第一、强调意图的重要性。在很多情况下,了解语义并不等于理解意义。话语是行为的产物,因此和所有行为一样,都具有某种产生的理由,或者说是意图。第二、强调语境的重要性。阿皮尔认为,要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就要把握语境,需要“深度语境化”。第三、充分关注差异。

文献综述范文 (2)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

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整理)安全生产管理概述76题.

安全生产管理概述76题 1、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控制危害和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损失。 A.事故B.危险C.管理不善D.隐患 2、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在安全生产中,引入了“()”的管理理念,建立了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A.以人为本,持续改进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C.事故预防与控制D.系统管理 3、危险是指系统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 A.安全性要求B.可预防的范围C.制定的规章制度D.人们的承受程度 4、从安全生产来看,危险源是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 A.本质B.重点C.根源D.关键 5、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是指系统中人员免遭()的伤害。 A.事故B.不可承受危险C.有害因素D.意外 6、事故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中,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将工伤事故分为()类。 A.20 B.21 C.30 D.15 7、可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称为()。 A.事故B.不安全C.危险源D.事故隐患 8、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A.经过评估B.存在C.可导致事故发生D.不容忽视 9、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即属于()。 A.本质安全化原则B.因果关系原则C.3E原则D.偶然损失原则 10、()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

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A.职业安全B.劳动保护C.劳动安全D.安全生产 11、在管理中心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不属于以人为本的含义是()。 A.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 B.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行和实施 C.人是管理的主体,并不是管理的客体 D.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 12、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有关()等活动。 A.计划、组织、控制和反馈B.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 C.决策、计划、实施和改进D.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 13、人本原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包括3个原则,下列不包括在人本原理中的原则是()。 A.安全第一原则B.动力原则C.能级原则D.激励原则 14、预防原理的含义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A.以人为本B.安全第一C.预防为主D.安全优先 15、从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到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这一观点是包括在()理论中的。 A.系统安全理论B.事故频发倾向理论C.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D.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6、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 A.安全规则/安全技术B.安全管理/安全技术C.安全管理/安全规则D.安全技术/安全管理 17、()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少。 A.事故预防/劳动保护B.事故预防/事故控制C.安全生产/事故控制D.安全生产/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复习进程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新闻英语,即“新闻报道文章中所使用的英语,具有新闻特性、适合新闻报道要求、适应新闻信息传播需要的语言”(张建,2004),成为了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新闻翻译这一领域的关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多元化,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新闻本身的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等方面。 1 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 徐泉、王婷(2001)总结出新闻文体的如下特点:1.用词新颖,精巧别致;2.句式多样富于弹性;3.巧用时态,布局呼应;4.频繁使用被动语态,重点突出;5.结构合理层次分明;6.善用修辞,讲求效果。就语法层面的翻译而言,李侠(2004)分析了英语新闻句子的四大特点:1.信息量大;2.结构简单; 3.语法手段丰富;4.名词修饰语前置。李认为在翻译英语新闻时,必须遵循汉英两种语言的规律和使用习惯,努力增强译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并提出了英语新闻句子汉译的3种方法: 1.化长为短; 2.调整句子中各部分的顺序与敢减敢删;3.使用四字格结构。曾尼(2010)从新闻英语的标题、词汇和时态及语态的角度,论述了新闻英语的一些文体特征。比如,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事件在语法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句式简短精练,语言简洁是受人们称赞并为人们所追求的风格。郑连勋、郑堃(2011)认为新闻英语的问题与其他形式的新闻问题相同,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在理解其用词特点的基础上面,代词、复合词、外来词等应用方式,也是新闻英语用词方面的关键,从英语新闻报道展开分析,以借代词、引申词、复合词、外来词、小词语缩略词、临时造词等方面为例探讨了英语新闻当中的用词特点。 不少学者就这些文体特点的翻译进行了单项阐述。王治江(2001)提出了新闻外来词语音译中应注意的原则,即人名和地名中翻译要统一,不仅要译出指称意义,还要译出联想意义,但要避免产生贬义联想。范晓航(2003)

关于工资决定理论的文献综述

中一些重要的工资理论,取长补短,对于研究和制定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在早期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已经开始论述到有关工资的一些问题。虽然他们的论述末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为以后的工资理论研究莫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他认为,工资是财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的对比。对于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他认为主要是由于每年增加的就业机会,即对劳动者的需求大于劳动者的供给,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佣劳动者。而对于劳动者需求,他认为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资金的增加是因为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增加的缘故。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维持生存工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把工资和生活资料的价值联系起来,认为工资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维持生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市场价格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他们进而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这两种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工资基金所占的比例和劳动力数量是随时都在发生波动的,而且在现实生产活动中,工资不仅可以从资本中支付,还可以从现实生产中支付,这样,工资就可以通过生产的增长而增长。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性工资理论 ①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

约翰·贝茨·克拉克(J·B·Clark,1847-1938)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创立了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他运用边际生产力来解释薪酬水平,即薪酬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雇主雇佣的最后那个单位的工人所增加的产量等于付给该工人的薪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雇主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劳动者的边际产量,即雇佣工人而增加的总产量决定。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不等于劳动边际产品收益,雇主将雇佣工人直到劳动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为止。 这一理论是以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理想假设为前提的。但现实育兄并非如此,企业中各种复杂的因素,使得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难以计算。所以,工资并不决定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围绕着边际生产力摆动。建立起工资和生产力之间的本质联系,开创了工资问题研究的新时代。 ②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集体谈判工资论是工会发展的产物。所谓集体谈判,就是以工人集团、即工会为一方,以雇主或雇主集团为另一方进行的劳资谈判。从18世纪以来,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一些早期经济学家,一直就注意过集体谈判在工资决定上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会势力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增长,因此,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引起了高度关注,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对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美国经济学家N·W·张伯伦、A·李斯(AlbertRees,1921-)等。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写作要求技巧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论文反抄袭软件、论文目录,就差论文正文了,其他都全了!!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 一、研究背景 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即翻译观的问题。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手册 (文科类专业用) 论文题目: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研究 论文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管理学院工程专业08 年级03 班 学生姓名王洪兰 指导教师余宏亮(老师) 教研室(系)主任 教学院长 年月日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业发挥支柱产业作用的同时,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也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焦点问题,是施工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作为安全事故多发的建筑施工行业,安全问题一直都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定义及研究的内容 1、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定义 任宏[1](2005)、兰定筠[1](2005)在《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一书中指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指确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方针及实施安全生产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它包含了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即通过对生产要素过程控制,使生产要素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得以减少或控制,达到消除和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而学者吴虎[2](2003)、汲广跃[2](2003)认为,所谓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施工企业的标准及制度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状况,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是管理者对安全施工进行建章立制,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是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证人生、财产安全。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的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胜利[3](2009)认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制度管理、安全组织管理、施工人员操作规范化管理以及安全技术管理研究。 湖南大学胡娜博[4](2005)认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安全制度、组织、技术的管理研究,还应包括安全对策管理、资质与人员管理、设备与设施管理、安全机构与评价体系管理等的研究。 陈宝智(1999) [5]认为,安全管理归根结底的本质内容是对人的管理,并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两个层次上对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研究 浙江大学江虹[6](2003)分析了我国与外国工业先进国家在强制性和推荐性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异同和优劣,重点研究了各国法规、标准和常规具体做法的方向、范围和精神,推进了建筑行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安全管理模式的步伐。 重庆大学黎旭标[7](2006)基于“人为因素理论”或者“行为因素理论”的

at89c52单片机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t89c52单片机简介 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 T89C52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introduction Selection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 Developmen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The main component par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as a result of by such centralize to be living to obtain on the chip,In immediate future middle processor CPU。Storage RAM immediately﹑memoy read ROM﹑Interrupt system、Timer /'s counter along with I/O's rim electric circuit awaits the main microcomputer section,The lumping is living on the chip。Although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is only a chip,Yet through makes up and the meritorous service be able to on sees,It had haveed the calculating machine system property,calling it for this reason act as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minisize calculating machine SCMS and abbreviate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976Year the Inter corporation put out 8 MCS-48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computer,After being living more than 20 years time in development that obtain continuously and wide-ranging application。1980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high performance MCS -51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This type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eritorous service capacity、The addressing range wholly than early phase lift somewhat,Use also comparatively far more at the moment。1982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the taller 16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CS of performance once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从以食物、房屋等为主的物质消费向以教育、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化,这已经可以被视作对人自身的投资。

如何写文献综述和文献翻译

第一讲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 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 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 一方面佐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研究思路 另一方面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

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部分要写清: (1)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咱学院论文最大缺陷在于这个部分缺失。 几种前言模式: 请看案例一: 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改革的深入,我国司法与媒体的博弈日益凸显,“媒介审判”现象一直被广大新闻传播界和法律界的专家开始所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也叫“报刊裁判”(trail by newspaper),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在我国的第一本新闻传播法教程里可以看到“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