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

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5监测方法:

5.1监测前的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5.2.1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5.3.2病室联系护士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感染控制小组)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分析特殊原因和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但厌养培养时应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养培养基。

5.5调查登记方法

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调查表”,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5.5.2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5.5.3 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5.5.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感染。

5.5.5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见表1,包括以下内容。

5.5.5.1手术患者编号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资料的,每随机输入一个患者的信息,都有一个对应的号码,值得注意的是监测表上的编号应与计算机给出的编号一致,以便于查询。

5.5.5.2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这些资料提供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资料的查询及复核提供方便。

5.5.5.3 患者的住院资料科别、病室、床号、入院日期等,为资料分类、分析、比较提供信息。

5.5.5.4手术情况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评分(ASA)、切口类型、手术者、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是否使用内镜等。

5.5.5.5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检测方法、病原体和药敏试验结果。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手术患者编号: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科别病区/床

姓名性别年龄

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联系电话回访日期年月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分钟

手术日期年月日手术医生

ASA评分ⅠⅡⅢⅣⅤ切口等级ⅠⅡⅢ

手术类型急诊/ 择期麻醉类型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有/ 无内镜是/ 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是/否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是/否

术中用药是/否术后用药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四、医院感染情况是/否

感染日期感染部位

(1)年月日(1)

(2)年月日(2)

(3)年月日(3)

送检日期标本名称送检方式病原体药敏结果

(1)

(2)

(3)

填表人

5.5.6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填写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是根据目前外科手术部位监测最小数据的要求设计的。要求登记调查期间所选手术的全部病例,表中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别、手

术日期、手术名称、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是否使用内镜、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者、手术类型、切口类型、麻醉方式、麻醉评分(ASA)、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这些因素是手术分类和感染患者的基本特征。有些是选择项,各监测医院可根据本院开展监测力度以及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或增加监测内容。

5.5.

6.1科别分为外科(包括普通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烧伤外科、泌尿外科、其他外科)、妇科、产科等。

5.5.

6.2手术操作名称手术操作名称按国际疾病手术代码ICD-9予以分类。本次选取的手术操作名称及代码见表2。

表2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所选手术名称及代码

手术名称内容手术操作代码

胆囊切除术仅指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包括使

用腹腔镜操作

51.2201,51.2202

胆囊、胆管手术胆管、胆囊和胆管手术,不包括单

纯的胆囊切除术51.0301,51.4101-51.4902,51.301-51.6301,5 1.6901-51.7904,51.9101-51.9601

结肠、直肠切除术大肠的切除术45.4101-45.4107,45.7201-45.8003,48.5001,

48.6201-48.6901

阑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不包括其他手术操

作时附带切除阑尾

47.0,47.2,47.9-47.99

疝手术腹股沟疝、股疝、脐疝或腹前壁

疝修补术,不包括膈疝、食管裂

孔疝、其他部位的疝。

53.0-53.59

子宫切除术经腹的子宫切除,伴或不伴输卵

管或卵巢切除68.3001-68.3005,68.4001-68.4002,68.6001- 68.6002

剖宫产术剖宫产74.0001-74.2001,74.4001,74.9901

乳房切除术乳房组织的切除或破坏术,包括

根治术、修复术、区段切除

85.2101-85.2301,85.3101-85.4701

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81.5901

注:子宫切除术中包括伴或不伴输卵管或卵巢切除的手术,在ICD-9手术代码中子宫全切加输卵管切除、子宫全切加附件切除、子宫次全切加附件切除手术代码分别为65.3000,65.4000,65.6001,未列入本表中是因医院感染直报系统手术代码归类用的是4位代码,因不能从4位代码中区分出6位码的手术(否则将导致归类错误),故在涉及到此3种手术时,请归类到此表中子宫切除术类似手术代码中。

5.5.

6.3手术持续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5.5.

6.4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5.5.

6.5 ASA评分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见表3)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

表3 ASA病情估计估计分级表

分级分值标准

I 级1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II级2有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III级3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IV级4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V级5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5.5.

6.6切口类型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①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②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③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5.5.

6.7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5.5.

6.8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5.5.

6.9 围手术期用药在此仅指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药。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5.5.

6.10 术中用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 500 mL),应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5.5.

6.11 术后用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5.5.

6.12感染部位手术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5.5.

6.13感染日期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5.5.

6.14标本名称指手术切口的分泌物、穿刺液、引流液等。

5.5.

6.15送检方式涂片或培养。

5.5.7每个手术患者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患者出院时,给患者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

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感染控制组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5.5.8 患者出院后完善登记资料,并汇总统计。

6 相关指标的计算

6.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者数

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 ×100% 6.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总数患者类手术某观察期间数患者类手术切口感染某观察期间×100% 6.3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感染率=患者的手术数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100% 6.4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的计算与调整

由于每位手术医生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这些危险因素影响感染的概率,因此必须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才能进行相互间的比较,进行危险因素调整时主要考虑手术患者的状态(ASA 评分)、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见表4。

表4 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 )

≤75百分位 0

>75百分位 1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0

污染 1 ASA 评分

Ⅰ、Ⅱ 0

6.4.1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某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手术患者数

某医生在某时期时行的位感染患者数某医生在该时期手术部×100% 例:医生甲某时期共做手术100例,手术部位感染4例,则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4.00%。 医生乙某时期共做手术110例,手术部位感染6例,则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5.45%

某类手术切口感染

=

6.4.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级患者手术例数某医生对某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的感染例数某医生对某危险指数等×

100%

例 医生甲和医生乙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如表5。

表5 各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情况 危险指数

医生甲(感染例数/手术例数) 医生乙(感染例数/手术例数) 0

0/10 0/10 1

1/20 0/10 2

1/30 1/40 3

2/40 5/50

危险指数为3的感染专率,医生甲5.00%(2/40),医生乙10.00%(5/50)

②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手术例数总和

手术例数危险指数等级?∑ 医生甲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 40

302010)403()302()20 1()100(+++?+?+?+? = 100200=2.00 以同样方法计算得出医生乙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2.18

③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等级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甲的调整感染专率(%)=

00

.2%00.4 =2.00% 医生乙的调正感染专率(%)=

18.2%45.5 =2.50% 7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7.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7.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

①危险指数等级医生感染专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 监测目的 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 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 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 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 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 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 38 C,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 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 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 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习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 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A.清洁切口 B.清洁-污染切口 C.污染切口 D.感染切口 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 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 标性监测分析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1全院总分析 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2、切口分析 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 0/13== 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 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 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1/123==% 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 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 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

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 ==1/6==% 2各科室分析 骨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陈忠义7例,朱忠3例。 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 肝胆外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张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蔡柳新: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10=%(为Ⅲ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张法标: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6=%(为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王爱东: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外一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19例,有胆道手术9例、胆囊5例、结肠4例、乙状结肠1例.其中有邱振明10例(胆道手术6例、胆囊1例、结肠3例、乙状结肠0例)、王敏5例(胆道手术2例、胆囊2例、结肠0例、乙状结肠1例)、林祖朝4例(胆道手术1例、胆囊2例、结肠1例、乙状结肠0例)。发生切口感染4例(有深部及浅表各2例):邱振明2例 (胆道及结肠各1例、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王敏1例为胆道、Ⅲ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林祖朝1例为胆道、Ⅱ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 邱振明: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有微生物污染手术切口时,手术部位可能会出现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特制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 1.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术前不必要的备皮;术前确需备皮时,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电动剔毛或脱毛)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4.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若 无禁忌症,术前应尽可能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采用适当的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手术部位皮肤,尽量符合手术要求并扩大消毒范围,以备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

5. 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剂量和种类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7.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8. 手术室管理需按照我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 二、手术中 1. 保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2.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制度。 4. 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 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限度地损伤组织,彻底去处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 术中应当主动加温,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7. 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 控制试题及答案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培训试卷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1、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包括:() ①清洁切口②清洁-污染切口③污染切口④感染切口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细菌来源包括:( ) ①空气②患者皮肤③手术人员④手术器械及植入物 3、外科手术前洗手范围为:( ) ①双手②双手、前臂③双手、前臂和上臂上1/3 ④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手术前冲洗手消毒方法为取足量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认真揉搓多少分钟?( ) ①2~6分钟②2~4分钟③1~2分钟④1~3分钟 5、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多少cm的区域?( ) ①15cm ②12cm ③10cm ④5cm 6、择期手术后一般无须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如使用也不应超过多少?( ) ①15h ②24h ③36h ④48h 7、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 ) ①切口浅部组织感染②切口深部组织感染③器官/腔隙感染④表皮感染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 1、有明显皮肤破损感染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护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 2、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8℃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3、预防用药不能替代无菌操作。() 4、手术前应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5、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开放负压引流。() 6、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7、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8、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确保去除手术部位毛发,应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三、问答题(25分): 简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目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预防与控制精彩试题(60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60题)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5题) 三、填空题(15题) 四、判断题(10题) 五、简答题(5题) 一、单选题 1.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C ) A皮肤切开前20分钟B皮肤切开前30分钟—3小时 C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D皮肤切开前2小时后 2.手术中追加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不正确的( D ) A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B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 C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D手术中体温升高 3. 冲洗手术部位所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温度是( B ) A38℃B37℃C37.5℃D36.5℃ 4. 手术中避免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D ) A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B保证使用器械达到灭菌水平 C术中保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D对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当首选开放式引流 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不包括( B ) A切口浅部组织感染B针眼处有少许分泌物C器官/腔隙感染D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6.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的定义是( B )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累及皮下组织的感染B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的感 染 C无植入物者手术后6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感染 D手术后30天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7. 清洁—污染切口是指( B ) A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 B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C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 D有失活组织的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8. 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D ) A. 首选密闭负压引流 B.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的合适位置 C. 确保引流充分 D.多选择开放式引流 9.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C ) A手术医生的技术方面 B 手术室方面 C患者和手术方面 D 手术后的治疗与护理方面 10. 下列哪种情况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B ) A 单纯甲状腺切除手术 B 胆囊切除术 C 白障超声乳化术 D 上呼吸道感染 E 轮状病毒腹泻 二、多选题 1. 外科医师、护士对手术后病人应当注意(ABCD ) A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B出现分泌物时应进行微生物培养 C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 D严格无菌操作和手卫生 E 每小时观察病人情况 2. 手术切口分为(ABCD ) A清洁切口B清洁污染切口C污染切口D感染切口 E 无菌切口 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手术方面的主要危险因素有(ABCDE ) A 术前住院时间 B 术中无菌操作 C 手术持续时间 D 手术部位的备皮方式 E 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 4. 不属于外科手术部位浅部组织感染的为(ABD ) A仅限于缝线通过外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B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E 从器官穿刺出脓液 5. 属于器官/腔隙感染感染的是(AB )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感染,从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B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感染,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生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制度 一、监测对象 被选定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及急诊手术患者。宜重点监测风险较高的手术。 二、监测方法 1、应采用主动监测与临床报告相结合的方法。 2、应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3、应收集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和感染资料,并进行SSI风险分层分析。具体方法参见WS/T 312的要求。 ⑴ 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 ⑵ 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 素评分标准(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⑶感染资料应包括SSI资料及其他相关感染资料。 4、对监测的患者均应进行随访,无植入物的手术切口感染随访时间为30天,有植入物的随访时间为1年。 三、分析与反馈 1、应对监测资料进行定期分析总结,包括感染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变化趋势等,形成SSI监测报告。

2、定期反馈不同手术类型感染率,不同切口类型感染率,外科医生感染专率,感染微生物分布报告等结果。 四、SSI暴发报告及处置 1、报告范围 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及时报告: ⑴医院发生SSI暴发,即医院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SSI病例的现象。 ⑵ 医院发生疑似SSI暴发,即医院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5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SSI病例;或者5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SSI病例现象。 ⑶ 军队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学服务中发生的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3例以上医源性SSI暴发或5例以上疑似SSI暴发。 2、报告程序 ⑴ 医院发生5例以上疑似SSI暴发或3例以上SSI暴发时,应于12h内向上一级卫生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6h内逐级上报至军区级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军区级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确认发生5例以上SSI暴发或由于SSI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以及由于SSI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应于6h内上报至总后勤部卫生部。 ⑵ 医院发生10例以上SSI暴发、新发病原体的SSI感染,以及可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一).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一)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KI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 14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46例外科手术患者有15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84%。结论:外科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切口感染。 【关键词】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isk factors of 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of 3146 ca.ses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Among 3 146 cases undergong operative treatment in gensed.Results:Among 3 146 cases undergoing operative treatment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the incision infection was f0und in 152 cades,the infection rate was 4.84%.Conclusion:The incision infection of oper_ative patien~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is often seen postoperatively,the rate of incisiion infection could be decreased after takingpreven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various correlative factors. 【Key words】Wound infection;Prevention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院切口感染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l2月手术切13感染病例进行分析。 l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3年1月~2005年l2月我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3 146例,其中男1 825例,女l 321例,年龄3~88岁。1.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 结果 2.1 感染与住院时间:152例切13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最短5天,最长216天,切口感染与住院时间关系分布见表1。 表1 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分布 住院时间(d) 手术人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构成比(%) 7 824 4 o.48 2.65 7一l 631 1 2.53 lO.59 l5—29 48l 24 4.98 15 89 30-59 5o6 39 7.7l 25.83 60-99 342 30 8.77 19.87 >lO0 362 38 10.49 25.16 2.2 切口感染与年龄:152例切口感染患者中,年龄最小是3岁,最大88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医务人员应当重视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0.5%碘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好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求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2015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院感科对2015年1月-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本院普外科2015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II类手术切口感染。

2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Ⅰ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Ⅱ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表1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性别男88 3 3.4 女89 3 3.37 手术时间≥120min 46 4 8.7 <120min 121 2 1.65 年龄≤60 129 4 3.1 >60 38 2 5.26 手术性质 急诊手术28 1 3.57 择期手术139 5 3.6 手术类型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甲状腺手术34 1 2.94 腹外疝手术34 1 2.94 乳腺手术23 2 8.7 大隐静脉手术32 0 0 阑尾炎手术18 0 0 胆系及其他手术26 2 7.7 2 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2021031404581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n>m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 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 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 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

外科手术部位预防与控制试题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5题)题型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5题) 三、判断题(10题) 一、单选题 1.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C ) A皮肤切开前20分钟 B皮肤切开前30分钟—3小时内 C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 D皮肤切开前2小时后2.手术中追加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不正确的( D ) A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 B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 C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 D手术中体温升高 3. 冲洗手术部位所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温度是( B ) A38℃ B37℃℃℃ 4. 手术中避免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D ) A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B保证使用器械达到灭菌水平C术中保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D对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当首选开放式引流 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不包括( B ) A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B针眼处有少许分泌物 C器官/腔隙感染 D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6.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的定义是( B )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B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的感染 C无植入物者手术后6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感染 D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7. 清洁—污染切口是指( B ) A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 B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C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 D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8. 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 D ) A. 首选密闭负压引流 B.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的合适位置 C. 确保引流充分 D.多选择开放式引流 9.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C ) A手术医生的技术方面 B 手术室方面 C患者和手术方面 D 手术后的治疗与护理方面 10. 下列哪种情况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B ) A 单纯甲状腺切除手术 B 胆囊切除术 C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