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2): 145-152

https://www.360docs.net/doc/114523003.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360docs.net/doc/114523003.html,

?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段洪涛1, 张寿选1, 张渊智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

(2: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沙田)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太湖蓝藻水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不同遥感数据, 包括MODIS/Terra、CBERS-2 CCD、ETM

和IRS-P6 LISS3, 结合蓝藻水华光谱特征, 采用单波段、波段差值、波段比值等方法, 提取不同历史时期太湖蓝藻水华. 结果

表明: MODIS/Terra数据可以利用判别式Band2>0.1和Band2/Band4>1提取蓝藻水华; CBERS-2 CCD、ETM和IRS-P6LISS3

数据可以利用Band4大于一定阈值和Band4/Band3>1提取蓝藻水华; 波段比值(近红外/红光>1)算法稳定, 可以发展成为蓝藻

水华遥感提取普适模式. 同时, 本文成功利用ETM和IRS-P6LISS3数据Band4波段对蓝藻水华空间分布强度进行了五级划

分. 这为今后利用遥感技术, 建立太湖蓝藻水华监测和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蓝藻; 卫星监测; 多源数据; 太湖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with remote sensing in Lake Taihu

DUAN Hongtao1, ZHANG Shouxuan1 & ZHANG Yuanzhi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P.R.China)

(2: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Hong Kong, P.R.China)

Abstract:It is significant that remote sensing methods is used for monitoring cyanobacteria bloom in Lake Taihu, since it breaks out

frequently each year. Based on spectral characters of cyanobacteria bloom, different algorithm including single band, band

subtraction and band ratio, were used for bloom mapping, with different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MODIS/Terra, CBERS-2 CCD, ETM

and IRS-P6. They noted that all these sensors were able to detect cyanobacteria bloom, while the algorithm of band ratio between

infrared and red band has a stable correlation with blooms, and it can be developed into a universal pattern. Except that, spatial

cyanobacteria bloom concentrations were separated into five classes based on digital number values (DNs) in ETM and IRS-P6 Band

4.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atellite observations was effectively applied to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for

Lake Taihu.

Keywords:Cyanobacteria bloom; satellite monitoring; multi-source data; Lake Taihu

水是生命之源, 而湖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是湖泊流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们赖

以生存的重要基础[1]. 目前, 我国内陆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水体的富营养化[2], 其重要特征是藻类

物质, 特别是蓝藻大量繁殖. 蓝藻异常生长, 极易堆积、腐烂沉降, 形成水华, 在河口以及近岸淤积[3], 不

仅破坏水体景观和生态系统平衡, 而且由于蓝藻在生长过程中释放毒素, 消耗溶解氧, 引起水体生物大

量死亡, 湖泊水质恶化, 严重威胁了湖泊周围地区的饮水安全[4]. 如2007年5-6月, 由于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重要水源地贡湖南泉水厂取水口遭受严重污染, 导致1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因此, 快速、全面掌握蓝

藻分布信息, 对于控制蓝藻水华、评价蓝藻生态环境风险、研究蓝藻异常生长的原因以及建立水质的预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获得者科研启动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C26B01)和江苏省

自然科学基金(BK2007261)联合资助. 2007-09-05收稿; 2007-11-06收修改稿. 段洪涛, 男, 1979年生, 博士, 助理研究员;

E-mail: htduan@https://www.360docs.net/doc/114523003.html,.

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2)

146

警系统都非常重要[5].

遥感技术提供了快速大范围监测蓝藻的可能. 蓝藻水华爆发, 水体中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 导致水体光谱特征发生变化. 蓝、红光反射率降低; 近红外波段具有明显的植被特征“陡坡效应”, 反射率升高; 同时荧光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6-7]. 通常蓝藻覆盖区域光谱特征与无藻湖面有较为明显差异. 李旭文等基于TM 数据研究发现植被差异指数(DVI)对藻类的含量反映灵敏[8]; 黄家柱和赵锐等曾成功利用TM 数据监测1998年8月11日太湖蓝藻爆发情况[9]; 胡雯等建立了基于FY-lC/CAVHRR 数据的巢湖蓝藻叶绿素a 含量遥感估算模型. 但是, 这些研究的卫星数据源都相对单一. 蓝藻爆发周期长, 变化快, 数据需求急, 单一遥感数据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MODIS 数据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Terra 和Aqua 白天分别过境一次)和光谱分辨率, 且有长时间序列数据, 可以生产几乎实时的图像, 但是其空间分辨率较低; CBERS-1、TM 、ETM 以及IRS-P6 LISS3数据拥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但是其光谱分辨率低, 重返周期长[10], 很难满足蓝藻监测和预警要求的实效性. 如果综合利用这些数据, 扬长避短, 采用MODIS 长时间序列数据, 重点时间和区域采用中巴资源卫星CBERS-2 CCD 、Landsat TM /ETM 、IRS-P6 LISS3等较高空间分辨率数据, 将能更好的满足蓝藻监测和预警需要. 因此, 如何利用多源遥感数据, 建立准确、快速提取蓝藻的方法, 是目前蓝藻遥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而利用蓝藻光谱特征, 针对不同遥感数据源, 研究提取蓝藻分布范围和面积的方法, 对于蓝藻遥感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MODIS 、CBERS-2 CCD 、ETM 以及IRS-P6 LISS3等遥感影像, 尝试研究适合不同数据源的太湖蓝藻提取方法, 为今后快速获取蓝藻分布信息, 建立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1 研究方法

1.1 蓝藻水体光谱特征

内陆湖泊水体遥感反射率R W 是其水体各种物质的综合反映, 可由描述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参数来反映. 除纯水本身外, 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叶绿素、悬浮物质和黄色物质三类, 可以用(1)式的简单模型近似描述各种物质对水体反射率的影响:

Y P S W p S W W a a a a b b b R +++++≈ (1)

式中: R W 为水面反射率; b W 、b S 和b P 分别为水、无机悬浮物质和藻类物质的后向散射系数; a W 、a S 、a P 和a Y 分别为水、无机悬浮物质、藻类物质和黄色物质的吸收系数. 各物质的吸收、后向散射系数均可分别写成比吸收系数、比后向散射系数和相应物质浓度的乘积[11].

蓝藻水华爆发, 水体中叶绿素a 含量显著增加. 藻华水体叶绿素a 浓度与440nm 、680nm 吸收系数呈正相关关系, 水体可见光波段440nm 、680nm 反射率减小, 吸收峰增加; 藻华水体叶绿素a 浓度与位于700nm 附近的反射峰高度呈正相关关系, 也与690-740nm 区间的荧光峰位置红移呈正相关关系[12-13]; 同时, 近红外波段具有明显的植被特征“陡坡效应”, 反射率升高[6]. 因此, 基于这些显著光谱特征的波段或波段组合算法,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2 遥感数据及其处理方法

1.2.1 遥感数据 通过调查太湖蓝藻历史爆发时段, 分别选取部分蓝藻存在时段内的EOS MODIS/Terra(空间分辨率250m 、500m 、1km)、CBERS-2 CCD(空间分辨率19.5m)、Landsat ETM(空间分辨率30m)、以及IRS-P6 LISS3(空间分辨率23.5m)等卫星影像数据, 具体时间分别为2007年4月25日、2007年3月28日、2002年7月13日、2007年4月28日. 其中EOS MODIS/Terra 直接选用NASA 地表反射率产品(surface reflectance products), 包含有250m 数据2个波段, 500m 数据7个波段(1、2波段通过对250m 数据重采样获得), 1km 数据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14-15], 没有选用.

1.2.2 数据处理 MODIS/Terra L1B 影像数据自带地理坐标, 通过ERDAS 9.1对其进行重投影和几何纠正, 并利用Band3波段进行掩膜去云处理. CBERS-2 CCD 、Landsat ETM 、以及IRS-P6 LISS3遥感影像利用1:50000地形图进行几何精纠正, 误差均在0.5个像元之内. 本研究只针对各数据单幅影像, 且主要为了获取蓝藻空间分布信息, 因此没有进行大气纠正.

段洪涛等: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147

2 结果与讨论

2.1 MODIS

2007年4月25日太湖水域各类典型地物光谱特征曲线, MODIS 按照其波段分布特征从可见光到近红外进行了重新排序(图1). 其中, 蓝藻选自蓝藻水华

带上典型像元, 浑浊水体选自大太湖水体浑浊水体像

元, 清洁水体选自东太湖, 而植被选自西山岛上典型

森林植被像元(图2(a)). 在可见光范围内 (Band 3, 4,

1), 蓝藻水华与混浊水体的光谱特征类似, 均在绿光

Band 4波段内形成反射峰, 峰值大小没有显著差别,

但明显高于清洁水体和植被; 在近红外波段(Band2, 5,

6, 7), 蓝藻与水体有较大差异, 更接近于植被光谱特

征, 尤其在Band2(841-876nm)出现植被的“陡坡效应”,

之后形成近红外高台. 由于太湖水体范围确定, 蓝藻

提取过程中可以排除太湖周边及其岛屿植被的干扰,

因此如何区分蓝藻与水体, 特别是浑浊水体的光谱特

征, 是利用MODIS 数据成功提取蓝藻分布信息的关

键[16-18]. Band2是区分蓝藻水华与浑浊、清洁水体最好的波段. 可以利用ENVI4.3 Mask 工具, 建立阈值, Band2>0.1, 提取蓝藻水华, 如图2(b)所示. 但是由于部分浑浊水体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相对较高, 蓝藻水华光谱易与高浑浊水体混淆, 因此仅使用单波段容易扩大或者减小蓝藻信息. 同时, 由于蓝藻水华在近红外波段高反射, 可见光波段低反射; 而水体恰好相反, 可见光波段反射率较高, 而在近红外波段强吸收, 因此可以利用近红外与可见光波段比值, 区分蓝藻水华和其它水体, 从而提取蓝藻. 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波段比值, 通常利用近红外Band2与红光Band1二者比值区分蓝藻水华和水体. 但同样由于高浑浊水体的缘故, Band2/Band1也不好区分低浓度蓝藻和高浑浊水体. 如果使用Band2/Band4, 由于Band4是叶绿素的反射峰, 该波段水体反射率多明显高于近红外Band2波段, Band2/Band4<1; 蓝藻由于“陡坡效应”, 近红外(Band2)明显高于绿峰(Band4), Band2/Band4>1. 因此利用Band2/Band4, 判断比值是否大于1, 可以迅速确定蓝藻水华. 图2(c)是利用判别式Band2/Band4>1 提取的蓝藻水华分布图, 与图2(a)比较可以发现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蓝藻水华的分布情况, 而与利用单波段Band2提取的蓝藻分布图(图2(b))看, 两者基本一致, 但Band2/Band4有效剔除了太湖西南岸河流入湖口的高悬浮物非蓝藻水华水体.

图2 2007年4月25日太湖蓝藻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cyanobacteria bloom on April 25th, 2007

a b c

图1 各类典型地物MODIS 波段光谱特征

Fig.1 Spectral character in MODIS

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2)

148

2.2 CBERS

2007年3月28日各典型地物CBERS-2 CCD 光谱特征(图3). CBERS-2 CCD 有5个波段, 除第5波段全波段外, 选取CBERS-2 CCD 1- 4波段进行研究. 该时间段蓝藻处于爆发初期, 仅西部和南部太湖沿岸区出现蓝藻水华, 呈条带形分布. 蓝藻典型像元即取自该蓝藻水华带, 其余地物同MODIS. 由于CBERS-2 CCD 波段范围较宽, 光谱分辨率偏低, 不同地物光谱诊断性特征较难辨识. 可见光波段范围内(Band1、2、

3), 蓝藻水华反射率低于混浊水体, 高于清洁水体

和植被, 这是由于3月底森林植被刚开始发芽, 叶

面积偏低, 而蓝藻水华爆发, 多呈聚集状, 反射率

相对较高; 但同时蓝藻中叶绿素的吸收, 以及浑浊

水体高悬浮物的反射, 导致蓝藻可见光波段反射率

低于浑浊水体. 近红外波段(Band4)蓝藻反射率明

显高于其它地物, 甚至比森林植被高出两倍左右,

呈现典型的植被近红外高反射特征.

通过分析比较蓝藻水华与其它地物光谱特征,

CBERS-2 CCD Band4 波段蓝藻水华与其它地物区

别明显. 蓝藻DN 值高达160, 而其它地物包括植被最多达到65左右, 可以利用这个差别进行蓝藻的提

取. 图4(a)为利用单波段判别式Band4>70提取的蓝藻分布图. 由于在Band4波段, 部分混浊水体与蓝藻容易混淆, 河流入湖口处高浓度悬浮物水体被当作蓝藻错误提取. 研究发现浑浊水体从Band3到Band4 DN 值逐渐降低, 而藻类恰好相反, 因此可进一步利用Band4/Band3判断比值是否大于1, 剔除高悬浮水体(图4(b)). 考虑到该方法较为复杂, 更为便捷的方法可以借用Band4与Band3的差值.不同地物光谱特征可以看出(图3), 蓝藻Band4、Band3差值较大, 其余地物差异均明显小于蓝藻. 利用该方法可以一次性剔除悬浮物的影响, 最终选用Band4-Band3>30提取蓝藻水体, 如图4(c)所示,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3 ETM 数据

2002年7月13日蓝藻大量聚集在太湖梅梁湾水域(图6(a)), 其光谱特征如图5所示. ETM 前4个波段特征与CBERS-2 CCD 基本相同, 但同时多了两个短波红外波段Band 5(1.55-1.75μm)和Band 7(2.09-2.35 μm), 另外Band 6是热红外波段, Band 8是全色波段. 针对蓝藻的光谱特性, 选择前5个波段图4 2007年3月28日蓝藻水华分布 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cyanobacteria bloom on March 28th, 2007 a b c 0124km 0124km 0124km

图3 各类典型地物CBERS 光谱特征

Fig.3 Spectral character in CBERS

段洪涛等: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149

进行蓝藻水华提取研究. 由图5可以发现, 与CBERS-2 CCD 类似, 蓝藻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 (Band 1-3)DN 值低于浑浊水体, 高于清洁水体和植被; 但同时发现,

4种典型地物在绿光波段(Band 2)DN 值偏低不突出,

绿峰没有显示. 近红外波段水体强烈吸收, 而蓝藻与

植被相同, 出现“陡坡效应”, DN 值较高. Band 5短

波红外蓝藻反射率下降, 而植被由于体内细胞多次反

射, 仍处于“近红外高台”.

基于不同地物的ETM 光谱特征可以发现, 在

Band 4波段, 蓝藻与水体光谱特征差异显著, 因此,

可以采用单波段Band4设立阈值提取蓝藻, 图6(b)是

利用判别式Band4>40提取的蓝藻信息. 由于利用单

波段需要设置域值, 而阈值的大小直接影响蓝藻的提

取. 图6(c)是利用判别式Band4>50提取的蓝藻信息. 而若综合考虑Band4和Band3两个波段, 蓝藻水华在Band3波段, DN 值显著提高, 而其它水体(包括浑浊水体)由于近红外强烈吸收, DN 值下降, 因此可以通过计算Band4/Band3是否大于1判断蓝藻水华. 图6(c)是利用判别式Band4/Band3>1提取的蓝藻水华分布图. 比较图6各图可以发现, 单波段Band4>40提取的蓝藻范围(图6(b))与图6(a)比较吻合, 而判别式Band4>50和Band4/Band3>1(图6(c)和图6(d))范围较小. 这是由于梅梁湾部分蓝藻水华密度较小, 没有完全覆盖水体表面, 因此该区域遥感影像反映的是水体和蓝藻的综合信息, 而水体在近红外波段(Band4)的强吸收, 直接影响了蓝藻判别式Band4/Band3>1的准确性. 因此, 判别式Band4/Band3>1比较适合于蓝藻水华密度较大的区域, 而单波段由于人工设定阈值, 结果相对准确, 但是不利于自动判别蓝藻水华.

通过研究表明, 遥感影像可以较准确提取蓝藻, 但是如何利用遥感影像说明蓝藻爆发程度, 反映蓝藻水华强度, 对于蓝藻预警和政府决策更为重要. 蓝藻客观上存在浓度上的差异, ETM 数据由于空间分辨率较高, 因此可以较清楚反应蓝藻水华空间范围内浓度的差异. 图6(b)和图6(c)表明, 判别式Band4>40或者Band4>50, 提取的蓝藻范围不同, 而差异的部分就是蓝藻浓度较小的区域. 因此, 利用不同浓度蓝藻在Band4波段上的差异, 区分不同强度蓝藻水华是可能的. 本研究通过ArcGIS 9.1, 将梅梁湾水域依照Band4 DN 值大小, 分为五级, 一级为蓝藻最为严重区域, 依次递减, 最低级五级为无蓝藻区域. 梅梁湾浓度最高的蓝藻水华DN 值Band4=149, 梅梁湾南部蓝藻稀疏带DN 值Band4=38, 附近无藻区域水体DN 值Band4=22, 利用其建立分级系统, 蓝藻水华最为严重的一级区域主要是梅梁湾北部沿岸带, 二三级区域零星分布, 蓝藻带主要为四级区域, 呈面状分布, 无蓝藻五级区域交错其中. 该分类系统较图6 2002年7月13日蓝藻水华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map of cyanobacteria bloom on July 13th, 2002 a c d b 图5 各类典型地物ETM 光谱特征

Fig.5 Spectral character in ETM

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2)

150

好的反映了不同强度蓝藻的空间分布趋势(图7). 这是MODIS 数据难以做到的, 较高分辨率影像是对MODIS 数据监测蓝藻水华的一个有效补充. 2.4 IRS-P6数据

图9(a)为543波段假彩色合成, 绿色部分是蓝藻

水华. 2007年4月28日太湖蓝藻水华严重, 除西太湖

和南太湖沿岸外, 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湾都有大量

蓝藻水华聚集.

IRS-P6 LISS-3数据, 拥有4个波段, 与ETM 数

据相比缺少蓝波段(Band1), 但空间分辨率(23.5m)相

对较高. 通过CBERS 和ETM 数据研究发现, 蓝波段

对藻类不够敏感, 比较困难区分不同地物光谱特征,

因此不影响P6监测太湖蓝藻水华. 图8为四类典型地

物在P6 LISS-3上的光谱特征. 由于P6波段设置与

ETM 相似, 相同地物光谱特征也比较相似. 可见光波段(Band2、3)不同地物难以区分, 近红外Band4蓝藻

反射率明显增强, 不仅高于浑浊和清洁水体, 也大于

植被, 这是由于蓝藻聚集严重, 生物量急剧增加, 形

成水华, 导致近红外波段高反射. 短波红外蓝藻水华

低反射, 但也大于水体. 因此, 与CBERS 、ETM 相同,

单波段采用Band4, 比值采用Band4/Band3进行蓝藻

提取. 由于太湖水体悬浮物较高, 利用单波段掩膜提

取蓝藻, 容易导致低浓度蓝藻与高浓度悬浮物水体,

以及水生植被混淆, 难以区分和取舍. 阈值设的高,

将有损蓝藻信息; 阈值设的低, 将有可能将高悬浮物

水体、东太湖水生植被和云误认为蓝藻. 图9(b)是利

用判别式Band4>60提取的蓝藻分布信息, 通过与图

9(a)比较可以发现部分高悬浮物水体和东太湖水生植

被以及有云的区域被当作蓝藻提取, 扩大了蓝藻的分布范围. 由于太湖蓝藻主要发生区域在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湾, 以及西太湖和南太湖沿岸, 如图9(a)所示. 可以尝试对太湖分区, 首先将无藻区域人工剔除, 或者将有蓝藻区域分别专门提出, 再通过判别式Band4>60提取蓝藻. 图9(c)为划分湖区后利用判别式Band4>60提取的蓝藻分布图, 与图9(b)

比较可以发

图9 2007年4月28日蓝藻水华分布

Fig.9 Distribution map of cyanobacteria bloom on April 28th, 2007 图8 各类典型地物P6光谱特征

Fig.8 Spectral character in P6

图7 蓝藻水华分级图 Fig.7 Class map of cyanobacteria bloom 图例

二级

一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a c d

b

段洪涛等: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151

现, 有效剔除了东太湖区域水生植被和云的影响, 但是仍

有部分高悬浮物水体被当作蓝藻水华存在. 通过对

CBERS 和ETM 数据研究表明, 利用判别式波段比值

Band4/Band3>1进行蓝藻提取, 可以有效剔除悬浮物和云

的影响, 如图9(d)所示, 但遗漏了低浓度蓝藻, 可是相对图

9(c), 较真实的反映了蓝藻的分布情况. 同时, 根据Band4

波段谱值光谱值, 对蓝藻水华强度进行了分级(图10), 可以

发现梅梁湾水域蓝藻水华比较严重, 大部在一级区. 3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 遥感数据可以成功的应用到太湖

蓝藻水华监测中, 近红外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的

差值和比值, 特别是比值, 可以有效提取蓝藻分布信息.

MODIS/Terra 数据可以利用判别式Band2>0.1和

Band2/Band4>1提取蓝藻水华; CBERS-2 CCD 、ETM 和P6

数据空间分辨率相似, 波段设置也基本相同, 都可以利用

Band4大于一定阈值和Band4/Band3>1提取蓝藻, 不同遥

感数据最大的区别是阈值的不同. 利用这些判别式提取蓝

藻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研究过程中发现也存在一些

问题.

MODIS 光谱分辨率高, 较完整的反映了不同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特征, 为区分蓝藻与其它地物提供了足够多的波段. 但是由于MODIS 空间分辨率较低, 250m 只有2个波段, 500m 有5个, 而1000m 数据相对于太湖过于粗糙, 不适合用于太湖蓝藻水华的监测. 因此, MODIS 250m 、500m 数据可以用于太湖蓝藻水华监测, 但精度不高, 对于重点区域和时间段, 应通过联合高空间分辨率卫星进行综合监测. 对于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CBERS-2 CCD 、ETM 和IPS-P6, 可以较好的反应蓝藻分布的空间情况, 纹理清晰, 是对MODIS 数据的有效补充, 但其主要问题是光谱分辨率偏低, 波段较少, 通过研究发现对于蓝藻监测, 如果充分利用它们的近红外和红光波段, 可以有效提取蓝藻信息.

利用不同算法对遥感影像提取的过程中发现, 近红外单波段蓝藻与其它地物一般差异明显, 但是低浓度蓝藻与高悬浮物水体光谱特征比较接近, 或者重合, 设定阈值不同, 可能会有损蓝藻信息或者误将悬浮物水体当作蓝藻水华. 而利用近红外和红光波段比值一般可以较好的区分蓝藻与其它地物, 但是采用近红外波段/红光波段>1时发现, 由于低浓度蓝藻没有完全覆盖水面, 包含有水体信息, 近红外波段反射率较低, 导致有些蓝藻比值小于1, 对完全提取蓝藻造成了一定障碍. 因此, 近红外与红光波段是蓝藻监测的重要波段, 今后可以发展成为不同遥感数据提取蓝藻水华信息的普适模式,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单波段的应用. 4 参考文献

[1] Duan H, Zhang Y , Zhang B et al . Estimation of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nd trophic states for inland lak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Landsat TM data and field spectral measure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 2007(in press).

[2] 胡 雯, 吴文玉, 孔庆欣. 用FY-1C/CA VHRR 数据估算巢湖蓝藻叶绿素的含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25(1): 124-128.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太湖梅梁湾2007年蓝藻水华形成及取水口污水团成因分析与应急措施建议. 湖泊

科学, 2007, 19(4): 357-358.

[4] 陈宇炜, 秦伯强, 高锡云. 太湖梅梁湾藻类及相关环境因子逐步回归统计和蓝藻水华的初步预测. 湖泊科学, 2001, 13(1):

63-71.

[5] 杨顶田, 潘德炉. 蓝藻的卫星遥感研究进展. 国土资源遥感, 2006, 4

: 1-5.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2) 152

[6] Hu C, Muller-Karger FE, Taylor C et al. Red tide detection and tracing using MODIS fluorescence data: A regional example in

SW Florida coastal water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5, 97: 311-321.

[7] 段洪涛, 张柏, 刘殿伟等. 查干湖水体光谱荧光峰特征与叶绿素a响应关系研究.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6, 25(5):

355-359.

[8] 李旭文, 季耿善, 杨静. 太湖梅梁湾蓝藻生物量遥感估算. 国土资源遥感, 1995, 2: 23-29.

[9] 黄家柱, 赵锐. 卫星遥感监测太湖水域蓝藻暴发. 遥感信息, 1999, 4: 43-44.

[10]Koponen S, Pulliainen J, Kallio K et al. Use of Modis satellite sensor for remote sensing of phytoplankton blooms and turbidity

in the Baltic Sea. URSI/IEEE/IRC XXVII Convention on Radio Science, Espoo, Finland, 2002: 17-18.

[11]Morel A, Prieur L. Analysis of variation in ocean color.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97, 22: 709-722.

[12] 李炎, 商少凌, 张彩云等. 基于可见光与近红外遥感反射率关系的藻华水体识别模式. 科学通报, 2005, 50(22):

2555-2561.

[13]Ma R, Tang J, Dai J. Bio-optical model with optimal parameter suitable for Lake Taihu in water colour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6, 27(19): 4305-4328.

[14]Hu C, Chen Z, Clayton TD et al. Assessment of estuarine water-quality indicators using MODIS medium-resolution bands:

Initial results from Tampa Bay, FL. Remote Sensing and Environment, 2004, 93: 423-441.

[15]Miller RL, Mckee BA. Using MODIS Terra 250m imagery to map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 in coastal waters.

Remote Sensing and Environment, 2004, 93: 259-266.

[16]Dall’Olmo G, Gitelson AA, Rundquist DC et al.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of SeaWIFS and MODIS for estimating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n turbid productive waters using red and near-infrared bands. Remote Sensing and Environment, 2005, 96: 176-187.

[17]Reinart A, Kutser T.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atellite sensors in detecting cyanobacterial bloom events in the Baltic Sea.

Remote Sensing and Environment, 2006, 102: 74-85.

[18]Koponen S, Pulliainen J, Kallio K et al. Lake water quality classification with airborne hyperspectral spectrometer and

simulated MERIS data. Remote Sensing and Environment, 2002, 79: 51-59.

水华

水华 “水华”(water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另外,水中出现此现象(一般呈红色)则为赤潮。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害。 当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能释放出毒素——湖靛,对鱼类有毒杀作用。藻类大量死亡后,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严重恶臭。而造成水华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 导致水华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为探索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综述了目前对我国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和对水华形成机理的一般认识.分析了导致蓝藻水华形成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环境因素,论述了蓝藻,尤其是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的可能原因.认为对水华的形成需要全面认识,营养盐浓度的升高 可能仅是蓝藻水华形成、且人们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之一;在探索水华成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夏季蓝藻水华发生时环境特征的研究与观察,而应该提前关注蓝藻的越冬生理生态特征、春季复苏的生态诱导因子及其阈值以及在复苏后,蓝藻如何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群体,并逐步成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乃至形成水华的过程.并需要对蓝藻越 冬的生存对策、蓝藻群体的形成的条件、蓝藻在春季复苏的触发条件及其生态阈值、以及蓝藻在与其它藻类种群竞争中取胜的生理生化特征有足够的认识.蓝藻水华的"暴发" 是表观现象,其前提还是藻类一定的生物量,且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生态学的基 本理论和野外对水华形成过程的原位观测,提出了蓝藻水华成因的四阶段理论假设.即 在四季分明、扰动剧烈的长江中下游大型浅水湖泊中,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上浮及聚集等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 春节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则决定了水华蓝藻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经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水华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 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必须寻找导致水华形成的各主要生理阶段的触发因子或特异 性因子,针对不同阶段蓝藻的生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弄清蓝藻 水华的形成机制,并对其发生的每一进程进行预测,寻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除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之外,水温,洋流,水体的PH值,光照强度等均会对藻类等水华生物的大爆发产生影响,在个别时候甚至是诱发因素。 位于江苏省南部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中,水华十分平凡,致使太湖的渔业遭遇危机,而当淡水营养化后的太湖,“水华”平凡出现,促使其“水华”面积逐渐加大,导致“水华”时间延年增长。

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8期 中 国 水 运 Vol.10 No.8 2010年 8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August 2010 收稿日期:2010-05-17 作者简介:宋益峰(1978-),浙江海盐人,学士,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研究。 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宋益峰1 ,兰 林2 ,吴 江3 (1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上海 201508;2江苏省水利厅,江苏 南京 210029; 3太仓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太仓 215400) 摘 要:蓝藻水华成为我国浅水湖泊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根据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采取相应控制技术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文中综述了目前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中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生物控制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0)08-0154-02 一、前言 我国目前66%以上的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的占22%,富营养化成为我国湖泊目前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1]。与湖泊富营养化相伴随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蓝藻水华[2],蓝藻水华广泛地存在于淡水生态系统中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水环境问题[3]。蓝藻水华控制是世界性难题[4~6],迄今采用的控制蓝藻水华的技术有几种: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和生物控制法。 二、蓝藻物理强化控制技术 1.机械除藻技术 机械除藻技术包括移动式富集湖面蓝藻“水华”技术、气浮捕集蓝藻“水华”技术。沈银武等[7]利用振动重力斜筛、旋振筛和卧螺离心脱水方法,在单机运行的条件下,在滇池于2001年4月和9月的145天中开机1,700h,共收获富藻水17,000m 3,折合干重为325t。试验区收获的蓝藻干粉经检测其平均总氮(N)为8.51%;总磷(P)为0.49%、总钾(K)0.70%和粗有机物43.47%。依此结果计算,相当于从试验区取出氮(N) 27.66 t、磷(P) 1.6t、钾(K ) 2.28 t 和粗有机物141.28t。有效降低了富营养化湖泊的氮、磷等水平和减轻或缓解了大量暴发的蓝藻生物量。 2.水动力控藻技术 吴张永等[8]对流体动力处理蓝藻技术进行了前期室内试验研究,发现实验条件下除藻率可达100%,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太湖在闾江口到马山岛之间马围长堤附近修建马山大桥,把大堤打通,沟通马山西的太湖与梅梁湖、贡湖、五里湖的水流,促使流入口袋的水流,从袋底顺利流入西太湖,促使湖水在夏季向西北部分流,冬季西太湖水流灌入两湖以冲洗滞水。如此可把两湖与西太湖整体形成循环水流,以使湖水通过自净、分流促使快速换水,抑制蓝藻暴发。 3.超声波控藻技术 超声波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环境技术,被称为环境友好技术[9],具有操作和控制容易,便于引进自动化操作手段,在处理中不引入其他化学物质,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功率超声在水体中空化效应产 生的高压、冲击波、声流和剪切力能够有效破坏藻类的细胞结构,抑制叶绿素的合成,降低蓝藻细胞类囊体膜上藻胆蛋白和某些酶的活性。目前有研究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自然水体,通过超声短时间的辐照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从而达到控制水华爆发的目的[10]。 三、太湖蓝藻化学强化控制技术 1.湖底充气扬水筒技术 扬水筒技术,将积聚于表层的藻类驱赶至水库底层,由于光照极低以及温度骤降等原因,藻类失去活性而逐渐消亡,并能显著降低水库底层铁、锰浓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Nieuwe Meer 水库中,扬水筒技术实施结果得到证明:其生物量降低为未处理前的1/20,藻类种群结构也由原先以蓝藻为主转变为硅藻、绿藻为主;此外整个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可一直维持在5mg/l 左右,从而扩充了鱼类的生存空间。 2.黏土除藻技术 黏土除藻华技术最早来源于絮凝原理,曾被作为在海洋赤潮暴发时的一种应急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早在1997年,就有专家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上撰文指出,使用黏土除藻可能是治理藻华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但由于絮凝除藻机理不清、黏土投量太大、藻华复发和二次污染等问题,许多将黏土除藻技术应用于淡水湖泊中清除藻华的尝试一直没有成功,其技术定位为应急措施。 潘纲等[11]通过改性黏土的快速除藻除浊作用启动并强化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使其自动地进行长期连锁的健康修复过程,发展了既能快速消除水华又能长期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改性黏土技术。通过对26种不同黏土与藻细胞之间多项絮凝性质的研究发现高效黏土絮凝除藻的黏土架桥网捕作用,根据上述科学发现在架桥网捕性能方面对黏土进行改性,结果改性后的黏土不仅特别适合于淡水藻华的清除,而且黏土的投入量也从国际先进的200mg/l,降到了10mg/l,除藻效率达到95%以上。这种环境友好的天然改性剂可以使各种原先不具有除藻能力的当地黏土/沉积物变成高效除藻剂。 3.化学除藻剂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2): 145-152 https://www.360docs.net/doc/114523003.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360docs.net/doc/114523003.html, ?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段洪涛1, 张寿选1, 张渊智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 (2: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沙田)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太湖蓝藻水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不同遥感数据, 包括MODIS/Terra、CBERS-2 CCD、ETM 和IRS-P6 LISS3, 结合蓝藻水华光谱特征, 采用单波段、波段差值、波段比值等方法, 提取不同历史时期太湖蓝藻水华. 结果 表明: MODIS/Terra数据可以利用判别式Band2>0.1和Band2/Band4>1提取蓝藻水华; CBERS-2 CCD、ETM和IRS-P6LISS3 数据可以利用Band4大于一定阈值和Band4/Band3>1提取蓝藻水华; 波段比值(近红外/红光>1)算法稳定, 可以发展成为蓝藻 水华遥感提取普适模式. 同时, 本文成功利用ETM和IRS-P6LISS3数据Band4波段对蓝藻水华空间分布强度进行了五级划 分. 这为今后利用遥感技术, 建立太湖蓝藻水华监测和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蓝藻; 卫星监测; 多源数据; 太湖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with remote sensing in Lake Taihu DUAN Hongtao1, ZHANG Shouxuan1 & ZHANG Yuanzhi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P.R.China) (2: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Hong Kong, P.R.China) Abstract:It is significant that remote sensing methods is used for monitoring cyanobacteria bloom in Lake Taihu, since it breaks out frequently each year. Based on spectral characters of cyanobacteria bloom, different algorithm including single band, band subtraction and band ratio, were used for bloom mapping, with different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MODIS/Terra, CBERS-2 CCD, ETM and IRS-P6. They noted that all these sensors were able to detect cyanobacteria bloom, while the algorithm of band ratio between infrared and red band has a stable correlation with blooms, and it can be developed into a universal pattern. Except that, spatial cyanobacteria bloom concentrations were separated into five classes based on digital number values (DNs) in ETM and IRS-P6 Band 4.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atellite observations was effectively applied to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for Lake Taihu. Keywords:Cyanobacteria bloom; satellite monitoring; multi-source data; Lake Taihu 水是生命之源, 而湖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是湖泊流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们赖 以生存的重要基础[1]. 目前, 我国内陆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水体的富营养化[2], 其重要特征是藻类 物质, 特别是蓝藻大量繁殖. 蓝藻异常生长, 极易堆积、腐烂沉降, 形成水华, 在河口以及近岸淤积[3], 不 仅破坏水体景观和生态系统平衡, 而且由于蓝藻在生长过程中释放毒素, 消耗溶解氧, 引起水体生物大 量死亡, 湖泊水质恶化, 严重威胁了湖泊周围地区的饮水安全[4]. 如2007年5-6月, 由于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重要水源地贡湖南泉水厂取水口遭受严重污染, 导致1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因此, 快速、全面掌握蓝 藻分布信息, 对于控制蓝藻水华、评价蓝藻生态环境风险、研究蓝藻异常生长的原因以及建立水质的预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获得者科研启动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C26B01)和江苏省 自然科学基金(BK2007261)联合资助. 2007-09-05收稿; 2007-11-06收修改稿. 段洪涛, 男, 1979年生, 博士, 助理研究员; E-mail: htduan@https://www.360docs.net/doc/114523003.html,.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

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而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那就是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些废水没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 蓝藻水华控制 ■孔繁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摘要:经济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人们的生存经受着强烈的考验.而当今污染体现严重的蓝藻水华 中含有大量的微囊藻毒素,对人们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本文讨论了蓝藻水华的成因和危害等,并从外源削减与控制,内源 削减与控制,湖内水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方面阐述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途径.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蓝藻水华;治理;控制 湖泊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富营养化 1.湖泊的概述及其结构 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 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 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我国是 一 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面积在1kmz 以上的有2300余个,总面积为71787 km,占全国总面积的8%左右. 2.湖泊的功能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 河川1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 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 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 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①湖泊能蓄积水量,调节河川1径流.

②湖泊能调节气候.③湖泊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④湖泊的航运作用.⑤湖 泊的物质资源.⑥湖泊的旅游资源. 3.湖泊的富营养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是由于人类 活动造成的,如低水平的制造业产生的工业废水,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大量流失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高密度水产养殖遗留的剩余饵料, 以及航运,旅游等水上活动产生的一些污染物,都造成了富营养物质大量输入湖泊.湖泊生态系统本身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如水草,芦苇,沉水植物,湖 畔湿地等都是天然的净化器.而现在由于人类对湖泊的围垦,湖泊沿岸的水利工程等都破坏了湖泊的自净系统.从而造成营养源的输出途径减少,营养物质大量过剩,最终形成富营养化. 目前一般认为,富营养化的定义是 湖泊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造成水体生产力从低向高营养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或趋势[总氮(TN)达0.2mg/L, 总磷(TP)达0.02mg/L].1991年: 122个湖泊中,51%富营养化,2005年: 133个湖泊中,88.6%富营养化.61%国 控重点湖(库)水质为V类和劣V类. 富营养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蓝藻 水华的暴发.蓝藻是水中的浮游植物,

罗非鱼治理蓝藻水华研究

罗非鱼治理蓝藻水华研究 尹春华,宣劲松,吕乐,闫海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3) 摘要 [目的]为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提供方法支持。[方法]通过现场设置围隔研究利用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污染的效果。[结 果]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蓝藻颗粒浓度在5d 后下降到4.0@105/m ,l 而空白对照组(C K)蓝藻颗粒浓度基本维持在1@106 /m l 。与CK 相比,投放罗非鱼组水体中亚硝酸氮下降迅速,4d 后降低到0.02mg/L 。罗非鱼对水体中硝酸氮和磷酸根的去除作用更为显著,分别在2d 后和4d 后降低到基本检测不出。对于水体中氨氮的浓度,罗非鱼的影响则不明显。[结论]高密度投放罗非鱼能显著减少水体中的蓝藻,迅速降低水体中硝酸氮、亚硝酸氮和磷的含量。关键词 蓝藻水华;罗非鱼;控制中图分类号 S9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3-11112-03Study on C o n trolli ng C yanobacter i a B loo m with T ilapia YIN C hun 2hua et a l (Depart ment ofB i ol ogi cal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 y ,Coll ege ofApplied Sc i ence ,Univ ersit 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 y Beiji ng ,Be iji ng 100083) Abstr act [Objecti ve]The purpose was t o supplym et ho dol ogi cal support f or co ntrolli ng the poll uti o n caused by cyano bact er i a bl oo m effec 2ti vely .[Method]The eff ect of controlli ng t he poll uti o n caused by cyanobacteri a bl oo m wit h tilapia was st udi ed t hroug h setti ng enc l osures on site .[R es ult]After t he til ap i as were put i ntowater ,the co ncn .of cy anobacteri a particleswas decreased to 4.0@105 a fter 5d .The co ncn . of cyano bact er i a particles i n t he control group (CK)was kept above 1@106 /m l basica ll y .The concn .of nitrite nitro gen i n t he wa t erbo dy of the tilapia group was 0.02mg/L after 4d ,which decreased more quick than that of C K .The concn .of nitrate nitrogen and phos phate radica l i n t he wa t erbo dy aft er til api as were putti ng i nt o was decreasedmore sig nifi cantl y ,wh i ch coul d not be detected out basi cally a fter 2d and 4d ,respecti vely .The change of a mmoni a nitrogen concn .i n t he waterbo dy had no si g n ificant difference fro m t ha t of t he co ntrol gro up .[Concl u 2si on]Putti ng til api as i ntowaterbo dy a t hi gh density coul d reduce its cyano bact er i a si g n ificantl y ,decrease its co ntents of nitra t e nitrogen ,ni 2tr i te nitrogen and phosphoro us rapi dl y .K ey wor ds Cyanobacteri a l blo o m ;Til ap i a ;Co ntrol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共建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尹春华(1972-),男,湖南茶陵人,博士,讲师,从事环境生 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09204215 近年来,随着大量含氮磷废水排入天然水体,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蓝藻水华的爆发呈迅猛增加的趋势。由于水华蓝藻 产生以微囊藻毒素(m icroc ysti n ,MC)为主的多种藻毒[1-2] ,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 [3-4] ,北京市延庆县 妫水湖位于北京饮用水源地官厅水库上游,水体面积达 33313h m 2 ,是北京市郊区的著名旅游景区。近年来由于氮磷负荷的加重,每年夏季已经有逐渐形成蓝藻水华的发展趋势,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迫在眉睫。 目前,治理湖泊蓝藻水华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 [5] ,虽然一些物化方法的实施能取得迅速、短期的效果, 但常带来一些二次污染。如采用重金属铜等杀藻剂可以杀死蓝藻,但其残留将导致重金属污染。有学者提出了非经典的生物操纵理论,即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生物操纵,因为滤食性鱼类能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国内东湖、滇池、巢湖、千岛湖和太湖等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都应用了投放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9]。国外也有许多采用滤食性鱼类成功控制蓝藻水华的报道,如巴西Pavo noa 大型水库中放养白鲢,成功控制了该水库微囊藻/水华0[10] 。滤食性鱼类主要包括鲢、鳙鱼和罗非鱼,目前采用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水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鲢、鳙鱼,对罗非鱼的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在北京市延庆县妫水湖现场设置围隔进行投放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试验,结果发现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控制有良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围隔设置及实验条件 试验围隔设计成漂浮式长方体状,采用不锈钢框架和防水布制成(水下部分长宽各100c m , 高150c m 的围隔,可容纳水体近1.5m 3 )并与外界水体隔绝。2008年7月在妫水湖中安装了试验围隔,试验分2组处理:1投放罗非鱼组。罗非鱼购自北京常兴庄渔场,投放密 度为80g/m 3 ;o无鱼对照组。2次重复,试验数据取2次重复的平均值。试验开始后每天14:00取样进行蓝藻颗粒浓度、总氮和磷酸浓度等参数的测定。试验时间为2周,水体表层温度维持在28~32e ,p H 维持8.0~9.5。1.2 检测方法 蓝藻颗粒浓度测定采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放大400倍下进行计数。采用携带有总氮测定装置的TOC 仪测定水体中的总氮。采用离子色谱仪直接测定水体中的亚硝酸、硝酸和磷酸。 2 结果与分析2.1 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效果 图1显示,在对照组围隔内水体表面漂浮着很多蓝藻,已经形成蓝藻水华(图1a)。而在投放罗非鱼的水体中,水体表面看不到任何明显的蓝藻漂浮(图1b),但可能是由于罗非鱼的搅动和排泄物的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没有明显改善。说明投放罗非鱼能有效滤食蓝藻,显著控制蓝藻水华。 图2显示,在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的蓝藻颗粒浓度有所波动,但基本维持在1@106 /m l 以上。投放罗非鱼后,蓝藻颗粒浓度迅速下降,5d 后蓝藻颗粒浓度降到较低水平(4.0@105 /ml)并维持基本不变,蓝藻生物量较C K 降低了60%,显 示出投放罗非鱼快速持续降低蓝藻数量的效果。2.2 罗非鱼对水体中各种形式氮含量的影响 图3显示,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总氮浓度总体变化逐渐下降,但有一定的波动。在试验初始3d ,与C K 相比,投放罗非鱼能够迅速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 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09,37(23):11112-11114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高政权,孟春晓*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 综述目前国内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分析蓝藻水华形成的一般机理,重点阐明蓝藻水华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重要生态和环境意义。 关键词 蓝藻;水华;治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6-07597-02 Progress i n Cyano bacteri aW ater B l oo m i n Fres h W ater GAO Zheng qua n et al (Schoo l of L ife Sciences ,Shandong U ni versity o fT echno l ogy ,Z i bo ,Shandong 255049)Abstract The st udy su mmar i zed the research sit uati on o f f o r m ati on cause of cyanobacteria water bl oo m,and ana l yses genera lmechanis m s o f cyanobact er i a w ater bl oo m for ma tion .F inall y ,key techno l ogy research and its m i portant ecol og i cal and environ menta l si gn ificance f or cya nobacter i a w ater bl oo m control were discussed .K ey words Canobacteria ;W ater bl oo m;R ehabilitati on ;Env i ron m ent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6050;40706048);国家支撑项目 (11200602);中央级公益性研究所专项资金(2060402/2);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4040 306017);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4041 405016,4041 405017)。 作者简介 高政权(1972-),男,湖南安乡人,博士,副教授,从事藻类 生理学研究。*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9 00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由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许多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蓝藻水华的暴发,成为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和巢湖相继暴发大规模水华,加上以前报道的滇池、南京玄武湖、淮河、海河等水华事件,不难看出,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已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淡水水体营养状态日益严重,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主要河流以及鄱阳湖、太湖、巢湖、武汉东湖、昆明滇池、上海淀山湖等集合淡水湖在调查中发现有大量藻类生长,形成严重的蓝藻水华[1] 。有资 料表明,我国有66%以上的湖泊和水库处于富营养化水平[2] 。2007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称,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35m 后,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并且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及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3] 。 1 水华的成因 富营养化的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主要是蓝藻短时间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也称湖靛。底泥腐殖质较多的水体,因富含P 、N 等营养元素,当N 、P 比值大于7时,只要外部条件适宜,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就会迅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面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浮游植物对N 、P 的吸收速率遵循米氏方程。蓝藻水华的生成离不开合适的光照、气温、水文、气象等因素。蓝藻的繁殖习性是喜高温、连续阴雨、闷热、弱风的气 候条件,在该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完全抑制了其他藻类的生长。影响蓝藻水华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水温、光照、营养盐、气候等)、化学因素(氮、磷浓度等)、生物因素(蓝藻本身的生理生态特征在形成优势种 群中的作用)等[3] 。赵孟绪等探讨了2003年广东汤溪水库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重要条件之一;在具备充分氮磷营养盐和合适水温条件下,汛期反常的水体稳定性导致了汤溪水库蓝藻水华的提前发生[4] 。2 水华的危害 蓝藻水华被认为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它会产生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有毒代谢物,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96年在巴西,由于人群使用了含藻类毒素污染的水作肾透析液,造成126人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中毒,导致60个患 者由于肝功能严重损伤而死亡[5] 。水华是藻类在合适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过度繁殖和聚集现象,因而在种类组成、发生时间及水平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水华发生时,其现象表现为某些藻类,尤其是单细胞的蓝藻疯长。水华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典型表征之一。蓝藻水华的形成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蓝藻大量生长改变了水体的理化环境,透明度降低,水体散发腥臭味,溶解氧减少,造成鱼虾等水生物的死亡。当水体中的营养素被蓝藻耗尽时,蓝藻大量死亡,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其在被细菌分解过程中还是会产生并释放蓝藻毒素,最终导致水生态系统的迅速崩溃,蓝藻水华也给水产养殖业、供水及旅游业甚至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6] ,太湖、玄武湖、巢湖、滇池等大型 湖泊都曾深受蓝藻水华暴发所引发的污染之苦[7-9] 。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是蓝藻毒素所带来的危害。在淡水水体中引起蓝藻水华和产生藻毒素的藻类主要有蓝藻门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念珠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等,其中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组由水体中蓝绿藻(如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及念珠藻)产生的具有亲肝特性的环状多肽毒 安徽农业科学,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09,37(16):7597-7598责任编辑 庆瑢 责任校对 王凌志

MODIS遥感监测滇池蓝藻水华分布

第37卷第5期 2009年10月气 象 科 技M ETEOROLO 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Vol.37,No.5Oct.2009 MOD IS 遥感监测滇池蓝藻水华分布 鲁韦坤1 谢国清1 余凌翔1 杨树平2 (1云南省气候中心,昆明650034;2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昆明650032) 摘要 以中分辨率的MODIS 数据作为遥感影像源,运用蓝藻水华在蓝波段、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特征,使用假彩色合成法(R G B :62221)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对滇池的蓝藻水华进行遥感监测。通过星地同步试验,证明了该两种方法的正确性。其中假彩色合成法通过色彩差异表现蓝藻水华,具有视觉效果较好的优点,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则以数值大小的方式区别水华浓度,该方法建立反演模型后可用于定量研究。 关键词 假彩色合成 植被指数 星地同步 MODIS 蓝藻水华 中国气象局滇池蓝藻监测项目和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滇池蓝藻监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鲁韦坤,男,1979年生,硕士,主要从事环境遥感方面的研究,Email :luweikun @hot https://www.360docs.net/doc/114523003.html, 收稿日期:2008年10月30日;定稿日期:2009年6月11日 引言 应用TM 等高分辨率卫星监测滇池蓝藻水华 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早在1989年渤海湾发生赤潮 时就发现赤潮水体和清洁水体及浑浊水的TM 影 像在TM3和TM4波段存在灰度差异,由于赤潮生 物的叶绿素a 在红光区的吸收作用,其TM3的反 射率低于浑浊海水,而且在TM4波段的反射率下 降比浑浊海水的慢。从处理得到的影像看,渤海西 部沿海几乎全是程度不等的红色区[1~2]。但由于高 分辨率卫星具有重访周期较长、数据昂贵等缺点,不 可能用于日常监测。新型卫星遥感数据的出现,如 MODIS 影像,给内陆水体的水质遥感监测提供了新 的机遇。MODIS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Terra 和Aqua 卫星上载有的重要传感器,其星下点空间 分辨率可为250m 、500m 或1000m ,每天过境4 次,其中2次白天,而且过境时间相差不大,增强了 影像的可比性。MODIS 数据具有从可见光到热红 外的36个光谱通道,加之较高的辐射分辨率(12 bit ,TM 图像8bit ),使其已成为内陆较大湖泊水 质遥感监测最有潜力的数据源之一[3]。 1 滇池蓝藻水华概况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南北长39km , 东西最宽为13km 。湖岸线长163.2km ,面积为306.3km 2,容水量为15.7亿m 3,流域面积2920km 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入湖污染物不断增加,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导致湖内蓝藻大量繁殖。1992年蓝藻水华大面积暴发,造成鱼类死亡,从此滇池蓝藻水华问题日益严重。滇池蓝藻一般于每年的4~11月大量繁殖、富集,此时由于滇池流域盛行西南风,外海常年形成逆时针环流,受风向、风浪及水体的环流影响,浮于水面的蓝藻“水华”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滇池北部,特别是海埂、草海大堤、大观河入滇池河道一带。因湖水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破坏了滇池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严重降低了滇池的使用功能[4~5]。2 技术路线和方法2.1 滇池蓝藻水华监测的原理和方法蓝藻的遥感监测是基于蓝藻的光谱效应,蓝藻个体呈绿色,当气候条件适宜时,大量蓝藻聚集后便形成覆盖在水面上的绿油漆状水华,由于水华的蓝藻浓度和聚集的厚度不同,致使水体颜色、密度、透明度等产生差异,导致水体的反射能量发生变化,进而在遥感图像上反映为色调、灰阶、形态、纹理等特征的差别,利用这一特性,并选择恰当的蓝藻水华响 应波段,就可识别蓝藻分布的范围、面积等[6~7]。 2.2 数据预处理卫星地面站接收的MODIS 数据在星地通公司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

水体参考资料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异常增殖形成水华,使水体腥臭难闻,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影响了水体的功能,改变了水生态环境,危害到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许多水体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且水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因此,认识藻类水华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1.蓝藻水华的成因 (1) 营养物质与藻类水华 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sen 指出浮游藻类的生长是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着重研究氮、磷负荷与浮游藻类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充足,能给水生生物( 主要是藻类) 大量繁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导致浮游藻类( 或大型水生植物) 爆发性增殖。通常认为总氮的浓度超过0.2 mg /L,总磷的浓度超过0.02 mg /L 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美国EPA 建议总磷浓度0.05 mg /L,正磷酸盐浓度0.025 mg /L 是湖泊和水库磷浓度的上限。天然水体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临界的氮磷比按重量计为7:1,当氮、磷比小于7∶1 时,氮将限制藻类的增长,否则,磷则可认为是藻类增长的限制因素。 (2) 气象因素 在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光照强烈、水流缓慢、适合的水温最适宜藻类生长,其产生的污染有较强的空间差异性。 (3) 水生食物链失衡 从本质上来说,水体藻类暴发是水中营养物质过剩导致生物物种失衡的过程,是一个环境改变而导致的生物过程,要更多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自然水域中存在水生食物链,各能量层次的生物通过捕食关系而紧密联系,相互间的影响也更大。如果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数量减少或能力降低,将使水藻生长量超过消耗量,平衡被打破,发生富营养化。该理论说明营养负荷的增加不是导致营养化的

l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注: 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2、本成绩单由任课老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 姓名:刘畅,学号:121202008.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带 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蓝藻水华的暴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蓝藻毒素的产生给公众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有关蓝藻毒素中毒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引起蓝藻水华的种类主要有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鞘颤藻(Lyngbya)、束丝藻(Aphanizomenon)、颤藻(Oscillatoria)。本文简要概述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现状。 关键词:蓝藻水华危害治理 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management Abstract: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is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roblem that all the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it.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brings the outbreak of water blooms. The scale of the water blooms reduces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age , cause serious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the algae toxin production brings great harm to the public health . The algae toxin poisoning event is also reported. The species cause water blooms are mainly Microcystis, Anabaena, Lyngbya , Aphanizomenon, Oscillatoria.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pres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Key wards: water blooms, damage, management 1 蓝藻及蓝藻水华 蓝藻是一类极其古老、微小的原核生物,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全球广泛存在的原核生物,无色素体、细胞核等细胞器,原生质体分为外部色素区和内部无色中央区,色素区含有叶绿素a,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李建宏,1997),繁殖为无性繁殖。蓝藻在其长达三十多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代谢机制(陈飞勇,2008)。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其就快速生长繁殖,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优势种群,当其生长达到一定的生物量时,他们便在水体表层聚集,形成水华。长期的进化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研究发现蓝藻具有自我强化机制作用的生态生长调节素,可使其产生尽可能多的后代,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 水华(water bloom)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及池沼等淡水域中,在一定的营养、气候、水文条件和生物环境下,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导致某些藻类的异常增殖,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成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藻层,呈油状厚厚地覆盖于水面的污染现象(王为东,2001)。常见的水华藻种多属蓝藻门,有微囊藻、鱼腥藻、颤藻、束丝藻、念珠藻等(汪育文,2007)。其中以铜绿微囊藻在数量和发生上占绝对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