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第六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本章通过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及其消耗特征,比较了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解读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消耗特征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它的消耗特征可概括为: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数量巨大,呈快速增长,同时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疆域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3位。领土及领海跨越寒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热带四个气候带,气候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地表形态丰富。这些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中国资源总量和类型都是十分丰富的,很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具体分析,却有许多明显的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自然资源总类繁多,资源绝对数量可观,按资源总量计算,我国耕地、森林、草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都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森林、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如图6-1)。

图6-1中国资源人均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

2、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带,降水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平衡,冬季相对干燥,旱灾频繁,危害作物生长或增加成产成本;夏季雨量丰沛,很多地方洪涝成灾,造成滑坡或泥石流,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尤以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中国83%的水资源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部地区,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耕地占全国42%,水资源却仅占9%;80%的矿产资源分布在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分布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也集中在东部。

3、自然资源中,低劣资源比例较高,资源缺口较大,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差

中国的一些重要的资源,例如铜矿和铁矿资源虽然总量能够满足目前社会生产的需要,但由于其中富矿比例很少,仍需要进口相当的富矿,才能弥补国内资源的缺陷。据预测,到2010年,45 种矿产资源中,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仅有一半,而石油、天然气等17种矿藏不能保证或品种上存在不足,需要不同程度的进口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铬、钴、铂族、钾盐、金刚石等 5 种矿产则严重不足,完全依赖进口。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消耗特征

总体来讲,中国的资源消耗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资源消耗量大,绩效较差

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选取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的消耗量来计算节约系数,对世界上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中国仅排在第54位,属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至今仍然奉行一种粗放型的、以能源资源投入为主的增长方式,而不是以技术进步

换取生产效率。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处于十分粗放的发展阶段。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但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表观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2006年中国主要矿产品煤炭、石油、铁、铜、铝的消费量分别为23.7亿吨、3.20亿吨、4.04亿吨(生铁)、361万吨(精炼铜)、865万吨(精炼铝),占世界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38.6%、9.0%、46.6%、21.1%和25.4%。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水资源消耗总量增加,利用效率偏低

中国总供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如图6-2),其中地下水供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地表水供水量与总供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增加的供水量主要为地表水。从人均用水量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如图6-3),人均用水量在400-450立方米/人之间,变化幅度较小。

图6-2 2000-2008年中国供水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6-3 2000-2008年中国人均用水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是中国水资源消耗的大户,约占中国全部水资源消耗62%(如图6-4)。灌溉方式属粗放型,渠道防渗能力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在西北多数地区仅为0.45左右,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仅0.6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0.85左右;工业用水量大,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发达国家仅为55立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多数地区小于0.4,而发达国家达到0.7左右;城市居民用水较少依靠市场配置,普遍节水意识淡薄;自来水管网漏失率达21%,而发达国家仅为5%-10%。

图6-4 2008年中国水资源消耗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3、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耗主体,且煤炭资源前景不容乐观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2006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年产量约为23.8 亿吨,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消费量约为23.7亿吨。中国的煤炭消费量连续三年都以每年将近2亿吨的速度增长,产量也基本保持着这一增速。当前,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电力还是以火电为主,占总发电量的80%左右,而煤电又在火电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现有的煤炭探明储量,仅能维持大约50年的消耗;根据目前的资本情况,到2015年中国的煤炭消耗可望增加到每年30亿吨,这将进一步缩短现有煤炭资源能够维持的时间[①]。而根据国内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煤炭的远景储量高达10000亿吨,经探明后还可采出5000亿吨,然而按2030年后年均90亿吨的煤炭消费量计算,中国的煤炭储量只能支撑55年。

4、石油消耗量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高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部门的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左右。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

[1] Tcrway, A., 中国的能源与环境——经济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J]. 世界环境, 2006(4): 第71-77页.

油消费量也迅速增长,2009中国石油消耗量已接近4亿吨(如图6-5)。

图6-5 中国石油消耗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15812992.html,/。

图6-6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15812992.html,/。

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内资源存在限制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原油贸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0%(如图6-6)。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显示,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则指出,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5、废弃资源回收率低

中国不可再生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的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目前,中国每年产生的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废弃物价值3000亿元左右,废弃物量分别为:废钢铁4300万吨,废橡胶92万吨,废塑料250万吨,废玻璃1040万吨,废旧有色金属12055万吨。而中国废钢的回收率为42%,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废旧有色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为27.7%。发达国家回收利用的有色金属产量一般占其总产量的30%-40%,中国仅占15%-20%。以铝的回收利用为例,2003年回收利用的铝

占铝产量的比例:日本为99.5%、意大利为75.6%、美国为52%、德国为50.7%、英国为37.5%、法国为35.1%,而中国只有20.7%。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伴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增长,固定的自然资源势必日益(相对)稀缺。最初,在现有技术的调整范围内,还可以通过更多的资本和劳动来替代日益(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但是,一旦这种调节达到现有技术下要素替代的极限,则自然资源最终将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使得经济最终停滞于某个平衡增长路径[①]。资源瓶颈正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高速增长下的资源需求激增所引起的,只有从资源禀赋和资源消耗两方面来衡量,才能准确地了解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程度。

要想表明中国的资源瓶颈还需很大的努力,本章采用相对稀缺指数的概念来揭示中国的资源瓶颈。相对稀缺指数(RRI)的计算公式如下:

RRI= (LR÷WR) / (LC÷WC)

其中,LR为地区资源拥有量,WR为世界资源拥有量,LC为地区资源消耗量,WC为全球资源消耗量。相对稀缺指数类似于区位熵,是指一个给定区域中某种资源的拥有量占全球拥有量份额与该区域该资源的消耗占全球消耗份额的比值。同样的资源消耗,资源拥有量越少的地区,相对稀缺指数越小,意味着该地区的该资源更加(相对)稀缺。同理,同样的资源拥有量,资源消耗量越大的地区,相对稀缺指数越小,也意味着该地区资源的相对稀缺。因此,可以用相对稀缺指数来作为判断各种自然资源是否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的标准之一。

自然资源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耗竭资源(可再生资源)。耗竭和再生是以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为参照的。若用“流动性”来代替“可再生性”,用“储存性”来代替“不可再生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储存性资源和流动性资源(如图6-7),其中储存性资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后就消耗掉的不可回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另一种是可循环使用的可回收资源,如铁铝等金属资源。而流动性资源则可分为临界性资源和非临界性资源,临界性资源指的是当资源使用超过一个临界点,即资源消耗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就会由流动性资源变为储存性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壤、蓄

[①] 傅允生. 资源约束与地区经济收敛——基于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力的考察[J]. 经济学家, 2006(5): 第33-40页.

水层中的水等;非临界性资源指的是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

流动性资源使用到灭绝的程度

图6-7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转换

资料来源: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4页,图2.1修改.

(一)储存性资源(可耗竭性资源)

储存性资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即消耗多少就损失多少,因此储存性资源的稀缺程度可以直接由资源的消耗量与资源的拥有量计算而得。

1、不可回收的储存性资源(能源矿产资源)

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探明储量达148.3亿桶,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11%,人均石油探明储量仅11桶,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1%;天然气探明储量达2.4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31%,人均天然气探明储量仅为0.18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61%;煤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13.86%,人均煤炭探明储量为84.61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

由2000年至2009年石油、煤炭、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消费量来计算历年中国能源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8),可以看出十年来中国三种能源矿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且呈下降趋势,即中国能源资源拥有量份额小于消耗份额,换言之,中国的能源矿产资源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不足的,且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越来越明显。2009年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分别为0.11,0.30,0.44,三种能源矿产资源中以石油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煤炭次之。

图6-8 2000-2009年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相对稀缺指数

注:2001年至2006年煤炭探明储量采用的是2007年的数据

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铀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相当广泛,存在于各种矿石和海水中。但铀矿床的分布却很有限,国外铀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非、西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我国铀矿资源也较为丰富,但目前勘查程度较低,探明有限,铀矿资源潜在总量较大,前景广阔。2009年中国开采成本小于260美元/千克的铀矿资源查明储量为17.14万吨,占世界查明储量的2.27%,居世界第11位。其中,开采成本小于80美元的铀矿资源查明储存量为2.14万吨,占世界查明储量的3.17%,居世界第7位(如图6-9)。

图6-9 2009年铀矿资源查明储量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原子能机构《Uranium 2009:Resources, Productionand Demand》由1998至2008年核能消费量和开采成本小于260美元/千克的铀矿资源查明储量计算历年中国核能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0),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核电相对稀缺程度逐年加大,特别在2001年至2003年间稀缺程度明显增大,2003年中国核能相对稀缺指数为1.66,而2008年中国核能相对稀缺指数已降至1.09,失去了之前的资源相对优势,未来核电发展也即将面临严峻而激烈的原料竞争。

图6-10 1998-2008年中国核能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09,国际原子能机构《Uranium 2009: Resources, Production and Demand》

2、可回收的储存性资源(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中,锌和锡储量较高,2007年的储量分别为4250.81万吨和152.25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3.62%和24.96%。而铝土矿和镍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较低,2007年的储量分别为7.5亿吨和299.16万吨,仅占世界总储量的3%和4.47%(如表6-1)。

表6-1 中国基本金属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

矿产

总量人均占有量

储量(万吨)占世界比重人均储量(千克)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铁2236400 14.91% 16525.40 75.24%

铜2932.11 5.98% 21.67 30.20% 铝土矿75072.71 3.00% 554.73 15.15% 铅1346.32 17.04% 9.95 86.00%

锌4250.81 23.62% 31.41 119.17%

镍299.16 4.47% 2.21 22.53%

锡152.25 24.96% 1.13 125.95% 数据来源:《中国矿业年鉴2008》、《国际统计数据2008》

从人均资源占有量来看中国锌和锡的人均资源储量要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人均储量分别达到31.41千克和1.13千克。而其它基本金属资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都要小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中国铝土矿人均储量为554.73千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15%。

由2004年至2007年基本金属矿产资源的储量和消费量计算得出历年中国基本金属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1),2007年铁、铜、铝土矿、铅、锌、镍和锡的相对稀缺指数分别为0.30、0.24、0.09、0.56、0.79、0.20和0.68,均小于1,即这几种基本金属矿产能源相对稀缺,而铁矿、铜矿、铝土矿和镍矿的相对稀缺指数要小于铅、锡和锌,其中以铝土矿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

图6-11 2004-2007年中国基本金属矿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注:铁的消费量为生铁产量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中国钢铁统计》

(二)流动性资源(可再生资源)

流动性资源由于其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而消耗的同时,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计算流动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可以先假设地区人均资源消耗量同世界平均水平相一致,则可将人口总数作为资源的消耗量。相对稀缺指数(RRI)的计算公式变为:

RRI =(LR÷WR)/(LC÷WC)

=(LR÷WR)/(LP ÷WP)

= LRp / WRp

其中,LP为地区人口总数,WP为世界人口总数,LRp为地区人均资源拥有量,WRp为全球人均资源拥有量。换言之,可由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比值来衡量流动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

1、临界性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

水是人民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构成和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中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实际可再生水资源总量达2829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世界水资源总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印度、美国的人均占有量远远小于其它国家。2007年中国人均实际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为2125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居第122位(如表6-2)。

表6-2 中国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它国家比较

国家

水资源总量200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立方千米)位次(立方米)位次

巴西8233 1 43027.9 24

俄罗斯4507.3 2 9837.1 62

加拿大2902 3 88335.6 10

印尼2838 4 12440.8 56

中国2829.1 5 2125 122

哥伦比亚2132 6 45408.1 21

美国2071 7 2449.3 113

秘鲁1913 8 52133.4 19

印度1896.7 9 1670.2 133

刚果1283 10 20973 40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 T)

衡量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应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是否能满足水的需求量。由人均淡水资源总量计算得出1998年至2007年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2),2007年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仅为0.32,可见中国水资源较还是相当稀缺的。

图6-12 1998-2007年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注:1987-2002年数据为1987年至2002年任一年数据。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 T),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9年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土地的生物生产功能上,衡量中国耕地资源是否稀缺,应该看耕地资源是否能为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总量达14063万公顷,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在耕地资源总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最小,仅为1.58亩,还要小于印度,尚不及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一半,居第133位(如表6-3)。

表6-3 中国耕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它国家比较

国家

耕地总量人均耕地占有量(千公顷)位次(亩) 位次

美国170428 1 8.28 15

印度158650 2 2.04 113

中国140630 3 1.58 133

俄罗斯121574 4 12.85 9

巴西59500 5 4.69 47

加拿大45100 6 20.53 7

澳大利亚44180 7 31.78 4

尼日利亚36500 8 3.71 63

阿根廷32500 9 12.34 10

乌克兰32434 10 10.51 13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 T)

由2000年至2007年的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产量计算中国历年耕地资源和粮食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3),中国历年耕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相对稀缺指数都为0.5,即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耕地资源是稀缺的。而2000年至2007年中国粮食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在1左右,相对于稀缺的耕地资源,中国的粮食资源却可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粮食单产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中国粮食单产达到4.67吨/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中国以占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中国的耕地问题。迫于人口压力,中国长期以来对耕地重用轻养,土地开垦过度,耕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由于中国对耕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耕地质量却持续下降,耕地资源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威胁。由此可见,若考虑耕地的透支使用,中国现有的耕地资源已经严重短缺,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

图6-13 2000-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和粮食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 T)、历年《国际统计年鉴》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同时也是生态平衡的调节者。2007年中国森林面积达20540.56万公顷,占

世界森林资源总量的5.22%,居世界第五位。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2.3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140位。2007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2.0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居世界第129位(如表6-4)。

表6-4 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它国家比较

国家

森林资源总量人均森林占有量地均森林资源

总面积(千公顷)位次人均面积(亩)位次森林覆盖率位次

俄罗斯808598.6 1 85.45 13 49.37% 42 巴西471492.0 2 37.20 29 55.74% 31 加拿大310134.0 3 141.21 6 34.10% 87 美国303407.0 4 14.74 54 33.12% 93

中国205405.6 5 2.31 140 22.02% 129 澳大利亚163291.2 6 117.45 8 21.26% 134 刚果132970.7 7 31.90 31 58.65% 26

印尼84752.2 8 5.66 99 46.78% 53

秘鲁68553.6 9 36.07 30 53.56% 36

印度67759.8 10 0.87 176 22.79% 126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 T)

衡量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不仅要考虑森林作为生物资源的价值,还要考虑其生态价值,由2000年至2007年的人均森林面积计算中国历年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4),2000年以来中国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从2000年的0.21提高到2007年的0.26。由此可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森林资源仍然较为稀缺。

图6-14 2000-2007年中国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 T)

草地资源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草地类型、面积和分布,以及由它们生产出的物质的蕴藏量。2007年中国永久草甸和牧草地总面积达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约占世界草地资源的11.84%,位居世界第一位。而在草地资源总量前十的国家中,中国草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最小,仅为4.49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60%,居世界第84位(如表6-5)。

表6-5 中国草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它国家比较

国家

草地资源总量草地资源人均占有量总面积(千公顷)位次人均面积(亩)位次

中国400001 1 4.49 84

澳大利亚380919 2 273.99 3

美国238000 3 11.57 48

巴西197000 4 15.54 38 哈萨克斯坦185098 5 180.20 7

沙特阿拉伯170000 6 103.32 10

苏丹117227 7 43.49 19

蒙古115143 8 661.49 2

阿根廷99850 9 37.93 24

俄罗斯92095 10 9.73 56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 T)

草地资源的生产价值主要体现在被家畜利用后转变为畜产品,提供给人类社会。此外草地资源还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氮储碳、调节气候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由2000年至2007年的人均永久草甸和牧草地面积计算中国历年草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5),2000年至2007年中国牧草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由2000年的0.56提高到2007年的0.59。可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草地资源还是稀缺的。

图6-15 2000-2007年中国草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 T)

2、非临界性资源(水能、风能、太阳能)

水能资源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构成水能资源的最基本条件是水流和落差(水从高处降落到低处时的水位差),流量大,落差大,所包含的能量就大,即蕴藏的水能资源大。我国国土辽阔,河流众多,且大部分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丰沛;地形西部多高山,东部则为江河的冲积平原,在高原与平原之间又分布着若干次一级的高原区、盆地区和丘陵区,地势的巨大高差,使大江大河形成极大的落差,如径流丰沛的长江、黄

河等落差均有4000多米。这使得中国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不论是水能资源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中国均居世界第一位。根据2000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结果,中国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共6.04万亿千瓦时/年,占世界水能资源蕴藏量的14.62%。其中技术可开发电量为2.26万亿千瓦时/年,占世界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5.73%;经济可开发电量为1.74万亿千瓦时/年,占世界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的21.53%。相对于总量资源的丰富,中国人均水能资源并不富裕,2008年中国人均水能技术可开发电量为1704.84万千瓦,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39%,即中国水能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为0.79。

我国其它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量也较为丰富,如风能、太阳能等等。根据第二次、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分别为32.26亿千瓦和43.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2.53亿千瓦和2.97亿千瓦;我国大多数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太阳能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和美国类似,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

虽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利用规模和技术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望得到快速发展。

图6-16 中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比较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

综上所述,由中国各种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指数(如图6-16)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储存性资源(可耗竭资源)还是在流动性资源(可再生资源)方面,中国都面临着全面的资源紧缺。其中仅核能资源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以铝土矿、石油、镍、铜、森林资源、铁、煤炭和水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同时,虽然耕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要优于这些资源,但是由于耕地的不可移动性及中国耕地资源的透支使用,实际上中国的耕地资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三、中国的环境压力

近些年,中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果,生态和环境整体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但改善缓慢。当前中国仍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量世界第一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截至2000年,全国轻度以上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为484.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1.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1.22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为195.70万平方公里,合占国土面积的37.18%。中国土壤流失量年均5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流失总量的四分之一。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400多吨/平方公里·年,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3万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区土壤流失速度远远高于土壤形成的速度[①]。与印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相比,中国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二)沙漠化近年有转好趋势,但形势仍十分严峻

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截至2004年底,中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与1999年相比,中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分别减少了37924平方公里和6416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净减少。虽然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荒漠化的面积大、分布广、治理任务重;部分省区和地区土地沙化仍呈扩展之势;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滥樵采、滥放牧、滥开垦、滥用水资源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此外,不利的气候因素对加速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①] 李智广.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J]. 中国水利,2009(07):第8-13页

(三)中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目前中国降水年均pH值小于5.6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并且仍在不断扩大。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在欧、美、亚世界三大酸雨区中,我国的强酸雨区(pH值<4.5)面积最大,长江以南地区是全球强酸雨中心,其中以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等省、直辖市酸雨污染最为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其中,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且酸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南方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但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地区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地区[①]。

(四)缺水大国和水旱灾害严重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千米,但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67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供水短缺,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年降雨量变动大,严重的水旱灾害不断发生,对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又引起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矛盾。

(五)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仍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00年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2008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403866亿立方米(标态),比上年增加4.0%。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比上年减少6.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1.3万吨,比上年减少 6.9%,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85.8%;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9.9万吨,比上年增加0.5%,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4.2%。烟尘排放量为901.6万吨,比上年减少8.6%。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670.7万吨,比上年减少13.0%,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4.4%;生活烟尘排放量为230.9万吨,比上年增加7.1%,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25.6%。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

[①] 张新民等.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J].环境科学研究,2010(05):第527-533页

图6-17 2000-2008年废气排放量

数据来源:2008年环境统计年报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程度演变趋势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同步,但在进展的速度及效率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因微粒排放造成的国民收入损失从总量上逐年减少,但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该项的差异系数不减反增,从2000年的2.1稳步上升,到2008年高达2.7。我国单位体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也有所降低,但是其降低速度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该项的差异系数从2001年的1.61迅速上升到2008年1.89。

图6-18 调整储蓄后微粒排放造成的国民总收入损失(%)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15812992.html,/

图6-19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微克/M3)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15812992.html,/

(六)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000年以来,废水排水量逐年上升,废水基数不断提高。到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比上年减少2.0%。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比上年略有降低。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比上年增加6.4%。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7.7%,比上年略有上升。

图6-20 中国废水排放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2008年环境统计年报

虽然国内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中比例在下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每天每万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位居第二个等级,这一等级水平基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持平。但是由于中国人口数量的基数的庞大,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高于这些国家,因此,我国废水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图6-21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数据来源:2008年环境统计年报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但总量仍然庞大。2008年,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7.6万吨,比上年下降10.5%。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6%。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63.1万吨,比上年下降0.9%。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4%。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1%。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9.7万吨,比上年减少12.9%,工业氨氮占氨氮排放总量的23.4%。生活氨氮排放量97.3万吨,比上年减少1.0%,生活氨氮占氨氮排放总量的76.6%。全国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排放量1.3万吨,比上年减少23.5%;挥发酚排放量1916.1吨,比上年减少34.5%;氰化物排放量256吨,比上年减少33.0%。工业废水中五项重金属(汞、镉、六价铬、铅、砷)自“十一五”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

图6-22 废水中有毒物质排放量

数据来源:2008年环境统计年报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学分: 2 总学时: 36 实验(上机)学时: 无 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突出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教学,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分析与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 二、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第二节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 消费。稀缺。市场。 第三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 第四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

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第五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对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对经济系统的扩展。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选 择。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指导思想。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八节怎样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重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双重属 性。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3课时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 市场。市场结构。帕托最优。效率。 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 需求。供给。均衡。 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需求 个别需求。总需求。 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4课时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1)浅论干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构想——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2)构建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体系研究 3)城市温室效应笼罩下构建城市生态风道研究 4)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5)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及治理 7)矿产资源价格下降对自治区经济效果的影响 8)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9)呼伦贝尔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研究 10)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崩溃及其出路 11)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12)某地区生态足迹分析及发展对策 13)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某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14)城镇化过程中的新能源应用及其问题分析 15)某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 16)某地区能源供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景分析 17)校园碳排放估算与绿色校园建设研究 18)我国资源回收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9)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效益评价 20)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21)干旱地区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 22)呼和浩特垃圾处理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23)呼和浩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24)呼和浩特市煤改气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 25)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理 26)企业生产过程中外部性案例调查研究 27)呼和浩特家庭能源使用调查及能源节约途径分析 28)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9)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0)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1)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32)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3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边界划定 34)大数据潮流下人文地理学专业发展思考 35)内蒙古城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6)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7)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8)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9)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40)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41)XX旗县农村脱贫的途径与扶贫措施 42)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途径与办法 43)农区秸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效果分析 44)太阳能发电与局域电网的建设及应用 45)我区生物质能源利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 46)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与途径 47)包头市环境产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分析 48)我区“城市矿产”发展条件与前景分析 49)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 50)建筑节能系统应用推广及发展前景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社会经济环 境分析 经济环境分析 1 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③经济起飞阶段; ④迈向经济成熟阶段;大量消费阶段。迈向经济成熟阶段;⑤大量消费阶段。通常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300 美元上升到1000 美元是处于经济起飞的准备阶段;超过1000 美元则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起飞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是指已克服了种种经济发展障碍,创造了使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力量的阶段。在起飞阶段,市场交换成为企业的根在

起飞阶段,在起飞阶段本性活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企业投资机会大增,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所以,一个国家所在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也会不同,企业因而采取的策略也会不同。 2.地区与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 2.地区与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存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所造成的环境差异,对企业的投资方向、目标市场以及营销战略的制定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并存,且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底的总体区域趋势;行业和部门的

发展也存在差异。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强化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也会不同,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应从中把握市场机会,迅速行动。 3.消费者收入水平 3.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和消费者支出模式,从而决定购买力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从而决定购买力水平。 在分析消费者收入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 3 面来具体剖析。从宏观层面看,主要分析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两大指标,它们大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微观从微观层面看,主要弄清个人收入、层面看,主要弄清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三个概念。入以及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三个概念。其中个人可支配收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增长令世界瞩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粗放型经济。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力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科学发展观追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持久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谐协调节约友好 正文: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目前,中国GDP已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有人估计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一)我国从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二)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各种非农使用使良田大幅度减少,基本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三)水资源紧缺已影响到生产和生活。河流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污染更加剧了缺水危机。 (四)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用量矿产,如富铁矿、锰、铜、石油等,储量不足,供给愈来愈依赖于国际资源的利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的作用与意义:1)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2)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物质基础3)为人类提供消纳废物的场所,即沉库服务4)为人类提供美学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3.环境特点:稀缺性;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性 4.环境阈值:环境在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的. 5.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6.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旱灾等自然力引发的灾害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这种退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引起的.例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量土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除的废弃物和余能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扰乱和侵害,并反过来对人类生产不利的影响 8.环境问题的实质:1)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9.两条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格鲁斯曼1990年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原理提出了~学说,即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纵:污染程度横:人均收入资源依赖性曲线: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呈现倒U形曲线轨迹.纵:资源依赖程度横: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初中后期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先增大后减小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条件与工业化国家当初面临的条件不同(越早发展的国家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越小;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具备).2)实际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模式.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明无法等待曲线的转折点.4)中国必须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使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平稳向右移动直至出现稳定下降.路径①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生产率②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0.经济资源:指能够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切自然的、人类的以及已生产出来的资源,如土地、矿藏、资本设备、劳动力等.而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11.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12.稀缺资源最优配置应至少满足两点:1)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2)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13.环境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14.市场: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并非单一的交易场所) 1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16.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可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显然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16.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福利: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映或主观评价,是评价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标准 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资源配置会使每个人的境况都较前变好了,或者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了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么现存的资源配置就没有达到帕~,在这种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向调整现存的资源配置,就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提高称为~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们认识。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环境资源经济学 思考题

1、环境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有何差异?生态经济学和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之间有何 差异?应如何看待这些差异? 箭头(a)代表进入生产和消费的原材料。自然界是经济系统原材料的供应者。 箭头(b)表示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从原材料供应的角度研究自然界的学科被称为自然资源经济学。 废物的流动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是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环境经济学: 研究人的经济行为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各种联系,其本质是研究经济体系是如何产生破坏或保护环境的激励的,关键是要测定出环境质量改进的成本收益,特别是那些隐蔽的成本及收益。 **环境经济学旨在说明控制污染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步骤,它介绍了人们决策方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如何影响我们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渴望程度,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政策来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改进。 自然资源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原理来研究人类开采和利用可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的行为。 主要学科分支:矿物经济学\能源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森林经济学\农业经济 学\土地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初涉及的是可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而不涉及无法 进行商品性开的的环境,随着研究进展,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开发 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将表示这种影响的外部成本计入相应的资源产品价格中。 生态经济学 ?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显著特征是将经济系统看做是地球这个更大的 系统的子系统。 ?“宇宙飞船”经济学 ?可持续性是生态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其理论观点与分析方法更多地来自于生 态学 环境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联系密切但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都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重点:自然资源经济学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为研究重点。 环境经济学以无法进行商品开发的、以外部性为主要特点的环境资源为研究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分析 一、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在现代生活中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法离开周围环境。企业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是某个行业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与其他系统或其他子系统紧密相连。因而与其伴生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或历史的沉淀,而是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以新的姿态出现的一种管理方式,并必将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们现在的物质基础还很薄弱,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有一定的比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未得到高度发展。所以我们在分析企业文化的经济环境时就不能不着重考虑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消费状况。一般说来,生产力决定着消费力。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形成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消费品的生产能力、消费资源的开发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也就不同,从而造成消费品的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不同,直接影响到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与经济利益。同时人们形成的不同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也使得原来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如1989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在对118个国家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收入及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若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在800至2000美元之间,他对食品的消费支出占40%一49%,他的生活水平便达到了小康。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一般不再满足于温饱,而去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和高品位,对产品从质量到品牌商标、文化内涵、美观、艺术欣赏和社会价值等方面都作出更高的要求。 2·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要求 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便带来社会时尚观念、规范等文化行为的不同,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知名度、商标等方面的需求、爱好程度也就不一样。有经验、有眼光的企业,善于跟踪把握消费者对品牌不同的需求变化,确定产品的价值定位,不断改变营销策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和声誉,使自己产品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常变常新,保持不竭的生命活力。如海尔集团响亮地打出自己的品牌,这个率先通过1509001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中国企业,便"海尔"这个名字(商标)以265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家电著名品牌。而整个家电产业的迅猛发展,完全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及时推出了符合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水平的产品。因此企业对于生产项目的选择,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精神,都与时代观念相同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步。由于消费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商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要求不同,那些经过长期考验具有永恒魅力和持久发展潜力的产品,就是名牌商品。这种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它具有无限的增值潜能。因此,经济增长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人们的竞争意识日益增强,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献出现了。一方面因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递进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从生活日用品到工业用品、电子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等大量优质产品不断被制造出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以电子产品为主,创造出KTV、卡拉OK等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刷新或补充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社会时尚。 (二) 企业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同全体员工在追求企业经营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的过程申逐步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深刻、完整地反映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人与人之间本质的联系。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与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企业文化是不断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它决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发展阶段上。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总是同先进的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促使企业生产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方式日益更新,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 P igou, A. C.,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1920 William J. Baumol and Wallace E. Oate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中高级水平) Xepapadeas, A., Advanced Principle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Edward Elgar, 1997(中高级水平) A.M. Freeman,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Theory and Methods, 2nd edition, Resources For Future, 2003 Maler, Karl-Goran and Jeffrey Vincent,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Vol1,2,3, North-Holland, 2003(vol 1), 2005(vol 2and 3) T. Haab and T.E. McConnell, Valuin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nometrics of Non-market Valu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2002 Stavins, Robert, eds.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Selected Readings, 5th edition 200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 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王亚华,水权解释,上海三联书店,2005 沈满洪,水权交易制度研究——中国的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Harold Hotelling,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39,2, 137-75,1931 Meade,J. Externial Economics and Diseconomies in a Competitive Situation,Economic Journal, Vol.62,PP54-67, 1952 Coase, 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1-44, 1960 Buchanan, J. and W. Stubblebine, Externality, Economica, 371-384, 1962 Baumol, W.J., On Tax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Externalities, America Economic Review, PP.307-321, 1972 Demsetz,H.,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不仅面临着世界的巨大问题与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和国内各区域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幸好我国有着良好的经济前景,因此我国对相应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问题/对策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是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近几年来,随着种种原因,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导致经济低迷既有经济周期和盲目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消费。心理倾向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出口下降这些原因,也有经济体制软件落后及经济体制硬件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主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决经济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当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个挑战就是资源的挑战。我们的各类矿产资源、能源、包括水资源,都是非常紧缺的。我们现在铁矿石基本上进口一半;我们原油进口接近1亿吨,已经超过了日本,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要应对资源的挑战,包括水资源的挑战、矿产资源的挑战、能源的挑战,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节约型的经济。我们曾经说了很多建立节约型经济的思路,比如我说过中国应该提倡住比较小的公寓,比如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就可以了,因为你的公寓冬天要烧暖气,夏天要用空调,要排放,但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建筑趋势和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是远远超过这个标准的,这是令人担心的。要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生活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要舒适,但要比较小。可以建设停车场、电梯,但公寓本身都是比较小的 第二个挑战,中国目前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比如中国基尼系数已经非常高了,达到0.45了。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重视。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是在城乡的差别,而城乡的差别主要在于城市的各个要素已经货币化了,而农村没有。如果你按购买力平价,按照农村生活质量来算,中国实际上的贫富差距没有这么大,实际上我们的基尼系数没有那么高。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已经有的人在大声疾呼,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它,但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出来比较高,主要是

PEST分析之经济环境

PEST分析之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 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1.经济政策 2013年,中国宏观政策将呈现“宽财政、稳货币”,欧美则是“紧财政、宽货币”,共同带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预计中国明年增长温和反弹,从今年的7.7%上升至8.1%,复苏的动能主要来自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以及企业再库存。 “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组合刺激短期需求的效率较高,但加剧政府部门对私人部门的挤压,经济反弹之后的挑战是改革再出发。 通胀从现在的低水平回升,但总体温和,CPI全年涨幅2.7%,PPI 从通缩转为通胀。名义GDP增速反弹幅度超过实际GDP,有利于企业盈利增长。

报告预计全球增长小幅回升,主要受益于新兴市场,发达国家增长变化不大,走势前低后高。房市复苏与企业投资带动美国明年下半年增长反弹,欧债危机尾部风险下降,经济有望微弱复苏。在总需求较弱,明年油价、粮价变动幅度不大的影响下,全球通胀总体温和。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入新兴市场的压力加大,使后者在受益的同时也带来风险。 中国明年的增长目标将维持在7.5%,宏观政策总体是宽松态势。相对欧美,我国政府负债率低,财政支出拉动需求的效率也较高,预计财政赤字扩张的幅度相当于0.4个百分点的GDP。货币政策受到房地产泡沫的制约,保持稳健的可能性大。预计M2增速目标为14%,与今年持平,新增贷款9万亿元,为缓解财政扩张对私人部门融资条件的紧缩影响,央行仍有可能降息一次、降准两次。 在欧美,高悬的政府债务使得财政紧缩在所难免,对总需求的刺激更加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美联储QE3将贯穿2013全年,欧央行落实“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 但是,零利率的环境提高了财政政策的效率,造成财政紧缩显著拖累增长。同时,由于金融监管收紧,欧美银行长期面临去杠杆的压力,货币政策的效率在降低,减弱了“宽货币”对增长的支持作用。 中外不同的政策组合意味着:中国短期“稳增长”的效率相对欧美较高,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