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中国文化

服饰与中国文化
服饰与中国文化

服饰与中国文化

中国属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古代服饰通常不用纽扣而是由绳带来固定,因此腰带作为服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魅力。在服装史中,腰带具有多种形式和不同名称,在各个历史时期还起到不同作用。在礼制社会的古中国,腰带是区分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服饰美的构成要素,而且还成为传达情感、表达礼仪的重要符号。腰带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时期的服装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古时有言:“衿,衣系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了不使衣服散开,后来发展到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带就叫腰带。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总的来看,可分成2类,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颦革”,或称“鏊带”。即后世所称的“革带”。

除普通的腰带之外,还有几种形制特别的腰带:抱肚是特别形制的腰带之一,常称为“裹肚”,又称“包肚”、“袍肚”,是宋代男子包裹在腰间的一种饰物。常以纳帛、彩锦为之。官吏所用者通常由朝廷颁赐,颜色、纹样有专门规定。绦,是如绳索形普通的圆腰带,用以束腰而下垂,宋代的隐士和一般人士多用。花看带,是在织成的带上织有花纹装饰,两端有排须的宽腰带,即为后代的鸾带。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里,腰带既作服饰,亦作官阶高下、地位尊卑的象征,打上贵贱等级的烙印。主要以腰带的质料、形制、颜色、纹饰等辨别等级。

比较而言,革带的等级标识作用更为明显,历代不同的官品佩带不同的革带,等级是十分严明的。革带大抵由带靼、带镑、带头及带尾组成。以带跨为例,带筠的质料、形状、数量、纹饰等不同,着装者的等级也不同。

腰带还以颜色来区分品级,如清代服色推明黄色,如皇帝的朝服带为明黄色。按规定,宗室用黄,觉罗用红,其余人皆用石青、蓝色或油绿织金。

此外,还可以通过腰带上的装饰物的材质来区分。从唐朝开始,用玉装饰的腰带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而金带搭配紫衣也成为高官的象征,所以有“衣紫腰金”这一说法。

古代社会根据等级制度需要,既赋予服饰以强烈而繁琐的政治色彩与功能,

同时又极力讲究合乎上层社会政治和文化审视规范的美。因此,继承一定的传统美饰,创造新时代的美饰,是每一个时代的不断追求。体现在腰带的美化上,就是以精美而质朴的制作工艺、相应的装饰物来实现其审美的功效,达到款式美、纹样美、材质美和技艺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使腰带除了具有实用、标识作用外,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装饰作用,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

比如带钩的制作。带钩的造型独特,有棒形、耜形、兽形、鸟形、人形、龙形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带钩上的装饰纹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典型的有蟠螭纹、鸟纹、兽纹、龙纹、虎纹、卷云纹、几何纹、连勾雷纹、涡纹等。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除雕镂花纹外,有的在青铜上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铜或银上鎏金,有的在铜、铁上错金嵌银,即金银错工艺。无论从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来讲,带钩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而古代妇女在腰带上挑花刺绣,或者配有带扣、环、流苏等各种相应饰物,用腰带来美化自己: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喜尚腰带,它柔软而长,一般在腰间绕一二圈之后再打结,且结式漂亮,并有飘逸的带尾,使女性服饰显得更加妩媚动人,起到了很强的装饰效果。在唐代,妇女常服中腰带又以束带为主,以柔软绵长、缠绕花结为美。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少不了长穗、佩玉等,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清代妇女所束腰带多在上衣内,较窄,用于编结而下垂流苏。后改长而阔的绸带,系于衣内而露于裤外,成为一种装饰品。颜色浅而鲜艳,一般垂于左边,带下端有流苏、绣花或镶滚。

在人们生产与生活、社会与人伦、思维与心理等不同的文化层面上,腰带不但成为人们权利、地位的象征,具有审美和实用的作用,而且还作为一种“服饰符号”,成为人们联络情感的信物和表情达意的符号。

有借以表达男女之爱的。一条长长的腰带,要表达男女间缠绕心底的思绪,包含了最含蓄温柔的情意及关怀。庾信《王昭君诗》云:“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 小小一条腰带,寄托着爱心,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柳永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更有陶渊明说:“愿在带而为裳,束窈窕之纤身”,缠绕其身永不分离。

前述“鸳鸯绣带”,也被称为“合欢带”,宋末贾琼之妻韩希孟,在元兵南下时被俘,义不受辱,在衣帛和练裙中写下:“初结合欢带,誓比日月炳;鸳鸯会双飞,比目原常并…” 然后投江而死,在此“合欢带”用来表示忠贞与爱情。在宋词中,更加有“合欢带”这一词牌名。

巾带为常有表达君臣、兄弟之礼的。如《新唐书?车服志》记:“至唐高祖,

以赭黄袍,服。腰带者,捂垂头于下。名日铊尾,取顺下之下。”以后历代沿袭

此制,一直到明代都是如此。就是说,按规定,腰带系束之后,带尾必须朝下,以表示自己对朝廷的顺服。这个规定产生于唐初。

由于腰带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南齐书?刘五挂传》有一段故事:一夜,刘进先睡下,哥哥刘璩住在隔壁,想跟弟弟闲谈,就叫了他一声;没听见应答,以为刘进睡着了。谁知过了半晌,刘却应了一声。刘磁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半天才应,刘王过}答是因为听到哥哥呼唤,便马上起来穿衣束冠,只因带子没系好,人没站正,才不敢非礼回答,所以应得晚了。可见腰带与礼仪关系之密切。

腰带与衣服一样,有着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由于冠服制度的解体,纽扣和拉链的广泛使用,腰带的应用逐渐减少,不像以往那么严格和规整,但由于它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仍使它在服饰整体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今的腰带,款式众多、造型新颖独特,在服装整体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北京奥运颁奖礼仪服饰的设计中,就特别注意了腰带的设计。颁奖礼仪服饰共设计了5个系列,第2个系列是“宝蓝”系列,腰问的中国刺绣腰带被认为是最为抢眼的,使得颁奖礼服更加柔美,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内敛、含蓄的美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