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

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

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

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

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11、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猛,过快、人口质量低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哪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答: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关于环境能力的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的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3、城市化阶段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呈“S”型“慢——快——慢”的节奏发展。在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要经历“前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15、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城乡融合

16、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哪些?

答: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通讯比较落后、文化——比较落后、组织——不太发达,家庭的影响非常大

16、农村结婚要注意的现象:现象一:大量农民工短暂回乡闪电结婚,农村婚姻面临风险、现象二:农村早婚现象、现象三:农村结婚高消费

17、在农村社会分层中,以经济收入作为划分标准将农村社会成员划分为哪些社会阶层?新富阶层、中等收入者阶层、贫困者阶层

18、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离土不离乡,实现职业间的流动,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离土又离乡,向城镇流动,这种流动途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伴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入而出现。流入城市的农民主要从事建筑、保姆、环卫、小商小贩等职业或成为企业的合同工、临时工。向发达农村地区流动。

19、现阶段“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他们是哪“三无”?

无土地、无技术、无收入

20、贫困理论研究中对造成贫困的分析归纳起来有几类:一类指责穷人;二类迁怒自然;三类问罪社会。

21、城市化的时间规律: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加速阶段: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郊区城市化,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的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人口和工业、商业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空旧房增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2、逆城市化一般要经历这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23、农村城镇化的模式有: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模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适当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小城市、小城镇,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镇)构成合理的城市网络群体。

中部地区模式:中部大多数地区主要是发展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中等城市,鼓励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小城市、小城镇,为中部地区更高一级的农村城市化即发展城镇网络群体打好基础。

西部地区模式: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现阶段农村城市化的重点是新建和发展若干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城市,以带动整个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24、农村现代化的表现: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农村内部社会分工日益发达;农村人口的内、外部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农村人口的聚居方式也由分散向集中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发生激变;农村的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的速度不断加快;农村乡村工业企业、小城镇的崛起,城乡物流、信息流、人流的畅通,城乡差别日益缩小逐渐趋向城乡融合。

25、农民就是种田的人吗?为什么?不是,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从职业上看:长期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从阶级上看:指社会形态中的农民,即农民阶级。从户籍上看:指户籍制度中规定的农民。从社会身份上看: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

农民。

26、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一、减小生产风险的需要:1.自然风险

2、市场风险(产品销售难)、

3、订单风险、

4、技术风险、

5、政策风险、

6、农资价格风险;二、扩大经济收益的需要;增强农户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整合和强势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强化了保和增效的作用。、三、维护自己权益的需要、促进农村发展的需要

27、现阶段我国还存在雇工阶层吗?雇工阶层指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农民劳动者。与农民工不同:农民工受雇于乡镇集体企业或国营企业,直接为集体、为国家劳动;而雇工则直接为私人雇主工作。雇工的收入一般不会比农民工低,但他们的劳动强度要比一般农民工高,社会地位相对也低,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农民工至少在名义上是和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平等的,有些确也有参加民主管理的机会,而雇工则明确是私人雇主的伙计,经营决策雇工无权过问,收入也与雇主相差悬殊。

28、农村城市化就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联系: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逐渐减少,大批农业劳动者转向其他行业,农村“职业非农化”趋势会日益明显,与“职业非农化”相伴而生的便是农村人口城市化。

30、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农民居住集约化、生产方式合作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农民素质知识化、农民流动市场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城乡服务一体化

31为什么中国乡村建设既有它的积极意义,又有它的局限性?积极意义: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乡村建设积极分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准确的;乡村建设运动积极分子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的结合途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于今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乡建工作者对于乡村建设的理解和热忱。局限性:不发动群众;不想持久、深入的工作;忽视了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依靠当时政权力量用和平办法谋求中国根本问题的解决的改良主义是注定失败的。

32、为什么说“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答: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一旦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状况的科学考证,就无法破解其中的缘由和奥秘。当前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会在迷茫中徘徊。当前的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尽管政府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且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但是,传统条件下形成的农村与城市分割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相应地做出根本性的变革,而这又极大地限制了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切实的解决,也因而导致当前三农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后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关键、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中国弱质的“三农”的步履蹒跚的负重前行问题。

33、现阶段我国对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层还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吗?为什么?总的来说没有了,中国农村社会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阶级身份分层体系逐步转向经济分层体系转变过程是在农村财产制度、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农村财产制度的变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以及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出现

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拉大了人们的收入差距。

34、逆城市化就是城市乡村化吗?为什么?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逆城市化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35、现阶段农村贫困的特征:1.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相对贫困有扩大趋势;

2.农村贫困人越来越集中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解决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

3.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

4.“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36、农村现代化的含义:(1)农村现代化的定义:即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2)农村现代化的表现: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农村内部社会分工日益发达;农村人口的内、外部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农村人口的聚居方式也由分散向集中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发生激变;农村的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的速度不断加快;农村乡村工业企业、小城镇的崛起,城乡物流、信息流、人流的畅通,城乡差别日益缩小逐渐趋向城乡融合。

37、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贫困文化”是否正确?并分析农村贫困的原因以及对策。不完全正确,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状况。有经济、政治、地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会贫困文化认为贫困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在社会文化方面是相互隔离的。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穷人形成了一整套特定的文化体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贫困文化论者试图从穷人自身的因素中寻找原因,把贫困归咎于穷人在智力上和文化上的缺陷;将贫困的主要责任推给穷人,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从而完全忽视了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为一些社会强势集团谴责穷人提供了口实。

原因:1、发展的基础条件欠缺;2、观念的错误和落后,造成了对发展的误导和制约;

3、发展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4、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整合程度低;

5、不同层次的发展极没有形成;6居民的发展权利未能得到体现。对策:1、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大力改善区位条件,特别是加强交通网的建设。2、进一步加强开放,开发,城乡开通,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尽早形成城乡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加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合理的流动,加强农村的社会分化。

3、加强农村基础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社区整合。

4、依托各地优势资源,进一步开发拳头产品,组建主导产业,发展小城镇,增“发展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农村致富。

5、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6、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振兴农业和农村。

7、继续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居民实施各种优惠政策。

38、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949年以后“中国农民问题”划分为哪两个阶段?其各自的农民问题是哪些?针对“中国农民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之前的三十年间。第二阶段则可以划定为1980年代后期至现在。

二、表现:1980年代之前的三十年间:此阶段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生存的问题,即如何确保维持基本生存和作为生命本身的延续的“温饱”问题。在国家的集体农业(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的框架内,农民被限定在农业和农村内部的狭小天地内,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流动的自由乃至生活的自由受到严重制约,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导致分配到手的土地产出物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温饱之需。其直接后果是在1970年代后期,8亿多农村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1980年代以后的“农民问题”:第一、受市场供求关系和农业结构内部等问题的制约,农产品价格自90年代中期开始长期徘徊并出现跌落,由此导致农民的总体收入增长缓慢和部分农民收入的下降,而在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造成农家经济陷入困境。与此相应,农村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拉大。第二,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制度结构下,国家较少考虑农民的基本权利实现,依然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代价过多地转嫁给农民,农民的发展空间受到来自国家和城市社会的高度挤压。这主要表现在,就业领域依然实行城市优先的方针,通过设置过多的“门槛”来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而加大了农民流动的成本,减少了其收益,并使进城农民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在教育方面将经费投入的责任主要转嫁给农民,造成农民子女不能充分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导致部分农民“因教致贫”;在医疗卫生方面未能充分重视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公共经费投入极少,导致许多农民经不住疾病的打击而“因

病致贫”。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共存、强迫种植制度)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 (二)分家析产继承制。(促使人口过密化) 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面性 积极的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集体把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的要求合法化,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消极的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人地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人地矛盾更趋紧张。 农村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类型 ?按社会关系涉及的领域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 ?按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分一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三是群体与群体 ?根据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 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 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 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 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11、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猛,过快、人口质量低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哪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答: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关于环境能力的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的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3、城市化阶段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呈“S”型“慢——快——慢”的节奏发展。在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要经历“前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15、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城乡融合

社会学试题系列1

社会学试题系列1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际关系 2.农村社区 3.社会分层 4.社会流动 5.观察法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 ) A.农村社会现代化 B.农村工业化 C.农村城市化 D.农村城镇化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业 B.农村 C.农民 D.农村社会关系 3.下列属于言心哲农村社会学著作的是( ) A.《农村自治》 B.《农村问题》 C.《农村政策》 D.《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分析》 4.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创办人是下列哪位?( ) A.梁漱溟 B.费孝通 C.晏阳初 D.邹平 5.1983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小城镇研讨会上,费孝通做了一个长篇发言,题目叫

做_____,他认为这是做一个“破题”工作。( ) A.《小城镇,大问题》 B.《小城镇,再探索》 C.《小城镇,苏北初探》 D.《小城镇,新开拓》 6.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很多,其中最核心的制度是( ) A.教育制度 B.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C.就业分配制度 D.户籍制度 7.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称为(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下列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的是( ) A.基层党组织 B.乡镇办公室 C.乡镇派出所 D.村民委员会 9.按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可将农村社区分为集村、散村和( ) A.集镇 B.集村 C.基层村 D.中心村 10._____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经济来源的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之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 A.农村社会保险 B.农村社会救助 C.农村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11.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 A.管理约束 B.观念约束 C.经济约束 D.其他约束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一、总体要求 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 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 第三章农民 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 2、农民的社会化 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 1、农村的婚姻观 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 3、农村家庭网络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 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 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 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 3、农村社会流动 第七章农村社区 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 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 3、农村社会发展 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1、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 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 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 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 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 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 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 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 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 《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早期经济发展思想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四节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 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 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 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

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 A.主观法 B.声誉法 C.客观法 D.评判法 12.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民族问题 D.社会问题 13.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 )。 A.3000万 B.3500万 C.4000万 D.4500万 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经济保障 B.政治保障 C.思想保障 D.社会保障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020年1月全国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 ) A.一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 2.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 ) A.中国B.美国 C.日本D.俄国 3.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召开于( ) A.1951年B.1957年 C.1964年D.1968年 4.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 A.迪尔凯姆B.赫伯特·斯宾塞 C.马克斯·韦伯D.巴特菲尔德 5.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6.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是( ) A.包含关系B.重合关系 C.种属关系D.交叉关系 7.在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上,《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的主要作者是( ) A.费孝通B.梁漱溟 C.杨开道D.李景汉 8.我国农村人口现状的特点之一是( ) A.男性比例偏高B.女性比例偏高 C.机械增长过快D.自然死亡率偏高 9.家庭是社会的( ) 1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 C.趣缘群体D.弱势群体 10.人类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主要家庭形式是( ) A.血缘家庭B.对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D.一夫一妻家庭 11.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联合家庭B.直系家庭 C.单亲家庭D.核心家庭 12.从性质上说,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农村党支部B.村民委员会 C.乡镇人民政府D.公安派出所 13.兼具城乡两方面特点,起着城乡之间纽带、桥梁作用的社区是( ) A.散村B.集村 C.小城镇D.市辖区 14.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是( ) A.社会分层B.社会流动 C.社会整合D.社会变迁 15.按照四分法,可以将文化划分为( ) A.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B.智能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C.认知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D.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认知文化 16.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B.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D.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D.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社会救助 17.社会控制的对象是( ) A.社会行为B.社会规范 C.社会秩序D.社会稳定 18.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 ) A.北美B.欧洲 C.日本D.中国 19.在社会发展理论流派中,现代化与社会成长理论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 ) 2

2020年10月浙江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色是( )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1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C.社会群众组织 D.经济组织 11.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哪个阶层?( ) A.中小地主 B.自耕农 C.佃农 D.中农 12.农民社会流动处于B类的国家,其农民或农村人口一般保持在占总人口的( ) A.8-15% B.10-20% C.15-25% D.10-30% 13.贫困者阶层的总人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 A.8%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左右 14.农村社区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比较简单 B.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 C.生活节奏缓慢 D.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 15.贫困就其本质的含义来讲就是( ) 2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 (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 *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 ?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 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 ?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 ?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 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 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评论 ?(1)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

浙江省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 题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

色是( )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 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乡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

电大2011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村干班“开放专科” 《乡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 ?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 A 《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 《华南乡村生活》 C 《乡村社会学》 D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2. 乡村建设运动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其领导者为 ()。 A. 杨开道李景汉 B C.吴文藻费孝通 D 3. 在传统乡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 A.农田种植 B C.乡村畜牧 D. 这种现象称之为()。 A.角色扮演 B .角色中断 C.角色失败 D .角色冲突 5 .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 ()。 A .自然性 B .直接性 C.互动性 D. 社会性 6. 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家庭 B. 邻里 C .家族 D. 民间会社 7. 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 A .山东 B .安徽 C.河南 D .四川 8. 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 A .家长制 B .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 科层制 9.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 .地缘关系 .李景汉吴文藻 .梁漱溟晏阳初 ()。 .农田养殖 乡村特种种植 4 .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 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 难以协调,

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

农村社会学 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他认为中国的主要缺点是“愚’’贫’’弱’’私’’。解决的办法是开展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邹平实验县。 二、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1.吴文藻大力倡导社区研究,并为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提倡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认为“现代”社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2.费孝通。其社区研究的几个步骤:1936年进行“江村”调查时,已经开展了社区研究。第二步是比较研究。代表作《江村经济》主张微型研究。其他著作《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商业和农业》、《云南三村》、《乡土中国》。 三、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1.关于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小城镇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费孝通的初衷看,是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因的,即从村级微型社区的“微型”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小城镇的研究是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拓展的研究,由此再扩大为一定的区域和发展的比较研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侨乡模式”“民权模式”。 3.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他强调分层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无疑对了解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课题又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极为重要的课题。它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也为制定农村各项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对农民特性的认识。 1.晏阳初认为农民的四大根本性缺陷是“愚贫弱私”,因此,主张“以文艺教育以救愚,以生计教育以救穷,以卫生教育以救弱,以公民教育以救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2.费孝通认为农民的特性首先是“乡土性”,这里主要指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是世代定居于一处,流动小,使得区域血缘化,“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第三是自我主义。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 五、二元结构 1.二元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其主要意思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这样两类差别很大的经济部门:一类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经济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生存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类则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使之制度化了的。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多达十四项,有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等等。在这些制度中有三项最基本的制度,其中核心是户籍制度。 其次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逐渐失去了自由支配生产成果的权力,只能将粮食售给国家,他们也只能从国家指定的价格中实现劳动成果的价值,长此以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就产生了。 第三是就业分配制度。二元结构的种种制度,不仅束缚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延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六、分层制度 1.毛泽东关于社会分层的双重标准,既强调经济标准,也强调政治思想标准。 2.“红五类”和“黑五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分层标准更是成了区分人们层次类属的绝对尺度。前者指: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军属,后者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红五类”“黑五类”这些术语不仅仅是指划分这些成分的本人,这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分层不仅是一种政治分层,而且还是“血统论”分层方式。 3.社会界关于社会成员的分化有不同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种是运用职业标准来描述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状况。

农村社会学重点精简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及简要历史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代背景 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后果:1.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导致农民急剧分化和广大小农的破产 3.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 A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民族自救的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复兴的方式是“从正面培养文化、补充文化、建造文化”。 B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定县实验”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 以文艺教育救“愚”: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 以生计教育治“贫”: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 以卫生教育救“弱”: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 4.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A实证主义方法论(孔德) 1.相信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发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发展过程相同,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2.相信科学的方法是统一的、同一的 3.一切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证据,实证主义以观察和经验为证明的原则。 4.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同,科学研究讲究价值无涉 B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韦伯:只有深入行动的主观方面理解其意义与动机,才能说明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只有把知觉的经验,通过理解结合到因果的理论结构中去,经验知识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1.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不具有可以理解的主观意义,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2.实证主义的方法难以理解人的行动,必须要加入“理解”才能把握人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 3.社会科学研究人主观性行动的主观意义、客观规律和行动的客观结果。 C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农村社会学试题(优.选)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 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 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农村社会学》课程试题库

《农村社会学》课程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相应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杨开道 B、李景汉 C、费孝通 D、吴文藻2.“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和()。 A、费孝通 B、雷洁琼 C、李景汉 D、晏阳初3.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 A、生产劳动 B、生产关系 C、社会交往 D、社会规范 4.社会的细胞应该是()。 A、社区 B、家庭 C、个人 D、群体 5.在农村社会中,对个人生活影响较大的是()。 A、自然 B、家庭 C、组织 D、生产 6.与城市社区比较,农村社区规模()。 A、较大 B、较小 C、有大有小 D、差不多 7.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更()。 A、单一 B、复杂 C、混乱 D、简单 8.农村社会成员劳动的流动性()。 A、大 B、小 C、不存在 D、无规律9.与城市比较,对农村社会成员的调适显得()。 A、容易 B、不易 C、不可 D、没必要 10.影响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因素首先是 A、学校 B、家庭 C、政府 D、朋友 11.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社会问题,这是指社会问题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连续性 D、复杂性12.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明了它的()。 A、普遍性 B、连续性 C、特殊性 D、可变性

13.家庭的本质是一种()。 A、社会制度 B、社会关系 C、社会组织 D、社会细胞 14.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大家庭 15.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组织。 A、经济 B、政治 C、政权 D、自治 16.人类的群体生活与动物的群体生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 A、自然本能 B、无意识的 C、无组织的 D、无规范的 17.农村集市上的购买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 A、人群 B、组织 C、群体 D、共同体 18.原始而密切的社会关系一般是指()。 A、家庭关系 B、初级社会关系 C、次级社会关系 D、生产关系 19.社会组织成员间的互动特点是()。 A、直接的 B、间接的 C、多为直接的 D、多为间接的 20.维持组织的统一,最主要是依靠成员们共同的()。 A、情感 B、目标 C、荣誉 D、管理 21.确定是否农村社会成员的关键因素是()。 A、生产方式 B、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 D、居住场所 22.社会学诞生在()。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23.领导著名的“定县社会调查”的社会学家是()。 A、吴文藻 B、李景汉 C、费孝通 D、杨开道24.你个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在()的评价中形成的。

农村社会学试题

农村社会学试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 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 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高尔宾: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经济系主任,他对农村社会学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他人一起发现 和提出邻居区域群体关系的社会生态学研究;二是使农村社区的经验研究成为可能。他1915年发表的《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剖析》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交易概念,第一次以此为依据划定了具体的农村社区。他的成果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有系统、有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是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成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标志。 2.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与传统农业而言,指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装备的,采用生物学、化学、物理 学科研究成果,运用管理科学和电脑等管理设备的农业,是农业 发展的最新阶段。中国当前正处于传统到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3. 差序格局: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的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 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 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 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 人为中心的圈子。 4?剪刀差:剪刀差指的是一种价格差距。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具体地说,是指在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不等价交换。把不等价交换的变化趋势画成图表 ,呈现出剪刀状张开,故称剪刀差。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 5. 权力贫困:阿马蒂亚?森认为,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收人层面,而应该 立足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对贫困的关心应该更重视对穷人福利的关心(绝对贫困),而不是简单的对他们与其他人收人差距的关心(相对贫困)。进一步讲,森认为毋需区分绝 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无论何种贫困状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权利的缺乏或 者其他条件的不足造成的。贫困绝不仅仅是收人低下的外在表现。为此,森创立了权利贫困理论与方 法。 6. 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既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 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 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7. 农村社会控制:广义上指社会及其组织的群体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农村社会成 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农村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上指社会及其组织和群体对农村中越轨 行为和思想的预防、阻止及处罚的措施和实践过程。 8. 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 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 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9.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 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