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其适应症有哪些?

穴位贴敷疗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治疗作用。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贴敷后经透皮吸收进入穴位深部,再经俞穴—经络传导作用,在局部组织器官内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再随经络及体循环到全身各部。其优点是药物经透皮吸收,不同于经消化道内服吸收,没有被分解和破坏,它同静脉注射一样都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外周循环,不需经肝脏解毒,作用直接,局部组织器官内浓度较高,能“直达病所”,比内服药物更直接起到治疗作用。间接作用表现为药物对穴位的理化刺激,与针灸类似但比针灸更为持久,通过经络系统反射性地对内脏系统及病灶组织器官产生调节效应,可以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作用。实验表明,药物通过体表穴位吸收和经络传导,药效有放大作用。可以认为,药物放大作用是由于经络区域的导向性,直接把药物送到相关脏腑组织中,从而提高了疗效。与内服法相比,中药外用作用迅速,简、便、廉、验,使用安全,容易推广,毒副作用少,易为病人接受,尤其是老幼虚弱之体,或服药困难之病,更具优势。

现在穴位贴敷疗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和五官科的疾病,多达几百种。如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胃病、痢疾、泄泻、关节疼痛、前列腺肥大、湿疹、疮疡、带状疱疹、跌打损伤、冻伤、痛经、小儿高热、麦粒肿、目赤红肿等病症。目前我科集多年经验开展了贴敷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颈肩腰腿关节痛、便秘、失眠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为什么能治疗冠心病?

经络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包括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通过经络的络属关系,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肌肤统一为有机整体,生理情况下能运送全身气血,起到濡润滋养协调阴阳,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病理状态下脏腑的病证又可在相应的腧穴经络上有所反映,通过司外揣内可以推测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即是根据经络理论,通过患者主观感觉和疼痛部位的描述,明确病位,为确定诊断指导治疗指明方向所以在体表腧穴上施以各种外治方法刺激腧穴,可以调整经气的运行,进而治疗所属经络脏腑的疾病.

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阴阳气血亏虚,标实包括痰饮瘀血寒凝等,其病位在心,其发病以胸中阳气不通则痛为其转归,治疗当以“通”字立法,或补而通之,或泻而通之,使其“通则不痛”是最终治疗目的。临床上可以根据脏腑经络的络属关系,各经腧穴与其所属经络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及腧穴的主治范围,结合患者的证候差异,选取有治疗针对性的腧穴进行药物贴敷,通过将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属性作用于体表经络腧穴,影响人体各经经气,进一步调整体内脏腑虚实,以营运胸中阳气,使胸中阳气得通,则胸痹心痛自可缓解。

如何选则穴位治疗高血压病?

涌泉穴(足心)为肾经穴,具有滋阴降火、开窍宁神的作用,可以治疗头痛、头晕、昏厥等多种病症,作用广泛,取穴方便,易于操作,为穴

位贴敷疗法常用穴位之一,在外治法中可以起到补益肾精、滋阴壮阳、降火纳气、引热下行、清上实下、交通心肾、平肝潜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醒神开窍、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延年益寿等作用。用中药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的机理为引气下行,引热下行,平肝潜阳 ,使阴阳平衡,血压自降,为各期高血压的有效疗法。

神阙穴,又名气舍、脐中,俗称“肚脐”,与经脉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与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直接关联。同时,任脉与督脉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脐可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带脉横行腰腹之间,能“约束诸经”。可见神阙穴通过经脉内联十二经脉、四肢百骸及五脏六腑,从而能够治疗全身的疾病。神阙穴具有温补脾肾、回阳救逆、调理脾胃、熄风开窍、宁心安神、交通心肾、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调和气血、调补冲任等功效。从现代医学理论看,肚脐皮肤最薄,表皮角质也最薄,药物容易透入。同时,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组织,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并有动脉小分支,血管丰富,外用药物较易吸收,并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高血压病人外敷神阙穴使中药通过经脉的联系,将药物直至患病的部位,从而达到引火归元、调和阴阳、“阴平阳秘”,最终起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为什么中药贴敷治疗颈肩腰腿关节痛的效果好?

颈肩腰腿关节的病变,以压痛点明确、喜热恶寒、得温痛减为特点,治疗上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强壮筋骨为主。我科选用桂枝、白芷、三棱、莪术、白芥子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通经

络、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起效迅速,加之透皮增效湿润剂中的石菖蒲、细辛等更能辛温走窜,强力透皮吸收,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孔窍、腧穴直达病变深层,加速血液循环。共奏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痉止痛之功效。该方药组合切合颈肩腰腿关节痛的病机,因而起效迅速、安全无毒、远期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一、冠心病选穴

治则:宣痹通阳,活血止痛

取穴:

(1)主穴:膻中、心俞、至阳、内关及阿是穴。

(2)辨证取穴:

气阴两虚兼血瘀:气海、足三里、肾俞、三阴交、关元。

气虚血瘀: 气海、足三里。

痰瘀互结:中脘、丰隆。

心肾阳虚:气海、足三里、肾俞、三阴交、关元。

心血瘀阻:膈俞、通里。

操作方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适量加入冰片,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每取蚕豆大药糊,置于lcm×1.5cm敷料中间敷贴穴上。每次敷贴4- 6小时,每日1次,至疼痛缓解改为每周1- 2次,连续贴敷1个月为一疗程。

二、高血压病选穴

1、肾气亏虚证:吴茱萸散(吴茱萸1份,清醋l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

2、痰湿壅盛证:吴茱萸散内关、丰隆、解溪穴贴敷。

3、肝火亢盛证:清肝散(吴茱萸1份,黄连6份,清醋l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

4、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者,以吴茱萸、川芎颗粒剂各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2周为1个疗程。

三、颈肩腰腿关节痛选穴

主要由四部分药物组成:温热助阳之药,可除寒气;化痰散结之药,可使痰邪散开;活血化瘀之药,可使瘀血吸收,脉络通畅;辛温走窜之药,可引领上述药物,直达病所,起到“靶向定位”的作用。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此贴敷剂的镇痛活性成分均可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具有解热、镇静及局部麻醉以及较强的、快速的抗炎消肿止痛作用,并能较快地恢复关节功能。多数在贴敷8~10小时左右疼痛控制,肿胀消退,关节功能恢复。

贴敷在2小时后可起效,通常贴敷在2—4小时为宜。由于贴敷药膏为辛温热性透皮吸收的药物,因此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贴敷后皮肤起疱,出现痒、发热、微痛的感觉均属正常现象,不过如果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则应立即揭除。敏感性皮肤的患者则不宜贴敷。

四、便秘选穴

天枢、神阙、关元、上巨虚、下巨虚。

五、失眠选穴

三阴交、涌泉、神阙、照海、内关。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如敷脐,一般都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至于敷脐疗法的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穴位贴敷(材料相关)

穴位贴敷 【目的】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贴敷于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其剂型有膏贴、饼贴、药膜贴等 【适应证】 1双支沟、双涌泉(药:吴茱萸):滋阴降火、开窍宁神,用于治疗失眠、眩晕、呕吐、咳嗽、咽喉肿痛,神经性耳聋、腹痛、泄泻,症2、天突穴、膻中,双定喘(药:止咳贴):呼吸困难、咳嗽、呃逆、喘咳病 3神阙、气海、双天枢(药:大黄):治疗消化不良、便秘、腹胀、恶心等症状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 2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3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流程】 一、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贴敷部位皮肤情况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纸胶或绷带、遵医嘱配置的药物、棉球、灭菌注射用水,必要时备屏风 三、基本操作 1洗手、带口罩,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贴敷穴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用棉球清洁皮肤 3遵医嘱取穴,将药物贴敷予穴位上,避免药物溢出污染衣物及床单位,可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4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症状,有无皮肤红肿、出疹、溃烂,贴敷是否牢靠等。 5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 6整理物品,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2敷药后避免过多出汗,贴敷时间一般4-6h,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 3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

穴位贴敷试题

1.哮喘治疗阐述错误的为(E) A.穴位贴敷法选肺俞、膏盲 B.穴位贴敷法选膻中、定喘、丰隆 C.穴位埋藏法选膻中、定喘、肺俞 D.穴位割治法选膻中 E.穴位贴敷法所用穴位禁止起泡 2.穴位贴敷法治疗面瘫可选择哪些穴位(ABCD) A.阳白 B.颧髎 C.地仓 D.颊车 3.下列哪项不是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C ) A.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B.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C.呼吸道急性感染期 D.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者 4.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症?( D ) A.哮喘持续状态 B.精神病患者 B.糖尿病 D.4岁儿童 5.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B ) A.贴敷不分老少,时间均限制在10分钟 B.贴敷期间忌辛辣、海鲜等食物 B.贴敷起泡效果较差,需紧急就医 D.贴敷后若皮肤无反应,可持续贴敷12小时 6.下列哪项对穴位贴敷技术描述是错误的?( B ) A.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 B.贴敷比例可根据患者医生手指来测量定穴

C.贴敷当天避免冷水浴,禁食冰冷食物 D.起泡较小,一般无需处理,可用碘伏涂于患处 7.风湿性关节炎需同以下哪几种疾病相鉴别?(ABCD ) A.类风湿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骨性关节炎 D.强制性脊柱炎 8.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技术的禁忌症?( A ) A.年龄8岁以下儿童 B.精神病患者 C.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D.糖尿病患者 9.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技术的注意事项?( B ) A.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可正常使用 B.严格把握贴敷药物时间,不能延长或者缩短 C.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属于正常反应 D.贴敷当天可行冷水浴 36.以下都属于穴位贴敷法的操作方法(ABCD)。 A. 贴法 B. 敷法 C. 填法 D. 熨贴法 37.在进行穴位贴敷法时,出现水泡的处理正确方法是(ABC) A.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B.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C.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D.水泡无论大小均要处理,处理的方法是刺破,待水流尽即可。 38.在进行穴位贴敷法换药时,以下方法正确的是:(AD)。 A.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B.贴敷部位起水泡禁止再贴敷。 C.贴敷部位起水泡破溃者,禁止贴敷。 D.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39.穴位贴敷时间的相关因素非常复杂,以下论述正确的是:(ABCD)。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适应症】 我科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老年人各类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 2、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辅助治疗。 4、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的辅助治疗。 5、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物准备】 自粘性无菌敷料、75%乙醇、药物(失眠外贴膏、眩晕外贴膏、高血压外贴膏、慢性咳喘外贴膏,均由我院药物研发中心制作。) 【操作程序】 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6、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颜面部慎用。 3、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4、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6、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一.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二.适应症: 1.小儿反复感冒、厌食、消瘦、遗尿; 2.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咽炎; 3.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膜炎、网球肘炎; 4.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5.虚寒头疼、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等虚寒性疾病; 6.痛经、产后头痛、月经不调、月子病、更年期综合症等; 7.由免疫力低下和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 三. 原理: 1.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2.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 四.治疗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五. 意外情况及处理: 1.贴敷过程中出现小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龙胆紫;若出现较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2.贴敷部位的皮肤如出现红斑、水泡等,应谨慎进行下一次贴敷治疗。可更换腧穴或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治疗,要注意减少贴敷治疗的时间。六.禁忌症: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七. 注意事项: 1.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 一、穴位敷贴的适用方法: 穴位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2、 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 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即内病外治)适应症状: 儿科: 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2、咳嗽: 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 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妇科痛经: A在痛经发作期,用654~2注射液10毫升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上,贴敷入关元穴,30分钟缓解痛疼。 B山楂、葛茛、甘草、生白芍、乳香、没药、元胡各等份用醋或黄酒调和做成饼状,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饼放入上,贴肚脐(神厥)及关元穴,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痛时应用,其主要功用是行气活血止痛。屡用效佳,多次痛止。 骨伤科(康复理疗科、针灸推拿科)颈、肩、腰腿痛: ①颈椎病: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消 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②肩周炎(五十肩):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 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③腰痛:肉桂、生川乌、乳香、樟脑、川椒上药研末用时用白酒调和,放在载体之 上,贴于肾俞(双)命门穴,每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温经散寒,活络之痛。 屡用效佳。 ④关节炎:生川乌、生草乌(葛根、麻黄、生半夏、白胡椒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 成药饼,放入载体上,贴局部痛部位24小时更换。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 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 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 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 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

穴位贴敷疗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稿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中医治疗疾病得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得经络学说。选取一定得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与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得吸收,发挥明显得药理作用。它属灸法得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得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天灸”、“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咳喘、痹症、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得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 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选择阿就是穴贴药阿就是穴就是指病变得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 体表得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3)选择针灸学中得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得有效经穴,就是前人在实 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得穴位。如肺 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 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 腹痛等。 (4)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

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就是 一个片而不就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 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5)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 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得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就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得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

得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得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得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得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最终版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药物、医用防渗水敷料贴;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等。 五、操作步骤: (一)施术前准备: 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白芷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的治疗室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过80~120目筛,备用。

生药粉和米醋、生理盐水的比例约为2克:2毫升,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②术者:医者双手用免洗消毒凝胶消毒。 (二)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防渗水敷料贴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三)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4~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我科常用与糖尿病病人肢体麻、凉、痛。 【禁忌症】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08、穴位贴敷治疗的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主要有: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二、操作规范 1施术前准备 1)药物: 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3、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4、贴敷时间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 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 ——晐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咳喘宁贴敷散1号: 方剂: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麝香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蜂蜜适量和并穴位外敷,胶布固定2-4小时连续3次,每周一次。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每次选用4穴 痰多加丰隆穴 主治;久咳、痰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咳喘宁贴敷散2号 方剂: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和并固定于脐中,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主治:咳喘 3.咳喘宁贴敷3号 方剂:麻黄、吴茱萸、白芥子 共研细末,姜汁调糊纳脐中固定。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痰多加草决明、莱菔子。 主治:哮喘 二、眩晕(高血压) 1.眩晕停1号:珍珠母、槐花、吴茱萸

方剂:上药共研细末,米醋调膏敷于脐中及双侧涌泉穴 主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 2.眩晕停2号: 方剂: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 3.眩晕停3号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主治:痰浊型眩晕(高血压)头昏头晕。 三胃脘痛 1.胃痛1号 方剂:附子肉桂高良姜小茴丁香木香吴芋共研细末,姜汁调膏纳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寒凝气滞胃痛,胀满腹泻。 2.胃痛2号 方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砂仁共研细末,醋调薄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3.胃痛3号 方剂:大黄栀子当归丹参芒硝香附共研细末,清水调膏纳脐中或胃脘部,或神阙、麝香膏固定每日1次。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依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它属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具“天灸”、“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咳喘、痹症、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虚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选择阿是穴贴药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 (3)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 疗咳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4)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 (5)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一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3)辨证加药的穴位配药特点 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经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临症灵活加入渗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渗药物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附答案)

伏九贴敷疗法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总计20分) 1.下列哪项不是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 A.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B.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C.呼吸道急性感染期 D.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者 2.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症?() A.哮喘持续状态 B.精神病患者 C.糖尿病 D.4岁儿童 3.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A.贴敷不分老少,时间均限制在10分钟 B.贴敷期间忌辛辣、海鲜等食物 C.贴敷起泡效果较差,需紧急就医 D.贴敷后若皮肤无反应,可持续贴敷12小时 4.下列哪项对穴位贴敷技术描述是错误的?() A.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 B.贴敷比例可根据患者医生手指来测量定穴 C.贴敷当天避免冷水浴,禁食冰冷食物 D.起泡较小,一般无需处理,可用碘伏涂于患处 二、填空题(每题10分,总计50分) 1.伏九贴敷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

、之传统理论。 2.以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 3.以、、、相并,以第二节为准,量其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 4.夏季入伏,每天贴1次,共计次;冬季入九,每天贴1次,共计次。 5.每次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小时,儿童每次贴小时。 三、问答题(共计30分) 贴敷5穴共施,请试述哪5穴,及其5穴作用? 答:

贴敷答案: 一、1.C 2.D 3.B 4.B 二、1.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 2.拇指 3.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中指 4.10 3; 9 3 5.2-4 0.5-2 三、5穴:天突、膻中、定喘、肺俞、膏肓 补肺健脾、益气养血、止咳平喘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肿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挚,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删,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