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发展新思路。

3.海口市委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两个翻番,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突出沿海,开发沿江,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的城市发展战略。

4.2002年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原海口、琼山两市合并。行政区划调整标志着海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贯彻“五个统筹”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构建海口和谐社会的能力。

2.遵循海岛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并加强中心城市的各项经济功能。

3.突出省、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综合影响,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省建设为方向,保持并提高海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突出表现海口生态环境优势,增强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6. 加强与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各部门行业规划、海口市“十一五”规划思

路以及各专项规划的紧密衔接和相互协调。

第四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6.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7.《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8.《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9.《琼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五条规划期限为 2005年—2020年

近期 2005年—2010年

远期 2011年—2020年

远景 2020年以后

第六条本次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海口市行政辖区,包括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总面积为2304.8平方公里。

第七条确定上版规划的老城组团以及文昌市的铺前镇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区。海口市城市发展建设应与协调区相衔接。

第八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九条文本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十条本规划由海口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十一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把海口建设成为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海南省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一流生态环境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理想居住地,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城市。

第十二条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

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富裕,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90亿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势更加突出,初步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以热带滨海风光为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市。

第十三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海口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在旅游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航空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等方面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

2.进一步强化海口作为全省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与省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快速提升海口对全省的综合辐射带动作用。

3.调整海口工业与港口布局,继续推动马村港集装箱枢纽港区和老城工业区的建设,培育现代物流与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龙头,实现琼北地区统筹协调发展。

第十四条社会发展策略

1.优先强化基础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总体水平跨入国内发达地区行列。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社会保障面和就业面,努力使人民生活整体实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进而达到富裕水平。

3.创新文体事业发展机制,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区、街道、居(村)委会四级文化网络,建设面向全省服务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积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4.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

第十五条经济发展策略

1.落实海南省“一省两地”经济发展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环保、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TRANBBS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化纤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重视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依托海南热带海岛风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体育健身等热带滨海旅游业,适度发展旨在服务于岛外的房地产业。

3.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以港口、机场、铁路、公路运输和物流配送为主体的物流服务体系;依托马村枢纽港的建设,构建临海型现代物流园区。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省会职能,促进行政服务、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商业服务、金融保险、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多功能服务型的中心城市。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发展热带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热带资源的高附加值开发,促进生产型农业向都市服务型农业转变。

第十六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的人居环境,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奋斗目标,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建成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工业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农业基本实现生态化生产,将生态旅游建设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

3.积极推广城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

4.加强江、湖、海和城市水体的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

5.重点保护近海水体环境,更新改造现有的东、西海岸防护林。保护沿岸红树林,规范管理滨海养殖。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生物多样性。

6.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确保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水平。

第十七条城市特色发展策略

1.绿色环境特色

构建组团间、沿海、沿江和南部生态防护林带,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度、高标准提升城市净化、绿化和美化水平。

2.热带风光特色

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通过建筑物、道路、广场和园林等各项建设,突出展示热带城市的环境和景观特色。

3.滨海滨江特色

加大岸线生态恢复性建设和美化绿化,合理使用岸线,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岸线的不同功能。

4.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大力维护和修缮名胜古迹,深入挖掘海口历史文化底蕴,开辟新的历史文化主题资源,申报海口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交融,保护与塑造海口历史文化风貌。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十八条城市性质

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十九条城市主要职能

1.海南省政治中心,省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2.海南省经济中心,省级金融保险、商务办公、重要商业服务设施所在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研发与生产基地。

3.海南省文化中心,省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会展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所在地。

4.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地、海南历史文化展示基地,海南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5.具有热带海岛风光和优良生态环境的理想居住地。

6.海南省综合交通枢纽,海南主要进出岛门户。

7.国家开发南海海洋资源战略基地。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二十条人口发展规模

近期(2010年):预测总人口180-20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9万以内;

远期(2020年):预测总人口230-25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75万以内。

第二十一条市域城市化水平

近期(2010年):预测市域城镇常住人口144-14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左右;

远期(2020年):预测市域城镇常住人口192-2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左右。

第二十二条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123.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5.8平方米;

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209.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6平方米。

第二十三条城镇人口引导与分布

1.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人口增长实行有效调控,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

2.中心组团应疏散第二产业,适度控制人口密度,远期人口规模控制在113万人;长流组团和江东组团应积极推进教育产业、第二产业和房地产业的集聚,远期人口规模分别控制在40万人和22万人。

3.积极发展建制镇,加快市域城镇化进程,远期建制镇和大型居民点人口控制在17-25万人。

第二十四条城市建设用地控制

1.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及时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处置积压房地产。尽快收回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十五条城镇化目标

1.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策略。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布局调整为契机,通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城区转移。

2.城镇发展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强市域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控制。强调市域城镇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特色突出的原则。城镇建设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应有机结合、相互穿插,采用集约式组团发展模式。

3.重点建设建制镇,走集约化和生态型发展道路;合理制定村镇规划,逐步完善村镇的集市、交通、供水等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居民点和农村生态型村庄建设。

第二十六条城乡协调发展原则与目标

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海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的根本出路。是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二十七条城镇结构

特大城市1个:海口市主城区;

建制镇9个:永兴、东山、新坡、龙塘、云龙、红旗、三门坡、三江、大致坡;

大型居民点14座:石山、美安、遵谭、龙桥、十字路、美仁坡、旧州、新民、甲子、大坡、演丰、演海、咸来、谭文。

第二十八条城镇职能

1.海口市主城区: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永兴镇: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3.东山镇:以发展旅游、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4.新坡镇:以发展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5.龙塘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6.云龙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7.红旗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8.三门坡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9.三江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市。

10.大致坡镇:以发展商贸型业为主的城镇。

第二十九条城镇布局

建立并完善中心放射式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强化“一心四轴”的空间结构特色。“一心”是指主城区,“四轴”是指由主城区为中心放射出的四条城镇发展轴,9个建制镇镇区构成四条城镇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四条城镇发展轴分别为:

1.海文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文高速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三江镇区和大致坡镇区。

2.海榆东线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榆东线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云龙镇区、红旗镇区和三门坡镇区。

3.东线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以东线高速公路和南渡江西岸沿江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龙塘镇区和新坡镇区。

4.海榆中线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榆中线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永兴镇区和东山镇区。

第三十条城镇撤并与城镇建设

1.适时进行乡镇区划调整,邻近市区的城镇纳入主城区。市区外围17个镇合并为9个建制镇,撤并的城镇成为农村居民点。

2.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加强建制镇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小城镇集约发展,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条件。

3。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居民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三十一条空间类型划分

市域空间划分为主城区、镇区(居民点)、保护区和农林生产区等四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三十二条区域空间管制分区

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

和重大基础设施的预留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任何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必须限期搬迁;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资源环境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对于与限制建设地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应按照相关的保护要素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发展、严格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补偿政策,达到相应的保护要求。适宜建设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

(1)禁止建设区: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文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和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坡度大于25%的山体等。

(2)限制建设区:包括河湖湿地的生态控制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行滞洪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和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工程地质中度控制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玉龙泉森林公园、沙坡水库森林公园、永庄水库森林公园、五源河森林公园及经济林、主城区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生态绿地及山体保护区等。

(3)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

第三十三条重要空间管制

(1)主要公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严禁城市、城镇和村庄夹公路发展。

(2)主要河

道两侧防护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城镇地段防护带不小于50米,城镇以外地段防护带不小于100米。

(3)控制预留市政基础设施走廊用地。

(4)水源地、雷达站、气象站、军事设施、外事机构、微波站、微波通道、危险品等设施应按照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确定控制范围。

第三十四条促进主城区带状组团式结构的发展,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组团建设规模,禁止占用生态隔离绿地,保证主城区生态环境完整性。

第三十五条促进城镇集约化发展,避免其沿交通干线盲目蔓延;农村大型居民点一般不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三十六条重点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建立针对规划建设的环境评估制度,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持、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以《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依据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基本农田保护

保护区应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予以长期严格保护,不得随意征用或改作它用。禁止在保护区内挖沙、取土、采石、采矿、建房、堆放固体废弃物;禁止进行非农业开发建设,国家和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应经法定程序报批调整。

第四节市域公路交通系统

第三十八条加强海口市域公路交通系统网络化建设,形成“五纵五横一滨江”公路网。

1.“五纵”是指海文高速公路、东线高速公路、海榆东线公路、海榆中线公路、海榆西线公路,现状基本完备;

2.“五横”是指滨海公路、海口绕城高速公路、老(城)铺(前)公路、长(流)大(致坡)公路、澄(迈)文(昌)公路等五条横向联系道路,其中新建设的有海口绕城高速公路(高速)、澄文公路、老铺公路、长大公路,需要完善的有滨海公路;

3.“一滨江”是指南渡江西岸滨江公路;在南渡江西侧自南渡江大桥起,经龙塘镇在

新坡镇南部南渡江转弯处接入东线高速公路

4.所有新建道路,技术等级采用二级或二级以上技术标准。

第三十九条加快县道公路网和乡道公路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公路网密度和道路技术等级。

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

第四十条远期主城区外城镇人口18.5万人,用水量标准为350升/人·日,总用水量达6.48万立方米/日。

第四十一条东山镇、新坡镇和龙塘镇以南渡江为水源,其他乡镇和大型居民点均以地下水为水源,但应避免过量开采地下水。

第四十二条加强南渡江流域水源涵养地的保护,建设绿色生态保护屏障。

第四十三条主城区外居民生活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算,总污水量为5.18万立方米/日。

第四十四条各乡镇和大型居民点污水采用小型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自然水体,或用于农业用水及景观绿化用水。

第四十五条实施南渡江城镇段河道污水截流与河岸绿化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南渡江周边污染源的控制,城镇新建排水管道应实施雨污分流。

第四十六条主城区外各乡镇及居民点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为3300千瓦时/人.年,年用电量为6.1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11.74万千瓦。

第四十七条 110千伏电网:新建110千伏红旗变,主变容量为2×4万千伏安,由220千伏琼山变出双回线路供电,同时220千伏东路变出线为备用电源;将35千伏新坡变升压改造为110千伏变电站,容量2×3.15万千伏安,由220千伏琼山变出线供电,同时接入玉洲至塔岭的110千伏线路上。

第四十八条 35千伏电网:新建35 千伏东山变、永兴变、云龙变,结合周边电力网架建设联络线,使35 千伏电网形成完整的环网结构。

第四十九条变电站型式一般采用户外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户内式或半户外式,110千伏变电站用地标准:户外式为0.35-0.55公顷,户内式为800-1500平方米;35千伏变电站用地标准:户外式为0.2-0.35公顷,户内式为500-1000平方米。

第五十条远期主城区外乡镇电信交换机容量达14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将达到60%,用户数达11.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40%,用户数为7.4万户。

第五十一条大力发展乡镇电信市场,提高电话普及率。在建制镇中分别设置电信模块局,即:永兴镇、东山镇、新坡镇、龙塘镇、云龙镇、红旗镇、三门坡镇、三江镇、大致坡镇,共9个。

第五十二条近期建设永兴镇、东山镇、新坡镇、龙塘镇、云龙镇、红旗镇、三门坡镇、三江镇、大致坡镇等9个邮政支局,远期建设城乡一体化邮政设施服务体系。

第五十三条市域各乡镇居民生活耗热定额为2520兆焦/人·年(60万千卡/人·年),远期年耗气量为428.8万标立方米/年。

第五十四条新建二级液化气供应站4座,分别位于龙泉镇、甲子镇、红旗镇、三江镇,每座供气规模不少于100立方米。

第五十五条对影响城镇公共安全的燃气供气站,限期迁出城镇或就地改变生产、使用性质,供气站应布置在城镇边缘或远离人口聚居地的独立安全区域;供气站应加强防火安全,统一纳入城镇规划管理和安全监督管理,并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建设,保证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

第五十六条对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之外的大用户,采用燃气管道“局域网”的供气方式,即采用液化石油气强制气化供气或利用压缩天然气子站供应天然气的方式供气。

第五十七条建立全市四级公安消防组织,一级:全市性消防大队和消防指挥中心;二级:全市性消防中队,各消防中队按照《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配备标准》建设;三级:一般城镇专职消防队,其消防技术等级、效能应与实际城镇规模和需要相一致;四级:大型居民点组织的群众联防;同时建立林业消防及水上消防组织,形成全市完整的、立体型的公安消防系统。

第五十八条近期各镇和大型居民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远期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第五十九条远期各镇及大型居民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并分别设置垃圾转运站和小型垃圾填埋场,每座垃圾转运站占地约100平方米。对于易腐烂的有机垃圾实行堆肥处理,建筑垃圾、堆肥筛上的无机物、混合垃圾采用填埋法处理。

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第六十条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保护海口主城区内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协调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控制的关系,保障城市安全,促进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十一条水系与湿地

1.水域廊道

重要水域廊道包括:南渡江、五源河。一般水域廊道包括主城区范围内的其他所有河流、沟渠。

对水域廊道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除布置园林绿化、道路、桥梁、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任何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需对各类建设活动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给予控制。

具体控制要求为:重要水域廊道两侧各100米为绝对生态控制区,其外侧各400米为建设控制区;一般水域廊道两侧各20米为绝对生态控制区,其外侧各80米为建设控制区。

2.水源保护区

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一切污染水质的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原建项目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经治理仍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应当搬迁或者拆除。禁止在地下水源取水点周围排放或者堆放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其他活动。禁止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以及其它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

第六十二条海岸线

加强海域管理,禁止含油废水、船舶洗仓水等直接排放近海海域,禁止在港区和附近海域倾倒废弃物。重点保护的岸线(Ⅰ级海水控制岸线)不准设置排污口。要对各类建设项目所在岸线区段进行严格的水质监测,避免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和对近海生态系统的破坏。

第六十三条林地

1.岸线防风林

岸线防风林应保证带宽不小于100米,新增防风林以木麻黄为主,混交乡土树种。同时重视对老残林的更新改造。

2.水源地涵养林

加强对水源地涵养林的补充建设和养护工作。水源地周边林带宽度应保证不小于500米,严禁建设项目对水源地涵养林的侵占和砍伐。新增林带以乡土树种为主,增强森林生态

3.城市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建设应参考风景区建设要求,对公园内建设项目的密度、强度和景观特色进行控制和引导。在保护原有植被基础上,大力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增加植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第六十四条自然保护区

1.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各级保护区域的范围界线及具体控制要求严格按照《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相关要求执行,保护区管理工作依照《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中的相关要求执行。

在保护区周边划定建设控制区,在该区域内严格审批各类建设活动,严格水质监测,沿岸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倾倒废弃物,避免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

在地质公园周边划定建设控制区,在该区域内严格审批各类建设活动。尽快制定《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和《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条例》,规范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六十五条物种多样性

1.物种保育

树立物种保育的观念,在水系、林地、山地等物种多样性保存较好的区域建立物种保育区。主要依托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水域廊道和城市森林公园进行物种保育,重点保育珍稀濒危、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的物种。

在主城区人工造林和园林绿化建设中,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增加植物多样性,增强绿化系统在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

2.生物多样性通道

尽量避免因人造建构筑物对生物迁移造成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中预留生物多样性通道。规建议在位于主城区边缘的海口绕城高速公路设置陆生生物多样性通道。通道的选址、模式和宽度由环保部门根据海口物种类型、迁徙规律和公路两侧地形地貌确定。

第六十六条历史文化遗产

重点保护海口主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城市格局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风景名胜,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历史遗存附近的开发建设加强管理和控制,改善其周边环境,增强发展活力。

第六十七条保护控制标准

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要素除依照各自相关控制要求外,还按照人口密度控制原则划分为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低密度控制三级,居住人口密度分别小于1人/公顷、5人/公顷和40人/公顷。凡现状密度高于该标准的区域应不再批准除市政、绿化、环境工程以外的任何城乡建设。

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六十八条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海口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是带状组团式。在总体空间发展策略上,要遵循“中强、西拓、东优、南控”的发展原则。

中强:强化与完善中心组团建设,充分利用空置地,提高集约与规模效益,改善生态环

西拓;鼓励中心组团建设用地的西向拓展,注重长流组团、老城组团的专业性开发和规模积聚,积极培育长流组团的产业增长点。

东优:选择恰当时机,择优开发项目,有选择性的开发江东组团。江东组团的开发要注重开发品质而不是开发的规模。要优先考虑人口密度低、土地开发价值高的项目,注重与环境相协调。

南抑:抑止城市向南发展,保护城市生态屏障,确立生态发展底线,注重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第六十九条主城区组团功能

从城市发展区域的开发现状、产业集中程度、自然资源的利用评价和基础设施的开发条件等因素的分析,城市职能与发展空间的对应如下:

中心组团:重点完善面向岛内的综合中心功能(省会服务、居住、产业中心、金融商贸、文化中心、旅游接待等)。

江东组团:重点拓展面向岛外的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度假休闲、商务旅游、休闲体育、部分综合服务等)。

长流组团:重点拓展面向岛内、岛外的综合功能(过海交通、滨海旅游、科研文教、部分居住与工业)。

第七十条主城区空间布局

采取“3+1”的布局结构。“3+1”是指沿海岸线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城市发展轴线和生态保护轴线以及沿南渡江的纵向发展轴线。

第七十一条主城区用地布局

海口主城区用地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组团”的用地布局结构。其中“一个中心”为具有岛内中心职能的中心组团;“两个组团”为具有岛外职能发展要求的特色组团,长流组团和江东组团。

第七十二条中心组团

中心组团由十一个片区组成:秀英片区、金盘片区、金牛岭片区、金贸片区、海口旧城片区、大英山片区、府城片区、白龙片区、滨江片区、海甸片区和新埠片区。主要定位为:秀英片区:以工业、港口为主的综合型片区。

金盘片区:包括金盘工业开发区和海口药谷,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片区。

金牛岭片区:居住型片区。

金贸片区:以发展商业金融服务为主的商业副中心。

海口旧城片区:包括海口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综合型片区。

大英山片区:综合型中心商务区。

府城片区:包括府城格局保护区在内的综合型片区。

白龙片区:居住型片区。

滨江片区:居住型片区。

海甸片区:以发展教育和居住为主的综合型片区。

新埠片区:以生态保护、居住为主的片区。

第七十三条长流组团

长流组团沿海的带型发展区域以发展旅游、居住、度假酒店、对外交通等功能为主;其它区域为以科研、文化教育和配套居住功能为主。在海口火车站区域,形成组团的商业中心。

长流组团分为四个片区,分别为:长流片区、西海岸片区、粤海通道片区、金沙湾旅游区。

西海岸片区:以旅游度假和面向岛外为主的居住发展区域。

长流片区:以教育、科研为主的综合型片区。

粤海通道片区:以过海铁路和配套服务设施为主的片区。

金沙湾旅游区:西海岸旅游区的延伸,海口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区域。

第七十四条江东组团

江东组团是海口城市复合职能的重要补充和延伸。组团由政务中心片区、水城片区、桂林洋滨海片区、桂林洋综合片区、灵山片区组成。

政务中心片区:以行政办公为主,并配套相应的居住和商业服务设施的片区。

水城片区: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片区。

桂林洋滨海片区: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片区。

桂林洋综合片区:以教育科研、高科技工业为主的综合型片区。

灵山片区:以航空物流和居住为主的综合型片区。

第七十五条主城区空间管制目标

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征,确定管制区的发展限制条件、开发建设强度、开发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原则,以达到优先保护生态、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建设城市的管制目标。

第七十六条中心组团管制区

管制范围:中心组团区域,不包括新埠岛片区。

管制内容:应严格保护海甸溪、美舍河、秀英沟、桥板溪等河流,控制河流两侧绿化带的宽度。确保白沙门、万绿园、红城湖、金牛岭等大型城市绿化开敞空间以及街头绿地的规模。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组团边缘地区的综合环境整治,建设和完善城市地区的环卫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七十七条城市拓展管制区

管制范围:长流组团的长流片区、粤海通道片区以及江东组团的政务中心片区、灵山片区、桂林洋综合片区。

管制内容:长流片区、粤海通道片区应协调好新区和长流镇的关系,新城建设以公共交通引导的中、高密度建设模式为主,限制低密度建设发展。

政务中心片区所在的区域,应根据国家有关防震规范的要求,提高建、构筑物的抗震级别;注重南渡江干涸河道与河滩的沙化防治,取缔非法采砂,加强驳岸的自然绿化,建设绿色长廊和农田林网。灵山片区加强灵山镇的村镇建设改造,完善城镇的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的建设。桂林洋综合片区应注重对农田保护区的保护。

第七十八条滨海管制区

管制范围:管制区划分为一类管制区和二类管制区。一类管制区包括长流组团的金沙湾旅游区、西海岸片区(滨海大道以北)区域;中心组团的新埠岛片区;江东组团的水城片区、桂林洋旅游片区。二类管制区域为长流组团的西海岸片区(滨海路以南、隔离绿地以北)。

管制内容:一类管制区管制要点是:滨海用地的后退建筑红线要按海洋、林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除了公共海滩和公园外,应适当控制房地产和休闲度假为目的开发规模和数量,并对开发项目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进行严格审核。

二类管制区的管制要点是:加强绿化建设,允许以旅游、游乐、居住等项目的建设。适当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在满足环境景观要求的前提下,采取中等强度开发的策略。

第七十九条生态管制区

管制范围:组团隔离绿地、生态防护绿地(绕城高速公路与货运大道之间的区域)、江东组团的片区隔离绿地、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

管制内容:加强对永庄水库水源保护区、南渡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玉龙泉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域的保护。对于允许存在、必须的

管理维护、科研、道路、通讯、原有农民生活设施的建设,其建设密度应低于0.5%,容积率低于0.01。

对于涉及自然维护保育、科学考察研究、特定范围有限度的农林经营、有限的旅游观光等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须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

对于生态防护林带、江东组团的片区隔离绿地,应采取自然和人工保育并重的原则,可以适度建设以森林、水系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森林公园。对于区域内的现状农林生产活动,须严格限制各类农药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八十条对外交通发展策略

1.整合港口资源,强化港口枢纽职能;

2.完善航空运输网络,增强运营能力;

3.加快铁路线网的建设,增强运输管理;

4.加快建设琼北地区高等级公路网络;

5.强化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功能,完善物流设施;

6.预留未来重大交通设施通道和用地。

第八十一条海口港口定位

以集装箱运输、货物中转、国内外客运和过海轮渡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第八十二条各港区职能分工

花场港区为中心枢纽港,以发展集装箱及件杂货为主;

新港港区为专业游艇港;

秀英港区为国际客运专用码头;

马村港区为工业港区,包括能源物资中转以及危险品和有污染货物运输的专用港区;

新海港区为过海铁路、公路车客滚装运输的主要港区。

第八十三条港口集疏运方式

1.公路:公路集运通道主要有:东线高速公路、西线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海文高速公路及货运大道。

2.铁路:新海港区引入粤海铁路,花场港区从火车南站引入一条铁路专用线。

3.管道:未来海口及老城工业区的油品疏运应采用管道运输的方式解决。

第八十四条机场

规划预留美兰机场第二条跑道建设用地。

第八十五条铁路站场

铁路轮渡站和海口客站:轮渡站和铁路客站合并建设,沿西环线西侧布局南北向站场,向北折向西安排待渡场。

海口南站:为海口的货站,规划配建以铁路运输为主的物流园区。

第八十六条公路、出入口

规划“一横六纵”的对外交通公路体系。“一横”即绕城高速公路,“六纵”即西线高速公路、东线高速公路、海文高速公路、海榆东线公路、海榆西线公路、海榆中线公路。

“六纵”和”“一横”的交汇处形成了对海口外公路交通的全互通立交出入口,分别为西线立交、中线立交、东线高速立交、海榆东线立交、海文立交。

第八十七条过海通道

海口与大陆的远期交通联系,将采取建设跨海大桥或者过海隧道的方式。在长流组团预留建设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的出入口位置及用地。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八十八条道路交通发展目标

建设与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突出绿色环保、以人为本、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优化,支持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实现城市和谐健康发展。

第八十九条道路分级及控制指标

快速路路网密度0.3公里/平方公里,红线宽度60-80米,TRANBBS设计车速60-80公里/小时。

主干路路网密度1.0-1.4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中心组团密度为1.2-1.4公里/平方公里,长流组团与江东组团为1.0-1.2公里/平方公里,主干道间距控制在700-1000米,红线宽度控制在30-60米,在交叉口50-100米内,两侧各加宽5-8米。设计车速40-60公里/小时。

次干路路网密度1.4-1.8公里/平方公里,间距控制在300-500米,红线宽度控制在25-40米,设计车速25-40公里/小时。

支路路网密度3.0-4.0公里/平方公里,间距控制在150-250米,红线宽度12-25米之间。

第九十条区域性城市主干路走向

1.区域南北向主干路系统

(1)长流一号路;(2)海怡路;(3)丘海大道;(4)海权路―世纪大桥―龙昆北路-龙昆南路;(5)海旭路-白龙路;(6)琼州大道;(7)滨江西路;(8)水城大道——滨江东一路。(见表10-4)

2.区域东西向主干路系统

(1)滨海大道-长堤路;(2)海甸五路-海新大道-东新大道-江东大道;(3)长秀大道-海盛路-海秀西路-海秀中路-国兴大道-海涛大道;(4)南海大道-红城湖路;(5)海秀东路-海府大道。(见表10-4)

第九十一条组团次干路系统

1.中心组团南北向次干路系统

(1)长秀南路-港澳大道;(2)海港路-秀英大道;(3)金鼎路;(4)世贸路-海垦路;(5)金牛路;(6)玉沙路-金垦路;(7)海锋路;(8)和平大道-和平北路-和平南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9)朱云路-大园路;(10)文兴路-文昌路;(11)博爱北路-博爱南路;(12) 人民大道;(见表10-5)

2.中心组团东西向次干路系统

(1)长秀一横路;(2)长秀二横路;(3)兴海路―向荣路;(4)药谷大道-金盘路;(5)白水塘路;(6)美俗路-南沙路-海德路;(7)金贸中路-金龙路-龙华路;(8)文明西路-文明中路-文明东路;(9)海佳路;(10)蓝天路;(11)苍峄路-城西路;(12)高登街;(13)凤翔路;(14)海甸六路;(15)碧海大道(环路);(见表10-5) 3.长流组团次干路系统

(1)南北向:长荣路;长流大道;

(2)东西向:长椰路;长风路;长海路;长韵路;长兴路。

4.江东组团次干路系统

(1)南北向:滨江东路;水秀路;水景路;桂林洋大道;东寨港大道;

(2)东西向:滨海东路;灵秀路;海申路;海桂大道;

第九十二条城市主要交叉口

1.交叉口规划原则

中心组团内原则上不新建立交设施。规划的道路交叉口以平面交叉为主,通过外围交通

组织和内部需求管理措施,减少路段的机动车交通流量。

2.城市立交

立交形式主要分互通立交、半互通立交和跨线立交三类。

3.快速路交叉口

快速路相交时,采用互通式立交;与主干路相交时,采用互通式或半互通式立交;与次干路相交时,采用进入限制或跨线立交;对支路封闭。

第九十三条公共交通

1. 公交客运走廊

城市集中的公共交通客流走廊主要为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系道路,包括滨海大道、南海大道、海秀路、龙昆路、海府路、白龙路、红城湖路以及人民大道、和平路。公交客运走廊上采用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并与城市组团内部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结合,组成覆盖全市的公共交通系统。

2. 轨道交通

起点海口铁路客运站,经海盛路、海秀路、国兴大道、灵山镇,终点美兰机场。采取地面敷设与高架相结合的方式,穿越中心繁华区也可考虑下穿。线路位置可选择在道路中间隔离带内,红线控制12米—15米。

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必须采取逐步升级、逐步完善的发展策略。近期应设置快速公交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客流规模发展到适当阶段的时候建设轨道系统,并根据使用情况逐步进行完善。

第九十四条停车场(库)

主城区社会停车泊位需求约 80000个,其中中心组团社会停车泊位需求约52000个,长流组团停车泊位需求18000个,江东组团停车泊位需求约10000个。

主城区停车场分布在海秀路、解放路、国贸路、大英山等中心商业区、各组团副中心、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对外交通枢纽、旅游景区、轨道交通枢纽等地区。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九十五条规划原则

1.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的关系,在空间上力求均衡。

2.重点加强较为薄弱的体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切实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九十六条行政及商务办公设施

1.在江东组团建设政务中心,其它各市、区级行政办公机构逐步集中建设。

2.在大英山片区的核心地段,建设商务办公设施。

第九十七条商业贸易设施

1.市级商业中心主要安排在海秀路、大英山片区;

2.海口旧城保留其传统商业、文化、娱乐功能,重点区域设商业步行街;

3.规划19个片区级商业服务设施;

4.重视居住区及社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结合主要交通设施布置大型专业市场。

第九十八条文化娱乐设施

建立健全市、片区、居住区三级文化设施,形成布点周全、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市级设施建设重点为市文化中心(含影剧中心、音乐厅等)、市图书馆、广电中心、博物馆、科学馆、展览中心、海洋馆等;片区级设施建设重点为文化中心、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鼓励多渠道建设文化设施,重点按居住区配套标准完善各片区内群众文化设施布点,提

供多元化,多层次文化活动场所;结合旅游项目的建设,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兴建一批“小而精”的专业博物馆、展览馆、研究所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第九十九条体育设施

完善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三级体育设施网络;重点建设市级大型体育运动中心和区级体育设施;按居住区建设标准,配建休闲健身活动场所与项目,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多渠道建设一批有区域影响的专项体育设施,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功能,形成新型服务业。

第一百条医疗卫生设施

按全市每千人6张病床的总指标,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为核心、二级、一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辅助、防疫保健站为基础的市级医院—区级医院—街道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所四级医疗卫生系统,并均衡配置各级医院,并适当发展私人诊所作为医疗卫生系统的补充。

完善综合医院建设,严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改革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近期采取总量控制、减量调整、完善结构、优化配置的方法控制床位总数。

第一百零一条教育科研设施

贯彻“科教兴市”战略,鼓励多渠道办学,完善多层次,多专业的社会教育体系。适当提高中小学用地及配套设施标准。加大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力度,协力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发展高等教育,在长流组团、江东组团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将其建设成为融教育、科研、休闲、旅游为一体,具有主体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功能多样性的教育园区,促进海口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一百零二条社会福利设施

依据《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初步建立社会福利设施级配系统。全市规划避护中心9处,分别位于各主要片区交通便利处。避护中心可结合救济仓库等其它设施设置,施行平时和应急两用原则。结合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各街道、社区均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一百零三条居住发展目标

适当提高居住标准,到2020年城市居民每户家庭可拥有一套使用功能齐全的住宅,并有较好的居住环境。

第一百零四条居住用地发展策略

合理进行区位布局、加强土地供给管理、住宅开发建设集约化、提高居住标准、强化相关配套服务、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等。

第一百零五条居住用地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一类居住用地;居住建筑以建设多层住宅为主。

第一百零六条对现状居住用地分别采取保留、调整和改造的措施。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居住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根据其风貌价值和建筑质量进行分类,分别采取保护、修缮、更新的方法。

第一百零七条城中村改造

加快整治与改造“城中村”,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配套政策,采取就地环境整治、局部改造、拆除重建或移地建设等不同形式,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向城市国有土地的转换,村庄向城市型居住区的转型。

第一百零八条新增居住用地主要进行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政府应利用处置积压房地产的契机,采取一定的政策,利用城市现有低标准住房建设廉租房。

第一百零九条应加强对积压房地产的处理整治,居住用地要分时序进行开发,避免形

成新的房地产泡沫。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一百一十条工业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有利的发展条件,以增强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技术的跨越发展和提升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及产品。

第一百一十一条工业用地布局原则

工业用地布局应与城市空间职能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采取合并、搬迁等方式,对主城区内污染和零散的工业企业进行布局整合。

第一百一十二条工业区空间布局

形成以金盘工业区、海口药谷工业园区为主的两大片工业用地,保留永桂工业区和桂林洋工业区。除重要的高新技术项目外,新增和搬迁工业项目原则上统一安排在老城工业区。

1.金盘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2.海口药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制药和药品器械等产业。

3.永桂工业区:海口主要的轻工业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等产业。

4.桂林洋工业区: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海洋制药等产业。

5.老城工业区:位于海口城市规划协调区,为海口外围的基础工业区。重点发展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的化纤、建材、冶金、化工、石油等产业。

第一百一十三条危险品仓储

保障城市安全,搬迁海口市石油公司油库、液化气储气库及其他危险品仓库;在马村港区布置新的危险品仓储区,安全防护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有关规定。

第一百一十四条其他普通仓储

在工业区之间统筹安排工业仓储用地,逐步实现由单个小企业自己安排向由整个工业区提供综合仓储服务转变,促进仓储业的产业化发展。

第一百一十五条物流园区

规划物流园区两处:位于海口火车南站地区的南站物流园区和位于美兰国际机场的空港物流园区。

第一百一十六条配送中心

规划海口南站配送中心、金盘配送中心、秀英港配送中心、灵山配送中心、永桂配送中心等五处配送中心。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一百一十七条指导思想

坚持整体发展、动态保护、原真性保护、公众参与的原则,申报海口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扩展保护范畴与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一百一十八条府城格局保护区的保护

保护府城传统城市道路的格局、走向、宽度及街道空间尺度。保护区内街道分为重点保护街道和建设控制街道,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控制措施。

重点保护街道为尚未经过拓宽改造的北胜街、绣衣坊、马鞍街及达士巷、鼓楼街、忠介路、福地巷等7条历史性街道,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持原有的道路宽度、格局走向和空间尺度,不得进行大规模的拓宽改造。

建设控制街道为已经过扩宽改造但仍保持着原有走向的道路,如文庄路等,应严格控制其二次改造和沿街地块的建筑高度。

第一百一十九条海口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采取“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级保护的方式。

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必须严格保护原有街道的格局、宽度和空间尺度,对传统建筑应以保存、修缮和维护为主,尽量完整保留其中尚存的历史真迹部分;地段内允许局部改造、加固危房和改善内部设施,但必须保持地段内历史格局及整体历史风貌。

建设控制区范围内,必须保存原有街道的走向、格局与空间尺度,对现存凡可保留的传统建筑均应加强维修继续保留,无法保留的建筑可逐步更新,新建建筑外观必须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环境协调区范围内,禁止建设严重影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景观的项目。

第一百二十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已颁布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法律法规,进行严格保护。对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实行“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级保护。对其余文物保护单位实行“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级保护。

第一百二十一条有特色的传统建构筑物的保护

应对主城区范围内的传统建构筑物进行全面普查,须将现状保存较好、有特色的建构筑物纳入保护范围。对于已确定的、有特色的传统建构筑物,须建立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实行挂牌保护,颁布《海口市传统建(构)筑物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古树名木的保护

按照《城市绿化条例》对古树名木实行统一管理,分别养护,建立档案和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养护管理。应尽快制定《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

第一百二十三条传统地名的保护

应对传统地名进行普查,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对传统胡同、街道的历史名称不得随意修改。

第一百二十四条传统文化的保护

挖掘和保护独特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和弘扬工艺美术、文学艺术、风味饮食、传统民俗等特色文化形式。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一百二十五条利用自然的“海、城、江、林、田”格局,全面规划建设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多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第一百二十六条近期(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中期(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远期(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第一百二十七条建构“一网、两带、两廊”的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

1.“一网”:城市建设区人居景观绿化网,构筑相互联通的“园林生态化”的绿地系统。

2.“两带”:海岸线绿化景观带和城郊森林公园绿化景观带,构筑城市的生态防护屏障,形成城市重要的旅游景观带。

3.“两廊”:五源河-石山生态廊道和南渡江水系生态廊道,形成组团间的绿色隔离廊道,发挥生态、景观和休闲旅游功能。

第一百二十八条公共绿地

1.完善现有市级综合性公园,新增以下市级公园:白沙门公园、南渡江河口公园、红城湖公园、美舍河公园、海秀公园、美藤河体育公园、永庄水库森林公园、沙坡水库森林公园、玉龙泉国家森林公园和五源河森林公园。

2.区级公园和开放空间以500-1000米为服务半径进行设置,面积不小于2公顷。

3.街头绿地主要布置于主城区景观道路两侧、居住区出入口附近、工业区内部等处,每处面积不小于0.5公顷,在旧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工程,增加公共绿地。

第一百二十九条生产防护绿地

重点结合“三边”防护林工程,建设城边防护林带、沿海固沙林、水土保养林、水源涵养林和交通干线两侧及高压走廊地带的防护林,积极营造人工林,形成城市周边生态防护体系。结合耕地、草地、鱼塘布置苗圃等生产绿地。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一百三十条总体景观风貌特色

海口市的总体景观风貌特色为:以海湾与海岸线、河道水系、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的热带滨海城市。在主城区范围内所有的建设活动应充分体现这一特色。

第一百三十一条景观带

1.滨水景观带

构建滨海景观带(西海岸景观带、东海岸景观带)和南渡江滨江景观带。结合水系整治和水域保护,建设水上公园和滨水绿化步行道。严格控制滨水建筑开发和改造,保护和恢复沿岸生态环境。

2.城市景观带

以海秀路、国兴大道及其东西延线为轴线,串联长流组团、中心组团和江东组团。海口火车站、海口商务中心区和江东政务中心为重点景观控制区,应突出热带岛屿城市特点,重视园林绿化和开放空间建设,塑造“城在绿中、城在水中、城在花中”的景观特色。

3.生态景观带

在城市建设区和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之间,建设包括永庄水库森林公园、沙坡水库森林公园和玉龙泉森林公园在内的环城绿色生态景观带。并向东、西两侧延伸,串联起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和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严格控制非城市建设用地,结合各区段特点进行景观设计和引导。

第一百三十二条景观片区

1.重点城市景观区

建设海口外滩、海口商务中心区、江东行政中心和海口水城等重点城市景观区。根据不同片区的特点,进行主题性的城市设计研究和城市风貌引导。

2.历史文化景观区

重点保护海口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府城格局保护区的传统风貌。保护历史性的街道形态、空间尺度和沿街建筑特色,通过房屋修缮、立面整饰、环境改善等手段保护和强化传统历史风貌,严格限制各类新建、改建、翻建项目,避免出现破坏性的或不协调的景观元素。

3.生态景观区

包括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五源河森林公园、永庄水库森林公园、沙坡水库森林公园和玉龙泉森林公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应根据相关国家规定进行建设控制。其他森林公园可在主导功能基础上,参考风景区建设要求进行建设控制。

第一百三十三条景观节点

1.重要门户节点

包括美兰国际机场、秀英港(主要客运港口)、海口火车站和城市主要对外道路出入口等。应分别进行城市设计研究和规划的控制引导,近期应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城市风貌的整治和改善。

2.交通节点

突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高速公路之间交叉口的景观特色,加强绿化和夜景照明工作。各节点可设置具有自身风貌特色的标志物,应避免相互雷同或类似。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XXXX-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2010-2020) 1、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2、城市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3、市域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6%,城镇人口为230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城

镇人口为265万人。 4、城市性质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年均增长3.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年均增长3.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五组团”。 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串联市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串联市级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即:陇海线与宝中—宝成线形成了铁路十字骨架,铁路内环衔接;连霍线与宝平—宝汉线形成了公路十字骨架,公路外环过境;凤翔田家庄支线机场空运集散点。 考虑宝鸡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规划1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走向基本沿东西向发展主轴布设,同时串联渭河两岸。快速公交系统(BRT)由5条走廊构成,总长78.3公里。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 (试行)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第十一条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模板】

附件: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工作,提高规划成果质量,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河北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现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制定如下标准: 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 其中,附件中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审查意见、规划公示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市政府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意见、规划修编大事记、规划编制单位内部技术审查会纪要,以及其它相关会议的记录文件。 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一律采用A4纸规格装订,规划图纸一律按照A3纸规格成图,并折叠成A4纸规格装订。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在文本中明确,并采用黑体字加下划线表示。 二、总体规划成果审查的主要内容 凡提请省规委会、政府常务会审议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完成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城市政府应当组织编写专门的汇报材料,并制作PPT(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汇报稿。设区市按照20分钟汇报时间准备,县级市按照15分钟准备。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城市定位 在简要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规划修编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

1、明确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规划到2010年、2020年市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明确城镇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3、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垃圾处理、防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以及重要的社会服务设施,提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4、提出市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范围。 5、县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还应当编制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专章,确定市域村庄发展的控制原则和措施,提出村庄空间布局调整和用地整合的意见,明确市域现状及规划调整后的村庄数量。 6、区别不同情况,有的城市还应当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增加重点地区发展规划的专章。 (三)中心XX区规划 1、分析中心XX区用地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2、确定中心XX区规划到2010年、2020年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3、确定中心XX区的总体布局结构,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 4、确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其中,居住用地规划统一调整为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要明确住房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分别提出2010年、2020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规模、居住人口和用地布局。提出XX区内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改善的目标、措施和步骤。 5、确定中心XX区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出城市中心的位置和规模,统筹安排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商业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6、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明确城市道路网结构,提出主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等规划指标。明确城市主干路功能和城市对外交通联系。 -2-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117122371.html,/chess95660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