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语言学的术语。最早对它作出科学解释的要追溯到1908年的德国学者安东·马尔蒂,其后1923年经过著名哲学家罗素,1937—1949年美国哲学教授布莱克等人相继都研究过模糊语义问题。

“模糊”有它专门的术语义,不能按照日常用语来理解。汉语里“模糊”的意义是不清楚,不明确,但作为术语,不能这样理解。

有的学者把笼统看成模糊,这是不对的。笼统就是概括性。它是语义的普遍特征。如汉语里的“岳父”是对妻子的父亲的概括,“岳母”是对妻子的母亲的概括。而英语里的fa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父亲的概括,包括汉语里的岳父和公公,mo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母亲的概括,包括汉语的岳母和婆婆。相比较来说,英语的father-in-law比汉语的“岳父”,英语里的mother-in-law比汉语的“岳母”,概括程度要高,即更加笼统。但无论是汉语的“岳父”“岳母”,还是英语里的father-in-law,mother-in-law,所指称的对象范围都是确定的,都不模糊。

具有笼统特性的语义,有的模糊,有的不模糊,可见混淆笼统与模糊是不妥当的。也要看到,如果没有笼统也就不会有模糊,正是因为语义是笼统的,词语一般都标示一类一类的事物,而类与类之间的界限可能并不好划,这就给语义的模糊性提供了可能,但这两者的关系仅此而已。

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的划出的这种现象。而一个词语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模糊语义的特点在于词语所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明。有的是两头边界不明,有的是一头边界不明。比如说: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中年一头与老年一头与青年边界不明,青年一头与中年一头与少年边界不明,而老年仅仅与中年这一头边界不明,只要有一头边界不明,就是模糊的。

有模糊语义的词在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成新词时与作为短语成分组成段与事,结果有所不同。前者可能丧失模糊性,后者则保留模糊性。比如说“大”“小”这两个字,在构词以后,成为“大米——小米”、“大白菜——小白菜”、“大脑——小脑”、“大腿——小退”等,都有精确语义或相当精确的语义。也有相反的倾向,即以有精确语义的词为成分组合成词后语义模糊。如“口”、“舌”、“心”、“肠”都是人的生理器官,都是精确的,但是组合成词,“口舌”、“心肠”却都是模糊的。

没有语义的概括性就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概括性是产生语义模糊性的必要条件。然而语义的概括性并不必然导致语义的模糊性。语义模糊性的产生另有原因。一方面在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情的连续性的矛盾。以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如,人从出生到长大,到衰老,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语言中却硬要以“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符号,分别标志不同的年龄段,自然不能绝对地分清楚。另一方面在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离散的语言符号既可以模糊地标志客观事物,也可以精确地标志客观事物。例如,既可以说某人是“青年”,也可以说他“26”岁了,更精确些,可以说他“在世26年10个月6天8个小时”,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这样思考,也不这样表达,说他是“青年”也就可以了。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2010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4,2010 (总第12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22[收稿日期]2010 03 04 [作者简介]陈振臣(1952-),男,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陈 振 臣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模糊语言;功能对等;变异法[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323(2010)04 0052 02 一、引言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自己语言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历来偏重于求 精确 ,认为越精确越好,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但是语言现实错综复杂,往往不如人意,即语言是很难求得绝对精确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一方往往会出现语焉不详、言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现象,接受信息的一方又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同样一件事物又会言人人殊,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自从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s)以来,涌现了许多涉及模糊性的学科,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热潮正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语言学作出有益的补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以下将探讨模糊性语言的普遍性和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大至人性,小至日常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令 模糊表达 应运而生。 1.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主要是利用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一般出现在双关语中,以收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A cannonball to ok o ff his leg s,so he laid dow n his arms. (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放下了武器。)这里, arms 一词兼有 手臂 和 武器 两种意思。 2.词义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文系统的固有特征之一,精确方法的应用往往得出一些完美但不合实际的结论。正如康德所说: 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 词义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指称模糊(refer ential vag 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wo ods 和for est ,hill 和mountain,y oung 和teenag 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二是词义缺乏确指(lack o f specificat 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relativ e(亲戚)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交代,因此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另有co lleag ue,f riend 等。三是词义多项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同样的语料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结果和含义的理解,词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如:John is like a fish,在游泳时意为 约翰游得很棒 ;在聚会时意为 约翰很能喝酒 ;在面对别的困难时意为 约翰冷酷无情 。四是析取模糊。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也容易导致语义模糊的出现,如虚词词组either #or 的界限模糊性。如: T he candidat es fo r the position hav e either sale ex per ience or a bachelor ?s deg ree r elated to M ar ket ing. 这个句子中either #o r 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学士学位,但此句子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即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士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3.语法模糊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灵活多变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词语的搭配多种多样。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引导,就会造成语义模糊的现象。这里仅指对同一短语或句子由于在语法结构层面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引起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如:her small child ?s cat 这个词组可理解为(a)the cat of her small child ,(b)her small % 52%

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语言学的术语。最早对它作出科学解释的要追溯到1908年的德国学者安东·马尔蒂,其后1923年经过著名哲学家罗素,1937—1949年美国哲学教授布莱克等人相继都研究过模糊语义问题。 “模糊”有它专门的术语义,不能按照日常用语来理解。汉语里“模糊”的意义是不清楚,不明确,但作为术语,不能这样理解。 有的学者把笼统看成模糊,这是不对的。笼统就是概括性。它是语义的普遍特征。如汉语里的“岳父”是对妻子的父亲的概括,“岳母”是对妻子的母亲的概括。而英语里的fa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父亲的概括,包括汉语里的岳父和公公,mo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母亲的概括,包括汉语的岳母和婆婆。相比较来说,英语的father-in-law比汉语的“岳父”,英语里的mother-in-law比汉语的“岳母”,概括程度要高,即更加笼统。但无论是汉语的“岳父”“岳母”,还是英语里的father-in-law,mother-in-law,所指称的对象范围都是确定的,都不模糊。 具有笼统特性的语义,有的模糊,有的不模糊,可见混淆笼统与模糊是不妥当的。也要看到,如果没有笼统也就不会有模糊,正是因为语义是笼统的,词语一般都标示一类一类的事物,而类与类之间的界限可能并不好划,这就给语义的模糊性提供了可能,但这两者的关系仅此而已。 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的划出的这种现象。而一个词语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模糊语义的特点在于词语所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明。有的是两头边界不明,有的是一头边界不明。比如说: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中年一头与老年一头与青年边界不明,青年一头与中年一头与少年边界不明,而老年仅仅与中年这一头边界不明,只要有一头边界不明,就是模糊的。 有模糊语义的词在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成新词时与作为短语成分组成段与事,结果有所不同。前者可能丧失模糊性,后者则保留模糊性。比如说“大”“小”这两个字,在构词以后,成为“大米——小米”、“大白菜——小白菜”、“大脑——小脑”、“大腿——小退”等,都有精确语义或相当精确的语义。也有相反的倾向,即以有精确语义的词为成分组合成词后语义模糊。如“口”、“舌”、“心”、“肠”都是人的生理器官,都是精确的,但是组合成词,“口舌”、“心肠”却都是模糊的。 没有语义的概括性就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概括性是产生语义模糊性的必要条件。然而语义的概括性并不必然导致语义的模糊性。语义模糊性的产生另有原因。一方面在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情的连续性的矛盾。以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如,人从出生到长大,到衰老,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语言中却硬要以“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符号,分别标志不同的年龄段,自然不能绝对地分清楚。另一方面在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离散的语言符号既可以模糊地标志客观事物,也可以精确地标志客观事物。例如,既可以说某人是“青年”,也可以说他“26”岁了,更精确些,可以说他“在世26年10个月6天8个小时”,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这样思考,也不这样表达,说他是“青年”也就可以了。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语言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不同,构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应用文是用来处理公务和私务,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有:文体的实用性,体式的规范性,表述的简洁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本文将通过应用文语言特点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之间的比较来具体分析应用文 语言的特征,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应用文,写好应用文。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中,所使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包括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 应用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显著不同。应用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应用写作的语体风格是庄重得体、朴实平易、准确规范、言简意赅。而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多描写抒情,铺排夸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文学语言丰富多采,给人以美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色。应用文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们先作个简单的比较。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这样出场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而在一篇调查报告中,介绍一位工程师时,却用的另一种语体:?张××,男,现年四十二岁,一九六二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可阅读英、日外语专业资料,工作勤勤恳恳,积极努力。近年来,工厂的几项重大技术课题,都有他参与或是在他主持下攻克的,被公认为‘全厂一号技术尖子’。他从一九五七年起便申请入党,但因出身于地主家庭,哥哥曾被错划‘右派’,工厂一些领导认为,对他只能在技术上使用,不能在政治上重用。因此至今仍被关在党组织的大门之外?。 由此可见,应用文与文学作品语体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应用文的角度看,应用文不必像文学作品一样去追求想象的丰富、细节的奇特、辞藻的华丽,它的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恰当准确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是指语言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容,使人一看就知道眼前这篇应用文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问题而写的,所以其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特别高。具体说,应用文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细节、数字都不能虚构。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 国内模糊语言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试图从理论建设、模糊语言语用交际功能研究、模糊语言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讨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模糊语言;成果;新动向 引言 模糊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美国科学家L. A.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世界如此,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必然会带有一些模糊性,可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由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展开了对模糊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对模糊语言及其使用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期刊相关论文的总结分析,试图对国内模糊语言研究进行一个多角度的描述,并讨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内容和成果 国内很多学者对模糊语言投以热切的关注,发表数以百计的论文。就内容而言,国内研究可大致分为六个方面: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 1.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 国内在模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著作包括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张乔博士的《模糊语义学》。“模糊语言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伍铁平,1999:47-48)。多长算是长,多短算是短?很难说清楚。这里的高和矮是相对而言的,即使这样,模糊语言并不影响我们传递思想的准确性和理解的明白性。究竟什么是模糊语?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十几种不同的解释。模糊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广义的模糊语言”不仅指模糊语义,还包括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的现象,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 2.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 模糊语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增强语言在交际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 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 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 客体( 诗中女子)是谁? 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 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不是作者, 也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 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模糊语言

目录 1.引言 (1) 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1) 3.翻译的模糊性 (3) 4.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4) 4.1 以精确译精确 (4) 4.2 以精确译模糊 (5) 4.3 以模糊译精确 (5) 4.4 以模糊译模糊 (6) 5.结语 (6) 参考文献 (7)

浅析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 摘要:精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语用中,模糊语言却是广泛存在的。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界本身模糊不清、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交际双方的行为及目的,以及语言自身的局限性都会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英汉互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翻译要根据英汉语民族的不同文化及思维模式做出不同的处理,并充分发挥译者的再创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及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得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模糊语言可以采用“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这四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模糊语言翻译对策模糊精确 1.引言 在语言学中,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已被认为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语言学是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模糊语言学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早在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发表了《模糊集合》(Fuzzy Sets)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①。从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等。模糊语言学的问世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和翻译的模糊性。英汉翻译的实质是两种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它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处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模糊现象。由于两个民族在语言系统、文化内涵和倾向、语用特征以及事物称谓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许多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缺乏内涵和外延的等值关系,造成字面和功能上内容和形式的语际转换困难。为解决困难,因此人们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来进行语际转换,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本文所研究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过不少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将从译语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如何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尽可能地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①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应用文第一章练习答案

第一章拓展训练 一、填空题 1.应用文的特点主要有(实用性)、真实性、(特定性)、逻辑性。 2.主旨的类型有(信息型主旨)主旨和(祈使型主旨)主旨。 3.材料的运用方法有(先亮观点),后举材料;先举材料,后亮观点;(边举材料),边亮观点。 4.层次展开的方式主要有纵向展开式、(横向展开式)、(总分展开式)、纵横展开式。 5.应用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记叙、(议论)、说明。 二、判断题 1.行文意图要求对所发应用文有所行动或遵从的应用文主旨属于信息型。(错) 2.总结在说明工作结果,表明工作成绩时,可以运用明确和模糊两种语言。(对)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指没有足够的材料。(对) 4.调查中只要占有综合材料,无需占有具体材料。(错) 5.将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两种或几种事物进行对比,辨明是非、优劣来论证论点叫对比法。(对) 6.“为要”、“为盼”属于应用文的结尾用语。(对) 三、选择题 1.单选题 (1)在某通报中,批评某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其中“不到位”使用的是(B) A、新锐语言 B、模糊语言 C、含糊语言 D、灵活语言 (2)《20××年销售部工作总结》一中先说“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我部圆满地完成了销售任务”,然后从“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展开,最后说“虽然20××年在销售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新的一年要注重破解发展瓶颈,力争再上新台阶”。从这篇总结结构的整体思路看,它属于(B) A、分-总-分结构D、总-分-总结构C、分-总结构D、总-分结构 (3)《20××年述职报告》的导言中,先概括评价一年的主要工作,然后说:“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领导和同志们述职,请予评议。”从这篇述职报告的结构看,这段话的主要作用是(B) A、总结上文 B、引出下文 C、独立成段 D、照应标题 (4)“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属于应用文结构用语中的(C) A、开头用语 B、结尾用语 C、过渡用语 D、经办用语 (5)应用文写作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相关材料,这一环节通常叫作(B) A、谋篇布局 B、解剖麻雀 C、调查研究 D、事实论证 (6)“为维护公司就餐秩序,保持食堂卫生,特作如下规定”,这种开头称为(B) A、根据式 B、目的式 C、概括式 D、提问式 (7)某通报的结尾“希望各部门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这是(D)。 A、标题显旨 B、开篇显旨 C、段首显旨 D、篇末显旨 (8)“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是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这句话用的说明方法是(D)。 A、举例说明 B、分类说明 C、诠释说明 D、定义说明 (9)“为维护工作秩序,保持厂区整洁,特作如下规定”,这种发文缘由称为(B) A、情况式 B、目的式 C、意义式 D、引叙式 (10)调查报告的标题如由正副标题组成,其中正题是用于(A)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第24卷第2期VOL.24 NO.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3年3月Mar. 2013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杨宝盈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 内容提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语言的局限性、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借助这些模糊手段能创造“艺术空白”和产生“完形压强”,留给读者审美再创作的广阔空间,并产生模糊艺术中意象美、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及修辞美等独特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语言;模糊性;模糊美;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3)02-0067-05 收稿日期:2013-01-24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语言 的模糊性与得体性”(项目号:11B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宝盈(198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外语教学。 一、引言: 对模糊语言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Charles S. Peirce,他是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问题上的哲学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把模糊语言研究推向高潮并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从此,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义学等。最早把模糊理论引入我国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国内徐章宏(2012)、何自然(1985,1997)、冉永平(1995,1996)等学者分别从语用和功能角度对模糊语言学作了积极的论述。然而,国内目前还鲜有学者从美学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产生的美学效应。本文以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美学依据,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美学效应及文体功能。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根源及其美学依据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功能,这使作品本身也具有了模糊性。文学作品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概念属于思维的范围;语义属于语言的范围。人的思维能力很发达,而表示概念的语言却相对有限,语言必须用最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因此,语言的某些词汇、符号和语法成分所表示的语义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此外,文学的语言特征决定模糊语言使用的必要性。文学语言以美学特征和美学效果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它可以给读者带来美学欣赏和美感体验。其中,情感、风格、意象、意境等代表文学作品的气质,都具有不可定量、难以捉摸的模糊性。另外,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造成文学语言模糊的另一原因。读者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读者接受意识与作者创作意识共同创造了文本的价值。由于读者历时性、社会认知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及模糊性。 “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毛荣贵,2006)。它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包含了很

模糊语言

“挡驾”是秘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所谓“挡驾”,是指秘书人员为保证领导集中精力想大事、抓大事,对领导日常工作中无关紧要或关系不大的人和事进行鉴别和剔除的一种把关性措施。秘书平时说话都力求把意思表达明白、清楚,这是工作的需要、交际的需要,但在挡驾工作的某些特殊语境下,恰恰需要不直接、不明白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让人自己去体会、去捉摸,从而收到巧妙的表达效果,这样模糊语言便在挡驾工作中找到了巨大的运用潜力。模糊语言是外延不确定、内涵不定指的弹性语言。为了适应挡驾的需要,有时秘书会有意把话说得模糊一些,使语言表示的大小、范围、程度、态度等留有余地,界限不那么分明,像常常用到的“大约、基本、左右、大概是”这些词语,它们所表示的意义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一、模糊语言的类型 模糊语言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词语的模糊。指一个词本身所表达的概念外延不明确,即没有准确的范围和界限。 在挡驾工作中常见的有“现在”与“过去”、“大”与“小”、“深”与“浅”、“快”与“慢”,这些词看似明确,实际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别标准,因而它们的外延都是模糊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1.一退休老干部,就其儿女安排工作的事,来找领导,秘书挡驾:“这个事,的确有点难,必须上报批准才行。”“难”是个模糊词语,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怎样才算难,难到什么程度都很模糊。 2.一员工关于转正的事,想走捷径,要见经理,秘书挡驾:“领导不在办公室,找人去了。”找什么人?是张三还是李四?可见,抽象的“人”离开了年龄、性别、国籍、职业等特征,只剩下了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它的外延就很模糊,例子中的“人”包括了一切活着的人。(二)语义的模糊 即有些句子从每个词看,意义是明确的,但从整个句子的意义看却是模糊的。这种语义模糊,在整个句子中通常有副词“大约、也许、恐怕、未必、不见得”或动词“再说、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等。例如: 3.一工人想见厂长弄清楚岗位工资近期是不是要进行大的调整,秘书说:“这事,领导还要 研究一下。”秘书虽然明确说“领导要研究一下”,实际这个回答既没有肯定说会调整,也没有否定说不会调整,其语义是模糊的。 二、模糊语言在挡驾工作中的作用 康德曾经说过:“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在挡驾工作中不仅使用频繁,而且还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能表达含蓄的感情、丰富的内涵。如: 4.有一员工找领导闹事,严重影响了单位办公,秘书:“你还敢来找领导闹事,你那个事,领导都已经既往不咎了。”“那个事”,秘书没有点破,故意使用这种模糊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策略上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秘书的交际能力。(二)可加大语言的伸缩性,巧妙打破僵局。在挡驾过程中,来访人员总是想得到清楚、准确、具体的回答,但秘书出于某种需要,往往不便按照来访人的意图来回答,这时,巧妙地运用模糊语言,往往能打破僵局,避免出现难堪的局面。如: 5.年底本部门的职员都纷纷来问经理年度评优评先的结果,秘书挡驾:“大家别心急,结果总会公布的,请等着看下一期的厂报好了。”评选还在进行中,结果未定,秘书当然不能泄露任何情况,如果不回答,谈话也就陷人了僵局,怕员工有情绪,秘书用“等着看下期的厂报”一句模糊语,既不泄露单位的秘密,又巧妙地回复了下级员工。 (三)符合人们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便于人们更好地沟通。模糊语言在挡驾工作中被当作一种礼貌语言策略来使用,它常会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太过精确的语言有时会使表

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 Phybi Linguistic group Humanity group Carridon University 众所周知,自然语言是模糊的——不管是词义,还是句意,以及任何形式的文本.语言的模糊性,即使在追求严格准确的自然科学领域,也不能幸免.至于人文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等,更是语言模糊的重灾区——尽管这些学科,特别是哲学声称自己追求严格性,然而反而成为重灾区之重,因为其研究对象就是极度模糊的(比如其概念,思想,阴阳,道德这些词),而且其概念来自自然语言,甚至其意义紧密关联于自然语言.抽象思维,借助的是来自自然语言的概念,是在这些自然语义的引导下(通常不被思考者察觉)进行的.各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 其次,哲学概念的内容太大太泛,这样的概念作为哲学的基础,是不可能产生较强的严格性的——然而哲学有时候确实有效,其原因很简单,它就是来自自然语言和自然经验,反哺于自然和生活,自然是有效的.而数学语言,基本上不是自然语言,而是人工语言,大部分都是well-defined的关联着的符号,所以数学语言在任何语言中,严格性都是最强的.显然,物理基于哲学和数学之间,所以

也有很大模糊性——而这也是其有趣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动力. 本文中,我们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有两种,一种是表观的(epistemic),一种是本体的(ontic),之后我们讨论了模糊语言的理解以及中国古汉语的模糊性. 1.Epistemic fuzzines of language 语言表达思想,思想反映认识,认识通常不充分.表达这种不充分,就是语言epistemic的模糊性.准确地表达这种不充分,就是准确地表达思想,而语言的重要使命,就是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这种表观上的模糊即精确,此处的精确,不是认识的精确,而是表达的精确.这就是为什么论文总是句子很长,有修养的人说话总是显得谨慎,很少下断言的缘故.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认识的局限性,自己观点不完备性,一方面对自己观点的适用范围加以限制,一方面多用概率性的,试探性的词汇.比如“很大概率上”,“几乎为”,“通常,一般意义上”等.那些喜欢下断言的人,一般是在思考和认识上都肤浅无知的人,而那些绝对的断言,几乎毫无例外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的. 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说话写作,如果过度强调完备,就会显得迂腐而浪费纸.我们需要在简洁和完备中找到平衡.事实上,学者的谨慎,就是俗话说的“话不能说太满”,这种作风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长期学习和思考自发产生的——他们知道没有绝对的事情,只能一般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的拓展,不管那些新造的词汇和新的语法,现有的那些词义和语法,其意义都会扩容和演化.这就涉及模糊语言的理解问题了.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个词“语境”.人们的语言能力,不仅是逻辑的,更是很好的结合语境的理解能力.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获得了这种能力,甚至成为一种语言本能.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很难说我们学会了一门语言.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情商”之一,我们称之为“语言情商”.这种能力特别在中国,不管是在社交中还是阅读中文文学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装换。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其中涉及翻译者这一主体的全部人格、情感、知识修养和才智的协同与配合,是译者全部身心的一种投入。翻译活动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人格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 标签:英语;翻译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长期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翻译担负着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的任务。各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实践、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便是不同语言的设喻方式,贬扬对象不同。有时在语言转换时会出现表达缺省,表达模糊等现象。有的事物在一种语言中能引起掀然大波,而在另一種语言中却毫无反应。一种表达在一种语言中接受性很好,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受到强烈的排斥。这都与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忠实的模糊性,并探求在翻译中如何解决与文化向关的问题,以提高翻译质量。 在文学翻译中,精确与模糊相结合是翻译学中应遵循的思维模式。所谓精确思维是指消除一切模糊性,实现对象描述的精确化为目标而运作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反,所谓模糊思维是在保留反映对象本质特征模糊性的前提下运作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研究问题时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文艺创作,文学翻译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模糊思维是得到普遍应用的。然而,过于笼统、过于抽象、过于模糊都会让人感到抓不到头绪,不知所云。因此,用它们去评价译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学翻译时,经常使用模糊思维,因为它充分体现中国人一贯重意会,重整体的文化特点。 “忠实”的译文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文学翻译不可能。与之相反,正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和阐述,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的中介进行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超越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且不同译者对原文文本的不同视角的阐述会丰富原文文本,这正是文学活动生命力的表现,以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朽的原因。 从历史的观点看,英语的形态已日趋脱落和简化,但英语仍然有形态,因而保持了形态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其他语言相比,英语词类的语法功能有很大差异。英语的名词可以当动词用,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形态,每当变化的时候,它就按动词的规则变化。一则小故事说,一个孩子老缠着父亲,嘴里不停地“爸爸,爸爸”地叫,叫得父亲心烦,于是父亲说:“Dontpapamealldaylong!”这些说法英语可以吗?“别爸爸我”这成什么话?但是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以很方便地放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可以当成名词来用,例如我们既可以说“学习语文”也可以说“语文学习”两个“学习”有什么不同?英语却不行。因为英语的名词、动词、形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模糊语言是一种具有很强概括性、灵活性的弹性语言,其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在文学欣赏中,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十分宽广的联想空间。在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有极强的文学功能、描述功能、弹性功能,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感悟文学作品,有助于读者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对此,下面就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探析。 标签:模糊语言;文学欣赏;应用 前言 在传统的认知中,模糊属于一个贬义词,被人们看做是含糊不清,随着模糊语言、模糊数学等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模糊蕴含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语言具有模糊、精确两种特性,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模糊语言的应用,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充分重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以此更加深入的把握文学作品。 1.模糊语言的应用 1.1模糊词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迷糊语言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渲染手法,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如在《三国演义》中,“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在这句话中,“倾国倾城”就属于一个模糊性的词语,对于“倾国倾城”其主要用于描述女子的美貌,但是没有人知道“倾国倾城”是这样的一个程度,其通过这样的模糊性利用,可以活灵活现的将人物美貌表现出来,并带给人强烈的遐想。 1.2文学诗句中的应用 诗词是文学作品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一些诗词中,通过模糊性语言的利用,可以增强诗词的意境,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享受。例如在李煜的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本是对亡国之恨进行描述,而“一江春水”则是一个模糊性的词语,作者通过“一江春水”将自己亡国的愁苦情绪形象的表现出来,也描绘出其从君王变为布衣的确切情感。 2.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功效 2.1 美学功能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字与语言相互结合的艺术,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就能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独特美感。从美学的角度看,作品中的内涵越丰富,其涉及到的美学信息就越多,有很多人都知道“朦胧美”,如果在描

应用文语言特点举例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一、书面化(口语——书面) 商量-研究答应-批准发给-颁发夸奖-表彰见面-会见吩咐-命令打发-委派 合伙-共同马上-立即赶快-迅速老公-丈夫老婆-妻子借钱-贷款死亡-死、断气、见 阎王、上西天、上路、咽了气—牺牲、逝世、去世妈妈、娘-母亲- 二、程式化语言 ‘特此公告’;“当否,请批复”;“现将??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现通知如下” 三、四字格 “十三年来,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各种 所有制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切都是具有重大意 义的,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信心百倍地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共十六大报告》) 四、无主句 “要认真贯彻执行《价格法》、《招标投标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严格依 法行政,要集中力量查处一批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影响恶劣的严重破坏市场价格秩序和基本 建设秩序的大案要案。”(《国家计委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的通知》) 五、祈使句 请??,望??,不能??,不准?? 六、匀称句式 从梦想到现实:适应思想情绪的转变 从依赖到独立: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 从感性到理性:适应心智成熟的转变 从监督到自觉: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七、缩略语 关心爱护-关爱考核评价-考评诉讼请求-诉求 八、统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九、文言 鉴于、遵照;敬悉、欣悉、拟请、切盼、敬请、当否、可否;特此、谨此、此令、此布、 此复、谨启、此致等 十、简称 中共中央国务院 十一、模糊语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文物走私和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犯罪活动屡有发生,不少文物被盗 出境。 十二、数称 三个代表八荣八耻三反五反一国两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四位一体 一体两翼 十三、群众口语和流行语 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等奖二等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熊掌鹅掌,不如老百 姓鼓掌。 描述淮河水质的变化情况:“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浇地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 代鱼虾绝代,90年代变成公害。” 恶搞、炒鱿鱼、知识经济、绿色食品、“素质啊,注意素质”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一、语言的模糊性和法的模糊性的概念 1.语言模糊性的历史发展 “模糊”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的语言学术语。最早对它做出科学解释的要追溯到1908年德国学者安东·马尔蒂(Anton Marty),其后1923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937—1949年美国哲学教授布莱克(Max Black)等人都相继研究过模糊语言问题。1965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查德(L. A. Zadeh)发表论文《模糊集》,使模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数学化,适应了现代科学的要求。查德认为“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几乎人类所有的思维,尤其是日常思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1 语言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曾提出“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个构成要素”2,日本模糊工程学学者寺野寿郎宣称:“语言在本质上是模糊的”,“模糊性的典型是语言”3。自柏拉图以来,斯宾洛莎、霍布斯、黑格尔、尼采等人论及语言问题,但大多是以否定的态度把模糊性视为语言语语的缺陷,没有认识到模糊性是日常语言思维本身的一种内在属性。罗素在其《论模糊性》的演讲中曾提出关于模糊性问题的论述,他认为“模糊性根源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系概念、判断和思想的模糊性,而与客体本身的状况无关,……它取决于由同一表现手段所表现的不同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别的程度。准确性则相反,是一种理想的极限。”4 一般认为,模糊性概念源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Zadeh教授提出的模糊集合论。对于此前关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有明确界限的”论述(如“快”和“慢”之间即不存在鲜明的界限),Zadeh教授指出此类不能精确划定范围的类别,在人的思维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模式识别、信息传递和抽象中。自查德教授之后,模糊数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Zadeh在叙述他所创立模糊集合论的思想过程时说:“模糊集合论这个分支的起源是从语言学方法的引入开始的,它转而又推动了模糊逻辑的发展”。 2.法的模糊性 1Zadeh, L.A. Quantitative fuzzy Semantics[J].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1971, (3).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3寺野寿郎:《模糊工程学——新世纪思维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4何建南:《现代西方哲学家论模糊性的本质》,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文学中的模糊语言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执教年级:五年级 设计人:实验小学群文阅读课题组 议题:模糊语言有何文学魅力 篇目:古诗一组(《江雪》《使至塞上》《竹枝词》),人物描写一组(《骆驼祥子》片段、《故乡》片段、《孔乙己》片段),说明文一组(《鲸》节选、《向沙漠进军》节选) 【阅读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运用默读、浏览、批注、朗读等方式阅读材料,了解模糊语言的妙趣和特点,感受模糊语言的文学魅力。 2.会识别和欣赏模糊语言 【教学准备】 准备阅读材料三组;课件 【阅读流程】 (一)导入 由一主人请客结果闹得不欢而散的笑话导入。那个一心想请朋友吃饭的主人为什么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以此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揭示课题——模糊语言。 (二)初步感知模糊语言的特点和魅力 师在前一天布置了阅读任务,要求大家阅读《模糊语言的妙趣》,并布置了思考的问题:文中的四个例子各用了什么模糊语言,画出来。

模糊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思考的结果。 师总结模糊语言的特点。并以学生熟悉的文章《牧童》和《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为例,引导学生感受模糊语言的魅力。 (三)自选自读阅读材料,交流体会,展示。 1.生交流古诗一组模糊语言的魅力。 2.生交流人物描写一组模糊语言的魅力。 3.生交流说文明一组模糊语言的魅力。 (四)总结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魅力也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做个有心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发现模糊语言的更多魅力。老师建议大家课后选读一本文学经典名著,并勾划和体会该名著模糊语言的使用。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群文阅读课堂实录 实验小学陶勋愉 (一)导入 师:同学们,第三组课文我们感受了语言表达的艺术,谁能帮大家回忆一下笑话《请客》。 生:旧时年关,有人在家设宴招待帮助过他的人,一共请了四位客人。时近中午,还有一人未到。于是自言自语:“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听到这话,其中一位客人心想:“该来的还不来,那么我是不该来了?”,于是起身告辞而去。其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位客人心想:“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也告辞而去。主人见因自己言语不慎,把客人气走了,十分懊悔。妻子也埋怨他不会说话,于是辩解道:“我说的不是他们”。最后一位客人一听这话,心想“不是他们!那只有是我了!”,于是叹了口气,也走了。 师:主人为什么一心请客却导致客人不欢而散? 生:说话没说清楚。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糊语言”。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模糊语言的特点和魅力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要求大家阅读《模糊语言的妙趣》,并布置了思考的问题,我来检查一下。 (PPT出示布置的阅读任务:文中的四个例子各用了什么模糊语言,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