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物性胆囊结石

浅谈药物性胆囊结石
浅谈药物性胆囊结石

第57期] 浅谈药物性胆囊结石

传统意义上的胆囊结石形成后,不会自然消失,反会渐渐增大,多数病例最后终因保守治疗无效而切除胆囊。然而在日常超声肝胆检查中,发现部分结石患者其转归并非如此,它们会在未作任何对症处理情况下,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消失。在对此类结石患者系统随访观察中,发现在此前都有头孢类抗生素药物应用史,国内最早于1998年报道,我科近段时间先后发现有妇科及儿科两例此类胆囊结石病例。此类结石与平常多见的胆固醇结石在超声图像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均呈强回声团样,数量、大小不一,后方有声影,改变体位可移动。因此,如果单从某次的超声检查,超声医师无法对其进行鉴别。那么,药物性胆囊结石是怎样形成的呢?目前认为:过饱和头孢菌类抗生素的胆药高浓度,在胆囊腔内相对较长时间的留存,药物自身的化学特性(阴离子)就自然决定它与胆汁中钙盐成分(阳离子)结合,形成短暂的固态结合体,这种无数单个结合体,堆积、凝结,即可形成药物性胆结石。由于其结构较疏松,当停药后胆汁浓度迅速下降,此时药物自身的阴离子渐渐消失,它所形成的结合体(药物性结石)也随之消退。因此它特点是:形成快、碎裂溶解快、自然消退快。随访复查中发现,原石在停药后较短时间内,出现时而散落成无数,时而堆积成团现象。总体上其演变规律是结石的数目减少,结石体积逐渐变小,结石密度逐渐变淡,胆汁透声逐渐变好,在结石完全消退后,胆囊所有声像图表现为正常。另外,潘生丁、非甾体抗炎药因大部分在胆囊内代谢排泄,长期使用也可引起药物性胆囊结石。

因此,临床医师应注意不要把这种‘一过性’且完全可以自愈的胆结石患者仓促手术,同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多次超声复查的必要性。避免患者长期不必要的结石治疗和手术带来的痛苦与创伤,甚至避免由此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作者:浏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余毅]

[日期:2010年11月30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