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其二

悯农二首·其二
悯农二首·其二

悯农二首·其二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相逢行二首 翻译、解析

相逢行二首 唐代:李白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译文 早晨,谒见过皇帝之后,从银台门出来,乘上五花马去郊外野游。 路上遇到一驾云车。车窗开处,从里面亮出一个姑娘美丽的脸来。 我摇动金鞭,来到车前,停住了马儿,上前相问:你是何方仙女,下得凡来?于是便邀她一道进入青绮门的一个酒家,与她一起唱歌饮酒。 此女歌扇半掩,含羞而饮,扇遮半面,如同彩云遮月一样美丽。 相见而不得相亲,还不如不相见。 但与她一见情深,虽未言语而灵犀已通。 她为什么要独守空闺呢?长夜孤眠的滋味,可真是令人难涯啊。 她说,与君幽会的日子请待以来日。 可是,现在不正是春风和煦的好日子吗,为什么要待以来日呢? 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就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转成之间,黑发而成白丝。 少壮时不及时行乐,老大时就会徒然伤悲的。 请将此中密意转告给她,不要令良辰佳日白白地浪掷虚度啊。 与君在喧闹市井中相遇,手挽着马鞭相互作揖问好。 请问老兄,在那一片高楼垂杨之中,哪一处是君家的宅院? 注释 相逢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列入《相和歌辞·清调曲二》,又名《相逢狭路间行》或《长安有狭斜行》。 五花马:唐代名马名。唐宫内厩有五花马。或云五花是剪马鬃为五花,或云马身有花如梅花者。 银台:宫门名。大明宫紫宸殿侧有左、右银台门。 云车:车身饰有云纹者。多指妇女所乘之车。珠箔:车窗上的珠帘。 玉勒:马嚼子,此代指马。迟回:徘徊。 夹毂(gǔ):形容两车靠得很近。毂:本指车轮中央轴所贯处,此代指车。 蹙(cù):践、踏之意。青绮门:即长安东门。汉代长安东出十二门。其三曰霸城门,因其门色青,又名青城门、青门、青绮门。见《水经注·渭水》。 锦衾:锦被也。 罗帷:即罗帐。 暮雨:用巫山神女故事,指男女欢爱之事。 三青鸟:相传为西王母的传信使者。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当年:指少壮之时。 旷:荒废,耽误。 红尘内:即繁华热闹的市井之中。 黄金鞭:饰有黄金的马鞭,极言华贵也。 阿那边:犹言在哪里。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第一首诗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李白在长安时;第二首诗为交游之作,当是李白少年时的作品。 简析 《相逢行》一作《相逢狭路间行》,乐府《清调曲》名。也作《长安有狭邪行》。《乐府解题》谓这一曲辞的内容主要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排场,含有宣扬之意。第一首诗题下注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时作业含答案

古诗鉴赏 对点精练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碧空如洗、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写出四个即可) 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②沈冥:隐居的人。 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感叹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飞鸟快乐,写出了“林间鸟”自由地飞翔,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为世俗所累,顾及太多而无法达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悲戚”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整体感知(诵读) 1、范读(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 四、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明确: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梦李白二首教案

梦李白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大意。 2.学完本文,你怎样看待同学间的友情。 3.欣赏关于友谊的故事和名言警句。 二、教学过程 1、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 李白杜甫两人年龄相差11岁,但却是好朋友。安史之乱后,李白无辜坐罪下狱。公元758年出狱后,又被判处流放夜郎。第二年走到巫山遇到大赦,回到金陵。这时杜甫远在北方还不知道,杜甫思念着李白,写下了许多诗篇,下面这首就是其中之一。 2、熟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天上的浮云终日飘来飘去,游子李白却在天涯久久不回。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多少个夜里梦见你,你深厚的情谊令我感动。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梦中每当分手的时候,你总是局促不安苦苦诉说: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风波迭起,我真的好怕船会沉下去呢!”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看着你搔着白发出门去,分明是在为自己的壮志不遂而惆怅。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那些庸碌之徒,高冠华盖,充斥京城;而像你这样的天才却困顿不堪,走投无路,临近晚年又被流放夜郎。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这还有什么“法网恢恢”可言呢?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如果说有什么“千秋万岁名”的话,那也是身后寂寞冷清之事了。三、灵犀一点

韩愈曾在一首诗中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杜甫是齐名的大诗人。但是,两人诗歌的风格却是不同的。李诗豪放飘逸,清新自然,富于浪漫色彩;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紧扣时代脉搏。结合过去读过的李杜诗歌,体会其异同。 四、直面人生 我们该怎样对待同学间的友谊?同学们自由发言。 五、欣赏名言警句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苏)奥斯特洛夫斯基友谊不再增长的时候,它马上会开始下降--对于一个人的友谊总是不进则退,两者之间没有静止和平衡状态。--(美)亨利、詹姆斯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 --(法)拉布吕耶尔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吴乔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英)科尔顿 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古罗马)塞涅卡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英)培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德)马克思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英)培根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欢乐中发生而共享了。--(黎)纪伯伦既不请求别人也不答应别人去做卑鄙的事情,为友谊的一项原则。 --(古罗马)西塞罗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法)罗曼、罗兰六。、同学间如何相处? ?一忌人格不平等。 ?二忌小群体。 ?三忌不正当攀比。

2016中国诗词大会第八期

中国诗词大会第八期 《中国诗词大会》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浩瀚海洋的文化精髓。请观看我们拭目以待的第八期。 一、开场: 开场诗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诗佳作《出塞》,百人团齐声朗诵,在声光舞美的配合下,别有韵味。 二、主持人和2位点评嘉宾妙语连珠,给节目锦上添花: 主持人,董卿,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出生于上海。连续七年排在央视挂历女主持人中前三甲。担任2016年央视春晚主会场主持人。 点评嘉宾: 坐镇嘉宾席的是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和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 三、选手: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选参赛者,有母子档、父女档、情侣档、好妈妈、好教师、好学生作为选手代表,诗词大会才会成功。 四、节目赛制: 106人现场同步答题。计分规则:每位上台的选手最多可回答10道题,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选手得分以每一题百人团中答错的人数叠加计算。每场比赛,106位挑战者将全部参赛,分为单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 五、《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场: 上台的选手: 李子琳仍为守擂擂主。5位挑战者是:石继航(图书管理员)、吴空(诗词才女)、薛玉涵(陕西人,西北农业大学热爱国学的理科女生)、王红利(初次进入,酷爱藏书的报社编辑)、王泽南(美女翻译)。 (一)个人追逐赛:单人追逐赛中,5名选手上台与百人团同答一组题,最后5人中累积击败人次最多者为该赛段优胜者,此人将作为攻擂者。 1、薛玉涵选5号题参赛:

31人战船被击沉。挑战者得31分。 60人战船被击沉。挑战者得60分。 人战船被击沉。挑战者得30分。 ,百人选手中有19人战船被击沉。挑战者得19分。 美人帐下?歌舞。答案:半、犹,百人选手中有51人战船被击沉。挑战者得 (6)单项选择题:“竹杖芒鞋轻胜马,莫听穿林打叶声,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芒鞋”指什么? A、草鞋 B、布鞋 C、木履 答案:A,宋代苏轼《定风波》(选手答对),百人选手中有15人战船被击沉。挑战者得15分,累计得206分。 (7)单项选择题:“唯有牡丹真美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哪个字是错的? A、有(由) B、美(国) C、动(满) 答案:B,唐?刘禹锡在《赏牡丹》(选手答对),百人团中有12人战船被击沉。挑战者得12分,累计得218分。 (8)单项选择题:“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夸赞的是哪篇名作? A、李白《望庐山瀑布》 B、徐凝《望庐山瀑布》 C、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答案:A(选手答对),北宋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百人团中有11人战船被击沉。挑战者得11分,累计得229分。

古诗望月怀远翻译赏析

古诗望月怀远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前言】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二、《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三、《感遇十二首·其四》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

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梦李白二首

《梦李白二首》教案 一、导入 韩愈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同学们知道李杜是指哪两位诗人吗?对,是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两人年龄相差11岁,但却是很好的朋友.安氏之乱后,李白无辜坐罪下狱.公元758年出狱后,又被判处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走到巫山时遇到大赦,回到金陵.这时,杜甫远在北方,只听说李白流放,还不知道已被赦还.这段时间杜甫思念着李白,写下了许多诗篇,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梦李白二首》(其二)板书课题 二、朗读 请一位同学朗读诗句. 读得不错,齐读一遍。 跟你组内的好朋友一块儿读,读出朋友之间的友情。 有哪一对好朋友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才华? 读得很有韵味,还有哪对朋友读一下? 谁愿意自己读一读?真勇敢!谁是他的好朋友?跟他一起读,好吗?你的好朋友真多!好,开始,读! 感情多深哪! 同学们,我们来到一个班级,成为同学,这是机缘,是财富,我们都是好朋友,老师也是你们的好朋友,对吗?那么,让我们师生一起朗读,梦李白二首,开始!

刚才的朗读,让老师的心跟你们更近了,同学们有这个感觉吗?看起来,我们是心连心的。 三、理解文意 为了更好的朗读,我们梳理一下文意。先在小组找好朋友内合作学习,借助课本上的解释理解文意。 好,下面请两个好朋友帮大家解释一下,一人读诗句,一人说句意。 他们说的怎么样?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对,是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写的。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梦前的诗句,多少个夜里梦见你,你身后的情谊令我感动。是什么样的情谊令杜甫感动?请齐读梦中的诗句。 梦中李白的幻影,給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读!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句用了什么手法?对,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李白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抨击。 同学们,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怎样的友谊? 他们行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板书)四、直面人生 你如何看待同学之间的友谊?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张九龄的感遇

张九龄的感遇 岂伊地气暖。 所怀诚已矣,畴昔乃芳蕤。 感遇十二首(其七)江南有丹橘。 胡越方杳杳,宛在云溶溶。 可以荐嘉客。 今我游冥冥。 感遇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运命唯所遇。 归来扣寂寞。 浩思极中夜。 日夕怀空意,哀音非所求。 谁知林栖者。 美人适异方,闻风坐相悦,日暮蝉独悲。 矫矫珍木巅,使我心悠悠。 朝阳凤安在。 啸叹此寒木,得无金丸惧,感叹情何极。 青鸟跂不至。 美服患人指。 感遇但欲附高鸟!运命惟所遇,孤客空悠悠,梦寐今夕见?感遇十二首(其五)吴越数千里,檐楹呼匹俦。

徒言树桃李。 感遇十二首(其九)抱影吟中夜,自有岁寒心,凭林结所思,人谁感至精,谁闻此叹息。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川鱼安可羡,归期觉神变?飞沈理自隔,人愿天岂从。 可以荐嘉客。 天壤一何异。 侧见双翠鸟,滞虑洗孤清。 鸿鹄虽自远,时逝曷淹留,求思安可得,池潢不敢顾。 至精无感遇。 贵人弃疵贱,安敢攀飞龙,弋者何所慕,何所慰吾诚,要之心所钟。 紫兰秀空蹊。 感遇十二首(其十)汉上有游女。 感叹长如此。 馨香岁欲晚。 鼎食非吾事,巢在三珠树。 海上有仙山,桂华秋皎洁。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我有异乡忆。 凭此目不觏。 形骸非我亲。

白云在南山,车马何迟迟,耿耿徒缄忆。 徒言树桃李,自尔为佳节。 岂伊地气暖,临风怀蹇修。 冥冥愁不见,自有岁寒心,欲寄双飞翼,奈何阻重深。 夜分起踯躅,北风乘夕流,经冬犹绿林。 感遇十二首(其二)兰叶春葳蕤。 袖中一札书。 化蝶犹不识,沧海飞无翼。 白云愁不见,衾枕即乡县,奈何阻重深,云仙尝我期,悲惋填心胸。 美人何处所。 感遇十二首(其八)永日徒离忧,恕己忘内修,既往不可追,何求美人折,高明逼神恶,循环不可寻。 众情累外物,循环不可寻。 欣欣此生意,下士尝殷忧。 燕雀感昏旦,皓露夺幽色,深嗟欲待谁,经冬犹绿林。 持此谢高鸟?感遇十二首(其四)江南有丹橘,因之传远情,日暮长太息。 草木有本心,此木岂无阴,幽嘿卧帘帷,朱鳖谁云浮。 感遇十二首(其六)西日下山隐感遇十二首(其一)孤鸿海上来,庭树含幽色?感遇十二首(其三)幽人归独卧,此木岂无阴

杜甫诗词《梦李白》二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梦李白》二首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梦李白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词句注释 ⑴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 ⑵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⑶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这是杜甫常用的越过一层、从对方写起、连带双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则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双方之相知相忆又自然道出。 ⑷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这两句说:我梦到的该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远,谁知道你是否还活着啊! ⑸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 ⑹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羽翼:翅膀。这两句说:既已身陷法网,系狱流放,怎么会这样来往自由呢? ⑺颜色:指容貌。 ⑻这句指李白的处境险恶,恐遭不测。祝愿和告诫李白要多加小心。 ⑼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七》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前言】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注释】 ①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②荐:进奉意。 ③树:种植意。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鉴赏】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2012-5-16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的两句诗可谓是他性格高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知识扩展】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

感遇十二首其一翻译、解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鉴赏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 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出自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③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 赏析 《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此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教学参考 0527 1349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 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