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10T14:58:31.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珠凤亓剑凤

[导读]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刘珠凤亓剑凤(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293-0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方法将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系统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掌握康复知识与技巧情况和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指导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指导效果明显。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偏瘫康复指导

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们对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程及住院日期,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按护理路径的宣教模式进行康复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72例病人,均首次发病,并经临床诊断和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合并一侧肢体瘫痪,肌力均≤2级。男98例,女74例;年龄48~75岁,平均63岁;左侧瘫痪94例,右侧瘫痪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随机健康教育方式,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及常规的医学疾病知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统一制定康复指导路径表,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每例患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路径。具体内容:第1~3天:责任护士或当班者向患者及家属了解病史、饮食及生活习惯,解释卧床休息的机制和重要意义。指导并示范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及更换体位的方法。第4~7天: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相应的指导,有针对性的做好解释工作,尽快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第7~14天:对患者进行离床期的康复指导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对患者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第14~21天:对患者进行步行期康复指导,继续给予生活能力指导。请“老病人”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康复锻炼。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照路径的指示进行康复指导。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教育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判断,有效: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肌力达Ⅳ~Ⅴ级,语言清晰,生活自理,能参加一般劳动及工作;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力较护理前提高2级以上,可独步,语言较清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所恢复:肢体活动范围及功能有所好转,肌力较护理前提高1级。无效:经2~3个月的治疗护理未见好转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见

2.3 两组患者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

3 康复指导内容

3.1 心理康复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对突然发生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易怒、悲观、失望心理,常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对治疗缺乏信心[2]。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赞赏、肯定的语言,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动,唤起他们对肢体康复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康复护理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患者“自我护理”模式,护士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帮助、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的残余功能,使患者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3.2 卧床期康复指导①卧位指导:保持良好体位和肢体功能位,应从患者入院开始,它是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可以是仰卧位或侧卧位,体位更换由护士帮助进行,每两小时一次。无论何种体位都要保持头平,患侧上肢肩向前,肘伸展,不垂腕,下肢髋前伸,膝微曲,脚掌与小腿保持垂直。切忌拖拉患肢,防止肩关节半脱位。②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指导:被动运动由护士站于患侧,指导家属先拍患肢肌肉使其放松,然后自上肢的肩、肘、腕、指各关节做外展、外旋、内收、内旋、握拳、松拳,下肢髋、膝、踝、趾关节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前伸等各个不同方向活动,每关节训练5~10次,每日2~3次。主动运动由患者执行,护士指导其以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的活动和移动,每日交替运动4次。桥式运动使患者平卧,下肢屈曲,双脚底平放于床上,护士指导家属立于患侧,一手按住患者双脚,另一手托住臀部,指导患者由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抬高臀部、躯干,训练次数10~20次。③日常生活指导:主要培养患者关心和使用患侧的习惯,把床头柜和日用品都放在患侧,使患者拿取物品从健侧跨过身体至患侧,以增加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进食、洗脸、刷牙、梳头等日常活动患肢不能进行时,应用健肢,尽量不依赖他人,同时指导患者在床上移动和起坐活动。

3.3 离床期的康复指导①平衡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耐久耐力训练,起立训练,起立平衡,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床上转移,轮椅转移等。活动度不宜过大,以患者能支持为主,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最好每次能保持平衡30min,3次/d。②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此期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应指导患者穿脱衣服,穿时先患肢后健肢,脱则反之。进食时用患肢拿饼干、水果入口,拿杯子喝水,用梳子梳头,用厕整理衣服等。

3.4 步行期康复指导①站立行走训练:下肢功能的恢复一般较上肢早,因此在患病后2~3周可进行行走训练,站立平稳后有两人搀扶试走。走时抬头平视,按行走命令迈腿和身体重心转移,训练次数和时间应逐渐增加,然后进行上下楼梯、作业疗法等各项训练。②日常生活指导:除以上日常生活指导外,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汤勺进食或筷子夹菜、握笔写字、画圈、穿脱衣服、扣扣子、整理床铺。患者上下楼梯时双手扶杠,先健足后患足,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要求所有日常生活活动都用患肢进行或健、患交替进行。

4 讨论

有关研究表明,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