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异同

中西文化的异同
中西文化的异同

中西文化的异同

摘要

中西文化异彩纷呈,构成文化的要素数不胜数,而音乐绝对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音乐上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从音乐中体现出来。中西方的音乐各具特色,主要的表现在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在下文中将会提及音乐的含义、中西音乐的特点、中西音乐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体现差异的主要几个方面以及中西文化的相同点等内容。

关键词

音乐的含义音乐特点中西音乐差异差异原因相同点

正文

一、音乐的定义

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二、中西音乐的特点

中国音乐的特点: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中国的情韵可以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或者可以说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画壁的动物飞腾之象。

西方音乐的特点:西方音乐注重的是和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

三、差异的具体体现

(一)乐器方面

中国乐器主要包括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拉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笛子、唢呐、箫、葫芦丝等;弹拨乐器主要有古筝、琵琶、柳琴、月琴、扬琴等;拉奏乐器主要有二胡、高胡、马头琴等;打击乐器主要有鼓、磬、编钟等。

例如古琴,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后人誉为哲学性的艺术,位居“琴棋书画”之首,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西方的乐器分为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键盘乐器和打击乐器。木管乐器主要有长笛、单簧管、双簧管;铜管乐器主要有短号、小号、长号、大号和圆号;弦乐器主要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弹拨乐器主要有吉他、贝司;键盘乐器主要有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打击乐器主要有架子鼓、三角铁、大鼓、排钟、木琴。

例如小提琴,它在西方乐器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是弦乐族系中的高音成员;音域超过三个八度,是所有管弦乐队必不可少的正规乐器。小提琴也是最富有表

现力的乐器之一。

乐器上的不同影响着中西音乐的演奏方式的不同,西方的交响乐演奏宏大的气势,东方的独奏演绎情感的细腻,形成了一道中西音乐各自唯美的风景线。

(二)情感方面

西方音乐重理性,中国的音乐重感觉。在音节方面,西方月有十二个自然音而中国古人只找到五个音;在记谱方式上,西方用的是五线谱,而中国没有如此直观的记录方式。

西方音乐重结构,中国音乐无结构。在文艺复兴期间的音乐作品里可以发现几乎所有作品额结构性很强,比如巴赫的作品;相对的,中国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多注重意境而忽略结构。

西方音乐具有复杂性,中国音乐具有单一性。中国古代很少把很多乐器放在一起演奏,而西方在乐器的使用上非常讲究,众多乐器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比如说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它是由当时法兰西共和国驻维也纳大使博纳多特将军督促形成。那时,带领法国军队进行战斗的拿破仑是他理想中的民族领袖,以此为背景,他创作了《英雄交响曲》,作品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勇敢、乐观、坚强。而与之相似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也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中国的音乐人士创作的不是交响乐,而是合唱音乐。《怒吼吧,黄河》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下创作的长篇诗歌,而冼星海听到这首诗的朗诵时,连续六天六夜的创作,谱写出了不朽的著名乐章——《黄河大合唱》它表现的是全民族团结一致之情,抗战不可阻挡之势。

四、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国音乐重情韵,西方音乐重和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追本溯源主要是因为中西文化在文学上的注重点不一样。西方受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和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影响,创作的作品具有结构性强、和谐的特点;而中国音乐的情韵主要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飞腾之象。在思考问题方面也是感性思维居多,从而在音乐的创作上体现的是感性而非理性。

还有一个影响因素,我个人认为是社会环境。在古代,几乎全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与外界联系甚少。当一种思想形成后,因为受外界影响微乎其微,所以要改变时很困难的。从而在音乐创作的情感、方式上很难有跨越式的发展。而在西方,虽然当时他们也是帝制的国家,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这就促成了他们的交流渠道,不管是情感还是创作方式都能在交流中得到提升。

但是,不管是文化注重点还是社会环境,它都不是造成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造成中西方音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西方人看世界是采取科学的、数理性的态度,是“物我对立”。中国人是以老庄思想,认为宇宙是个空灵的空间,人自在虚空中,尔我不分,浑化为一。虽然,中国音乐也具有和谐,具有科学,但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而西方音乐,形式美才是主要的一环,摹仿自然与形式美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

五、中西音乐文化之同

音乐不分国界,不管中西方音乐有多少的不同点,他们还是能相互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说明中西方音乐除了存在差异外还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比如节奏上,中国以山西的锣鼓为例,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淳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鼓乐音响效果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有力,具有黄土地上特有的粗犷豪放风格和浑厚底蕴。在非洲,鼓的功能和用途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乐器它是非洲音乐的代表,,非洲鼓所展现的技巧和激情深具震撼力和影响力。非洲音乐中最突出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最重要媒介。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所无法替代的。

又比如“中国民族管弦乐”,民族管弦乐是指由新型综合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音乐。广义上讲,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属于民族管弦乐队,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规模,与传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不尽相同,所以,“民族管弦乐队”的概念又可以专指现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民族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的乐队组合借鉴了西方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乐队的乐器由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组成,被定名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规模一般在三四十人以上,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一般在40~100人左右,由“吹、拉、弹、打”四组乐器组合而成,而且吹、拉、弹三组又各自具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高、中、低音乐器,能演奏多声部结构的乐曲。所以这种新型综合性民族管弦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音响规模宏大。民族管弦乐队初建及发展过程中,始终追求乐队交响化的表现能力,在我国各种传统民族乐队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编制,通过不断的实验、改进而逐渐成型。可以说,中国民族管弦乐是“东方的交响乐”。

细细比较,中西音乐文化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即使你们不互通语言,但却可以用音乐交流,中国有“以音会友”之说,我想其中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吧。因为音乐上的相似之处,使得不同国界,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情感上可以交流,互诉心情。

总结

中西音乐文化有异有同,在情感方面总觉得西方音乐比较宏大,适合盛大的场面,东方音乐比较细致,适合细腻的情感。

音乐无国界,中西音乐同是世界音乐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拥有共性的同时又拥有各自的特性,同是世界音乐领域必不可少的一抹浓厚的色彩。两者虽然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是中西音乐在情感的表达、演奏方式等方面相互借鉴,形成了自己民族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亮点。也为世界音乐添上重要的一笔。

参考书目:《大学音乐鉴赏》余丹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中西音乐差异之初探》柳浮云2004年11月22日

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区别

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区别 摘要:本文致力于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性的善与恶、法制和宗教的形成的角度分析问题。 要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制度的区别,必须从其各自的起源和衍化过程中有哪些环境的区别说起。 西方文化的起源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犹太文化,后集成为宗教即基督教,经过文艺复兴后,形成了现在新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存(基督教和天主教其实差别不是很大,而新教则与其差别甚大)。大多数认同《圣经》中人性本恶,人有原罪,所以人需要向上帝祈祷,获得宽恕,才能上天堂,如果罪恶不能得到宽恕,就下地狱。崇尚自由,但又保证他人自由,法制比较完善,主张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即便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亦有此趋势),比较特别的是美国的州立立法权、司法权。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考虑,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最早形成的是商品交易经济,所以必须要求交易双方平等、自由、诚信,才能保证交易的活力,而且商品交易最核心的是契约,人们之间确立关系靠的是契约关系。夫妻之间结婚时,神父在教堂问男方,你愿意娶她为妻,成为她合法的丈夫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永远疼爱她,保证她,不离不弃,一生一世吗?男方答愿意。同样问女方你愿意嫁他为夫,成为她合法的妻子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病症还是健康,永远信任他,支持他,不离不弃,一生一世吗? 女方答愿意。然后,双方带上戒指,宣布可以结婚了,建立了夫妻关系。可见,双方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签订契约,建立关系。而在西方,此类例子屡见不鲜,宗教是人类与上帝签订的契约,赎罪去天堂、不赎罪下地狱,法律是人与社会签订的契约,科学是人类与自然签订的契约等等。而这个最重要的契约,其实是很不容易被遵守的(相对于良知而言),在西方必须要得到保证,所以西方的法制体系很早就建立了,并且发展的很完备。而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的法律是约束“坏人”用的,是行为的底线,而人们又发现它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些人专门打擦边球、找漏洞,或者不干坏事,也不干好事,有将如何呢?于是,他们创造了宗教,用上帝、用天堂和地狱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就此观点上看西方是比东方好是要实在一点的,毕竟西方只美化了一个上帝和耶稣,而东方则美化了孔子、孟子以及各位皇帝神仙),让人们相信善,克服原罪,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还因为他们的平等、自由、人性是恶的,所以他们不相信掌权者都是好人,(即使华盛顿是好人,可不见得后来者都如林肯一样),所以他们在经过中世纪的政教合一的迫害之后,在文艺复兴后,坚决地把政教分开,而美国甚至达到三权分立,同时,他们仍担心他们的政府会成为多数人的暴政,所以他们的州有一定立法司法权、可以和联邦抗衡。 而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炎黄农耕文化,后来虽然受到北方匈奴文化(匈奴、胡、突厥、辽、夏、蒙古)、西方佛教文化、岛国文化(日本)的影响,但其内核仍是农耕文化,她有法、墨、道、儒、兵、纵横等流派,与乱世,则兵、法纵横,于不乱世,则独尊儒术。她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制,而中国人多主张人性本善(趋向于孟子,虽然荀子也有人恶说),但是没有形成宗教,(虽然大多数西方人称之为儒教,但是我个人不赞同,原因:一、中国流派众多,儒教从来没有全胜过;二、儒家重在经世致用,修身制国齐家平天下,不是宗教的精神归宿;三、在大多时候,儒家只被当成工具,而不是信仰),中国自秦朝以来,虽然曾经四分五裂过,但是追求大一统,(与美国州、联邦不同),而且中国历来实行人治,有天子之说,皇帝情结,(现在也有),虽然经过五四运动,但是变革不彻底,是跟日本一样的被迫式、有趋向性(向西方发展)、没有对自身进行彻底反思和批判革新。于是有了现代中国的四个无——无思想(多是老掉牙的或者人家的)、无法制(大多在只学人家的)、无道德(是非善恶荣耻不分)、无方向(不知道走向何方——也许只是我自己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所以最核心是与自然打交道和与人打交道,与自然打交道于是有了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人打交道于是主要形成儒家的思想,仁、善。农耕文化中,人与人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西文化异同

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方文化古典淡雅,底蕴深厚。从地域的角度上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分类,恰好是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完整概括。那么,这两种文化有何异同之处呢,下面就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异同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二、法制观念的异同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在中国人

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但由此产生的弊端是: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旗帜,造就了今天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不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国,把入侵别国当成了文明的推进,与中国人讲究和平共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2020年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 【提要】“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王开岭 《精神明亮的人》)伊格诺贝尔奖的目的正是西方鼓励各种有些并不 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奇思妙想。反观中国的科技奖励,多是经世致用,为现世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发明。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想象力和 创造精神有不同的标准。这归根到底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导致的,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心态文化与行为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产 生差异的原因,并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一、综艺节目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奇葩说与美国艾伦脱口秀的异同 《奇葩说》由马东主持,开播以来邀请到蔡康永、金星、罗振宇、张泉灵、高晓松担任导师。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 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辩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备受争议的 话题,通过辩论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思考。《艾伦秀》是美国由CBS电

视台推出的一档热门脱口秀,主持人艾伦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 受青睐,2003年9月3日首播,自开播以来,该节目结合了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已获得33个日间艾美奖,成就显著。两档 节目都以轻松幽默作为节目的特点。下面从两档节目内容形式、主持 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异同点的对比,从此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首先是两档节目的相同点:1.内容形式。从内容上艾伦脱口秀和奇葩 说多选用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作为节目内容。艾伦脱口 秀邀请奥普拉?温弗瑞、贾斯汀和帕丽斯?希尔顿等名人。《奇葩说》 同样邀请在媒体领域比较有名的人物作为节目导师。《艾伦脱口秀》 和《奇葩说》每期的话题多是贴近生活,是当下热点,也是广大群众 所关心的问题,如“没钱要不要生孩子”“小朋友被欺负了是应该鼓 励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伴侣的钱是不是我的钱”等,这些话题很容 易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观众的真实生活以节目的方式呈现 并进行探讨,给观众一种很近的感觉,能抓住观众的心。摆脱了以往 节目以道理说教模式。而不是趾高气扬地在大谈阔谈在很高端的东西,开启说教模式。2.主持风格。主持人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受青睐,《艾伦秀》里的笑话和明星采访,几乎都是节目组的原创,加入 艾伦的个人生活。 《奇葩说》也一向因幽默而深受观众喜爱。这两个节目都把生 活中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辩论,是在幽默愉悦且大胆的辩论中将观点说出,从而起到道德引导等作用。3.商业宣传。《艾伦秀》,艾伦会在 节目中大篇幅做广告,但做得不叫人反感。艾伦不仅明目张胆地跟全 世界人做广告,而且她做得大家都想看。这无疑体现了西方的开放。 这与中国许多植入广告就有明显不同。在广告植入这一块奇葩 说也比其他节目做得好,为中国节目的广告植入开辟了一个先河,应

中西方文化禁忌

注意,笔画的中英文名称并无公认体系。点——dot,即tiny dash。横——horizontal,即rightward stroke。 竖——vertical,即downward stroke。

提——rise或rising,即flick up and rightwards。尾部变尖锐(taper)。捺——press down或right-falling,即falling rightwards,flattening at the bottom。 撇——throw away或left-falling,即falling leftwards,with slight curve,not very curved。折——break或turning,即90 de gre e turn,going down or going right only。

钩——hook,即appended to other strokes,going down or going left only。 弯——bend,即usually concave 凹的on the left。 斜——slant,即usually concave on the right。 笔画stroke 点、横、竖、撇、捺、折、钩、提dot stroke, horizontal stroke, vertical stroke, left-falling stroke,

right-falling stroke, turning stroke, hook stroke, raising stroke 复杂笔画可以从上述基本笔画组合而来, 例如,竖钩即可为…vertical?+…hook?。 每个汉字不同笔画书写顺序是固定的,即 笔顺。在不同书体中,或在不同地区(中 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笔顺可能不同。永字八法(Eight Principlels of Yong;见篇首图)包含了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与笔顺。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第一章: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第二节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第三节 “文化” 释义第四节文化的性质与特征第五节跨文化比较方法论第六节我们的比较观 一、什么是文化? 广而言之,文化可以包容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像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二、“文化”释义? 1.把文化看作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三、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首先,我们赞成把文化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其次,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作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其四,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第二章:寻根 第一节河的赐于与海的磨砺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第三节家国与城邦

论中西禁忌习俗

论中西禁忌习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日益增多,有中西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往中难免产生误解,而禁忌就是其中一个最敏感的话题,禁忌无所不在,大到政治、文化、外交,小到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如果对交往对方的禁忌不了解,触犯了对方的禁忌,那么交往就无法进行,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误会产生,了解西方禁忌习俗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禁忌禁忌习俗中国西方 一、中西禁忌习俗的意义和目的 (一)禁忌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日益增多。有中西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往中难免会产生误解,而禁忌就是其中一个最敏感的话题。禁忌无所不在,大到政治、文化、外交,小到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如果对交往对方的禁忌不了解,触犯了对方的禁忌,那么交往就无法进行。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误会产生,了解西方禁忌习俗是十分必要的。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的了解对方,意识到怎样在合适的文化氛围中,做出恰当的语言交际行为。如果意识到交际失误,怎样采取补救措施,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规范,避免交际冲突。论文中涉及到的中西禁忌习俗,可以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避免人际冲突,保证交际顺利实现。 (二)禁忌的目的 禁忌是十分敏感和不详的,它在跨文化交际中为我们设置了障碍。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不慎触犯了禁忌,会导致对方产生误会 ,甚至拒绝继续来往,因此,研究禁忌可以避免不愉快的事发生,促进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禁忌的定义和起源 (一)禁忌的定义 “禁忌的国际通用名词是Taboo或Tabu(英文,音译‘塔布’或‘塔怖’,意译即禁忌),这个词来源于中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系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音译。”

论中西文化差异

论中西文化差异 陈曦 (大气科学学院长望2班20111373013) 摘要: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也是这些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生活,本文主要从饮食与建筑方面来探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中西建筑艺术、差异 “吃穿住行”向来是国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和民众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国家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着本国的特色,中西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本文主要从饮食与建筑这两面来论述中西之间的差异。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首先是饮食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究排场,西方人提倡简单、随意。中国人无论是举行酒店宴会还是家庭宴会都十分重视菜式,讲究排场,酒菜要丰盛,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这还不包括在主菜之前的冷盘,开胃菜,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的点心、主食和水果。食材越珍贵,菜肴越丰富,就越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也方可显示主人的身份。如果一桌菜全部被吃光,主人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一般准备的菜的量远远超过客人所能消耗的量,这大概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持家要检,待客要丰。”正是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得他们在请客吃饭时注重排场,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它是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而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也只不过是六道菜,并且只有其中两道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菜,其余的不过是陪衬。若是普通的请客吃饭,饭菜则更为简单普通。例如,在美国,朋友聚餐会采用一种称之为“potluck”的方法,即每个人带一两样食物到主人家,然后大家一起分享。西方人将吃饭看作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结交朋友的机会,这一观念使得他们更加关心宴会的自由化与多样化,也使得他们开动脑筋,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就餐氛围,因此,西方人请客吃饭并不在意菜式是否丰盛,宴会的规模是否能彰显他们的身份。 其次是饮食内容上的差异——中国人追求美感,西方人则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为止已产生了诸多菜系与流派,每一种菜系都毫无例外地体现出了一个“精”字。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中反映出的是古人对食物的内在品质的追求,这种意识存在于每个时期的中国人的脑海中,中国人受其影响,将这种对精致的推崇发扬到整个饮食活动的过程中,从选料、烹饪、器皿乃至环境无一不突出强调这个“精”字与“美”字。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明显没有中国这么讲究,比如英国,菜式单一,烹饪方法与中国相比更是望尘莫及。但是西方人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讲究科学的搭配。比如说,他们喜欢吃未煮熟或是生的蔬菜,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最后是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中国人喜爱团团围坐,共享一席,西方人则推崇走动自由。中国人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大家一起享用。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而在西方,较为流行的餐饮方式是自助餐,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 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 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 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 1]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有各自文化体系。下面主要总结一下: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1)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勤劳、勇敢、热情而又积极进取。然而中美民族性格上是有差异的, 它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 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因此, 便形成了传统的公私义利的观念。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意识, 注重个人价值。美国的个人主义表现在: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 就不会有人去干涉, 即使父母、兄长也无权干涉。这一点有其明显优越性, 它使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得多, 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 而是与其协商或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2)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 傅雷曾经说过:“中国人和西方人之思维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 重含蓄;而西方人重分析, 细微曲折的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个体的、抽象的、独特的。 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和“内向性主体精神”与美国人的“征服欲望”和“外显性客体精神”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而成的。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 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 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 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 所以与此相适应, 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2)民族历史的影响。 中国历朝历代推行的是一种“重农抑商”的政策, 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不像商品经济下的财富积累暴起暴落, 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分化和差异不那么显著。人们之间的连结容易趋于稳定, 再加上小农生产的特点, 形成了个人对于群体的依存关系, 这些都与中国人的群体意识的形成不无关系。与此相反, 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的人。另外, 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 人口流动性比较大, 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 (3)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 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 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 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 是一种以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教学提纲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 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 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

二分对立。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 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 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 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 演绎式归纳式 线性圆周式 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 重形合重意合

中西方禁忌文化 (2)

中西方禁忌文化 组长:马文莉(2011142134) 组员:符小群(2011142102) 吴可嘉(2011142132) 花毛措(2011142160) 锁溯(2011142139) 谢琦(2011142143)

禁忌的定义 禁忌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忌讳的一些行为、事物和思想等。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 禁忌的国际通用名词是Taboo或Tabu(音译“塔布”或“塔怖”),该词源于中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原为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含义是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和不可接触的.

禁忌的起源禁忌的起源一般认为有四种观点:(一)灵力说:灵力说更多的是 着眼于禁忌的原始状态,禁忌 是从鬼魂崇拜中产生的。实际 上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 禁忌的认识,它分析了人们对 灵力的信仰以及由此一信仰而 产生的情感诸如崇敬和畏惧等 等,并据此而追溯到了禁忌的 来源。一般说来,灵力说更多 的是着眼于禁忌的原始状态和 原始的禁忌状态的。

?(二)欲望说:欲望说将禁忌归结为心理上对欲望的抑制。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写道:“塔布是一种有某些权威从外部强行施加的原始禁止,它针对的是人类所屈从的最大欲望。”欲望说认为欲望的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它主要从心理学上对禁忌的来源进行了追溯。

(三)仪式说:仪式说指出,禁忌来源于仪式无理的社会规定性。它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禁忌的来源作了说明。弗雷泽曾在《金枝》一书中提到“有时,社群首领、酋长或神权的代表人物(如巫师等)就可以有权宣布任何事物为禁忌”。原始人类处于社会化的需要,并不真正的去思考或考察此种禁忌形成的合理依据,而是随着社会化的约定俗成,强制服从。(四)教训说:这一观点认为禁忌来源于人们把对某种偶然因素的共同误解作为教训来加以汲取。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英语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 There is a table which compares Chinese an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with respect to certain cultural conventions. 中西差异的实例,不得不看。 Situation1 英国人对家人的帮忙会说谢谢;而中国人认为帮助家里人是一种义务,所以无需言谢。 Interactions: hel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Conventions: politeness Chinese Conventions: one's own obligation, no need to thank or be thanked 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Expect polite expressions like 'please', 'thank you', etc. Situation2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对待他们是十分友好的,但是有时候会问出一些令他们感到尴尬的问题,比如问他们的年龄和工资。 Interactions: conversation between people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Conventions: conversational topics, privacy, taboo, openness, directness Chinese Conventions: Many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sk about age, marital status, and even salary when first meeting one another. To them, these are open conversational topics. Knowing a person's age helps them use appropriate terms of address, such as 'Lao Wang', 'Xiao Li', or kin terms such as 'uncle' or 'aunt', etc. And Chinese people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family life, so naturally talk of family members features as a common topic. As to salary, since there is a national system of salaries, people usually don't consider it a secret and they talk about it openly. 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In Britain, weather and sports are common topics. Some taboo questions: age, marriage and salary. These are considered too private or too personal to talk about when first meeting someone. Situation3 中国人结伴出游的时候,如果买什么东西,去买的人一般都会按照人头购买,即便有人客气地说不要;和外国人结伴出游,如果你客气地推说不需要某样东西,那么对方真的就不会给

反思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

反思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有着巨大差异,从根本上说,西方是“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而中国盛行“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这两种文化形态在历史上各按自身的逻辑演进。进入近、现代之后,两者既有意义上的相互缠绕,也有本质上的截然不同。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以德治人”,集体主义价值观根基深厚。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定位于“个体主义”的价值目标,而中国选择了“人类解放”。今天,当中国又一次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选择时,是改用“个体主义”的价值目标?“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还是取“个体主义”与“人类解放”的价值互动和结合呢?我们认为应该选择第三者。 一、个体主义 西方文化价值源发于西方原始宗教中。作为一种思想,“个人主义”很早就出现了。但比较完善个人主义思想则首先在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但是,“个人主义”这个词本身首先在法国出现。时间是大革命以后,创造这个词的人是法国政治评论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他看来,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是自私自利的,是一切为我为中心的。在美国,个人主义精神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在殖民时期,拓荒者们已不在享有文明社会的安逸和舒适,他们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种精神从早期殖民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是美国人信奉的精神之一。到本世纪中期,个人主义有了新发展。与以前不同的是大多数的西方人都不在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成是势不两立,相反地,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个体主义作为西方近代启蒙的价值目标,其孕育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历史语境,它更是近代社会逻辑沿革的必然。这也就是说,“个体主义”作为西方近代的主流价值目标,除了呼应其古希腊的启蒙先声之外,更是中世纪与近代价值逻辑符合规律演进的产物。此外,“个体主义”也并非某种内容单一的简单范畴,其内涵涉及政治、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价值领域,是经过许多哲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学理。实际上,如果“个体主义”不包括这些内容,它就不能成立,或至多只是一个空壳而已。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历史中,“个体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交相缠绕、难以截然分开的。一方面,个体欲望的解放不可避免地激发个性能动创造历史的动力,从而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个体欲望的过度膨胀,如果失去必要的约束,也会导致极端利己主义而成为社会的公害。所以,个体主义对西方文明的建构有着历史意义的地位,不能予以全然否定;但个体主义的时代性、阶级性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难以全盘肯定。 目前,我们尤其需要从整体观、动态观和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如实地评释“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真正意涵与历史作用。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对“个体主义”作多向度的全面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