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参考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如火山爆发、地

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

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4.1962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年代末“环境十年”,

80年代末“减灾十年”,90年代末“能源十年”。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

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P7)

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P9)

8.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

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

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10.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1.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以更新再被利用。水、土壤、动物、植物(包括森林、草场)、微生物等等。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同,有些较快,有些较慢。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形成极其缓慢,有的需要数千年,有的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矿物是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大多数岩石、泥炭、煤、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12.地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运动与转化的过程。构造循环和水文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次循环。

13.造岩矿物仅有六种: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

14.八种元素构成了岩石重量的98%: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5.根据决定矿物特征和出现的阴离子或阴离子团,矿物通常分为八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自然元素类。

16.岩石是指除了水、沉积物、土壤和有机物以外的地球组成物。分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影响岩石强度的五个因素:力的类型与大小、岩石类型、围岩压力、温度和时间。

18.因大气、地表作用力而使岩石强度衰变的作用为风化作用。这个作用可以使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发生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

19.风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分类:

物理风化:(1)应力释放:开挖岩石围岩或盖层导致岩石剥离;(2)晶体生长:如一些盐类矿物;(3)植物生长:根系发育产生

膨胀压力;(4)昼夜温差变化可引起岩石内部物质膨胀与收缩;(5)冰楔作用:岩石缝隙中水结冰可以对围岩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局

部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包括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它可以破坏岩石结构,降低矿物密度,增加岩石溶解能力,主要化学反应有:(1)氧化作

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盐化。

20:土壤:土壤学认为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而工程学则认为

土壤是地面以下所有的松散沉积物;地质学则认为土壤厚度是基岩以上所有的风化层厚度。

21.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冲积土)、生物因素(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

22.重力运动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运动形式:蠕动、滑坡和下沉。

23.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50座活火山,其中超过3/4的火山环绕太平洋形成火山环带。

24.活动期:活火山: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而有史以来不再活动的;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有过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

25:根据火山喷发的剧烈程度和爆发程度分类:

培雷式火山: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含气体多,爆炸猛烈,呈中心式喷发。其典型的火山是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

维苏威式火山:喷发时宁静——猛烈阶段性明显,间歇时间长,节奏性喷发。其典型的火山是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

斯特隆博利式火山:爆发时形成炽热的碎片及白色烟云。其典型的火山是意大利的斯特隆博利火山。

夏威夷式火山:流动性大,含气体少,没有爆炸现象,呈中心式喷发。

冰岛式火山:熔岩沿构造裂隙溢出,非中心式喷发。

26.火山活动的益处:

火山活动喷发的气体营造了大气圈和水圈,而且火山活动也是陆地地表的主要营造过程。

常常产生意外的肥沃土壤,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快速风化使火山物质变成了利于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矿藏。

常常提供重要的地热资源。

旅游资源。

27. 地震的分布:

地震震源是地球深部能量释放的位置,有浅源(<60km)、中源(60~300km)和深源(300~700km)地震之分。

地震的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是地表的地理位置。

地震的发生与天气、时间似乎没有关系。

28.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这五个地区: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29.洪水是指流域内集中的大暴雨,大面积、历时长的大量降雨或不寻常的融雪而汇入河道的径流。

30.厄尔尼诺:影响全球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大气和海洋循环变化的现象。指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洋表面异常增温并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天气影响。与之相对应,自1985年起,中东太平洋海表异常变冷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

31.碱性弱碱性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元素富集腐殖质贫乏,气候干旱;属于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热量充分,蒸发强烈,水分不足,地表径流不发育,潜水位低,土壤透气性好,为氧化环境。腐殖质缺乏。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中钙、钠、镁、硫、氯、硼、钒、锌、铬、铜、钼、镍、硒、砷等元素富集。钙过饱和。标型元素是钙、硫、氯和钠。

32.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

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

主要病变是发育期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变性、坏死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者可导致矮小畸形,终生残疾。

地界性地方病。关节疼痛、增粗,晚期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各类地貌、地形的相对低洼处:水流不畅,土壤潮湿,植被发育,腐殖质富集;或是位于黄土高原的残垣边坡,沟壑地形;或是有湖沼相沉积的平原或宽谷,而在高亢、开阔的地形中,病情几乎很轻。

地区分布:

1)主要分布在我国从川藏到黑龙江的狭长地带

2)自然延长波及苏联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北部山区

3)世界其他地区没有该病存在

时间分布:

1)霜期早、秋雨大、粮食水分高的次年多是大骨节病的高发年

2)各病区多发季节有所不同,一般春季多发

3)致病因子活跃的地方,四季都有新发病人

人群分布

1)多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成人中新发病例极少

2)未见明显的性别差异

3)民族间患病率差异取决于主食的粮食种类和生活方式

33.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 (keshandisease)

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坏死性心病。

根据心功能状态和发病过程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潜在型。

病因学:地球化学说,微量元素(主要是硒)、氨基酸、维生素缺乏或失衡等引起克山病早期心肌损伤

生物病因学说,包括自然疫源性虫媒学说、肠道病毒传染学说和真菌毒素中毒学说,至今均未取得足够的证据证实。

地区分布

1)病区从东北至西南形成一条较宽阔的地带病区

2)多为大山脉两侧半山区或丘陵地带

3)地貌多呈侵蚀区,地表水流失严重,致使硒等元素贫乏

日本和朝鲜北部山区也有过本病报告。

时间分布

年度多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年度发病波动较大,有高发年、平年和低发年之分。

季节性:虽然该病在一年的每个月份均可发生,但急型和亚急型有明显的季节多发的特点。

人群分布

年龄生育期妇女和儿童为高发人群

性别北方急型克山病女性发病比同龄男性多1~2倍以上,高时可达4~7倍

职业决大多数是自产自给的农业人口

家庭集聚性克山病有家庭多发现象

民族民族混居地区,若其生产、生活方式无相似则发病无明显差异

34.地方性氟中毒

按氟的来源不同分为: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

地区分布

世界广范分布,以中国、印度最为严重

国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目前重病区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3省交界的山区和重庆东部、湘西、鄂西的山区,北方也有散在发生;饮茶型氟中毒分布在有饮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包括四川、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云南等省区

时间分布

该病的发生与季节年份无明显相关

人群分布

氟斑牙

无明显的性别、种族差异

婴幼儿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白垩样改变

氟骨症

主要发生在成年16岁以后,特别是30岁以后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病情通常女性比男性严重

35.地方性碘缺乏病

??????????)冰川()淡水()深层高矿化度水()陆地()海洋()全球(%7.1%2%4%6%94%100碘缺乏病(Io dine deficiency dis orde rs,IDD )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

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包括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肿)

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

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亚克汀)

由于碘缺乏引起的胎儿流产、早

产、 死产、先畸形等

病因学:碘缺乏 碘缺乏病的影响因素:致甲状腺肿物质、营养因素、环境污染、遗传因素

地区分布

ID D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受威胁人口最多的一种疾病

流行较重

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 欧洲的阿尔卑斯和比里牛斯山区

南美的安第斯山区 非洲的刚果河流域

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北美洲的五大湖盆地

全球共有22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38%)生活在缺碘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IDD 分布广泛、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 特征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乡村多于城市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流行地区的人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5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少,一般在青春发育期开始发病,随着年龄增高患病率增高 ,40岁以后逐渐下降

愈是病情严重的地区,甲状腺肿发病的年龄愈早

10岁以前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成人患病率女性>男性,但重病区患病率性别差异小

预防策略

“全民食盐加碘” 合格碘盐的碘含量标准: 35 ± 15mg/k g

预防措施

碘盐 碘油 碘化饮水 碘化食品和调味品

36. 按照矿产的可利用成分及其用途可分为金属、非金属、能源三类。

37. 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93%和95%左右。由于矿物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38. 岩溶塌陷是岩溶充水矿床疏排地下水所引起的。在地下矿产开采中,由于矿坑的强疏排水及矿坑的突水、涌水等,使许多矿区产生了岩溶地面塌陷,从而造成建筑物裂缝倒塌、农田毁坏、道路中断、采矿滞产、甚至停产、矿井报废等,其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

39. 地球的表面积约5.1×108km2,被水覆盖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地球上的水以多种形式存在,有海洋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水、沼泽水、大气水、冰川、永久雪盖、土壤水等。 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40.水资源枯竭:过量引用地表水导致河湖干涸、过量汲取地下水引起区域性水位下降。

41.水质恶化

一方面,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强度在不断增大;而另一方面,用水过程中进入水循环的污染物类型、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1)地表水污染分为两种: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2)地下水水质恶化: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各项动态包括水位、水量、水质及水温处于天然的动平衡状态,其中包括水分与盐分的动平衡。

在人为因素的支配下,水盐平衡也会打破,表现为水质的变化。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不仅能够引起水量平衡的破坏,也是水盐破坏的主要因素。

具体表现为:地球化学环境的改变引起水质恶化、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引起水质恶化、含水层串层导致水质恶化、地表化学物质侵入导致地下水污染

42.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下降运动。除了抽汲地下水能够引起地面沉降外,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也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4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是指岩溶发育地区,上覆土层或隐伏岩层顶板在人为活动或天然因素作用下特别是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的环境效应作用下失去平衡发生的下沉或突然坍塌的现象。

44.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城市的起源离不开水2)城市的生存离不开水3)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4) 城市功能的完善离不开水

45.城市水资源系统特征

一般认为,城市水系统由城市水源、城市供水、城市用水和城市排水等四个子系统组成。

城市水资源系统与其它水资源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人工干预强烈2)强调安全性3)动态规律性4)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核心的排水系统5)城市用水需求广泛

46.城市化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1)水系形态2)蒸发和降雨3)地下水4)地表径流5)水土流失6)水质污染7)水生环境8)城市边缘地区

46.城市化与固体废弃物

有害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1)安全掩埋2)土地施用3)地表储蓄4)深井处置5)焚化6)土地处置的替代方案

47.固体废弃物处置场的有害污染物,主要由六条路径进入环境:

(1)甲烷、氨、硫化氢、氮等气体,挥发进入大气。

(2)铅、铬和铁等重金属停留在土壤中。

(3)氯化物、硝酸盐和硫酸盐等可溶性物质快速穿过土壤和回填物,进入地下水系统。

(4)如果有地表径流,就会把渗出水带入地表水网络。

(5)在处置场生长的作物和覆盖植物会选择性地吸收重金属和毒性物质,进入食物链传递给摄食的人类和动物。

(6)如果含有毒性物质的植物残渣留在当地,会透过土壤和通过径流作用回归环境。

48.城市化与有害化学废料有害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1)安全掩埋2)土地施用3)地表储蓄4)深井处置5)焚化6)土地处置的替代方案

49.普雷斯顿提出了地球科学研究的两个中心目标:

(1)地球从一个荒芜地貌演变成今天看到的充满生机而复杂的景象,其过程如何?

(2)在理解这个过程的基础上,更有效地管理环境。

50.通常,将“气候(Climate)”定义为特征化的大气层条件。对于某个特定地区而言,气候变化是复杂的,其组成不单是平均降水量和温度。

51.地球大气层好像一个复杂的化学工厂,里面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反应过程。其中,不少反应发生很大程度上受到阳光与生物化合物的影响。人类呼吸的空气是一个包括78%N2、21%O2、0.9%Ar、0.03%CO2和0.07%其它痕量元素的混合物。当空气受到污染后,还会包括甲烷、臭氧、一氧化碳、氮与硫的氧化物、硫化氢、碳水化合物等。在大气组成中,水蒸气的含量变化最大,在低空对流层中占体积比的范围为0~4%。

5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现在处于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的时期。现在,许多科学家相信,人类活动以及自然作用是

全球变暖的原因,尤其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53.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包括:温室效应,全球温度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

54.地表表层的水蒸气和一些其它气体通常是可以吸收热量的,这部分气体增加,使得辐射回太空的热量减少,并增加了地球表层和低空大气温度,这种捕获热量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55.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氟氯化碳对全球变暖构成了可能性。

56.全球性变暖的主要胁迫因素包括:

太阳辐射,

火山爆发和

人类产生的排放(碳汇Carbon Sink)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