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湘教版地理一轮教师文档:第七章 第一讲 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

2021届湘教版地理一轮教师文档:第七章 第一讲 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
2021届湘教版地理一轮教师文档:第七章 第一讲 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

第一讲城市空间结构

[考纲展示]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1页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因素

种类因素特点城市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

山脉、河流、湖泊、

海洋等

对城市的影响相对

稳定

水源条件较好的山

前平原或绿洲;干支

流汇合处,大河入海

口处,优良的海港和

河港附近

经济地理区位

铁路、公路、港口、

城市、工矿企业、商

品农业基地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

善和经济空间格局

的变化而改变

矿产资源地、港口或

边境铁路枢纽等

政治文化地理

区位

国家政策、外交等

有一定的历史继承

特定的行政单元空

2.城镇空间布局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圣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1)类型多样。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3)中心商务区?

??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业发达

2.城市空间结构 (1)西方城市结构学说有上图中A 同心圆、B 扇形和C 多核心三种理论模式。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又因地制宜,自由布置。

特别提示 中心商务区的内部分异

(1)在水平方向上,中心商务区的中心部位以零售活动为主,多大型商场、高级专卖店等;周围则是银行、保险、旅游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场所和一些中小商店。

(2)在垂直方向上,中心商务区高大建筑的底层通常是零售店,较高楼层是办公场所。

四、中心地理论

1.含义: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城市区位理论。

2.城镇体系特点

(1)城镇规模大小与数量成反比。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3)高级中心地比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

(4)高级中心地包含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特别提示 城市服务范围及其界线

(1)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其本身外,还包括其周围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3)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图文拓展]

1.各功能区人口密度的时间差异

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稠密,夜晚人口稀少;住宅区白天人口密度较小,夜晚人口密度大;工业区白天和夜晚的人口密度变化相对较小。

2.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楼房的建设成本越高,为降低建设成本,楼房就地向高处发展,因而楼层越来越高。

3.中心地等级示例

中国西部某平原地区集市周期示意图

逢二是指初二、十二、二十二为各集镇的集市时间,其余类推。

图示地区的七个集镇,只有①地是一、四、七形成集市,其余六个集镇分别是逢二、三、五、六、八、九形成集市。因此①地集镇等级高,其余六个等级低,且为同一等级,七个集镇分为两级。

观察此图,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逢集的多少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达与否。如①地不能每天成为集市,是因为其位于我国西部平原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当地居民购买力不足。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

考点一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高考经典题)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

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1)~(2)题。

(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D.沟谷地区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C(2)B

1.城市三大功能区特点的比较

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分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分布形态与特征可对

城市功

形态特征位置

能分区

住宅区

集聚成团块状,

占地面积大,是

城市最基本的

一项职能,工业

革命后出现分

建筑质量上出现中高级

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

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

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

高坡、文化区联

低级住宅

内城、工业区附

近,与低地、工

业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

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

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

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

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

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下题。

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若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则出行次数应该多,A项错误;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郊区,则出行次数多,又加上距离住宅区远,

出行能耗较高,B项正确;若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则主要提供大众服务,居住区的人出行次数应该多,C项错误;由于中心商务区提供的是全面的高等级的服务,无论居住在哪个区域,往往寻求高等级服务时才会到中心商务区,因此,若丁为中心商务区,则出行次数应较低,距离住宅区较远,出行能耗较高,D项错误。答案:B

(2018·高考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2~3题。

2.该城市()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3.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

解析:第2题,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强度越大。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应该是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商业网点最为密集;Ⅱ区域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生活、经济活动较为密集,不宜建垃圾填埋场(造成污染);Ⅳ区土地利用强度小,生产、生活活动少,释放废热少,热岛效应弱。第3题,本题考查城市化。保护耕地和种植业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减弱,与题意不符;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引起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增大;卫星城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

答案:2.A 3.D

考点二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与城市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A(2)C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1)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2)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3.城市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3)等值线图的判读

(2019·试题调研)下图示意我国中西部某地区的地租等值线分布,①、②、③三地分别为三个城市的商业中心且地租相等,地租等值线的等值距相等。读图,回答1~2题。

1.当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时,H点地租可能()

A.低于E点地租B.等于E点地租

C.高于F点地租D.等于F点地租

2.K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该地()

A.有交通干线经过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D.地形平缓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①、②、③三地分别为三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因而可推断其为三个城市地租最高峰。由于三地地租相等,地租等值线的等值距相等,故当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时,N点地租等于F点地租;H点的地租高于N点地租,故H点的地租高于F点地租。第2题,K处地租等值线外凸,表明该地地租比两侧高,而K处距离③城市商业中心比较远,因而可推断其是受交通线影响。答案:1.C 2.A

(2019·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下题。

3.该图体现()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解析:图中显示在商业用地外围分布着农业用地,两种用地截然分开,即不存在交错分布的情况,说明商业用地没有侵占农业用地即没有向郊区持续扩展,可判断农业用地受到了政策的保护。D对,A、C错。图中显示,城区商业用地的地租

变化率远高于郊区农业用地的地租变化率。B错。

答案:D

考点三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分析和评价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

规范审答

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城市为组团式布局、各城区较分散;物流园区需要有交通便利的区位;化工园区的产业易污染大气和水。

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B(2)A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住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

一般布局原则具体要求与污染举例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水污染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区噪声污染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布局在河流上游要求水源清洁自来水厂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需要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开发区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要求客流量大商贸中心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用地多,交通方便仓库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市场奶牛场、蛋鸡场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2019·高考天津卷)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如下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2016年与2004年相比,城区的西北部居住用地占比增加明显。B对。读图可知,乙河以西、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占比基本没变。A错。读图可知,乙河以东地区中,南部工业用地增加最明显,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南部。C错。读图可知,乙河以东地区中,居住用地占比普遍增加,沿河地区并不集中。D错。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从2004年到2016年,主城区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重普遍上升,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比重必然下降,工厂和人口的骤增必然导致交通压力增大,有效对策只能是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效率。D对。读图可知,新增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均未向沿河地区集中。A错。工厂增多,就业岗位会增加。B错。本图显示的是主城区,且图中显示的居住区分布相对均衡。C错。

答案:1.B 2.D

(2018·高考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B.工业园区

C.住宅D.物流园区

4.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

解析:第3题,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工业园区

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第4题,材料显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宜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

答案:3.A 4.D

考点四城市等级体系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A.⑥①②B.⑤③⑥

C.③②④D.①④⑤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B

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2.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对比

影响

因素

影响表现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

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

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

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

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

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

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

食、副食品等)条件、丰富的动力条

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如大同市、

黄山市

交通

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

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

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

口城市等。如株洲市、武汉市等

人口

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

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

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

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2017·高考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第1题,地铁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站点综合服务等级高低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周边的人流量。第2题,读图可知,甲、乙、丙站点距离近且级别都较高,说明沿线区域人流量大,且地处内环线附近,应该为中心商务区。第3题,读图可知,城市环线中心为一级站点,人流量大,为一个核心,沿地铁线的方向又出现了多个一级站点,说明这些站点处也是城市发展核心,故该城市空间形态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答案:1.B 2.A 3.C

(2019·百校联盟领航卷)工业化促进城市的发展。2016年青岛市黄岛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 028亿元。读山东半岛部分区域城市群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的城市服务范围最广、服务种类最全的是()

A.烟台B.潍坊

C.青岛D.淄博

5.青岛市黄岛家电电子产业集聚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加强信息联系B.共用基础设施

C.减少建设投资D.增加企业劳动力

6.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统一规划,不能解决的城市问题是()

A.棚户区问题B.城市畸形发展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D.逆城市化

解析:第4题,图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城市等级最高的是青岛,所以其服务范围最广、服务种类最全。第5题,黄岛家电电子产业集聚是同类型的工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这些工业可以通过加强信息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减少建设投资来降低企业成本。第6题,城市群的统一规划可以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如棚户区问题)、区域中某一城市畸形发展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等。逆城市化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山东半岛目前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4.C 5.D 6.D

考点五城市区位因素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2)A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广阔,便于建筑和交通联系,城市多。高原和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谷——气温较高,水源充足,可水运;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气候较凉爽。

(2)气候: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适宜,降水适度,城市多。

(3)河流:主要功能有供水、运输、防御,故临河城市多。

案例分析:河流与城市区位(以长江为例)。

河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运输线,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规律。如下表

河流位置城市区位选择优势举例

水运起止点便于货物集散、转运赣州

两河汇合点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宜宾、重庆、武汉过河点河流两侧、便于交流南京

河口河流腹地广阔、河海联运上海

2.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城为“文史之乡” 。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的设置, 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 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 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以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方法:案例分法 一、城市区位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青岛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活动1教材第27 页: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通过“活动”2: 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 : 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整理形成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 完成“活动” 2 和“活动”3 ,反馈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由学生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 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投影展示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范文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doc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媒体与教具]

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阅读分析】问题: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何特点? 【点拨】 【承转】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长沙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

【活动】教材P27活动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活动】通过活动2,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活动: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城市区位因素 【思考】读“我国城市分布图”,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 【活动】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归纳总结】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投影展示长沙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引入新课。 【板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高中地理 2.1《城市空间结构》第3课时 中心地理论》课后练习题 湘教版必修2

2.1 城市空间结构第3课时中心地理论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根据中心地理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B.低等级的中心地无法提供高于自身等级的中心地的货物或服务 C.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 D.该理论是完美的,与实际完全符合 读“人口密度和商业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2~3题。 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大 B.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小 C.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小 D.人口密度与商业服务范围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3.图中体现的人口密度与商业中心的关系是( ) A.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少 B.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多 C.人口密度的大小与商业中心数目无直接关系 D.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多 下图中A、B、C代表三个城市,R1、R2和R3分别代表其服务范围,且R1<R2<R3,据图回答4~5题。 4.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 ) A.A——小学B——中学C——大学 B.A——小学 B——大学 C——中学

C.A——中学 B——大学 C——小学 D.A——大学 B——小学 C——中学 5.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 B.A比B提供的职能种类较多 C.C的城市级别最高 D.C的服务范围小于B 2010年1月,继北京中关村后,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城市圈的科技知识能力得到肯定。2010年3月,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区域,武汉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据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武汉城市圈中同级别的城市其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以及城市圈内城市的等级层次组合正确的是( ) A.重叠 3 B.排斥 2 C.嵌套 2 D.交错 1 7.随着交通的发展,各城市的相互联系越来越便捷,若干年后武汉城市圈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都市,其城市形态可能是( ) A.组团式 B.条带状 C.放射状 D.集中式 二、综合题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个城市中,提供职能最少的是______,服务范围最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的A、B、C三类城市中,数目最多的是______,彼此之间距离最大的是________。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_何璐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o t 湘教版高二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II中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章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发了更多人对城市与环境的思考。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分为两课时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四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中学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⑵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⑷理解中心地理论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城市区位的分析了解城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通过分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⑵通过利用城市地图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原因 ⑶通过讲授法学习中心地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⑵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根据城市地图能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心地理论原理 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

最新高三地理总复习 221城市空间结构同步练习 湘教版

2-2-1城市空间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1·江苏高三百校大联考)下表为“北京市2009年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表”。据此回答1~2题。 1. ①改善北京市的人居环境②促进北京市的工业发展 ③调整北京市的产业结构④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各项用地中,商业服务用地较少,原因主要有( ) ①公共事业的发展 ②北京已是全国的商业服务中心 ③只选择交通通达度高的地方 ④商业服务业高度集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表中基础设施、住宅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用地占城市建设新增用地的比重较大,故该项供地结构最有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第2题,商业用地往往选择交通通达度高的地方,并且往往高度集聚,而交通通达度高的地方地价也高。 (2011·湖北武汉高三测评)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其规划用地为5.28km2,其中浦西部分为1.35km2,这里原有大片厂房及部分民居。结合下图,回答3~5题。

3.世博园区落足于黄浦江两岸,其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地租低廉 C.有利于城市改造 D.缓解越江(黄浦江)交通压力 4.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该主题最为吻合的是( ) A.同心圆B.扇形 C.多核心D.田园城市 5.园区内场馆林立,建筑风格迥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水平高低不同B.经济发达程度不同 C.地域文化差异D.国家政策不同 答案:3.C 4.D 5.C 解析:第3题,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地租并不低,在黄浦江两岸建世博园必然会加大其交通压力,但在该地建世博园,可以加快城市改造的步伐。第4题,田园城市是将大量的绿地与城市各功能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最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第5题,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使得各地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各国场馆的建筑风格不同就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2011·重庆卷T1~2)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回答6~7题。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1 三镇格局的形成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却月城周围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周围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 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后武昌城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基本定型。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明末汉阳通判袁焻筑袁公堤(今长堤街)全长十一二里,汉口城区得以扩大。 清末,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纷纷侵入中国。1850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商船开进汉口港,武汉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武汉开埠后,英、俄、法、德、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

进一步带动了汉口城区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至上世纪初,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城呈“三镇鼎立”之势。 2 三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差异 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

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教案4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本章规划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产物,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潮流。城市出现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城市的形成又时刻不停地改变着地理环境。城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本章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研究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发展、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城市是个可以从多角度研究的对象,其中城市的空间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地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城市的功能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为此,课程标准及教材选择了以下内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影响下的地理环境。 本章内容不仅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热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多进行城市问题调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基本技能。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2课时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环境1课时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课时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等内容。 “城市区位分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可通过一些实例,如纽约、重庆、武汉等典型城市,重点分析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教材设计了阅读材料和活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读图分析,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教学中要使学生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会运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可采用个案分析法,找典型的、具体的城市,说出其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征。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广为承认的理论,其中以“中心地理论”最为典型,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实地调查等方式,理解中心地理论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与特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论文) 题目: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和特点 教学单位 _ 姓名 _ 年级 ____ ________ 专业 ____ _____ _ 指导教师 ___

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和特点 摘要 21世纪以来,成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快速阶段,成都城市化进程十分艰巨,城市化过程面临的矛盾也十分复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也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而改变,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从空间结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特点。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差异,通过对成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分析,本文提出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合理性和特点。 关键字:成都市城市化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成都实景图 城市概况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境内地势平坦,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位于四川省中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美食之都,文化之都,选秀之都,中国第四城市,现系四川省行政中心、西南科技中心、西南商贸中心、西南金融中心、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名列第九(西部第一)。 成都常住人口14000000人,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占四川人口数量的17.7%,十年间净增加294万人,年均人口增长比例2.4%,呈平稳持续增长态势。成都辖区面积12119平方公里。2012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是515平方公里,2012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有670万人。2013年成都总人口已达1635万人,户籍人口1170万,外来流动人口465万。 历史沿革

河南省焦作市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湘教版

《2.1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空间结构—以焦作为例》。我将按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个体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从而为后面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情是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重点难点 只有了解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才能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城市,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1)案例教学法:运用乡土地理教学,选取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地理有用,生活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 (1)调查研究法: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焦作各功能区,通过走访、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 1、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学习探究新课——知识在现构建网络——学以致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感性——实践——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过程

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作业5城市空间结构一湘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 5 城市空间结构(一) 一、选择题 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结合相关知识,据此完成1~3题。 1.从城市的起源角度看,鞍山、攀枝花、大庆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 ) A.疗养城市 B.位于河流干支流汇合处 C.矿业城市 D.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2.我国的大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不属于其主要成因的是( ) A.沿海、沿河,对外交通方便 B.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C.平原地区交通和住宅建设的成本低 D.宗教 3.下列关于城市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在增强 B.自有城市以来,科技和旅游一直是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C.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城市区位的永久性因素 D.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解析:第1题,鞍山为铁矿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大庆为石油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攀枝花为铁矿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大城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优越,且交通便利,对外经济联系方便,与宗教发展关系不大,D项正确。第3题,目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在减弱,A项错误;科技和旅游对现代城市的区位影响在增强,B项错误;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也在发生变化,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C项错误。 答案:1.C 2.D 3.D 读某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城市最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资源 5.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市场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该城市最初形成于河流交汇处。第5题,港口和铁路建设促进了该城市的发展,使其规模扩大。 答案:4.C 5.C 博鳌本为濒临南海的一个小城镇,因被指定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而引起世人瞩目。据此完成6~7题。 6.影响博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交通因素 D.军事因素 7.博鳌未来应发展为________城市。 A.政治中心型 B.工业型 C.金融型 D.旅游型 解析:第6题,博鳌是海南岛东部濒海的一个小城镇,面积较小,台风等气象灾害多发,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第7题,博鳌有优美的热带风光、海洋风光,且为国际性会议会址,未来应大力发展旅游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