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内容】本人以社会的两个热点——“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较深刻,探讨浅析硕士论文出现矛盾的多种因素,并论文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理由对策

近些年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的热点。与之矛盾的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招不到满意的员工而发愁。“招工难”和“就业难”之间矛盾的凸现。在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浅析硕士论文。这些年来,我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早早的落实了单位,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招聘优秀的毕业生早早到学校选拔人才。论文范文在日常工作中,还是经常为这样的而困惑:一对学生而言,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有些学生够就业。另一对企业来说,学校有的大学生,却苦恼招不到人,究其理由作者浅析论文有如下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理由

1.高校扩招的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毕业论文是“就业难”的表象理由。从1999年,全国的高校不同的扩招,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成倍的增长,论文范文社会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增长的速度,尤其是那些大学生认同的优质的岗位数量就更少,竞争也更加激烈,这样就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了企业的要求。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恰经验。这尤其以计算机专业表现的最为。我院每年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150名左右,据统计每年毕业的学生,到本专业行业就业的学生20%,绝是学生就业困难,而社会对计算机的人才需求却很大,企业苦于高薪却招不到人,究其理由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学校的教材传授的知识远远于实际的要求,表现出学生到企业干不了活,上不了手。

3.社会和学校培养之间的矛盾外,就业难现象的出现更有大学生自身的理由。受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值高。一在选择单位上。毕业生的目光还是停留

在大型国企及事业单位上。过高的期望,在有限的就业岗位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论文范文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另一在区域选择上, 毕业生把择业范围圈定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离家近的地方,每年我院都有数量的毕业生不愿离开家把就业去向局限于鞍钢及周边国有大钢厂而就业。另外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也全面的转变。从建国到革新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奇缺。,大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员,对于社会建设的性是不言而喻的,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走上工作岗位,大都各行各业的精英。并且,在大学教育上,当时条件限制,少数人才能上大学,所以当时的教育模式说是精英教育的模式。革新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的一般性工作岗位也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这也促使大学教育面向更广泛的社会人群,一种大众教育的模式。,精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并大众教育模式的到来而退出历史舞台。对于的毕业生而言,是眼高手低,受那种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是不愿意到基层、到一线,更不愿从事很快经济效益性工作。

4.还有一小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够顺利就业。一项调查, 在品行、学历、经验、心态、专业技能、潜能和综合素质等七项选人因素中,88.89%的用人单位首选综合素质,企业用人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论文格式范文一朝一夕就养成, 不断地从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和提高。企业在招聘新人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非常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而这样的生源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优秀的学生单位抢着要,而日常表现散漫、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企业愿意接收的论文格式范文。据统计,我院每年有将近10%的学生是情况。

5.女同学就业十分困难。我校是为冶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学生的毕业去向是一些工业企业,东北地区是重工业基地,工业企业较多,而在这些企业里,适合女性的岗位十分少,单位在招聘时都明确“不招女生”。而冶金等专业女生的比例达15%左右,绝大女同学成绩很优秀,但就业时却企业招聘,造成女同学的就业压力十分大。

二、企业“招工难”的理由

1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完全不一致,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社会的发展,创新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企业的创新人才,所以企业对人才是求贤若渴,而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又很高,需求有工作经验、马上上手的毕业生。而学生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缺少实践的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这样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

2.劳动酬劳在就业市场所必定要起到的扛杆作用硕士论文“招工难”的因素。有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管理的论文格式范文很规范,一希望招聘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来达到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目的,而另一不资本。给大学生的工资,福利很少,有些企业连最的福利保障都。用工单位所的各类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操作工缺口。宾馆、酒店、旅行社、汽车4S店等单位需求大量的大学毕业生, 但一般所的待遇较低,企业老板担心培训后员工跳槽, 不愿更多的资金来吸引和留住人才,这样的企业在鞍山及周边较多,所以想招工确实很困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

难”的对策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作者采取如下对策:

对于学生而言,是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存活、后发展”的就业观。把就业看成是动态, 以平常心对待次就业, 只要能去做,就选择职业,而论文格式范文把的求职范围定在小框架内。要的能力,不片面追求专业对口,但求用长。认清就业形势,确定就业期望值,把就业愿望与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社会相, 到的地方去,到人才紧缺的岗位去。是要从平时就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抓住一切机会,多种途径,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的综合素质,缩短与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差距。学校的社团活动、文娱活动寒暑假的实践活动和短期岗位实习活动等等,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途径,和加倍珍惜。并且在活动中运用、吸取、浅析硕士论文、总结、反思和提高。除认真学习课程外,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应极大,确立科学职业,将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紧密。排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人生价值观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毕

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要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在考虑待遇、地区、行业等局部利益和眼前的利益的,多考虑和人民的,到老少边穷的地方,到企业一线去,有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准备。发挥大学生的智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强的优势,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估的能力。踏实工作,不断进取,宏伟的人生。要科学素养的提高, 还要人文素养的提升。在牢固掌握好专业知识的,争取广泛学习和涉猎其他学科,不断充实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的创造性意识,有意识地发展的个性和潜能,有意识地培养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有意识地提升情商,提高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做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对学校而言,学校要努力提高办学,不断教育革新,还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更广泛的就业途径。一是要下决心、花气剔除陈旧的、的、就业率低的专业。组织专门的研究队伍,深入调查和研究产业、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市场发展需求设置的专业结构。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优”。二是要整合和社会资源,邀请用

人单位一起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岗位核心技术要求,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从思想和行动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企业的需求。三是要将职业指导工作全程化。从大一新生入手直到大学毕业,乃至延续到毕业后的几年,给予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专业教育和前景,使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逐步全面深入地硕士论文,协助大学生对行业和专业前景评价和浅析硕士论文。

对于“招工难”的,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对企业而言,企业除了追求经济利润的,也应当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承接大学生实习,尽可能为在校生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协助学校完成人才的培养,以社会的需求。二是企业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招得来、留的住、用得上,这样在社会上就会产生良好的信誉,自然用担心招不来人了。

王冬烨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一、引言: “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 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 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 二、当前现状 (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

破解“招工难”问题的对策建议.doc

破解“招工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随着我市招商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不断增多,尤其是以赛维公司为代表的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人力资源的旺盛需求。由此,曾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招工难”问题在我市也逐步显现。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来解决,势必影响我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影响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也必然会影响我市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正确分析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对症下药,制订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招工难”的原因 当前我市企业出现的用工短缺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也不仅仅是我市才有的,从大环境看,人力资源市场已经逐步地由“买方市场”转变成了“卖方市场”;“民工潮”演变成了“技工荒”、“民工荒”;“劳务输出”在中部地区也已慢慢地变成了“劳务输入”;“就业难”、“招工难”、“留人难”这一复杂的矛盾体相互交织已是很普遍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间对接错位结构性矛盾和摩擦性矛盾的必然释放。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资待遇不够高。应该说,我市企业员工工资待

遇在近一、二年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与周边市、县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有的企业不能及时发放工资,有的企业招工时所承诺的工资待遇与实际发放的工资待遇有较大的出入。这是造成“招工难”、“留人难”的直接原因。 二是劳保福利不够好。有的企业未能及时与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有的甚至不能按时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有的企业不能善待员工,福利待遇跟不上,劳动环境、劳动保护也有欠缺。这是造成“招工难”、“留人难”的次要原因。 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变化,技能素质不适应企业需求。新一代农民陆续进入城市并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多年形成的外出务工潮流的影响,到发达地区务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新毕业的大学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是将见世面、到大城市就业作为人生目标的第一步。据了解,目前,我市各类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到经济开发区及其它企业务工的人数还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这是造成“招工难”的重要原因。 四是企业对招工的投入不足,企业文化缺乏。用工需要成本,同样,在“招工难”的背景下,企业对招工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了解,目前,面对缺工,有的企业一方面心急如焚,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作些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

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 为了解咸安区的企业用工情况,最近,我们深入到有关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情况来看,在全区范围内劳动力供求基本平稳,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用工荒”现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突出,全区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 一、当前咸安区企业用工的基本情况 本次用工调查共发放《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46份,调查企业涉及机械制造、纺织、建筑业、食品制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等10个行业,包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共7种登记注册类型企业。 根据调研情况看,咸安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从调研的46家企业看,目前,有18家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占企业总数的39%,有26家企业存在缺工问题,占企业总数的56%,缺工人数为428人。制造业用工缺口最大,达344人,占缺工总人数的80%。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制造、机械制造、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等行业,其中个别中小型私营企业缺工更为严重。在对员工个人情况的要求方面,强调只招收男性员工的企业比例达30.8%,女性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性;有46.2%的企业要求招收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有30.8%的企业要求只招收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企业效益好、工资高、环境好,用工比较规范的企业没有出现招工难问题。 缺工人员结构情况: 1、性别结构。女工需求86人,占总需求20.1%;男工需求265人,占总需求61.9%;无性别要求77人,占总需求18.0%。女工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制造、纺织业等;男工需求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和其

他制造业等行业。 2、年龄结构。18-25岁需求66人,占总人数的15.4%; 26-35岁需求301人,占总人数的70.4%; 36岁以上需求33人,占总人数的7.7%,无要求28人,占总人数的6.5%。食品制造、机械制造业招用人员多为年龄18-35岁青年工人。 3、学历结构。高中以上学历需求322人,占总需求的75.2%;初中学历需求68人,占总需求的15.9%;无学历要求38人,占总需求的8.9%。高中以上学历需求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业、汽车销售业;纺织业等行业对学历要求较低,一般对学历没什么需求。 4、技能结构。中级工以上需求178人,占总需求的41.6%;初级工需求132人,占总需求的30.8%;无技能要求118人,占总需求的27.6%。机械制造业、汽车销售业等行业对招用人员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印刷包装业、纺织业等行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 二、咸安区部分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经济发展,缺员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城镇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呈现结构性失业。 (二)“新生代”劳动者就业要求高。当前80、90后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就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择业观念和求职意向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要求找一份既稳定、薪水又不低、还不能太辛苦的职业,能食“皇粮”更好。 (三)咸安区部分企业存在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较差等现象,致使就业岗位缺少吸引力和稳定性,导致劳动力招不进、留不下、

用工荒和就业难中英对照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At present, the job market appears "shortage"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existence, the root cause is a structural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job market. The past few years,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2010 Central first, also the first mention of this concept. China Youth Research Center recently publish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asant workers in China studies" show that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have 60% per 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urban life, have two women, 71.4% of men want to settle in working cities to buy a House. On the job, most of them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s is different, wages had not the only consideration factors they find work,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fun and personal values realization, industrialized, mass, and line-boring work environment has been difficult to make them happy. 事实上,这些特征不仅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是“80后”计划生育一代的整体特征。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东莞大朗的毛纺厂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In fact, these features not only exist in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who are "generation y"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ion of family planning as a whole. For students and their options are more than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but even so, the students would rather unemployment, nor to Dongguan dalang woolen mill workers in General, because they need is a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show to white collar jobs. 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而在供给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工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大多还是蓝领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的是,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而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This is the situation on labor market requirements. On the supply side, there has been no obvious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the past. Original factory is like, work hard and fast, jobs are mainly blue collar work, has lost its appeal. From Europe, America, Japan, whe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cannot provide enough decent jobs, many people will enter the third industry employment. And most people's understanding is different,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areas such as restaurants, hotels, commercial, also including finance, insurance, educat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other broad areas, it provides a more personal service, highe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ssessment. From the

“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研究计划书

“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研究计划书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累计失业人数也在一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一年热过一年。特别是自经济危机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也越来越明显。自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而现如今,这一现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涉及的行业也由低端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蔓延到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匮乏。一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是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现象初看是完全相反的,只能在某一时段内发生一种,但现在两者同时发生,而且都愈演愈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系? 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前的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建议。 对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 民工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究。本文在总结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工荒”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全面剖析。 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刘易斯二元模型 1954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刘易斯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情况,一直延续到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增大而使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的转移便结束了。 (2)国外职业搜寻理论 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即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 2 国内的研究成果 (1)结构短缺论 “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民工荒”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下降,而是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可以说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是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吕小燕、杨文选(2006)从“经济理性人”学说出发,假设农民工是经济理性人,会精确地考虑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只要收益大于其成本,农民工就会选择进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农民工对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与我国较快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再加上雇主拖欠工资时有发生,这些都打击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王呈斌、毛晓燕(2010)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民工荒”的现状、特征,认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其根本原因。 (2)基于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就业难 在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由于就业机会分布的高度不均匀,而且进入一级劳动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扩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个学生后面是一个家庭,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间接地也解决了一个家庭的问题。 站在经济市场准则的角度,当市场供过于求时,物价下跌,需求量小;而市场供不应求时,物价上涨,需求量大。相较而言,把大学生比作商品,流通在人才市场上而言,如今的社会,正是处于供过于求得时段。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日益满足之时,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全民素质普遍被要求提高,必然导致高校扩招。从反面来讲,高校扩招可以反映我国现代文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精神需求已经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脱轨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也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而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讲,总处于滞后的情况。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想到我们高校的一些典型的专业设置,比如地理、历史方面的冷门学科,对于学生在今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另外,对于一些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专业设置,在实际操作能力上面也没有专业的训练和实践,属于不成熟的学科。同样也不利于培养合格的市场劳动者。 再者,普遍的大学生都是处于一种养尊处优的学生状态,已经习惯以往的优越环境很难适应社会的残酷竞争。另外,对于市场可以提供的基层岗位,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克服不了心里落差,无法从基层做起。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更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首先,高校扩招,提高国民素质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长远发展来看,高校统招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可以避免在大学生求职的队伍中挤个头破血流,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学业上有更高的造诣,比如继续读硕士。其次,高校需要多考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设定与市场可以接轨的专业和授课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能力。最后,大学生需要对自身有个明确的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努力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只关乎大学生这个群体,更是民生问题,也是民族发展的问题,所谓是任重而道远,社会各界需要对其引起重视。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内容】本人以社会的两个热点——“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较深刻,探讨浅析硕士论文出现矛盾的多种因素,并论文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理由对策 近些年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的热点。与之矛盾的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招不到满意的员工而发愁。“招工难”和“就业难”之间矛盾的凸现。在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浅析硕士论文。这些年来,我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早早的落实了单位,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招聘优秀的毕业生早早到学校选拔人才。论文范文在日常工作中,还是经常为这样的而困惑:一对学生而言,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有些学生够就业。另一对企业来说,学校有的大学生,却苦恼招不到人,究其理由作者浅析论文有如下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理由

1.高校扩招的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毕业论文是“就业难”的表象理由。从1999年,全国的高校不同的扩招,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成倍的增长,论文范文社会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增长的速度,尤其是那些大学生认同的优质的岗位数量就更少,竞争也更加激烈,这样就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了企业的要求。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恰经验。这尤其以计算机专业表现的最为。我院每年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150名左右,据统计每年毕业的学生,到本专业行业就业的学生20%,绝是学生就业困难,而社会对计算机的人才需求却很大,企业苦于高薪却招不到人,究其理由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学校的教材传授的知识远远于实际的要求,表现出学生到企业干不了活,上不了手。 3.社会和学校培养之间的矛盾外,就业难现象的出现更有大学生自身的理由。受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值高。一在选择单位上。毕业生的目光还是停留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新春伊始,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缺工,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与此同时,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边是“就业难”,一边却是“用工荒”,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纠结在一起,恰恰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事实上,这些特征不仅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是“80后”计划生育一代的整体特征。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东莞大朗的毛纺厂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 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而在供给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工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大多还是蓝领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的是,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而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有媒体报道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有“老”可“啃”,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满意的工作为止。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不适应。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挑剔”、“眼高手低”,而是人的解放,人不再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38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大大低于近几年4.6%的控制指标。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就业已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水平。 (2)就业是否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分析,就业上半年表现好于预期,犹如是“叹号”,而下半年则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延续好形势还是“问号”。 就业主要靠经济增长来拉动。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11.1%,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岗位大量增加。在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测中,二季度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其中又以内资企业为主体,企业用人需求共增加14.6万人。但下半年,据预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这可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从过去的经验看,经济放缓,不仅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会缩减,已就业的劳动力也可能面临失业。 就业虽已恢复至危机冲击前水平,但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问题带来变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就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的新兴产业会促使就业增长,但不会那么快,而在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则已在发生,经测算涉及20个行业上百万企业职工的安置。 此外,新增就业中40%属灵活就业,很不稳定。我国今年屡遭自然灾害,从西南旱灾到玉树震灾,到现在南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灾区面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从更长一个时间段来看,就业压力也很大。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总量是2400万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增加。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所以,就业还远不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3)我国人口数量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16亿的峰值,劳动力总量的变动趋势也类似。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5亿,到2030年将达到12亿以上。劳动力的总量会持续增加,并会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很大。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需要转移就业。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如果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转移的过程将变得更长。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透过现象和矛盾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工人出现用工荒,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出现就业难。这两个看似是悖论的现象,在中国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用工荒主要出现在新一代农民工身上,他们与前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还有相对的一方面,随着近年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大部分企业借着高科技革命的春风转型,经济模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有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此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岗位需求,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就业者有充足的精力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后盾,这一部分就业市场形成了暂时空缺。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原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首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要的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没有构建起来,自身素质不足,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其次,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理性正确的就业心态,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就得是“大家”,就得担当干部、管理人员,对工作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缺少职业情操,容易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再次,现在一些企业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新的岗位需求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觉得大学生粗出茅庐,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招收应届毕业生企业就等于承担起来培养大学生的义务,得不偿失。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与其招收大学毕业生还不如招聘有工作经验者来的实际、实惠。最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成了影响大学生教育的瓶颈,管理机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评价机制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学科设置不灵活,不能紧跟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各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不均等。 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挑剔”、“眼高手低”,而是人的解放,人不再单一地只受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期,经济结构的转型,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也要跟紧节奏,要处理好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市场稳定良好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有好又快的增长,也要兼顾劳动市场的结构问题,只有一个良好稳定的就业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有内生的动力。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民生无小事儿、,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从劳动者到企业到政府职能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找出要害,针对性的处理好、解决好现阶段出现的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 用工荒一方面是年轻农民工不满足与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另一方面是劳动者胜任不了企业新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对工作不满意,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意;这两者的矛盾其实大同小异,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只要我们把问题联系起来,就可以统一的解决问题。从劳动者本身、企业。

2020国考面试题:当“就业难”遇上“招工荒”.doc

2020国考面试题:当“就业难”遇上“招工 荒” 2020国考面试题:当“就业难”遇上“招工荒” 金秋九月,大一学生怀揣理想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天,意味着大四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近年来开始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窘境,无论是大学生找工作还是企事业单位招聘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局面太南了有些HR表示招聘好难啊,另一头大学生也在抱怨,找工作好难啊。 作为选调生面试中这些社会问题难道会逃离我们命题老师吗?不会的,今年下半年重庆事业单位面试考试就出现这样的题目,近年来,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纷纷反映求职难,导致形成了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奇异现象。对此,你怎么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出现这种两难的境地呢? 就业难又分为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不太适应。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数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不少毕业生觉不惜通过造假来

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对于企业而言,招工荒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般来说,没有哪个企业是愿意主动提出涨薪的,薪酬定得过低候选人不愿意来,薪酬定得过高老板又不愿意。所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薪酬体系是第一步。现在招聘的候选人主体以90后为主,可是做招聘的人却多不是90后。招聘与被招人之间就存在一定的代沟,企业招聘需要多关注90后的生活状态,了解其生活的需求与常用的渠道,而且单一渠道的招聘已经效果略微,要多招聘渠道才是王道。90后是极具个性的群体,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条件外,还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鼓励,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多给一些指导,以便有效促进他们的归属感。不管是什么岗位,对待职业都要认真,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替代,才能让其拥有职业荣誉感。目前,很多企业都已经尝试导入职业荣誉感培训或职业规划体系。 综合分析题型,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是我们进行作答的第一步,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两种对立的现象,核心在于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帮助作答时提出对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今年春节过后,国内部分地区的“招工难”现象和全国范围内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难”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提出了破解“两难”现状,使之变成“双赢”局面的对策。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破解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很多企业裁员,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明显,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然而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不例外,2010年春节后,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国内部分地区又先后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一、“两难”并存的原因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以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例:这种主要靠接订单得来的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很容易受限于人,工人的就业取决于订单的多少,廉价的劳动力换来的只是微薄的工资。我国当前大量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又没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长此以往,供求矛盾必然产生。 2、高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大 2010年春节过后,许多沿海地区企业订单数量迅速上升,这些企业急需招聘大量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或高级技工。而这恰恰是目前大量涌入城市“淘金”的农民工所欠缺的,也是成千上万大学毕业生们所不具备的。 3、供求信息不对称,用工市场不规范 在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上,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渠道不畅通,供需双方脱节。各地劳动就业服务覆盖面普遍不广,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不健全。4、工资薪酬低,权益保障难 劳动者追求劳动付出与回报基本匹配,是他们最起码的要求。而我国沿海地区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这些地方平均消费水平较高,打工者收入难以负担在当地的消费,使一些打工者开始选择在本地或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务工。 二、破解“两难”的对策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结合我国现在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态势,虽然目前的“招工难”是一种结构性短缺,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劳动人口增量逐年减少,我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因此,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趁机转型,建立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 2、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求职者自身增强培训意识,注重通过培训增加劳动技能。各地就业服务机构多管齐下,统筹运作,建立适合各类求职者的培训体系,做好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用工企业加

就业论文:浅谈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筒单的“有业无人就,有人无业就”的供需不匹配,其中存在着深层次、结构化鷂原因。笔者通过深入的分析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企业用工现状和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提供的资料,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7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6%;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25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4%。 从整体上来看,教育部发布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795万,较2016年新增30万。加上出国留学归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有近千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从专业上来看,从历年本科毕

业生就业率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一直位于前列,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法学专业就业率较低,仅接近90%。其中法学专业更是连续三年(2014、2015、2016)垫底,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崛起,旧的产业部门(尤其是夕阳产业)不断被淘汰,而此时劳动力本身所拥有的一技之长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滞后于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从而引起劳动者失业。这就导致了“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的矛盾现象。 (2)就业能力不足。有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太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事实上,一些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在学校只顾埋头学习,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而企业却希望新招人员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的业务,并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这也就是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收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