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

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降雨量在1200mm 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个品种,

从喜温的水稻、玉米、甘薯到喜凉的小麦、油菜、马铃薯,从需要热量多的甘蔗、芭蕉、柑橘,到需热量次多的油桐、油菜,从喜温的常绿阔叶林种到喜干的针叶林种,在省内都有适宜生长的地方。全省有天然牧草1441种,是畜禽喜居之地。饲养的主要畜禽品种有30多种。各种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果茶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繁多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这些都是特色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1.1.3环境污染较轻

贵州省环境保护良好,可恢复性强。因农业开发程度较低,其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环境受“三废”污染和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污染程度低或未受污染。大气环境、水污染等状况也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中部和东部相对发达地区。

1.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地域条件

贵州复杂的地质环境赋予了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3],使众多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较小、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布局。贵州名牌茶叶(如贵定云雾山茶、晴隆茶、银球茶、梵净山毛峰等)产在煤系地层、变质岩、石英砂岩分布区,镇宁的桐油产在三叠系相变带的碎屑岩区,富硒大米产在寒武系及二叠系黑色炭质页岩分布区,遵义、花溪辣椒产在碳酸盐岩区,贵州优质矿泉水产在灯影石灰岩及侏罗系红色岩层区等等事例,充分说明优生地质环境是控制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先决条件。

1.3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和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比,贵州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很多优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丰富的生物物种和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外部促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使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

1.3.1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贵州省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特、求异的消费需求,正在市场崭露头角,前景喜人,出现了一批交易额或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逐年增大。截至2006年,全省粮食、油料、水果、肉类、水产品、烤烟、蔬菜、茶叶产量分别为1122.78、81.03、109.19、202.29、11.34、30.71、875.56、2.49万t,较2005年的变化分别为一2.5%、5.4%、13.8%、8.2%、19.9%、一10.9%、4.2%、8.7%;农业总产值为354.58亿元、林业产值25.85亿元、牧业产值207.64亿元、渔业产值12.4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0.10亿元,相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4%、4.4%、8.2%、19.8和9.2%。

1.3.2种植业的发展

2006年,贵州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282.43万亩,比2005年增长1.1%;全省粮食总产1122.7万t,油菜籽产量81万t;优质品种比重进一步提高,夏粮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部分地区的秋粮生产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减产 2.5%,但粮食产量仍属较高年份。油菜籽产量81.03万t,比上年增长5.9%,连续三年保持增产势头并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稻、脱毒马铃薯、“双低油菜”等大宗农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优质稻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三分之一;脱毒马铃薯和专用玉米从无到有,己发展到200万亩。商品粮发展初具规模,占全省37.3%的粮食种植面积的26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生产出占全省粮食产量44.4%的粮食[8]。

1.3.3养殖业优势

贵州省气候条件温暖湿润,无霜期长,水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牛羊生长和饲料生长,

且宜牧山地资源多,兼具山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双重优势[4]。全省97%为山地丘陵,宜牧荒山、草山草坡达6430万亩,农民人均可达2亩以上,天然宜牧草地仅次于传统牧区。另外,还有田地坎500多万亩,有可供放牧牛、羊的灌木林地和林下草地3000多万亩。青草、秸秆饲料资源丰富。据测算年产青草3833多万吨、秸秆1100多万吨,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极为有利。同时贵州省有部分独特的地方优良畜种,比较效益高,竞争能力强。贵州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地资源和畜禽品种资源,优良的牧草可供草食家畜的生长和繁殖,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1.3.4中药材及土特产

贵州是全国地道药材四大产区之一[5],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全省药用植物有3924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品种中,贵州有326种,占89.8%,居全国中药资源品种的第四位。除中药资源外,全省还有苗、侗、布依、水、土家族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品种1000多种。中药、天然药资源蕴藏总量6500万t,是我国传统中药生产的重要宝库。铜仁地区的万山朱砂、毕节地区的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上贡佳品。

1.3.5林产品有较大优势

贵州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竹资源。在禁伐天然林、限伐人工林的大环境下,以竹代木成为发展趋势,竹业发展,大有可为。

1.4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产品既有潜力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5]。具体分析其现状可基本概括为:

(一)对特色农业认识不足,观念上比较陈旧。

(二)科技力量投入不足,特色农产品生产粗放。

(三)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农户生产比较分散。

(四)产业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五)础设施薄弱,农产品流通困难[9]。

2贵州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分析及选择

2.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原则

2.1.1基本思路

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地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特色资源,通过初加工和深加工,将各种特色资源转化为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受市场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实现最大限度的加工增值。在发展加工业的同时,要支持有潜力的加工企业尽快实现规模效益,提倡企业集中建设,形成厂商之间、行业之间的网络关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农户结成紧密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紧密的经营体系。通过优质辣椒基地、茶叶基地和中草药基地等特色资源基地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流通、企业、科研、服务之间的横向联合,使贵州省农业真正发展成集规模效益、辐射带动性、技术创新性、竞争主动性和产品增值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高跨越式发展。

2.1.2总体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重点

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大的特色产品。突出发展重点。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适度规模生产。要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不仅降低产品的单价成本,还降低了社会成本。大力发展产业化。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兼顾生态效益。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

2.2.1优质烤烟的发展

贵州是中国第二大主产烟区,植烟地区多,分布范围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肥力差异,使贵州烟草独具特色,风格与众不同。2005年,烤烟产量达到最高;2004年前,单产较为平稳,种植面积和烤烟产量保持稳定;2004年后,单产上升,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全省烤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高,主要植烟土壤类型为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和水稻土。贵州烤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年收购烟叶28.3万t。2002年,全省烟叶产量为33.02万t,占全国份额的13.5%,次于云南而居全国第2位。截至2006年,贵州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266.98万亩,产量30.71万t,收购烤烟3.03亿kg,占全国产量的14.79%[7]。烤烟生产的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卷烟工业的发展,而且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大量资金。

2.2.2茶业产业的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贵州省实施茶业品牌战略,加快茶产业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茶产业发挥出必不可少的作用。茶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的饮食和保健中日显重要,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茶叶产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始终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对其需求的程度不随物价的变动发生变化,茶叶产品对价格变动的灵敏度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并具有独特的意义。茶的生产过程与地域、土壤、地利环境、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贵州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雨量充沛,温差大、云雾日多,这对茶叶的生长提供一个特色环境,茶品质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

2.2.3油料产业化的发展

贵州省是全国油菜主产区之一,也是国内优质油菜种子的重要生产基地。贵州是一个不沿边、不沿海、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份,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很难再靠扩大良田耕地面积来解决食油短缺的问题,而利用非耕地发展木本油料植物是一个有效途径。

2.2.4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使贵州成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珍稀名贵药材主要有珠子参、艾纳香、牛黄等;地道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石解、厚朴、半夏、吴茱英、黄柏、野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黄精、金银花、桔梗、五倍子、朱砂、雄黄等35种。近年来,地道野生中药材引种、家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野生变家种、家养。引种成功的地道药材有天麻、杜仲、厚朴、石解、艾纳香等70余种。贵州的中药材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产业开发的前景广阔。五倍子、山药、刺梨、称猴桃、鱼腥草、银杏、银耳、魔芋、苦丁茶等的生产,目前被列为绿色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的项目。就目前行业发展速度而言,医药制造业也是贵州省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2.5辣椒及辣椒加工业的发展

贵州辣椒生产历史悠久,贵州遵义的朝天椒就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且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辣椒的栽培和生产己初具模型,建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和辣椒加工业,成为贵州的特产之一。贵州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而南北低。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年平均气温16.8-23℃,无霜期长达285d左右,气候温和、充沛,海拔较高,和部分丘陵山区,温差大、云雾日多、年日照时数少。旱耕地大多数在山地,山槽、雨量山洼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红黄壤、石灰土、紫色土、红壤、适宜辣椒栽培。

目前,贵州辣椒的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具备基地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化雏形。种植、加工、贸易的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市场+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基本建立。贵州现有大小辣椒加工企业11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0多家,产品种类主要为油辣椒制品和发酵制品。以虾子辣椒市场为龙头,以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为重点,以遵义、绥阳等生产基地为基础的产业化体系初步显现。

从需求度分析,辣椒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还有驱寒、排湿、开胃、健脾等功能,它是日常生活必备的蔬菜和调味品之一,销路广、经济效益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蔬菜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辣椒以其营养和独特的辣味受消费者喜欢,并且在饮食消费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可见,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多时,辣椒的需求量相应也呈增多趋势。在贵州,年人均干辣椒消费量为2.5kg以上。

2.3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目前产品发展程度不同,将贵州农产品分为三类:一是传统优势产品:主要有马铃薯、烤烟、油菜等。二是相对均势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等。这些产品虽没有(或很小)出口竞争优势,但国际市场对其不可能形成太大冲击,通过改良品种,可提高质量和产量。三是潜在特色产品:主要有猪牛羊肉、中药材、茶叶、竹业、香精香料、油桐籽、生漆、乌柏籽、五倍子、棕片、核桃、板栗、竹笋等。

3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转变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树立发展特色农业意识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转型,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阶段。这迫使贵州面对客观事实,进行战略选择,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提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途径,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人抛弃旧观念,改变陈旧的指导思想,树立品质意识、结构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把发展特色农业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同时,产业应招揽一批科研型的特色农业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对产业的布局和规划进行准确判断,大大降低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产业的趋同性。在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还应培养农民的科技水平,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增强农民运用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的能力[10]。

3.2完善和健全农村各项政策,建立特色农业开发项目决策机制

3.2.1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首先,加强防灾减灾体系。为减少自然灾害给贵州省造成的损失,必须增强全省农业的抗灾能力,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开源节流、防汛抗旱并举。同时应增设洪水、霜冻等预警预报系统。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并以效益为首要目标,增强全省的抗灾能力,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保障。

其次,加强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建设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目标,

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绿色工程,改善生态环境。防止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物激素、农膜等农村面源污染。

第三,建设农业信息体系。争取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动车、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同时,要建设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信息处理科学、信息服务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使农业生产和市场相结合[13]。

3.2.2稳定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同时,为减少农民负担,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进一步规范财务预算和专项审计,全面推广农村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处理好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3.3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在特色农业中的地位

特色农业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现有的科技力量随时都有可能被取代,并且由于受到各种生产要素的限制,使本区域内的特色资源无法充分展现出来[1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粮食生产受制于无情的大自然的观点与经济史并不一致。历史证明,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扩大资源,人类的未来并不受制于空间、农园和农田,而是取决于人类的智慧”。一些传统产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将不断的被更新,挖掘其潜在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3.4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向着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措施。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产业化的集中体现。

3.5创建名牌产品,发挥品牌优势

品牌构成了品牌农产品所特有的市场竞争力,品牌效应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识别功能上,还标志着一种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市场信誉。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将那些能体现地区资源优势、适应市场要求的具有高营养、高消费和高附加值的特有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13-16]。对于那些有资源优势、能体现地区特色的常规作物和畜禽,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内在品质,在精深加工上体现特色,与此同时积极发掘内在潜力,发展既有地区资源优势又能体现特色的新项目。

3.6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创建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指围绕农、林、牧和蔬菜、水产业等制定的以国际、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标准。以质量农产品标准化为核心,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标准、现代设施农业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相配套,形成农业标准信息网络。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化农业、使农业与国际接轨、改变经营策略、适应国际国内大生产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总结

据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的现实情况阐述了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先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特色农业意识,突出重点,加强信息服务体系,搞活特色农业市场流通,通过以科技带动发展,建设基地,充分发挥各产业的比较优势,保持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并加强

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走品牌战略,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竞争力,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

城厢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区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世界现代田园示范线建设总体要求,我镇按照集成打造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和产业高端指导方针,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的目标,整体推进世界现代田园示范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域东部,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11个农业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农业总人口4.2万人。镇内有润辰食品有限公司、红旗油脂、迪澳植化、宜家食品、西南科联种业、玉虹罐头厂、天天绿、康祖食品、荣泰清真、成都二牛等10家龙头企业;有食用菌协会、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园山珍菌业专业合作社等12家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十五里、十八湾、兴禾、桂龙、玉虹桥等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四川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新兴菌种站、食用菌孵化园区等科研机构3所;有恒邦食用菌博览园、绣水稻香、红玫瑰休闲园、芮家风味馆、金河山庄、东方欲晓等一三产互动休闲农家乐20余家;有玉虹桥蔬菜基地、十五里休闲观光园区、今日田园、特色食用菌园区、科联玉米制种基地、贵和高科农业生态园、食用菌博览园、经作所科技实验基地、永乐春大学生蔬菜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以“五区一带”的园区划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思路,以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为目标,从全局上规划全镇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结合我镇地理和区位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于2010年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了城厢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抓典型,以贵和高科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为示范 坚持走高现代农业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之路,我镇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其中以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坚持以有机标准做农业,采用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基地,引种高科技新品种,配套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该农业园区已经被列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项目,该公司的多次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现已成为我镇的一张高科技农业宣传名片。 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是一家省级示范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成员由创建初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108家,合作社以有机为立足根本,现有西湖瓜、番茄等四项有机认证和玉虹桥蔬菜品牌,带领周边农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其特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采取农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浅谈贵州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劣势

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除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2015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引言......( (1)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分析 (1) (一)地理气候环境 (1) (二)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1)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2) (四)发展特色农业的劣势 (2) 二、第二产业的发展分析 (3) (一)贵州地区的特色第二产业 (3) (二)特色工业发展的优势 (3) (三)特色工业发展的劣势 (3) 三、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3) (一)贵州地区特色的第三产业 (3) (二)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4) (三)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4)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浅谈贵州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劣势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省市实力的经济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部省市尤其是我省与北上广等地区的差异更是显著。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贵州地区作为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必须要立足于自身,发掘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并且根据其优劣势制定一系列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促进贵州省经济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贵州地区特色产业优劣势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了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国民生。总值还是人均GDP都有显著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这其实只是从整体上看到的现象,事实上,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及其的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是高原山地的复杂地形,导致我省交通闭塞,以至于长期以来我省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我省的发展得到高度重视。也许正是因为发展缓慢,未被过度开发,贵州地区的一些得天独厚条件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得到发展。本文将从各个产业出发,分析贵州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找出解决的方法,让我们的特色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分析 (一)地理气候环境 我省地区地形复杂,大部分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我省区域内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差较小,冬暖夏凉,气候舒适宜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大部分地区比较湿润,常年相对湿度较大。受大气环流及复杂地形等因素影响,我省范围内气候呈多样性。 (二)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1.特色农业的定义 特色农业是指在具有独特的资源气候条件、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差异的方,发展的特殊的产品以及有着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是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支撑的农业。 2.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由于我省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复杂,垂直气候明显,有利于于多种动植物种类的生长繁衍、引种驯化和种植,培育了我省地区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我省的地形主要是高原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

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侯春明 内容提要 酉阳是一个贫困县,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简要地解释了特色农业的内涵,指出了特色农业的特点。第二,分析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药业、畜牧业、林业、烟业、旅游业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背景优势,中国加入WTO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三是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倾斜政策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第三、从经济性、地理性、观念性三个方面指出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最后,对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对策:一是配套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体系;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五是推进扶贫开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六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状对策 酉阳地处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总面积5173.2平方公里,总人

口为73万多人。2001年,设39个乡镇,782个村。酉阳县有800多年建州史,多民族习俗相互交织,文化绚丽多姿。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民贫县穷,灾难深重。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虽然一直在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但由于起点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目前生产力仍然较低,发展较慢,经济较落后,是扶贫大县。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全县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因此,要想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就不能盲目追随,而应因地制宜,以农业为突破口,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这里所指的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粮食农业)而言的,是根据当地的农业条件因地制宜,把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的一种农业类型。 特色农业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区域性。即在一定区域内,依托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二是独特性。即在产品开发上,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三是规模性。生产规模大,产品批量大,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大,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四是领先性。瞄准市场,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采用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和工艺。五是高效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 1.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1经济林发展优势明显 目前,芮城县已经形成了三条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一条产业带为以粮食、苹果 为主的粮果经济林带,全县粮田的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达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的3倍,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苹果作为芮城县最主要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 超过18万亩,产量也达到了约42万吨。第二条为红枣、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干果带,芮城县的红枣鲜枣、大红袍花椒、核桃加工品一直为其特色名优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 红袍花椒生产基地,其中的风陵渡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万亩,收到达到4500万 以上。第三条为以芦笋、大棚菜为主的新兴干果经济林带,芦笋产业和大棚菜产业作为芮 城县的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也较大,作为全市第二大芦笋生产基地,在2021年以后,芦笋的年产值就保持在了1亿元以上。 1.2设施、生态农业潜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近些年来芮城县基本已经 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予农业生 产上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以促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丰润玉米笋、马蹄基地已经得到了近700万的政府投资;丰源药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得到近百万的资 金支持等。此外,在2021年芮城县就建立了25万亩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确立了8 种无公害农产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万亩。绿色、无公害标准下生产的农 产品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口碑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芮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 村经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依托其优势特色农产品,芮城县已经建立起了多个苹果、鲜枣采摘园和芦笋、花椒观光示 范园,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芮城县农民的 纯收入已经达到7700元,超过了全山西省的平均水平的近500元。 1.3畜牧业发展稳定向前 芮城县的畜牧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配合牛肉、羊肉、鸡肉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截止到2021年, 全县的生猪存栏达到16万头,出栏达到27万头;羊存栏6万只,出栏7.3万只;鸡出栏 178万只,蛋鸡存栏49万只,肉类总产量约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5000吨,尤其是2021 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以来,已促进全县29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增加近700元。 2.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转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考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降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为主线,立脚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融合提升,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亮的产业链,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全乡要紧农业进展有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进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存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事情 ××*乡位于井研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具居委会,总人口10476人,耕地面积16840亩,全乡属浅丘地貌,海拔365—465米,要紧为酸性红棕色土壤,属亚热带温柔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335天,乡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井分公路横穿而过,水泥路实现村村通,乡域内有群英、桑树嘴水库2座,大佛水库、毛坝水库渠系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人人喝井水、户户用沼气、村村改电、水渠全配套、公路络化。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基本无工业经济、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年纯收入4253元。 二、××*乡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别断找求进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别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乡优势特色农业进展较快,除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种植外,逐步形成了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水产养殖大户125户,养殖面积5078亩,要紧养殖斑点叉尾鮰、武昌鱼、青鱼、花白鲢等优质品种,年总产量达5300吨,总产值60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兔户1000户,标注化笼位3.6万个,年总出栏商品兔达50万只,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林竹种植14500亩,乡内竹编加工企业2个、木材加工企业1个,年总产值大20xx万元。全乡特色农业进展优势明显,要紧有如下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进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进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进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催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进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进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舞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进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别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辟、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通达能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毕业论文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本人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要明确注明出处。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20 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 V 引言.. (1) 1特色农业产业概述 (2) 1.1相关概念 (2) 1.2特色农业研究理论基础 (3) 1.2.1比较优势理论 (3) 1.2.2竞争优势理论 (3) 1.2.3农业产业化理论 (3) 1.2.4技术创新理论 (4) 2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5) 2.1贵州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现状 (5) 2.1.1贵州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5) 2.1.2贵州特色农业发展规模 (6) 2.1.3贵州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7) 2.1.4贵州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7) 2.1.5贵州特色农业对财政收入作用 (8) 2.2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9) 2.2.1缺乏农业科技创新力,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9) 2.2.2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发展缺乏资金 (10) 2.2.3农产品加工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推进 (10) 2.3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11) 3贵州省特色辣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13) 3.1发展贵州省特色辣椒产业的条件分析 (13) 3.1.1辣椒种植面积大 (13) 3.1.2产业链长幅宽,效益比较稳定 (13) 3.1.3贵州名椒众多,品质优势明显 (14) 3.1.4风味独特,市场前景广阔 (14) 3.2贵州省特色辣椒产业的现状 (14) 3.2.1辣椒市场产业已经初步培育完成 (14) 3.2.2 辣椒种植规模较大,区域化格局已经形成 (15) 3.2.3辣椒品牌系列逐渐形成 (15) 3.2.4辣椒加工企业快速成长,占据国内市场一席之地 (15) 3.3贵州省特色辣椒产业发展趋势 (15) 3.3.1辣椒品种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市场 (15) 3.3.2辣椒产品质量和产业基地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和推广 (16) 3.3.3辣椒制品的深加工将是今后辣椒产业的重点 (16) 3.3.4对辣椒产业商业化运作将是今后的亮点 (16) 4贵州辣椒产业SWOT分析 (17)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 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降雨量在1200mm 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个品种,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

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攀枝花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攀枝花市农牧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 近年来,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效益农业,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逐渐壮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在南亚热带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倾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由于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条件,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效益突出等特点。 (一)光热资源优势。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是天然大温室。具有光照强(全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温度高(年均气温21℃左右,≥10℃年有效积温高达6600--7400℃)、昼夜温差大(夏天昼夜温差≥10℃,冬天昼夜温差≥20℃)、年温差小(全年温差≤10℃)、不受台风(或梅雨)影响、降雨集中(雨季集中在6-10月,年总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使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呈现出 2

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征。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攀枝花的许多农产品在省内是唯一能生产的地方,或者是唯一能最大限度发挥错季节上市优势的地方。 晚熟芒果:与全国其它热作区相比,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2010年,攀枝花芒果的市场平均零售价达到了每公斤7元以上,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2010年8月,攀枝花成功举办了首届芒果节,对提升攀枝花芒果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冬春枇杷:以米易县、盐边县为主的攀枝花枇杷,较福建、成都等地早1-3个月,上市时间正处于元旦、春节黄金季节,市场竞争力极强。2010年初,攀枝花枇杷销售均价达到每公斤16元左右,单价最高达到了每公斤100元,经济效益极高。 早春蔬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攀枝花就作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调”基地,为“三北”及周边市场提供优质蔬菜产品。攀枝花生产的早春蔬菜产品具有无公害、品质优的特点,上市时间处于海南菜之后、其他省市设施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1-4月上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攀枝花早春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市场销售均价每公斤超过了3元,四季豆、豇豆每公斤均价更是达到6元以上。菜农亩纯收入平均达到了10000元以上,个别 3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论发言 心得体会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 论发言+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动能结构整体谋划,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农产品消费加快升级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糖料蔗、特色水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发展富晒农业和林业经济,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创建,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我区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肉牛肉羊、生猪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部分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高品质农产品不多,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率低,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要落实粮食安

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亿斤,确保口粮基本自给。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发展优质稻、地方特色粮食品种和富硒有机品种。完善粮食直补订单收购制度,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蔗糖业转型升级,推进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研发和推广良种良法,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蔗糖业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壮大奶水牛等优势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发展深水养殖、外海与远洋渔业。加快调整树种结构,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亚热带珍贵树种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油料。加快桑蚕业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丝绸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秋冬菜,优化柑橘、荔枝、龙眼等大宗水果品种结构,加快发展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南亚热带优势特色水果。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农产品质量管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积极发展生态种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建设绿色植保技术示范区,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加快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粮草兼顾,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以铜仁市为例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部署,铜仁市在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三个万元”工程(万元田,万元山,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按照“集中连片种、集中连片养、加工进园区”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中药材、蔬果菌、油茶、核桃等主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快速推进,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一、发展现状分析 畜牧业规模效应初显。按照做大总量、做强产业、规模先行、生态养殖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畜牧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代养户)”规模养殖模式,积极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地畜牧和特种养殖,促进了全市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出栏生猪248.42万头、肉牛15.90万头、肉羊78.71万只、家禽927.73万羽;创建了畜禽标准化规模示范场24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0个;引进了温氏、华西希望、铁骑力士三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并顺利投产,培育肉猪代养户140户,新增肉猪10多万头。特种水产养殖快速发展,鲟鱼、大闸蟹、大鲵等特色渔业处于全省前列。2014年实现畜牧

渔业总产值100.68亿元,占一产总产值的41.36%。 茶产业步入全省前列。全市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八件实事”,快速提升了茶产业。2014年全市建成茶叶基地144.8万亩,今年上半年新建15.8万亩,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60.6万亩,涉及115个乡镇、1223个村,带动农户16.2万户。茶园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一。现有投产茶园面积83.09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461家,生产“梵净山”牌名优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系列产品15个,2015年上半年实现茶叶产量3.53万吨,产值40.46亿元,销售收入38.8亿元。培育形成了“梵净山茶”公共品牌和“石阡苔茶”地方品牌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先后在国内国际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60多个。 蔬果菌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城镇保供蔬菜和特色辣椒、夏秋蔬菜,2014年全市蔬菜播面190.3万亩,同比增长17.8%;总产量262.2万吨,同比增长15.8%;总产值46.12亿元,同比增长15.9%。水果以本地特色品种沿河空心李、万山蜜枣、玉屏无核糯柿、印江红香柚和引进适宜的葡萄、桃、梨、柑橘新品种等为主,“沿河空心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水果面积50.48万亩,产量23.55万吨,同比增长6.12%;总产值8.19亿元,同比增长25.16%。食用菌主要有香菇、木耳、野生牛肝菌等,发展势头迅猛,打造“梵净蘑菇”品牌,2014年生产1.09亿棒,产量8.9万吨,产值7.09亿元,同比增长2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