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会计交流的发展

中外会计交流的发展

一、古代近代中外会计的发展
(一)古代中外会计发展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
1、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
2、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
3、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
4、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二)近代中外会计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以下从四个方面对近代中外会计交流的发展进行阐述。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

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些思想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分工、经济影响国际化等因素,传播到我国,并融入我国当时的会计。结合外国先进的会计内容,改善我国会计,使我国的会计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

二、关于会计思想的历史研究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道扬教授和美国休斯敦大学维多利亚分校杜建军博士在大会主题的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道扬教授和美国休斯敦大学维多利亚分校杜建军博士在大会主题发言中, 阐明了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主体脉络, 认为这个主干思想之外的其他思想均是由此派生的, 一部会计思想史都包容于这个研究框架之内。
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常青教授将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与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进行比较,提出了两者相同与不同之处, 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3、山西财经大学张丽云副教授对晋商会计史料的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张丽云副教授通过对晋商会计史料的研究指出, 很多人认为会计稳健主义是西方对会计发展的独特贡献, 实际上并非如此。旧时中国晋商会计核算中的“打厚成”和非报告货币折算, 减计资产, 多计负债, 进而少计当期利润, 实质上是一种稳健主义。因此可以说, 会计稳健主义很早就普遍地运用于中国民间会计之中。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许家林教授对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
他提出, 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源自不同会计环境下会计学科群体内部的会计专业人士、会计职业组织、会计研究文献、会计专门规范、会计专业期刊和相关会计传播媒体等主要学术元素的共同作用, 研究会计理论与会计思想的发展需要全面系统研究六方面学术元素的具体构成与内容, 但目前的会计理论研究与教学却未对该问题给予必要的重视。为此, 他对20世纪以来西方重要会计专业人士及学术文献进行了初步梳理与分析, 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提出了初步构想。
5、西安交通大学王海民教授对潘序伦的立信思想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潘序伦先生一方面借鉴了美国早期公共会计师在审计资产负债表时积累的职业道德经验, 另一方面领悟了“民无信不立”的中华传统智慧,进而形成了“信以立志,

信以守身, 信以处事,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成”的立信会计思想。这一会计思想既通俗易懂, 又博大精深。

三、关于中外会计交流历史人物研究
1、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Cavazzoni G., Bartocci L., Santi niF. 教授
他在报告中介绍了“现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的学术发展之路及其影响, 并讲述了他在利息收支、论文研究和货币兑换计算方法应用方面的成果和著作。
2、重庆理工大学李孝林教授
他首先介绍了古高丽的四介松都治簿法, 认为这是朝鲜古代的复式记账法。接下来以COSO框架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要素为线索, 并依照10种内部控制方法, 探析了《周礼》所体现的内部控制制度, 认为周朝已经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 而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内部牵制制度。
3、湖南大学陈敏副教授
他通过对中世纪欧洲新寺院团会计与中国敦煌寺院会计的比较, 指出欧洲新寺院团具有和封建主阶级相同的地位与权力, 独立于国家政权体系之外, 以极低的成本取得大量的土地、劳动力资源, 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敦煌寺院则受封建政权的管制, 不仅财产获取十分不易, 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与世俗支出。中世纪欧洲新寺院团会计与中国敦煌寺院会计对财产和收入的管理都通过账簿予以记录,但不同的经济实体性质和经营方式影响了东西方寺院会计簿记技术的发展, 进而为复式簿记产生于欧洲提供了另一种来自于寺院经济的解释。
4、瑞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大宽博士
他在回顾财务报告制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 立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总结了财务报告制度演进的基本规律, 提出应从改进财务报告制度的基本模式、建立以生态环境为控制目标的财务报告制度、完善报表附列资料与表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与虚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务报告监控体系、推动网络技术持续发展下的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等方面, 把握未来财务报告制度变革的发展趋势。

四、关于新中国的中外会计交流
1、加拿大维利弗德?罗瑞尔大学 Tao Zeng副教授
他结合我国 90年代会计制度的发展, 分析了导致会计准则变化的多种原因, 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 准则的产生及发展是为了适应市场, 93年一号会计准则的出现, 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 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规范了各行业的会计标准。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仲文教授
他回顾了中国会计教授会的历史, 认为早期的中国会计教授会在促进中国会计学术交流、对外沟通、研究方法的改进、高等会计教育的改进等, 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百兴副教授则指出, 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处于初始探索阶段, 有必要进行认真

的总结, 这样才能改进工作, 使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五、关于会计发展与会计改革的动态
刘玉廷博士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 经过多年的中外交流的努力,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有了重大发展, 不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更赢得了国际的尊重, 取得了在国际会计规则制订中的话语权。
(二)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标准
1985年3月财政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标准进行了国际化的改革尝试。这个制度已基本摆脱了苏联的会计模式,是参照国际会计惯例设计的全新的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会计标准开始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三)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步转换
1、《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发布了与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相配套的分行业的13个会计制度。
2、基于国际会计准则基础上制定的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
财政部自1997年5月发布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起,到现在已经陆续正式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印发了一项征求意见稿,初步建立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这些具体会计准则都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制定时聘请了中外有关专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已经发布但不适应我国现状的项目进行了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上体现了会计的国际化。
(四)我国会计向国际化的迈进阶段
1、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
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心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我国会计制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发布之前,各类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以“两则两制”为模式制定的会计制度,这些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是在1992年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阶段制定的,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经营环境和商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日期的临近,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在加快,

国际化程度在提高,“两则两制”下不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经济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
(五)我国对会计国际化的参与和讨论
1、我国是会计国际化的积极参与者
在1982年成立联合国“国际会计和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时,我国就是其成员国,并参加了该工作组的历次会议。1997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6月,我国当选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经常派出人员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学习、培训和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2、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分歧
(1)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的会计核算标准就是会计准则,并且国际上也有国际会计准则,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完成后,就应全面实行会计准则,淘汰会计核算制度。目前不少人还认为,我国不应该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应当尽快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换,并且我国的会计准则应当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2)学术界关于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讨论
会计标准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提高各国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和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以实现经济的国际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进行的国际化是一个参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各方需要进行协调,并在协调中减少差异,而协调是一个互动过程,存在利益之争,因为各国都希望以本国的会计标准作为协调的基准,这样可以不费任何力气坐收协调之利,而其他国家则必须花费大量的学习。
六、中外会计交流促使我国会计发展的成果
通过中外会计交流,我国的会计的发展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公认会计准则的上台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

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三)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附:部分中外会计发展史年谱
公元1901年——1949年
中国:1901年,户部主事刘岳云撰著的《光绪会计表》由教育世界社刊行,计四卷,卷各一册。
中国:1905年,蔡锡勇编著的最早介绍借贷记账法的著作《连环账谱》由湖北官书局刊行。
中国:1907年,谢霖与孟森合著的介绍借贷复式簿记的著作《银行簿记学》在日本东京刊行。
中国:1910年,大清银行聘请日本人为顾问,正式采用现金收付法的复式会计。
中国: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公布《本部会计暂行规则》,主要规定预算、决算的编制、经费的收支、稽核制度的实施、簿记组织等。
中国:1926年,杨汝梅撰著《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是在美国米歇根大学的博士论文,计九章,1927年,在纽约由The Ronald Press Company出版。施仁夫1936年将其译成中文,以《无形资产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国:1903年,英国著名会计学家皮克斯利的著作《会计学》出版,该书被认为是西方会计学的奠基大作之一。
外国:1905年,英国著名会计学家迪克西的《高等会计学》出版,被会计学与会计史学界评价为奠定西方会计学基础的力作。1917年,更名为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该组织又改名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外国:列宁对建设前苏联社会主义会计有一些重要论断,如会计核算应体现阶段本质、会计核算的中心是“反映”、会计核算应结合综合与系统的方法。
外国:1919年,前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财务会计局下设立了12人组成的核算委员会,主要强调预算的制定和完成情况方面的指令。
外国:1930——1931年,针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核算前苏联展开群众性大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