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引经药

中医中药引经药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7.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10.引药达腰部:杜仲、川断。11.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12.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1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欢血藤、防已。14.引药达任脉:龟板。15.引药达督脉:狗脊。16.引药达入皮肤:蝉蜕。17.引药入胃:半夏。18.引药入肺:桑白皮。19.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0.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21.引药入脾:苍术。22.引药入骨:威灵仙。23.引药上行:柴胡、升床、桔梗、蔓荆子。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复花。25.祛一切风:清风藤。26.调合诸药:甘草

全文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全文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徐佳虞莉青夏延明赵影张馥晴 指导老师:陆雄 (上海中医药大学03针英七,上海202003) [摘要]目的:研究染发剂对幼年小白鼠肾功能的阻碍。方法:用市售染发剂给20只昆明种幼年小白鼠染毛(即实验组,雄鼠M1组n=10,雌鼠M2组n=10),另20只小鼠做空白对比(即正常组,雄鼠N1组n=10,雌鼠N2组n=10)。染毛第18天经摘眼球取血,测血肌酐和血清尿素氮,并取肾组织作肾脏病理切片观看。结果:外观上来看,M1组的脱毛现象较明显;数据显示,实验组的血肌酐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M2组的血清尿素氮明显高于N2(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M1组与N1组的血清尿素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形状学观看结果没有发觉病理形状学改变。结论:目前市售常用染发剂短期内能够导致雄性小鼠脱发觉象,但对雄性小鼠肾功能及肾组织形状没有明显的损害;对雌性小鼠,能够导致血清尿素氮的升高,但不阻碍血肌酐以及肾组织病理形状。提示短期染发毒性较轻微,其造成的毒性可能有性别差异。 [关键词]染发剂,幼年小白鼠,血肌酐,血清尿素氮,病理形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进展,色彩丰富的染发剂已不再单用于遮盖白发,它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象征,同时这一现象正更加趋向于年轻化。然而染发剂对人体的危害却不容我们忽视。染发剂要紧是由对苯二胺构成,据CCTV每周质量报告指出,这些有毒的化学品要紧通过皮肤毛囊进入血液到达骨髓对染发者造成肝、肾的损害,从而诱发各种癌症。目前可查研究差不多上局限于血液骨髓的破坏及部分癌症的研究,肾毒性的确切性研究尚无。因此,本实验旨在确定短期内染发剂对肾脏是否造成毒性反应。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昆明刚断奶小白鼠共40只,平均体重为9.8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染发剂组(即实验组,M1组雄鼠10只,M2组雌鼠10只),以及正常对比组(N1组雄鼠10只,N2组雌鼠10只)。实验动物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批号SCXK(沪)2003-0003 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 1.1.2染发剂:市售常用氧化型染发剂二种颜色(随机选为:红色和黑色),染发剂均购自超市。(批号768128-D,上海章华保健化妆品,卫妆特字(2003)第0728号) 1.1.3 实验器材:刷子、弯镊、剪刀、镊子、微量吸管 TGL-16G台式高速离心机(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 TP1020自动脱水机(德国Leica公司)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目的:通过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操作综合论述系统性硬化病(SSc)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着重介绍系统性硬化病的常规中医中药辨证分型、分期治疗及其它经验治疗。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硬皮病属中医“皮痹”范畴,该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多认为是脾肾阳虚,气血瘀滞,在治疗上多以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巢元方曰:“风湿痹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遂”。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气血不足,外感寒湿风邪,致使寒凝肌腠,日久耗伤精血,脏腑虚损,气血瘀滞,实质为本虚标实之证。结果:强调在硬皮病的临证治疗中,不能拘泥于常规分期、分型治疗,应灵活应变,辨证论治,内服结合外治法,全面治疗硬皮病。Objective:throug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ystemic sclerosis (SSc)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and the type of objectiv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c. Introduces the systemic sclero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erience, and other treatment.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a characteristic and bright spot,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cleroderma belong to "bi"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disease for more of this virtual the actual card, its pathogenesis is more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more than on the treatmen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onifying spleen kidney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chao yuan fang said: "rheumatism bi, or dense thick skin, and muscle pain, is composed by rheumatism disease, blood gas virtual time not into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in Y ang meridians, also become the body found in the brotherhood of".Its pathogen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lack of qi and blood, exogenous wind cold dampness evil, cause haemorrheological nature muscle Cou, time consumed JingXie, viscera is deficient, qi and blood stasis, the proof of the essence for this virtual to real. Results: the stres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cleroderma, not constrained in the conventional stage, parting treatment, should be flexib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cleroderma.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正文】 系统性硬化病(SSc)【1】,又称硬皮病(SCL)、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硬化及萎缩为特点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分为二大类型: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SS)。系统性硬皮病又分两亚型:肢端硬皮病和弥漫性硬皮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患病率50~300/100万人口,发病率每年2.3~22.8/100万。发病高峰年龄30~50岁;儿童相对少见,女性多见,男女比率1:3~14。 1.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中医无硬皮病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情过程,属“皮痹”、“脉痹”、“痹病”【2】范畴。如果累及内脏器官,则属“心痹”、“肾痹”、“肺痹”等。《内经》有“皮痹”的记载,《素问·痹论》说:“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隋·巢元方明确提出了本病的皮肤改变,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圣济总录·皮痹》【3】云:“感于三气则

中医药类核心期刊

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 一:综合性医药卫生类 1中华医学杂志:【周刊,变为周刊以后影响因子有一定的下降,最新的为0.461,中文版本,英文摘要,杂志编辑委员会由生物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一般两个月内回复,加上审稿时间,周期较长】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为《医学争鸣》,双月刊,由第四军医大学主办,主要发表具有一定理论见解和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影响因子,0.385】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科技部及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半月刊,影响因子0.538】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月刊,影响因子0.424,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药学和中国医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总体上来讲,军医大学学报所刊的论文内容差别不大】 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主要报道本校各学科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和临床诊疗经验。月刊,影响因子0.513】 6解放军医学杂志:【是全军卫生系统最高级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月刊,影响因子0.578】 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由北京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医学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双月刊,影响因子0.627】 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双月刊,全年刊发约 300篇文章(不包括短篇报道),其中省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80%以上,影响因子0.402】 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刊物,双月刊,影响因子0.481】 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办,双月刊,影响因子0.762】 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半月刊,以国内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研究及新技术、新成果等为主要内容,影响因子0.400】 12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大学主办,双月刊,影响因子0.518】 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为医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传统医学、法医学和药学等方面的科研论文与临床病例报告,介绍先进的诊疗技术。双月刊,影响因子0.291】 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对中药植物药研究工作,本刊录用中药、植物提取单体或有效组份的研究。不录用仅构建一种质粒或载体的研究双月刊,影响因子0.855】 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反映以本校为主的科研、医疗、教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报道国内外医学新动态,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推动科技进步。月刊,影响因子0.543】 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双月刊,影响因子0.432】 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主要登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双月刊,影响因子0.564】 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综合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主要发表原创性研究性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上资助的研究成果可以优先发表。月刊,影响因子0.418】 19广东医学:【广东省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期刊,主要报道本省临床医学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新知识。半月刊,0.295】 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影响因子0.214】 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以反映上海交通大学的医药学科研成果为主,并接收校外来稿。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影响因子0.407】 22上海医学:【上海市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月刊,影响因子0.305】 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由郑州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本刊宗旨为反映以本校为主的科研、医疗、教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报道国内外医学新动态,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双月刊,影响因子0.345】 24江苏医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杂志,半月刊,影响因子0.274】 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月刊,影响因子0.372】 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中国医科大学主办,月刊,影响因子0.358】 27实用医学杂志;【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期刊,是广东省目前唯一的一份出版周期为半个月的科技期刊。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半月刊,影响因子0.282】 28山东医药:【山东省卫生厅主办、山东卫生报刊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周刊,影响因子0.252】 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双月刊,影响因子0.272】 30重庆医学:【重庆市卫生局主管,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和重庆市医学会主办,致力于介绍国内外最新医学成功及进展,交流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特别是临床新方法、新技术。旬刊,影响因子0.321】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重庆医科大学主办的具有较高专业学术水平的综合性医学期刊,特设快速通道,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各种基金课题、重大研究成果论文给予优先刊用。月刊,影响因子0.425】 32天津医药:【天津市卫生局主管,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集天津当地20余家临床、教学、科研单位联合协办,月刊,影响因子0.222】 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安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2011年改为月刊,影响因子0.575】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年版医学部分)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 年版) 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医学部分)以下仅为R类(医药卫生)杂志 R.综合性医药卫生 1 中华医学杂志 2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4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5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6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7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8 解放军医学杂志 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0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2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3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4 医学争鸣 15 复旦学报(医学版) 1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1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8 中国全科医学 19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1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2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3 重庆医学 24 医学研究生学报 25 实用医学杂志 26 广东医学 27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9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30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1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32 上海医学 33 军事医学 34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35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36 山东医药 R1预防医学、卫生学 1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 中国卫生经济 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4 中国公共卫生 5 卫生研究 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7 中国卫生统计 8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9 中国医院管理 10 营养学报 1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2 环境与健康杂志 13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 15 现代预防医学 16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17 中国卫生资源 18 卫生经济研究 19 中国健康教育 20 中国消毒学杂志 21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2 中国学校卫生 23 中国疫苗和免疫

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内期刊分级名录(1)详解

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内期刊分级名录(2011年版)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科技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参考其它高校期刊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内期刊分级名录(2011年版)》。具体如下: 一、一级期刊(183种) 1.医学 1 中华医学杂志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6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7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 虫病杂志 8 中华内科杂志9 中华外科杂志 10 中华妇产科杂志11 中华儿科杂志12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3 中华血液学杂志14 中华肿瘤杂志1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6 中华肾脏病杂志17 中华消化杂志18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 中华精神科杂志20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1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2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3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4 中华骨科杂志 25 中华神经科杂志26 中华放射学杂志27 中华皮肤科杂志 28 中华烧伤杂志29 中华眼科杂志30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2 中华创伤杂志33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34 中华麻醉学杂志3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3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37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8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杂志 39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 志

40 中华病理学杂志4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42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4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 杂志 4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46 中华护理杂志47 中华传染病杂志48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49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50 细胞研究(英文版)51 科学通报 52 解剖学报53 病毒学报54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55 中国药理学报(英文 版) 56 药物分析杂志57 中国中药杂志 58 药学学报59 中草药(中文版) 60 中国药学杂志 61 中国药理学通报62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术版) 6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64 中华中医药杂志65 生理科学进展66 中医杂志 67 中国针灸68 中国骨伤69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自然科学 1 中国科学(A-E辑)(中、 英文版) 2 分析化学 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物学报 4 数学物理学报 5 有机化学 6 动物学报(英文版) 7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8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9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 10 遗传11 生命科学12 生理学报 13 中国物理(英文版)14 生物物理学报15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16 中国物理C(英文版)17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18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 物理学报(中、英文版)20 环境科学学报2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 动物营养学报2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 动物学研究25 声学学报26 数学年刊(A、B辑) 27 数学学报 28 中国食品学报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30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3.工学 1 电子与信息学报 2 电力系统自动化 3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何立群教授情况简介 - 上海中医药大学

合作导师何立群 一、简介 何立群男 1959年8月生浙江 宁波人,医学博士。 198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2005 年在上海中医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5、2006年先后二次赴日本富山医科 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和美国Baylor 医药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任上海市中医 药研究院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 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肾内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FDA药品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中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学科组中医一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国医刊》、《临床肾脏病杂志》、《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报》等八家国内核心杂志的常务编委和编委。曾先后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和上海市领军人才。 主要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蛋白尿、血尿、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出治疗肾病综合症蛋白尿的经验方“四蚕汤”和治疗慢性肾衰的中成药制剂抗纤灵冲剂在治疗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及肾纤维化方面已取得明显的临床及实验疗效,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上海市及上海市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共9项,近5年来在《JASN》、《Phytotherapy Research》等英、美、

中医药核心期刊汇总

中医药核心期刊汇总 中医药核心期刊有哪些?小编就将这段时间认真搜寻的得到的信息,汇总出来,呈现给大家,希望对给为亲们有所帮助! 1、中华医学杂志:【周刊,变为周刊以后影响因子有一定的下降,最新的为0.461,中文版本,英文摘要,杂志编辑委员会由生物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一般两个月内回复,加上审稿时间,周期较长】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为《医学争鸣》,双月刊,由第四军医大学主办,主要发表具有一定理论见解和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影响因子,0.385】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科技部及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半月刊,影响因子0.538】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月刊,影响因子0.424,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药学和中国医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总体上来讲,军医大学学报所刊的论文内容差别不大】 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主要报道本校各学科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和临床诊疗经验。月刊,影响因子0.513】 6、解放军医学杂志:【是全军卫生系统最高级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月刊,影响因子0.578】 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由北京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医学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双月刊,影响因子0.627】 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双月刊,全年刊发约300篇文章(不包括短篇报道),其中省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80%以上,影响因子0.402】 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刊物,双月刊,影响因子0.481】 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办,双月刊,影响因子0.762】 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半月刊,以国内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研究及新技术、新成果等为主要内容,影响因子0.400】 12、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大学主办,双月刊,影响因子0.518】

中医药大学排名

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卫生部直属) 2.北京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3.复旦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4.上海交通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5.中山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6.华中科技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7.四川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8.中南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9.首都医科大学 10.中国医科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11.哈尔滨医科大学7个博士后,36个博士点,52个硕士点。 12.浙江大学3个博士后,35个博士点,54个硕士点。(原卫生部直属) 13.南方医科大学概况3个博士后,36个博士点,50个硕士点(原第一军医大) 14. 中国药科大学14个博士后.23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 15.吉林大学医学院4个博士后,11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原卫生部直属) 16.天津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26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17.重庆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22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18.山东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后,18个博士点,52个硕士点。 19.南京医科大学个3个博士后,20个博士点,42个硕士点。 20.河北医科大学4个博士后,16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 21.上海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5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 22.苏州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后,12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 23.北京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5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 24.沈阳药科大学1个博士后,1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 24.新疆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3个博士点,35个硕士点。 25.暨南大学医学院1个博士后,3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 26.西安交通大学18个博士点,36个硕士点。 27.南京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6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 28.黑龙江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2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 28.天津中医学院1个博士后,18个博士点,25个硕士点 29.福建医科大学12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30.南昌大学医学院9个博士点,41个硕士点 31.武汉大学医学院7个博士点,37个硕士点。 32.郑州大学医学院7个博士点,30个硕士点。 33.安徽医科大学4个博士点,46个硕士点。 34.广州中医药大学15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 35.山西医科大学3个博士点,43个硕士点。 36.山东中医药大学2个博士后,9个博士点,19个硕士点。 37.大连医科大学4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 38.兰州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 39.东南大学医学院3博士点,26个硕士点。 40.青岛大学医学院3个博士点,25个硕士点。 41.南京大学医学院3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 41.广西医科大学2个博士点,28个硕士点。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朱璐业余2008级(本科)中医学专业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摘要:痹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地域、气候、人体体质的特点,在东北地区此病发病率较高。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遇冷加剧,得温痛减,伴见腰身重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等。本文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小针刀治疗、中药关节内注射)、内外兼治等综述中医中药治疗痹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痹症综述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痹症的社会问题与卫生保健问题必将会变得愈加严重。与此同时,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此问题变成了当务之急。《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张氏医通》曰:“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其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不足、气血失和及跌仆损伤四个方面。痹症是本虚标实,故治疗应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历代中医医家主要从虚、邪、瘀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1、内治法 中药内治法治疗痹症具有整体调节作用,通过活血止痛、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标本兼治。据多数文献报道,临床以专方专药治疗为主,而按具体分型治疗的较少。擅用专方治疗的医家有以下几位代表:李念虎【1】针对痹症肾虚血瘀的病机,自拟补肾活血方(熟附子、熟地黄、巴戟天、仙茅、丹参)水煎服。惠礽华【2】从痰湿瘀论治,把符合膝关节痹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湿注关节型或痰瘀交阻型的膝关节痹症用膝痹康(制南星12g,制川乌6g,薏苡仁10g,刺五加20g,丹参l0 g,地龙lOg)治疗。 2 外治法 外治法是膝关节痹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有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

2009年中医类期刊排名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529 0.260 32.8 40 G620 北京中医药 650 0.281 33.5 38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698 0.487 50.3 10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374 0.292 35.9 31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713 0.523 46.8 16 G032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62 0.096 23.9 55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523 0.077 27.2 48 G384 河北中医 827 0.174 21.1 60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194 0.338 21.6 59 G68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919 0.886 41.7 21 G334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36 0.164 26.2 51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519 0.338 33.7 36 G719 吉林中医药1017 0.652 33.7 36 G397 江苏中医药1033 0.257 32.7 41 G85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634 0.173 27.0 49 G646 辽宁中医杂志1811 0.267 41.4 22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 765 0.486 46.4 17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690 0.321 36.8 30 G574 山东中医杂志 806 0.186 28.4 45 G596 上海针灸杂志1127 0.329 30.4 43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452 0.467 46.4 17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1391 0.474 45.0 19 G906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611 0.549 51.0 9 G48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133 0.120 25.3 54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从冠心病(CAD)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着重介绍中药复方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 由于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其中医临床治疗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分析众多医家的治疗方药发现,多以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参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不同的病理阶段,兼有气虚血瘀或肾虚血瘀,治疗中始终坚持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益气药与补肾药通过调节激素分泌及细胞代谢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中药复方制剂治疗

以丹参、红花、川芎为主要成分:“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在冠心病的活血化瘀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活血与补血并行,临床中常用中成药如丹参滴丸,注射剂则以丹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为佳。组方中之丹参,其药理机制为: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 浓度;其水溶成分能兴奋前列腺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 生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中PGI2增高,血管扩张[1];丹参还是强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去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剂量呈明显正相关。此外,丹红注射液中的红花,冠心宁注射液中的川芎也在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冠心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红花中主要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其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作用,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川芎中含有川芎素,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文献资料表明,川芎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具有解聚作用,尚能扩张小动脉,改善血液循环,产生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的作用。 益气治本为主中药:临床常用药物以人参、黄芪为主组成,成药如通冠丸,注射剂常用的有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和参芪扶正注射液等。以人参为主要成分的制剂,人参的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人参皂苷[2]能增加心肌细胞Ca2+浓度,从而增强心肌收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进展

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方法: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大量查阅近几年的相关资料。结果:分别从中药汤剂、针剂、针灸等方面论述了中医药对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中药膳食对不同冠心病患者的日常调理。结论:中医药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冠心病;进展;综述 0引言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发达国家患者居高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冠心病的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步增加。目前,中国的冠心病患者人数也逐年增长,越来越威胁中老年的生命安全。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在我国属于高发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研究冠心病的治疗,近年来,中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把中药治疗方法及成果综述如下: 1 从中医看冠心病 “冠心病”不曾出现在中医,但如“胸痹”“心胃病”“胸痛”等词汇,却表达着同样的意思。《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描述的症状与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也指出此病是心因性。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了“胸痹”病名,并对其症状及治疗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其阐明了胸痹是由于正气虚,定义为“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并提出著名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1】。 2 传统中医疗法 2.1 活血化瘀法 胸痹发作期,瘀血是最主要的指征。吴玉虎【2】等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柴胡6g,当归9g,生地12g,川芎6g,枳壳12g,桃仁12g,红花6g,赤芍12g,桔梗锯,甘草6g,并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增减剂量,此为中药治疗组。两组均4周1疗程,治疗期间,只在心绞痛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片。最终的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远大于对照组。马彦玲【3】等采用活血祛瘀汤剂化瘀泄浊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治疗,药物组成:藿香12g,佩兰12g,茵陈15g,瓜蒌15g,薤白15g,半夏15g,枳壳10g,丹参15g,川芎15g,全蝎6g。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6.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已经大有尝试:陈氏【4】等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祛瘀作用的冠心一号方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冠心一号方(由党参、麦冬、五味子、玉竹、川芎、知母、丹参、三七、郁金等药物组成)。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疗效及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有下降,而对照组的下降作用不明显。

药学专业-上海中医药大学

药学专业 中外合作四年制)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前言 为适应中医中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满足我国医药事业对具有双语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中医药人 才的需求,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未来国际化竞争的药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 [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而设立,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双语能力和掌握相关药学知识及技能,适合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领域从事药物鉴 定、药物设计、药品质量控制、药效评价、药物制备、药物销售及临床合理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 专业技术人才。 [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以本科学历教育为起点,课程设置涵盖中英两国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科目。 程教学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部分主要课程由伦敦城市大学教师全英语授课任教。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并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 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并具备在药学专业领域中独 立工作和继承创新的能力。 [ 具体培养要求] 1、素质方面:强化全面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生理和心理素 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体魄的专业人才。 2、知识方面:打好坚实的外语、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基础,掌握传统和现代药学专业基础知识 和药学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传统中医药知识。 3、能力方面: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组 织协调能力,以及在国内外药学领域继续深造的潜力。 三、指导性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为4 年(允许延长至6 年)。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 主干学科] 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英语

世界中医药杂志.pdf

公务员之家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依法从事国内所有合法期刊征订及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本站不是世界中医药杂志官网,直投稿件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编辑部。 世界中医药 刊名:世界中医药WorldChineseMedicine 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开本:16开 ISSN1673-7202 CN11-5529/R 邮发代号80-596 创刊年:2006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世界中医药》杂志信息: 《世界中医药》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世界中联的国际性、专业性杂志。拟于2006年11月正式出版,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世界中医药》杂志以增进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发展为宗旨,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己任。本刊的办刊方针是提高兼顾普及,继承与创新并重,展现中医药界最具权威的学术成果。 《世界中医药》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世界各国高质量的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又能满足各国中医药从业者提高技能的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科研成果”、“科研动态”、“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名老中医经验”、“理论研究”、“综述”、“论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医药教学”等。另外,杂志还登载中医药在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情况,中医药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世界中医药》杂志稿件要求: 1来稿格式: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如做统计学处理请务必注明所用统计学方法。文章一般不超过6000字。来稿要求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对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字母大小写、正斜体等均应予注明。文稿中所用数字以阿拉伯数字为主。病例介绍要写清患者姓氏、性别、年龄、初诊日期、主诉、病史、现病症状、检查及化验、诊断、辨证、病机、治法、处方、药名、剂量、用法、治疗结果、按语等。 2文题及证明:文题应做到简明、醒目,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凡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者,请予说明,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将获奖证书复印件寄送本刊。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确认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内容。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稿件编排过程中如须更动,应由第一作者出具书面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凡已通过电子信箱投稿者,同一稿件请勿再经邮局另行寄送。文稿应注明作者单位名称、科室、详细地址(××市或县××路××号)、邮政编码。并请务必写明作者有效联系电话。 4摘要:论著类文章须附以第三人称撰写的中文和英文摘要,其中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类文章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内容,以200字左右为宜。 5关键词:论著类文章需标引2~5个主题词,请尽量使用林美兰主编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及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必要时注明商品名,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7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根据有关规定,血压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

主要研究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拥军导师简介 一、基本情况 王拥军,男,41岁。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后,美国ROCHESTER大学博士后。教授,研究员,硕士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病研究所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外科第三党支部书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评审委员,《中西医结合学报》等6本学术期刊编委,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实验研究学科委员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整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师承著名中医施杞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脊柱退变性疾病和骨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全面继承施杞教授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根据“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辨证论治理论,确立“益气化瘀,标本兼顾”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法则,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系统总结出十个具体治疗方剂,正在开发延缓脊柱退变性疾病系列中药新药“复方芪麝片”、“复方芪灵片”和“复方芪补片”,对“施氏养生保健功”、“施氏脊柱平衡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和风寒湿痹证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对施教授提出的“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颈椎病病机学说及“急性和慢性咽喉炎是颈椎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的观点提供了实验依据。深入研究了“益气化瘀法与信号转导的相关性”,提出了脊柱病“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合作,进行骨与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胚胎干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信号转导调控机理的研究,进行软骨细胞、骨细胞的基因调控和功能研究。 近5年承担(第1、2负责人)国家级课题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部市级人才基金与重点项目18项。作为第1、2完成人,获部市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先后荣获市医务青年第九届“银蛇奖”三等奖,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行政记大功一次;荣获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