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

一教案描述

1.教案的背景

等比数列是另一类重要的特殊数列,研究方向、内容、方法与等差数列类似。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再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最后是应用。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把这些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整个过程如一次重大战役,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掌握通项公式的推导方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过程设计

2.1创设情境,自学质疑

教师先借助电脑投影几个数列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3,3,3,3,3,3,3,…

④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①我们已学过等差数列,以上数列哪些是等差数列?②如果不是,那么数列的后一项与前一项又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③能为这类数列命名吗?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类比及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这里教师的任务是:展示创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提供材料。

2.2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1)等比数列的定义

问题2:类比等差数列的概念,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

讨论结果:①相邻两项的商是一个常数

②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常数

③从第二项起,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常数

对于这一问题,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学生是可以概括出来的,尽管总结的语言很可能不太理想,教者也不要着急地照本宣科或越俎代庖,要相信学生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会逐步完善他们的表达语言,

这样形成的知识更加牢固。最后教师投影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重

点词语。

(2)对定义的进一步认识

问题3:①指出引例中等比数列的公比。②有没有数列既是等比数

列又是等差数列?举例说明。③能否归纳出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

讨论结果:常数列符合要求,其一般形式a,a,a,…

问题4:数列a,a,a,…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吗?公差、

公比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最终

发现等比数列的深层含义,从而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讨论结果:①当a≠0上述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当a=0

数列只是等差数列而非等比数列。

②等比数列无零项,即a n≠0

③公比q≠0

问题5:能否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又为下面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作好准备。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可让学生进行讨论各种写法的优缺点,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讨论结果:①a n+1/a n=q(常数)(n∈N*)

②a n/a n-1=q(常数) (n∈N,n≥2)

③a n+1=a n?q (a n≠0)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进一步启发:式子a n+1/a n=q(n∈N*)给出了第n+1项与第n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能否求出这个数列的任意

一项?教师继续追问: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如何求等比

数列的任意一项,需要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6:根据等比数列a n+1/a n=q(常数)(n∈N*)与a n+1=a n?q(a n≠0),

试用a1和q表示a n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

想方法.从中归纳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二是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最终发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讨论结果:①不完全归纳法

a2=a1q, a3=a2q=a1q2, a4=a3q=a1q3… a n=a1q n-1

②叠乘法

a2/a1=q,a3/a2=q,a4/a3=q…a n/a n-1=q

n-1个式子相乘得:a n/a1=q n-1,所以a n=a1q n-1.

2.3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A组)

1、已知等比数列{a n}的第m项是a m,公比是q则a n=

2、说出等比数列{a n}中的函数特征

3、求出数列1,3,9,27 …中的a100

(B组)

已知数列{a n}以a1为首项,以q公比的等比数列,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请给出证明

①{a3n}; ②{a2n-1};③ {ca n}.

2.4精讲点拨 ,总结反思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和函数的观点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例:(1)已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a n=2n-1,求证:数列{a n}是等比数列(2)在等比数列{a n}中是否有a n2=a n-1a n+1(n≥2),反之成立吗?

二、教案分析

本节课可算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一节课,如何出新又出彩,确实是不容易的。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孜孜以求的是用科学加艺术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观念是教学设计的方向盘

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给学生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突出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寓创新意识与课堂教学中是本节教学设计的主旋律。本教案一反常规,在注重知识落实的同时,更注重的是过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这节课的整体效果看,课堂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课堂更加灵活开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变得灵动,变得延展开放。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发现中可以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看,特别注重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于是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富于成果的、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以探索的机会,激发创造的热情,从而提高了素质。课堂上,教师需要做的是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也就是说,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时效性、活力性。

(二)教材是教学设计的主战场

现行教材是由许多教育专家经反复修改、讨论编成的,它的每一项内容乃至每一道题目都有其精心的考虑。当然,编者不可能也无必要把他们的所有想法都写进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潜能。实际教学时,做到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例如,本教案中对等比数列项的非零性特征就是教材中的隐含条件,如果不把它挖掘出来,对等比数列的理解就会有偏差,就会认为数列a,a,a…是等比数列。所以,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给予我们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挖掘、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教案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潜能,站在学生的层面上设计教学过程,把知识点的掌握转化为探索过程,并把探索的领域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深入,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设计方案符合学生的一般认识规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