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和经营】精炼重点整理

【商业银行业务和经营】精炼重点整理
【商业银行业务和经营】精炼重点整理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重点整理

第一章商业银行导论

1、含义: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2、作用

(1)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A、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

B、将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

(2)支付中介

A、通过存款在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

B、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加大了资金周转效率。

(3)信用创造

A、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产生的。

B、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

(4)金融服务

业务围: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从事同行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办理国外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提供信用证服务与担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经营结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

3、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1)单一银行制:银行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美国普遍)

优点:A、限制银行业垄断,防止银行间过度竞争

B、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使银行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C、各银行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都很大,经营较灵活

D、管理层次少,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管理和控制

缺点:A、商业银行不设分支机构,与现代经济的横向发展存在矛盾。

B、银行业务多集中于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容易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波动的影响,

筹资不易,风险集中。

C、银行规模小,经营成本高,不易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2)分行制(可普遍设立分支机构)

优点:A、分支机构多,分布广,业务分散,因而易于吸收存款、调剂资金,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本,同时由于放款分散、风险分散,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B、银行规模较大,提供多种便利的金融服务,取得规模效益;

C、由于银行总数少,便于金融当局的宏观管理。

缺点:A、容易造成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形成垄断,银行间可能竞争过于激烈

B、银行规模过大,部层次、机构较多,管理困难

(3)银行控股公司(我国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发展迅速)

形式:a金融资本控制金融资本(占大多数),如,工商银行、平安保险等;b实业资本控制金融资本,如海尔集团、首创集团等。

原因:规避金融管制、获取垄断利润、实现规模经济等。

存在问题: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资本金重复计算、部管理与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等。

4、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三性”原则

(1)安全性原则

措施:A、资产分散化。

B、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与经营预测,保证信用资金的及时回笼。

C、资产负债清偿期限合理匹配,时刻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

D、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如活期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

E、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部控制制度,有效防风险。

(2)流动性原则

涵义: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负债流动性衡量标准:取得可用资金的价格和时效;资产流动性衡量标准:资产变现的成本和速度。

措施:A、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制度

B、实施负债管理

C、统筹规划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供给

流动性供给:客户存款、提供非存款服务收入、客户偿还贷款、银行资产出售、货币市场借款流动性需求:客户提取存款、偿还非存款借款、合格贷款客户的贷款需求、提供和销售服务中产生的营业费用和税收、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

(3)盈利性原则

6、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Camels(骆驼)原则

C(capital)资本:资本充足率;

A(asset)资产:政府监管部门关注资产品质和资产集中问题;

M(management)管理:管理者的能力;

E(earning)收益:盈利能力主要由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来衡量;

L(liquidity)清偿能力:银行满足提款和借款需求而又不必出售其资产的能力。

S(sensibility):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

监管容:银行业准入规则、银行资本充足性、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业务活动围、贷款的集中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法》199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3、《中国商业银行银行法》2003

7.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金融证券化、经营混业化、金融电子化。

第二章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1、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掌握(1)、(4))

(1)信用风险: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及信用等级下降使银行持有相应资产贬值的潜在可能性。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2)市场风险: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

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3)操作风险: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导致损失的风险。(4)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掌握的可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无法满足支付的需要,从而使其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是银行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2、几个常用资本的概念

最低资本:按有关法律规定建立商业银行要求达到的最低资本额。

注册资本:商业银行设立时,在银行章程中注明的向政府主管机关登记注册的资金。

发行资本:是商业银行实际已向投资人发行的股份总额,不能超出注册资本。

实收资本: 指投资人已认购的股份全部或部分缴纳给公司的的股款。

3、银行资本的功能

(1)损失的缓冲器,吸收经营亏损,保证正常经营。

(2)银行正常经营的启动资金。

(3)为银行扩和新业务、新计划拓展提供资金。

(4)显示银行实力,维持市场信心。

(5)适应监管当局的需要,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

注:银行资本的关键作用是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

4、《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的规定

A、资本具体构成:核心资本&附属资本

(1)核心资本:

1)股本:a.普通股

b.永久非积累优先股:具有债券和普通股的双重特点

(1、只支付固定股息,且没有定期支付股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义务

(2、银行没有法律义务支付累积未分配的股息

(3、优先股股息不能从税前盈余中扣除

(4、优先股股息支付义务先于普通股

2)公开储备:指通过保留盈余(如:股票发行溢价、未分配利润、公积金)的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

(2)附属资本:

?未公开储备:没有公开,但反映在损益账上并为银行的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

?重估储备:对记入资产负债表上的银行自身房产的正式重估和来自有隐蔽价值的

资本的名义增值。

?普通准备金:防备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亏损而设立。

?混合资本工具:带有一定股本性质又有一定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

?长期附属债务:资本债券与信用债券的合称。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包括:

(1)核心资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

(2)附属资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券

(3)资本扣除项:商誉;对未合并报表的银行机构的资本投资

5、《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

风险加权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12.5×操作风险

(1)核心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4%

(2)总风险资本比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8%

二级资本最高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100%

二级资本中的次级债务和中期优先股最高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50%,一般准备金可以包括在二级资本中,但不能超过风险加权资产的1.25%。

6、影响银行资本需要量的因素

(1)相关法律规定

(2)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3)宏观经济形势

(4)银行的信誉

衡量银行资本规模方法:账面资本(GAAP),管理资本(RAP),市场价值资本(MVC)

7、银行资本来源

(1)部融资——未分配利润是银行资本部融资的重要来源

优点:筹资成本较低,避免股东控制权的削弱

缺点:筹资数量受银行本身的制约,包括:银行及金融当局所决定的适度资本金数量、银行的盈利水平、银行的股利分配政策

(2)外部融资

主要方式:1.出售资产与租赁设备

2. 发行中长期债券

3. 股票与债券的互换

4. 发行优先股

5. 发行普通股

第三章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

1、存款边际成本定价法(P70)

计算公式:边际成本MC =总成本的变动

=新利率×以新利率筹集的总资金—旧利率×以旧利率筹集的总资金边际成本率=总成本变动额/ 筹集的新增资金额×100%

作用:边际成本定价法决定银行存款额度扩大到什么程度,并作为贷款定价基础。

2、主动负债:同业拆借(主要目的:补充准备金不足,保持银行流动性)、从中央银行

贴现借款、证券回购、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利率有固定、有浮动;可直接借

贷、也可采取出售存单的方式)、发行中长期债券

被动负债:存款

3、影响负债加权平均成本变化的因素:可用资金比率、负债结构、负债利息率、其他成

本率

第四章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

1、银行现金资产构成:

(1)库存现金--是银行为了满足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的通货。

(2)托收中的现金--已签发支票送交中央银行或其他银行但相关账户尚未贷记的部分(3)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用于应付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并可做支票清算、国债交易和电汇等财户的余额

(4)同业存款--主要用于同业间、联行间业务往来的需要

2、影响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因素:

(1)存款波动,银行感到不确定性增大,就会增加超额准备金的保有数量

(2)贷款的发放与收回

(3)其他因素(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状况,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变化)

总结:银行的风险偏好,自有资本实力,宏观经济形势,市场流动性状况

3、流动性需求预测的方法

(1)因素法

资金头寸需要量= 预计贷款增量+应缴存款准备金增量-预计存款增量

(2)资金结构法

通过分析存贷款资金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流动性需求。

商业银行为不同的负债设定不同的流动性资金准备率(A,,B,C),并计算出流动性需求的总量。

?负债流动性需要量=A ×(游动性货币负债-法定准备金)+B ×(脆弱性货币负债-

法定准备金)+C ×(稳定性货币负债-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总流动性需求=存款和非存款负债的流动性需求+贷款的流动性需求

附:存款负债类型

(1)游动性货币负债:对利息率变动极为敏感的存款和借入款,银行必须随时应付它们

的提现

(2)脆弱性货币负债:大额存款和非存款负债账户,这部分资金在近期有可能被客户提

取,银行必须保留足够的流动性资金

(3)稳定性货币负债:被提取的可能性很小的那部分资金,可以比较稳定地利用(核心

存款\核心负债)

4、流动性需求管理原则

(1)进取型原则

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2)保守型原则

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靠自身资产转换、出售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3)筹资成本最低原则

第五章贷款政策与管理

1、评价借款人信誉状况原则—“5C”原则

(1)品质(character):借款人借款有明确目的,并有能力按时足额偿还贷款

(2)能力(capacity):借款人具有申请借款的资格和行使法律义务的能力

(3)现金(cash):用现金流量分析法判断借款人的现金状况以确定其偿还贷款的能力(4)抵押(collateral):借款人用于抵押的资产质量(流动性、价值稳定性等)如何。(5)环境(conditions):借款人或行业的近期发展趋势、经济周期变化对借款人的影响

2、贷款五级分类(书P117,贷款五级分类主要特征,选择题)

(1)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2)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的因素。(3)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4)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及时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要造成一部分损失。(5)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3、问题贷款的管理

(1)发现问题贷款——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信贷员,信贷员负有向银行有关部门报告贷款出现问题的责任

第二道防线:贷款复核

第三道防线:外部检查

(2)问题贷款的处理

首先,银行会与借款人会面,商讨追加资金可能性。新注入资金必须保证非常安全,即使发生损失,追加资金也要能够收回来。

不能选择追加资金方案时,银行和企业还可以协商制定一个双方同意的政策。包括:1)展期。确定还款金额和还款时间,给借款人一定压力,迫使其做出还款计划;

2)增加抵押品、担保人、第二抵押;

3)索取财务报告;

4)立即监控抵押品和借款人;

5)建立损失—安全点。达成一致同意的损失—安全点,如果达到贷款损失的地步,借款人自动清算企业。

4、呆帐准备金计算步骤

(1)计算所需的专项呆帐准备金

不同的贷款分类按不同的比例计提。可参考的比例为:关注类贷款为5%;次级类贷款为20%;可疑类贷款为50%;损失类贷款为100%。

(2)计算普通呆帐准备金

普通呆帐准备金=(贷款总额—专项呆帐准备金)×规定的比例

呆帐准备金总量=专项呆帐准备金+普通呆帐准备金

第六章企业贷款

1、企业贷款担保种类

(1)抵押:借款人或第三人在不转移财产占有权的情况下,将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抵押率最高不超过50%)

(2)质押:借款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银行占有,将该动产或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率最高不超过90%)

(3)保证:银行、借款人和第三方签订一个保证协议,当借款人违约或无力归还贷款时,由保证人按照约定发行债务或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4)附属合同:由借款人的其他债权人签署的,同意对银行贷款负第二责任的协议,作用是为银行提供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清偿优先权。

2、贷款定价方法

(1)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

一个完整的贷款利率中必须包括四部分容:

贷款利率=筹集资金的边际成本+银行的其他经营成本+预计违约风险补偿费用+银行预期的利润

例:假设有一钢铁制造公司要求银行给予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如果银行为了筹款必须在货币市场上以10%的利率卖出大额可转让存单,筹集资金的边际成本就是10%。银行分析、发放及监管这项贷款的非资金性经营成本大约为2%,银行信贷部门建议为了补偿贷款不能及时全额偿付的风险为2%。最后,银行要求在该项贷款的财务、经营和风险成本之上再加上1%的利润水平。则这家银行的贷款利率为:

10%+2%+2%+1%=15%

(2)成本—收益定价法

在该定价法下,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三个:

①贷款产生的总收入;

②借款人实际使用的资金额;

③贷款总收入与借款人实际使用的资金额之间的比率(贷款税前收益率)。

例:假设一个客户要求500万美元的信用额度,贷款合同规定的利率为20%,客户实际使用400万美元。按规定,客户对其未使用的信用额度要支付1%的承诺费,同时,银行要求客户必须存入相当于实际贷款额20%和未使用额度5%的存款数(补偿金额)。

估算贷款总收入= 400×0.20 +100×0.01=81

借款人实际可使用资金= 400-(400×0.20+100×0.05)=315

银行贷款估算的税前收差率= 81÷315 = 27%

结论:银行的管理层必须判定该笔贷款27%的税前收益率能否足够补偿银行的筹资成本、贷款风险以及除去各种费用(包括税收)之后的银行预期利润率。

例:某银行的贷款目标收益率为10%。假设某客户要求3000万元的信用额度,贷款合同规定的年利率为8%,客户实际使用的资金额为2000万元,银行向客户收取的各项手续费及

服务费为1600元。

1.计算并说明此项业务能否达到银行的目标收益率?如果不能则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调整?

2.如果银行对其未使用的贷款收取1%的承诺费并要求客户必须存入相当于实际使用额20%和未使用额5%的存款(不考虑存款准备金要求),该项业务的税前收益率是多少?能否达到银行的目标收益率要求?

1.贷款收入=2000万元×8%+0.16万元=160.16万元

银行贷款税前收益率=160.16/2000=8.01%

此项业务未能达到银行的目标收益率水平,可以采取下列方法来调整:

1.降低资金成本;

2.提高贷款利率;

3.收取补偿余额;

4.收取承诺费。

2.贷款收入=160.16+10=170.16

借款人实际可使用资金=2000-2000×0.2-1000×0.05=1550

银行贷款税前收益率=170.16÷(2000-2000×0.2-1000×0.05)=170.16÷1550=10.97%

第七章消费者信贷

1、个人贷款特点

(1)高风险性

1)消费信贷的还款来源不稳定,波动性较大。

2)信息不对称风险比较严重。

3)贷款结构含较高的利率风险和违约风险。

(2)高收益性:高风险性决定高收益性

(3)周期性:消费信贷的周期性体现在较高的经济周期敏感性。

(4)利率不敏感性

2、个人信用评价方法—“5C”评价法

(1)品德(character):个人稳定性、信贷历史、职业和个人声望

(2)能力(capacity):申请人还款能力

(3)资本(capital):明确申请人收入出现波动时其他还款途径

(4)担保品(collateral):担保品的种类、价值及价值的变化趋势、产权、收回难易程度(5)环境(condition):影响消费者还款能力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竞争)

3、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还款金额计算(书P191)

(1)等额本息还款法

每月还款额=L*R*(1+R)n/[(1+R)n-1]

L为贷款本金,R为月利率,n为还款月数

(2)等额本金还款法

每月还款额=L/n + (L-S)*R

L为贷款本金,R为月利率,n为还款月数,S为已还本金

4、个人住房贷款风险

(1)信用风险:借款人被迫违约或理性违约

被迫违约:借款人有偿还贷款的意愿,由于偿付能力不足而无法如期还贷

理性违约:抵押房产的市价下降到低于贷款余额,借款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大主动违约。(2)利率风险:短期市场利率上升时造成银行入不敷出的现象

(3)提前偿付风险: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带来利息损失的可能性

(4)抵押物风险:抵押物贬值

5、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及其发展

定义: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住宅抵押贷款进行打包,通过结构重组和信用增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动的证券来融通资金的过程。

6、信用卡指具有循环信贷、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和“先消费,后还款”、无须担保人和保证金、可按最低还款额分期还款等特点的个人信用和支付工具。

第八章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管理

1、功能(好处)

(1)获取收益

(2)管理风险(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的首要目的)

(3)增强流动性(二级储备:短期证券投资)

(4)税收庇护:我国税法规定购买国债券的利息收入不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种类

(1)政府债券:中央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

(2)公司债券

商业银行对公司债券投资比较有限的原因:

1)公司债券的收益一般要缴纳中央和地方所得税

2)公司作为私人企业,其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大,因此公司债券的风险

3)公司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不如政府债券

(3)回购协议:证券销售者承诺在未来某一时刻按某一固定价格再购回这些销售的证券,证券持有者的收入为买卖差价。

(4)其他:股票(我国目前不允许)、商业票据、中央银行票据、创新金融工具

3、证券组合管理基本程序

(1)确定管理目标

(2)对宏观经济与利率走势进行预测

(3)列举证券组合所要考虑的因素:1)控制利率敏感的证券投资需要

2)投资与流动性计划的协调

3)担保要求的评估

4)风险头寸的评估

5)预期收益率

6)确定税收组合

(4)银行管理层确定证券组合管理的基本政策与战略:

证券组合的规模、投资工具与质量、证券期限政策与战略

(5)选择证券投资组合的管理机构

4、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一般策略

(1)分散化投资法——梯形期限法

具体做法:商业银行先用资金购入市场上各种期限的证券,并且每种证券的数量相等。当期限最短的证券到期收回投资资金后,银行再将资金用于购买最长期限的证券。如此循环往复,使商业银行每时每刻都有到期日不同的各种证券,且每种期限的证券数量相等。(2)期限分离法

三种不同的战略: 1.短期投资战略

2.长期投资战略

3.杠铃投资战略:银行将投资资金主要集中在短期证券和长期证券上的

一种证券头寸的方法。使用这种方式投资反映在图上,

就形成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杠铃。

杠铃投资战略与其他两种战略比优势:

①形式灵活,可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证券行情的涨跌而经常进行调整。

②可为银行提供较高的流动性。

(3)灵活调整法

(4)证券调换法

第九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①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十七八世纪,主要研究如何把筹集到的资金分配到贷款、证券投资、现金、固定资产等不同资产上,经历了由商业贷款理论向资产转移理论(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和预期收入理论(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这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发展的过程。

②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保持流动性不用过于依靠存款,和建立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可以向外借款。该理论经历了由存款理论(该理论曾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正统理论。其特征是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应按照存款的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向购买理论(它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和销售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给银行管理注入了现代营销观念,认为银行应根据顾客需要,涉及资产或负债类金融产品进行销售)发展的过程。

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银行的业务围越来越大,同业竞争加剧。使银行在安排资金结构和保证获取盈利方面困难增加,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由此产生了均衡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④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该理论认为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是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有益补充。

第十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管理

1、中间业务含义: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资产、表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2、中间业务特点:表外形、多样性、风险差异性

3、中间业务种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表外业务的定义: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又称或有债权。包括:①贷款承诺:贷款限额、透支限额、备用贷款承诺、循环贷款承诺;

②担保:贷款偿还担保、履约担保、票据承兑担保、备用信用证;

③金融衍生品业务:金融期货、期权、货币及利率互换业务;

④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代理、包销与分销。

广义的表外业务除了上述四类外,还包括中间业务。低风险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动用自有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中介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包括:

①支付与结算

②代理人服务,包括与贷款有关的服务,辛迪加贷款代理等

③信托与咨询

④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

●资产证券化:把缺乏流动性但预期未来会有稳定现金流回报的资产打包,形成资产池,

然后对这些资产进行结构重组与分层,将它们转变成可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从而加大了资产的流动性,方便根据需要进行融资。

资产证券化作用:(1)有助于银行分散信用风险,提高变现成本昂贵的资产的流动性并将其转换为银行吸收新资金的渠道

(2)有助于银行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更好地匹配银行资产与负债久期降低利率风险

(3)银行进行贷款证券化会拥有大量增加收入的机会

补充:

●《巴塞尔协议1》1988年,新巴塞尔协议即《巴塞尔协议2》2004年正式定案,《巴塞

尔协议3》2010年草案提出,2013年发布其最新规定。

●《巴塞尔协议2》对于银行信用风险估值的部评级法引起业绩极大反响。

标准法: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

初级部评级法:银行只估计PD值(违约概率)、LGD值(违约损失率)与EAD值(违约风险暴露)由中央银行制定

高级部评级法:允许银行自行估计PD值、 LGD值与EAD值

●银行的资金来源: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构成的特征:

(1)各项存款是支撑商业银行资产运作的极为重要的来源

(2)进一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储蓄存款的垄断性特征

(3)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和对存款的过度依赖并存,二者互为因果

(4)近年来,由于我国银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程度已明显降低

●贷款审查

早期的财务信号主要有:

(1)杠杆作用:负债权益比率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指标。当这一比率超过行业平均值时,就应引起银行的注意。

(2)获利能力: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很多,但总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总资产)也许是最好的。

(3)流动性: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但都必须综合使用。

非财务信息的早期信号也很多,主要有:

(1)企业管理风格的改变:这涉及到企业的管理能力,如有无充分的计划、有无管理发展的能力、重要的人事变动等。

(2)行业、市场或产品的变化:企业管理层的一项主要责任是预期和计划未来的变化。银行要确信借款人的管理层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化并去预测这些变化。

(3)信息获取的变化:当银行应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财务数据发生拖延或不充分以及银行只能勉强地获得这些信息时就是不好的征兆。

●为什么我国银行坏账率如此之高?

(1)在过去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对信贷的要求也很高,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下,银行的信贷额增长很高,这也使得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增大;(2)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水平不高,风险评估与控制能力较弱,对于信贷的评估、审查,坏账的处理不力;

(3)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银行为主,呈垄断局面,尤其是在信贷发放上,偏向于国企与政府,而这些机构往往经营效率低下,偿贷能力与激励低。

●如何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

(1)改革银行体系,加强竞争,消除垄断是提高银行体系经营效率的关键。此外,加强中央银行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完善政府财政职能,才能最终解决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产生机制。

(2)国有企业改革,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才能保证贷款行为是建立在商业基础之上的。

(3)发展资本市场是解决国有企业对银行过份依赖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可以减轻银行的借贷压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挥对企业的监督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