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片工作原理

制冷片工作原理
制冷片工作原理

.

制冷片工作状态是一面制冷一面发热,在制冷片工作时必须给热面良好散热,严禁在无散热条件下给制冷片通电超过2秒,造成过热烧坏!测试制冷片好坏可用一节电池试验

.

.

操作方法是:一只手捏住制冷片的两面,另一只手把制冷片的导线按在电池的两极上,若能

感觉到一面微冷一面微热就说明制冷片是好的,能够正常工作。

制冷片按尺寸分:

10*1015*1520*2023*2330*3040*4050*5062*62双层长方形

制冷片按电流分:

2A 3A 4A5A 6A 7A 8A 9A 10A12A14A15A18A

半导体制冷器给我们带来散热新概念

半导体制冷器在通电的情况下,两端极板会产生一定的温差,人们正是利用它的冷

凝面为物体提供一个低温环境、发热面提供热源能量。

倒是效果非常明显,使用极其方便。这里谈到的半导体制冷器是根据热电效应技术的特点,采用特殊半导体材料热电堆来制冷,能够将电能直接转换为热能,效率较高。

半导体制冷器的用途很多,可用于制作便携冷藏/保温箱、冷热饮

水机等。也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目前制冷器所采用的半导体材料最主

要为碲化铋,加入不纯物经过特殊处理而成N型或P型半导体温差元件。

它的工作特点是一面制冷而一面发热。接通直流电源后,电子由负极(-)

出发,首先经过P型半导体,在此吸收热量,到了N型半导体,又将热

量放出,每经过一个NP模组,就有热量由一边被送到另外一边,造成

温差,从而形成冷热端。

.

.

安装使用

制冷片的安装及使用很简单。在安装前,最好准

备一点导热硅脂,然后,找一节干电池,接在制冷器

两根引线上,就可感觉到一端明显发凉而另一端发热,

记住引线的极性并确定好制冷器的冷、热端。正式安

装时,在制冷器两端均匀涂上导热硅脂,在物体与散

热器之间插入制冷片,请注意先试好的冷热面方向,冷面贴着物体,热面与强力的(功率越高

越好)散热片接触。然后想法固定好三者。固定好后,就可以给制

冷片和风扇接上电源了(一定要注意极性)。使用

12V左右的电压,在此电压下制冷片的制冷量和冷热

面温差都比较合适。

热电致冷芯片(ThermoelectricCoolingModule)

及温差发电芯片(ThermoelectricPowergeneratingModule)的理论基础早在19世纪初即被科学家发现。公元1821年(约180年前)德国科学家ThomasJohannSeebeck(1770-1831)发布塞贝克效应(SeebackEffect)此效应为日后研发温差发电芯片的基础。随后不久(1834),法国表匠JeanCharlesAthanase

Peltier 也发布了珀尔帖效应(PeltierEffect) 此效

应为日后研发致冷芯片的基础。但是当时并无今日发

展神速的半导体工业,科学家无法利用以上两个效应

.

.

来研发创造新的产品。直到1960年(约40年前),靠着半导体工业的配合,致冷芯片与发电芯片才问世。

致冷芯片的名称热电致冷芯片的名称很多。如热电致冷模块(ThermoelectricCoolingModule),热电致冷芯片(ThermoelectricCoolingChip),制冷芯片,热电致冷器(ThermoelectricCooler),珀尔帖致冷器(PeltierCooler),珀尔帖单体(PeltierCell),也

有人称它为热泵(HeatPump)。在中国大陆,最普遍的名称为半导体致冷器。浅见,若改称固

态式致冷器

(solidstatecooler) 会更加贴切。

致冷芯片的优点热电致冷芯片与传统冷冻压缩机互相比较,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它的体积小,无噪音,不使用冷煤,因此无环保公害。寿命长。可倒立或侧立使用,无方

向的限制。特别适用于航空器或太空舱。造价较高,但日后几乎不需维护。

致冷芯片的缺点它最大的缺点是能源转换效率低。一般约在40%至50%之间。而传统式冷冻压缩机的效率,一般约在95%之上。因此致冷芯片无法用在大型空调或大型冰箱的场合。但愿科学家的研究能有所突破。提高效率。届时冷冻工业将有一番新的面目出现。

.

致冷芯片的用途致冷芯片有如以上的优缺点。它

的用途,依随它的特性,存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角落中。

在日常生活用品,航天工业,医学生物化验,军事民

生工业等,处处可见。最常见的用途如计算机CPU的

冷却(MicroprocessorCooler),除湿箱,雷射发光头的冷却(LaserDiodeCooler),车用行动冷

藏箱(PortablePicnicCooler),冰水机(WaterCooler),冷热敷疗器(TherapyWaterPad),小型

箱(MiniRefrigerator),血液分析仪(BloodAnalyzer)

等等。

也可以用来发电珀尔帖效应(PeltierEffect) 与

塞贝克效应(SeebackEffect)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同一种物理现象。珀尔帖效应解释电流可以

产生温差。塞贝克效应解释温差可以产生电流。所以有致冷芯片,当然也有发电芯片。

发电芯片的英文名称也多样化。常用的简称有

T.E,G.(ThermoelectricGenerator) 或

是T.G.M.(ThermoelectricGeneratingModule) 。其

它常见的名称有"TEPowerGeneratingModule","TE moduleforElectricGeneration", 及"Power ModuleforConverting HeatSourceToElectricity" 。.

1.致冷芯片被用来致冷的作用,它可以用来当加热用吗?

当然可以。你只要把电源的极性反转就可以达到加热的目的。实际上致冷芯片是一个非常优良的加热器。它的能源转换效率甚至超过100%。因为热面所排放的热量,是电源所提供的能量外,再加上从冷面所抽取的热能。因此它的效率绝对比电阻式加热器要好的很。但是它的造价高,如果只单纯用来当加热器,那就不划算了。

2.致冷芯片可以泡在水里吗?

它可以放在水中清洗。但是使用之前一定要把它吹干。

3.一定要使用散热器吗?

致冷芯片的热面一定要装有散热器。不拘散热器的

型式。如果热面不装散热器,通电之后,热面温度上

升很快。当它的温度超过焊锡的溶点时,致冷芯片就

.

损坏了。制作致冷芯片所使用焊锡溶点很低。至于冷面温度很低的话,是不会造成损害

的。

4.省掉致冷芯片,仅使用散热器与风散,不也是可以达到冷却的功能?

不用致冷芯片,不管你如何加大散热器与风扇,温度只能降到与室温一样。如配合适当的致冷芯片,温度便可降到室温之下。

5.如果两片致冷芯片叠在一起使用,是否会有更强的冷冻力?

理论上是如此。实际上却是行不通。因为第一片热面所排出的热量,无法被第二片冷面完全吸收。热量又倒流回到冷面,致冷效果反而降低。所以在多层级致冷芯片的结构,是成金字塔排列。即第一片很小,第二片较大,第三片更大。

6.致冷芯片最冷可以到几度?

.

.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冷度,例如室温高低,冷面负载,电流大小,散热器优劣等等。理论上来说,如果把热

面温度设法维持在27℃,冷面与热面的温差,最高可达到最大温差值(DTmax)。一般市面上产品的最大温差值为62℃。本公司提供的产品,最大温差值为65℃。最大温差值的预设条件是冷面负载为零的条件。在实

际的应用中,冷面负载是不可能为零。在一般的应用中,冷热面的温差值约为最大温差

值的一半。

7.如果需要非常冷的温度,可有其它好办法?

可以采用多层级致冷芯片。也可使用传统式冷冻压缩机,先把致冷芯片热面温度降低,那么冷面温度自然跟着降低。

8.致冷芯片最热可到几度?

这完全取决于芯片内焊锡的溶点。一般制造致冷芯片所采用的是低溶点焊锡。如果致冷芯片的温度超过

.

焊锡溶点,芯片内部结构就会损坏。一般致冷芯片分

为三级,普通级(-150℃~+125℃),高温级(-150℃

~+150℃),特高温级(-150℃~+200℃)。

9.致冷芯片最大的尺寸有多大?

因为冷缩热涨的物理现象,如果尺寸太大,热面膨胀,冷面收缩,晶粒容易破烈。目前最大的尺寸约在50mm平方,4mm厚。如果需要很大的致冷量,刻意去

制造尺寸很大的芯片,那是不切实际,也不经济。如果在应用中,多加几组芯片,也可

同样达到增加致冷量的目的。

10.致冷芯片最小的尺寸有多小?

芯片尺寸太小,无法采用机械自动化生产作业。势必在显微镜下用人工装配,因此成本高,价格昂贵。

本公司提供的产品,最小的尺寸为5mm平方,2.4mm厚。

11.如何分辩致冷芯片的冷面与热面?

.

有的芯片,两面看起来一模一样。真教人难以分辩

这是冷面还是热面。现在教你分辩冷面与热面的方法。

当直流电源依红黑引线的极性施加到致冷芯片,电源

引线着附的这一面会发热,称为热面。另外一面会致

冷,称为冷面。如此冷面热面分辩的方法,是帮助你

在组装过程中,不会搞错方向。在设计上最好是冷面

当致冷用,热面当散热来使用。想想看,如果热面当致冷用,着附在热面的电线会造成冷气的流失。如果

电线是发烫的话,冷气的流失更快。特别是微小型芯

片,更是承受不了如此的损失。

12.规范表上所列最大电流值(Imax),其意为何?

一般人都会认为电流超过最大电流值,芯片就会烧坏。其实不然,它所代表的意义是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请参考“天南地北”篇中的题项「致冷力"Q"与电

流"I"的关系」。

13.如何量测最大电流值(Imax)?

.

首先要有一个万能散热器,它可随时保持热面温度

在27°C。也要一个完美无缺的集冷器,它不让冷面的冷气有任何的流失。此时慢慢升高致冷芯片的电压,电流也跟着增加,致冷芯片的温差也随着上升。当温

差从上升转为下降的那一点,此时的电流就是最大电

流(Imax)。此时的电压就是最大电压(Vmax)。此时的温差就是最大温差(Tmax)。

以上所述的量测条件,是理想理论条件。要进行如此量测,非常困难。芯片制造厂所提

供的数值,是根据一般常态所测的数字,再用计算机推算出来的数值。

14.规范表上所列最大致冷力(Qmax),其意为何?

如何量测?

首先要有一个万能散热器,它可随时保持热面温度

在27°C。也要一个万能的集冷器,它可以把冷面的冷气迅速移走,以保持冷热面温差(T)为零。慢慢升高致冷芯片的电流到最大电流(Imax),此时致冷芯片就在最大致冷力(Qmax)的状态。

.

以上所述的量测条件,是理想理论条件。要进行如此量测,非常困难。芯片制造厂所提供的数值,是根据一般常态所测的数字,再用计算机推算出来的数值。

15.在电气上,致冷芯片可以串联,并联或是串并联合并使用?

可以。设计者要确认每片芯片都有适当的电压与电流分布。

16.串联比较好?还是并联比较好?

致冷芯片的致冷能力,不会因串联或并联而有所改变。

并联使用时,如果其中一片芯片坏了,剩余的芯片可继续运作。

串联使用时,如果其中一片芯片坏了,所有的芯片便停止运作。

并联使用时,电压低,电流大。控制芯片电流的零组件如继电器晶体管或CMOS,耗损大,价格高。

串联使用时,电压高,电流小。控制芯片电流的零组件如继电器晶体管或CMOS,耗损小,价格便宜。

.

17.致冷芯片是否为纯电阻组件?

可以说是纯电阻组件。它的杂散电容很小。它的电感值几可忽略。如果使用一般直流电源来推动致冷芯片,是不会有问题。如果使用脉宽调制直流电源(Pulse WidthModulatedDCPowerSupply)来推动致冷芯片,也不会有问题。但是致冷芯片的电源引线

要加上适当隔离,以免干扰其它电路。

18.是否可采用直流电源ON/OFF的方式来调制芯片致冷能力,以达控制温度的目的?

这是一种最简单与最经济的方式,但是它有很大的缺点。通常采用这种方式,都会与感温器搭配。当温度低于感温器下限,就开始加热。当温度超过感温器上限,就开始致冷。换

句话说,温度是在上限与下限之间不停的跳动。这就是所谓的冷热交替(ThermalCycling)。

虽然上限与下限的温差不大,但是长期处

在冷热交替的状态,对产品的寿命是非常不利。来自

许多单位的实验报告,都证明冷热交替的伤害。在此

列出典型的数字,让读者有更深切的了解。设计良好

.

的控温方式,寿命可达10年至20年。采用ON/OFF控温方式,寿命只有1年至2年。

19.功率晶体管与致冷芯片串联。操控晶体管的基极电流大小,是否也可调控芯

片的致冷能力?

是的,但是它有一个缺点。晶体管的电能耗损很大,因此又需另一套散热器材。价格体积重量也随着增加。它的优点是没有冷热交替(ThermalCycling)的缺点,也没有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的烦恼。如果脉宽调制(PWM:PulseWidthModulation)的调控方式不能满足你的需要,那么本调控方式将会是最佳的另类选择。

20.省一个变压器的成本,直接把120V的交流电源,经过简单的整流后,是否也可用来推动致冷芯片?

千万别如此。很多问题会随着而来。这是常被人们问起的问题。想想看,120V的交流电源,它的峰值电压为√2*120=169V。因此需要很多的芯片串联起来。一般人很容易错估要串联在一起的芯片数目。另外一

.

.

个重要的考量是安全。基本上芯片的设计是不适应高电压的工作环境。在芯片的冷热两面都可能有金属制的集冷器与散热器。如果湿度稍微高,或有金属导电碎粒掉入芯片内部的话,在低电压工作环境下,这不会是问题。但是在高电压工作环境下,危机就来了。你的产品可能变成会电死人的凶手。

21.可否使用市面上的一般开关来操控致冷芯片的开与关?

一般市面上的开关所标示的电流容量是交流电的数值。但是致冷芯片的工作电流是直流。直流电比较容易产生火花。开关的金属接点比较容易损坏。因此选用市面上的一般开关,一定要确认它的直流电流容量符合需求才可以。

22.如何设计电路,以切换致冷芯片的致冷/加热

功能?

可使用双刀双掷(DPDT)开关,线路接成传统式极性反转电路,如下图。直接用手动操控。

.

.

如果双刀'双掷开关的接点,代之以继电器的接点,则可配合自动操控的要求。也可使用半导体的组件来取代接点。建议采用MOSFET组件。因为MOSFET的饱和电压降很低。只有0.2V至

0.6V之间。其它半导体组件的饱和电压降都在1.0V之上。

23.规范表上列出热面温度27℃,热面温度很重要

吗?

是的。致冷芯片对温度是非常敏感。它在高温下,致冷效果较好。它在低温下,致冷效

果较差。比如说,热面温度27℃,最大温差为65℃。热面温度如升为35℃,最大温差可能升

为75℃。一般厂商提供的规范或图表,都会标明热面温度。一般常见的热面温度有27℃,35℃及50℃。

24.规范表中列示测试空间状态字样。测试空间状态会影响测试结果吗?

.

测试空间的状态是会影响测试的结果。常见的状态有真空,充氮,空气三种。真空的结

果最佳,充氮次

之,空气最后。列如在空气中测试得最大温差为63℃,

在充氮的状态,最大温差可能升为65℃。在真空状态

下,最大温差又可能升为68℃。

致冷芯片如在空气状态下工作,空气中的水气很容易

在芯片内部的冷面部位结露。芯片因而会腐蚀。因此在可靠度要求很高的设计,芯片是在真空

状态下工作。但是要保持真空状态所付代价很高,因此另有一种充氮状态的设计。

半导体致冷法的原理以及结构

半导体热电偶由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组成。N型材料有多余的电子,有负温差电势。P型材料电子不足,有正温差电势;当电子从P型穿过结点至N型

时,结点的温度降低,其能量必然增加,而且增加的

能量相当于结点所消耗的能量。相反,当电子从N型

流至P型材料时,结点的温度就会升高。

.

直接接触的热电偶电路在实际应用中不可用,所以用下图的连接方法来代替,实验证明,在温差电路中引入第三种材料(铜连接片和导线)不会改变电路的特性。

这样,半导体元件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把一个P型半导体元件和一个N型半导体元件联结成一对热电偶,接上直流电源后,在接头处就会产生温差和热量的转移。

在上面的接头处,电流方向是从N至P,温度下降并且吸热,这就是冷端;而在下面的一个接头处,电流方向是从P至N,温度上升并且放热,因此是热端。

因此是半导体致冷片由许多N型和P型半导体之颗粒互相排列而成,而N/P之间以一般的导体相连

接而成一完整线路,通常是铜、铝或其他金属导体,

.

最後由两片陶瓷片像夹心饼乾一样夹起来,陶瓷片必须绝缘且导热良好,外观如下图所

示。

制冷片的技术应用

半导体制冷片作为特种冷源,在技术应用上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特点:

1、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可连续工作,没有污

染源没有旋转部件,不会产生回转效应,没有滑动部件是一种固体片件,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安装容易。

2、半导体制冷片具有两种功能,既能制冷,又能加热,制冷效率一般不高,但制热效率很高,永

远大于1。因此使用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

.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致冷器件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随着近代的半导体发展才有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其工作原理是由直流电源提供电子流所需的能量,通上电源后,电子负极(-)出发,首先经过P型半导体,于此吸热量,到了N型半导体,又将热量放出,每经过一个NP模块,就有热量由一边被送到令外一边造成温差而形成冷热端。冷热端分别由两片陶瓷片所构成,冷端要接热源,也就是欲冷却之。在以往致冷器是运用在CPU的,是利用冷端面来冷却CPU,而热端面散出的热量则必需靠风扇来排出。致冷器也应用于做成车用冷/热保温箱,冷的方面可以冷饮机,热的方面可以保温热的东西。 半导体致冷器的历史 致冷片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于1960左右才出现,然而其理论基础Peltier effect 可追溯到19世纪。下图(1)是由X及Y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所组成的封闭线路,通上电源之后,A 点的热量被移到B点,导致A点温度降低,B点温度升高,这就是着名的Peltier effect。这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 Seeback首先发现,不过他当时做了错误的推论,并没有领悟到背后真正的科学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国表匠,同时也是兼职研究这现象的物理学家JeaNPeltier,才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着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 一、因半导体致冷片薄而轻巧,体积很小,不占空间,并可以携带,做成车用电冷/热保温箱,放置车上,不占空间,并可变成冰箱及保温箱,夏天可以摆上几瓶饮料,就可以便冰饮,在冬天就可以变成保温箱。 图(1) 致冷器件的作用原理致冷器的名称相当多,如 Peltier cooler、thermoelectric、thermoelectric cooler (简称或、thermoelectric module,另外又称为热帮浦 (heat pump)。 二、致冷器件的结构与原理 下图(2)是一个制冷器的典型结构。 图(2) 致冷器的典型结构 致冷器是由许多N型和P型半导体之颗粒互相排列而 成,而NP之间以一般的导体相连接而成一完整线路,通 常是铜、铝或其它金属导体,最后由两片陶瓷片像夹心 饼干一样夹起来,陶瓷片必须绝缘且导热良好,外观如 下图(3)所示,看起来像三明治。 图(3) 致冷器的外观 以下详细说明N型和P型半导体的原理: 三、N型半导体 (1) 如果在锗或硅中均匀掺杂五价元素,由于价电子间 会互相结合而形成共价键,故每个五价元素会与邻近四 价之锗或硅原子互成一共价键,而多出一个电子来,如图(4)所示,这就称为N型半导体。(N表示negative,电子带负电) 。 图(4) N型半导体 (2) 由于加入五甲元素后会添加电子,故五价元素又被称为施体原子。 (3) 加入五价元素而产生之自由电子,在N型半导体里又占大多数,故称为多数载体(majority carriers) 。由温度的引响所产生之电子─电洞对是少数,所以N型半导体中称电洞为少数载体(minority carriers) 。 四、P型半导体 (1) 如果在锗或硅中均匀掺杂三价元素,由于价电子间会互相结合而形成共价键,故每个三价元素会与邻近四价之锗或硅原子互成一共价键,而多缺少一个电子,在原子中造成一个空缺来,这个空

空调制冷制热原理资料讲解

空调制冷制热原理 空调制冷制热原理简介 空调制冷原理 ①空调器通电后,制冷系统内制冷剂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为高压蒸汽后排至冷凝器。同时轴流风扇吸入的室外空气流经冷凝器,带走制冷剂放出的热量,使高压制冷剂蒸汽凝结为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过过滤器、节流机构后喷入蒸发器,并在相应的低压下蒸发,吸取周围的热量。同时贯流风扇使空气不断进入蒸发器的肋片间进行热交换,并将放热后变冷的空气送向室内。如此室内空气不断循环流动,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②空调工作时,制冷系统内的低压、低温制冷剂蒸汽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为高压、高温的过热蒸汽后排至冷凝器;同时室 外侧风扇吸入的室外空气流经冷凝器,带走制冷剂放出的热量,使高压、高温的制冷剂蒸汽凝结为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过节流毛细管降压降温流入蒸发器,并在相应的低压下蒸发,吸取周围热量;同时室内侧风扇使室内空气不断进入蒸发器的肋片间进行热交换,并将放热后的变冷的气体送向室内。如此,室内外空气不断循环流动,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空调制热原理

空调热泵制热是利用制冷系统的压缩冷凝热来加热室内空 气的,如图1-2所示。低压、低温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内蒸发吸热,而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内放热冷凝。热泵制热时通过四通阀来改变制冷剂的循环方向,使原来制冷工作时做为蒸发器的室内盘管变成制热时的蒸发器,这样制冷系统在室外吸热,室内放热,实现制热的目的。 压缩机(压缩)--冷凝器(散热)--毛细管(节流)--蒸发器(散冷),空调制冷的四大部件就是上面四个往复循环、反之制热!

室外机结构图片 838 屯「www .838dz. com 室内机结构图片 图中虚线表示制冷状态,实线表示制热状态 制冷过程 制冷时压缩机高压出口经过四通阀 1-2到热交换器进行热 交换,使过热蒸汽逐渐变成饱和蒸汽, 进而变成饱和液体或过冷 液体。通过毛细管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液体 (混有饱和蒸汽)--- 到室外机截止阀(也称高压阀)进入室内机热交换器(蒸发器),从 周围介质吸热蒸发成气体,实现制冷。在蒸发过程中,制冷剂的 温度和压力保持不变。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已成为干饱和蒸汽 或稍有过热度 — 热女换器上的 期敏电阻 现场配皆 .1 贾流风碣 现场配管 i ■ 1 风扇马达 ■ 1 热交换进

冷冻式干燥机工作原理.

◎冷冻式干燥机工作原理 喷涂的原材料是否干净(可现场试验) 喷枪是否有问题(可现场操作) 清洗喷枪的清洗剂是否的问题(可现场操作) 现场喷漆人员的操作是否有问题(可向用户了解) 一、工况条件与技术指标 Working condition and technical data 进气温度(Inlet temperature): ≤80℃ 冷却方式(Cooling method): 风冷(Air-cooling) 进气压力(Inlet pressure): 0.4~1.0MPa 压力损失(Pressure drop): ≤0.03MPa 压力露点(Dew point): 2~10℃ 制冷剂(Refrigerant): R22 二、伽利略冷冻式干燥机产品特点: 1)人性化设计:科学合理结构设计,外型新颖,美观大方,操作、维护、保养方便,安装简便(无基础)。2)机器制冷系统及空气系统经专家结合全国各地不同工况的差异性进行综合准确计算,设计参数留20%以上的裕量。 3)制冷压缩机:采用国际知名品牌,如:松下、谷轮、泰康、美优乐公司等高性能制冷压缩机,低震动、低噪音、性能可靠、节能高效,确保整机的使用寿命长。压缩机防护等级为IP54级。 4)特殊热交换设计,可降低入口温度,并提高出口空气温度,可避免管路产生水滴,影响生产环境。5)多种形式(单、集、联控、PLC、变频等)的控制线路。适合不同用户的选用。 6)完善的智能保护装置:特设冷媒高低压保护、相序缺相保护、过低温保护以及自动融霜、故障自动停机、自动报警、电机过热保护等保护功能。 7)自动排水器按需设置,除水效率高。浮球式、电子定时可根据机器工况选择设置。 8)本机组采用独特的旋风式分离器。可将冷凝水从空气中彻底分离出来,并在各种气流条件下防止液态水份随压缩空气带出,保持高效的运行,达到最佳之干燥除水目的。 三、型号规格与性能参数 Model,size & technical data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致冷器件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随着近代的半导体发展才有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其工作原理是由直流电源提供电子流所需的能量,通上电源后,电子负极(-)出发,首先经过P型半导体,于此吸热量,到了N型半导体,又将热量放出,每经过一个NP模块,就有热量由一边被送到令外一边造成温差而形成冷热端。冷热端分别由两片陶瓷片所构成,冷端要接热源,也就是欲冷却之。在以往致冷器是运用在CPU的,是利用冷端面来冷却CPU,而热端面散出的热量则必需靠风扇来排出。致冷器也应用于做成车用冷/热保温箱,冷的方面可以冷饮机,热的方面可以保温热的东西。 半导体致冷器的历史 致冷片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于1960左右才出现,然而其理论基础Peltier effect可追溯到19世纪。下图(1)是由X及Y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所组成的封闭线路,通上电源之后,A点的热量被移到B点,导致A点温度降低,B点温度升高,这就是着名的Peltier effect。这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 Seeback首先发现,不过他当时做了错误的推论,并没有领悟到背后真正的科学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国表匠,同时也是兼职研究这现象的物理学家JeaNPeltier,才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着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 一、因半导体致冷片薄而轻巧,体积很小,不占空间,并可以携带,做成车用电冷/热保温箱,放置车上,不占空间,并可变成冰箱及保温箱,夏天可以摆上几瓶饮料,就可以便冰饮,在冬天就可以变成保温箱。 二、致冷器件的结构与原理

空调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空调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空调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空调器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制冷系统:是空调器制冷降温部分,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电磁换向阀、过滤器和制冷剂等组成一个密封的制冷循环。 风路系统:是空调器内促使房间空气加快热交换部分,由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等设备组成。 电气系统:是空调器内促使压缩机、风机安全运行和温度控制部分,由电动机、温控器、继电器、电容器和加热器等组成。 箱体与面板:是空调器的框架、各组成部件的支承座和气流的导向部分,由箱体、面板和百叶栅等组成。 制冷系统的主要组成和工作原理 制冷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密封循环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膨胀阀或毛细管)和蒸发器,各个部件之间用管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循环系统,在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氟利昂制冷剂来实现这冷降温。 空调器制冷降温,是把一个完整的制冷系统装在空调器中,再配上风机和一些控制器来实现的。制冷

的基本原理按照制冷循环系统的组成部件及其作用,分别由四个过程来实现。 压缩过程:从压缩机开始,制冷剂气体在低温低压状态下进入压缩机,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提高气体的压力和温度后,排入冷凝器中。 冷凝过程:从压缩机中排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外界空气或冷却水后,凝结成液体制冷剂,流向节流装置。 节流过程:又称膨胀过程,冷凝器中流出来的制冷剂液体在高压下流向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减压。蒸发过程:从节流装置流出来的低压制冷剂液体流向蒸发器中,吸收外界(空气或水)的热量而蒸发成为气体,从而使外界(空气或水)的温度降低,蒸发后的低温低压气体又被压缩机吸回,进行再压缩、冷凝、节流、蒸发,依次不断地循环和制冷。单冷型空调器结构简单,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干燥过滤器、毛细管以及蒸发器等组成。单冷型空调器环境温度适用范围为18℃~43℃。 冷热两用型空调器又可以分为电热型、热泵型和热泵辅助电热型三种。 (1)电热型空调器 电热型空调器在室内蒸发器与离心风扇之间安装

氨制冷系统四大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

氨制冷系统四大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制冷是指用机械方法,从一个有限的空间取出热量,使该处的温度降低到所要求的程度,这个过程是靠热传递来完成的。制冷技术是一项工艺极其复杂,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尤其是系统中的氨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使人窒息的气体,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生产都有潜在的较大的危害性。所以要求制冷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所属冷库设备的构造、结构、性能、特点、分布情况、工艺流程、运行原理,掌握安全操作技术,并具备查患排险能力,这样才能胜任制冷运行和管理工作。下面就围绕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冷库氨制冷设备四大主要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一、制冷工作原理 察尔森水库冷库属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它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贮氨罐、油分离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紧急泄氨器、空气分离器、集油器,水冷却装置,各种阀门、压力表、测温仪和高低压管道组成。其中,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是制冷系统中最基本的部件。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氨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工作过程是:液态氨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之后,汽化成低压低温的氨气,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氨气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被冷却水降温放热冷凝为高压氨液,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氨液,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这样,氨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制冷剂需要通过上述四大件之外,

还通过许多辅助设备,这些设备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实际制冷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制冷学原理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即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又通过氨液在系统内不断地发生形态变化,进行冷热变换完成制冷。 二、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活塞式压缩机是目前广泛用于大中型冷库的制冷机型。察尔森水库安装了一台6AW10型单级氨压缩机和一台8ASJ10型双极氨压缩机,均是大连冷冻机厂生产的。活塞式压缩机主要由机体、曲轴、连杆、活塞、进排气阀组、安全阀、能量调节机构,润滑系统和直联式电动机配装而成。 6AW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是:“ 6”表示压缩机有6缸(3个排气缸,3个吸气缸),“ A”表示以氨制冷剂,“W表示气缸排列的样式如果字母W型,“10”表示汽缸直径为10厘米。该机活塞行程为200毫米,转速为960转/分,标准制冷量为2900000千焦/ 小时, 电动机功率为37千瓦/小时, 该机能将库温降至-30C。 8ASJ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是:“8”表示压缩机为8个汽缸,“A”表示氨制冷剂,“ S”表示汽缸排列样式像扇子型,“J”表示单机两级,即在一台机体上没有低压级和高压级,两次压缩制冷。其中6个缸(3个低压吸气缸,3 个低压排气缸)为低压级,2 个缸(1 个高压吸气缸,1 个高压排气缸)为高压级,该机分设高压腔和低气腔两次分别做工制冷的目的是:分割高低压缸压力差,做梯级压缩制冷,以取得较低的温度,该机能将库温降至 -45C,标准制冷量为4100000千焦/小时,电动机功率为31千瓦/小时.

制冷片工作原理

.

制冷片工作状态是一面制冷一面发热,在制冷片工作时必须给热面良好散热,严禁在无散热条件下给制冷片通电超过2秒,造成过热烧坏!测试制冷片好坏可用一节电池试验 .

. 操作方法是:一只手捏住制冷片的两面,另一只手把制冷片的导线按在电池的两极上,若能 感觉到一面微冷一面微热就说明制冷片是好的,能够正常工作。 制冷片按尺寸分: 10*1015*1520*2023*2330*3040*4050*5062*62双层长方形 制冷片按电流分: 2A 3A 4A5A 6A 7A 8A 9A 10A12A14A15A18A 半导体制冷器给我们带来散热新概念 半导体制冷器在通电的情况下,两端极板会产生一定的温差,人们正是利用它的冷 凝面为物体提供一个低温环境、发热面提供热源能量。 倒是效果非常明显,使用极其方便。这里谈到的半导体制冷器是根据热电效应技术的特点,采用特殊半导体材料热电堆来制冷,能够将电能直接转换为热能,效率较高。 半导体制冷器的用途很多,可用于制作便携冷藏/保温箱、冷热饮 水机等。也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目前制冷器所采用的半导体材料最主 要为碲化铋,加入不纯物经过特殊处理而成N型或P型半导体温差元件。 它的工作特点是一面制冷而一面发热。接通直流电源后,电子由负极(-) 出发,首先经过P型半导体,在此吸收热量,到了N型半导体,又将热 量放出,每经过一个NP模组,就有热量由一边被送到另外一边,造成 温差,从而形成冷热端。 .

. 安装使用 制冷片的安装及使用很简单。在安装前,最好准 备一点导热硅脂,然后,找一节干电池,接在制冷器 两根引线上,就可感觉到一端明显发凉而另一端发热, 记住引线的极性并确定好制冷器的冷、热端。正式安 装时,在制冷器两端均匀涂上导热硅脂,在物体与散 热器之间插入制冷片,请注意先试好的冷热面方向,冷面贴着物体,热面与强力的(功率越高 越好)散热片接触。然后想法固定好三者。固定好后,就可以给制 冷片和风扇接上电源了(一定要注意极性)。使用 12V左右的电压,在此电压下制冷片的制冷量和冷热 面温差都比较合适。 热电致冷芯片(ThermoelectricCoolingModule) 及温差发电芯片(ThermoelectricPowergeneratingModule)的理论基础早在19世纪初即被科学家发现。公元1821年(约180年前)德国科学家ThomasJohannSeebeck(1770-1831)发布塞贝克效应(SeebackEffect)此效应为日后研发温差发电芯片的基础。随后不久(1834),法国表匠JeanCharlesAthanase Peltier 也发布了珀尔帖效应(PeltierEffect) 此效 应为日后研发致冷芯片的基础。但是当时并无今日发 展神速的半导体工业,科学家无法利用以上两个效应 .

冰箱空调制冷基本原理

冰箱工作原理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在液化(气体变为液体)后都要放出热量,在气化(液体变为气体)时都要吸收热量,这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空调冰箱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将制冷剂液化放出热量,然后再让他蒸发吸收热量。因此空调就有了室外机,目的是散热和其它主要功能,冰箱则散热器在冰箱外部。 作为制冷剂的物质通常常温下为气体,便于蒸发,而且沸点不能太低,否则压缩时液化不容易,还要要求无毒,无异味儿。常见的制冷剂为氨、氟里昂。氟里昂实际上就是卤代烷,常见的是卤代甲烷。例如一氟三氯甲烷、三氟一氯甲烷、二氟二氯甲烷等等。也就是甲烷的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和氟原子所取代,你可以自己组合出不同的物质。当然了,这种卤代烷一定要有氯原子和氟原子存在,不能全是氯也不能全是氟,而且烷烃中的氢原子全部被取代。倒不是说不存在这种物质,而是满足不了作为制冷剂的要求,例如四氯甲烷,常温下为液体,也就是四氯化碳,不能做制冷剂的。但是四氯化碳中的一个氯被氟取代,就可以做制冷剂。 制冷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压缩机将蒸发器来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由于室温低于制冷剂的临界温度,当达到所需的压力后液化,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量通过散热管、散热片散发到空气中,也就是冰箱后面的散热管、空调室外机的风扇吹着的散热片。

提高压放出热量力,强制冷却,使制冷剂从气体转化为液体而放热。 液化后的制冷剂散热后,温度降低到接近室温,经过缓冲器后再通过毛细管进入蒸发器,毛细管很细,流着的是液体,到了蒸发器,空间突然增大,使得气体压力低,导致沸点降低,就不得不气化了,于是上演了气化吸热的一幕。然后蒸发器后面就是压缩机,压缩机会及时地抽取气体,制冷剂在蒸发器蒸发后变成了气体,再到压缩机压缩, 结果又放出热量变成了液体,成为一个循环。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致冷器件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随着近代的半导体发展才有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其工作原理是由直流电源提供电子流所需的能量,通上电源后,电子负极(-)出发,首先经过P型半导体,于此吸热量,到了N型半导体,又将热量放出,每经过一个NP模块,就有热量由一边被送到令外一边造成温差而形成冷热端。冷热端分别由两片陶瓷片所构成,冷端要接热源,也就是欲冷却之。在以往致冷器是运用在CPU的,是利用冷端面来冷却CPU,而热端面散出的热量则必需靠风扇来排出。致冷器也应用于做成车用冷/热保温箱,冷的方面可以冷饮机,热的方面可以保温热的东西。 半导体致冷器的历史 致冷片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于1960左右才出现,然而其理论基础Peltier effect可追溯到19世纪。下图(1)是由X及Y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所组成的封闭线路,通上电源之后,A点的热量被移到B点,导致A点温度降低,B点温度升高,这就是着名的Peltier effect。这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 Seeback首先发现,不过他当时做了错误的推论,并没有领悟到背后真正的科学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国表匠,同时也是兼职研究这现象的物理学家JeaNPeltier,才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着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 一、因半导体致冷片薄而轻巧,体积很小,不占空间,并可以携带,做成车用电冷/热保温箱,放置车上,不占空间,并可变成冰箱及保温箱,夏天可以摆上几瓶饮料,就可以便冰饮,在冬天就可以变成保温箱。 图(1) 致冷器件的作用原理致冷器的名称相当多,如 Peltier cooler、thermoelectric、thermoelectric cooler (简称或、thermoelectric module,另外又称为热帮浦 (heat pump)。 二、致冷器件的结构与原理

中央空调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中央空调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它主要由制冷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冻水循环系统、风机盘管系统和冷却塔组成。 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如下: 制冷机通过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液态后送蒸发器中与冷冻水进行热交换,将冷冻水制冷,冷冻泵将冷冻水送到各风机风口的冷却盘管中,由风机吹送达到降温的目的。经蒸发后的制冷剂在冷凝器中释放出热量成气态,冷却泵将冷却水送到冷却塔上由水塔风机对其进行喷淋冷却,与大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 图1 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 注:T为环境温度,即室外温度,四季不同,夏天可达35℃。 中央空调工作原理 户式中央空调--工作原理一户式中央空调的分类 ☆风管机 一台定频室外机,一台定频室内机,通过风管把冷热风送至每个房间,可方便将室外新风引入;对空气进行加湿等集中处理也较容易,是廉价的机器,设计合理每个房间的噪声仅增加1~3分贝,卧室不必吊顶,每个房间在可高于主温控器设定的温度以上,对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能量转移,达到节能及加快空调冷热速度的效果。 室内机局部噪声较大,根据现场不同的安装条件,实测在42~52分贝之间,对设计及安装

要求很专业。 ☆一拖多机组 (1)定频多联机 把分体空调集中到一个室外机中,最多一拖三里面有三台压缩机,冷媒系统各自独立;把明装壁挂室内机改变成暗藏式;引进新风困难,是分体空调的一种变形,卧室内风机噪音由低到高要增加7~14分贝,最高达50分贝。每个卧室需增加长1.2m以上,宽0.6m,高0.3 m的吊顶,另需设检修孔;每个内机都需有冷凝水排放的管路。 冷媒系统独立,但电路部分的有共用点;如发生外风机,外机温度探头、压力保护或电器局部短路等故障时,整套机器将无法运行。 (2)定、变频一拖多 其中有1~2台变频压缩机或另加1台定频压缩机,电路上有射频干扰,对电脑有影响。检修孔新风引入吊顶与冷凝水与多联机相同;对氟管的分支器要求设计合理;对上,下层共用1台机器,管路要求更高;较易在全开启时出现末端内机效果太差的情况。 ☆冷热水机 定频冷热水机或变频冷热水机 大型中央空调的缩小,冷凝器由水冷变成风冷;用水泵将冷热水送至风机盘管。引入新风、检修孔、吊顶冷凝水排放、噪声指标与多联机相同。但又增加了冷热水管;由于温度差很大,密封问题突出,出现漏水对装潢的破坏较大。另外大型中央空调蒸发器都定时清理和酸洗;家用冷热水机对此还无良策,长期使用冷热交换器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如能与中央水处理系统相结合,可克服上述难点。 单独房间使用空调,其它房间风机盘管有冷热水管流过,也会产生能耗;现较流行采用电磁水阀来关闭水路;除去造价上的因素外;还会使局部水流速过高,产生噪声的问题。 二. 户式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 1.冷(热)水机组的基本工作过程是:室外的制冷机组对冷(热)媒水进行制冷降温(或加热升温),然后由水泵将降温后的冷媒(热)水输送到安装在室内的风机盘管机组中,由风机盘管机组采取就地回风的方式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室内空气处理的目的。

冷水机工作原理

冷水机作用 冷水机是一种水冷却设备,冷水机是一种能提供恒温、恒流、恒压的冷却水设备。冷水机工作原理是先向机内水箱注入一定量的水,通过冷水机制冷系统将水冷却,再由水泵将低温冷却水送入需冷却的设备,冷水机冷冻水将热量带走后温度升高再回流到水箱,达到冷却的作用。冷却水温可根据要求自动调节,长期使用可节约用水。因此,冷水机是一种标准的节能设备。 冷水机的冷却原理: 冷水机系统的运作是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电器自控系统。 冷水机制冷剂循环系统: 蒸发器中的液态制冷剂吸收水中的热量并开始蒸发,最终制冷剂与水之间形成一定的温度差,液态制冷剂亦完全蒸发变为气态后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压力和温度增加),气态制冷剂通过冷凝器(风冷/水冷)吸收热量,凝结成液体,通过热力膨胀阀(或毛细管)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完成制冷剂循环过程。 冷水机制冷系统基本组成: 压缩机:压缩机是整个制冷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也是制冷剂压缩的动力之源。它的作用是将输入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将制冷剂压缩。 冷凝器:在制冷过程中冷凝器起着输出热能并使制冷剂得以冷凝的作用。从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过热蒸气进入冷凝器后,将其在工作过程吸收的全部热量,其中包括从蒸发器和制冷压缩机中以及在管道内所吸收的热量都传递给周围介质(水或空气)带走;制冷剂高压过热蒸气重新凝结成液体。(根据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冷凝器可分为三类:水冷式冷凝器、风冷式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 贮液器:贮液器安装在冷凝器之后,与冷凝器的排液管是直接连通的。冷凝器的制冷剂液体应畅通无阻地流入贮液器内,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冷凝器的冷却面积。另一方面,当蒸

半导体制冷片的利弊(精)

原理: 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运转是用直流电流 , 它既可制冷又可加热, 通过改变直流电流的极性来决定在同一制冷片上实现制冷或加热,这个效果的产生就是通过热电的原理。 优点 半导体制冷片作为特种冷源,在技术应用上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特点: 1、不需要任何制冷剂 ,可连续工作,没有污染源没有旋转部件,不会产生回转效应,没有滑动部件是一种固体片件,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安装容易。 2、半导体制冷片具有两种功能,既能制冷,又能加热,制冷效率一般不高,但制热效率很高,永远大于 1。因此使用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 3、半导体制冷片是电流换能型片件,通过输入电流的控制,可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再加上温度检测和控制手段,很容易实现遥控、程控、计算机控制,便于组成自动控制系统。 4、半导体制冷片的温差范围,从正温 90℃到负温度 130℃都可以实现。 缺点: 1、半导体制冷片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时间很快,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 通电不到一分钟,制冷片就能达到最大温差。 2、半导体制冷片的反向使用就是温差发电,半导体制冷片一般适用于中低温区发电。 3、半导体制冷片的单个制冷元件对的功率很小,但组合成电堆,用同类型的电堆串、并联的方法组合成制冷系统的话, 功率就可以做的很大, 因此制冷功率可以做到几毫瓦到上万瓦的范围。

4、半导体制冷的热面温度不应超过 60℃ ,否则就有损坏的可能。若在额定的工作电压(12V 下,一般的散热风扇根本无法为制冷片提供足够的散热能力,容易造成制冷片过热损坏。同时千万不要在无散热器的情况下为致冷器长时间通电, 否则会造成致冷器内部过热而烧毁。半导体制冷片具有两种功能, 既能制冷, 又能加热,制冷效率一般不高,但制热效率很高,永远大于 1。要是这样的话安 全问题有代考虑! 其次散热片由于间距太小, 很容易被灰尘堵住, 而且清洗不了, 这样就很容易因为温度过高而烧毁,从而影响整车的安全。 使用说明: 一、正确的安装、组装方法:1、制冷片一面安装散热片,一面安装导冷系统,安装表面平面度不大于 0.03mm ,要除去毛刺、污物。 2、制冷片与散热片和导冷块接触良好,接触面须涂有一薄层导热硅脂。 3、固定制冷片时既要使制冷片受力均匀,又要注意切勿过度,以防止瓷片压裂。 二、正确的使用条件:1、使用直流电源电压不得超过额定电压 ,电源波纹系数小于 10%。 2、电流不得超过组件的额定电流。 3、制冷片正在工作时不得瞬间通反向电压 (须在 5分钟之后。 4、制冷片内部不得进水。 5、制冷片周围湿度不得超过 80%。

制冷系统节流机构及工作原理

节流机构 节流是压缩式制冷循环不可缺少的四个主意过程之一。节流机构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从冷凝器中出来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为蒸发压力;二是根据系统负荷变化,调整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液体的数量。 常用的节流机构有手动膨胀阀、浮球式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以及阻流式膨胀阀(毛细管)等。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使高压液态制冷剂受迫流过一个小过流截面,产生合适的局部阻力损失(或沿程损失),使制冷剂压力骤降,与此同时一部分液态制冷剂汽化,吸收潜热,使节流后的制冷剂成为低压低温状态。 一、手动节流阀手动膨胀阀和普通的截止阀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主要是阀芯的结构与阀杆的螺纹形式。通常截止阀的阀芯为一平头,阀杆为普通螺纹,所以它只能控制管路的通断和粗略地调节流量,难以调整在一个适当的过流截面积上以产生恰当的节流作用。而节流阀的阀芯为针型锥体或带缺口的锥体,阀杆为细牙螺纹,所以当转动手轮时,阀芯移动的距离不大,过流截面积可以较准确、方便地调整。 节流阀的开启度的大小是根据蒸发器负荷的变化而调节,通常开启度为手轮的1/8至1 /4周,不能超过一周。否则,开启度过大,会失去膨胀作用。因此它不能随蒸发器热负荷的变动而灵敏地自动适应调节,几乎全凭经验结合系统中的反应进行手工操作。 目前它只装设于氨制冷装置中,在氟利昂制冷装置中,广泛使用热力膨胀阀进行自动调节。 二、浮球节流阀 1、浮球节流阀的工作原理浮球节流阀是一种自动调节的节流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一钢制浮球为启闭阀门的动力,*浮球随液面高低在浮球室中升降,控制一小阀门开启度的大小变化而自动调节供液量,同时起节流作用的。当容器内液面降低时,浮球下降,节流孔自行开大,供液量增加;反之,当容器内液面上升时,浮球上升,节流孔自行关小,供液量减少。待液面升至规定高度时,节流孔被关闭,保证容器不会发生超液或缺液的现象。 2、浮球节流阀的结构型式与安装要求浮球节流阀是用于具有自由液面的蒸发器,液体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供液量的自动调节。在氨制冷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是一种低压浮球阀。低压浮球阀按液体在其中流通的方式,有直通式和非直通式两种。直通浮球节流阀的特点是,进入容器的全部液体制冷剂首先通过阀孔进入浮球室,然后再进入容器。因此,结构和安装比较简单,但浮球室的液面波动大。非直通式浮球节流阀的特点是,阀座装在浮球室外,经节流后的制冷剂不需要通过浮球室而沿管道直接进入容器。因此,浮球室的液面较平稳,但其结构与安装均较复杂。 目前我国冷冻机厂生产的浮球节流阀都是这种非直通式的。这种浮球节流阀的结构是由壳体、浮球、杠杆、阀座、平衡管、阀芯和盖等组成。 浮球节流阀在安装时的要求是浮球室的气体平衡管应接在筒身上,而不应接在液体分离器的吸气管上。液体平衡管不应接在液体分离器与蒸发器之间的供液管上,也不应接在低

氨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制冷工作原理

氨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制 冷工作原理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氨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制冷工作原理 一、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原理: 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氨器、油分离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紧急泄氨器、集油器、各种阀门、压力表和高低压管道组成。其中,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冷库排管)是四个最基本部件。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制冷剂氨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工作过程是:液态氨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之后,汽化成低压低温的氨气,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氨气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被冷却水降温放热冷凝为高压氨液,经节流阀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氨液,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气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这样,氨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制冷剂需要通过上述四大件外,还通过许多辅助设备,这些设备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以双级压缩机制冷系统为例,完成一次制冷循环,氨必须依次通过低级氨压机、一级油分离器、中间冷却器、高级氨压机、二级油分离器、冷凝器、储氨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调节站、蒸发器、再回到低级氨压缩机,这样才完成一次循环,实际制冷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 制冷学原理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即电能转化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又通过氨的作用进行冷热交换,完成制冷的过程。 二、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活塞式压缩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冷库的制冷机型。我局安装的就是一台6AW10型单级氨压缩机和一台8ASJ10型双级氨压缩机,均由大连冷冻机厂生产的。活塞式压缩机主要由机体、曲轴、连杆、活塞、进排气阀组、安全阀、能量调节机构、润滑系统和直连式电动机配装而成的。6AW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是:“6”表示压缩机有6个缸(3个排气缸、3个吸气缸),“A”表示以氨做制冷剂,“W”表示汽缸排列的样式如同字母W 型,“10”表示汽缸直径为10厘米。该机活塞行程为100毫米,转数960转/分,标准制冷量为2900000千焦/小时,电动机功率为37千瓦/小时,该机能将库温降至-300C。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作者: ————————————————————————————————日期:

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原理 致冷器件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随着近代的半导体发展才有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其工作原理是由直流电源提供电子流所需的能量,通上电源后,电子负极(-)出发,首先经过P型半导体,于此吸热量,到了N型半导体,又将热量放出,每经过一个NP模块,就有热量由一边被送到令外一边造成温差而形成冷热端。冷热端分别由两片陶瓷片所构成,冷端要接热源,也就是欲冷却之。在以往致冷器是运用在CPU的,是利用冷端面来冷却CPU,而热端面散出的热量则必需靠风扇来排出。致冷器也应用于做成车用冷/热保温箱,冷的方面可以冷饮机,热的方面可以保温热的东西。半导体致冷器的历史 致冷片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于1960左右才出现,然而其理论基础Peltier effect 可追溯到19世纪。下图(1)是由X及Y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所组成的封闭线路,通上电源之后,A点的热量被移到B点,导致A点温度降低,B点温度升高,这就是著名的Peltier effect。这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Seeback首先发现,不过他当时做了错误的推论,并没有领悟到背后真正的科学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国表匠,同时也是兼职研究这现象的物理学家JeaNPeltier,才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着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 一、因半导体致冷片薄而轻巧,体积很小,不占空间,并可以携带,做成车用电冷/热保温箱,放置车上,不占空间,并可变成冰箱及保温箱,夏天可以摆上几瓶饮料,就可以便冰饮,在冬天就可以变成保温箱。

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制冷系统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1)制冷压缩机 制冷压缩机是用以压缩和输送制冷剂的设备。在消耗外界补偿功的条件下,它以机械方法吸入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将该蒸汽压缩成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并排放到冷凝器中去,使制冷剂能在制冷系统中实现制冷循环。 ①开启式压缩机。 这种压缩机与电动机没有共同外壳。根据曲轴箱形式,又可分为开式曲轴箱压缩机和闭式曲轴箱压缩机。前者因曲轴箱与大气相通,气缸里漏出的制冷剂直接进人大气,泄漏量大,目前已很少应用。后者曲轴箱的曲轴用轴封加以密闭,使曲轴箱封闭,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量。 ②半封闭式压缩机。 这种压缩机与电动机直接连接;一起装在以螺栓连接的密封壳体内,并共用同一主轴,机壳为可拆卸式,便于维修。根据电动机的冷却形式可分为进气冷却式、进气与空气混合冷却式等形式。目前半封闭式压缩机多为高速多缸式。 ③全封闭式压缩机: 这种压缩机和电动机直接连接,并一起装在一个焊接的密封壳体内。这种压缩机结构紧凑、密封性极好。使用方便、振动小、噪音低,适用于小型制冷设备。全封式压缩机有活塞式、旋转式、涡旋式三种。 A、旋转式压缩机 是一种特殊的小型回转式压缩机,如图1-l-2所示。其转子偏心地装在定子内,排气时间长(比往复活塞式长30%左右),流过气阀的流动阻力损失小,缸径行程比大,排气容积和吸气管管径大,吸气过热小,电动机工作温度低,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寿命长。 B、活塞式压缩机 外形如图1-l-3所示 C、涡旋式压缩机 是通过涡旋定子和涡旋转子组成涡卷以及构成这个涡卷的端板所形成的空间来压缩气体的回转式压缩机。工作时,随着曲轴的回转,涡旋转子以其中心始终绕涡旋定子中心作一偏心量为半径的圆周运动。它与往复活塞式压缩机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压缩气体几乎不泄漏、不需吸排气阀、绝热效率可提高10%、震动小、扭矩变化小、噪音可降低5dB(A)、体积减小40%、重量减轻15%。它适用于热泵式、吊顶型等空调机上。 系列柔性涡旋压缩机: 超高能效比

空调原理图及空调制冷原理

空调原理图及空调制冷原理,制热原理介绍 空调原理图如附图所示,图中虚线表示制冷状态,实线表示制热状态 制冷过程 制冷时压缩机高压出口经过四通阀1-2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使过热蒸汽逐渐变成饱和蒸汽,进而变成饱和液体或过冷液体。通过毛细管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液体(混有饱和蒸汽)---到室外机截止阀(也称高压阀)进入室内机热交换器(蒸发器),从周围介质吸热蒸发成气体,实现制冷。在蒸发过程中,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保持不变。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已成为干饱和蒸汽或稍有过热度的过热蒸汽了。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时要吸热,这就是空调制冷。室内机回气:回气管到室外机经由截止阀(也称低压阀或维修阀)进入消音器--四通阀4-3到压缩机低压回气侧完成制冷循环。 制热过程:实线表示制热状态 制热时四通阀开闭状态与制冷是正好相反,流经的顺序是: 压缩机高压出口经四通阀1---4到消音器---截止阀(也称低压阀或维修阀)---室内机热交换器---回到室外机截止阀(也称高压阀)---毛细管---热交换器---四通阀2---3到储液器---压缩机低压侧。 室外机的热交换器上的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用于制冷时检测热交换器的管道温度,如果温度异常升高则可计算出管道压力,进而把温度异常信号送给控制板。 室外机的室外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主要用来检测室外环境温度。 室内机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检测热交换器温度,如制冷或制热时在一定时间内热交换器温度达不到所规定的管温,传感器会把不正常信号送给控制板进行分析,例如系统内制冷剂不足或无制冷剂,室内机管温就不正常,传感器会把不正常信号送给控制板,控制板做出停处理,进而保护压缩机,避免压缩机长时间高温运转。因为压缩机长时间高温是极有可能被烧毁的。 空调制冷原理图空调系统 室外机结构图片

冷凝器的工作原理

冷凝器的工作原理 一、一般制冷原理 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 压缩机吸进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进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进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再送进蒸发器的进口,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1.蒸汽压缩式制冷原理 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系统,是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活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的物体热量之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压缩机吸进、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蒸汽后排进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向冷却介质(水或空气)放热,冷凝为高压液体、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进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这样,制冷剂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在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阀是制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四大件,这当中蒸发器是输送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其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实现制冷。压缩机是心脏,起着吸进、压缩、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冷凝器是放出热量的设备,将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功所转化的热量一起传递给冷却介质带走。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同时控制和调节流进蒸发器中制冷剂液体的数目,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大部分。实际制冷系统中,除上述四大件之外,经常有一些辅助设备,如电磁阀、分配器、干燥器、集热器、易熔塞、压力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它们是为了进步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 2. 制冷系统主要部件构成 空调机根据冷凝形式可分为:水冷式和空冷式两种,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单冷式和制冷制热式两种,不论是哪一种型式的构成,都是由以下的主要部件组合而成的。 制冷系统主要部件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或毛细管、过冷却控制阀)、四通阀、复式阀、单向阀、电磁阀、压力开关、熔塞、输出压力调节阀、压力控制器、贮液罐、热交换器、集热器、过滤器、干燥器、自动开闭器、截止阀、注液塞以及其它部件组成。 电气系统主要部件有电机(压缩机、风机等用)、操纵开关、电磁接触器、连锁继电器、过电流继电器、热动过电流继电器、温度调节器、湿度调节器、温度开关(除霜、防止结冻等用)。压缩机曲轴箱加热器,断水继电器,电脑板及其它部件组成。 控制系统由多个控制器件组成,它们是: 制冷剂控制器:膨胀阀、毛细管等。

制冷机的工作原理

一、制冷的原理二、制冷系统的组成三、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一、制冷的原理 ? 首先讲讲什么叫制冷。制冷两字只能说是技术上的术语,严格讲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那国的科学家能制造出“冷”来。我们是把利用机械设备把降温对象降到所需温度的方法叫制冷,这就是术语。 一、制冷的原理 ? 什么叫制冷,比如我们将装有一公斤20℃冷水的水壶放到一块烧到500℃的铁板上,没有多久水就开了,如果不拿开水壶,不多久水就干了。大家和说钢板在对水加热,反过来也可以说水在对钢板降温。而且,降了多少度,都可计算出来,因为一公斤水从20℃升到10 0℃,它需要外界提供它80大卡热量,水从100℃到烧干,它需要外界提供539大卡热量,也就是说一公斤20℃冷水烧到干,要外界提供619大卡热量。如果按制冷的角度它从外界或钢板中提取了619 大卡热量而变成了水蒸汽,使钢板降温了,这就是制冷,是利用水对钢板制冷。热量总是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绝不可能反过来进行。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热量后,它的温度也会降低一些。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冷系统,将介质中的热量向比制冷剂传递,达到降低介质温度的目的。 制冷系统的组成最基本的四大部件 制冷系统的组成 ? 1、压缩机、? 制冷压缩机是制冷装置中最主要的设备,通常称为制冷装置中的主机。制冷剂蒸气从低压提高为高压以及汽体的不断流动、输送,都是借助于制冷压缩机的工作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制冷压缩机的作用是:1、从蒸发器中吸取制冷剂蒸气,以保证蒸发器内一定的蒸发压力。2、提高压力,将低压低温的制冷剂蒸气压缩成为高压高温的过热蒸气,以创造在较高温度(如夏季35℃左右的气温)下冷凝的条件。3、输送并推动制冷剂在系统内流动,完成制冷循环。 ? 制冷系统的组成 我们现在使用的就是螺杆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是靠气缸中一对螺旋转子相互啮合旋转,造成由齿型空间的基元容积的变化,实现对制冷剂气体的压缩。 制冷系统的组成 ? 2、冷凝器、? 将来自压缩机的高压制冷剂蒸汽冷凝成液体,在冷凝过程中,制冷剂蒸汽放出热量被其他介质带走。根据冷却介质种类的不同,冷凝器可归纳为四大类,其作用如下:⑴水冷却式:在这类冷凝器中,制冷剂放出的热量被冷却水带走。冷却水可以是一次性使用,也可以循环使用。水冷却式冷凝器按其不同的结构型式又可分为立式壳管式、卧式壳管式和套管式等多种。 制冷系统的组成 ? ⑵空气冷却式(又叫风冷式):在这类冷凝器中,制冷剂放出的热量被空气带走。空气可以是自然对流,也可以利用风机作强制流动。这类冷凝器系用于氟利昂制冷装置在供水不便或困难的场所。 制冷系统的组成 ? ⑶水—空气冷却式:在这类冷凝器中,制冷剂同时受到水和空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