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山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6-2030年)

山西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关乎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山西振兴崛起、建设美丽山西的必然选择,是山西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2016年达到131.85亿公斤。“菜篮子”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由2010年的510亿元达到2016年的1520亿元。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82元。

- 1 -欢迎下载

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层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山西大水网,破解了水瓶颈的制约,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全省耕地保有量608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60.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4提高到0.53。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保证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扎实推进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草原建设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5%,全省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71%。持续加大采空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治理修复力度,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使用量增速放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全省农业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扭转和遏制。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两轮“五个全覆盖”和为民办“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35.4亿元,改造县乡公路、新建改建通村水泥(油)路7745公里,解决了1155万农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启动实施了190余万人的农民安居工程,完成村容整饰9785个村,清理垃圾191万

- 2 -欢迎下载

吨;开工建设600个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加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度,创建1700余个省市县三级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二)面临挑战。

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山西农业立地条件差,境内80%以上是山地丘陵,耕地占补平衡,尤其是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全省耕地地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的耕地占到总耕地的一半。全省1956年-200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1立方米,为评价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7%,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8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1%,属水资源最贫乏的省份之一。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趋近极限,与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矛盾日益尖锐。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煤炭开采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全省约 1.94%的土壤调查点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矿业废弃地问题突出。农村

- 3 -欢迎下载

垃圾、污水处理明显不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农膜回收率不足1/3,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不到一半,秸秆焚烧现象严重。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态势,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全省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高达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9.1%。高强度、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亟待建立。草原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生态系统退化,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任务更加艰巨。水土等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种养业发展不够协调,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农业面源污染全程监管防控体系尚未健全,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污染成本过低,奖惩机制缺失,制约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发展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

- 4 -欢迎下载

试验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深入人心。山西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更是人心所向。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基本形成。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来依靠拼资源、拼投入传统要素驱动已难以为继,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已经涌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条件基本形成。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日益坚实。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我省连续出台贯彻中央1号文件实施方案和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特别是制定出台了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若干意见,提出了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任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一

- 5 -欢迎下载

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惠及民生的指导方针,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西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坚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妥善处理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提升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依法促进创新、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当前突出问题入手,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农业内源外源污染治理力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

- 6 -欢迎下载

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坚持市场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要求,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科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基本实现。大水网基本建成,农业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区域布局更加科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 7 -欢迎下载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标

备注:1.带*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其余为预期性指标。

2.其中水果、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为部门统计数。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按照“统筹协调发展、产业布局合理、

- 8 -欢迎下载

区域特色明显、资源环境匹配”的原则,在《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六大河谷地带农业主产区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山区和城郊农业特点,构建汾河平原、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六大发展区域,优化种养结构,集聚要素资源,提升规模档次,打造我省特色优势农业集中发展区域和重要生产基地。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设施装备先进、技术支撑有力、管理科学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主要农作物良种应用覆盖率达到98%。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走出符合山西地理条件、作物特点的农机化路子,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粮食仓储和转运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粮食仓储条件。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扶持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区。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在全省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支持粮食主产区推进秸秆“过腹还田”,推广

- 9 -欢迎下载

“秸秆—饲料—畜”、“畜—沼—果(菜)”、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种地养地结合。支持雁门关区域开展草畜一体化示范,推进退耕还草,探索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的经济结构,支持示范企业建设,培植放牧示范草场,培育家庭牧场。

(二)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农田永续利用。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永久性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禁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守住全省耕地保护红线。

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费、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重点加强大同、忻定、晋中、晋南、上党五大盆地耕地质量保护。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造、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当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作为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基础。到2020年,完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1900万亩,全省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用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 10 -欢迎下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