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蕴含了许多学派的思想,有对佛教尊崇的描写,有对道家修行求长生的描述,同时还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西游记可以说是反映佛道儒三教的基本义理的杰出代表。

首先《西游记》主要是描写师徒五人取经路上的经历,取经路就是反映他们在一次次经历磨难最后到灵山感悟到最终的解悟,修成正果的过程。这本身就反映一种佛家修行的理念。佛法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痛苦消失;道谛,指灭苦的方法。这与师徒取经之路的经历也很符合,有需要经历的磨难,有磨难产生的原因,有消除磨难的方法,最终到一切磨难消除终成正果。同时小说中也有大量对于佛法无边的描写。最早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就有体现,“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1这段描写就可以看出即使是众神都无法降服的孙悟空,到了如来面前却是连如来的手掌都逃不出去。而之后,在取经路上,大鹏的出现又一次体现了佛法无边的思想,大鹏是取经路上最难对付的妖怪,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其他神仙都无法降服,可是到了如来那里,如来只是谈笑风生,慢慢讲说大鹏来历,挥动手指就收服了大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对佛法的宣扬与尊崇,不仅反映了佛的尊崇,也反映了佛法无边,佛的思想是修成正果的关键,佛的法力可以令任何妖魔灰飞烟灭。

除了对于佛教的描写,小说中还有许多对于道家思想的描述。但相比于佛家,作者对于道家的描写却不像对于佛家那么尊崇。小说中有不少描写都是皇帝昏庸,道士掌权。比如乌鸡国国王,与妖道结拜,最后却被其推入井中,最后得师徒一行搭救才重掌大权。再比如车迟国国王任用三个妖道为国师,听信道士,让无辜僧人为道士服务。而

1《西游记·第七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p66

且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并不是唐僧,他最早是拜师菩提老祖,学到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可以上天入地,去龙王处抢到武器金箍棒,去阎王那里消除自己的名字,使自己超越了轮回。可以说是拜师学道先赋予了孙悟空一身本领,但这没有使得他成为正果,反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后护送唐僧取经才修得正果。同样还有猪八戒和沙僧。猪八戒是“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德圆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2沙僧是“名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3猪八戒和沙僧一开始也是通过修道来成为神仙,但最后还是修佛来成为正果。其他还有许多对于道教形象的描写,像太上老君等等,都反映了道教的精神。

由此就可以看出小说中有对道家思想的宣传,但没有像佛法那么推崇。我认为这应该和作者本身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嘉靖年间,而嘉靖皇帝是个不理朝政,宠信道士的昏君。吴承恩对此不满,所以才在小说中描写了不少昏君和妖道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状。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开始处于一种主流地位,因此儒家思想也渗入了小说之中,《西游记》也是如此。在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白龙马劝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时就说“大师兄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而唐僧更是被许多学者成为带着僧帽的儒士。唐僧的有些话语就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像他取经前对唐王李世民说的那些话:“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城,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誉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4这些话完全不像一个僧人说的,更像一个儒士。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西游记中许多地方都提到了仁的精神。“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5这段文字是师徒

2《西游记·第十九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p181

3《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p213

4《西游记·第十二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p116

5《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p995

几人最终到灵山见得如来佛祖时如来所说的话,而这段话中如来也提到了仁义的思想,可见小说对于儒家思想的渗透。

通过以上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于佛、道、儒思想的体现与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角色上最典型的就是孙悟空。刚就已经提到孙悟空一开始是学道,之后又通过取经修佛而成为斗战胜佛。这就已经体现了他身上佛道的融合。而且又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唐僧多次误会他,把他赶走,他也依然忠于唐僧,可见儒家“忠孝节义”在孙悟空身上的体现。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把佛道儒三教合一再加上大胆想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鲁迅这样评价《西游记》:“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这可能就是它可以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中,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