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理解性默写

先秦诸子选读理解性默写
先秦诸子选读理解性默写

1.在孔子看来,真正的智慧就在于“,,。”真的错误在于“,!”

2.孔子认为“道”与“人”的关系是“,。”

3.“,!”也就是只有严于律己,宽以

待人,人与人之间才会少些怨恨。

4.孔子告诫子夏“为政”不可贪快,贪小利,因为“,

。”

5.“,,?”孔子用车作喻,说

明不讲信用的弊端。同时,又用松柏作喻,说明君子耐住磨

难,不改初心的句子,“,。”后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的心态:“,。”因此,纵使粗茶淡饭,也会乐在其中的一句“,,。”

6.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孔子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

7.说明君子即使在慌乱或苦难中,片刻不会脱离“仁”的句

子“,,。”同时,君子立身处

世“义”才是标准,故曰:“,,。”

8.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要注意“,”,同时要注意学思结合,因为“,”。如果学生“”,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

反复举例了。

9.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后人铭记,而孟子对君王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君主“,”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因为“,。,。”百姓和国君的“乐”与“忧”是联系在一起的。

10.“得道”与“失道”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1.君子把“仁”和“礼”长存心中就会懂得“爱人”“敬人”,而“爱”与“敬”是相互的,因为“,。,。”

12.居上位者只有懂得了“,”推己及人,成就王业才能像拨弄手中的东西一样容易。

13.关于“得志”与“失志”,孟子曾有独到的看法,他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的另一句“,”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只

有“,,”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劝学》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6.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7.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二、理解性默写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 2.《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人不 知而不愠”。 3.《论语》中,曾子每天反省自己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 》中的句子“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8.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在本课中,孔子对此的类似的表述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9.《论语》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二篇: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是: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 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表示应当向有长 处的人学习)时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理解性默写苏教版

默写天天练 1.《劝学》——-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后文以雕刻木石设喻正反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天性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7)《劝学》中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劝学》以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来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9)《劝学》“,”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10)《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其中“,”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11)《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12)《劝学》中先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得到最高的智慧的句子是“,,”。(13)《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默写天天练 2.《师说》——韩愈 (1)《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师说》中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3)《师说》中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5)《师说》一文中阐述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的观点的句子是“,”。 (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7)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

《劝学》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一) 1.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先用“, ;,” 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 ;,。”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5.“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积累就有大收获,故荀子说“, ,。” 《劝学》理解性默写(二) 6.荀子在《劝学》中用蟹作喻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 ,。” 7.荀子《劝学》中的“,”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 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 不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 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比喻句是:,,。 ,,。

《劝学》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 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 是:, ;, 。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 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是:, ,。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和答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

(完整版)理解性默写填空

初中阶段语文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汇编 七年级(上)理解性背诵默写 (一)《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西江月》(辛弃疾) 1.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动衬静,使用对偶手法,描绘乡村夏夜恬静之美的句子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西江月》中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相同: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龟虽寿》(曹操) 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2.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七)《过故人庄》(孟浩然) 1.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陆游在游山西村后与友人相约:“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异曲同工,孟浩然与故人“把酒话桑麻”后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表现恬静的农家生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中尽情歌唱。这真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回答。)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论语十则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论语十则理 解性默写 论语十则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则理解性默写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11.《论语》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19.《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 21.写出《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 2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 25.《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

苏教版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巩固训练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 是:,。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 _,__ _ _。 3、在《劝学》中,荀子以“,”二句,指出君子与一般人相比,在于他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去争取最大的成功。 4、《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5、《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劝学》中,“,”两句从“看事物”的方式不同,那么看到的内容就不同来证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8、荀子在《劝学》中指“,”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9、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0、在《劝学》中作者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就的是:,,,,。 1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 是:,; , 。 12、韩愈《师说》引用古代圣人从师学习的经历,阐明老师和弟子的区别在 于,。 1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分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 “,”。 15.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6、《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 “,,。” 17、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的:,,, ,。 1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 19、《论语》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20、《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 ,。 21、苏轼《赤壁赋》中常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的名句是:

《劝学》理解性默写28727

1.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先用“, ;,” 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 ;,。”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5.“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积累就有大收获,固荀子说“, ,。” 《劝学》理解性默写(二) 6.荀子在《劝学》中用蟹作喻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 ,。” 7.荀子《劝学》中的“,”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

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比喻句是:,,。 ,,。 《劝学》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苏教版 《唐诗宋词》 宋词理解性默写

宋词理解性默写 1.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反衬了闺中女子的哀怨。 2.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感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3.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的尾句“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运用以景结情的结尾方式,含蓄深沉。 4.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上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顺序上用的是倒叙手法。 5.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中“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都是写静,第二句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池畔点点青苔碧绿鲜翠,林丛叶下黄鹂的啾啭也显得清脆悦耳. 6.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修辞,达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让人觉得愁之缠绵、悠长可见可感。(这样的典型例子还有贺铸《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下阕“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般理解为写旅人想象中的女性对他的思念,用的是从对方写己方(虚写的一种类型)的手法。【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借设想亡妻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刻思念,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7.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得景深情深意境深,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为了衬托闺怨(伤春之情)深。 8.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流着眼泪询问落花春天的消息,凋零的花瓣无声无息地飘过秋千架,是典型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9.《苏幕遮》范仲淹 (1)、描写登高所见秋景的语句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语句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范仲淹的《苏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两句诗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苏幕遮》一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暗含有感叹故乡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 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 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 ________”自勉。 8.《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9.《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士人不可 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10.《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 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11.《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 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阳货》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概括了《诗经》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13.《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阐释为:___, ___。 14.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 自勉。 15.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劝学》理解性默写全编[高中语文]

《劝学》情境默写 一、《劝学》(《荀子》)内容梗概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助记] 揭示中心论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助记] 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助记] 写学习的作用,强调学习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助记] 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依次围绕积累、坚持、专心三个方面展开。 二、挖空练习 君子曰:。 青,取之于(),而青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中规。虽()()(),不()挺者,。()木受绳则直,金就 ()则(),,则()明而行无过()。 ,不如;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见也。登高而(),()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者,非()足也,而()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君子,善假于物()。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龙生焉;积善成(),,()心备焉。故,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一跃,不能十步;()马十(),功在不舍。,朽木不();()而不舍,()无爪牙之利,,上食()土,下()黄泉,用心一也。()六()而二(),非者,用心()也。 三、易错字分析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15 年湖北卷,2013 年天津卷、山东卷)

苏教版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必修三名句默写 一、《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 二、《五人墓碑记》 1、《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的景仰的句子是:! ,,,? ,,,, ? 2、《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 。 三、《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四、《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4、“十思”的内容:,;,; ,;,;, ;,;, ;,;, ;,。 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 6、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为何易失天下:,;, 。,。 ,,,。 五、《廉颇蔺相如列传》 1、廉颇不服蔺相如的原因:,, ,。,,。 2、蔺相如的门人想要离开他的理由:,。 ,,,。 ,!,。 3、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一般见识的原因:,, 。,。, 。 4、表现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错的语句,,。 六、《鸿门宴》 1、大丈夫应不拘小节:,。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劝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9、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13、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4、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18、,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4、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一、《六国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说明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这一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4.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不懂装懂,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 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 《论语》中表达求学应该谦虚,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 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 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 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论语》中孔子感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论语》中讲述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轻易被改变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论语》中提倡广泛学习,坚定志向的句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