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力要求---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 教学设计

高考能力要求---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    教学设计
高考能力要求---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    教学设计

能力复习专题----

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岚山一中 5.12

一、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比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获取不全面.无论是图像信息还是文字信息,放到卷面上给考生提取和解读,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够无遗漏的提全信息,最终,由于提取信息不够,导致解题过程出现错误。

2、信息提取过程中解读错误.提全信息只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不同的

信息进行解读和归类,并在解题的过程中正确使用。

3、对解读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正确描述,不能利用解读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启示:加强审题规范的教学,强化学生从题干文字和图表中获得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训练,特别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搜索相关信息

二、专题讲解--------

1.正确理解、把握“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核目标

从考试的角度讲,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确,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具体要求包括3项:

(1)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

(2)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2.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题号后的文字表达或热点时事的背景材料,包括图名信息,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精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

【例1】: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

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

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

地理坐标是。作者北顾的是高原的深秋

景色。(8分)

(2)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

方法:一要判读图像名称,二要看清图例标识,三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与设问无关的图形要素就可以不管,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例2】读图,回答下题

(1)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例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区。

【例4】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3)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将地图和表格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情景提供信息,是高考试题的图表化的表现。

地理表格中常列出一些数据,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根据数据的量、变化趋势、相对关系可获取信息

判读: 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5】下图表示中国、日本、韩国2000年蔬莱贸易关系,图中箭头①~⑥表示贸易方向,相应的贸易量见下表。据此回答。 甲、乙、丙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 .韩国、日本、中国 B .日本、中国、韩国 C .日本、韩国、中国 D .中国、韩国、日本

(4)从组题的关联性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现在高考中的组题往往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可能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所以要重视这种信息的提取。

【例6】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右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数据)。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D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 .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

B .第一产业中心移动最快

C .第二产业中心移动最快

D . 第三产业中心移动最快 3.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 .第二产业向东南 B .第二产业向东北

C .第一产业向东南

D .第三产业向东南

三、专项训练

1.(2008年广东卷)6.图6中反映的中

国装备制造业中心位置及其迁移状况是

A.一直位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东南部

B.在南北方上一直向南移动

C.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

D.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大于南北方

(2008年广东卷)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图8和图9,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图8 1990—2002年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变化图

图9 1990—2002年东北三省灌溉用水量变化图

2.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09年海南地理第19,20题)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表1、表2,完成5题。

表1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

表2 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

3.1979--2000年我国蔬菜

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一高的变化

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09年江苏地理)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12题。

4.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5,完成14题。

5.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Array(2008年广东卷)6.M江是珠江水系

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

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

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

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17

图17 M江流域(广东省境

资料二:见表1

(1)该流域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_________________为主。(2)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开发利用。(4分)

(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1和图18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

A、起始

B、加速

C、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能力专题--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参考答案与解析岚山一中5.12

【专题讲解】【例1】115°E、41°N 内蒙古高原

【例2】B【例3】干旱半干旱

【例4】(1)D(2)C【例5】C【例6】B

【专项训练】:1.答案:AC

【解析】:通过对图表的阅读,可以看出图表中所标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心位置一直都在中国几何中心的东南部和大致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东西方向上的移动幅度一直比较小,变化幅度也一直都在116°E范围内,但南北方向却在33.5°N-31°N之间的范围内变化.

2答案:BC

【解析】:通过对两幅的阅读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灌溉用水量在1998年以前呈增加趋势,而1998年后呈减少趋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则一直在增加。

3.答案:C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图表解读、分析;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时间段种植面积的递变幅度:79~80为342.6,99~2000为208.7;

各年份,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比值,简单计算,可得出单产量的变化。

由表2知:城郊种植面积的比重减少,但实际面积是否减少,判断条件不充足。应选C

4.选A【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对相关中国地理知识的掌握。材料提示小明的考察时间为8-10月,为我国夏季,所带物品有墨镜、

遮阳帽、防晒霜,说明日照强烈,羽绒服说明气温低、温差大,防水服说明有较强烈的雨雪天气。据此,选A。

5.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图可知:该地河、湖众多,地势地平(海拔在20m~40m之间),因此,可筛选选项,判断该地可能为我国东部地势第三阶梯,江河下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区域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雨)

(2)供水、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防咸

(3)空间差异特点:南部高北部低。 B

(4)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

高考地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高考地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何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呢?笔者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1、研究高考试题,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地理文字信息。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②地理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图像提供的信息。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③地理表格信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为了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引导获取能力的学习,给中学地理教学一定的正面导向作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供新的信息,设置新

的情景。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设置新的情景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加试题的新颖性、趣味性,而且能真正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能力,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如果所给地理信息涉及到考生没有学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试题会对该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给出相应的解释,避免考生产生解题障碍。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图表相对于文字表述而言,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有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以图表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地图阅读、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③地理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渐进性。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考生因阅读而产生的影响,达到考查的目的,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着一些信息,从而使许多地理信息表现为不完整的特点,对解题无用或无关、可能会给考生解题带来障碍或干扰的信息已经很少出现了,但对于考生解题又是完整的。另一方面,高考试题所给地理信息还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这样就有利于考生充分利用其他隐含的信息,有理有序的、一步一步的利用有效的地理信息解答对应的试题。当然这也是为了体现中学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④提供组合信息。为了特定的综合(学科内综合或学科间综合)能力考查目的,地理试题可能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考生只有将各种不同信息提取出来后才能正确解答试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湘教版) 一、教材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一节由理论、案例及应用等内容组成,并以一个传统地图实践应用的案例引入正文,这样编写的初衷是为了点出地图独特的功能,引出被喻为电子地图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类似实践应用中将有更为灵活强大的功能。 本节以两个一级提纲作为纲要引领全文,在第一个标题“地理信息系统”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四个内容。第二个标题“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教材编写的目的旨在通过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学习,培养其对地理信息技术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是比较前沿的学科知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并不多,学习的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可尽量运用具体实例讲解,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意义,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软件的基本发展与应用状况;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系统,并初步了解各基本构成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考察、实习等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实例,了解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情况;在具体应用中,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分工和基本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意义;培养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的地理素养;形成在网络中获取信息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专题01 地球仪、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高考押题)-2017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解析版)

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1.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答案 A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出的同一地区不同地理事物分布图层,读图完成2~4题。 2.为了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最需要叠加研究的图层包括()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3.进行上述研究,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PS C.VR D.GIS 4.①②两居民区规模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平坦B.位于河流交汇处 C.交通较便利D.人口较稠密 解析第2题,商业网点一般布局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方,丙图层示意交通线分布,丁图层示意人

口分布。第3题,RS主要用于图像采集,GPS主要用于定位、导航等,GIS主要用于数据处理,所以进行上述研究,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IS。第4题,把河流、地形和公路三个图层叠加在居民区的图层上可以发现,①②两个居民区都位于河流交汇处。 答案 2.C 3.D 4.B 科技人员开发一种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下图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伴行包和服务商分别采用的技术是() A.GPS和RS B.RS和GPS C.GPS和GIS D.RS和GIS 答案:C 解析:根据伴行包的位置可以确定老人的位置,采用的是GPS技术,服务商得到老人位置的信息后,利用GIS技术帮助家人设计寻找老人的方向和最佳途径。 6.下列叙述中运用到GIS技术的是() A.农作物产量的估算 B.发生地质灾害时迅速及时了解受灾地区的灾害状况 C.交通路线、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分析 D.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精确测量 答案:C 结合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回答7~8题。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与难点: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解题信息的提取、分析及判断

解题信息的提取、分析及判断 ——例谈如何使用和分析各种地理材料 从各类地理材料中,认定和提取地理信息,并且对其作出判断和思考,是地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高考的能力要求。所以考生要从日常的学习中,透过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对教材上已有的地理事物的分析等过程,掌握地理学科所特有的基本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对不同国家或者区域的地理资料,能够进行分析、比较,做出相关的判断。当前,高考地理试题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识、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其常见的信息给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通过数据列表形式给出信息 一般是某一典型地理事物的数据信息。包括其内部结构的数据信息,时间发展方向的数据信息,对外交流上的数据信息等。如某国能源消费的构成,某国三大产业人口的变化,某国进出口商品占的比重、某一时间天气要素变化数据等。 (1)甲、乙、丙三个地区依次是: A、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 B、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C、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D、南部沿海、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2)丙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A、甘蔗 B、棉花C.水稻D.油菜 解析:(1)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和径流的季节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甲河流流量很大,且夏季为明显的汛期,属南方河流特点;乙河流流量很小,冬季河流干涸,夏季为丰水季节,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丙河流量适中,有两个明显的汛期——春汛和夏汛,为东北地区河流的典型特点。 (2)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中温带,不适宜种植甘蔗和棉花,除少数地区水源丰富外,也不适宜种植水稻,而由于油菜种植范围“北迁南移”的趋势,所以东北的黑龙江、辽宁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参考答案:⑴C ⑵D。 二、通过文字叙述给出信息 通常是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文字信息。如对某地区某时段内天气变化的描述,或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描述,或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判断描述对象出现的时间、地区及原因、发展趋势等。 例2、假设某大河流域范围在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两岸,其干流从大陆中部流向西海岸。河流上游地区有4000m以上角峰、U形谷地;中游地表为海拔500m—1000m切割较深的石灰岩;下游河床岩层从东至西依次由老到新再到老,两个老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岩性和时代一致;河口地区有一峡谷,两岸地区平缓而对立,从上部到下部岩层内新外老,河床底部与陡壁顶部岩层一致。根据以上文字叙述。完成以下填空: (1)该河上源补给水源主要是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xxxx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置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阅读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略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整理版本)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Geospatial Database)为基础,以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处理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输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简单地说,GIS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应用地球表面的空间信息,它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人员组成的有机体,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属于空间型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它属于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指出了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地理数据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的数据,主要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和表格等。 地理信息流即地理信息从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GIS),最后到应用领域。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客观对象的表示,是信息的表达,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四叉树数据结构是将空间区域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2n,且n ≥1),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凡数值(特征码或类型值)呈单调的单元,不论单元大小,均作为最后的存储单元。这样,对同一种空间要素,其区域网格的大小,随该要素分布特征而不同。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简称TIN,它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 拓扑关系拓扑关系是指网结构元素结点、弧段、面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位置关系,拓扑数据也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拓扑结构为在点、线和多边形之间建立关联,以及彻底解决邻域和岛状信息处理问题而必须建立的数据结构。这种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唯一标识,多边形标识,外包多边形指针,邻接多边形指针,边界链接,范围(最大和最小x、y坐标值)。 游程编码是逐行将相邻同值的网格合并,并记录合并后网格的值及合并网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用可观察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3.问题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学习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等。 2.学习资源的应用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2)学习资源内容要点及来源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

称、网址及主要内容。 (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 1.学习情境的类型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 2.学习情境的设计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 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大小。”,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时间。2. 3. 1. 2. 3.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4.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两半球(如下图)。

三、 经线 及经 度: 1 .经 线 (亦 称子 午 线): 在地 球仪 上, 连接 2 3 4 1 线) M 图中M点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线面角β),即为M 点及其所在纬线的纬度。若线面角β为45°,则M点及其所在纬线的纬度为45°,由于M位于赤道以北,故M点及其所在纬线确定为北纬45°(45°N);如果M点位于赤道以南,则为南纬(S)。 2.北半球纬度与北极星的关系(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右图中δ为A点的纬度,φ为在A点观测北极星的高度,可以推断出δ=φ,即在北半球某点观测到的北极星的高度,近似地看着该地的纬度。 3.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右图) ⑴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两点间水平距离约为111千米,则AB=111×30(KM) ⑵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两点间水平距离约为111千米,则BC= 111×30(KM);其他纬度上,如其纬度为β,则经度相差1°的 纬线长度约为111×cosβ千米,如AD之间距离为111×30×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作者:————————————————————————————————日期: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地理论文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摘要】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的载体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 【关键词】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0-01\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地理高考说明中提出的四项能力考察目标,“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后面三项能力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因此“获得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载体各不相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也就存在差异,下面谈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包括图名信息)都是精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其对策是: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标志或画线的习惯。

例1.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解析】试题文字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有:情景设置中的空间信息有高度信息——登高、俯视,方位信息——南望、北顾;时间信息——晴岚可爱(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寒沙衰草(深秋景色)。解题时先要求学生用红笔把这些相应的关键词画起来。接着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太行山的位置,以北京、小五台山位置为参照,并根据200米等高线确定,太行山位于其附近;再根据“南望”、“俯视”等文字信息,判断游记作者所在位置应在太行山之北,即115°E与41°N交点附近;从图中位置结合时间信息,可判断作者“北顾”具有“寒沙衰草”的地方只能是内蒙古高原。

信息化教学设计讲解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实训教学为《凸轮轴的检测》,我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为教学分析: 《凸轮轴的检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一个实训项目。用时3课时。 授课的对象为汽修专业一年级一班的学生,该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较差,善于使用手机、电脑,对QQ、微信操作熟练。前期已经掌握凸轮轴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尚未进行实际操作。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学情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其中教学重点为规范、熟练的进行凸轮轴轴颈失圆度、凸轮桃尖高度、轴颈直径的检测。教学难点为检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策略为 课前,课后,利用QQ、微信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上,利用学生喜爱的手机、电脑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仿真软件模拟,教师现场演示,学生实训,实现“做中教,做中学”,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小组合作,创造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表现,及时评价、表扬,以激励学生学习。实现学、教、练、评深度融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取的策略为,一是利用仿真软件引导;二是教师现场演示;三是学生对照微课练习;四是小组合作探究;五是教师一对一指导。 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实施,课后提升三个环节。 课前我将本次课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上传到QQ学习群中,在群中与学生交流,引导学习。要求学生把学习情况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发送到群中,以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课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3课时的课堂实施过程,划分为7个环节。 环节一,实训导入 通过情景短视频,提出问题。 而后回顾凸轮轴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实训任务。 环节二,模拟实训 首先,教师模拟示范操作过程、讲解要点。 而后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熟悉操作过程、要点。在此期间教师随机调取学生的模拟软件作业表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环节三,教师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规范的操作过程,同时投影播放事前录制的操作微课 环节四,分步练习 教师将操作微课发送到学习群中,学生手机下载后,对照微课,一步步反复练习,逐步掌握操作过程,规范操作要点。 在此期间,教师巡视全场,对个别学生手把手教学。 环节五,小组合作 在此环节,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组,分配待检凸轮轴。向每个组发放实训工单,给出凸轮轴的各项标准值和使用极限值,让每组学生,检测判断凸轮轴是否合格。 每组学生一起互相帮助,规范动作,完成实训工单。教师查看全场,帮助检测有误的小组查找问题,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环节六,成果展示 每组学生将检测工单分享到学习群中,并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 1 / 2

1-2 学科能力专题二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专项练习

专题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练习 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完成1~3题。 1.表中①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农作物是() A.针阔混交林,春小麦 B.针叶林,甜菜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稻 D落叶阔叶林,棉花 2.四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水位变化最小 B.②地含沙量最大 C.③地冰期最长 D.④地汛期最长 3.关于四地所在地区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③铁矿资源丰富 B.②④煤炭资源丰富 C.①④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D.①③石油资源丰富 下图是“沿110°E经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曲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数码①②③④四个地域所跨纬度相同,其中,日平均气温≥10℃积温量随纬度变化最小的一组是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5.图中⑤所示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适宜发展的农作物是 A.热带——可可豆、水稻 B.亚热带——水稻、油菜 C.暖温带——谷子、棉花 D.中温带——小麦、甜菜 青藏高原位于一种特殊的高原气候区,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据此完成6~7题。 6.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当地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7.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引种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生长的西瓜生长不好,只有将西瓜藤架空,西瓜“挂”后才能结果。西瓜“挂”着的原因是 A.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节省大棚面积,减少农业投入 C.土壤的湿度不够、干燥,直接“搁”在地上,容易使瓜的水分蒸发 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读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正确的是 ①地下水补给②湖泊水补给③雨水补给④积雪融水补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与淮河相比,该河流水文特征是 A.水位季节变化小 B.泥沙含量大 C.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 D.冬季封冻断流 下图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长廊”,据图判断10~13题。 10.图中甲山脉是 A.秦岭 B.阴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贺兰山脉 11.图中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是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12.该地区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面对着信息技术的冲击,必然迎来改革,促进教育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高中地理学科也在深化改革,当然也不例外应抓住 这一机遇,将信息化融入地理课堂,运用信息化的资源、技术和平台,改变传统的 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更加顺畅地进行,打造浓厚 的教学氛围,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促进了地理教师的能力发展,起到了教学相长的 作用。 一、概述 (一)内涵 信息化教学,俗称电教化,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1]。教学设 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2]。基于以上两者的概念,笔者初步界定了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即在信息化的环境中,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信息化平台或资源与教育教学理念的 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教者和学者的双边活动。 (二)特征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将信息化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的“信息化”[3],信息化成为了其重要的特征。 (三)原则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信息化与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理论的“融”,

而不是简单的硬件设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基于信息技术的整体性、反馈性、有序性原则,真实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原则上来说不是一定要非常优越的技术,而是要经济实用,教师能够熟练操作的,并为教学目标服务,保障教学过程的完成,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二、当代信息化技术支持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近年来不断涌现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强有力地支持了高中地理课程。运用互联网、移动学习设备、开放内容课件、3D 打印、云计算技术手段多方面获取教学资源,提供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帮助学生立体性、可视性、分层次地学习,帮助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考方法,拓宽教学的思路,使课例设计得到创新。课后利用学习分析的技术,如后台统计、可视化分析,运用技术帮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课后的学习收获。寻求方便时还可利用一些可穿戴的技术如手环、手表、项链等,让学生量化自我,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估。这些信息化的技术帮助地理教学突破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给师生提供了互动的便利的学习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三、设计案例 根据以上对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当代信息技术支持的 分析,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3 旅游地理第五章的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 为例。主要围绕着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 策略与方法、教学信息技术选择与应用、教学过程设计这些方面进行高中地理信息 化教学设计[4]。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收集旅游地的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地点,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5]。即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渠道收集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再综合考虑旅游地选择的因素影响直至确定出旅游目的地,最终制定出相应的合适的旅游活动计划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设计旅游活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3 旅游地理的最后一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的第一节。在知识学习上,本节是在学习了现代旅游资源和景观的欣赏、开发与保护知识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也为后面的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冯杨 案例摘要 本课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短片《十面埋伏》和教材配套光盘中声音、视频, 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多媒体。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掌握多媒体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多媒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己感受并收集声音、视频等媒体,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对教师提供的 素材进行加工处理; 2、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并能对他人收集的媒体做出正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 生的欣赏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现代媒体的兴趣。 2. 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 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教材上本单元要求学生知道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 是融合了几种每体的交互式信息交流 和传播的载体。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声音和视频的媒体处理技术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单元的任务是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声音和视频的媒体处理技术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媒体。 教学重点:1、多媒体的基本特征; 2、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说说多媒体技术有那些应用。 教学难点:声音和视频的处理 3. 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欣赏短片(十面埋伏)师提问:片中都涉及到那 些媒体形式。 教师启发:张艺谋用他的智慧和创造力将中国的文化、 功夫表现的如此完美,那我们 也用我们的智慧说一说他都运用了那些媒体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挑战精神) 多媒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具体谈一谈多媒体技术有哪些应用。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学生初步具有欣赏美的能力,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创新精神,希望自己的理解看法与 众不同,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和评价。对本单元所涉及到的多媒体知识有初步和了解和 认识。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教学题目 第三单元感受多媒体第一节感受媒体 所属学科 信息技术 学时安排 1课时 年级 七年级 所选教材 信息技术(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编著) 1、

咬文嚼字解高考地理试题例谈1

咬文嚼字解高考地理试题例谈 地理高考新课程考试大纲之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见分析地理信息在高考解题中的重要性。地理信息一般有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在高考中如果能够对试题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获取和解读”,结合扎实的基础知识等就可以保证地理高考的成功。通过笔者引导学生课堂实践,咬文嚼字分析地理信息的方法在高考地理解题中的作用效果不错。下面试举一例: (2008年宁夏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14分) 课堂分析: 讲解这道题前,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理解这道题的文字材料的意思?学生回答:看不懂,没有学过雾的形成。我又说:请大家把文字材料中的关键词挑出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北温带季风气候,冷空气,水汽饱和等。我说:这些都是关键信息,但是你们都忽略掉另外一个关键词:滞留。现在你们再慢慢地把文字材料念一遍,分析总结本题中的冷空气滞留对雾形成影响。 经过学生重新思考和我的提示,“冷空气缓慢进入+滞留→水汽过饱和→产生浓雾”,抛开题目中甲、乙两路段的水汽条件,很明显冷空气由于密度大在地势低处更容易收缩下沉而滞留,因此乙路段受浓雾影

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 课堂总结 新材料、新背景形式的地理信息是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鲜明特点,一般难度也大。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必须要根据题目把相关联的信息准确分析。但是在分析这些信息时,一定要注意分析信息的完整性。通过咬文嚼字的分析方法对全部地理信息慢慢地扫描,把每一个词字尽量都和题目找关系,找出可能有用的关系再进一步筛选,直到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其实只要留心观察,很多所谓的高考难题材料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定的解题的“突破口”的,但是很容易被忽略。只要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准确找出题目的有效信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要点 (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案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以及每种技术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从而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意义。 2、培养学生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的地理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思维去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具体的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掌握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信心。 2、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精神、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RS的工作过程以及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了解RS的工作过程以及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具、资料 1、多媒体课件 2、遥感图像 3、电子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信息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讲稿)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信息化教学设计(讲义稿) 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洪新华 ◆内容提纲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及内涵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案例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1.1政治需要层面 ◆“实现教育信息化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框架: 1.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 2.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 3.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过程,是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安徽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影

响。——《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1.2社会发展层面 ◆信息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随着信息时代、创感时代的到来,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突飞猛进、信息指数增长,它必将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柯达的衰亡、阿里巴巴神话、翻转课堂、可汗学院、2011慕课(MOOC)元年,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 在创新的世界中,不进则退,慢进也退。“中国教育再不变革,中国人种将会退化!”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历史再次给予我们选择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我们要努力寻找理想教育的“马屁股”(教师的思维惯性,内隐理论)。 ◆21世纪,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发展到相对丰富的水平后更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物质的审美上。众所周知的美国苹果公司,他们不断开发出的Macbook、iPod、iPhone和iPad等知名产品,受到全球的热烈追捧。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创新,研发出高科技的产品,让其他国际生产同种数码商品的公司望尘莫及。2015年,无人汽车将被允许上路,2028年,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美国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用右脑,让亚洲人做左脑(即“路径依赖”)的事情,一种新型的殖民革命在悄然发生。这意味着左脑统治的思维方式的“信息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注重右脑的、综合的、创造性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实验教程,课后练习答案,老师讲解自己整理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第1章绪论 GIS的认识和理解:GIS定义: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操作、储存与管理、分析、输出的技术系统。简言之: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GIS的三种理解: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cience./service.GIS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数据/GIS人员 哪些学科对GIS关系密切:测量学/地图学/地理科学/摄影测量/遥感学/计算机科学/数学 GIS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测绘与地图制图/灾害监测与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资源管理/国防/农业/商业与经济/城市管理 GIS技术怎样应用于抗震救灾之中:依托GIS建立的三维仿真系统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常用的GIS软件有哪些 国外:ArcGIS / MapInfo / GeoMedia.国内:SuperMap GIS/ Map GIS / GeoStar 第2章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 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各有何特点?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矢量数据:定位明显,属性隐含;形象直观;特别适合模拟离散的空间数据;精度高。栅格数据:属性明显,定位隐含;像元的大小直接影响空间数据表达的精度以及数据的存储时间和存储空间;像元大小对精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位置的移动、形状的畸变以及属性的偏差。优缺点(失/栅):数据结构(严密/简单);数据量(小/大);图形精度(高/低);图形运算(复杂/简单);与遥感影像格式匹配性(不一致/一致);输出表示(抽象、昂贵/直观、便宜);数据共享(不易实现/容易实现);拓扑与网络分析(容易实现/不易实现);叠加与组合(不容易/容易);技术(复杂、高费用/简单、低费用);数字模拟(不方便/方便);投影变换(快/慢) 什么是拓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扑(Topology):原意为“形状的研究”。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在拓扑变换下能够保持不变的几何属性,即拓扑属性。这些变换包括拉伸、压缩等。意义:拓扑关系清晰地反映了地理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拓扑关系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可以利用拓扑数据作为工具,重建地理实体;为数据错误检查、空间数据编辑、属性数据输入、空间分析功能的实现提供方便。 什么是空间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质量指标主要有哪些?空间数据质量就是指空间数据在表达空间位置、专题特征以及时间信息这三个基本要素时,能够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指标:数据情况说明、位置精度(定位精度)、属性精度、时间精度、逻辑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相容性、数据的可得性、表达形式的合理性。 什么是空间数据的元数据?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空间数据的元数据有何作用?:元数据是关于空间数据的数据,即关于空间数据及其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它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条件和其他特征进行描述与说明,以便人们有效地定位、评价、比较、获取和使用与地理空间相关的数据。作用:查询空间信息/组织和管理空间信息/组织和维护一个机构对数据的投资/提供数据转换方面的信息/建立数据目录和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信息共享。 第3章空间数据的输入与处理 常用的图形数据输入方法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手扶跟踪数字化:(优)直接获取矢量数据,数据量较小,数据结构简单;(缺)速度慢、精度低,作业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精度易受控制点的数量和精度、操作者的技术及认真程度、原始地图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一般适用于小规模数据的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