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床化验的标准值及意义

常用临床化验的标准值及意义
常用临床化验的标准值及意义

常用临床化验的标准值及意义

内科刘孝慧

主要内容

?常规化验:血常规、尿沉渣、大便化验、生化全项、离子分析。

?特殊化验检查:心梗三项、心肌酶、血、尿淀粉酶、肝炎七项。

血常规的正常值及意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RBC: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 4.0~5.5*1012/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Hb: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

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数>6.0*1012/L,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 5.5*1012/L,血红蛋白>160g/L即认为增多。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是因为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等。

2.绝对性增多:即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生理性:可见于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肾癌、肝细胞癌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属于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转变为白血病。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低约10%-20%,可见于婴幼儿和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丢失过多。

二.白细胞的检测,参考值

(一)白细胞计数

成年人 4.0~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参考值

(一)粒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55~75% 2.04~7.05*109/L

嗜酸性粒细胞0.5~5% 0.05~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1% 0~0.1*109/L

淋巴细胞20~40% 0.8~4*109/L

单核细胞3~8% 0.12~0.8*109/L

(二).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55~75%

2.04~7.05*109/L

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高。病理性增多,多见于: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

2)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等。3)急性大出血:1~2小时内。

4)急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汞中毒、蛇毒等。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真红、肝癌、胃癌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原因有:

1)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某些病毒感染时。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伽玛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性因素。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嗜酸性粒细胞(E)为0.5~5% 绝对值0.05~0.5*109/L

增多:见于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等。

2)寄生虫病:血吸虫、蛔虫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4)其他,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等。

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临床意义较小。

3.嗜碱性粒细胞(B)为0~1% 绝对值0~0.1*109/L

增多:见于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诊等。

2)血液病: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

4)其他,传染病、糖尿病、流感、天花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20~40% 绝对值0.8~4*109/L

增多:见于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等。

2)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

4. 单核细胞(M)3~8% 绝对值0.12~0.8*109/L

病理性增多:见于

1)某些感染:主要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红细胞沉降率(ESR或血沉率)

是指红细胞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多种条件影响。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参考值:男性0-15/1h 女性0-20/1h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50岁以上老年人,妊娠3个月以上等。

2.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时。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球蛋白增高:慢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

血沉减慢:无意义。

尿常规的意义

?化学检查

?一、尿比密

?二、酸碱度(PH)

?三、尿蛋白

?四、尿糖

?五、酮体

?六、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显微镜检查

?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上皮细胞、管型

?一、尿比密(SG)

?参考值 1.015~1.025

?意义:

?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等。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等。

?二、酸碱度(PH)

?参考值PH约6.5,4.5~8.0之间

?降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维生素C等。

?增高: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等。

?三、尿蛋白

?正常是阴性,>150mg/24小时,称蛋白尿。

?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寒冷、交感神经兴奋等。

?病理性:器质性病变,多为持续性

?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SLE、药物(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等。

?四、尿糖:正常是阴性

?肾糖阈(8.88mmol/l)

?血糖增高性糖尿:糖尿病、甲亢、肝硬化、胰腺炎等。

?肾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族性糖尿等。

?其他:脑外伤、脑出血、果糖、乳糖等。

?五、酮体,参考值阴性

?是B-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1.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

2.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禁食、妊娠剧吐等。

?六、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原理:肝及胆道内外各种疾病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从尿中排出为尿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转化为尿胆原。

? 1.尿胆红素增高: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等。

? 2.尿胆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尿常规的意义-----显微镜检查

? 1.红细胞

?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肾、肾结石、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泌尿系肿瘤等。

? 2.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个/HP

?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

? 3.上皮细胞:来自肾至尿道的整个泌尿系统。

?尿中大量出现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见于尿道炎。

? 4.管型

?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包括: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细菌管型。一般可见于肾

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

大便常规加潜血

?一. 颜色与性状黄褐色软便,婴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

?鲜血便: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

?柏油样便:消化道出血。

?脓性及脓血便:肠道下段病变,如痢疾、溃结、结肠或直肠癌。

?二.潜血参考值阴性

?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肉眼及显微镜均无法证实的出血。

?对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消化性溃疡——间歇阳性

?消化道肿瘤——持续阳性

?三.白细胞

?正常不见或偶见。肠道炎症时增多。

?四.红细胞

?正常不见。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结、结肠或直肠癌时可见。

生化全项的意义

肝炎七项:甲肝抗体、丙肝抗体、乙肝五项

肝功全项:血清酶学、蛋白、胆红素

肾功:尿素氮、肌酐、尿酸

血糖

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

肝炎七项:

甲肝抗体、丙肝抗体阳性

正在感染,存在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乙肝五项HBsAg HBeAg 抗-HBc 抗-HBe 抗-HBs

生化全项的意义——蛋白质功能检测

参考值:TP 血清总蛋白60~80g/L ALB 白蛋白60~80g/L

GLO 球蛋白60~80g/L A/G 白球比1.3~2.5

意义:

1.TP与ALB 增高: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

2.TP与ALB 降低:

(1)肝细胞损害影响合成: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TP< 60g/L或ALB < 25g/L 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出现严重水肿及胸腹水。

(2)营养不良

(3)蛋白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

(4)消耗增加:重症结核、甲亢、恶性肿瘤

(5)补液较多或水钠潴留。

3.TP与GLO增高:

TP> 80g/L或GLO >35g/L 分别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1)慢性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性肝病。

(2)M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SLE、风湿及类风湿等。

(4)慢性炎症及慢性感染:结核病、疟疾、麻风病等。

4.GLO降低:

主要因合成减少:生理性、免疫抑制、先天性低伽玛球蛋白血症。

5. A/G倒置:严重肝功能损害,如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

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非结合胆红素(IBIL)

是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参考值:TBIL 3.4~17.1umol/L DBIL0~6.8 umol/L IBIL 1.7~10.2umol/L

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TBIL >17.1,但<34.2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34.2~171轻度黄疸,171~342为中度黄疸,>342为重度黄疸。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溶血性黄疸通常<85.5,肝细胞性黄疸17.1~171,不完全梗阻性黄疸171~265,完全性梗阻性黄疸通常> 342。

3.根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溶血性黄疸

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汁淤积性黄疸

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血清酶学:

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0~40U/L)

AS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0~40U/L)

ALT/AST (0-1)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

2.慢性病毒性肝炎

3.酒精性肝病

4.肝硬化

5.肝内外胆汁淤积

6.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AST升高。

生化全项的意义——血清酶学

ALP 碱性磷酸酶(35~104U/L):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肌等,胆道疾病时ALP 升高明显。

临床意义:

1.肝胆系统疾病:胰头癌、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等。

2.黄疸的鉴别诊断。

3.骨骼疾病:佝偻病、骨软化症等。

4.生长中的儿童、妊娠中晚期血清ALP 生理性增高。

GGT 谷氨酰转肽酶(0-45U/L):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临床意义:

1. 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可达10倍以上等。

2.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等。

GLU 血糖:3.9~6.1mmol/L

FBG 空腹血糖 5.8~7.0mmol/L 空腹血糖过高(IFG)

FBG >7.0mmol/L高糖血症,诊断糖尿病。

意义:

(1)生理性增高: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胃倾倒综合征。

(2)病理性增高:1)各型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甲亢、巨人症、皮质醇增多症等。3)应激因素: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等。4)药物影响:利尿剂、泼尼松。5)肝脏和胰腺疾病。FBG 低于3.9mmol/L血糖减低, 低于2.8mmol/L时称为低糖血症。

意义:

(1)生理性减低: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

(2)病理性减低:1)胰岛素过多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生长激素缺乏等。3)肝糖原贮存缺乏等。

生化全项的意义----肾功

CREA 肌酐(50~110umo/L):是肌肉每天代谢产生,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

增高临床意义:

1.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1)急性肾衰竭

(2)慢性肾衰竭代偿期<178umo/L 失代偿期>178umo/L 肾衰竭期>445umo/L。

2.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1)器质性肾衰竭,常超过200umo/L 。(2)肾前性少尿,如心衰、脱水、肝肾综合征等所致的有效血容量下降,使肾血容量减少,一般不超过200umo/L。

BUN 尿素氮(3.2~7.1mmo/L):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取决于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组织蛋白分解代谢及肝功状况。

增高临床意义:

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1)各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肿瘤所致的慢性肾衰竭(2)急性肾衰竭

2.肾前性少尿:严重脱水、大量腹水、肝肾综合征等。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等。

UA 尿酸(142~339umo/L):是嘌呤的代谢产物,即可来自体内,也可来自食物。

增高临床意义:

1.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2. 痛风。

长期大量服用利尿剂和抗结核药。

降低临床意义:

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功能损害,尿中大量丢失,以及肝功能严重损害尿酸生成减少。

血脂的意义

检测适应症:1.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2.使用降脂药物治疗后的检测。

TG甘油三酯(0.56~1.70mmol/L)

是甘油和3个脂肪酸所形成的酯,又称中性脂肪。

TG增高见于:1.冠心病2. 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症等。

TG减低见于:严重肝病、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CH 总胆固醇:脂质的组成成分之一。

参考值:

合适水平<5.20mmol/L 边缘水平5.23~5.69mmol/L 升高>5.72mmol/L

增高:1.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脑血管疾病2. 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3.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4.应用某些药物:糖皮质激素、环孢素、阿司匹林等。

减低: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严重肝病,如肝硬化和急性肝坏死3.营养不良、贫血、恶性肿瘤等。4.药物: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剂等。

HDL 高密度脂蛋白:血清中颗粒密度最大的脂蛋白。有利于外周组织清除胆固醇,被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

参考值: 1.03~ 2.07mmol/L

合适水平>1.04mmol/L 减低≥0.91mmol/L

增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肝炎。

减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肾衰及应用雄激素、孕酮等药物。

LDL 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CHO的脂蛋白,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

合适水平<3.12mmol/L 边缘水平3.15~3.16mmol/L 升高>3.64mmol/L

增高:1.判断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危险因子,呈正相关。

2.其他: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肥胖症等。

减低:肝硬化、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运动。

脂蛋白(a)(0~300g/L)

结构和LDL相似,可以携带大量的CHO结合于血管壁上,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意义同LDL。

血、尿淀粉酶

一血淀粉酶:急性胰腺炎是最常见原因

参考值:0~100U/L

发病后6~12小时开始增高,12~72小时达到峰值,3~5天恢复正常。

超过3倍可确诊,其他急腹症、胆囊炎、胆石症、消化性溃疡、肠梗阻,胰腺囊肿均不超过2倍。

二尿淀粉酶:

参考值:0~400U/L

出现较晚,12~1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周。

心梗三项和心肌酶

?心梗三项

?包括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

?肌红蛋白---发病后2小时内增高,12小时达到峰值,24~48小时降至正常。

肌钙蛋白I---发病后3~4小时后增高,11~24小时达到峰值,7~10天降至正常。

?CK-MB---发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到峰值,3~4天降至正常。

?CK(肌酸激酶) AST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LDH(乳酸脱氢酶)

AMI发病后6~10小时开始增高,按序分别于12小时、24小时以及2~3天内达高峰,又分别于3~4天、3~6天及1~2周间降至正常。

离子分析的意义

一、NA: 血清钠(135-145mmol/l)

血清钠<135mmol/l——低钠血症

与体内总钠量(可正常、增高或降低)无关。

1.缺钠性即低渗性失水,呕吐、腹泻。

2.稀释性即水过多,肾病综合症、右心衰竭。

3.转移性,少见。

4.特发性多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晚期、营养不良又成称为消耗性低钠血症。

血清钠>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称高钠血症

体内总钠量可正常、增高或降低。

1.浓缩性高钠血症,即高渗性失水,最常见,进食过多、高热、水源断绝。

2.潴钠性高钠血症,少见,肾钠排泄减少。

二、K:血清钾(3.5-5.5mmol/l):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与酸碱平

衡、细胞膜的应激性和心肌的正常功能。

98%分布在细胞内,2%在细胞外。

1、血清钾<3.5mmol/l——低钾血症

轻度缺钾:3.0-3.5mmol/l

中度缺钾:2.5-3.0mmol/l(疲乏、无力)

重度缺钾:2.0-2.5mmol/l (全身肌无力,严重者窒息,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

分类及发病机制:

1.缺钾性低钾血症即长期禁食、大量呕吐、腹泻、应用利尿剂等。

2.转移性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恢复期、大量输入葡萄糖、反复输入冷冻红细胞等。

3. 稀释性低钾血症即水过多。

2、血清钾>5.5mmol/l——高钾血症

1. 钾过多高钾血症:肾衰、大量输入库存血。

2.转移性高钾血症:重度溶血性贫血、大面积烧伤、代谢性酸中毒等。

3.浓缩性高钾血症:血液浓缩同时伴排钾减少。

心电图是诊断高钾血症程度的重要指标。

补: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

正常值: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HBsAb)阴性

乙型肝炎e 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HBeAb)阴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HBcAb)阴性

临床意义: 关于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阳性的临床意义, 一定要请医生检查后作出

诊断。

以下简作概括性提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 表示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表现为发病, 或为

病毒携带者, 并有一定传染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阳性, 表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正处在恢复期

或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免疫力。

乙型肝炎e 抗原(HBeAg)阳性时则表示血中存在大量病毒, 有很强的传染性。

乙型肝炎e 抗体(HBeAb)阳性, 则表明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弱。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则表示病毒正在复制, 处于感染期。应注意与他人

隔离。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血液常规检验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临床检验正常值

临床检验正常值

临床检验正常值 临床检验正常值

蛋白、糖类、脂类检测 检验名称: 血清蛋白电泳 英文名称: Electrophoresis For Serum Protein 相关疾病: 低蛋白质血症;肾病型;肝硬化型;急性炎症;慢性炎症;肝损害;γ球蛋白血症;M蛋白血症;妊娠;蛋白质缺陷型;高α2(β)-球蛋白血症;肾病;骨髓瘤;肝硬化……………………………………………………………………………………………… 检验名称: 前白蛋白 英文名称: Prealbumin.PA 相关疾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肝硬化……………………………………………………………………………………………… 检验名称: α2-巨球蛋白 英文名称: α2-Macroglobulin.α2-MG 相关疾病: 巨球蛋白血症;在低白蛋白血症……………………………………………………………………………………………… 检验名称: 粘蛋白 英文名称: Orosomucoid 相关疾病: 心肌梗塞;冠心病;风湿;胶原病;传染性疾病;肝病;肾病综合征……………………………………………………………………………………………… 检验名称: 血清酸溶性蛋白 英文名称: Serum Acid Soluble Protein.SASP 相关疾病: 肾疾病;胶原性疾病;恶性肿瘤……………………………………………………………………………………………… 检验名称: β 2-微球蛋白 英文名称: β 2-Microglobulin.β 2-MG,β 2-M 相关疾病: 肾炎;肾肿瘤;肾功衰竭;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白血症;多发性骨髓……………………………………………………………………………………………… 检验名称: 结合珠蛋白 英文名称: Haptoglobin.Hp 相关疾病: 溶血;肝硬化;肝癌;感染;炎症;肿瘤……………………………………………………………………………………………… 检验名称: 转铁蛋白 英文名称: Transferrine.Tf 相关疾病: 急性出血;缺铁性贫血;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类脂性肾病;血色素沉着病;输血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病;无转铁蛋白血症……………………………………………………………………………………………… 检验名称: 铜蓝蛋白 英文名称: Ceruloplasmin CEP 相关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Menke氏综合征……………………………………………………………………………………………… 检验名称: 冷球蛋白(Cryoglobumin 英文名称: Cryoglobumin 相关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n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Sjogren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尿常规检验参考值 临床意义

尿常规临床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三个方面。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气味及尿的比重、酸碱度的检查。 (一)尿量 正常人每日的尿量约为1000-2000亳升。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每日的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称为多尿。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每日尿量在400毫升以下称为少尿,而每日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称为无尿。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比重 正常人尿比重多在1.015-1.025之间。尿比重的高低多与尿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尿量越多,尿比重就越低。 1、尿比重增高:多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或脱水患者。 2、尿比重减低:多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患者。 (四)酸碱度 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其PH范围为5.4-8.4。其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久置后,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为碱性尿。 1、强酸性的新鲜尿 常见于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等。 2、强碱性新鲜尿 常见于膀胱炎、碱中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小儿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

、小儿各年龄血液细胞成份平均正常值 8

4 4 1 1 4 9 3 3

二 小儿各年龄血小板 (BPC)、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正常值 分组 BPC G 9 (× 109/ L ) 95% MPV 正常范围 ( fl ) x ±s 0~14天 207 100~423 7.8 ± 0.7 15天~ 288 145~571 8.4 ± 1.5 1岁~ 195 119~320 9.2 ± 1.4 3岁~ 178 99~ 320 10.0 ± 1.4 7~14岁 151 81~ 285 11.7 ± 1.8 成人 130 84~ 201 12.2 ± 1.1 三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 8 5 2 3 6

钠 血清 136~146mmol /L 1 136~146mEq /L 氯 血清 100~106mmol /L 0.28 357 ~ 379mEq / dl 氯化物 血清 100~106mmol /L 0.17 590~625mg /dl 钙 血清 2.1 ~2.55mmol / L 0.25 8.4 ~ 10.2mg / dl 镁 血清 0.8 ~1.2mmol /L 0.5 1.6 ~ 2.4mEq /L 磷 血清 0.87 ~ 1.45 mmol 0.323 2.7 ~4.5 mg / dl /L 铜 血清 10.9 ~ 21.98 μ mol 0.157 70~140μg /dl /L 锌 血清 7.65 ~ 22.95 μ mol 0.153 50~ 150μg / dl /L 氨 全血 5.9 ~ 35.2 mmol / 0.587 10~ 60μ g / dl 铁(男) 血清 L 8.95 ~ 28.64 μ mol 0.179 50~ 160μg / dl /L 铁(女) 血清 7.16 ~ 26.85 μ mol 0.179 40~ 150μg / dl /L 总铁结合力 血清 44.75 ~ 71.60 μ 0.179 250 ~ 400 μ g / mol / L dl 转铁蛋白 成人 血清 2.20 ~4.0g / L 0.01 220~400 mg / dl >60岁 血清 1.80 ~ 3.80 g / L 0.01 180~380 mg / dl 葡萄糖(空腹) 血清 3.9 ~5.9 mmol / L 0.056 70~ 105 mg / dl 全血 3.9 ~5.6 mmol / L 0.056 70~ 100 mg / dl 丙酮酸 全血 45~ 140μ mol /L 114 0.4 ~ 1.23 mg / dl 丙酮 血清 半定量法 血浆 阴性 <0.5 mmol / L 0.172 阴性 <3 mg / dl 定量法 血清 0.05 ~ 0.34 mmol 0.172 0.3 ~2.0 mg / dl /L 蛋白总量 血清 60~80 g /L 10 6~8g /dl 白蛋白( A ) 血清 35~ 55g / L 10 3.5 ~5.5g / dl 球蛋白( G ) 血清 20~30 g /L 10 2.0 ~ 3.0g / dl 血清蛋白电泳 血清 (纸上电泳) 白蛋白 0.54 ~ 0.61 0.01 54%~61% α1球蛋白 0.04 ~ 0.06 0.01 4%~6% α2球蛋白 0.07 ~ 0.09 0.01 7%~9% β球蛋白 0.10 ~ 0.13 0.01 10%~13% γ球蛋白 0.17 ~ 0.22 0.01 17%~22% 肌红蛋白 血清 6~ 80μ g /L 1 6~ 80ng /ml 巨球蛋白 全血 1.5 ~3.55 g /L 0.01 150~350mg /dl

常用临床检验数据正常值[1].

常用临床检验数据正常值 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成人 (4--10 ×109/L 儿童 (5.0— 12.0 ×109/L 新生儿(15.0— 20.0 ×109/L 红细胞参考值是 :男(4.0— 5.5 X1012/L 女(3.5— 5.0 X1012/L 新生儿(6.0— 7.0 X1012/L 血红蛋白参考值是 :男 120— 160g/L 女 110— 150 g/L 新生儿 170— 200 g/L 血小板参考值:100— 300 X109/L 空腹血糖 (GLU:3.9— 6.1mmoL/L 餐后一小时:7.8— 9.0mmoL/L 餐后两小时:3.9— 7.8mmol/L 总胆固醇 (TC:低于 5.20mmol/L(200mg/dl正常 高于 5.72mmol /L(200mg/dl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低于 3.12mmol/L (120mg/dl正常高于 3.64mmol/L(140mg/dl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高于 1.04mmol/L (40mg/dl 正常低于 0.91mmol/L(35mg/dl异常

甘油三酯 (TG:低于 1.70mmol/L(150mg/dl正常高于 1.70mmol/L(150mg/dl异常谷丙转氨酶( ALT 正常值:3.00— 40.00u/l 谷草转氨酶( AST 正常值:3.00— 40.00u/l r-谷氨酰转移酶 (r-GT 正常值:11.00— 61.00 u/l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 值:53.00— 140.00 u/l 总蛋白(TP 正常值:66.00— 88.00 g/l 白蛋白(ALB 正常值:38.00— 51.00 g/l 球蛋白(GLB 正常值:20.00— 30.00 g/l 白球蛋白比(A/G正常值:1.50— 2.50 总胆红素(T-BIL 正常值:0.00— 18.80umol/l 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值:0.00—4.30umol/l 间接胆红素(I-BIL 正常值:1.70— 17.30umol/l 总胆汁酸(TBA 正常 值:5.10— 19.00umol/l 肌酐(CREA 正常值:50.00— 132.60umol/l尿素氮(BUN 正常值:2.17— 7.14ummol/l 尿酸(UA 正常值:180.00— 440.00umol/l 肌酸激酶( CK 正常值:24.00— 190.00u/l 乳酸脱氢酶( LDH 正常值:115.00— 220.00u/l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解读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血常规了解机体有无炎症、感染、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高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尿常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粪常规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前列腺液常规用于前列腺炎、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精液常规评价男性生育功能及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带常规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的诊断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 血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结核病、风湿热、组织严重破坏、恶性肿瘤等 尿TT 用于早孕诊断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是否有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 肾功能提示肾脏的代谢、排泄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脂观测血脂代谢是否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电解质五项诊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是否紊乱 心肌酶谱对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等诊断 肌钙蛋白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淀粉酶作为胰腺炎及腮腺炎的初步诊断 血凝四、五项凝血因子筛选检查,了解血液凝固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作为术前准备、预防术中出血过多 AFP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的诊断 CEA 肿瘤初筛检查,结肠癌、大肠癌、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标志物,筛选前列腺癌 Β-HCG 用于宫外孕、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诊断 风湿三项辅助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链球菌感染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评价目前状况 免疫三项了解是否有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 望江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常见临床参考范围

APPENDIX C INVESTIGATIONS OPERATIONS MANUAL 2012 428 Blood Serum Chemistry - Normal Values Constituent Typical Normal Range Electrolytes Bicarbonate (total) 18-30 mEq/L Calcium (total) 9-11 mg/dL; 4.5- 5.5 mEq/L Chloride 98-106 mEq/L Magnesium 1.8-3.6 mg/dL; 1.5-3.0 mEq/L Phosphorus 3-4.5 mg/dL; 1.8- 2.3 mEq/L (adults) 4-6.5 mg/dL; 2.3- 3.8 mEq/L (children) Potassium 3.5-5.5 mEq/L Sodium 135-147 mEq/L Enzymes* Alkaline Phosphatase 50-160 U/L Amylase 53-123 U/L Creatine Kinase (CK, CPK) 38-174 U/L (males) 96-140 U/L (females) Lipase 10-150 U/L ALT (GPT) 0-30 U/L AST (GOT) 0-40 U/L Other Albumin 3.5-5.5 g/dL Bilirubin <1.0 mg/dL total <0.4 mg/dL direct (glucuronide- or sulfate-conjugated) Cholesterol <225 mg/dL (depends on age) Creatinine 1.0-2.0 mg/dL Globulin 1.5-3.5 g/dL Glucose 80-120 mg/dL Protein (Total) 6.3-8.0 g/dL Triglycerides 40-200 mg/dL Urea 20-40 mg/dL Uric Acid 2.0-4.0 mg/dL Notes: The normal ranges in each laboratory depend on the local population, test methodology and conditions of assay, units, and a variety of additional circumstances. * The units for enzyme activities are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such circumstances. The normal ranges above are typical, but the normal ranges established for each laboratory should be used for most purposes. The units g/dL (grams per deciliter) and mg/dL are sometimes expressed as g% and mg%, or g/100 mL and mg/100 mL.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英文缩写 A/G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儿科临床常用正常值

小儿年龄分期 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 1~,生后 3 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 2 倍;第 一年内婴儿前 3 个月的增加值约后 9 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 12 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 生时的 3 倍( 9kg ),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 ~,2 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4 倍(12kg );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 年增长值约为 2kg 。 身高出生时平均为 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最快, 约为 25cm ,前 3 个月身长增长约 11~12cm , 约等于后 9 个月的增长值, 1 岁时身长约 75cm ,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 10cm 左右, 即 2 岁时身长约 85cm ;2 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 5~7cm 。2 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 5cm ,为 生长速度下降。 头围: 出生时头围相对大,平均 32~34cm ,第一年前 3 个月头围的增长( 6cm ),约等于后 9 个月头围增长值 (6cm ),即 1 岁时头围 46cm,生后第二年头围增长减慢, 约为 2cm,2 岁时头 围约 48cm;2~15 岁头围仅增长 6~7cm,头围的测量在 2 岁内测量最有价值。

血压:收缩压( mmHg) =80+(年龄× 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 2/3(mmHg=kPa×)各年龄小儿心界 儿科药物剂量计算 1、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 =病儿体重( 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要药量。 2、按体表面积计算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30kg 小儿的体表面积( m2 ) =体重( kg)× +; >30kg 小儿的体表面积 ( m2 ) =(体重 kg-30)× +

临床生化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0-40I/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30-11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TBIL=DBIL+IBIL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TP=ALB+GLB 10、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临床检验正常值ZT

临床检验正常值ZT 临床检验参考值 一.血液检验 (一)血液一般检验 血红蛋白(Hbg)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 1012/L 新生儿(6.0-7.0) ×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 ×109/L 新生儿(15.0-20.0) ×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 ×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4-0.5) ×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0-7.0) ×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2-0.5) ×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1) ×109/L 淋巴细胞(0.8-4.0) ×109/L 单核细胞(0.12-0.8) ×109/L 点彩红细胞百分率<0.0001(0.01%) 绝对值<300/106红细胞 嗜多色性红细胞<0.01(1%) (二)红细胞的其他检验 网织红细胞(Rtc) 成人百分数0.005-0.015(0.5%-1.5%) 绝对值(24-84) ×109/L 新生儿百分数0.02-0.06(2%-6%)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2 红细胞沉降率(ESR) Westergren法男性0-15mm/l小时末 女性0-20mm/l 小时末 红细胞平均直径6-9µm(平均7.2µm) 红细胞厚度边缘部2µm,中央部1µm 血细胞比容(Hct) 微量法男性0.467±0.039L/L 女性0.421±0.054L/L 温氏法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手工法82-92fl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LDH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LDH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的LDH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LD1—LD5) 胆碱脂酶(CHE) CHE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 减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和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ChE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LT、r-GT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ChE测定,可以发现ChE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 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 b)定量法:48 %?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 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 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 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H)、因子V、因子叩、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VII、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 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