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表现性(改变)=基因型(改变)+环境条件(改变)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染色体水平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染色体数目变异非整倍体:单体、缺体、三体等整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人类遗传病与优生基因突变:碱基替换、移码突变等]DNA基因水平基因重组基因自由组合基因互换基因拼接(DNA重组技术)进化自然选择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手" />

生物的必修2思维导图

生物的必修2思维导图
生物的必修2思维导图

遗传的物质基础

"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

·

生物的变异 表现性(改变)=基因型(改变)+环境条件(改变)

可遗传的变异 .

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水平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染色体数目变异 非整倍体:单体、缺体、三体等

整倍体:单倍体、

二倍体、多倍体

人类遗

传病

与优生

基因突变:碱基替换、移码突变等

]

DNA 基因水平基因重组 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互换

基因拼接(DNA 重组技术)

进化 自然选择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手段)→遗传变异(内因、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原始物种 新物种

; 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进化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基因频率改变

进化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进化方向:自然选择方向

推动

遗传的基本规律

实质

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结论

演绎推理

`

设计实验

验证自花且闭花传粉,自然条件下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高茎→高茎∶矮茎≈3∶1

黄圆→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

分为显性和隐性②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分为纯合子与杂合子

DD

×dd→Dd Dd→1DD:2Dd:1dd=高茎∶矮茎≈3∶1

YYRR×yyrr→YyRr YyRr→9Y_R_:3yyR_:3Y_rr:1yyrr=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

高茎(Dd)×纯种矮茎(dd)→高茎(1Dd)∶矮茎(1dd)≈1∶1

黄圆(YyRr)×纯种绿皱(yyrr)→黄圆(1YyRr)∶绿圆(1yyRr)∶黄皱(1Yyrr)∶绿皱(1yyrr)≈1∶1∶1∶1

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果蝇的白眼和红眼

红♀×白♂→红♀×红♂→红(♀、♂):白♂≈3:1 但是:白眼都是雄的。

假设: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白眼为隐性遗传

X A X A×X a Y→X A X a×X A Y→X A X A X A X a X A Y X a Y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交叉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女正:X B X B女正(携带者):X B X b 女患X b X b男正:X B Y 男患:X b Y

借助思维导图,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借助思维导图,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9-01-25T11:24:51.8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2期作者:董海涛[导读]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高中阶段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三个板块,包含自然、人文以及经济等现象和理论,具有比较强的开放性,知识内容非常丰富,跨度比较大,具有系统性、层次性以及条理性的特点。新疆兵团第九师龙珍高级中学新疆塔城834601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高中阶段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三个板块,包含自然、人文以及经济等现象和理论,具有比较强的开放性,知识内容非常丰富,跨度比较大,具有系统性、层次性以及条理性的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想实现形象化的方式,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将散乱的知识点有效整合,使得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文章中结合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几点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通过图解和放射结构将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示,将复杂繁琐的文字通过图文方式展示,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和记忆,构建知识网络和框架,为之后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自然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堂中,其内容主要是大气、岩石以及植物等知识内容,内容上多是一些圈层结构,但是涉及到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教师相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需要不断完善讲解内容,将理性知识转化为形象语言。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点。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突破点,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地理知识内容。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的课堂教学中,本节课程内容影响着之后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划分的讲解中,如果采取单一的口述讲解的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知识点内容,设计相应的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帮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划分,扩展学生的知识内容,深化地理知识内容理解。通过对其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移动规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三圈环流模型的制作,能够绘制相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深入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对其中理论知识内容更加深入理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人文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和探索,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活动,明确问题解决思维,有效解决地理问题,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学生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气候条件以及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结合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进行分析,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潘帕斯大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有哪些优势?学生通过思考从气候、人口以及区域位置进行思考,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天然的草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草地价格较低,适合牧场的大规模经营。距离港口非常近,有利于牧场产品的商业化发展。针对潘帕斯草原的优势和限制条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改善措施?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结合优势条件,开展相应的分析和探究活动,从交通、品种、水源以及饲料等方面入手,思考各项改进和完善措施。通过思维导图的利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区域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区域地理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内容,知识内容更加复杂,涉及到的知识体系更多,知识点琐碎,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容易记错和遗漏,常常发生知识残缺和不全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结构,将各个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形成相应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并且记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的因素,对其工业化进程中两个阶段以及主要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需要从国家政策、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等多个方面开展,同时需要掌握城市化、工业化等相关的概念,如果采取逐个讲解的方式,学生容易出现遗忘或者混淆的情况。如在两个阶段的分析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以“第一阶段(夯实基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业升级)”两个分支开展教学,分析其主导产业,之后,从优势、问题、特点以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知识讲解和分析,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思维导图,促进课堂教学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思维导图的利用,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和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结合学生思维特点,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灵活、有效的利用思维导图,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3.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功能分区 (1)形成: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常见功能区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 香港???? ? 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 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 沈阳? ???? 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判断 1.城镇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 ) 2.某一种功能区只有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 ) 3.城镇功能区中一般面积最大的是居住区。( √ )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地租水平: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②付租能力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2.发展变化 (1)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判断 1.距离城镇中心越远,地租一定越低。( × )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有深刻的影响。( √ )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 ——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 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5、城市等级体系: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图4-4)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图4-6)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含有反密码子)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密码子起始密码:AUG、GUG (64个)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 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 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知识点

1.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一、生物与其他学科 1.与数学 (1)曲线图的识别 ①坐标关系 1)当坐标图中,只有一根曲线时,则X轴为自变量,Y轴为因变量;实验目的可描述为:探究X对Y的影响;实验结果可描述为:随着X的增加,Y增加/减小/不变/先…后… 2)当坐标图中,有两根以上曲线时 a.情况1:则每根曲线间是自变量(一般以图示表示);X轴可能为实验条件(时间、温度等)或自变量;Y轴为因变量;实验目的可描述为,“图示”对Y的影响(X为实验条件);X、“图示”对Y的影响(X为自变量);实验结果可描述为,一般描述为,在…阶段,自变量1比自变量2… b.情况2:横坐标为自变量,纵坐标都为因变量(微生物的持续培养) ②起点、终点、斜率(趋势)、最值、拐点、交点、曲线包含的面积 (2)遗传与进化中:概率问题;分类讨论;运算规律 (3)生态中:统计问题 2.与物理 (1)刺激的传导:电学 (2)物质运输:力学 3.与化学 (1)元素、化合物、大分子、键性质一致:生物源于化学 (2)反应式

①代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方式:与方程式不同 ②反应不可逆:不用“=”表示反应,用“→”、“?”;物质可循环;不标气体、沉淀“↓”、“↑” ③条件不同:酶 ④能量来源、去路不同;在反应式中,要标明能量 ⑤反应式不可约分:2C3H4O3+6H2O→(酶)6CO2+20[H]+能量 ⑥反应场所不同:葡萄糖的合成,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葡萄糖的分解,呼吸作用,发生在线粒体4.与生活、生产 (1)疾病:各种生理疾病 (2)医学:预防、诊断、治疗 (3)生态:环境保护 (4)化工:酶的应用等;基因工程 二、特点 1.从微观到宏观 2.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1)韦恩图 (2)答题时,采用大范围到小范围:例:单细胞生物所属的生命层次 三、分子水平: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构成细胞 1.元素 2.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 (2)有机化合物 四、细胞水平 1.细胞地位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内容 ①物种是可变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2)历史贡献: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的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材料。 ②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遗传的变异是幸存或被淘汰,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书p111 (3)进步意义 ①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②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较好的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③它指出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④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4)局限性 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应立足于群体水平. ③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生物大爆发等现象。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即种群内所有个体、所有细胞的所有基因。 ③种群的基因频率:一个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有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是不同的,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 计算: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④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计算: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 殊的行星。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二、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主要成分是_氢___和氦,表面温度为_6000K_,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出现极光、4、引起自然灾害。 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比较自转公转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叫昏线,由夜入昼叫晨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 如下图中,ab为昏线,bc为晨线 (2)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上,地方时相等)。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4分钟。 例如:600E为10时,则800E为 11时20分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15个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把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 间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出示“广西大圩古镇”图,导入。 [新课教学] :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 经济活动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 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为了方便生产, 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例如:在我国川西平原部分地区田地紧密围绕在村落住宅的周边(图2.2)。 (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 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 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 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图23)。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 经济活动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 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 用地类型 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 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图24)。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 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利用方式为主, 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 居住区里常常也有商店, 只是商店用地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已。 (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图为我国浙江杭州某居住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图为美国纽约的中央商务区——曼哈顿。 (3)工业区是工业集聚的区域, 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图为我国江苏南京化学工业园。 3.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如, 香港的商业中心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 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图2.5)。又如沈阳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 居住区则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思考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这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城镇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 而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 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某地地租高低是人们对该地土地利用的选择, 以及市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必修三部分

必修三专题一内环境及稳态 盐津二中2019届高考生物基础内容强化必修二育种及必修三(黄照南整 理)育种 又叫IXU勰U技剜?4拼技技术?它J酗黒人 ffJMIK,覺种I H]以 修饰A'&,称阚朋州:物幽跑内,鈔哋攻堆牛剜適f我 狀.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概念生产辛丙I用踌耐1 --------------- 射训巴?足和II iff irjx^iisr 附作物計胖 乩啪懾墓降悔m 昔材 宦的 动物忧内屁古 弁布 tsss 卫虫方面 核酸内瀨 斗作用攻畅性| 抻特宦的峡 ENT乍列.并㈱址的如沏剽悚X" WW- 伏晶业- 朋DNA SH tWWi—I / /f 获刑分卿-谢桂炎的”悝址坐an 临巫如鞠;Hl DDT的mt甘 为人瓷卩廉勘询tt挪柬 刊 ¥1極 物理因童1 ttV Zfit. mm 起的考查。 緞 处 圖 面 在 业 姑 方 附骂.? .S 臓金性厂極 wim 樓计 牖」 「中变因索 J- 町臭矗哭变顾率:能较甌时風 MS性軟;igjaao 打好吆需处理大*的电物材 料.MHjjW堵霄 飾建人黄需要 肢片英鱼师优帥种 〈塞因工程》 从杂交育种 到基因工程 诱变 育种 W, 育种 殽肌目的卑閑 ~tr 科的缈与世戟広瞄舍稚H 骑革X,人经讳桂庭 — ? ------------- 日的輒刃的椅鶴*丧追 -f育种过程 尸 将两个亲甬杂交.那到F.再娄衣 自更逐牝选弁?霞到紂淞状不幟 q讲离的理酚E种 丽N能嫌谿优联状如一体 L髀牧业]\抽*撤优良跆的时 ,重点关注五种育种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将育种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整合在 人体器官、硫ftg 別地迖『 缈特松态的调代机制 机休进行正當生命活幼 的邨箜条件 机体进打IE常4 渝 常型的羽强家丼 倍内細胞柑外环*ft 遊行物瓯空换过和 细胞外液的 理化性质 厂定又\界皆卩祥烦匱栈时忒的吸引力 港透圧J- 灌透压丄 的大小 [31 6t 时为TT(Wu, )丄姿4无机盐和黄血粉抽的諒 曲的*办艾? 址軽外灌津透d— V “户…工:肖汉加「- W 讯:「 -址持因索 5 o一地kt曲比u 实暫r业物呻 借持pH沁 存祁S神毎BH*□小Illg NilIjRVN*刑食 i止就人血灿0衽 (^ ) Na\艸WCn,警枸应 *護 中内煤沖微聚?H有—定 荊視神廉力 」 厂人体细屜外液的珮质融址持371C左右 o_ MSfil幼年〉成年> V\^; k4>!B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植物。在未开花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授粉,避免了外来花粉干扰,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②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豌豆的花大,便于人工授粉。 ④豌豆的生长周期短,且后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分析。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3、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步骤:【如雌雄异株则不需去雄而直接给雌蕊套袋】 ①去雄:在雄蕊未成熟前,彻底、干净地清楚全部雄蕊 ②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③授粉:待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到去雄的雌蕊柱头上 ④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符号P F1 F2 ×♂♀ 含义亲代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父本母本 5、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1)过程: ①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得到子一代,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都是高茎豌豆 ②得到的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表现型之比为3:1 (2)相关概念: Ⅰ·正交与反交:统称为互交,即以高茎豌豆作为父本或母本 进行两次实验 Ⅱ·相对性状:在孟德尔实验中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叫 做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Ⅲ·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杂合子自交)中,同时出现显性 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Ⅳ·相同基因与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 ①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如A和A) ②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A和a) ③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 Ⅴ·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或Aa或AABB等) 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Aa或AABb等)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点

2.组成细胞的分子 2.1元素

一、体现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种类相似;组成细胞的元素都能在非生物界中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无机环境特有的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含量不同 3.原因:有选择地物质交换 4.形式:在生物体内,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知识联想:在生物体内,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二、含量的分析方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三、分类 1.必需 (1)大量元素:C、H、O、N、P、S、Ca、Mg、K ①主要元素:C、H、O、N、P、S ②基本元素:C、H、O、N;鲜重排行:O>C>H>N;干重排行:C>O>N>H ③最基本元素:C,生命元素,构成碳链骨架,形成三种大分子,即蛋白质、核酸、多糖 ④细胞鲜重最多的是O,水是最多的化合物 ⑤细胞干重最多的是C,蛋白质是最多的有机物 (2)微量元素:Zn、Mo(钼)、Cu、B(硼)、Fe、Mn(锰);特点:含量很少,但其作用是其它元素不可替代 2.非必需:有害元素;无害元素 3.矿质元素:对植物而言,除C H O外为矿质元素 (1)必需:能再利用元素:N、P、K、Mg;若植物缺乏,老叶先受损。不被再利用元素:Ca、S、B;若植物缺乏,幼叶先受损 (2)非必需 四、元素的数量比较:=相对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即相当于求物质的量n=m/M;活细胞中,H数量最多 五、化合物的特征元素 1.蛋白质:S 2.血红蛋白:Fe 3.叶绿素:Mg 4.甲状腺激素:I 5.核酸、ATP、磷脂:P,磷酸基团

六、物质代谢 1.含有C的物质,其代谢产物为CO2 2.含有H、O的物质,其代谢产物为H2O 3.含有N的物质,其代谢产物为尿素、NH3 2.2水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章 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结构:一般为单链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1分子核糖核苷酸=1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分类:(1)信使RNA(mRNA):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线型) (2)转运RNA(tRNA):转运氨基酸至核糖体。(三叶草形状) (3)核糖体RNA(rRNA):组成核糖体的RNA。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1、转录(DNA→mRNA ) (1)定义: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场所:主要是细胞核(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3)过程:①解旋;②互补配对;③RNA链合成;④释放(具体看课本63页) (4)条件:①模板:DNA的一条链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A、U、G、C) ③能量:ATP ④酶:DNA解旋酶、RNA聚合酶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双方是DNA与mRNA(A—U,T—A,G—C,C—G)】(6)信息的传递方向:DNA→mRNA (注:mRNA合成后,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2、翻译(mRNA→蛋白质) (1)定义: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场所:细胞质(核糖体)(3)过程:(具体看课本66页) (4)条件:①模板:mRNA②原料:20种游离的氨基酸③能量:ATP ④酶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配对双方是mRNA上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A—U,U—A,G—C,C—G)】(6)搬运工具:tRNA(一端携带氨基酸,另一端有3个碱基) (7)信息的传递方向:mRNA→蛋白质 注:在翻译时,一个mRNA分子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因此,少量的mRNA 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3、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1)遗传信息:DNA分子中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生物性状) (2)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决定氨基酸位置) 特点:具有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3)反密码子:tRNA上一端能与mRNA互补配对的3个相邻碱基。 注:①密码子共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其它61种密码子可编码氨基酸。 ②一种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决定。 ③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tRNA 运输。

高考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知识点思维导图

1.2人口迁移知识点与思维导图 知识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二: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知识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我国的人 口迁移 古代 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原因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或者受战乱影响较小的地区 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由沿海迁往内地 由四川迁往青海、新疆、西藏 改革开放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以自发迁移为主(务工、经商、学习等) 由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 由农村迁往城市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利 弊 利 弊 提供人才和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资源合理开发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城镇化水平,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知识点四: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 知识点五:美国的人口迁移 “民工流” “民工流”产生的原因 “民工流”的流向 “民工流”的变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 现 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 异 国家允许农民进城政策的实 施 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 区 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 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近几年出现“回流”和“民工荒”现象原 因 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 低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 变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一、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将这一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 二、RNA 1、元素组成:C、H、O、N、P 2、基本单位:4种核糖核苷酸 3、含氮碱基种类: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 4、种类:①信使RNA(mRNA):蛋白质的合成模板 ②转运RNA(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右图为tRNA结构图】 ③核糖体RNA(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注:tRNA中的碱基不止反密码子的三个碱基) 5、与DNA的区别:①五碳糖的不同,DNA是脱氧核糖,RNA是核糖 ②含氮碱基的不同,DNA中特有胸腺嘧啶(T),RNA中特有尿嘧啶(U)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1、定义: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叫做转录。 2、转录过程: (1)解旋: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暴露。 (2)配对:①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②以解开的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 ③以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④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3)连接:在RNA聚合酶作用下,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4)释放: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转录不一定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以在叶绿体、线粒体中 4、转录的产物不一定是mRNA,还有tRNA、rRNA,但只有mRNA携带遗传信息。

四、遗传信息的翻译 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叫做翻译。 2、场所:核糖体 3、原料: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 4、运输工具:tRNA 5、模板:mRNA 6、能量供应:由ATP供能,有酶的参与 7、产物:多肽 8、注意事项: (1)翻译过程中mRNA不移动,移动的是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而读取下一个密码子,肽链随之加长。 (2)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不是A—T而是A—U (3)不是所有的密码子都决定氨基酸,其中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 (4)多肽的合成都是从-NH2的一端的氨基酸开始,终止于最后氨基酸的-COOH端 (5)第一个合成的氨基酸总是甲硫氨酸(但在多肽合成之后可被切除) (6)一个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37°时,细菌细胞内合成肽链的速度 约为15个每秒) (7)右图中,右端的多肽链比左端长,故核糖体由左向右移动。 9、①在真核细胞中:先转录后翻译 ②在原核细胞中:边转录边翻译 五、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1)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2)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可由多种tRNA转运 (2)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有3个终止密码子。 (3)具体密码子表(共有64个密码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