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授课人:天元中学刘志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降水概念,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

2.了解降水的三种类型,知道降水的一般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生产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降水的类型和一般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降水的形成条件。

2.降水的一般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旱灾新闻视频,降水形成的视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1.足够的水汽、凝结核

2.气温下降

三主要的降水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四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天气和气候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0年中考地理冲刺复习

第1课时 天气和气候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 要因素 考能提升 题组一 基础训练题组 一、选择题 下表为临沂市某周的天气状况记录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3—4℃ 微风 -1—9℃ 微风 -4—7℃ 微风 -3—9℃ 微风 -2—7℃ 微风 -1—8℃ 北风 4—5级 -5—4℃ 北风 5—6级 1.(2019山东临沂)一周中,临沂市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 A.周二 B.周三 C.周四 D.周日 2.(2019山东临沂)据表判断以下天气播报正确的是( ) A.周二小雪转大雪 B.周三晴转多云,气温回升 C.周五有雾,不利于户外运动 D.周六多云,有沙尘天气 下面是“北京2018年10月1日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9肥城二模)这一天北京的气温日较差大约为( ) A.23.6 ℃ B.8.7 ℃ C.14.9 ℃ D.18.6 ℃ 4.(2018新泰模拟)每年的3月3日和3月5日,全国两会都在北京正式开幕。两会召开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泰安由春分向夏至过渡②泰安的白天正逐渐变短,且总体上是昼长夜短③我们的校园每天正午时刻树影越来越短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由南向北移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我国古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示意不同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泰安样题)“二十四节气”是( ) A.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B.以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C.以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D.以地球上的山川变化现象为依据划分的 6.(2018泰安样题)申遗成功当日,我国正处于哪两个节气之间( ) A.清明—谷雨 B.寒露—霜降 C.小雪—大雪 D.小寒—大寒 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集热装置(如下图)。从理论上讲,要达到最佳集热效果需让太阳光垂直照向集热管面。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若想让太阳能热水器达到最佳集热效果,安装时,太阳能集热管面的倾斜度应根据当地的纬度进行调整。据此并结合下方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练习(新版)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一课一练 一、填空题 1.气温一般是是指,通常用来表示。 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时,最低值出现在时。 3.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4.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这是因为陆地和海洋在夏季和冬季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5.在高山和高原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影响因素是。 二、选择题 1.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 A.亚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大洋洲 2. 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是() A.亚洲 B. 欧洲 C. 北美洲 D.大洋洲 3. 世界上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 A.亚洲 B. 北美洲 C. 南极洲 D.欧洲 4.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避寒胜地,其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季风的影响 5. 春节期间,哈尔滨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季,而悉尼则是()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6.有关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纬度地带,太阳高度、热量相同,气温也相同 B. 受太阳辐射影响,气温一般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C.同纬度地区,平原气温低于高原气温 D.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从南向北递减 7.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中纬度大陆上的等温线的分布是( ) A.1月、7月都向北凸出 B. 1月、7月都向低纬凸出 C. 1月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 D. 1月向高纬凸出、7月向低纬凸出 8.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从高纬向低纬降低 B.从低纬向高纬降低 C.从赤道向高纬降低 D.从海洋向陆地降低 三、读图题 1.根据下面的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度,北极圈及其附近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度。 (2)低纬度地区全年获得太阳的多,年平均气温;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的少,年平均气温。 (3)所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从向逐渐降低。 (4)从图中看,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其主要原因是() A.南半球地势比较平坦 B.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 C.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 D.南半球接受太阳光热少

16、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16、《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自主学习 1、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为。 2、我国的降水存在着明显的和变化。 3、时间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且与一致,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但容易发生、等灾害。 4、空间变化: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是:,由向逐渐减少。 5、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东南边缘一线分布。 6、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的是盆地。 7、根据和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区:、、和 。 8、我国干湿区的分界线大致和、、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9、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__________ 。 二、小组探究 1、读P76中国的干湿地区图,完成活动。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与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大致与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半干旱与干旱地区与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2、秦岭——淮河一线是________带和______带的分界线;大致与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大致与月等温线一致。 三、随堂练习 1.华北平原属于下列干湿地区的()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2.下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温带季风气候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华北平原 3.下列关于我国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 B. 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 C.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早,雨季长 D.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晚,雨季短 4.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 A. 降水量的多少 B. 蒸发量的多少 C.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 D. 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没有关系 5.下列关于干湿地区和温度带说法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在湿润地区、暖温带 B.华北平原在半湿润地区、中温带

3.2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1)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降水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第四章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63—64页内容, 1、降水: (注意:雨、雪、冰雹是降水,雾是低层云,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补充:①小水滴还需要相互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 ②空气做上升运动时,空气温度才能下降 3、降水类型(结合课本上的概念,具体分析各种降水类型的发生原因及分布地区 ) 4、我们家乡的降水类型是哪种?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多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降水量的测定(课本P64活动“降水量的测量”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推算①怎样计算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②怎样计算某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二、共同探究 结合课本P64“世界降水的分布” 1、读“雨极话雨”了解世界的“雨极” 被称为雨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降水极不均匀,有的地区甚至多年滴雨不下,如:撒哈拉沙漠 2、根据以前学过的“等高线”“等温线”思考什么是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赤道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结合降水形成的条件分析原因。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哪里降水多?简单说明原因。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观察南北回归线附近)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地形雨”多形成于:( ) A 沿海平原 B 内陆高原 C 迎海风的山坡 D 背风山坡 2.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赤道地区降水多 B 两极地区降水少 C 沿海地区降水少 D 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 3.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 ) A 赤道附近 B 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 C 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 D 两极地区 4.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 ) A 27mm B 20mm C 42mm D 22mm 5.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 A.储水瓶 B.储水筒 C.雨量器 D.量杯 6.降水的形式包括:( ) A.雾、霜、云 B.雨、雪、霜 C.雨、雪、冰雹 D.霜、冰雹、雪 7.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的 B.地处回归线附近降水一定稀少 C.有雨必有云,有云未必有雨 D.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8.台风带来的降水为:( ) A.地形雨B.台风雨C.对流雨D.锋面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中图版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降水。 2.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及工具、单位。 3.会读、会画降水量柱状图。 4.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5.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和分析搜集的资料及自主学习,能够总结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及区分干湿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对地理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科学的生产生活结论。 【重点与难点】 1.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谜语: 谜语:太阳送我到天上,风伯送我到四方,可怜我眼泪汪汪,才能重返回故乡。(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雨 谜语:说像糖,它不甜,说像盐,又不咸。冬天有时一片,夏天谁都不见。(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雪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降水。 二、新课学习 (三)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2.降水量的测量 工具:雨量器和量杯 单位:毫米(mm) 视频:降水量的测量 日降水量:将一日内各次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将一个月内各日降水量相加 3.降水量柱状图 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类似。先确定坐标轴,然后按所给资料中各月的降水量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最后标注图名。 4.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活动读图 说出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哪几个月降水最多(6、7、8),哪几个月降水最少(12、1、2)。 试着总结三地降水季节变化的共同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 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弊:灾害:春旱、夏涝。 5.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分别说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城市的年降水量范围。(1600~3000mm、800~1600mm、400~800mm、200~400mm)。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差异很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400mm 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mm。 空间分布规律: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拓展延伸: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 558毫米。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 409毫米的记录。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6.我国降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教案)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阅读世界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了解世界降水地区差异的原因; (3)学会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读图分析、讨论探究,使学生能自主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世界降水分布图,把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相结合,正确对待降水分布不均的现象,树立全球变化意识。 【教学重点】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绘图、讨论、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两幅图片(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提问: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明确:这说明世界降水也存在着地区差异。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的气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另外一个要素:降水。 二、新课学习 (一)世界的降水 出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1.赤道地区年降水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学生回答) 明确: 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展示赤道地区降水丰富成因动画 明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地面大气受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随海拔高度升高,气温降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开动脑筋:为何两极地区降水少?(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两极地区纬度高,终年寒冷,蒸发作用弱,气流以下沉为主,不易产生降水。 提问: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西岸比较,哪里降水多?(读图回答) 明确: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拓展延伸: 为什么在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赤道附近(南北纬5°以内)是赤道低压带,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湿热多雨。在南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高压区,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干燥。二者之间是信风带,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区流向赤道低压带,由于地球自转的偏离作用,在南半球会刮东北风,在北半球会刮东南风。在大陆的东岸,风从海洋刮向陆地,会带来大量的水汽,气候湿润;在西岸,风从陆地刮向海洋,因此水汽很少,气候干燥。 提问:3.中纬度地区,沿海和内陆比较,哪里降水多?(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展示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华沙四地的位置图和四地降水量柱状图 提问:从瓦伦西亚到华沙降水有何变化?(学生读图) 明确:从伦敦到华沙降水越来越少,反映出从沿海到内陆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展示亚欧大陆的气候和洋流图, 提问:卑尔根和海参崴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大?为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卑尔根降水量大,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海参崴降水量小,附近有千岛寒流经过。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展示:山地对降水的影响图 请一位学生上前描述该图

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4章 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篇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 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 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 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 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 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 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 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 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 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 第一课时:世界气温 (一)、导入新课(2分钟) 读教材p32世界部分城市的1、7月平均气温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它们吗? (二)、自学问题 1、读1月、7月平均气温图及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和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的差异是怎样的?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且比较平直? 2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 3看1月份-10度等温线和7月份10度等温线,你发现什么规律?○ 4试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能说明原因吗?(三)学生活动 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 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 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 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世界的降水 (一)、导入新课(2分钟)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

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 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 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 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 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第四章第二节天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 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 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 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2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读懂并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记住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 3、记住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通过的地方。 重难点: 1、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判读。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梳理 1、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等统称为降水,其中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降水量常用表示。 2、通常用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 4、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 5、我国的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二.课堂合作研习 1、划分我国湿润区、半湿润区的界线是() A、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6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属于()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干旱地区 D、半干旱地区 3.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降雪 B. 雨夹雪 C. 冰雹 D. 降雨 4. 测量降水的仪器是() A.量杯 B.储水瓶 C. 雨量器 D. 试管 5. 下面降水量的多少,常用的单位() A.毫米 B.微米 C.厘米 D. 分米 6、某地的年降水量是568毫米,这是指某地() A.当年的降水量 B.某一年的年降水量 C.各年的降水量都是568毫米 D.多年平均降水量 三.课后拓展探究

1、读图、绘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5 -2 4 12 20 24 27 24 20 12 4 -2 降水量(毫米)10 17 20 28 30 70 190 250 60 25 12 5 (1)根据上表绘出该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该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是毫米。 (3)该地最热月是月。气温为℃,最冷月是月,气温为℃气温年较差是℃。 (4)该地降水量较多的三个月是月,三个月的降水总量是毫米,大约占全年的﹪,按照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属于季多雨型。 2.看图归纳我国的干湿区 四.归纳小结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茌山学校李汝喜2017/11/2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 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 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 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

地理:3.2《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 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 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 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分析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5)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关心天气一般除了关心气温外还关心哪一个要素呢?如今天气温有多高,降水概率有多大等等。那么什么是叫降水呢?降雨与降水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降水包括降雨、降雪、冰雹等形式。 (讲授新课) 叙述:降水包括了固态和液态水。降水和气温一样是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我们沿用学习气温的方法来学习降水。首先,大家阅读课本27页图L,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播放课件:课件对比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分布规律由学生总结。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降水分布的规律。降水也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讲解:大家总结不错。下面对照第二气温分布第二个特点,总结降水分布特点。 播放课件:显示降水分布的第一个特点,气温分布第二个特点,同一纬度,在海洋和陆地上的差异。提示降水分布规律从沿海和内陆地区来比较。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沿海地区的降水大与内陆地区。 叙述:降水分布基本上是这些特点。 播放课件:显示降水的第二个特点,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在递减。 叙述: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四个。那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哪些呢?影响降水的因素与气温的影响因素是否相同,具体是如何影响的?请同学们就降水的两个分布规律来分析。 学生:思考分析。学生基本可以总结出赤道地区海水广布,空气中水汽含量多。沿海地区水汽比较多,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追问:海洋面积广布,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海水才能转化为水汽?为什么水汽难以到达内陆? 学生一:如果温度高水面蒸发会旺盛。有利于形成降水。 学生二:水汽在输送过程中可能碰到了障碍物。 追问:障碍物主要是什么? 学生:山地 叙述:好,我们引出影响降水分布的另外一个因素:地形。请大家看大屏幕,在山地地区经常有的降水类型。 播发课件:地形雨课件。 提问:为什么在迎着风的一侧能形成雨,而在背风的一侧降水少呢? 学生:思考。 叙述:迎风坡一侧,气流随着坡而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过多可能凝结,形成降水。在背风坡一侧,气流在下降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不容易形成降水。 提问:看课本27页图L,非洲东西海岸降水量差异的原因?非洲东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读图。思考。学生总结是洋流。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4章第2节《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3)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4章第2节《气温和降水》word 教案(3)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现《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势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看: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看判定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势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 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比《我 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专门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20201018142338)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目标导学,有的放矢: 1. 知道降水的测量方法及降水的形成的条件,能区分不同的降水类型。 2. 学会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重点) 自主探学,主干梳理: 1?降水形式:主要有雨、雪、_____ 等。 2?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1)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______ 和_______ 。 (2) 空气温度___ 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并形成降水。 3. 主要降水类型: ⑴划分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_ 。 (2)主要类型。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____________ ,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_______ 产生的降水。 ③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________ 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 降水。 合作助学,重点突破: 一、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IIIIIIIII 0 200 500 I 000 2 00U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ri i ?在图中描川2(.)0亳米和2 00()毫米年等降水呈线a 1 I ?在图中描川赤道、南、北冋归线,并标注亚欧大團a : 1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 亠二三I

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起来的线。2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分组讨论;全班分四个小组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