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每一句之间都有很严密的逻辑和推理,并不是任意为之,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孤立的来解读老子的任何一章了,必须联系前后文来解释。老子第一章是全文的总论,其内容主要涉及道论、名论、有无论和玄论,其余的八十章都是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第二章既是对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解读也是在表明老子写这5000 字的意图,因为他看到世人都活在虚假的名相世界里,在追逐外在的事物带来的美好和喜欢的感觉,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具足,已离道甚远,后面一章用(有无,高下,难易,美恶,善不善,贤,难得之货,见可欲)等来告诉人们不要去追逐名相,因为他们只是评价事物的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不是恒定不变的,进而提出无为的主张。但问题是不去追逐这些,把这些都放下了,我还怎么样去生活呢?我行为做事的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引出了“道”的存在,四五六章都是对道抽象的表述,而七八九十就开始用很多的比喻来形象的描述遵道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以及不遵道会有什么后果,八九章讲的就是这个。

第六七章阐明天地是如何遵道而长存的,第八章就用水来阐述。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一句关键在于对“静”和“几于道”的解读,我自己就有体会,当我做了一件好事时心里总是会友些期待,期待得到别人的回应和赞赏,而老子讲水几于道在于它不仅时刻都在成就万

物,更重要的是他在成就万物时能够保持“静”的状态,不为外在的回应所动,不因为别人否定自己而失落抱怨,也不因别人的赞赏而沾沾自喜,心不随物转,他关注的只是他要去做什么事情,怎么样可以做好些,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做的,没有谁是非需要他不可的,所以不会执着于结果也不会骄傲自满。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水这样的行为已经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但水却还能够在利万物而有静的时候,处于众人之所恶的地方,这与那些一心只想着往高处爬,却从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不为别人着想,还什么功劳都想往自己身上揽真是截然相反,自然的那些行为就是完全背道而行的,他们也就会招致很多别人的流言蜚语,也得不到尊重,有的只是一些物质化的金钱和虚伪之人的趋炎附势,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像水一样居众人之所恶,找个穷困的不行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人生呢?且看下面,老子并没有说水的这种上善就是道,而只是说这是接近于道或者说合乎道的行为,这对应了第一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及后面说的“道沖而用之又弗盈”等句,水所展现的道和天地所展现的一样都只是“道”的一个表现而已,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本身。既然水的行为也只是道的一种展现,道是不恒定的的,那么我们怎么确定自己所做的行为就是合乎道的呢?下面做了更加具体的阐述。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都是些合乎道的行为的具体呈现,具体怎么解释呢?关键在于“善”字的解读。解释成擅长显然不合适,擅长的主语是人或物,政、事、动都不合理。善良也只有人可以做主语,按照前后文上善似水,而水是几于道的,那么上善即可理解为几于道,整句就都可以通了,所处的位置合乎道的表现就像大地一样,能承接万物而没有分别,合乎道的心的状态是能包容万物,承诺了就要守信,事功就要治理好一方,做事

要能够量力而为,不逞匹夫之勇,行动时把握时机,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道没有固定的行为标准,假如心是圆满的,即使处在帝王的位置也可以做到事事依道而行,而并非一定要一贫如洗才能做到道的要求,就像有些人他们看似什么都替别人着想,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不反对,都支持但却依然得不到重视,自己也得不到开心幸福,因为他的心是在向外求的,他的所作所为所散发出来的能量就是索取的,他做任何事情只是为了得到认可,表面上很无我,什么都不争,其实这只不过是手段和那些竞争性很强的人不一样而已,内在的状态没有区别,结果和那些争强好胜的人一样,在失落和兴奋的两极游荡,所以依道行事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是非要处在什么位置,而在于你能否做到像水一样的发现自己的本质具足,不去与别人争,当你的心能够圆满,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都是很顺遂的事情,不需要去花什么功夫,若不能,只是照葫芦画瓢再努力也没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字面的意思是,当你不去与别人争时,也就不会有怨天尤人的情况了,怨天尤人的心灵状态是什么呢?是对别人的不满或是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存在不满是因为将自己和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立起来了,而他人的行为不如自己的心意,利益发生冲突,你的没得到满足,不争的心灵状态呢?就没有对立,他的这个我就扩展到很大,他认为周围的人好了他就好了,整个社会好了他也就好了,所以他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去和他人争,他只做能够让周围的坏境变得更好地事情。所以说不争的心和怨天尤人是不会共存的,这也是水给我们的示现。当然如前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自己事事为人,从不为己,但是心里又充满委屈,那是虚伪的表现,自己和别人都得不到任何好处,而是要慢慢的一点

点去证到自己真的不需要通过和别人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去发现自己的本质具足。

哲学与人生前言

《哲学与人生》前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5.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这学期开始,我们要来学习一门新课——哲学与人生。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究竟要

教会我们什么呢?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头脑、勤思考的人。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 (一)哲学是什么?(板书) 教师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想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大家。①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同学们举出了许多人与动物区别的例子。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想,能够思考。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②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你可以举一下你现在所想的问题作为例子。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管同学刚才说的思考中午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赚钱的问题,或者是等下会不会下雨,天气会不会降温,地震会不会到来,实际上归结起来都是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加有意义。为了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自身,同时也要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而思考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懂得具体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一些哲学知识。 事实上,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学问。它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疑人偷斧) 举例:疑邻偷斧 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

老子的人生智慧(深度好文)

1.惟道是从,因任自然。 2.凡事不要做过头。 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4.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5.留有空间才好发展。 6.树立自己坚定的信念。 7.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 8.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9.培养洞察细微的能力。 10.遵循水的大智慧。 11.无为而后才有大作为。 12.无为才能无所不能。 13.凡事总是过犹不及。 14.不居功者成大功。

15.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16.世间的根本在于“道”。 17.委曲才能求全。 18.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19.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 20.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之道。 21.人生一定要有梦想。 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23.稳步推进胜于强出头。 24.善于借用他人之力。 25.正确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 26.不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7.清静无为,远离死地。 28.保有冷眼旁观的人生态度。 29.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0.掌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31.做人做事都应善始善终。 32.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33.深藏不露容易成功。 34.创造“天时”与“地利”。 35.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 36.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37.挫其锐,解其纷。 38.要有大者宜为下的气度。 39.小不忍则乱大谋。 40.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41.看透人生的祸福变换。 42.道的本意在于师法自然。 43.保持纯真自然之美。 44.坚持纯真的本性。

45.不要被贪欲所左右。 46.用辩证思维去观察世界。 47.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 48.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49.参透生死之间的奥秘。 50.久处巅峰必有隐患。 51.凡事一定要适可而止。 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53.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 54.当于静处品味人生。 55.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 56.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57.以静养智的大智慧。 58.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

老子说水

老子说水 文章作者:山群来源:本站原创 我第一次正式接触老子,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那时,学一篇《诸子说水》的课文。读到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读到了“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那时,感觉老子的智慧就像阳光下的一滴水珠,纯净,朴素,却闪亮着迷人的光芒。 如今,有机会读一读老子的著作,我还是在不经意间留意着老子笔下的水。我发现,水,其实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老子爱用水作比喻,比得自然,比得精妙,比得有老子自己的味道。 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出现有关水的比喻的,我找到以下五章: 王本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王本第八章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王本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王本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皆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王本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邦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四章,以水喻道。把“道”比喻成“涌浪”,意为水面底下强大的向上冲的水流。有道是“不怕浪高,只怕涌大”,涌在水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起伏,但它的实际作用力量却非常强大。这个比喻,不但形象地说明了道力量强大却又不强势,而且体现出道的一种生命力。道是活的,是宇宙本体的一片动力,它是主动地吸引万物来归顺它。而后,又把“道”比作“渊”,万物归顺后在这里,锉去他们的锐角,解开他们的纷争,和合他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他们带来的泥沙。万物在这里聚合,混合,融合。正如沈善增先生提出的,《老子》写给侯王看的政治哲学书,最后,老子号召王侯效法三皇五帝之前的圣王,用道来治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第八章,沈善增先生的理解与现在较为流行的说法有很大歧义,但由于我细读的是《老子走近青年》,所以还是根据沈先生的理解来理解了。第八章,以水喻德。善于治水的人,不仅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每次阅读、体验本章节的时候,都禁不住击掌咏叹:老子的这一章阐述,简直就像一首绝妙好诗,用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言极近意极深又极远,极通俗而又极易懂。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老子就向天下万民透漏了了一个认识天下万物的天机诀窍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虽然恍兮惚兮,看不见摸不着,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测,深不可知,也无法知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比如象水这样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去体察体认和了解的。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知道和懂得这一认识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这件事让我一直苦苦

智慧与人生_人生故事

智慧与人生 1。《圣经·;传道书》上说:“宁可在安静之中听智慧人的言语,不听掌管愚昧人的喊声。”弦外之意,智慧来自智慧之人,智慧之人成功于智慧。 2。《史记》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小天下”的不凡气度,并非王者靠征服所能达到,而是为通达自然之道的智者所独享。 3。有人问希腊智者欧里庇得斯:“凡人为什么缺乏智慧?”欧里庇得斯答道:“智慧是由悲苦换来的,小悲苦换来小智慧,大悲苦换来大智慧。”由此可见,苦难真正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 4。儒家说“仁义”,佛家言“慈悲”,道家倡“贵生”,墨家讲“兼爱”。每“家”都充满着一种人性关怀。因此,如能集众“家”之长,那将是何等完美的境界啊! 5。有人问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快乐的秘密何在?”伊壁鸠鲁回答

道:“生命中有三种欲望,一种是自然而必要的,一种是自然却不必要的,还有一种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对不必要的欲望要严加控制,对自然的欲望要极力追求,这就是快乐的秘密。” 6。一支箭射进树林中,只能射中一棵树,但不能射中所有的树。树林以被刺中一棵树的方式吞噬了箭。同理,欲望以被满足有限的方式吞噬了追求无限的人。因此,对无限欲望保持恒久而强烈兴趣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7。先前,有个闲适的富人问古希腊智者西塞罗:“你是否愿意坐下来探讨真理?”西塞罗回答道:“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又一个故事说,一个结冰的寒冬,有人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光着身子在河里破冰捉鱼,人们惊异地问:“米松先生,你不穿衣服难道不怕冷吗?”米松举着手中的鱼笑道:“它们也没穿衣服啊!”看来,西塞罗也好,米松也罢,两人刻意在乎的只是精神上的愉悦。的确,乐之者才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8。希腊七贤之一的阿那哈斯曾问一位种葡萄的人:一棵树上有多少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每一句之间都有很严密的逻辑和推理,并不是任意为之,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孤立的来解读老子的任何一章了,必须联系前后文来解释。老子第一章是全文的总论,其内容主要涉及道论、名论、有无论和玄论,其余的八十章都是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第二章既是对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解读也是在表明老子写这5000 字的意图,因为他看到世人都活在虚假的名相世界里,在追逐外在的事物带来的美好和喜欢的感觉,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具足,已离道甚远,后面一章用(有无,高下,难易,美恶,善不善,贤,难得之货,见可欲)等来告诉人们不要去追逐名相,因为他们只是评价事物的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不是恒定不变的,进而提出无为的主张。但问题是不去追逐这些,把这些都放下了,我还怎么样去生活呢?我行为做事的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引出了“道”的存在,四五六章都是对道抽象的表述,而七八九十就开始用很多的比喻来形象的描述遵道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以及不遵道会有什么后果,八九章讲的就是这个。 第六七章阐明天地是如何遵道而长存的,第八章就用水来阐述。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一句关键在于对“静”和“几于道”的解读,我自己就有体会,当我做了一件好事时心里总是会友些期待,期待得到别人的回应和赞赏,而老子讲水几于道在于它不仅时刻都在成就万

物,更重要的是他在成就万物时能够保持“静”的状态,不为外在的回应所动,不因为别人否定自己而失落抱怨,也不因别人的赞赏而沾沾自喜,心不随物转,他关注的只是他要去做什么事情,怎么样可以做好些,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做的,没有谁是非需要他不可的,所以不会执着于结果也不会骄傲自满。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水这样的行为已经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但水却还能够在利万物而有静的时候,处于众人之所恶的地方,这与那些一心只想着往高处爬,却从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不为别人着想,还什么功劳都想往自己身上揽真是截然相反,自然的那些行为就是完全背道而行的,他们也就会招致很多别人的流言蜚语,也得不到尊重,有的只是一些物质化的金钱和虚伪之人的趋炎附势,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像水一样居众人之所恶,找个穷困的不行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人生呢?且看下面,老子并没有说水的这种上善就是道,而只是说这是接近于道或者说合乎道的行为,这对应了第一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及后面说的“道沖而用之又弗盈”等句,水所展现的道和天地所展现的一样都只是“道”的一个表现而已,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本身。既然水的行为也只是道的一种展现,道是不恒定的的,那么我们怎么确定自己所做的行为就是合乎道的呢?下面做了更加具体的阐述。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都是些合乎道的行为的具体呈现,具体怎么解释呢?关键在于“善”字的解读。解释成擅长显然不合适,擅长的主语是人或物,政、事、动都不合理。善良也只有人可以做主语,按照前后文上善似水,而水是几于道的,那么上善即可理解为几于道,整句就都可以通了,所处的位置合乎道的表现就像大地一样,能承接万物而没有分别,合乎道的心的状态是能包容万物,承诺了就要守信,事功就要治理好一方,做事

上善若水第八章有感

上善若水,人生之道 ——-—-—-—读《老子》第八章有感在本学期,我们通过《老子》精读这一课程,让我对老子及其思想又有了进步一的了解.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了核心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这一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让我对老子有了更多的崇敬之情。“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通过阅读老子的作品我逐渐了解到,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非指的是无所作为,而是反对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太多干涉,顺应道法积极去行事,在老子看来,是可以的。老子提倡一直提倡道任由世间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干涉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不过多干涉其他人或者事情,这是老子的期望所在。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作为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将道家的思想都汇入其中。其可以分为《道篇》和《德篇》。而《老子》精读这一课程,就是让我们细细阅读,慢慢品味这一文学的著作。《老子》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但是大体都离不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而现在,我就选中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结合实际和自身体会,谈谈自己对第八章的理解和看法。学而用之,体会老子思想的精妙之处。 老子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说的大概意思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老子巧妙的将“上善”巧妙的比喻为水,并且将这一篇章中提到的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这几方面巧妙的与水的一些特征结合起来。例如,水川流不息,滋养万物,这便是功德。水只往低处流,遵循自然法则,这便是特征等等。水有着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遇水必然应该有所感悟,有所效仿。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润万事万物却不争求功绩,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及其吻合的。结合我们自身,虽然都提倡功成不居.但是,一个人的成就越大,那么他自我膨胀的几率也就越高。而且现在越来也多的人,会因为自己略有小成,便会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骄兵必败,居功自傲的结果便是引来自己的失败。所以,这一篇章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像水一般,提倡做人的“不争”。当自己获得成功和成就的时候,也能够处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 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 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 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 的动摇相关的。《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易传》共有十篇,又称十翼。它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 学思想体系,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理论概括,但是这样一个抽象思辨的内容是 利用了《易经》原有的卜筮框架来建构的。易传非常注意对立面的平衡和稳定,重视对立 面的相互转化,强调发展变化。《易传》的作者用阴阳范畴全面解释了这一对基本符号,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原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易传》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现象都具有阴阳的性质,不仅自然现象的气上有阴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有 阴阳,社会现象上的君臣、父子、夫妇有阴阳,而且数学上的奇偶,品性上的刚柔,道德上的 仁义,以及行为上的屈伸进退等也都有阴阳,天地万物的变化运动都可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 的对立运动。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 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 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 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周易》认为”

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库大学的同学们好?大家在相互砥砺前行中渡过十二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今天的学习节点是道德经第八章,大家已经完成道德经学习十分之一,恭喜大家开启一个全新人生历程。 最上等的善如同水,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作为。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善德渊深沉静,能和合万物。与人为善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法天无言以为教,四时有常以为则,所以能万方归心。滋润万物,好比处理政治一样能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所以能安和百姓而无名。在行事方面,能尽其所长,无所不能。在举动方面,合乎自然的天时,待机而动。水不与万物相争,涵养和气,才不犯过失。 “上善若水”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水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具有强烈的环境适应能力!你把它倒进方形的杯子,它是方的!你把它倒进圆形的杯子,它马上变成圆的;水同时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它的终极目标是大海,只要它锁定了这个目标,它就从来不曾放弃而最终“万川归海”;水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包容力量,为了达成它追求的真理,它可以奔走在为

别人所不齿的山间小涧,它洗涤了世界却从不抱怨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最高道德修养标准就是象水一样!企业家的最高目标其实是回报社会!因此他“善利万物而不争”,并且能身体力行地做到以下七点。这样的企业家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接下来我为大家一一分解如下: 1,居善地 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善于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家想要成功,决不是天天出没于花天酒地的场所!哪怕“居众人之所恶”,也“几于道”。即使处在险恶困窘的环境里,他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依然接近于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2,心善渊 成功的人士总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以及深厚的底蕴!《易经》中所谓的“潜龙在渊”,在渊的不仅仅是它的“身”,更在于它的“心”!他的心是宽广的,是有目标和理想的!企业家没有了运筹帷幄的能力,便不可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没有了揽容天下英雄豪杰的胸怀,就不可能奢望能够唯马首是瞻! 3,与善仁 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善于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一生!同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都不忘记回馈社会! 我曾经在给企业家讲课时说:企业家成功有三个层次。一是

细读老子,做智慧型老师

细读老子,做智慧型老师 老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是“无为”---不消耗,以“有为”为目的,因为“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在“道”的理论中,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中产生的,所以要辩证地看待“进与退”“伸与屈”“争与不争”。《老子》中包括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认为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当今人们普遍注重物质利益、浮躁、急功近利的背景下,细读老子,品悟老子处世哲学,尤显重要。 在教育教学方面,老子提倡“不言之教”,无为自化。他认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这种以实际行动来作示范的方法要比只说不做的空头理论效果要强得多。体现了老子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真正关爱,他提倡教师要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的品行修养,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让学生成为自知、自觉、自悟的人。正所谓“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谓愈主张有为,就愈毁灭人性;愈主张有为,就愈体现对学生的不尊重。从教育的角度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体会老子“无为自化”的思想主张,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极有远见的教育理念深藏其中,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当今的教育背景是,学校、老师、家长在用各种有为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成为知识的存储器,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人性,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将自己置于人梯、垫脚石的位置,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用自己的德行和学品感召学生。 老子认为无为自化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是对人性的、极大地关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前提,效果是无所不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顺应自然地去做该做的事情。教学也应该是这样,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发展,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养成。以前常听人以修剪树木比喻教育学生,花草树木修剪整齐固然好看,但如果把学生都教育得“整齐划一”,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其实,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的是教师为其营造一个成长为天才的摇篮,教师的“无为”精神正是顺应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培养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特长,塑造人才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一直信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格言,常以有为的方式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考试机器。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让学生在不知不

古人与水的智慧

古人与水的智慧 水的才智:孔子、老子、禅语 (一) 孔子曰:“智者乐水”。 “智者”的才智当如水之灵敏。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飞跃豪壮。水处六合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一样地步,显各异风貌;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苍茫海洋。 “智者”的才智当如“乐水”之创意,时刻如流水,咱们要爱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众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丈夫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能够覆舟。”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性是水做的骨血”,台湾民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通常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新鲜潇洒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之叹。水是结交的典范,“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 水中有道理。 (二)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全国莫软弱于水,而攻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水,是位辨证哲人。“上善”的才智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水,形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欢欣鼓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满成鹅卵石。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煅压。“上善”的才智当“若水”之见机行事。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baidu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聚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凭借日光月光,还出现为霓虹华晕。水以不变呈万态,“大路似水”。《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是啊,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识涵养不深邃又怎么能担任重担。“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需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本人的毅力——顺从其美。水中有道意。 (三) 禅语曰:“好心如水”。 水利万象万物,“好心”备焉。水凭渗透性强而润泽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凭活动不息而改进环境,让地球充溢生机;水可降温,乌鸭电影院https://www.360docs.net/doc/122928932.html,水可去污;水可驱动机器,水能够发电生能……水的效果很多,水之好心无边。 “好心”的才智当“如水”之文明。“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运动?“饮水思源”;岂不是暗示大家不要忘本?“顺水推舟”是昭示大家要长于顺情吧?“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让咱们“如虎添翼”。领会人生的“山青水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好心”的才智当“如水”之充溢好心。“水止则能照”蓝天、草木、万物;“水静柔而动刚”,水绝不自怨自艾,只怀一颗好心平常心。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全部,灵敏、善变,不妄求环境习惯本人,而善使本人习惯环境。人在世上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让心永久出现如“安静的森林池水”……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_哲理故事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 以柔克刚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又说:“守柔曰强。”这些教诲也是老子让人们成功的法宝。 今天,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怎么样给女儿、儿子教诲呢?我们常对子女说:“儿子女儿,你们要勇敢地前进!”对不对呀?对呀。老子一看就笑了:“你这个爸爸妈妈还不到位,就知道前进,如果碰到了南墙还前进?那只会头破血流。”如果我们对子女说:能够前进就前进,但也要学会后退再后退,如果向前走不通的话,就应该及时后退啊,就智慧得多。 我们现在的爹妈还这样教育孩子:“要刚强、要坚强。”如果老子来了会说:“孩子是要刚强、坚强,但是还必须学会柔弱再柔弱。”为什么大学生、中学生会有很多的人跳楼、出走啊?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受不了挫折。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弱胜刚强,以坚韧面对人生的困惑。 我们还这样教育子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有问题,你往高处走,走走走,走到高处不胜寒啊!聪明的父母应该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人是要往高处走,但还必须学会往低处行。”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前进就前进,能后退就后退,能刚强就刚强,能柔弱就柔弱,能往低处走就往低处走,能往高处行就往高处行。 控制欲望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要找到成功的道,想要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还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 比如,人人都想富,那么怎么算富有呢?老子讲财富不是用数字来衡量的,他说:“知足者富。” 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华丽的别墅、高档的小车,这真的很富有吗?相反,有些下岗的家庭,一个月就只有几百块钱,还要供孩子读书,就真的不富有吗? 不一定!因为富有是不能一律用金钱来计算的,健康能用金钱计算吗?爱情能用金钱计算吗?儿女之间的感情能用金钱计算吗?而且就算有很多的钱财,若是不知足的人,永远觉得自己比不上更富有的人,老是觉得还不够富。当然“知足者富”,也并不是说越穷越好,而是你有多大本领致富就到什么档次,能在这一点上知足也就是富。 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藏得多,丢失得也多)”。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但正是她“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 无为而无不为 这就又应和了老子说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和煎一条小鱼是一样的,不能胡乱折腾。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看到这句话被感动了,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国情咨文中。老子的智慧,没有国界,没有时限,只要能正确地理解与运用它,就会产生效益。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哲学赋予我们人生的智慧 在论述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人生。在辨明其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两者内在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架构。 1.哲学和人生 那么,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简单的说,哲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同时也是人们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但这种眼光和方法不是单一的、个性化的,不是你、我、他任何一人随随便便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哲学理论家分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系统理论,一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那么人生呢?英汉词典中给出了我们这样的解释:“[human life;life] [activity of a life]人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一生中所有的活动。”这是一个基于物质第一性的客观描述,但根据马克思哲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忽略在所有过程中和活动背后的那些思想、知识、情感和认识。所以总的说来,人生包括物质条件约束下的客观人生和意识无限延伸的主观人生。 从这两个定义出发,我们或许能摸索到一些哲学和人生关系的简单脉络:哲学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指引着人们的主观人生,丰富我们的思想,强化我们的知识,分析我们的情感,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且在这些意识层面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人生,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哲学来源于人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生这个大的课堂,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屡次地证明着哲学的智慧。 2.智慧的哲学健康的人生 从对哲学和人生概念和关系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智慧。近代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有这样的论述:“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我们的政治书中,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就是说,哲学不能具体能告诉我们1+1是否等于2,纳放入水中是不是能燃烧,恐龙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哲学可以教会我们用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研究1+1是不是只能等于二,去试一试纳在水里究竟会怎样,去收集有关恐龙存在的种种证据,这就是哲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我们都是幸运的现代人,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这个世界的。不仅有前人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同时还有系统科学,趋于完善的哲学思想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迷茫。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我们明白…… 哲学以它巨大的智慧力量丰富着我们的内心,壮大着我们的力量。在哲学的引领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学会智慧的面对这个世界,以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奉献给我们的家人、朋友、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因为马克思哲学同时告诉我们,人具有社会性,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因此奉献社会,其实就是贡献我们自身。这才是人们一生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 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 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那么说明在上的统治者对老百姓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所以老

老子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社会生活

老子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社会生活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

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老子.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游走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缝隙。柔能克刚,滴水穿石,所以水是最接近老子所说的道的东西。其次,老子认为水也体现了一种宽容大度的特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正由于水善下之,所以江海才能成为小溪流的归宿。如果人也能做到这样博大胸怀,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很多人自私自利,对他人刻薄无情,心理上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西方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个社会,与他人交往,就要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这样宽容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能够平缓愤怒,减轻痛苦。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缺点,没有一个人是很完美的,如果要融入这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处处挑人毛病,是不能和他人处好关系的。 老子一直认为有德性的人应该是自知的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三十三章》,了解别人的人是智人,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明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是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是富有的人,努力去实践的人才有志气。老子认为明是一种比智更高的境界,所以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就要努力达到自知的境界。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多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造成了很多悲剧。老子在很多章节都论述

爱课程网络课程 老子的人生智慧

“爱课程网络课程”大作业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作业题目:分别简述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知足常乐”、“见微知著”的思想内容。 “道法自然”来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 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道法自然”实际上即是道性自然。河上公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即说道以自己为法则。“道法自然”真实内涵:“自然”即“道”。 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强为之容即老君也。老君乃无生之至精,兆形之至灵。 昔于太空之中结炁凝真,强为之容。体大无边,相好众备。若能洞见非身之身图像真形,理亦无二。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