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战略再次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瞩目的焦点,反映了两者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特别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五个统筹”的战略高度,将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发展战略的宏观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央文件的精神,下面就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者的关系谈几点认识。

1.正确认识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一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都市型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行政区经济在体制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共同体。其实质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以及一切以区域界限为依据的歧视政策和行为;区域中心城市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整合程度高,并形成区域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城乡一体化主要着眼于行政区域内部城乡的协调发展,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更多地着眼于跨行政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要实现的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空间一体化和社会文明一体化等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实践任务,两者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2.推进城乡一体化应注意城乡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差异性

我国城乡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具有下列明显差异:

(1)农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是经济效益低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的产业;城市经济以非农产业为主,其生产效率比农业要高得多。无论是土地和资本的产出率还是劳动生产率,农业一般都不及非农产业。

(2)在城乡之间,存在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幅度的差异。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低于工业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加之我国农业本身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经营特点,因而在目前城乡生产技术水平木高及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农业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幅度一般要低于工业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幅度。

(3)农民的收益与风险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城市居民的收益与风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相比,农业生产更多地受控于自然条件,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经营,而且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越大,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损失就可能越大。而在城市经济活动中,更常见到的现象是,风险越大,收益就可能越高。

(4)城乡居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目前,虽然有一部分体制和政策障碍已经基本消除,但在城乡居民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的不平等待遇依然可见。如目前在城市实行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尚未覆盖到广大农村,农村人口没有享受到现代福利社会带来的福利,而只能以各自所承包的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替代物,因而难免会导致地方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而且,城市贫困人口还可―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大量的农民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5)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分工程度低于制造业,因而它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将小于制造业,并使得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非农产业布局具有集聚性和专业化等特征,易于通过产业集聚与产业间的专业分工和协作来获取集聚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而分散性和多样性则是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特征,故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要远低于城市地区。

综合言之,农业主要是一个社会公益性的产业,因而应当弱化农业土地的就业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强化其生态保护功能;农村地区又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的空间,因而不宜向农业和农村索取过多的经济增长效益,而应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种由城市空、间返还一部分效益给农村空间的补偿机制。

3.区域经济一体化宜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长远战略和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英国学者彼得罗布森认为,一体化可分为合作、协调一致和一体化三个层次。合作是指在某些特定领域内各城市、各地区在政策和措施上自愿的、非强制性的互动行为。协调一致是指各城市、各地区以协定的方式统一行动、统一制定法律法规等。一体化则是指将某些经济职能和手段指派给同盟或共同体,并在同盟或共同体层面上协同运作。从上述三个层次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多处于第一层次或由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跨越。在不同的层次或阶段,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措施。第二层次的战略重点是加强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区域协调,如实行共同的经济政策,建立共同市场制度,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或行动准则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动因是减少区域政策导致的市场扭曲所带来的配置和效率成本。因此,要重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政策和制度协调,着力营造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无差异的政策环境,建立一个无障碍和无壁垒的共同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市场的建立远非瞬息即成。欧共体经过30年的发展,直至通过了完成内部市场的众多立法提案后所采取的行动,才开始达到真正统一市场的要求。

4.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重视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整合的过程中,首要动力是经济利益。毫无疑问,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整体利益要大于各城市、各地区孤立发展时的局部利益之和。但如何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又是一个极为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它既影响到一体化计划能否实施,又关系到该计划能否持续下去并取得成效。实践经验表明,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若得到了兼顾,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将趋于密切。因此,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及其公正性和可接受性便成为瞩目的焦点。公正的利益分配方式不仅有助于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稳定,而且有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总体部署。

我国现行税收、财政、金融划地而治,行政区的利益边界与经济区的利益边界不整合,而协调两者利益分配结构的谈判机制、监督机制、仲裁机制又未相应建立起来,极大地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也要求建立区域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或利益补偿机制。而现行区域之间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或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和转移支付能力不足,难以取得理想的互惠互利的预期效果,促使地方政府寻求地方利益的扩张冲动远胜于对区域整体利益或共同利益的追求热情。

5.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要求消除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消除以行政区界为依据的各种歧视性做法。因而对内开放与

对外开放同等重要。但在我国,不少城市或地区对内开放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远不及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显得迟滞而乏力,致使有限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未能发挥出最佳效应。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政策,区域经济合作还只具有形式上的发展而缺乏内在机制上的进展,致使很多要素市场尚未以整个区域为载体来运行,各城市间巾场关联度不高,制约着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深度发育。另一方面,区内不少城市热衷于积极发展对外合作,偏重同跨国公司进行产业整合,却疏于区域内部的产业协调,既削弱了本土产业竞争力,又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互相割裂的现象。

兹举一例为证。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银龙坞村与同在一条沟谷的安徽省绩溪县逍遥乡逍遥村仅一河之隔,但由于行政区划上的原因,逍遥村的小学生若要到本乡或本县城上学,则要翻山越岭,交通极为不便;若要到邻近的马啸乡上学,则需支付一笔较高的赞助费。在这种两难处境下,逍遥村无奈只好自办小学,结果出现了五个年级仅有7个学生和1个老师的奇特现象。除了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以外,行政区划分割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症结。既然我们可以把河流作为行政区划的分界线,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稍作调整,改以山脊线作为行政区划的新界线呢?这样,不就可以消除这种奇特的行政割据现象了吗?由此可见,我们在实行开放政策时,不能“重外轻内”,而应当坚持“内外并举”。

6.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多方合力推进

在经济共同体中,无论是利益主体多元化中权利边际的确定,还是政府行为的约束和规范,无论是投资者安全感的获得,抑或劳动者权益的维护,无论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法律发挥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法制环境的建立和完善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又是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从某一个方面或依靠某一种力量孤军推进,是难以奏效的。即使是法律法规,也不例外。仅就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来说,单纯依赖法律手段仍有其不足之处,因为法律虽能从现象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各种形式,但不能从本质上消除其产生的根源;法规虽可强制性地将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压下去,但不久它又会变换形式重新出现。况且,一些地方性法规有时往往又会异化为行政区域之间的技术性障碍,进而对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形成不合理的限制。所以,只有通过政府、市场和行业协会三方联动,形成政府引导力量、市场驱动力量、行业协会推动力量和国际化促动力量等四股合力,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城乡一体化范文

申论范文点评: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2-08-30 08:52:51) 转载▼ 标签: 分类:范文 杂谈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体现。 【题目】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请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200左右。 【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健经济发展筋骨(题目寓意鲜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解释其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宏观对策的提出,树立正确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提出对策中虚的方面,需合理记忆)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 8 5 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 ?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 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农业用地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探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十二五”时期黄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 黄石从大冶分离发展而来的,经过五十余年相对独立的发展,黄石已经成长为湖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冶市借助矿冶经济近几年发展迅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今黄石大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城区出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态势。这种趋势既是区域一体化必然,也是两地城市规划不断对接的结果。 1、黄石大冶一体化符合全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肯定 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全省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襄樊、宜昌为顶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壮大黄石、襄樊、宜昌的城市规模,其中最有效的工作就是实施强强联合,拓展三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三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增强三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襄阳县、宜昌县并入两大城市,合并后两大城市的面积大大扩

(附:宜昌县,于2001年7月并入宜昌市城区,名夷陵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同时对襄阳区、樊城区的区划进行部分调整)。 由于城市区域面积扩展,城市规模大大增加,宜昌已具备建成大都市的良好基础。2009年,宜昌GDP达到1245.6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超百亿元。在长江沿线19个地市级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宜昌由第五进位至第四;在中部77座地级城市中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5平方公里,市辖区户籍人口为124.79万人。宜昌已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同样,城市区域扩展后,襄樊市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01.01亿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收入近百亿元。中心城区2010年人口规模约为120万人,预计2020年城区人口将达到170万人左右。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主两副”、“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其中一主是武汉市,两副是指宜昌、襄樊;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长江经济带。宜昌、襄樊正式成为湖北城市群未来的两个副中心,黄石市则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

会 计中国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 主要途径分析 周颖杰 30

城乡一体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和界定

城乡一体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和界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光庭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与城乡一体化比较相近的有integration(一体化),但是它很少与城乡(Urban-rural)一词搭配,经常是与“经济”一词连用。还有一个词“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西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工业地理学研究中使用过。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半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中心向较小的聚落或尚未工业化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城乡一体化”一词的发明权可能应归我们中国人。这种发明可能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乡关系论述时得到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如果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本中“城乡融合”译文准确的话,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他在书中还绘制了标明“城市”、“乡村”和“城市——乡村”的三块磁铁,同时作用于“人民”,并提出了“人民何去何从”的问题。从而形象地说了他的“城乡一体化”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于1946年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再版写序时对霍华德的城乡一体化思想大加赞扬,说“霍华德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又明确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他主张建立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何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处。 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区域城市”的设想,追求整体化的、清晰的区域交通网络;与交通轴理论交叉点相结合的城镇集聚;多中心城镇功能以及相对集中的空地系统。还有的人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中心城市达到更高程度的经济与生态协调,从而使中心城市成为三、二、一产业空间上梯度布局,形成大、中、小城市群体在空间形态上呈区域化的特征,即区域城市(regional cities)。以上等等均反映西方的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和理论。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消灭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市和乡村有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国家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国家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两大基本观点之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城市与乡村之间横向的说城市乡村相辅相成,纵向的说乡村可以逐渐转化为城市,二者之间联系千丝万缕。二者都不能独立存在。城乡之间是固有存在的,有了城市才有乡村的概念,或者说有了乡村才有城市,城乡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城乡之间联系密集,所以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意义: 1.进一步促进国家公平,众所周知,乡镇的发展一向落后于城市,而在建国初期乡镇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的贡献,在此时提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顺应了民意,从感情上照顾了乡镇居民,使国家更加公平。 2.促进名族团结。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自己的原始居住地,而原始居住地由于各种原因大多位于乡镇之中,城乡一体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3.有利于国家稳定。乡镇无论是经济还是各个方面都普遍落后于城市,而无论是乡镇还是城市的每个中国公民都为了国家的发展做出过贡献或者牺牲,一味发展城市必然会引起乡镇不满,增加国家不稳定因素。 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联系着国家的兴衰,是国家一盘很大的棋,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 一、定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同时,从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战略再次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瞩目的焦点,反映了两者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特别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五个统筹”的战略高度,将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发展战略的宏观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央文件的精神,下面就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者的关系谈几点认识。 1.正确认识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一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都市型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行政区经济在体制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共同体。其实质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以及一切以区域界限为依据的歧视政策和行为;区域中心城市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整合程度高,并形成区域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城乡一体化主要着眼于行政区域内部城乡的协调发展,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更多地着眼于跨行政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要实现的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空间一体化和社会文明一体化等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实践任务,两者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2.推进城乡一体化应注意城乡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差异性 我国城乡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具有下列明显差异: (1)农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是经济效益低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的产业;城市经济以非农产业为主,其生产效率比农业要高得多。无论是土地和资本的产出率还是劳动生产率,农业一般都不及非农产业。 (2)在城乡之间,存在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幅度的差异。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低于工业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加之我国农业本身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经营特点,因而在目前城乡生产技术水平木高及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农业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幅度一般要低于工业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幅度。 (3)农民的收益与风险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城市居民的收益与风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相比,农业生产更多地受控于自然条件,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经营,而且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越大,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损失就可能越大。而在城市经济活动中,更常见到的现象是,风险越大,收益就可能越高。 (4)城乡居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目前,虽然有一部分体制和政策障碍已经基本消除,但在城乡居民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有利于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扩内需,推动消费,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注政府和党关注的几个个要点: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2.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党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单元总结设问: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协商民主) 1.国体 2.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代表及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3.制度保障 4.三个有机统一 5.国际视野 高考迫近,只有60天了,为使复习事半而功倍,不做无用之功,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成败的根本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也基础,败也基础”。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要出好成绩,抓基础最有效。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靠。数学、物理差,很大程度是有的连公式都没有记牢;英语差,很大程度是有好多的单词和短语没有记住。还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很不错,考试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这小小的错误,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没有夯实所致。从多年的考试来看,学生丢分的根本不是新题、难题,而是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把不该丢的分而丢弃了。 2、树立总分意识,提高总分是上乘的做法 高考命题的目的在于选拨各层次的学生。但要知道,高考录取最终要看总分,即使是偏点科也无妨,只有总分入围,达到投档线,才有被录取的希望;眼下一定要树立总分意识,扬长避短,千方百计提高学科总分。 3、抓“常考易错点”是考前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总分”,就要找出自己的“增分点”,增分点就是各自能提分的“常考易错点”。为什么“常考”,因为是重点;为什么“易错”,因为没有掌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2013-11-20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行业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各城市纷纷颁布了“三年大变样”的措施,而这一举措也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

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消除城乡差距。而产生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历史原因:建国以来,我国为了提升国家实力,加强了工业化建设,而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因此,我国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国多数居民的生活都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 2. 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原因:在金融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农业银行、农业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在税收方面,城市居民有税收起征点,而农民则没有税收起征点。在土地制度方面,当前的城市扩张热是有利于城市的,政策是偏向城市的。在户籍制度方面,城市户口有着更多的好处,如住房公积金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在就业制度方面,更多的政策倾向于城市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3. 从公平角度分析,城乡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不公平发展理念和政策没有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众多方面的制度、政策的城市偏好依然存在,结果导致当前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农村落后于城市。 然而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2、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 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适时地启动了“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规划工作,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武银福村、甲尔坝村和陈户窑村等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哈业脑包镇域总体规划》、《新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兴胜镇镇域总体规划》、《麻池镇镇域规划》、《昆区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道沙河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镇规划改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5年4月开始,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我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区内村镇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包头市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各区、乡(镇)撤乡并镇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以及村庄经济和区位条件,将城市规划区内147个村庄和2个农场在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划定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三个区域,并明确了三个区域的范围及规划编制标准,即城中村:269平方公里,就地城市化,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城边村:296平方公里,按其实际情况除部分城市化外,其余的按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城郊村:320平方公里,

全部按照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四区改造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先后完成了昆区、九原区15个村庄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并于2006年2月份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2006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该规划。 2007年,指导各旗县区完成了包头市首批10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指导九原区完成了五镇一苏木的乡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达茂旗、固阳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改造规划要求,近几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下述建设任务,1998年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搬迁任务;2001年完成了武银福村改造工作; 2004年完成了兴胜花园小区建设;2005年完成了甲尔坝4期改造工程、陈户村一期改造工程和卜尔汉图新村建设;2006年,完成建设的有南海子新村、陈户村二期工程、当铺窑新村等8个村庄;2007年,开始进行的有和平村、王大汉新村、臭水井村、昌福窑、井卜石等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3、制定法规、规范,严格规划管理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保证各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好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

解读4 城乡一体化 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苏州

解读4 城乡一体化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苏州 □本报记者陆晓华 ◎报告亮点 战略高度 城乡一盘棋,更高水平破解二元结构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苏州一贯以来坚持的发展方针,也是苏州的一大特色。进入新时期,苏州又以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来推动全局工作,城乡建设在一体发展中呈现新亮点,城乡结构由原来的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8%;初步形成以苏州市区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卫星城市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区域城市群,城市化率提高到70.6%;建成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18个,高效农业比重达59%。苏州成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基本建成城乡一体政策制度框架体系。 如今,在新形势下,我们又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一体化,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做几件事,农村做几件事,而是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站在城乡“一盘棋”的角度,整体布局,统筹安排,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整体提升。 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第十一次党代会,都把“城乡一体”作为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施战略之一,党代会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更高水平破解二元结构,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确保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路径,是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通过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谋篇布局 “五句话”勾画“七个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既定,接下来关键是要理清、找准推进的路径和举措,来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新格局。党代会报告用“五句话”进行了谋篇布局。 富民优先是导向。苏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没有筑起城乡差距的鸿沟,苏州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连续多年维持2∶1低位运行,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低的地区之一。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城乡居民富裕程度、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仍有差距,收入分配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通过加快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支持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措施,来切实改善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科学规划是龙头。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系等规划相互衔接,促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有机融合。就是要求我们以“山河重安排”的气魄和勇气,以大思路、大手笔整体谋划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 制度创新是关键。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路径有很多,但有一个工作前提是一样的,那就是“放手放开,先行先试”,允许试、允许闯、允许错了改,那就是鼓励和支持基层的首创精神。党代会报告明确:“凡是有利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事情都要敢闯敢创、先行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