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南京大学赵宪章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怀。

主题词:文学图像语言语象

一、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是当下学界十分关切的问题,也是学术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早已被翻炒得炙手可热。但是,统观有关论述,无非是“狼来了”之类的老调,情绪性的表达多于学理探讨;即使持肯定意见或不以为然者,大多也停留在表态式的价值判断,鲜有学理层面的深度阐发。究其原因,没有对研究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展开先验反思是其重要方面。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提出和探讨学术问题的习惯——尽管康德关于“认识之可能”的追问已为学界所熟知,但是一旦进入自己的语境仍然我行我素,学术提问的自我置疑规则并未普遍践行。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是否属于一个“真问题”,是否可能进入我们的学术话语,并非全由这一问题的现实紧迫性所决定,也不是因为前人多有涉及便不言自明,而是学理逻辑使然。对于这一问题的历史反省将有助于明确我们在当下的言说立场和可靠的逻辑起点。而对于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明确表示否定意见的当属美籍学者雷纳·韦勒克。

韦勒克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自从他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于1984年译为中文之后,这种划分曾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激起不少批评。批评意见认为,文学的所谓“内部”和“外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机械地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割裂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性。这种批评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批评的背后却可能另有隐情,

那就是韦氏的划分带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对于被他划为“外部研究”的“思想史”和“社会学”等方法,显然是一种“学术歧视”;而追寻文学的“思想主题”和“社会性”又是我国文学研究的传统和兴奋点,于是戳到了自己的痛处,贬抑了我们的主流话语,引起中国学界的愤怒也就在所难免。可惜,这种批评意见并未反思自己长期坚持的“主题学”方法恰恰是建立在“内”“外”二分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的“内容与形式”长期以来就是我们文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如果将目光回溯到此前的俄国形式主义,我们就会发现,韦氏的划分确实是文学观念的退步。在前者那里,黑格尔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划分已被否定,文学本身就被定义为“形式”,是一种蕴涵着“内容”的“语言形式”。可能是“矫枉过正”使然,“俄国形式主义”之后的“新批评”为了进一步凸现“形式”的意义,将文本之外的文学研究,包括思想史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等研究方法一概斥之为“外部”,甚至将文学和其它艺术关系的研究也排除在“内部”之外,其中包括文学和美术的关系研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和匪夷所思。

韦勒克认为,文学与美术的关系研究“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平行对照”,所谓“诗如画”、“雕刻似的”之类术语只是一个“朦胧的暗喻”,意谓诗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类似绘画或雕刻的效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诗中的清冷和接触大理石的感觉,或者和从白色联想到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诗中的宁静与雕刻中的宁静也是完全不同的。”①这一观点显然源自英美“新批评”的“语言本体论”,即把作家意图和读者反应等统统贬斥为文学的“外部”,只有文学的语言文本才是文学本身(“内部”)。另一方面,韦氏又没有全盘否定文学和其它艺术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显而易见和人所共知。既然这样,他为什么断定研究二者的关系“毫无价值”呢?韦氏解释说只是因为找不到“各种艺术可以进行比较的共同的因素”,“没有进行各种艺术间比较的任何工具”②,所以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才是不可能的。这就使韦勒克不得不陷入自己所设置的矛盾:文学和其它艺术的联系是存在的,但是研究二者的关系又是“毫无价值”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不可能”的原因,只是由于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因而也就不存在比较二者的“任何工具”。

韦勒克的自相矛盾不是偶然的,说到底是他将“语言本体论”推向了极端,

①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32-134页,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1版,北京。

②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37页,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1版,北京。

从而陷进了“语言唯一论”的泥沼。文学的语言本体论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用“媒介”的标尺划分不同的艺术类型,并由此展开了他的全部诗学研究,从而最早确立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观念。但是,如果将这一论断再向前推进一步,像韦勒克等“新批评”那样认为语言文本就是文学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语言唯一论”必然导致韦勒克不可能在不同艺术类型之间找到共同的媒介,因为正是“媒介”的不同才使各种艺术之间有了区别,构成了艺术的“种差”。

①就此而言,韦勒克找不到文学和美术之间的“共同点”和比较的“工具”也就在所难免,他将文学和其它艺术的比较研究贬抑为“外部研究”也就自然而然。

从历史上看,关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界定毫无疑问是一个共识,无论后人或国人如何变幻文学的定义或将其意识形态化,都没能彻底颠覆这一朴素的表达,即使那些坚持文学意识形态本质论的学者也很难丢弃这张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大凡将语言作为文学之本体存在的文学研究,都在文论史上留下了货真价实的遗产;反之,仅仅将文学作为非文学的言说工具,大多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而远离文学而去。但是,将语言作为文学的本体存在不等于将其作为文学的全部,作家、读者、社会、心理等都有可能对文学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进而浸入文学文本并改变着文学的本体存在,恰如阿布拉姆斯所精心勾画的“艺术批评坐标系”,②就比较客观地展示了文学的语言文本(作品)和其外部因素的多维联系。如果说被“新批评”绝对化了的语言本体论在20世纪上半叶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相对浪漫主义批评而言),那么,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等众多“外部”因素对文学媒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韦勒克的文学观已经远远不能解释当下的文学现实。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体制”理论就是对阿布拉姆斯“坐标系”的进一步扩展,“艺术”成了那些足以代表艺术世界的权威赋予待认定对象的一套“观念”,所谓“作品”已经延展到它的全部外在语境及其“相关性”,包括文学的“观念”在内。尽管这类“先锋”理论主要是针对“先锋艺术”的,但却有着广泛的普适性,说明“文学”已经不仅仅被作为“作品”,同时也被作为“观念”、“体制”、“活动”等复杂外因而被认定,新批评的

①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一章》,《诗学/诗艺》(合订本),第6页,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②阿布拉姆斯:《镜与灯》,第1-4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北京。需要说明的是,他的这一“坐标系”也忽略了文学和其它艺术之间的关系,缺憾是明显的。

“语言文本唯一论”也就失去了当年的现实性及其存在的理由。①如果走出韦勒克和新批评的怪圈,我们就会发现,将文学和其它艺术进行比较的“共同点”和“工具”并非不存在,这当然不是韦氏所要寻找的用以划分艺术类型的“媒介”,而是存在于作家、读者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统觉”。②“统觉”存在于作家和读者的头脑中,属于“观念”,但其存在本身又是“媒介”的映射物,是审美主体面对“白纸黑字”并由它唤起的统觉联想,也是一种“虚拟的空间”。不同的媒介决定了不同的艺术种类,它们在物理世界的置换几无可能;但是,却能通过联想和“统觉”实现互文共享,从而使不同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

廓清了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谈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即被文化研究所反复论及的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文化研究较早、较集中提出这一问题是其学术敏感的表现,但是仅仅停留在大而化之的层面难免空泛,更难在语言和图像关系的技术层面提出任何建设性的理论并解决具体问题。于是,如何将这一问题从文化研究的“宏大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文学理论”,应当是将这一研究继续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文学理论尚未涉及这一问题,而是说关于这一问题的阐发远未触及文学和图像关系的根本,宏观的、情绪性的和表态性的论述仍然是这一话题的主流,学理层面的深度阐发仍然显得相当薄弱,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学术调查。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尽管是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调查还应该首先从历史出发,即在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史中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只有这样,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才有可能是一个真问题,才有探讨的价值并具备充分的学术资源。

二、“语-图”关系史及其诸问题

既然我们坚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观念,那么,关于文学和图像的关①包括新批评在内的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本体论”毫无疑问有着不可抹杀的进步意义,无论是相

对此前的浪漫主义而言,还是相对社会批评和心理批评而言,他们在文本细读和语言形式方面的精雕细刻至今令人惊叹不已。此略。

②“统觉”和“通感”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后者来自心理学,指视、听、触、嗅等各种感觉的相通性,钱钟书等学者已有专题论述。本文所使用的“统觉”取自康德所赋予的意义,特指将知觉、想象和概念进行综合统一的主体意识,从而使杂乱的感性经验得以认识成为可能。笔者将另有专论阐发审美活动中的“统觉”问题,此略。

系研究,就应当定位在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即“语-图”关系问题。关于它的学术调查,也应始终将“语言”作为基本参照。因此,我们有必要回溯语言的历史发展,通过语言史(主要是汉语史)的视角考察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史。

相传黄帝史官仓颉始创汉字,造字时出现了“天雨栗,鬼夜哭”的奇观,足见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变,此前只能“结绳记事”的局限得以改变。因此,我国历有“敬天惜字”的传统,焚烧字纸居然成了一种礼仪,说明文字早已被人赋予了非常神圣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性质。因此,文字的出现也应当是“语-图”关系史的里程碑。

文字出现的里程碑意义就在于以此为界语言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即“口传语言”和“文本语言”的区分;①文学也因此有了“口传文学”和“文本文学”的不同。那么,口语时代的口传文学是怎样的呢?鲁迅曾有这样的描述: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浸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踊跃吟叹,时越侪辈,

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②

应当说,包括鲁迅在内的其他先贤,关于这一问题的描绘多为推测,很难完全真实地再现当时的面貌,因为口语时代并没有语言的文字记载,“结绳记事”只能应付最简单的记忆。相对而言,我们却可以通过当时的图像略窥一二。

口语时代的图像即原始社会留存下来的原始图像。就现有的考古学成果来看,原始图像包括人体装饰、陶器纹饰、史前雕塑和原始岩画等,题材涉及自然和社会、天文和地理、狩猎和农事、祭祀和礼仪、生殖和战争。它们和语言的关系明显地表现为“以图言说”的特点,即用图像表达人类的所见所闻、所知所行、所想所信。也就是说,图像应当是原始先民的最主要的语言符号(并非所谓“结绳记事”)。这就是“语-图”关系在口语时代的基本体态——“语图一体”。例如原始岩画,就是一种典型的原始语言,是原始先人以图像表达他们的认知和信仰的语言符号。

①“文本”(text)的词源学意义是“编织物”,一般意义指显性的、书面的语言文本,但在具体使用中已被泛化为任何释义或分析的对象,诸如“社会文本”、“文化文本”、“意识形态文本”等。本研究仍然使用其原初本义,仅指相对“口语”而言的“书面语言”,即所谓“白纸黑字”。

②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9卷,第34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1979年发现的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被认为是3-5千年前活动在沿海一带的东夷部族的作品,刻画其上的人面像、天象图和动植物(农作物),以及它们的空间布局和联结线条等,就可以使我们轻易地从中解读出东夷部族关于“天·地·人”及其三者关系的观念。由于包括原始岩画在内的原始图像不讲究透视和比例,是原始人内心意念的直观的线条书写,其中有些符号很可能就演化为后来的象形文字,因此,将其作为汉字的来源之一也是合乎逻辑的猜测。如果这一猜测是可信的话,那么,这当是对于“以图言说”的最好说明——在文字发明之前的口语时代,原始人主要是以图像符号表达他们对于世界的指认和自己的宗教信仰,描述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换言之,原始图像实则是一种原始语言,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发现的关于原始社会最真切的记录。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从“口语时代”进入“文本时代”,“以字言说”取代了此前的“以图言说”。文字符号的抽象性为语言表达展开了无限自由的空间,它的能指和所指的准确对应更使图像符号望尘莫及。于是,文字书写自然成了语言记忆和非口语言说的基本形式。这时,图像作为语言符号的记忆和叙述功能尽管没有消逝,但是,它只能降格为文本语言的“副本”而存在。于是,“语图分体”也就成了“文本时代”语图关系的基本体态,并必然表现为图像对于语言的模仿。例如目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的许多汉画像,就其内容而言,绝大部分都是对既往文献(经史子集)的模仿或演绎;也就是说,其中涉及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记述、民间信仰和文学作品等,大多已有文本语言的现成品,鲜有图像本身的独创和新语。①至于六朝和隋唐时代的佛教美术,更是严格的佛经文本的图像化,恕不赘述。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此间也有语言对于图像的模仿,例如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就是因为它对殿内壁画的摹写而闻名于世,生动再现了宫观艺术的奢靡和华美。当然,单就这些被摹写的壁画题材而言,其中很多内容也已经被不同的语言文本记载过了,仍然属于图像对于语言的模仿。如果暂且不论究竟谁是最早的原本和后来仿本,那么,将这一时期的“语-图”关系定义为二者的互相模仿比较恰当。这就是文本时代“语-图”关系的基本特点——以“图像

①张道一著《汉画故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初版),将汉画分为“人事故事”、“神话故事”和“祥瑞故事”,涉及中国的历史、神话和民间信仰三个方面,基本上全是可以溯源到既往典籍中的文字记载,是汉画模仿语言的很好例证。

模仿语言”为主导的“语图互仿”。

“文本时代”的“语-图”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汉语言文学史和美术史关系的视阈中继续考察,那么就可以看到另一个惊人的变化,那就是宋元之后,以纸张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标志的“后文本时代”的到来。①“后文本时代”是“近代汉语”的肇端,也是文人画繁盛的时代,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语图合体”和“语图互文”的开始。②

如果说从文字发明到中古汉语之前的语图关系是“语图分体”的话,那么,近代汉语以来的语图关系则呈现“合体”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文人画兴盛之后的“题画诗”和“诗意画”,以及小说戏曲插图和连环画的大量涌现。“题画诗”和“诗意画”属于“诗画合体”,小说戏曲插图和连环画则是“文画合体”,都是将语言和图像书写在同一个文本上,即“语图互文”体,二者在同一个界面上共时呈现,相互映衬,语图交错。

“语图合体”是中国画从写实走向写意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由于写意画的叙事功能大大弱化,虚拟和玄想成为它的审美倾向,也就必然求助于语言表达③;另一方面,文本文学历经图像艺术的长期熏染,也受其色彩、笔法、构图和意象等审美元素的启发和影响,在语言文本中展现绘画的效果也成了中国诗文的审美需要,即追求所谓“诗中有画”的文学时尚。于是,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彼此需要、相互吸吮,“语图合体”的历史体态自然生成。相对“文本时代”的“语图分体”及其“语图互仿”而言,宋元之后的“语图合体”及其“语图互文”,

①为了与文字出现之前的“前文本”、文字出现之后的“文本”相对而言,我们在此姑且使用“后文本”这一概念,并同以当今的电子文本为代表的“超文本”相区别。“前文本”、“文本”、“后文本”和“超文本”的主要区别是语言的交流媒介不同,即声音交流、文本交流、纸印文本交流和电子文本交流。

②纸张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公认的史实,这是我们从语言的交流媒介出发为语言划分历史形态的主要依据。至于“近代汉语”以及汉语史的分期,却是一个难以断定的问题,多有争论。其中,将晚唐作为“中古汉语”的下限、宋代作为“近代汉语”的上限,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汉语史的分期当然有许多理由,主要是指语法和词汇的变化,也就是汉语文本内部的变化;另一方面,交流媒介的变化也应是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但是汉语史界从不涉及这一问题。就此而言,将宋代之后的“近代汉语”称为“后文本时代”也是可以的。这就涉及到文本内部的变化在哪些方面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决定了它和图像的不同关系,诸如“一体”、“分体”与“合体”,“以图言说”、“图语互仿”和“语图互文”等。特别是宋代之后汉语的“近代转型”,是否引发了它和图像关系的变化,即由“分体”过渡到“合体”,由“互仿”演化为“互文”?按说应在情理之中,但是,无论语言学界还是文学理论界同样也未涉及过这一问题,所以我们不敢轻易妄言,在此只能假定汉语文本在宋代之后的转型是存在的,从而影响到它和图像的关系。这只是一个朦胧而大胆的猜想,容待日后细究。

③“以图言说”说明绘画本身就具有叙事功能,但在写意画兴盛之后,中国绘画的叙述功能被大大弱化。“弱化”不等于“消失”,而是从“庙堂”转向了“民间”,民间美术担当起了图像叙事的主要功能。这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特点,但是并不代表中国美术史和绘画史的主流。

由于是在同一个文本界面上相互映衬,也就收紧了语言和图像的空间距离,从而使二者的联系更加密切,甚或密不可分,直至融为一体。

尽管上述学术调查是非常粗略的,但是,语言和图像关系的大体轮廓已经基本显现,这就是我们以语言交流的媒介为参照所作出的区分:1、文字出现之前的口传时代,“语-图”关系的体态表现为“语图一体”,“以图言说”是其主要特点;2、文字出现之后的文本时代,“语-图”关系的体态表现为“语图分体”,“语图互仿”是其主要特点;3、宋元之后的纸印文本时代,“语-图”关系的体态表现为“语图合体”,“语图互文”是其主要特点。现以下图总括这一关系史的大致轮廓:①

“语-图”关系史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语图一体”、“语图分体”还是“语图合体”,都是关于语图关系的静态分析;如果将它们纳入“表演”等动态场景,二者的关系恐怕应当另论,例如莱辛的“顷间”理论就很难适用,此文暂不涉及。另外,就“语图分体”和“语图合体”而言,我们同样只是将其作为两种静态类型,尚未涉及语言和图像在“超文本时代”的体态怎样,同样不能在此论及。②总之,尽管我们不能在此描述语图关系的全部和细部,但是,仅从以上最简单的历史回溯,已足以引发我们很多思考,至少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文学和图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语言和图像的关系,自有其分分合合的客观规律,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鉴于当下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一切简单的价值判断和情绪性表达都是徒劳的,个人的、主观的好恶不会改变任何历史和现实。因此,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的学理分析,包括作品层

①关于语言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我和我的研究生李彦锋同学有过多次讨论。其中,关于语图关系史的分期,就是我们共同讨论过程中形成的观点。现在,他已决定以此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非常详细的阐发,恕本文从略。

②所谓“超文本”,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文本,例如“网络文学”。关于这一问题,可参见赵宪章《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面的细读和技术分析,止于空泛的“宏论”和轻率的“表态”无济于事。

2、语言和图像是人类符号的两翼,同源共存,对立统一,缺一不可。从历史上看,文字出现之后,二者关系表现为越来越紧密的趋向;而所谓“表演”,更是二者“紧密接触”的高级形态。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模仿及其“互文关系”当是这一研究的重心,而所谓“语图高低”论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语言和图像对于人类而言,无所谓谁“高”谁“低”,因此也是一个不可能讨论清楚的问题;即使言之凿凿,貌似说出什么名堂,也没有什么学理意义;就像当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一样,关于它们谁高谁低的论争只能白费口舌,浪费精力。

3、单就文本文学之后的历史来看,图像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它的传播作用。①例如明代,特别是万历、崇祯年间,被郑振铎称为版画艺术“光芒万丈”的时代②,图像艺术的繁荣就极大地推动了小说戏曲等文学的民间传播。晚清以来的近现代文学也是如此,图像艺术在文学的“大众化”进程中毫无疑问是一股强大的助推力量,从而也应当是所谓“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重要因素,可惜我们还没有从这一角度讨论过这一话题。③如果从这一角度思考这一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不仅是社会、历史、语言和西学东渐等方面,包括图像文化在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启蒙意识生成的重要因素。我们这样说不仅指“鸳鸯蝴蝶”派之类的“俗文学”,恰恰相反,主要是指以鲁迅为代表的伟大作家,他们的“现代转型”同样深受图像文化的助推和影响。

4、在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史上,大凡被二者反复书写或描绘的题材,多为人类精神的“原型”。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故事,无论是《圣经》叙事还是中国的经史子集,无论是西方的莎乐美还是中国的王昭君、蔡文姬等,之所以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反复出现,被文学和图像艺术反复书写或描绘,就在于其本身蕴涵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萦绕着某种足以使整个民族难以忘情的心结。因此,研究

①佛教图像对于佛经义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意义重大,已经人所共知,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所以在此不论。

②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自序》,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选《郑振铎集》,第4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北京。

③陈平原教授近年来编撰了两本关于图像文化的著作:一是《看图说书》(三联书店2003年版),一是《图像晚清》(与夏晓虹合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说明我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图像问题,可惜其中较少涉及文学和图像的关系,更没有涉及图像文化在所谓“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

这些原型在语言和图像之间被长期复写、互仿和演绎的规律,探讨其中可变和不变的东西,当是“语-图”关系研究的典型个案。

5、如前所述,文学和图像关系的核心是语言和图像的关系,而语言和图像关系的核心就应当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因为,语象和图像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的“细胞”,是二者可能实现“统觉共享”的主要基因;因此,只有在这样的层面,而不是在其它层面,更不是在“大而化之”的层面,才能最终发现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得以“共享”的内在规律。换言之,所谓文学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实则是语言文本和图像艺术之间“语象”和“物像”的相互唤起、相互联想和相互模仿。它们既是文学和其它艺术之间的“共同点”,也是我们对文学和图像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平台和“工具”。离开这一关键,所有关于“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表述都很难解决具体而实在的学理问题。

现在,我们就以鲁迅为例,对语象和图像的关系问题做一简要阐发。

三、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

鲁迅小说非常注重语言的色彩描绘,这一特点已被学界所认识。我们不妨摘录一段他在《补天》里的场景描写略作分析: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

这段场景描写一共52个字,和色彩相关或者可能使人联想到色彩的句段有“血红的云彩”、“光芒四射的太阳”、“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合计34个字,超过总字数的65%。也就是说,鲁迅的这一场景

描写,主要不是描写场景的空间

..;与其说这是用“语言”

..,而是描写场景的色彩

去表述,不如说是用“画笔”去涂抹,可谓浓笔重彩,畅酣淋漓、光艳刺目!说明鲁迅对于色彩的敏感和倚重。

但是,语言描绘的色彩并非物理世界的色彩,而是通过语言描述唤起了色彩的联想,是诉诸想象中的色彩,即文学的“语象”色彩。这段语言书写之所以能够引发“光艳刺目”的视觉效果,关键在于色彩语词的强烈对比,诸如“血红”和“金黄”、“铁黑”和“月白”等。为了能使对比的效果更加强烈,鲁迅尽可能

地制造语词的陌生化,例如将云彩说成“血红”,将太阳喻为“金球”,并被“荒古的熔岩”所包裹,等等。不仅如此,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鲁迅甚至不惜违背常识,将(铁)“黑”和(月)“白”两个相反的意象叠加在一起,还将(热的)太阳和(冷的)月亮同时并置在一个画面,显然是有意为之。那么,这种强烈的对比是一种怎样的隐喻,或者说它的象征意味是什么呢?

细读《补天》全文可知,完全相同的这一场景描写先后出现过两次。最先出现在小说的开篇,即女娲惊梦之后和造人之前;第二次出现在女娲造人和补天成功但却疲惫致死之后。如果将前者看作女娲在“开幕前”的“闪亮登场”,那么,第二次复现则是她“谢幕后”的灿烂辉煌。无论是初现还是复现,这一场景全是大自然的造化,并非女娲的自我张扬。与这一自然造化两次复现相对应的是被置放其间的女娲故事,即其“捏泥造人”和“炼石补天”的剧情,同样是出自女娲的天性和本能——不是她有意为之,她也没有去想这样做的后果,更谈不上要实现什么“远大理想”或者完成“丰功伟业”,以便“后世留名”等等,一切都是无意识的行为。①相反,她在无意识中所创造的众生和尘世,却是一个噪杂、龌龊、伪饰和争权夺利的世界。这就是《补天》所设置的两组对比:自然和人事、本能和伪饰。可见,《补天》的场景描写就是要刻意制造“对比”效果,不仅通过所叙之事,而且还通过语象的色彩对比——“血红”和“金黄”、“铁黑”和“月白”的强烈对比,直接映衬并隐喻女娲和众生的对比:纯粹和“庸俗”、伟大和“油滑”,②从而使叙事和描写相得益彰、故事和环境协调一致。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在“血红”和“金黄”、“铁黑”和“月白”这两组对比中,“黑白对比”当是其中的主色调,“红黄对比”服从于“黑白对比”。因为,那个“血红的云彩里”的“太阳”好像“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所造成的语象色彩和心理效果,仍然是“白光”(光芒的太阳)被“黑洞”(荒古的熔岩)所包裹,从而融入“铁黑”和“月白”的直接对比。这样,我们不仅可能从“血红”和“金黄”的组合中联想到西方的油画,更可能从“黑”和“白”的色调中联想到中国画——但不是以写意著称的中国水墨画,而是在中国有着悠久

①鲁迅自谓《补天》(原名《不周山》)这篇小说“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第3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茀罗特”即弗洛伊德。

②“庸俗”和“油滑”是鲁迅在谈到《补天》创作时的自嘲,以此表示对当时批评界的不满。见《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第341-3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历史的以写实见长的版画,强烈的黑白对比恰恰是版画的基本色调。

如果我们将视野进一步展开,通观鲁迅的全部小说,那么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黑白对比其实是整个鲁迅小说语象的基本色调。《狂人日记》中“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以及“很好的月光”和“全没月光”。《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故乡》中的“深冬”,天气“阴晦”,“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社戏》中的“白篷船”行使在月色朦胧的水气里,“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祝福》中鲁镇的“新年气象”则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在酒楼上》的“深冬雪后……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花,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

不仅仅场景描写,还包括人物肖像、故事细节和主题意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始终贯穿着黑白对比的主色调。阿Q、祥林嫂和《示众》里的“白背心”;秦益堂(《兄弟》)和万瑶圃(《告老夫子》)的“花白胡子”;魏连殳(《孤独者》)和吕纬甫(《在酒楼上》)蓬松的须发、浓黑的眉毛和苍白的长方脸。还有《药》中的“黑乌鸦”,《明天》中“黑沉沉的灯光”,《奔月》中的黑色火。《狂人日记》共13则,其中7则注明了“晚上”、“全没月光”、“黑漆漆,不知是日是夜”、“黑沉沉”、“太阳也不出”等。阿Q向吴妈求爱、被抓,丁举人向赵家转移财物、赵家被抢都是在晚上。《长明灯》里的“疯子”在暮色中被关进黑暗、寂静的社庙。祥林嫂死在除夕夜。涓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下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发现那生路像一条“灰白的长蛇”游弋不定,最终“消失在黑暗里”。……诸如此类,以及萦绕鲁迅小说始终的主题意象“铁屋子”等,毫无疑问是鲁迅所精心书写的黑白语象,和黑白交错的版画图像何等相似乃尔!

据统计,在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使用描述性色彩词的地方有526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白色系29.7%,黑色系21.5%,红色系15.9%,黄色系9.9% ,青色系8.2%,绿色系5.5%,蓝色系4.4%,

紫色系2.5%,拼色系1.5%,透明系1.1%。①这一数据进一步证明鲁迅小说语象的色彩偏好主要是黑白交错,和版画艺术的色调完全吻合。也就是说,小说语象和版画图像的统觉,在鲁迅这里实现了二者的“共享”。就此而言,将鲁迅小说的总体特点定义为“版画风格”也是恰当的。

当然,鲁迅的小说语象和版画图像之间的相似性,不仅表现在黑白色调方面,还可能表现在其它诸多方面,例如笔法的钢硬挺直,对于“力之美”的共同追求;构图的简练抽象,在结构布局方面的相似性;意象的诡异老辣,在陌生化效果方面的异质同构,等等,有待于我们日后进一步深入细究。我们在此只是为了说明:在鲁迅的小说中,文学语象和艺术图像之间确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毫无疑问和鲁迅的美术情结有关,特别是和他对于版画艺术的偏好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鲁迅首先是一个文学家,但对绘画艺术却情有独钟。他自幼嗜画,不是一般地“喜欢”,而是“痴迷”。这方面的材料在知堂、许寿裳等人的回忆著述中多有涉及,他人和后学的评述也已很多。特别是他“弃医从文”之后,这方面的兴趣有增无减。尽管他几乎没有创作过绘画作品(只有很少几幅),但是对于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评论、译介、组织和推广,毫无疑问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这样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文学家能像鲁迅那样同时赢得美术界的巨大声誉,甚至被誉为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精神领袖。这就是鲁迅的文学语象深受图像艺术浸染的重要旁证。

纵观鲁迅的全部美术活动,尽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有一点应当是公认的,那就是在所有的美术和绘画品类中,版画是他的最爱。从《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的童年记忆②,到晚年在病榻上弥留之际对苏联木刻的反复品赏③;从对陈老莲等中国古代版画的好感,到对陶元庆、孙福熙等现代版画家的褒扬;从对比亚兹莱、柯勒惠支、蕗谷虹儿和新俄版画的译介,到身体力行组织版画展览和讲习班;从对中外文学插图资料的搜集整理,到为自己的文集和期刊设计封面和插图……。毫无疑问,版画是鲁迅最为倾情的艺术。个中真委是显而易见的,

①金玲:《鲁迅小说色彩与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9期。

②鲁迅:《狗·猫·鼠》,《鲁迅全集》,第2卷,第2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③据肖红回忆,鲁迅先生在病中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肖红文集》,第3卷,第29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合肥。)这张“小画”就是在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在其背面用铅笔写上以下文字的那幅画,是“鲁迅病中收到苏联木刻家寄来,非常喜爱,为病中浏览珍品”。许广平还将这幅小画装入封套保存,又在封套上写明“鲁迅寄中国宣纸给苏木刻家,木刻家以之印成木刻,寄给鲁迅留念,鲁迅在病中常浏览的。”

那就是版画的黑白逻辑所隐喻的是非分明和批判精神,和鲁迅的语言叙事和文学理想一脉相承。只有这样一种解释,只能有这样的解释。

鲁迅的小说语象和艺术图像之间的统觉共享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得以证实,那就是鲁迅特别注重自己的文集、译著、编著与刊物等书刊的插图和封面设计,有时还亲自为之,这在当时可谓引领风气之先。早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他就曾为自己编写的讲义亲手绘图。《坟》的扉页装饰图就出自鲁迅之手,还有《朝花夕拾》后记中的“活无常”插图(题名《哪怕你,铜墙铁壁!》),以及《中国小说史略》、《热风》、《华盖集》、《呐喊》、《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两地书》、《鲁迅杂感选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文集的封面,都是鲁迅亲自设计。鲁迅注重对自己的文集、译著和期刊的图像装饰,说明在他的心目中,已将语言表达和图像展示看作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二者的相互映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鲁迅的文学语象和图像的密切关联,更可以从旁人和后人对其作品的大量改编、摹写和图绘中得到更多的证实。这种热情之所以一直延续到今天,更能说明鲁迅的文学语象和艺术图像的密切关联,其间必有许多我们尚未认识的语图规律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对于语图关系的历史回溯,还是以鲁迅为例探讨文学语象和艺术图像的统觉共享,本文的论述都是十分粗略和相当简要的,并未详细展开。包括鲁迅的小说语象及其版画风格问题,也只是在色调方面的一致性略作分析,没能就笔法、构图、意象等其它方面的统觉共享进一步展开,更没能就统觉共享本身的规律做些探讨,仅仅是“举例说明”而已,说明在文学和图像关系的研究中尚有许多未知应当去关注。也就是说,本文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并详尽探讨。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坚信本文所涉及的这些问题,对于研究文学和图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命题。例如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是否主要表现为色调、笔法、构图和意象这四个方面?或者说表现在鲁迅身上的统觉共享是否具有普遍性?等等,就有待于我们做出进一步的论证和探讨。

但愿本文所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学界的注意和兴趣,但愿这些问题能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阐发、所探讨,但愿由此引发学界提出更多和更有意义的“语-图”关系命题,但愿那些情绪性的诉说和表态式的判断远离我们的学术话语。

2009年8月28日定稿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A 经验符号 B 非形式化 C 实践活动 D 逻辑和推理 2、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A目标 B 内容 C 学具 D 环境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所分的四个领域分别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 A 解决问题B符号感 C 推理能力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划分的两类分别是“接受学习”和()。 A 发现学习 B 知识学习 C 技能学习 D 问题解决学习 5、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 A 接受知识的过程 B 数学活动的过程 C 传递数的过程 D 解题训练的过程 6、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 A 准备原则 B 活动原则 C 个别适应的原则 D 需要原则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A 导向价值 B 甄别价值 C 反馈价值 D 诊断价值 8、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 A 定义 B 抽象 C 符号 D 外延 9、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几何学习内容与原来相比增加了()。 A 对称与平行 B 面积与体积 C 图形与变换 D 实验与证明 10、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 A 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 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D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二、填空题 1、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以及等三类。 2、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反思评价等。 3、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等。 4、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及等。 三、判断题 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2、“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4、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四、简答题 1、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2、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3、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五、论述题 1、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异同

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异同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结构上讲,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结构为架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文字就不同了,文字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图像是由符号发展而来的,例如在原始时会人类为了方便发明了简单的记事符号,有些符号主要体现事物的突出特征,后来由符号逐渐向图像过渡,体现事物特征愈加明显,到后来发展成为绘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可以用图像来表现事物的所有外部特征、文字、语言甚至可以记录时间发展状态。 语言文字与图像有很多相同之处。首先,它们都是社会的产物。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学会了使用交流工具,语言就是早期的交流工具,后来逐渐出现了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伴生物而图像是人类文明达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因此三者都具有社会性。其次语言、文字、图像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作为交际工具它都具有特有的意义,能够完成信息的空间传递。从起源上来说二者也有很深的渊源,早期的文字就既是文字又是图像,例如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因此最初的语言文字和图像其实是一体的,到都来为了运用更加方便图像才独立出来。 虽然语言文字和图像有着共同的起源,但由于各自的分工和完善使

得二者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语言文字具有时效性由于使用起来更方便,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普遍,而图像的展现将就必须借助特定的空间载体,因此并不是很普遍。语言文字可以描述一些内在的事物例如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等,它没有办法完整地描述时间状态下的事物状态。而图像可以完整地描述一个时间过程甚至再现,但图像只能描述外在的形象特征,如果要领略要表达的意思,则需要经过思维活动的再次加工,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因此在这个再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偏差,这个偏差是比直接从语言文字中去领略大得多的。

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数学教研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福建数学工作者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计量分析——基于20082012年中国知网和维普资讯网的数据. 《数学教育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许如意.陈清华. [2].试论新时期中学数学教研心得. 《未来英才》.2015年19期.许春英. [3].关于发布《中学数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地(市)、县(区)级,试行稿)》的通知.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年9期. [4].西藏中学数学教研教改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学导报》.2014年20期.旦增卓玛. [5].在行动中摄取在反思中凝练——例谈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撰写.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年5期.马林. [6].关于开展重庆市优秀中学数学教研论文评选的通知. 《数学教学通讯》.2014年33期.重庆教学学会. [7].关于开展重庆市优秀中学数学教研论文评选的通知. 《数学教学通讯》.2014年31期.重庆教学学会. [8].关于发布《中学数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地(市)、县(区)级,试行稿)》的通知.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年10期. [9].谈谈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写作.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0年6期.任念兵.罗建宇. [10].漫谈中学数学教研与教学兼谈数学教研论文的写作.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1年5期.高慧明. 二、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新课改下效能型教研组的构建——来自东莞长安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的行动研究. 作者:余灿立.教育管理华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论数学教育及其研究》 摘要:数学教育学是以数学的课程论,数学论与学习论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理论学科。本文探讨了数学科学的作 用和研究对象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在国际、国内的教育领域内,数学教育始终是最活跃的一个学科。数学组织林立、专业会议频繁,各种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研 究队伍不断扩大,其中不仅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教育工 作者,还包括其他专业,如心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真 可谓一派兴旺的景象。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下面三点: 1、数学科学的作用。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由于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语言,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 要借助于它来模拟、研究和预测,因此,数学不仅它的内容、意义 和方法,而且它的思维方式,对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 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都有极大的作用。既然数学如此重要,那 就有一个如何使人们更快、更好地学好数学的问题,这就是数学教 育的问题。 2、数学学科的作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里,数学是一种工具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2)具有数学特 点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对于学生的劳动和职业培训是必要的;(3)数 学对个性、道德品质的形成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3、数学的特点.数学除了上面说到的具有广泛用性以外,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而后两个特点反正映着人们 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特别是数学的形式化和简练给研究思维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具体模型,这正吸引者心理学者,特别是研究思维

的人员把数学作为特别感兴趣的对象的理由之一.而数学的这种条理性,也常常吸引着研究计算机软件的人的兴趣。 这样就形成了从多种角度去研究数学教育的局面: 一、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 现在中国通行门提出,要建立中国是的数学教育.但现在要问数 学教育学是什么?或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美国的 TomKieren在一篇题为《数学教育研究—三角形》的文章里,对数 学教育的研究作了形象的比喻和描述,他把西德的H,Bauersfeld 在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上描述的数学教育的三个研究对象:课程、教学、学习比作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对应于三种人:课程设计者、教师、学生。数学教育学有三个研究方面,这就是课程论、教 学论、学习论。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很难独立地进行研究, 他们的关系就相当于三角形的边,研究一个顶点对其他两个顶点的 研究也会发挥作用。 从拓扑观点看,三角形应有内部和外部。有关备课、教学和分析课堂活动的研究,以及教学实验和定向的现象观察,都属于数学教 育研究三角形的“内部”。数学、心理学、哲学、技术手段、符合 和语言等,都属于数学教育研究三角形的“外部”。 由这段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课程论、教 学论、学习论。 (2)三论是以实践经验为背景的,而且研究结果会直接,间接的 提高,丰富这些经验。这说明数学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 科学。而且数学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数学的质量。 (3)数学教育学是涉及到数学、哲学、心理学、技术手段、逻辑 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4)它的研究手段可以通过备课、数学和分析课堂活动。实验, 定向观察,这就证明要结合实际来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文学与美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蚊子还没出现的远古时期,人们就使用岩画的方式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有个共同的主题,即维纳斯的形象。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与《春》,英国诗人斯宾塞笔下的《爱情小诗》与《祝婚曲》,都通过维纳斯这神圣与世俗之爱的爱神与美神的象征表达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思想。可见二者具有相通性。即使美术与文学已经发展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文学中的美术感”“绘画文学”等说法。 一、含义 (一) 美术的含义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是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它还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美术”这一名词

始见于欧洲17 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 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它的划分有很多种,一般的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现在有些学者把书法、摄影等归纳入这个门类。其理念就是: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美术是艺术门类之一,即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头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二) 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承载语言的图形或符号,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12302456.html,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一般科技期刊作者的类型及与其相处策略——以中学数学教学类期刊为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期.万家练. [2].关于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 《数学教育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4期.许兴业.胡展航. [3].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5期.柳成行. [4].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分析. 《科学导报》.2016年1期.朱剑平. [5].浅谈激励机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24期.江超. [6].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有效培养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年z1期.陈海荣. [7].中学数学教学新探索——合作与互动. 《学周刊》.2015年31期.晏婷婷. [8].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亚太教育》.2015年32期.王小芳. [9].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美. 《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29期.姚盛贵.黄琼.马百万.黄薪达. [10].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教育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3期.傅海伦. 二、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国外主要数学教育期刊

国外主要数学教育期刊 1.《数学教育研究》(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荷兰)ISSN 0013 0013—1954,季刊,1968年创刊,D.雷伊代尔出版公司出版,克吕韦尔学术出版集团销售中心发行。刊载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教学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论文、述评报告、书评以及IMO消息、试题。是国际性的刊物,主要用英文发表。 2.《数学教育》(L′Enseignement Mathematique)(瑞士),510LG004。ISSN 0013—8584,季刊,1899年创刊,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机关刊物,日内瓦大学数学研究所出版、发行。刊载数学教学研究文章,供大学数学系师生阅读的文章以及新书介绍等。用英、法或德文发表。 3.《数学杂志》(Mathematical Gazette)(英国),ISSN 0025—5572,季刊,1894年创刊,英国数学协会出版、发行。主要刊载初等、中等数学知识及教学法方面的文章与简讯。4.《数学杂志》(Mathematics Magazine)(美国),512B6001.ISSN 0025—570X,年出5期,1926年创刊,美国数学会编辑出版。刊载有关大学、中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文章,兼登简讯和书评。 5.《国际科技中的数学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 nce and Technology)(英国),510C0058.ISSN 0020—739X,双月刊,1970年创刊,泰勒和费朗西斯(Taylor and Francis)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刊载数学教育理论文章、书评、经验介绍与有关会议报道等。 6.《结构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ructural Learning)(英国),ISSN 0022—4774,季刊,1 970年创刊,戈登和布里奇(Gordon and Breach)科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刊载研究数学概念与学习过程方面的理论、模型、语言、逻辑等复杂结构研究的文章。 7.《学校数学》(Mathematics in School)(英国),512C0052.ISSN 0306—7259,年出5期,1971年创刊,朗曼集团(Longman Group)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主要介绍数学教科书、教学法、趣味数学和数学词汇等,是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参考刊物。 8.《数学教学》(Mathematics Teaching)(英国),512C0053.ISSN 0025—5785,季刊,195 6年创刊,英国数学教师协会出版、发行。主要刊载讨论中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文章,介绍数学教具、教学设备等。 9.《数学教学及其应用》(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英国),ISSN 0268—3679,季刊,1982年创刊,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刊载中等和高等学校数学教学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南京大学赵宪章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怀。 主题词:文学图像语言语象 一、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是当下学界十分关切的问题,也是学术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早已被翻炒得炙手可热。但是,统观有关论述,无非是“狼来了”之类的老调,情绪性的表达多于学理探讨;即使持肯定意见或不以为然者,大多也停留在表态式的价值判断,鲜有学理层面的深度阐发。究其原因,没有对研究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展开先验反思是其重要方面。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提出和探讨学术问题的习惯——尽管康德关于“认识之可能”的追问已为学界所熟知,但是一旦进入自己的语境仍然我行我素,学术提问的自我置疑规则并未普遍践行。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是否属于一个“真问题”,是否可能进入我们的学术话语,并非全由这一问题的现实紧迫性所决定,也不是因为前人多有涉及便不言自明,而是学理逻辑使然。对于这一问题的历史反省将有助于明确我们在当下的言说立场和可靠的逻辑起点。而对于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明确表示否定意见的当属美籍学者雷纳·韦勒克。 韦勒克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自从他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于1984年译为中文之后,这种划分曾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激起不少批评。批评意见认为,文学的所谓“内部”和“外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机械地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割裂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性。这种批评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批评的背后却可能另有隐情,

数学文献综述

高中数学不等式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不等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由于以往研究更多地侧重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证明,通过建立不等观念和抽象不等模型,体会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等教学目标,更显得对高中“不等式”进行教学研究的必要。因此,探究不等式教学策略,为髙中不等式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策略 1. 引言 关于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的研究 一不等式的性质、求解和证明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求解和证明历来是不等式知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很多中学老师围绕着这一主题作出了方法上的经验总结。如:张志略通过代换法、函数法、图象法、估值法、利用几何意义法、充充分必要条件法介绍了不等式的几种非常规解法;吴传叶通过利用函数的定义域、绝对值的性质、函数的值域、函数图像、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例析了解不等式的几种策略;王礼丽介绍了绝对值不等式的几种解法:化归定义法、公式法、平方法、零点分段讨论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法等;刘明华结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不等式教学的要求,提出了图解法、零点分区间法、数轴标根法、单调性法、换元法、观察法等几种常用的解不等式的方法,试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品质;张蕴提出了证明不等式的几种方法:如构造法、分析与综合法、数学归纳法、放缩法(增减法)、换元法证不等式等;王喜春通过实例说明了不等式证明的4种常用技巧:如放缩的技巧、转换的技巧、化繁为简的技巧、利用辅助函数的技巧等。另外,还有诸如增量法、向量法、定积分法、导数法、向量法、反证法等方法证明不等式。 二不等式中数学思想的体现

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一、相关论文与著作研究 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王向远 平行研究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①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 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其中的类同研究模式被使用最多,但不少文章流于生硬比附,结论平庸。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流行的A与B两项式的平行比较,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同类的和相关的事项,不能在多个事项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有价值的结论也就无从得出。为此,在方平先生总结并提倡的A∶B→C的公式的启发下,提出了X1∶X2∶X3∶X4……→Y的新模式,主张突破A与B的两项比较,变A与B两极两项的比较为多极多项、平行交叉、上下贯通的比较。 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 季先生认为在他读过的文章来看,肤浅者居多。往往读了等于没读,毫无所获。作者勉强得出来的总论,也多是八股调,说了等于没说。然后举例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本长达数百页的专著,通过各种复杂方式论证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就是使它甜。 接着提到了比较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中为什么比较文学有了“危机”,因为比较语言学中所比较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一经揭开,豁然开朗。而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 3. 《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吕超 本文从破旧、立新、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范式。 美籍捷克裔学者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义。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究动机。韦勒克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之间人为的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是一门不受语言限制的科学;比较文学研究者则应当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努力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使文学文本成为研究的中心。 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两部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及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平行研究,可以对不同文学中的主题、文类、技巧、文学史等问题进行对照考察,还可以将文学与其他学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单纯地把不同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而在于该学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跨越性的视野和方法,这样就彰显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特质。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_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_赵宪章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 )))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 赵宪章 摘 要: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其互仿 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0,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 /逆势0。莱辛在其5拉奥孔6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0的语境中 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 言是/实指0符号,图像是/虚指0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0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0的。 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由是 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0的境况中,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有损自身,图像 仅仅充任了工具和载体,/图以载文0,使文学藉此得以自我放逐。 关键词:语言 图像 符号 模仿 作者赵宪章,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210093)。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中外文艺理论史上的传统话题。但是,有一种现象至今尚未受到普遍关注和充分阐释,那就是二者相互模仿的艺术效果问题:大凡先有诗而后有画,即模仿诗歌的绘画作品,例如/诗意画0,很多成了绘画史上的精品;反之,先有画而后有诗,即模仿绘画的 诗歌作品,例如/题画诗0,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则很难和前者在画史上的地位相匹配。 1即使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的题画诗(咏画诗)o也不能和其/纯诗0的艺术成就相提并论;反之,对于他们/诗意0的模仿反倒成就了不少绘画作品。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诗画互仿的/非对称性0态势,其中必定隐含着尚未被我们所认识的审美规律。 如果我们将视野进一步展开就会发现,这种非对称性态势不仅表现在诗画互仿之间,而且遍及整个文学史和艺术史。无论是先民的神话传说,还是见诸经史子集的经典故事,同时被文学和图像反复模写的例子难以计数,从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共同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模仿又是不对称的:大凡以语言文本为模仿对象的图像艺术,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概率非常之高,并有可能成为艺术史上的杰作;相反,那些先有图像、后被改编为语言文本的作品,则很难取得较高文学价值。这一非对称性态势,在汉赋和汉画、# 170#1 o/题画诗0之为/题画诗0,必有/画0的参照才能充分显现它的意义;题画诗一旦脱离画面,它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很难和诗史上的/纯诗0相提并论。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0当为题写在画面上的诗,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但在唐代之前的所谓/题画 诗0并非如此,诗和画大多各自分立,所以被后人称为/画赞0或/咏画诗0。由于/咏画诗0同样是先有画、后有诗,同样是诗歌对于绘画的模仿和咏赞,所以也被称为广义的题画诗。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doc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 一、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因此,在未来社会中,世界各国只有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新世纪,教育必须培养更具创造力和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人才,才能解决新世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面对新时代更多元的世界文化,也需要一种具有团队精神、愿意与他人合作、肯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人;他必须懂得和他人相处,他要独立自主而不随波逐流,他能察省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而加以发扬和克服;他会欣赏美的事物而有健康的身心;他还具备创造思维、批判反省以适应变迁的能力。因而他是一个能自律、自强而乐于进取的社会新人。这就是未来社会的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潮流下要求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显然,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无可争议的共识。而教育改革又当以课程改革为要,因为,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能否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之需要,提供学生最适切合理的学习内容,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世界主要教育先进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而综观各国课程发展,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尽一致,但强调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作法则相同。大体说来,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主要是: 1. 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韩国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法国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平行研究? 08汉教一班 20080510316 向采清 20080510299唐小琴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 法国、美国两大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的共同点是双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但落在实际研究中各自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在研究对象上,美国学派不局限于将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其实从上面的两点就可以看出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毕竟发展就是一种潜在的完善,因此我觉得可以这样说,美国平行研究应时而生,虽有缺点但是却是对法国影响研究的完善与拓展。 首先,比较两者还是离不开比较文学的大前提,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一它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二它是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这儿美国学者强调的是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而法国学者强调的是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并且将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第二点更是法国学者所激烈反对的,美国学者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大家知道比较文学既是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不管哪种方法研究基础都是求同,具体来说影响研究求的是同源性,即渊源的统一性;平行研究求的是类同性,即不同国家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 这样一来法国影响研究的缺点就暴露在了眼前: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候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潭;对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研究考察范围之外;忽略文学的审美价值。 其次,虽然美国学派也有自身的局限,陷入“一头雾水”,研究“泛文化”化,但是在破旧,立新,融合方面来看总会有略胜一筹的感觉。 破旧方面: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标志着美国学者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打出自己的旗帜。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第二卷发表《比较文学的概念》一文,着重指出:法国学派所倡导是仅仅注重文学的外部研究,排斥文学批评的方法不过是“拼凑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的几点思考 无论是盗版光碟,还是正版光碟;无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我们都能把它们归结于影视,而影视显然是科技孕育出的图像文化的一种,而且在当代颇具其代表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看了这个视频,我想到的更多是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的关系。而作为一个思想还不太成熟的学生,我体会更深的是科技对文学精神的深沉伤害,图像文化对文学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冲击。 文学与科技 首先文学从属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意识似乎更多地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即便考虑到社会意识的滞后性,历时的社会意识也当表现为进步性。然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一种表现,文学,是否也真是如此呢?这里我不敢苟同。相反,单就中国的古代文学发展史来看,窃以为文学更多地是在走下坡路,是一步步走向通俗化,走向世俗化,日益失去文学的高贵品质与审美理想。在活字印刷术以前,从神话传说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直至唐诗,窃以为这期间是文学由俗到雅,由粗糙到精美的繁荣发展阶段,无论在格律形式还是精神内容上文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活字印刷术诞生以后,文学虽然也得到了一定形式的发展,但纵观历史

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的总体态势呈现出通俗化,世俗化乃至功利化。科技的发展使文学的载体得到拓展这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便利,但是纸张的廉价、印刷的泛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文学的创作中,于是文学变得多样性,但同时格调低俗的作品也开始泛滥,乃至喧宾夺主,通俗文学对经典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学的审美标准也有雅转俗。艺术离开神圣的殿堂,走向大众,走向庸俗,成为娱乐,成为商品。文学遭到贱卖,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特别是审美功能逐渐萎缩,而其娱乐性却得到空前的夸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物质的富足并补代表精神的同步提高。我们与其说艺术发展与物质基础具有不平衡性,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常态。从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来看(虽然这不能为标准,但也不失为一种参照),经济落后的拉美地区的文学似乎比欧美文学更有势头。窃以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审美的艺术,文学的进步更多的取决于创作者思想内涵的深沉与艺术创造力的提高。无疑科技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一直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自然科学的进化论催生了新的文学思潮。这是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但生产力的发展更带来整个社会物欲的极度膨胀,异化已然成为现实。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已远远高于对内在自我认识的探索(这或许也是“物竞天择”思想的丰功伟绩吧)。视频中盗版的猖狂肆虐,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还不是对最大经济利益的追逐?(盗版与原创的投入产出比可是惊人的)艺术原创一再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