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籍的写作素材

关于书籍的写作素材
关于书籍的写作素材

书籍

理论论据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人类的全部生活都依次在书中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书却依然存在。—赫尔岑

3、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5、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的面前打开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窗口。——高尔基

6、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7、在最不足道的书本里,我们也总能找到些值得注意的东西。——哥尔多尼

8、所谓好书是指其内容和你的意见完全相左,但仍旧对你有所帮助的书。——罗斯?麦唐纳

9、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10、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别林斯基

1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细嚼慢咽。——培根

2、事实论据

1、书是老师,书是大学

法拉第:书引他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英国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因家庭贫苦,小时没有上过学。他12岁时,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13岁时,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工作之余他就翻阅装订过的书,在送货的路上也是边走边看,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后来他又看《大英百科全书》,他特别喜爱看电学和力学方面的内容,法拉第还用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画上插图。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印刷厂,意外发现了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出自一个学徒工之手时,大吃一惊。他送给了法拉第四张皇家学院听

课证。这便是法拉第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开始。

2、书与人生结下不解之缘

文学家、学者:爱书成癖的一些雅号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文学家、大学者,都酷爱读书,精读泛览,爱书成癖,因而获得了种种雅号:

书淫:南北朝时的刘孝标,想方设法找书来读,无论路程多远,他都去求借,然后便沉浸在借回的书中。人们见这种读书的贪婪状态,就称他为“书淫”。

书库:隋朝公孙景茂,别号元蔚。他自幼潜心学习,一生中读了许多书,被人们称为“书库”。

绣囊:后汉马融博学多识,饱读诗书,因此人们说他肚子里装满了天下锦绣文章,使他获得了“绣囊”的雅号。

书城、邺架:唐代李泌,7岁就能赋诗成文,唐玄宗诏命他供奉东宫。他不仅看书极多,家里藏书也极丰富,所以被人称为“书城”。又因为他曾被封为邺侯,所以又有“邺架”的说法。

书簏:唐代李善读书极多,又博闻强记,学识弘富,曾经注过《文选》,成为历代流传的善本。他被人称为“书簏”。(簏:竹编成的箱子)

行书橱:这是人们对唐代学问大家虞世南的称呼,意思是说他读书面广,常识渊博,像一个活动的书柜。被人称为“书橱”的还有宋代政治家李纲。而明代文学家丘琼山博学多才,被人们称为“丘书柜”。

3、不是每本书都好,不是每本书都要读

颜驷:世人戏称“马四库”

汉代有个叫颜驷的人,自幼嗜书,无书不读,读过的书堆积满房,世人戏称“马四库”。也许正由于读得过滥,他一直到老都无多大建树。汉武帝闻之,出于同情,勉强给了个都尉之职。

4、贝弗里奇:只有一小部分才值得你细加研味

贝弗里奇是英国杰出的动物病理学家,他对如何读书很有见地。他说:仅1952年版的《世界科技杂志一览》,就编入了5万多种期刊的学术文章,相当于每年读200万篇文章,或一周读4万篇。这是谁也不能读完的量。这说明要使你读的书变得对你有价值,你就必须注重选择,只有一小部分作品才值得让你花时

间去细加研味。

5、好书,引领人进入人生、知识、创造之门

华罗庚:两本书“把我引入了数学的皇宫”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境贫寒,在父亲的杂货店里干起了帮手,但他对数学酷爱无比,靠着这股子执著劲,他在数学这坎坷的山道上愈攀愈高。他说:一本《大学代数讲义》和一本只有50页的《微积分》小册子,把我引入了数学的皇宫。

书籍装帧艺术教案

书籍装帧艺术 一、课型:设计与生活 二、授课对象:八年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分类,掌握封面设计三要素,在欣赏作品中通过了解书籍的分类,分析设计的三要素,初步掌握封面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由古到今的一个书籍装帧的演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书籍设计领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提高艺术设计方面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难点:封面设计的三要素,书籍的名词术语,书籍种类的已知知识与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重点:书籍设计的设计流程,包括制作书的手工能力和绘画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当我们走进书店选择图书的时候,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各式各样书籍的封面,封面是书籍设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多媒体播放书籍装帧概述,以及由古到今,由竹简到册页到如今的平装精装书籍的演变。 3、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学生分组讨论整理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概括,完成基本概念教学。) 4、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课课本上的文字内容,结合多媒体总结出书籍设计的各部分名称。 5、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6、展示一些有意思的书籍的封面设计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水经注》、《禹贡》、《黄帝内经》 廿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小说:《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儒林外史》、《菜根谭》、《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作文;描写人物素材

人物作文素材:描写人物的段落 1、我不想用太多华丽的词藻来描述这个人,他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但他有个伟大的职业——爸爸! 2、乌黑油亮的头发,红红的小脸蛋,两只小眼睛像小猫那样睁着,伸直了他胖胖的手臂,手臂上还有五个小窝窝。 3、她大概叫琅琅,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凸额头,塌鼻梁,一头顶柔软的卷发,总是不声不响,像个沉静的小哲学家。 4、何满子四岁,剃个光葫芦,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一样。 5、我的爸爸很高,但很瘦。他的背已有些伛偻,我不知道是他更瘦了还是老了。这是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想得我揪心地疼。 6、我的叔叔二十来岁,是个码头工人,长方脸,脸色黑里透红,个儿挺高,长得很结实,叫人一看就知道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7、我的表弟帆帆,今年五岁。因为属狗,全家人都管他叫“狗子”。他长得又瘦又小,大脑袋像个葫芦瓢,一天到晚总是晃来晃去的,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 8、妹妹刚生下来时,样子真难看:塌鼻梁,肿眼泡,整天闭着眼睛睡觉。圆圆的脑袋上,长着毛茸茸的头发,小脸儿通红通红的,一点没有她现在这么好看。 9、这时候,一个高个子青年人匆匆忙忙地朝了钢口跑去。他头上戴着鸭舌帽,鸭舌前吊着一副蓝色的眼镜,满脸通红,流着汗水,脚穿帆布袜子和厚鞋,手上戴着帆布手套。 10、二哥是卖海产品的,他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他个子不高,长相也不怎么太好,有时让人看了不像好人,但他卖的货下得快,周围的商贩都佩服他。 11、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12、这小家伙,才五岁,长得特别惹人喜欢。大脑门,高鼻子,一双跟他妈妈一样漂亮的黑眼睛。他整天跟在爷爷身后转,给爷爷传话,取东西,送报纸。别人说他是爷爷的“警卫员”。 13、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

高中作文素材 描写人物动作的精彩句子

高中作文素材:描写人物动作的精彩句子 1、我向前冲了几步,有力地一跳,那矫健而倒立的身影在空中迅速旋转着,又迅速落入了水中。 2、分好了队,我自然是两支队伍中的人,而且,我在投篮命中方面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和我一队的“同胞们”,自然都欢天喜地,喜不自胜。 3、我把鱼骨头一根一根地用牙齿咬,用手拨,总算啃掉了半个鱼头,一点鱼肉都没吃到。 4、我把游泳圈一甩,“扑通” 5、 6、 不倚地落在筐内。 7、 8、 9、 汗了。 10、 11、 12、 点。 13、宁佳音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又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14、那是由两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表演的转伞杂技。节目开始了,只见一个小女子蹲下射,另一个女孩稳稳地踩在肩上。蹲下去的女孩慢慢地直起身,两个人手依然保持平衡的样子。只见,下面的小女孩慢慢拿起伞递给了踩在自己肩上的小女孩,凌空转起了伞。就这样,一支、两支……伞在她们的手里又一次转了起来,旋转的小伞就像一支支翩翩起舞的彩蝶,两个纤细的身躯轻盈地移动变换着各种姿势恰似优柔的柳枝,蝶绕枝飞,是那样的和谐、完美。 15、我找来一块布,把它沿边剪了一个口子,一手抓住一边,用力一撕,“吱”地一声撕开了。

16、她在脏衣服上打上肥皂,就“哼哧哼哧”地搓起来,一个个小肥皂泡儿从衣服上冒出来,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大堆白沫子。 17、又是扎猛子,又是竖蜻蜓,又是打水仗,翻江倒海,我像小泥鳅似的,在水里追来追去,又喊又叫,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18、学校召开春季运动会的时候,我们班当观众,在跳远的比赛场地附近,我可以仔细观察跳远的过程。比赛开始了,穿着蓝色校服的跳远运动员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跳远场地。经过点名以后,第一个比赛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跳远场地。经过点名以后,第一个比赛的是413号运动员,他不慌不忙的走过来,踢踢腿,甩甩臂,弯弯腰。只见他眼睛注视着沙坑的位置,片刻然后摆起两臂大踏步助跑,越跑越快,当他跑到踏跳线上的时候,左脚猛的用力一蹬,身 19、我把游泳圈一甩,“扑通” 20、 21、我点了点头,像个小地鼠似的钻进了西瓜地 22、 23、“同胞们”,自然都欢天喜地,喜不自胜。 24、 25、 26、 27、“我发‘抬空球’”, 28、 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29、我拿起面皮,用筷子夹起馅,小心地放在面皮上,两手使劲一捏。只觉得粘乎乎的,仔细一看,“哎呀!”我不禁喊出声来——原来是我用力过猛,挤破了面皮儿,馅冒出来了。我赶紧“急救”,又从另一边冒出来了。我急忙又用另一块面皮儿裹住那一边,才算堵住了“漏洞”。我终于用三块面皮包了一个饺子。 30、伙子跑得不错,已经从起跑冲刺进入途中匀速跑。他像一匹马驹昂头急奔:步幅匀称,步频紧凑,蹬动有力,腰肢放松——整个动作显得优美而富有弹性。 31、我倒了盆水,先用毛巾湿湿脸,再打上香皂,用劲地抓呀、搓呀,不一会儿就满脸香皂沫了。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书籍产生之前必须有文字,而文字的出现就有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那么这些龟甲,兽骨算不算是书籍呢?我认为是的,至少它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很难出现想现在纸张一样的物理连接,只能采取堆放在起的形式使文字间可以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册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随着古代人类知识的进步,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创作,“简”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承担起了记录的任务,但的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册才能装下,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于是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 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但它的材料成本高,产量少,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置备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的。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文字从此摆脱了竹简书写在了纸张上。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 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 篇一:国学经典入门书目 入门书目: 《经典常谈》朱自清 《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阅读中国文化经典》龚鹏程百花文艺出版社 《傅雷家书》傅雷 《美的历程》李泽厚 《人间词话》王国维 《金蔷薇》(又译《金玫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彭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生之体验》及《续编》 《青年与学问》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基本经典: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李鍌等著华出版社(又有海峡文艺出版社的新版本)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论语通译》徐志刚人民文学出版社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金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老子译注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

《老子本原》黄瑞云人民文学出版社新 《老子入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 《庄子浅注》曹础基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 (附注:经典的译注,一般而言,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可以信任,以上只是略举几种。) 参考: 《读经教育手册》绍南文化编订 《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 《圣哲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此系列好书不少,物美价廉) 《亦新亦旧的一代》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概论: 《经书浅谈》中华书局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国学入门》朱维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学入门》龚鹏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岳麓书社 《中国文化概论》韦政通岳麓书社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人文讲习录》《生命的学问》牟宗三广西师大出版社 课外阅读: 蔡志忠古典漫画系列(《论语》《老子·庄子》《禅说·六祖坛经》等)三联书店 《论语故事》(日)下村湖人原著王进祥译著 《论语故事》(日)村下湖人海峡文艺出版社(此书又一版本:《论语故事心解》下村湖人线装书局) 《孔子》(日)井上靖春风文艺出版社 《释迦牟尼传》(日)武者小路实笃作家出版社《故道白云》(法)一行禅师中国华侨出版社 篇二: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学习经典古诗和传统历史故事 创设具有国学氛围的环境 设计组织多样国学课程和活动 学挂图、插画,在班级里设置剪纸、脸谱等中国元素等,营造独有的传统文化氛围。 4、设计组织多样国学课程和活动 除了学习传统经典之外,国学班还会开设各种不同的课程:例如传统礼节、水墨动画、国艺鉴赏、书法练习等课程,在每个传统的节气到来时,有的国学班会组织小朋友们参加不同的活

人物描写的作文素材

人物描写的作文素材 人物描写的作文素材 人物描写的作文素材1 我们的老师姓桑,她戴着一副明亮又时尚的眼镜,看上去很漂亮。记得昨天,桑老师在给我们讲课,讲着讲着,突然咳嗽了几下,我就开始觉得桑老师感冒了,接着,桑老师又咳嗽了几下,啊,桑老师真的感冒了。三十四双眼睛盯着桑老师,可桑老师却像没事似的,又开始给我们讲课。时间过得可真慢,好容易下课了,我跑过去问:“桑老师,您是不是感冒了?”桑老师说:“有点,但没什么。”后来,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功课,她背着我们悄悄地吃药。桑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我们的身体。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段泽豪病了,桑老师非常着急,她只好先请校医给段泽豪看病,然后,又给段泽豪的爸爸打电话,直到段泽豪吃完药,他爸爸把他接回家,桑老师的心才安了下来。啊!老师!您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人物描写的作文素材2 他说到这里,激动极了,从脖子红到脸,太阳穴的青筋胀得像豆角一样粗。她那白玉般的脸蛋儿泛出石榴花般的红晕,她陶醉在人们对她美貌的称羡中了。她像一尊雕塑,老是那么个表情:不乐不忧,不慌不忙,不焦不躁。不管别人怎样嘲弄他,他都像海里的礁石那样无动于衷。她浅笑盈盈,眸子像浸在水里的墨晶石,又黑又亮。在座的人全都受到他影响,一下子也都变得严肃起来。就像钢水突然落到冷水里,一下子整个脸都凝固了。她瞥了那人一眼,嘴撇得像个菱角。他在写字台前一坐就是一上午,好比一块铁被磁铁石吸住了一样。走到跟前,他的眼珠像生了锈的锁心,再也转不动了。爸爸两眼盯着我的“三好奖状”,站立在那里出神,好像在看着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他走起路来,总是背着手、低着头,那神情,好像在思索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她说了没两句,那眼泪就像明亮的露珠一般滚落下来。那不断头的泪水,像雨帘一般,流过她

70个人物描写精彩片段,作文素材

70个人物描写精彩片段,作文素材童年篇 1. 他大约十三四岁,又黑又胖的小脸上,嵌着一个尖尖的翘鼻子。长长的头发好久没理了。浓浓的眉毛下闪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挺神气地转来转去。 2. 树丛被拨开了,一个小孩的脑袋钻了进来。这是个男孩子,大约有十二三岁,又黑又瘦的小脸上满是灰尘,头发约有两寸多长,乱蓬蓬的,活像个喜鹊窝。 3. 翠儿是远近山区里出了名的俊女孩,成日雨淋日晒,就是淋不萎,晒不黑,脸盘白白净净,眉眼清清亮亮。一笑起来,嘴瓣儿像恬静的弯月,说起话来,声音像黄莺打啼。 4. 一进门,就有个男孩子粘上我了。他大约十一二岁,穿着红背心、蓝短裤,腰带耷拉着一截;浑身是土,像个小土地爷。毛茸茸的小平头,衬着一张白皙的小圆脸儿,使我联想到蒲公英。他像飞蛾见了火似的,在我身前身后转悠,伸着脖子看我的镁光灯。

5. 仰头一看,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高高地坐在一枝树杈上,手里还拿着一只口琴,正准备吹哩。她穿着火红色的绒绒衣,套一条豆绿色的短裙子,两只穿着力士鞋的小脚悬空地搭拉着,怪自在的。她那梳着小辫子的脑袋歪倚在右肩头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向我顽皮地眨巴着,鼻子略显有些上翘,显露出一副淘气相。只要你一看见她,就会打心眼里喜欢她。 6. 小菊到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一束枯竹枝,仿佛一折就会折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子轻飘飘的。 7. 建华同学身材均匀,不胖不瘦,乌黑的头发梳成两条细长的辫子,红润的瓜子脸,圆圆的大眼睛,脸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显得活泼可爱。 8. 我们院里来了两个乡下小孩。一个是姐姐,梳着小辫,穿着小花褂。一个是弟弟,脑门上留的头发,就像扣了个茶壶盖。 9. 那是个十来岁的瘦骨伶仃的小孩,却长得眉清目秀。特别是那双长得比常人都大的眼睛,闪动着聪慧的光芒。他拖着木屐,一件破旧的绿军服垂到膝前。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关于描写人物的作文素材及段落.doc

关于描写人物的作文素材及段落 在写作描写人物是经常用到的,掌握好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 关于描写人物的作文素材、段落,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陈楚岳很有上进心,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和我比考试的成绩,我听了欣然答应。从那以后,我时刻想着还有个人要在学习上超过我,我就一点也不敢放松。期末考试时, 他真的考了第四名,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虽然没赶上我,但他的那种精神却让我不敢小视。 2、英语老师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知识,把知识传给我们,就是想让我们成才,让我们为国家做贡献。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其实读书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回报老师,报效祖国,回报自己的家人,老师不但教了我们英语,还教了我如何做人。 3、爷爷个子不高,很瘦,有点驼背。脑门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爷爷的眼睛不大,眼 神很浑浊,几缕头发不均匀地分布在头上。 4、我在生活中也交了几个朋友。有一次,我和朋友的一家三口出去游玩,由于山上 没有饭店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我们说好了,自己带食物上山。才走到半路上,我的食物就 吃完了,又坚持走了一段路,肚子早已饥肠辘辘。好朋友主动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山楂糕给 我吃,那一瞬间,我确确实实体会到了“朋友”这个词的意义,也感受到了朋友的温暖。 5、我们的邢老师是个严厉的人,可是我知道,邢老师生气,责备我们,就是为我好,改正我们的缺点。二年级时,有一次,我的试卷没有交,因为,那正是复习的时候,我的 试卷弄得我一塌糊涂,所以,我没有听清老师说的话,就相当于没有听讲。但到了第二天早晨一来,我才发现我的试卷在我的文件夹里。中午,邢老师把我留下了,还罚我把试卷上的成语 一个词抄三遍,才允许我放学。 镜。他对我 6、我们的数学老师是男的,他有着胖胖矮的身体,眼睛大大的,戴着眼 们一向都是很关心的。 7、我的英语老师是那么辛勤,帮助我们成才。老师啊!您在我心中是一位十分优秀,十分美丽,永不衰老,永远青春的老师,教师您是我父母亲的恩人您帮他们教育了儿女。英语老师,我爱您!您永远在我心中。 8、有一次,我的妹妹在洗澡,她在水里蹦来蹦去,把水都波出来了,她有时候非法镅, 而且还喜欢哭,不过,我倒很喜欢她调皮捣蛋的样子。 9、我的爷爷是一个非常好的老人。他不但很好。而且很和蔼。不管怎么样他都要养花:桂花、红豆杉、兰花、蟹爪兰,都是他养的花是鼎鼎有名的。我家的桂花开的颜色鲜

小说素材之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词语课件资料

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的词语 〔头发〕 白发苍苍满头银发两鬓染霜头发乌润蓬松的短发头发稀疏满头青丝 披肩长发柔软的头发齐眉的刘海披头散发蓬头垢面 〔眼睛〕 丹凤眼三角眼斜白眼斗鸡眼细眯眼单眼皮双眼皮眉青目秀浓眉打眼 明眸皓齿眉梢细长火眼金睛炯炯有神大眼睛忽闪忽闪乌溜溜的眼珠、眼睛布满血丝会说话的眼睛慈祥的目光明亮的眼睛目光锐利目光迟钝凶狠的目光眼睛眯成一条缝眼泡浮肿眉清目秀炯炯有神 〔鼻子〕 高鼻梁蒜头鼻鹰钩鼻酒糟鼻朝天鼻塌鼻梁又遍又平的鼻子又高又直的鼻子尖尖的鼻子宽鼻阔嘴鼻似弯钩挺鼻如峰鼻子端正 鼻子扁阔鼻尖扁平鼻头微钩鼻孔饱满鼻孔朝天鼻青脸肿细巧挺秀端正阔大挑梁大鼻 鼻梁挺直 〔嘴、牙〕 樱桃小嘴血盆大口尖嘴猴腮抿 着小嘴厚嘴唇薄嘴唇嘴唇苍白 唇如胭脂唇无血色齿白唇红尖 嘴猴腮参差不齐的牙齿白而发亮 的牙齿咬紧牙关满口银牙 〔面容〕 苹果脸瓜子脸鹅蛋脸长方脸四 方脸娃娃脸鸭蛋脸枣红脸 俊美的脸丑陋的脸清瘦的脸满 脸憔悴一脸稚气古铜色的脸黑 里透红的脸红扑扑的脸布满皱纹 的脸脸色苍白愁眉苦脸嬉皮笑 脸面黄肌瘦满脸雀斑面如桃花 面如土色天庭饱满脸颊绯红面 目可憎油头粉面面不改色脸 “刷”地一下白了脸“腾”地一 下红了 脸旁 羞红端庄秀丽可爱慈祥玉 面蜡黄古铜面脸色如蜡面若 鹅卵面如银盘面如土色面红 耳赤面不改色面容俊俏面容 憔悴面白如玉平头正脸脸庞 清秀脸色红润面白唇红面如 晚霞面似红火满面春风、满面 红光两颊绯红额骨高耸黑里 透红轮廓分明油头粉面方面 大耳气色红润酒窝深陷白 净粉面黄肌瘦愁云满面红扑 扑胖乎乎粉嘟嘟黑黝黝 〔手、〕十指尖尖纤纤素手粗壮 的大手 身材〕 身材矮小身材苗条身材丰腴 体态轻盈身材臃肿佝偻着身子 身强力壮、虎背熊腰膀阔腰圆 肌腱发达腰板挺直彪形大汉大 腹便便脑满肠肥、身材高挑亭 亭玉立袅袅婷婷弱不禁风瘦骨 嶙峋瘦骨如柴短小精悍 〔衣着〕 朴素大方整洁时髦摩登讲究 笔挺邋遢俗气穿戴整齐、衣冠楚 楚穿红戴绿衣着入时珠光宝气 花枝招展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破 破烂烂袒臂露肩衣不蔽体赤身 裸体一丝不挂 (嘴巴) 红唇朱唇干裂红润苍白 鲜嫩湿润血盆大口樱桃 小嘴棱角分明四方阔口嘴 大唇厚唇如胭脂唇红如血 朱唇皓齿 唇焦口燥唇方口正 (头发)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与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与中国文化 书籍是文化的结晶,它一产生,自身就具备两种属性,一曰精神属性;一曰物质属性。所谓精神属性是指书籍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所谓物质属性即指它的装帧形态。书籍的装帧形态是随着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社会的经济状况及文化的发展和需要而变化的。其中,中国文化对中国古代 书籍装帧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 一、“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版式 能称之为现代汉字鼻祖的是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汉字“六书”的六大构成类别,点划基本上都是由一些长短线互相配合构成,具有我国汉字称为“方块字”的非常显著的特点。既然是方块字就有排列的方法。《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论语·泰伯》说:禹“致孝乎鬼神”,说明夏代奴隶主已假借宗教来欺骗压迫人民,进行统治,这时已有关于“天”的意识,只是比较朦胧。 到了殷商,形成了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迷信,认为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上帝”有如父亲;“下帝”有如儿子,所谓“天子”。做儿子的,一切都得服从父亲的命令。如殷墟甲骨卜辞有“甲辰,帝令其雨?”“帝其降堇(馑)?”等话。适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只称“帝”可以表示出双重的意义:既有至上神的意义,又兼有宗祖神的意义。作为至上神则有从上到下的含义;作为宗祖神则有从远古到当时的连续的含义。这样,在刻写卜辞时,必然从上而下地顺序刻出,这种刻法既可秉承“天”的旨意,又可连续刻出,形成竖写直行的款式。中国古代崇尚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从上到下,自然也就是先右而左了。这种书写款式一直沿续下来。青铜器上的铭文,帛书的文字,都是如此。这说明,随着传统思想的形成,文字书写的款式逐渐固定下来。由于先右而左的读法,使后来的册页书形成从左往右的翻法,一直到现代书籍出现之前。 周代替了殷后,周人继承殷人“天”的思想。春秋末年战国时,孔子提出“天何言哉”的命题,意思是天是无言的、无形象的,把天作为一个自然物同神分离开来。到了汉代,董仲舒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提出了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本质是人天合一,是对人的自身存在、构造、活动的深刻的认识,它形成的是以人为主强调人参天地的积极能动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中国古代最早的正规书籍是已被认同的简策书,它已具备了书籍装帧的一些基本形态。简策书主要用于官方,当时“天”的思想仍是统治者极为推崇的,为了他们的统治,不会放弃和改变对“天”的看法。简册书仍沿袭甲骨文、金文的竖写直行、由右而左的款式。 帛书继承简策书的版式特点,把简策书中两根简所形成的自然隔线运用在帛书上,出现了朱砂或墨画的行格,后来称红色的为“朱丝栏”,称黑色的为“乌丝栏”。“朱丝栏”和“乌丝栏”行格的第一次出现,好像很自然地依简策书变化而来,实际上包含着美学和实用的因素。它虽然受到简策书的启发,却包含有“天人合一”的主观的意向。汉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成熟,上下直行的观念进一步发展,不但有了行格,进而使天头、地脚的观念更加明确了。 帛书出现后又陆续出现了卷轴装书、旋风装书、梵夹装书和经折装书。这几种书籍的书写方法大体上相似(当然,装订方法不同),只是旋风装书中的页子是两面书写,其它都是单面书写,在版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东汉蔡伦造纸和隋末唐初雕版印刷出版后,发展到宋代,便进入它的鼎盛时期,印本书版面也有了比较固定的格式。这个格式的形成和“天人合一”及其“同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都是由天地演化而来的。“天人合一”有几层含义:一是形体上的“天人合一”;二是感情上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 一、类书简介 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 1.综合性类书 ①《北堂书钞》 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缺点是有的

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②《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 ③《初学记》 唐·徐坚等编。30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23部。部下分子目,共313个子目。子目下,先为“叙事”,编引有关记述;次为“事对”,选编有关对句。后为诗文。本书虽然卷帙不大,但选材谨严,且皆为隋以前古籍,亦很有参考价值。有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许逸民编《初学记索引》,可备查。 ④《白孔六帖》 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孔传《六帖新书》两书合编而成。两书原各三十卷,合编后析为100卷,并用今名。体例同

人物动作描写素材

“灯泡坏了,灯泡坏了!”我们嚷嚷着。何老师听见了,手提工具袋,扛着梯子上了楼。他来到电灯下,把梯子靠墙放好,然后走到电灯开关下,一拉灯绳,灯泡果然没亮,他又拉了下灯绳。接着,他移动梯子,对着电灯支稳,双手扶着梯撑,小心翼翼地一撑一撑地爬上去。到了顶端,他抬起头,用右手扶着天花板,左手慢慢地拧着电灯泡,把电灯泡拧下来后,他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个新灯泡拧上去。接着,他再一撑一撑地从梯子上爬下来。走到开关处,拉了一下开关,电灯亮了,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们拍着手又嚷嚷起来:“噢,修好了!修好了!”何老师望着我们,笑着说:“你们这群小麻雀,就会嚷嚷,什么时候才会换灯泡呢!” 〔评语〕怎样换灯泡?这段短文十分细致地描述了换灯泡的一系列的动作:提、扛、来到、放、走到、拉、移动、支、扶、爬、抬、拧、掏、望、笑等。这十多个动词用得恰当,写了手、脚、眼的多种动作。 运白菜 “开始运白菜啦!”同学们喊着,笑着,向白菜地里跑去。抬的抬,抱的抱,丰收的菜田里一片欢声笑语。 我们班的劳动干将陈文锋同学挽起袖子,抱起几棵大白菜先码在一起,然后弯下腰去,伸开双臂,使劲抱起来,他脚下生风,嗖嗖嗖地向菜窑跑去。王平同学身高力大,他挑着两只大筐,晃晃悠悠地奔向菜地,大喊一声:“收白菜的来啦!”同学们一窝蜂似的向他跑来,把一棵棵的大白菜码满了大筐,他猫下腰,猛一下挑起来了。李风同学个子矮,抱着大白菜只顾往前,“扑嗒”一下,被土埂绊了一跤,白菜滚在地上,他赶忙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土,抱起白菜,噔噔噔地向前跑。他怕摔坏白菜,把白菜举得高高的,脸上滚动着晶莹的汗珠。田野里,到处是嘁嚓嘁嚓的脚步声,到处是银铃般的欢笑声。运菜的队伍,就像一条条长龙,从菜地蜿蜒到了菜窑。 菜地里的菜消失了,菜窑里堆满了圆滚滚的大白菜。 〔评语〕这篇短文,在“运”字上大作文章,既写了群体——大家的“运”,又写了个体——几位同学的“运”。这样,就把运菜的动作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描绘起来了。使我们不仅了解“运菜”的全貌,还知道运菜的具体动作。 洗菜 我做完作业已十点多钟了,到厨房一看,菜还没洗。我今天就帮妈妈洗菜吧! 想到这里,我便动手干起来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白菜解开来,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后把一张张的菜叶剥下来。黄的菜叶,我就把它放在一边;绿的菜叶,我就放在簸箕里。我一棵棵地剥着。突然,一条大青虫躺在一张叶子上,青青的身子,软绵绵、毛茸茸的。我吓了一大跳,顺手把叶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叶,我又想:妈妈长年累月洗菜,不知要遇到多少这样的大青虫,要是都像我这样把菜扔掉,不知要浪费多少菜。一条青虫有什么可怕的!我壮着胆子,鼓起勇气,从地上拾起那张菜叶,硬着头皮从叶子上抓住青虫,赶快扔到地上,一脚把它踩个稀巴烂。这时,我真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又接着选菜了。选完菜后,我再把装菜的簸箕,端到水池边,把每张菜叶两边洗干净,再把菜梗洗得雪白,然后把它整整齐齐地放在簸箕里。 〔评语〕这篇习作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小作者分两步写了洗菜的经过。一是选菜,二是洗菜。选菜的一系列动词如:“解开”、“切去”、“剥去”、“扔掉”、“拾起”、“抓住”、“踩”等用得确切,把自己见到大青虫,先怕后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包饺子 妈妈擀面皮,我和爸爸包饺子。妈妈擀的皮中间厚,边上薄,圆溜溜的。我拿起饺皮,用筷子夹起馅,小心地放在饺皮儿上边,两手使劲一捏,只觉得黏黏糊糊,仔细一看,“哎呀!”我不禁喊出声来——原来是我用力过猛,挤破了饺皮儿,馅冒了出来。我赶紧“急救”,又拿起了一块饺皮儿,堵住破的地方。可馅又从另一边冒了出来。我急忙又用另一块饺皮儿裹住那一边,才算堵住了“漏洞”。我终于用三块面皮包了一个饺子。这时,爸爸已经包了五六个了。我包的饺子排列在它们中间,挺着“将军肚”,真叫我不好意思。 〔评语〕有的同学叙述自己亲自做的一件事,往往用“不一会儿就做完了。”一句话概括地叙述,内容空洞、干瘪。这篇作文就不是这样写。作者用“拿”、“夹”、“放”、“捏”、“挤”、“冒”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包饺子的过程,以及包得不好看的原因,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准确地使用动词,是写好人物动作的关键之一。 摊“黄菜” 妈妈的拿手菜之一是摊“黄菜”。每逢节假日或者有亲戚朋友来,妈妈总要露一手。我拿定主意,要学学这道菜的做法。妈妈说:“要学,先得看我怎么做。” 我目不转睛地看妈妈做摊黄菜。她先坐上锅,哧的一声,划着火柴,打开煤气的开关,只听噗的一声,锅底下冒出了蓝色的火苗,均匀地舔着锅底。接着,妈妈从竹篮里拿出四个白花花的大鸡蛋放在案板上。这时,锅热了,她打开油瓶,慢慢地往锅里倒了一些油。又从碗柜里拿出一个蓝边粗瓷碗放在案板上,一手攥着一个鸡蛋,撞了一下,咚地一声,蛋清蛋黄流到碗里。她把四个鸡蛋都打在碗里,端起碗,另一只手拿起筷子,哗哗哗地搅打着碗里的鸡蛋,

不裁书籍设计分析

《不裁书籍设计》分析报告书 不裁的人才有才 学生:李瑶设计学院平面设计 指导老师:何轩设计学院 用最自然最手工的方式,打造时间的痕迹。 《不裁》是一本毫不自恋的随笔集,里面的作品大多是作者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关于生活的轻快评议等等。作者放眼去看世事,揣测别人的心理,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反射,可以更加认清自己。文字犀利讽刺,却然饱含善意。还有小部分的爱情故事,让读者内心百感交集。 一、书籍本身 作者:古十九,系作者网名,原名叶蕾。江苏南京人,现任凤凰生活杂志城市版执行主编。是为1990年江苏省文科高考状元,199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受过专业的科班训练,文字功底很扎实。 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现年37岁,著名装帧设计师,南京书衣坊工作室主人。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装帧设计师。有多部装帧设计作品和论文在全国书籍装帧展获奖,2000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讲授《出版与美学》课程。 社会背景:《不裁》一书是在2006年出版的,距离现在已有7个年头。21世纪以后,人们进入高速发展时代,特别是中国。人们在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慢慢淡忘了初时的纯真。于是作者放眼去看世事,揣测别人的心理,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反射,可以更加认清自己。文字犀利讽刺,却然饱含善意。 二、书籍设计 装帧设计重要的在于应该回归书的内容,设计语言应该以表现书的内容为

本。 设计立意: 针对于《不裁》这本随笔集,作者古十九多是以犀利讽刺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的一些事。大多让人觉得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而书装设计中,有些纸是需要裁开、排版中也有大段空白地方,无一不表现出想让读者放慢脚步。 设计角度: 《不裁》是从读者的角度去设计的。纸需要裁开是希望读者不必一口气读完,书中穿插了很多牛皮纸上的古十九自己写的诗词让读者能在随笔文字中小憩一下,纸张裁开之后的毛边本给人一种残缺美的视觉享受。 设计理念: 不用高昂的材料,以免提高图书价格,另一方面不做高档画册。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平装书,走的是‘平装路线’因为他认为书是为读者设计的,图书便宜他也高兴,最便宜的书荣获最美的书,感觉到可以给国内图书界一个导向,就是最美的并非是最贵的。 设计定位及其功能性: 《不裁》的定位是为繁忙的现代人所设计,无论是书籍本身内容还是书籍装帧上来看,都是希望让每天步伐不断加快的年轻人能够停一停,享受一下生活。 设计元素: 图形:图形是采用古十九自己的手绘和摄影,加上她自己填的词。更符合了随笔集那种随意的感觉。 文字:在书中,除了小部分的小说外,其他都是独立存在的短文。不需要读者一口气看完,闲暇时间拿起来看看。 板式:书中内容随着板块的不同,板式就有所变化,避免了视觉的疲劳。更有大段的空白地方,可让读者写下自己的感受。 材料与工艺: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设计师朱赢椿将书籍内页设计成需要自己手动裁开增加读者的趣味性,又联合毛边营造出怀旧和残缺的视觉美感,让这本书从众多书中脱颖而出。 三、同类书籍

书籍设计

定义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2设计原则 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3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图片。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图片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 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补充参考书目: 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 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补充参考书目: 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人物描写的素材

人物描写的素材 导读:当代剧作家郭启宏先生说:“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书在,官场是一本书,商海是一本书,文坛艺苑也是一本书。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有的书云山雾罩,不知伊于胡底。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待读书人去探求。”如此说来,如果我们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情感世界,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甚至保有年轻和善感的人所必备的那么一点儿“异想天开”,就会给生活增加一分不平凡的色彩,那样,写作该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律师: 布雷木先生是有名的专办刑事案件的律师,法庭上人人都认识他……他是个身体高大而又相当瘦的人,肩膀很宽,脑袋很大,满头长着栗色的鬈发,一直垂到上衣的领子上来,他老爱把它甩一甩,就像人们想象中的狮子甩他的鬃毛似的。他的脸刮得挺光,长着一张大嘴,一对相当小的黑眼睛几乎长在一起了。布雷木先生穿着一件褐色的礼服,胸前扣上了纽扣,翻领上的纽扣眼里插着一朵玫瑰花蕾;下身穿着浅色的裤子。他胸前别着一枚宝石别针,人家可以看见它闪闪发光;他坐下来脱掉手套的时候,又在他那只雪白的左手上露出了一只分量很重的图章戒指。 ——[美]马克·吐温《镀金时代》 法官:

他是一个个子高大、穿得挺讲究、营养充足、持重谨慎的公司法律顾问。有一只眼睛给下垂的眼皮遮住了一半。他的肚子相当突出,给人一个印象:他要不是在体格上,那么在心理上可活像一个气球,挂在什么非常稀薄的大气当中,只要任何一种早先法律方面的解释或是判例,轻轻给一吹,就可以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 ——[美]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学生: 她那时正微低着头在看她的英语读本上的图片。美丽的面容正好像是风水先生手中的藤杖,它能使四周潜伏着的美立即显露出来。柔和的阳光在那一刹那间似乎已变成了有知觉的生物;秋天也似乎忽然具有了一定的形象。像太阳约束着一切行星一样,这女孩使得天空、大气、光线和她身边的一切都围绕着她活动,而她自己却颟顸地、沉默地坐在那里,看着一本教科书上的图片。 ——[印度]泰戈尔《沉船》 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小学生,比我大四岁,因为我才十岁。论年龄,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青,一副病态。脸盘阔,五官粗,四肢肥,手脚大。还喜欢暴食,落得个肝火很旺,目光迟钝,两颊松弛。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把他领了回来,住上一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迈尔斯先生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做母亲的心里却讨厌这么刻薄的话,而倾向于一种更随和的想法,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