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地球的运动公转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地球的运动公转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地球的运动公转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地球的运动公转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一、选择题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解析: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B

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解析: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答案:C

读图,图中OP、EF为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的晨昏线,回答3~4题。

3.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

6月4日时 1月4日时

7月4日时 2月4日时

解析: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间应该为1月初,OP为昏线,

15°E的地方时是0时,此时北京时间为7时。

答案:B

4.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④③②①

B.①在②的西北方向,③在④的东南方向

C.此时四地白昼由长到短依次是①②③④

D.①②位于西半球,③④位于东半球

解析: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因此③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根据图中的经度,可以算出②处的经度为105°E,并处于南半球,①为15°E,并位于北极圈上,所以推断出①在②的西北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在④的东南方向。

答案:B

读2008年某日我国四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及下图,回答5~6题。

5.)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②④①

解析:由图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得出,①地的白昼时间为9时30分,②地白昼时间为8时36分,③地的白昼时间为10时14分,④地的白昼时间为10时32分。表中数据昼短夜长,故为冬季。北半球冬季,白昼越短,纬度越高,故纬度从高到低为②①③④。

答案:B

6.此时,地球可能位于图中的( )

位置位置位置位置

解析:根据我国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看出我国此时为冬季;根据图中太阳位置可以看出1为近日点,此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故选A。

答案:A

(2009·重庆高考)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

7~8题。

7.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根据地球公转方向(逆时针)可以判断该示意图为北极上空投影图,甲为近日点(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由甲到乙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向北移动,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答案:B

8.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地球在甲位置时,处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为冬季,黄河流域为枯水期,南极昆仑站正值极昼时期,潘帕斯草原一片葱绿(南半球夏季),因三峡水库处于枯水期,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水质较清。

答案:C

(2008·全国卷Ⅱ)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66°N、40°N、40°S 、66°S、40°S、40°N

、66°N、0°、40°S 、66°S、0°、40°N

10.

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

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11.①地在a 月与b 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 a 与P b 的关系应符合

( )

<P a /P b <1 P b =0 C.P a /P b =1 P b >1

解析:该图表示上半年,即1~6月,1月1日至6月22日之间北半球各地

昼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短。第9题,从图中看出,从a 月到b 月①②③三

地昼渐长,所以①②③三地为北半球,④地昼渐短,所以④地为南半球。第

10题,看图,a 月和b 月①②③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所以昼短夜长,而

④地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昼长夜短,故A 、B 都错。③地昼长接近12小

时,所以③地纬度比②地低,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小,故C 错。③地与④地之

间的赤道上昼夜等长,故选D 。第11题,①地在a 月昼长变化约为2小时,

在b 月昼长变化约为5小时,故0<P a /P b <1。

答案:

12.(2009·浙江高考)下图中,当a 、c 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是

( )

°N °N

°N

解析:第一步:根据图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而冬至日达一

年中最小可判断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第二步:c 值可表示春分

日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即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和夏至日之间的移动

幅度,为°,且图中a 小于c ,a 为°,即该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第三步: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计算出当地纬度为63°N,故选B。

答案:B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对采光条件有明确的规定。下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城市住宅对日照间距的要求(表中H为住宅楼高度,适用于住宅呈南北朝向的平原地区)。据此回答13~15题。

13.

( )

A.冬至日气温低

B.冬至日降水多

C.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

D.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解析:我国大多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每年冬至日这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房的影子达一年中最长,因而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

答案:D

14.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在满足采光要求的条件下,冬至日四个城市住宅日照时

间最短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四城市中,甲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纬度最高,因而甲城市该日的昼长最短。

答案:A

15.位于杭州(约30°N)的某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两幢30米高的住宅楼时,其

楼间距应不小于(ta n35°≈,tan45°=1,tan60°≈( )

A.35米

B.40米

C.45米

D.50米

解析:冬至日时,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楼间距=H/tan36°34′,可计算出楼间距应不小于40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2010·黄浦区模拟)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

A ;C 。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

长短的情况是。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E、°N)这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

是:从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北京时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

素,宜选地,理由是。

解析:(1)从图中可知A一年昼长均为12小时,故为赤道,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为66°34′S。(2)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全年不变。(3)从A到D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4)当B地昼最长时,即12月22日,上海市日出东南方,当上海°E)为12点时,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日落方位西南。(5)A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适合建航天发射场。

答案:(1)0°66°34′S

(2)A 全年昼夜等长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东南11点54分西南

(5)A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运载能力)

17.山东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了测算当地的经度,以

旗杆为中

心,在地面上绘制了若干个同心圆(如右图)。然后,利

用走时

准确的电子表,测得旗杆顶部在某同心圆上的投影点A、B的北京时间分别为11时54分16秒、12时30分32秒。假设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之一,请结合物影的日变化规律,完成以下的活动要求:

(1)请在地面上画出当地的子午线,并确定正南、正北的方向(在图中相应位

置绘制和填写)。

(2)按照以上方法和数据,测算当地的经度(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并简述测算过程(2~3

个步骤)。

(3)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为了提高经

度测算的精确度,你对这次活动的方法或过程有什么改进建议(至少两条)

解析:根据物影的日变化规律,与当地正午12时时差相同的前后两个时刻,其太阳高度也就是物体影子的长短是相同的。反过来说,这两个时刻的中间时刻就是当地的正午时刻。因此,只要测得旗杆顶部在某同心圆上两个投影点的时刻,也就求出了当地的正午时刻。根据以上原理,同心圆上这两个投影点的中点与圆心的连线,就是当地的子午线。获得了比较准确的测量数据后,当地经度的计算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

答案:(1)如下图。

(2)°E。与当地正午12点时差相同的前后两个时刻,其太阳高度,也就是物

体影子的长短是相同的。所以,A、B两个时刻的中间值就是当地的正午时刻(北京时间),数值是12时12分24秒;当地的正午12点是北京时间12时12分24秒,因此,当地与120°E的时差是12分钟24秒,经度差是°,所以,测得的该地经度为°E。

(3)①由于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旗杆难以保持垂直,造成测量误差。可以将旗杆换成能够保持垂直的木杆(1米~2米即可,太高不易保持垂直)。②测量旗杆顶部在多个同心圆上的投影点的北京时间,采取计算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③可以在测量活动的前一天夜晚,利用北极星来确定当地正南、正北的方向,事先画出当地的子午线。④选择地形较平坦的地面进行测量。

最新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4、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二、判断: (×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 × )4、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5、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 (× )8、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 )9、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10、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C)。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B )。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C、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 B )。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B )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C )。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B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B )个时区。 A、12 B、24 C 、36 9、傅科是通过观察( B )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星星 B、摆 C、水流

地球的运动试题

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6),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1-6中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C.________,D.________。 (2)地球公转至B点时,北极圈内有________现象,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 情况是________。 2010年11月12日~27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读图8“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2~3题。 2.广州亚运会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3.广州亚运会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昼现象 读右图,判断4~5题。 4.在该图中() A.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地区 B.南极地区笼罩在黑夜之中 C.北京的天还没亮呢 D.对全球来说,白昼范围大于黑夜范围 5.如图中所示,北京() A.正午太阳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位置 B.正好是新学期刚开学 C.白天短,黑夜 长 D.是一年中风沙天气最多的季节 6、读地球的五带图,回答: (1)在图上填写五带的名称 (2)在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带和 带。 (3)热带气候终年寒冷 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 7.(2008·山东)下列现象,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 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B.各地的昼夜交替现象 C.一年中,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随季节发生变化 D.济南球迷上午9:00观看美国当地时间20:00举行的NBA篮球赛 8.(2008·山东)下列节日中,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 ) A.三月八日妇女节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D.九月十日教师节 9.读地球公转示意图2-1-6,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当地球公转到①位置时,潍坊市是秋分 B.当地球公转到②位置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C.当地球公转到③位置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D.当地球公转到④位置时,是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 10.我国某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阳光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纬度和时间搭配正确的是( ) A.23.5°S——冬至日B.23.5°S——夏至日 C.23.5°N——冬至日D.23.5°N——夏至日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对比分析表

《地球和地图》——地球的运动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点汇总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顺时针旋转。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一天,即24小时。 中考知识扩展:地球自转方向的画法 常见的是①、④、⑤三图的画法。 2、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五带的形成及分布: 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五带的范围:

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光热最多;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对比分析表 1、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 附注:昼夜长短及变化 (1)两分两至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①夏至(夏季),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越往北昼越长,越往南昼越短。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②冬至(冬季)正好夏至相反。③长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地轴重合,全球昼夜等长。④赤道纬线上全年昼夜等长。所以冬至至长夏至至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北半球夏至(夏季)昼长夜短,冬至(冬季)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2)一年中北半球白昼长短的变化(如下图),南半球相反。 时间的差异:地球上不同经度对应太阳的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东边的地方时要比西边早。每向东15°,地方时早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日出时刻的早迟:(1)东西差异:由于自转,同一纬线或纬度相近的点,东边日出总比西边早。(2)南北差异:日出时刻的早迟与昼夜的长短一致,昼长则日出早落晚,昼短则日出晚落早。由于公转,同一经线或经度相近的点,夏季越往北日出时刻越早,越往南越迟;冬季反之。 季节的变化: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总指向北极星附近,进而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四季主要是在中纬度地区分明,中纬度地区纬度越居中四季越分明。热带长夏无冬、春秋短暂;寒带冬长无夏、春秋短暂。北半球,6~8月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是一年中获得热能最多的季

地球的运动特征和地理意义习题

考点3地球运动特征及地理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005 (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一架飞机在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7千米/时的速度低空匀速飞行,且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保持静止不动(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 670千米/时)。据此回答1~2题。 1.[考向太阳视运动规律]此时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 答案 B 解析太阳的视运动是自东向西,根据材料,太阳始终位于飞行员正南方,说明飞机与太阳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也是自东向西,B项正确。 2.[考向地球自转的特征]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纬度最接近的是() A.赤道B.极点 C.北纬30°D.北纬60°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太阳始终位于飞行员的正南方,说明飞机飞行的角速度与太阳视运动的角速度相同。太阳视运动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为15°/h。飞机飞行的线速度为837千米/时,为赤道上的一半,因此其纬度为北纬60°,D项正确。 [2018·株洲摸底]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3~5题。

3.[考向时间计算]此时,A点的区时是() A.7月8日12时B.7月7日24时 C.7月8日6时D.7月8日16时 答案 C 解析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分别为180°和0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反之,加一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反之,减一天。据此和题意,判断(如图): 0时经线为90°W,A点(0°)为6时(东加西减;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4.[考向时间计算]此时,北京时间是() A.7月8日15时B.7月8日14时 C.7月8日20时D.7月7日14时 答案 B 解析由上题得出:0时经线为90°W,北京时间(120°E)为14时。 5.[考向地球自转特征]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 D.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A点大于B点 答案 C 解析考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全球除极点外自转角速度均为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A、B、C角速度相等,纬度由低到高为A、B、C,故线速度为A>B>C。 下图表示我国北方的一条河流,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读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地理七年级上第1单元:达标训练(地球的运动) 达标训练基础?巩固?达标 1读图1.10,请在赤道上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方向。??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面向地球仪,靠近身体 的一侧半球,符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应该在赤道上向右画一箭头。??答案:如下图??图1.10 2读图1.11,完成下列各题。??图1.11 (1)在图1.11中,用///描绘出夜半球的范围。??(2)当北半球的节气时会出现这种光照情况,此时南北半球 的昼夜长短情况是。??解析:此题考查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相等。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北半球有可能是春分,也有可能是秋分。??答案:(1)如下图??(2)春分或秋 分相等 3请在图1.12中填写如下纬线的名称及其纬度: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在正确位置填写南北极点的纬度,在正确范围内填写地球五带的名称。??图1.12 答案:?? 4北极圈范围内全 部出现极昼现象的一天是()?? A.春分日 B.秋分日 C.夏至 日 D.冬至日??解析: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全部范围内都会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答案:C 5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且全年昼夜等长的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 B.南回归线上?? C.赤道上 D.北回归线上??解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一年为一个周期,所以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而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全年昼夜等长的地方只有赤道,而赤道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也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选项C。答案:C 6下列四个纬度中,最有可能四季分明的是()??A.40°N B.80°S C.21°S D.0°??解析:五带中具有四季 分明特点的是北温带和南温带,其纬度范围介于南北纬??23.5??°到南北纬66.5°之间。选项B属于南寒带,选项C属于热带,选项D 位于赤道,也属于热带,符合题意的只有选项A,位于北温带。??答案:A 7关于地球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东向 西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C.地球公转方向自南向北 D.地轴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传与公转教案必修1

二、地球公转 轨道:黄道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恒星年 速度:近大远小 三、黄赤交角 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大小:23o26` 课标要求: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教材分析:1、地球运动自转规律一般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2、地球运动公转规律;3、黄赤交 角 学情分析:自传和公转较容易理解,但自传与公转间的关系,以及黄赤交角的产生和影响不易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黄赤交角 难点:黄赤交角 教学过程: 导入:毛主席有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着怎么会日行八万里,是不是地球上每个地方都能日行八万里?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自转和公转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一、地球的自转 我们来看这个地球仪,地球是绕着什么自转的? 生:地轴 师:对,是地轴,地轴北端时钟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地球自转,自转方向、周期、速递,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 师:对,这就是我们平常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的原因。我们再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

动,北逆南顺。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在计算周期时,我们选用不同的 参考点,会有不同的时间长度和名称。我们有两种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恒星 日是什么呢,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 (边画边讲,所以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23 时56分4秒)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还要继续公转,直至太阳出现在p点上空,所以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恒星日是地球自转 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360度,太阳日是假周期,地球自转了360度59分。对人类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人类的起居作息都是根据太阳的升落来安排 的,所以我平常使用的是太阳日,也就是24小时,太阳日的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地球自转的速度,任何一种圆周运动,都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角速度呢?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就是角速度,我们看看地球自转一周 转了360度,用了24小时,那么它的自转角速度是360/24即15°/h,除了南北极两点没有角速度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是一样的,15°/h,1°/4min, 1′/4s。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地球某点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点的线速度都是一样的呢? 生:不是 师: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点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周长是不一样的,线速度等于周长除以时间,所以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 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是1670km/h,60°N是837km/h,大致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没有线速度,因为它没有转过任何距离,其实每个纬度的线速度都是能计 算出来的,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研究研究。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毛主席讲的 坐地日行八万里到底是坐在哪 生:赤道上 二.地球的公转 转折:好,我们从三个方面讲了地球自转,下面我们同样的来讲地球公转的这三个方面。师: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ppt演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自西向东 师: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也是北逆南顺。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呢?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 师:太阳不再轨道的中心,所以随着地球的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发生细微的变化,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近日点运行速度最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 30.3km/s,而远日点最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为29.3km/s,平均角速度为 1°/d,平均线速度为30km/s。 下面我们来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对比: 运动 形式旋转 中心 运动方向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太阳日 公转太阳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地理已经学习过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经纬线、最基本的地球运动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方向、轨道、周期)已有一些了解,只是不完整,不能把各特点联系起来认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学生不习惯用图来分析地理现象,认知地理规律。教师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逐步克服学生方面的认知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 2.能够准确判断地球运动的方向。 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速度的特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绘制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比较。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一、自转 教师活动 【演示探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地球自转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自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演示、主动探究、相互合作、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演示以及个人示范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新课教学】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的状况,总结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演示,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师活动 【绘图能力提升】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选一组同学展示成果。提问:从侧面、南极、北极看自转的方向不同,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 准确绘图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师活动 【地球仪演示】演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因纬度变化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 简述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运动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位于太平洋上的远望五号测量船(约150°E)对其进行同步监测。据此完成1~3题。 1.“嫦娥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总星系 2.卫星发射时,远望五号测量船所在地的地方时为() A.18时59分57秒 B.未到18时59分57秒 C.已过18时59分57秒 D.次日18时59分57秒 3.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A.没有大气层B.有自转运动 C.有公转运动D.存在生命现象 【解析】1选A,2选C,3选D。该题利用“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背景条件,分别考核天体系统、地方时的计算及地球的特殊性等相关知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形成天体系统地月系。北京(东八区)发射时,东经150°(东十区)的地方时应该为20时59分57秒,地球的特殊性是有生命存在。 4.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解析】选A。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即使没有地球自转,也有昼夜现象。

5.下列时间中,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 A.9月23日到次年1月初 B.1月初到3月21日 C.3月21日到7月初 D.1月初到9月23日 【解析】选A。越接近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速度越快,1月初地球到达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6.刚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总因为倒时差而不适应,造成中美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D.纬度的不同 【解析】选B。因为地球的自转,使得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因而产生了时差。 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火炬于10月13日上午9:00在中山开始传递。回答7、8题。 7.火炬传递时,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50′S, 39°18′E)的区时是( ) A.10月13日1点 B.10月13日4点 C.10月13日12点 D.10月12日1点 8.火炬从中山开始传递时,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 ) 图1 A.甲到乙之间 B.乙到丙之间

最新地球的运动练习题汇编

1.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变化现象 C.昼夜现象D.昼夜交替现象 2.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 5.关于地球公转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东向西 ③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周期为一个月 ④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 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 B.北极圈和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 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7.地球上连续的白昼和黑夜现象只出现在() A.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 B.南、北纬66.5°的纬线圈上 C.南极圈至南极点之间,北极圈至北极点之间

D.高纬度地区 9.12月22日这一天() A.北半球是夏季 B.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C.南半球是冬季 D.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10.当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南半球是夏季 B.此时我们学校正处于冬季 C.南京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大值 D.此时赤道上才会昼夜平分 11.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6月21日或22日 B.3月20日或21日 C.12月22日或23日 D.9月22日或23日 12.天安门广场每天国旗升旗时刻与日出同时,下列节日中,升旗时刻最早的是() 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 D.“十一”国庆节 13.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 A.高纬地区 B.温带地区 C.低纬地区 D.回归线附近地区 14.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A.热带 B.北寒带 C.北温带D.南温带

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1.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现象 B.季节变化现象 C.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D.昼夜更替现象 2.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3.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小时分钟小时分钟 4.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的时间是() 10月1日点9月30日点 10月1日点10月2日点 5.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这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围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D.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 6.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B.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C.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 D.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月 7.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8.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0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9.当北京昼长大于夜长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A.赤道以南地区 B.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C.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D.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10.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11.有关昼夜长短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在温带 B.太阳直射在哪条纬线上,该纬线上的地区就昼长夜短 C.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 3、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4、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地球运动形成初步的空间结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对自然地理的探索兴趣;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属于副科,中考学生也很少选考地理。进入高中后,他们的地理知识较贫乏,地理学习基础往往较差。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高中地理很吃力,缺乏学习兴趣,成绩很不理想。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很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本节知识共分为4课时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结合观测,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与方向。(地理实践力) 2.联系实际,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综合思维) 3.动手绘制图示,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综合思维)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A B C (1)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4.自转周期 名称长度参照物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 太阳日24小时太阳 (1)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均为15°每时。 (2)自转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特别提醒] 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是人们日常的计时单位,是指太阳东升西落再东升的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公转周期——1年 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 回归年太阳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恒星年其他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速度 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 A点1月初最快近日点 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 [特别提醒]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北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北半球)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少。故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时间长。 1.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 2.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长江口泥沙不断堆积,若干年后,崇明岛将和____________________岸相连。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因长江水自西向东流,所以长江水对南岸的侵蚀力大于北岸,最终岛屿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北 2.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思路解析: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现象;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黄赤交角存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答案:A 3.二分二至日指什么时间?二至日与近日点、远日点是不是相同的日期? 思路解析: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到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所以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时间上很近,但不相同。 答案: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不同。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2010广东,11—13)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图1-3-1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思路解析:AB为夜弧,同一纬线上的ABCD夜长相等,为5小时,昼长相等,为19个小时,日出地方时为2时30分。 答案:B 2.若AB弧表示20XX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思路解析: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开始向东到日界线止,B点为0时,AB弧为3月1日,则BCD弧为3月2日,NA经线为日界线,NB经线为105°W,即西七区为0时,则东七区为3月2日的14时。 答案:C 读图1-3-2,完成3—4题。 图1-3–2 3.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以下两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够根据图示判定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二分二至点的位置;(2)全球各地随太阳直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题: (2010广东,11—13)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图1-3-1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答案:B 2.若AB弧表示2010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答案:C 第二题:-3-2,完成3—4题。 图1-3–2 3.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答案:D 4.图中b代表的季节出现时,下列城市的昼长最长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海口 D.济南 答案:A 第三题:-3-4和图1-3-5,完成下列问题。

图1-3-4 图1-3-5 (1)图1-3-4左图中所画的地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的日照状况图,此季节地球正处于公转轨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公转的速度较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3-4左图与图1-3-5表示的日期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1-3-5所示的季节过六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正值北京的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 (5)在图1-3-4右图中较为准确地表示出此时全球昼夜状况图示。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以下几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各类图示;(2)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全球各地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3)晨昏圈的定义及晨昏圈与经线、赤道的关系。 答案:(1)北半球冬季近日点快 (2)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A、D (4)向南夏季 (5)见下图 答案:D 第四题:3-6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2—6题。 图1-3-6 2.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及图中箭头所表示的地球上的方向,可以判断出() A.地球在自东向西旋转 B.地球的运动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

第五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规律。 3.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的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的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借助地球仪演示“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地球仪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地球仪和太阳代表物,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1.下图为某企业生产的“风光路灯”——太阳能和风能的“风光互补性”路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城市中,最该适宜安装“风光路灯”的是 A.重庆B.成都C.西宁D.海口 【小题2】若是在上题所选城市中安装“风光路灯”,一年中太阳能板左右摆动幅度最小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小题3】为降低成本,要将路灯上风力发电扇叶的朝向固定。如果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安装这种路灯,则风力发电机扇叶应朝向 A.西北B.西南C.东北D.东南 2.下图为中心点为北极点的示意图。若图中阴影部分为10月9日,非阴影部分为10月10日,则下面

于甲地时间和北京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15时B.甲地为9时 C.北京为9日8时D.北京为10日8时 3..黄赤交角为2 4.24°时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4.下图为冬至日甲、乙、丙、丁四地昼夜长短比例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甲、丁、丙、乙B.甲、丙、丁、乙 C.丁、甲、丙、乙D.乙、丙、甲、丁 【小题2】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左偏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5.若一架飞机在某地(30°N,116°E)起飞向东,北京时间是2007 年3 月8 日14 时,经过10 小时到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五区)的时间是() A.3月8日1时B.3月8日11时 C.3月7日1时D.3月9日10时 6.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太阳爆发X9.3级大耀斑,引发太阳质子事件和日冕物质抛射,多地迎来绝美极光。这是自2005年以来太阳最强的一次爆发活动,打响了新一轮太阳风暴的第一枪。据此和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正值美国东部时间(西5区)()A.6日6时53分B.7日6时53分 C.6日8时53分D.7日8时53分 【小题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指南针不能正确的指示方向④影响降水量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2017年11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 宁远二中蒋军艳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设计的这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是课程标准中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光照图的判别方法,分析理解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能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观图示和计算机动画理解和比较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和地理意 义。 2、通过模拟动画,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与自主思考,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其中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应用到生活 四、教学方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所以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的掌握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4、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很难去很好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地球的运动,从而能够掌握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就以上目标与教学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几步。 七、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