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湖泊生态构建改造研究——以白云湖水生植物群落分析为例

城市湖泊生态构建改造研究——以白云湖水生植物群落分析为例
城市湖泊生态构建改造研究——以白云湖水生植物群落分析为例

城市湖泊生态构建改造研究——以白云湖水生植物群落分析为例

发表时间:2020-03-19T06:18:31.568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2期作者:廖国庆[导读] 湖泊生态系统为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有着供给、支撑、调节和美学四大功能。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廖国庆

广州市白云湖水利工程管理中心 510080

摘要:湖泊生态系统为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有着供给、支撑、调节和美学四大功能。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白云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是广州市正在实施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的核心内容。在系统地分析该工程构建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其白云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对该区域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并为该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科学建议,对城市发展和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白云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湖泊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

自2010年以来,组织实施的《白云湖工程水质改善项目》和《白云湖湿地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积累了白云湖水环境管理经验,收集并分析了白云湖相关设计数据、操作调度及区域概况数据,连续多年监测白云湖源水和进出水水质数据,对白云湖周边河流排污口污染做了初步调查,积累了大量水文、水环境与水生态、污染源与工程设计、运行等基础资料;对白云湖人工湖的补水特性有了深入了解后,创造性地利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选择碳素纤维生态草、微纳米增氧机、生态浮床技术、太阳能动水除藻类机,布设在引水渠和湖区开展原位水净化实验,以及以白云湖所在流域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白云湖水质提升的措施。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对于大流量人工湖水体的生态建设,我查阅了大量的数据和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具有一定的工程实施经验,参观了海珠湿地公园、荔湾湖、东湖等水生态建设示范基地,掌握了水生态建设与推广的关键技术。

一、白云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水生态建设,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当前中国形势下的热点问题。就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保领域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存力的生物处理技术,也是修复水生态系统最推崇的,该技术事实上是强化水自然净化能力,是人们试图遵循生态系统本身的规则,目前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和技术探索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水环境治理理念的不断发展,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将不断创新,从单一化发展成为多元化、一体化的趋势。但是,在具体实现中,它更倾向于集成多种技术。选择哪些技术的集成需要根据水污染程度、性质、阶段和生态环境条件或目标水域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来选择,也就是说,实施之前系统和全面的论证目标水域,然后制定的实施计划,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治理水体环境污染的前提是控制污染源。只有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所采取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才能有效。否则,它只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徒劳无功。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已非常清楚水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水污染治理中应采用生态方法解决其问题。近年来,研究者普遍强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结合,甚至强调生态修复的作用。

以一定的示范基地为实验平台,开展对应的推广应用初级研究,推进新技术发展,结合本地化研究和示范,将产生的结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可操作的方法。例如,建立水环境处理实验和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的日本霞浦湖和琵琶湖等,在环境教育研究与开发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科技成果的示范结果,促进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敞开式水体湖滨缓流区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改造研究

2.1水生植物分类及特点

结合白云湖防洪、城市景观建设等需要,通过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水生动物、鱼类等实现示范区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标准;提升水质透明度;水生植物覆盖率不低于60%,构建水下生态系统。最终实现白云湖丧失的生态功能进行修复,使其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分为湿地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

挺水植物高大,颜色漂亮。它们大多数有茎和叶。下部或基部浸入水中,根或茎插入泥中生长,上部植物从水中突出。种类繁多,有荷花、菖蒲、美人蕉、鸢尾等。

浮叶植物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的地上茎,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浮于水面。常见种类有睡莲、萍蓬草、芡实、荇菜等。

漂浮的水生植物种类很少。这些植物的根不是生在泥里的,而是浮在水面上的。它们能抑制水中藻类的生长,因为它们能从水中吸收矿物质,阻挡阳光进入水中。漂浮植物生长非常快,可以更快地提供水面覆盖物。但有些物种可能会成为水中的一种危害物,因为他们生长、繁殖过于迅速,如水葫芦。因此需要经常打捞,以防这些物种覆盖整个水面。所以,不要把这些物种引入较大的池塘,因为从较大的池塘中移走它们是很困难的。常见品种有大藻、浮萍等。

公园水生态水生植物种植生态浮岛施工方案

武汉光谷行政中心西侧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 二0一五年十月

武汉光谷行政中心西侧公园 水生态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武汉光谷行政中心西侧公园景观工程施工图纸; 2、有关技术及安全操作规范; 3、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我单位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二、组织施工的原则及要求 1、坚持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照施工工期要求组织施工,发挥工程效 益和基本投资效益; 2、加强施工总平面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场地,组织好现场文明施工; 3、加强施工中的计划性,克服盲目性,在确保安全生产,搞好工程质量的 前提下,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多快好省的完成施工任务; 4、坚持安全施工及文明施工。 5、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充分利用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设备、 做到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作业。 6、强化管理质量,加强工序监控,做到事前预防,确保工程达到合格标准。 7、调配组织管理能力强,施工生产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技术管理人员组建项 目部,建立项目部负责制的管理、质保、安全保证体系,严格管理,优化配置。 三、工程概况 武汉光谷行政中心西侧公园景观工程,位于武汉市光谷中心区西侧,上游至九峰一路,下游在光谷四路与高新大道交汇处。九峰湖作为景观之一设计规划总面积约为21267 m2,其中旱溪3596 m2,内湖17671 m2,旱溪建设:规划湿地面积为3596m2。在清理完现状湿地淤泥后,将湿地依据高程采用水景灰石堆砌分成四段,每段高差约0.4~0.8米。每段平整高度后采用约200mm~500mm种植土换填,然后采用鹅卵石Φ50mm~100mm满铺至自然标高,湿地内间隔布置褐色

叠石景观;内湖建设:规划内湖面积为17617m2。在清理完现状内湖淤泥后,依据高程对内湖进行修整。修正后采用周边质量良好的底质土回填至设计标高,以便于水生植物的种植,回填深度大约为0.20~0.40米。 四、施工部署 1、原则要求 针对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工程施工中的各项工作,应充分体现“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宗旨,并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重点抓住“加快施工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及“加强现场和环境管理”这三项内容组织施工。具体落实和体现在配合得体得领导班子,过硬的施工队伍,足够的技术力量,齐全的机械设备,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科学地安排施工进度,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组织好个工种的协调作战。 2、目标要求 加强工程施工的三级动态管理,确立本工程“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全面完成合同条款内的各项工作”的施工总进度控制计划的工期目标管理。 3、质量目标 确保本工程“合格”的质量目标管理 4、承包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 为确保尽快完成施工任务,我公司将充分发挥企业综合性实力强,施工承包经验丰富的优势,挑选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组成施工总承包管理班子,保证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步步到位。专门成立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严格按项目法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的管理体系,以项目班子为核心,组建施工队伍,配备先进的机具、设备,以科学的手段、先进技术,优质高速地完成本工程。 五、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5.1植物栽种 本工程的植物栽种主要包括河道湿地的芦苇、香蒲、水鳖、水葱、莲、人工水草等的种植及生物岛栅。其施工顺序安排如下:土地平整→分苗→植物种植→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湖泊(水库) 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3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二、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1、水生植物介绍 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2、水生植物的应用 2.1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a)净化所需的能源由光合作用提供; b)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 c)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创造新的价值; d)能固定土壤或底泥中的水分,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 e)为降解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具有毒害作用。对于此类化合物,一些植物也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其脱毒。植物通常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这种机制也存在于许多水生植物中。 水生植物的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并在植物根系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环境,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植物的根系还可分泌一些有机物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这样就为好氧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根区以外则适于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生存。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大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通常有4种生活型: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总体看,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生物化学作用和非生物化学作用,见下图。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有: 1.对营养盐的影响 1.1 净化机制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 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同化吸收。 ②根际效应。根系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际,以根际分泌物为主要营养的一群微生物,根系微生物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根际,产生根际效应。根系微生物不仅种类和数量远高于非根系微生物,而且其代谢活性也比非根系微生物高;另一方面,在根际,高等水生植物能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部,在根区和远离根区的底泥中形成有氧和厌氧环境,从而促进底泥微生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 ③吸附作用。研究证明,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能力最强,因为沉水植物的根部能吸收底质中的氮、磷,植物体能吸收水中的氮、磷。 1..2 对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1.2.1影响氮去除的因素 (1)影响TN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的存在,能有效去除水中氮,使总氮明显下降。(2)影响硝态氮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因为水生植物优先吸收硝态氮,同时由于硝态氮是氮循环中微生物等作用的直接底物,是最活跃的氮形态,可以通过反硝化的过程被去除,所以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同时受微生物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欢迎访问水业导航网(www/h2o123//com)

(3)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有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总氮、总磷及硝态氮相比,相对较差。这是因为水中氨氮减少有4个途径:①通过气态氨直接挥发;②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③发生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④吸附到底泥。 1.2.2影响磷的去除 磷的去除,一方面是以磷酸盐沉降并固结在基质上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可给性磷被植物吸收。微生物对含磷化合物的转化在磷的净化过程中是一个限制性因子,而湿地中植物的存在会强化微生物对磷的积累。 (1)影响TP去除的因素。沉水植物富集TP的能力要好于挺水植物。 (2)影响正磷酸盐去除的因素.而沉水植物对APA有抑制作用,即沉水植物通过对APA的抑止减少正磷酸盐浓度。 1.3 水生植物会影响湖泊中沉积物磷释放 大型水生植物对底泥内源磷释放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水环境条件。研究表明,内源磷的释放受到水环境条件,如温度、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pH、扰动等因素影响。而大型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对水环境条件如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等都有重要影响。 ②吸收作用。当水中有水生植物存在时,由于植物对磷的吸收,使觉积物中磷的含量有一定的减少,从而发生了磷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之间的重新分配。 ③吸附作用。大型水生植物的种植对湖泊底泥中的磷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降低底泥中磷的含量,改变底泥的化学物理特性,有助于降低底泥内源性磷释放强度。 ④微生物作用。微生物对磷在植物--上覆水--沉积物中重新分配起到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会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沉积物的微生物生物含量要高于无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含量。 3 对重金属的吸收净化 由于重金属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从而达到一定程度净化水中重金属的效果。 4 抑制藻类生长 水体具有发育良好的水生植被就能强烈地抑制藻类的生长。 5 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对水体物理环境的改变作用显著,能有效改善水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增加水中溶解氧。种态型的水生植物中,因为沉水植物所产生的氧所全部释放于水中,所以对增加水体溶解氧的贡献最大。 ②pH值。研究发现,湿地内pH值的变化趋势与溶解氧变化趋势一致,而且沉水植物湿地内pH值明显要高于其它挺水植物湿地。 ③改善水体透明度。水生植物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污染物质沉积,同时能防止底泥颗粒物再悬浮,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 ④抑制沉积物的再悬浮。沉积物的再悬浮速率取决于风速、吹程和水深等因素。许多研究证明水生植物能大大降低由风浪引起的水运动,从而减少湖水运动对湖泊沉积物的影响。 6 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生高等植物发育良好有利于创造环境多样性,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

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 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污染物外,通常只是间接地参与污染物的分解,通过对土壤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调控来进行环境的修复,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物理作用 覆盖于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使风速在近土壤或水体表面降低,有利于水体中悬浮物的沉积,降低了沉积物质再悬浮的风险,增加了水体与植物间的接触时间,同时还可以增强底质的稳定和降低水体的浊度。此外,植物的存在削弱了光线到达水体的强度,阻碍了植物覆盖下的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尤其是在浮萍类植物的湿地系统中比较常见。植物的存在对基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温带地区的冬季,当枯死的植物残体被雪覆盖后,植物则对基质起到很好的保护膜作用,可以防止基质在冬季冻结,以维持冬季湿地系统仍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植物对基质的水力传导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植物的根在生长时对土壤具有干扰和疏松作用,当根死亡或腐烂后,会留下一些管型的大孔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质的水力传导性。淹没于水中的水生植物的茎和叶形成的生物膜,为大量的光合细菌、藻类和原生微生物等在植物组织上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空间,埋藏于土壤中的根和根区也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巨大的物理活动表面,植物根系也是重金属和某些有机物的沉积场所。因此,植物地上和地下的生物膜对于湿地中发生的所有微生物过程都具有重要作用。 1.2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离不开营养物质,水体中的相当部分的营养物被植物转化或保存在植物体内。对于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普遍认为漂浮植物吸收能力强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最差。与木本植物相比草本植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则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如有芦苇的湿地对NH+4-N的去除率接近100%,而无芦苇时,仅为40%~75%。定期和持续地从湿地系统中收获成熟的植物,并能妥善处理收获的植物,是保证污水中的养分被有效去除和防止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的唯一途径。植物的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植物的存在有利于硝化、反硝化细菌的生存。张鸿等研究表明,在种植水芹、凤眼莲的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高于没有植物的湿地,水芹湿地的细菌数量多于凤眼莲湿地的细菌数量,但前者对氨氮的去除率却低于后者,说明人工湿地系统中对N的去除植物的吸收占主导地位。吴振斌等在进行的上、下行流的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的研究中,分别种植不同植物的湿地对COD、BOD5、TN、TP的去除效果均好于没有种植植物的对照湿地。湿地植物直接吸收和利用可利用态P,起到去P的作用,并且植物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去除效果,植物的良好长势是对P去除的保证。 1.3植物根系释放 湿地系统具有明显的缺氧环境,湿地中氧的传播速率约为陆地环境氧的传播速率的万分之一。水生植物则具有适合在缺氧条件下生存的结构与特征,包括茎肥大,茎和根的中心具有较大的组织,茎中空,具浅根系等。植物的这种特殊结构,有利于氧在其体内的传输并能传递到根区,不仅满足了植物在缺氧环境的呼吸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根区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传递到根区,在根区的还原态的介质中形成氧化的微环境,根区有氧区域与缺氧区域的共同存在为根区的好氧、兼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了各自的小生境,使不同微生物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氧在植物根部的释放主要取决于植物内部氧的浓度、周围基质的需氧量以及植物根壁的渗透性。植物通过吸收而在根部释放氧是由其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植物的结构阻止了其在径向的泄露,并努力使释放到根区的氧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氧的释放率一般在根的亚顶端区域最高,并随距离根尖的增大而降低。水生植物具有对流型通气组织,其根区和根部都具有较高的内部氧的浓度,这种对流型的气体的流动明显增加了可供氧根的长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氧化和脱毒减少根部一些潜在的有害物质。除了根系可以释放氧外,根系还可以释放其它物质。一些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能杀死污水中的细菌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 1.生态浮岛技术介绍 采用生态技术对河道湖泊进行水质恢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途径,目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生态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湿地、生物浮岛,它包括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城镇河道、湖泊由于空间和水位变化的限制,湿地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人工生物浮岛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维护管理方便。 现在,生态浮岛因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的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湖泊、河道等封闭性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水生植物在生物浮岛上的应用 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五种类型。其中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其生产力可以超过陆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富集N、P 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1生物浮岛水生植物选择原则 1.选择的植物应为适宜水系水质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 2.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 3.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 4.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 5.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 观组织。 2.2常用水生植物 植物的选择、种植密度及群落配置对净化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选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菖蒲、千屈菜、粉绿狐尾藻、黄菖蒲等。 3.生态浮岛的载体要求

目前,国内浮岛建设上形式各样。主要区别大都在浮岛载体上,良好的耐用的浮岛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防止被风浪吹走或是单元之间的碰撞; 2.经久耐用,需要抗老化、无污染,耐腐蚀; 3.经济性,达到设计效果的同时减少投资成本; 4.可扩展,便于运输易于拼接,可自由组合。 4.本浮岛的结构特点 浮岛单元可根据生物浮岛的设计形状进行适当组合。浮岛单元一体性完整,结构牢固,拆装维护方便。水生植物可根据当地情况灵活选用。 本生态浮岛(NH-2)实现了: ①浮岛载体独立注塑成型,结构更简单,更坚固,可靠性更高。 ②设置了专门的固定孔洞,固定更牢固。 ③防撞防挤压边角设计大幅提高浮岛寿命。 ④多种株距及种植密度设计,适应性更强。 ⑤采用抗氧化材料,经久耐用; ⑥水体与空气之间有一定的接触空间,净水效果更突出 ⑦可根据需求拼接成适当的图案,达到水上绿化的目的; ⑧固定简便,便于水生植物种植和收割 本浮岛是一种由多个独立的浮元经连接件组合而成的种植载体。每平方米由6个单体组成。浮元是采用抗氧化防UV的PE材料制成的板状浮体,其上分布直径大小不等间距不一的若干圆孔用于置放种收集篮,其边缘分布有连接孔。每个浮元有大的栽植孔7个,小栽植孔12个,收集篮可与浮元上不同大小的孔都能紧密配合。收集篮为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的根系作了两段三孔式设计,上半段的直径较大,可以很好的容纳球茎及种子植物类的慈姑、荸荠等水生植物,下半段的直径较小用于须根类的植物如黄花鸢尾等。因此本生态浮岛可以满足多种植物的种植需求,不同的根系的植物种植,不同植株大小的植物的种植三孔为主根孔、根状茎孔和须根孔。然后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来确定栽植孔的大小,同时根据工程的需要确定种植密度,把植物固定在收集篮内,收集篮安装在浮元的栽植孔内并能自行固定。 本生态浮岛示意图如下:

提高水生植物生态和观赏效果

提高水生植物生态和观赏效果 宁波绿茵市政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鄞州公园二期地上工程—A区(Ⅰ标段)QC小组 一、工程概况 鄞州公园二期地上工程项目位于鄞州区首南街道,东起宁南南路,南至日丽西路,西至小江湖路,北至首南西路,总占地面积461837m2,合同总造价约为1.76亿元人民币。 本标段总建筑面积:198386m2,包括土建、幕墙、给排水、电气、暖通、室外安装、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工程。其他主要建筑包括4座桥梁和休闲商业建筑1#楼、管理服务中心两栋房屋。 包括园林景观、绿化种植、给排水、电气安装、建筑小品等内容,工程开工日期2014年12月5日,竣工验收日期2017年9月15日,,施工内容包括:Ⅰ标段施工图范围内的湿地、河道、建筑、草坪、灌木、树林、水景、铺地、景观桥梁及其他配套工程施工。 二、小组概况 为实现本工程的质量目标,项目部于2017年4月组建了宁波绿茵市政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鄞州公园二期地上工程—A区(Ⅰ标段)QC小组,经公司质安部注册,小组注册号为LY-2017-QC02,由项目经理王辅达担任组长,对本工程提高水生植物生态和观赏效果进行攻关活动。 制表人:朱建业制表时间:2017年4月17日 三、选题理由 1、我市目前水生植物应用和整体景观效果并不理想,常常出现要不长势过旺,难以控制,要不出现频频枯死,黄土外露的尴尬局面,可以说我市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2、我市目前水生植物在品种选择上,主要还是选择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而仅使用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所建立的水体生态系统是非良性循环的,尤其是在城市人造水景中,水中的低等藻类植物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迅速繁殖,原有的水生植物不能耐受而灭亡,使草质湖演变成藻质湖,反而加剧了水质的恶化。本工程最大的设计特色就

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及城市化的推进,水体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已经逐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如何净化修复水体环境在现如今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也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并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也能更有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故而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修复,从而保证水质。【关键词】植物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生植物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张,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对于如何净化修复被污染的水体在现如今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活与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可担任这一角色并且可以有效地完成使命。 1、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 随着城市化的程度不断的加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些掠夺性、破坏性的城市开发性行为不断发生,生产生活的污水的无理排放,垃圾的堆积,一些保存尚好的次生水系统被任意的掩盖、挤占、填埋【5】,都使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使活水变成了死水。 现代的防洪措施改变了河床的形态和水文规律,使河道消失。不合理的修建水库,使河岸自身的水量调节能力变弱,使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失调,破坏了相关的生态系统平衡。 2、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植物修复是指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就是以水生植物忍耐和富集某种或某些有机、无机污染物为理论基础,利用水生植物或其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清除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一种环境生物技术。 在自然界中最好的水净化莫过于通过自然的沙石和水生动植物的相互作用。【5】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净化水体,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让“死水”变成“活水”。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绿色技术。【3】 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修复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富集、吸附、沉降、过滤及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并且多种水生植物的组合作用对水体环境的修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只要求水质的PH值为6~8,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N、P及微量元素,是再生能力很强的绿色能源植物,在生活污水或养殖业排放的污水中可以更加速生长。【6】水生植物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水草茂盛则水质清澈,水产丰盛,水体生态稳定;缺乏水草则水质浑浊,水产缺乏,水体生态不稳定。 3、集中用于净化修复水体环境的常见水生植物 3.1芦苇在水体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3.1.1芦苇的基本知识 芦苇是生长于湖泊、河岸旁、溪边多水地区、海岸淤滩的先锋植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修订稿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 复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吴振斌 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 水生植物的概念 为一生态学范畴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的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形态上的适应类型,也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的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的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的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的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你给的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和无机碳的形态和含量等; 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和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的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的暴发,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和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的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的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 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第二章主要生态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是植物需光特性的两个主要指标。 真光层深度是指在水柱中支持净初级生产力的部分,其底部为临界深度,即水柱的日净初级生产力为0值的深度,也就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达到平衡的深度,也称为补偿深度。按经验看,光补偿深度一般是水体透明度的倍,或光照

水生植物的生态作用

水生植物的生态作用 保存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群落为亲水的水鸟、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居场所。水生动植物以及非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循环往复,使得水体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态环境,从而保存了水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净化水质 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固碳释氧的同时,水生植物还会吸收水体中许多有害元素,如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净化水质,改善水体质量,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美化水景 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优美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点缀着形形色色的水面和岸边,并容易形成水中美丽的倒影,具有很强的造景功能。水生植物历来是构建水景的重要素材之一,像风吹苇海、月照荷塘这类风光,都会令人触景生情产生美的遐想;而曲水荷香、柳浪闻莺这类景点,皆是因为用水生植物造景而远近闻名。 固坡护岸 水生植物的生长蔓延繁殖,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另外,水生地被植物栽于水陆交界之处,其发达根系较强的扭结力,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的侵蚀和冲刷。

水生植物的管理 水生植物的管理一般比较简单,栽植后,除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有无病虫害 2、检查植株是否拥挤,一般过3至4年时间分一次株; 3、定期施加追肥; 4、清除水中的杂草,池底或池水过于污浊时要换水或彻底清理 水生植物如何分类?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 挺水植物 挺水型水生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挺水植物 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挺水型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旱伞草、芦苇等。 浮叶植物 浮叶型水生植物的根状茎发达,浮叶植物 花大,色艳,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于水面上。常见种类有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荇菜等。浮叶植物有:睡莲、荇菜、水鳖、芡实等。 漂浮植物 漂浮型水生植物种类较少,这类植株的根不生于泥中,株体漂浮于水面之上,漂浮植物 随水流、风浪四处漂泊,多数以观叶为主,为池水提供装饰和绿荫。又因为它们既能吸收水里的矿物质.同时又能遮蔽射入水中的阳光,所以也能够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漂浮植物的生长速度很快,能更快地提供水面的遮盖装饰。但有些品种生长、繁衍得特别迅速,可能会成为水中一害,如水葫芦等。所以需要定期用网捞出一些.否则它们就会覆盖整个水面。另外.也不要将这类植物引入面积较大的池塘,因为如果想将这类植物从大池塘当中除去将会非常困难。沉水植物有:轮叶黑藻、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苦草、菹草等。 沉水植物 沉水型水生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具发达的通气组织,利于进行沉水植物 气体交换。叶多为狭长或丝状,能吸收水中部分养分,在水下弱光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水质浑浊会影响其光合作用。花小,花期短,以观叶为主。沉水植物,如软骨草属(Lagaro-siphon)或狐尾藻属(Myriophyllum)植物,在水中担当着“造氧机”的角色,为池塘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溶解氧;同时,它们还能够除去水中过剩的养分,因

水生植物的生态作用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张,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对于如何净化修复被污染的水体在现如今显得尤为重要,而 生活与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可担任这一角色并且可以有效地完成使命。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 浮植物。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使得他们能够从不同层次和空间来净化水质。

1.保存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群落为亲水的水鸟、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居场所。水生动植物以及非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循环往复,使得水体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态环境,从而保存了水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2.净化水质 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固碳释氧的同时,水生植物还会吸收水体中许多有害元素,如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净化水质,改善水体质量,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3.美化水景 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优美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点缀着形形色色的水面和岸边,并容易形成水中美丽的倒影,具有很强的造景功能。水生植物历来是构建水景的重要素材之一,像风吹苇海、月照荷塘这类风光,都会令人触景生情产生美的遐想;而曲水荷香、柳浪闻莺这类景点,皆是因为用水生植物造景而远近闻名。 4.固坡护岸 水生植物的生长蔓延繁殖,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另外,水生地被植物栽于水陆交界之处,其发达根系较强的扭结力,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的侵蚀和冲刷。 利用水生植物对被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吸收、分解,并通过不同的水生植物及组合来适应不同的受污染的水体,可是污染水体得到有效地净化并能保持水体纯净,而且净化效果稳定,所以在污水净化修复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微生物的组合来达到目的。

水生植物种植生态浮岛技术标

植物铺设 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 顾名思义在新兴的户外运动中人工生态浮床是一种水面上用的载体,而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维护水体生态的平衡。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就是一种水上种植的技术,而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有美观水面的作用,还有净化水体、打造生物栖息地等最近才发现的作用, 具体做法和使用材料。在园林施工时,栽植水生植物有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一是在池底砌筑栽植槽,铺上至少15厘米厚的培养土,将水生植物植入土中;二是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再将容器沉入水中。 工具/原料 1.浮床板材(可以用各种能漂浮的材质) 2.绳索(固定作用) 3.喜欢的植物(用于栽植)种植器一般选用木箱、竹篮、柳条筐等,一年之不致腐烂,或者直接栽植池塘人工湖。 4.水下固定物体(防止浮床漂走)

方法/步骤 1 第一步,用可以漂浮的材料,例如木头或者竹子搭建一个类似于床板的物体,或者用现成的浮床板材,大多是泡沫制作而成,类似于儿童的积木玩具那样。把它们拼装成三角形、长方形等等。第二步用绳索把它们连接固定,并放下水试试,经过测试不会散架那就没有问题。然后在上面填上种植土和肥料用做植物生长,现在经过改良已经变成了盆栽的植物,直接放在种植槽里. 第三步是固定,把整个浮体固定在你想要摆放的位置,用绳索固定在岸边或者没有四周的情况下就采用水下固定的方法,用绳索连接固定物体。 第四步是养护植物,植物种植完成差不多有半个月的缓苗期,如果是盆栽的植物不需要缓苗,缓苗期间要注意光照和水位的调节,防自然灾害。 第五步是间隔养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除浮床上滋生的杂草,检查每个浮床间连接的是否牢固,水流大小,水位高低等调节期都要查看一下。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概述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大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通常有4种生活型: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总体看,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生物化学作用和非生物化学作用,见图1[1]。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高等植物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类群,是良性湖泊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成为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水生植物在湖泊中的作用仍缺乏系统认识,对浅水湖泊水生植物的恢复措施在诸多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开展水生植物恢复过程中的技术措施,总结了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 图1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1对营养盐的影响 1.1净化机制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同化吸收。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从水层和底泥中吸收氮、磷同化为自身的结构组成物质,从而将水体中的营养盐固定下来,减缓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循环速度,通过人工收获便可将固定的氮、磷带出水体。但是,这种同化作用并非植物去除氮、磷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植物对氮、磷的同化吸收只占全部去除量很小一部分,约2%-5%[2,3]。②根际效应。微生物是系统中有机污染物和氮分解去除的主要执行者[4],系统中微生物数量与净化效果呈显著正 欢迎访问水/业导航网(www/h2o123/com)

相关。根系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际,以根际分泌物为主要营养的一群微生物,根系微生物作用于周围环境形 成根际,产生根际效应。根系微生物不仅种类和数量远高于非根系微生物,而且其代谢活性也比非根系微生物高;另一方面,在根际,高等水生植物能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部,在根区和远离根区的底泥中形成有氧和厌氧环境,从而促进底泥微生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5,6]。③吸附作用。水生植物根部的物理化学环境试验发现[3],沉水植物直接吸收的营养盐的量相比总量来说其实很少,但是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降低水中营养盐的平衡浓度,改变水体和底泥中的物理化学环境,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4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能力最强,因为沉水植物的根部能吸收底质中的氮、磷,植物体能吸收水中的氮、磷。 1.2对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1.2.1影响氮去除的因素 氮的去除,除了植物吸收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氨的挥发、硝化与反硝化途径等。硝化与反硝化途径是氮的一个重要去除途径。Seitzinger[7]研究表明,沉积物--水界面氮的反硝化作用可去除湖泊外源氮输入负荷的30%-50%。张鸿等研究发现[8],人工湿地对氮的净化机制中,植物的吸收起主导作用。所以,究竟哪一种途径对氮的去除影响比较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影响TN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的存在,能有效去除水中氮,使总氮明显下降。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生植物去氮,因为春季和夏季水生植物生长情况比冬季好,对氮的需求量大。但也有例外,如中营养浓度下的伊乐藻,冬季的除氮效果更好,这可能与伊乐藻较好的抗寒性和生长习性相关[9]。总体看,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中氮的去除效果不同。并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其作用。 (2)影响硝态氮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因为水生植物优先吸收硝态氮,同时由于硝态氮是氮循环中微生物等作用的直接底物,是最活跃的氮形态,可以通过反硝化的过程被去除,所以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同时受微生物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3)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认为,有机氮最先被植物吸收。对无机氮,有研究发现植物优先吸收氨氮和其他还原态氮,据此认为植物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去除速率较快[10,11]。但有研究发现[12],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总氮、总磷及硝态氮相比,相对较差。这是因为水中氨氮减少有4个途径:①通过气态氨直接挥发;②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③发生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④吸附到底泥。所以即使发现氨氮下降速率明显快于总氮,但是否主要是因为植物吸收,并不能确定[13]。有研究者[14]认为,含氮有机化合物分解所产生的氨氮大部分是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连续反应而去除的,一旦这两个连续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氨氮去除效果就不理想。因此,到底是植物吸收对氨氮去除影响大还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影响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由于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和活跃程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而且植物在低温时生长情况不好,因此,在冬季或低温时氨氮的去除效果会相对差此。 1.2.2影响磷去除的因素 磷的去除,一方面是以磷酸盐沉降并固结在基质上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可给性磷被植物吸收。由于有机磷及溶解性较差的无机磷酸盐必须经过磷细菌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磷酸盐转变为磷酸盐,将溶解性差的磷化合物溶解,从而除去水中的磷,所以,微生物对含磷化合物的转化在磷的净化过程中是一个限制性因子。而

水生植物浮岛方案

白石公园水生植物浮岛项目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城市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这就对我们园林园艺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欣赏方面,要求手法不断更新,园林作品的观赏性更好; 二是强调生态性,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的生活空间。 从而城市的绿化从陆地扩展到水体,水生植物浮岛技术也就应时而生。 植物浮岛技术是利用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浮体,把高等水生植物或驯化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水面浮岛上,植物在浮岛上生长,营造水上植物景观,并通过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相克机理,消减富氧化水体中的氮、有机磷及污染物质,从而达到生态净化水质的效果。 而我们湘潭市的公园绿地中有着大面积的静水湖,水上景观比较单薄,水质富

氧化程度高,而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的湘潭市,特别是朝着发展成为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水体绿化项目必须地得到发展。白石公园作为我市中心公园,水体面积宽广,做好水体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更加突出。现根据局领导要求对于以白石公园喷泉为中心,制作水生植物浮岛,达到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二、水生植物浮岛制作材质及施工方案 水生植物浮岛是以生态浮床为载体,再将高等水生植物或驯化的陆生植物种植到生态浮床上,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植物的特性,经过配景设计组合成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水上景观。 1、生态浮床的准备 生态浮床通过在广东塑料公司订做,按照植物生长口径要求订做营养杯的大小。口径大小具体视植物大小及根系情况而定,具体口径大小见植物表。 图示:生态浮床 2、在根据水生植物浮岛造型拼装好浮床后,将培育好的植物种苗栽植到浮床中的营养钵中,并将浮床运送至浮岛区域,根据浮岛造型拼接并固定好。栽植浮岛营养杯的基质配方定为,腐殖土:腐熟菜枯=9:1的比例。

水生植物的特性及适用范围

水生植物的特性及适用范围 水生植物的概念 定义:某种植物在它生命里全部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水中,并且能够顺利的繁殖下一代,我们就称为水生植物。 作用: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吸收有害物质的用途以及可以海里刮伤时侯用来绑住伤口。 水生植物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是指适合在水中长期生长的植物,其根部非常之发达,以便跟好的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及氧气。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增多,很多水域都被不同程度的污染了,一些相关人士就将一些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用于各水域的净化中。人们根据水生植物生长所需水的深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分别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四种。 沉水植物:其根茎是生长在水域的泥土中,植株也是完全沉没在水中的,因其整个植株生长在水中,需最大限度的吸收水中的氧气及营养物质,所以叶片都为细长或丝状,且比较薄,而细胞相比来说却是较大的,如眼子菜类、金鱼藻类、黑藻类、苦草类等;浮水植物又称浮叶植物:它们的根茎生长在水中的泥土中,应为茎都非常的细弱基本上是不能直立的,所以它们的叶片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如睡莲、王莲、萍蓬草、芡实等;挺水植物:它们的根茎也是生长在水中的泥土中,但与浮水植物不同的是它们植株高大且有力,茎或叶柄直立挺拔,挺出水面,如荷花、香蒲、水葱、梭鱼草、水竹芋等;漂浮植物:此植物的根不再像以上三种植物的生长在泥土中了,整个植株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它们会随着水流四处漂泊,如浮萍、水鳖、大漂、水葫芦等。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的话,还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沼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两个生活型。前者在浅水或湿泥中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虽然是浅水,但是不能完全将其脱离出水进行栽培,如荷花;而后者在浅水中可以短期的生长,但同时也适合在陆地上进行栽培,黄花鸢尾、千屈菜、柳树等都属于湿生植物了。 适应特点 与陆地环境迥然不同。水环境具有流动性、温度变化平缓、弱、含氧量少等特点。水生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因而能够繁衍自己,并在整个植物类群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水环境的光照强度微弱,所以水生植物的叶片通常较薄,有的叶片细裂如丝或是呈线状;有的呈带状;有的叶子宽大呈透明状,叶绿体不仅分布在中,还分布在表皮的细胞内,并且叶绿体能够随着的流动而向迎光面,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水中的微弱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水环境中的含氧量不足空气中的1/20,为了适应缺氧环境,水生植物都具有发达的通气系统。莲藕叶片的气孔可通过空气中的氧,氧进入叶片,其氧浓度高于莲藕各个器官的氧浓度,氧则通过叶柄那四通八达的通气组织向地下扩散,以保证地下器官的正常呼吸和代谢的需要。这种通气系统属于开放型的。金鱼藻的通气系统则属于封闭型的,植物体内可贮存自身呼吸时释放的二氧化碳,以供光合作用的需要,同时又能将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贮存起来,以满足呼吸时的需要。 水生植物四周都是水,不需要厚厚的表皮来减少水分的散失,所以表皮变得极薄,可以直接从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如此一来,原本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根也就失去原有的功能,使水生植物的根不发达。有些水生植物的根,功能不在吸收水分和养分,

生态驳岸和水生植物的应用

生态驳岸和水生植物的应用 发布时间:2008-4-17 查看次数:1690 生态驳岸和水生湿生植物应用于城市滨水绿带及园林水体初探 -------------------------------------------------------------------------------- 论文摘要:本文以水陆边际的生态规律为基础,结合生态园林和生态工程等理论和技术,探讨了在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带和园林水体的建设中,应用生态驳岸工程和湿生水生植被营造重建的原理、方法和意义。关键词:水陆边际生态驳岸湿生水生植被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natural wetland ecosystems in the water-land ecotone,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s of ecological embank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wetland and aquatic veget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and aquascape in the urban area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the water-land ecotone;the water-land ecotone;the wetland and aquatic vegetation 保护建城区已有的河道、湖泊构成的水系,建设滨水绿带,从而形成和保持城市中与水系有关的自然、历史和景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建城区中的滨水绿带及水体,形成水陆相依、空间开阔,贯穿城区、联系城郊的景观和生态走廊,对优化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具有突出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通重视。城市公园中,园林水体能赋予公园灵动的空间和丰富的生境及多样的景观,而成为公园布局、构景的重要内容。城市中的水系,已成为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 但是,在许多城市中的滨水绿带和园林水体中,常见的是水体边缘整齐的钢筋混凝土岸线和坚固的叠石驳岸;驳岸后是以陆生生境为主体的滨水绿带及湖畔绿地和公园水面上零星的荷花、睡莲;很少看到驳岸下水体边缘生机盎然由水生湿生植物构成的自然野趣的绿化景观,更鲜有水草飘荡、游鱼可数的城市河道。这样的城市滨水绿化和水体岸线景观,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不尽自然河流湖泊景观,也使城市中的水系缺失了完整的生态构成和健全的水体生态功能。 究其原因,或许是对于城市中的水系保护、整治,一般很重视岸线的稳定安全,以满足其抗洪涝的工程功能和截污的管理功能;以陆生生境为主的滨水绿带建设,也具有在较宏观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尺度方面的功能。但没有更系统全面地认识城市水系中,水体本身的生物群落的培育和生态功能的保护重建,以及模仿自然水系中水陆边缘的生态、景观连续性,在城市水系整治保护和园林水景营造中的重要意义。 显然,上述不全面的或者是偏面的对城市水系的保护整治中,采取的忽略生态重建而注重工程性能的岸线,已经不符合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发展的潮流;并且亦已渐显示诸多敝端,包括人为割断了水陆之间的原有水文关系,达不到预期中工程完成后的水系防洪涝功能要求。硬质的工程驳岸,分隔了水体、陆地之间在景观和生态上的自然有机的联系,破坏了具有生态功能的水陆交汇地带的生态系统边际效应;水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得不到有效恢复和合理培育,水体自净功能和生态稳定性差。 生态规划、生态园林和生态工程技术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丰富的园林驳岸工程材料结构形式的开发和水生湿生园林植物产业的形成,为我们改变以往城市水系整治中的规划和岸线构筑、绿化的模式,进行全面有效的城市水系保护整治和生态恢复,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技术手段、材料基础。本文主要从技术层面上,来探讨生态驳岸、沿岸湿生水生植物群落的重建等方面的内容。 一、在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保护和园林水体的构建中,应大力提倡采用生态驳岸,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和浆砌挡墙的硬式驳岸,创建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的生长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