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古文知识

(一)重点注释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主谓之间取独。于,对于。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于,到。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其,指河内。

4、河东凶亦然: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亦然,也是这样。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邻国的当政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察,考察。政,当政者。之,结构助词,的。无如,没有像…。之,这样。者,句末语助词。

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加少,更少。加,更。之,的,结构助词。

7、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我用打仗做比喻。好战,喜欢打仗。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8、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模拟鼓声。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9、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经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10、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或,有的人。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以,因为。则,那么。

1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直,只是,不过。是,这,代词。

14、”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之,主谓之间取独。无,通“毋”,不要。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粮食的统称。胜,尽,完。1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网不进池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数,密。罟,网。洿,深。1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完。斤,锛子。以,按照。18、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养生,供养活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1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句式

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树,种植。衣,穿。21、鸡豚狗彘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豚,小猪。彘,猪。畜,畜养。之,助词。无,通“毋”。2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23、谨庠序之教:认真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庠、序,都是学校。教,教化。2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反复陈述。悌,敬爱兄长。义,

道理。之,指百姓。2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于,在。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2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黎民,百姓。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检,制止,约束。2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涂,通“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岁,年成。3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于,表比较。而,连词,表顺承。3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罪,归咎,归罪。斯,则,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三)一词多义

于1、寡人之于国也:于,对于。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于,到。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比。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在。

之1、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2、五亩之宅/斯天下之民至焉/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结构助词的

3、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之,代词。

4、填然鼓之: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而1、弃甲曳兵而走:而,连词,表修饰。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而,连词,表承接。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饿莩而不知发:而,连词,表转折。以1、请以战喻:以,用。2、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凭借。3、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按照。

4、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以,把。

数1、数罟不入洿池:数,密。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几。

发1、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3、发闾左谪守渔阳:发,征发。

兵1、穷兵黩武:兵,兵力。名词。2、兵连祸结:兵,名词,军事,战争。3、非我也,兵也/弃甲曳兵而走/兵刃既接:兵,兵器。4、草木皆兵:兵,士兵。

胜1、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胜,尽,完。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动词,胜利。3、驴不胜怒/高处不胜寒:胜,经得住。4、日出江花红胜火:胜,动词,超过。5、名胜古迹:胜,优美。

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加,更。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虚报。斯1、这代词。登斯楼也。2、则,那么。连词。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凶1、不幸的,不吉祥的:吉~。~信。2、庄稼收成不好:~年饥岁。3、恶:~暴。~恶。~顽。~相(xiàng )。~神恶煞。4、关于杀伤的:行(xíng )~。帮~。5、厉害,过甚:雨~风狂。

畜1、畜养鸡豚狗彘之畜(xù)2、禽兽念chù畜生。

食1、吃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食物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四)古今异义

1、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河内凶。

2、走古义:跑弃甲曳兵而走。今义:行走。

3、养生古义:供养活的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今义:保养身体。

4、斤古义:锛子斧斤以时入山林。今义:重量单位。

5、树古义:种植。今义:树木。

6、义古义:道理。今义:①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②情谊:~气。恩~。~重如山。③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④指认为亲属的:~父。⑤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⑥姓。

7、申古义:反复陈述今义:陈述。

8、检古义:制止、约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五)词类活用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的人。丧死,为死人办丧事。生,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的人。死,动词活用为名词,死人。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3、填然鼓之: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敲鼓。

4、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6、王无罪岁:罪,归咎,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倒装句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固定句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和…有什么不同呢?

2、直不百步耳只是…罢了。

省略句

1、何也(此)何也

2、弃甲曳兵而走/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七)成语1、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2、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三、内容主旨和写法

内容主旨:孟子借梁惠王问政的机会,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行仁政。

写法:

比喻论证: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后题

(一)

1.第一个问题。“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

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

2.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二)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三)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止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此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评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一、字音 移其粟(sù)于河内王好( hào)战弃甲曳(yè)兵衣(yì)帛(bó)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庠(xiánɡ)序申之以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ɡ)者饿殍(piǎo) 二、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俭(俭,通“敛”,制止) 三、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3、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7、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四、重点词语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 3、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既:……以后走:逃跑 6、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数:细密的 7、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斤:斧头以:按照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9、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蓄:蓄养 1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改变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怪罪 五、词类活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3)

得民心者得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孟子其人及其施政观点。 ②自主阅读,疏通文意,梳理、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及语法现象。 ③学习本文的行文思路及孟子的论辩艺术。 2、能力训练目标 ①促进文言知识积累,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②合作探究,梳理文章内容,提高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①分析理解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②了解孟子“王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教案设计思想: 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寻找突破口,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寡人之于国也》文辞质朴,但思想深邃,故此以“治国”为主线,以“范伟治国”“学生治国”“孟子治国”“梁惠王治国”为教学流程,以“提出何种策略、因何提出策略、如何提出策略”为具

体探究对象,感悟孟子其人其风及其治国思想,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学生披文入情,因声求气,为真切体会孟子雄辩的特色,理解设喻巧辩,引人入彀的巧妙,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可表现人物性格,加深对人心理的把握,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当书声琅琅。 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是每一节课的追求。 4.“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可作为本节课学生主体活动的最佳阐述。 〖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引导以及练习巩固,学生的文言积累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作适当小结;因此本课安排学生预习自学、疏通文意,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通过练习加以落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 关于治理国家的文章,学生们平时接触不多,怎样将国家的情况和我们自身有力地结合起来,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以选取《私人

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南的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南。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体,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交战激烈了,(就有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鸭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以仁政统治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古今异义 1.寡人 ..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 【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 【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语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兵器 古义:战士,士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的 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检测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译: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译: 4:直不百步耳直—()译: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凶:古义:()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 走:古义:()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今义:谷子 7.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今义:重量单位。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今义:保养身体。 9.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今义:年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古义:()今义:1.一个连词2.行 词类活用(在括号内填入活用类型,并解释每句当中的加点字词) 1 以下都属于()用法: 填然鼓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 2 以下都属于()用法: 养生丧死无憾也: 3 以下都属于()用法: 谨庠序之教: 4 以下都属于()用法: 养生丧死无憾:

【判断句】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2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3 非我也,岁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倒装句】 一、以下句子都属于()句型又称()句型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正常语序: 译文: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正常语序: 译文: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正常语序: 译文: 二、以下句子都属于()句型 1 鸡豚狗彘之畜 正常语序: 译文: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常语序: 译文: 【固定句式】 1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句式: 译文: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句式: 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古文知识 (一)重点注释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主谓之间取独。于,对于。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于,到。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其,指河内。 4、河东凶亦然: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亦然,也是这样。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邻国的当政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察,考察。政,当政者。之,结构助词,的。无如,没有像…。之,这样。者,句末语助词。 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加少,更少。加,更。之,的,结构助词。 7、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我用打仗做比喻。好战,喜欢打仗。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8、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模拟鼓声。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9、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经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10、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或,有的人。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以,因为。则,那么。 1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直,只是,不过。是,这,代词。 14、”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之,主谓之间取独。无,通“毋”,不要。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粮食的统称。胜,尽,完。1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网不进池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数,密。罟,网。洿,深。1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完。斤,锛子。以,按照。18、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养生,供养活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1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句式 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树,种植。衣,穿。21、鸡豚狗彘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豚,小猪。彘,猪。畜,畜养。之,助词。无,通“毋”。2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23、谨庠序之教:认真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庠、序,都是学校。教,教化。2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反复陈述。悌,敬爱兄长。义,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 “直······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 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大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大全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 6.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三、一词多义 1.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 明确: 民之加多 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第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第5、6、7段)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1)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2—4)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5—7) 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 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

以战喻”? 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 明确: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说活着的人能得到供养,死去的人能得到安葬(有足够的木材打造棺材)。这样,百姓生而无忧,死而无憾,就是王道的开始。 5、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回答) 明确: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王道之成。 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 四、小结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随堂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选择训练 1.下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 2.下列红色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3.下面划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句中“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 7.下列句中词活用的不同类的一项一项是( ) A.填然鼓之B.然而不王者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8.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 C.②④⑤⑦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 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文中文言词汇;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高清 作家作品及思想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写作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词汇总 字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弃甲曳(yè)兵涂(tú)有饿莩(piǎo)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通假字 1.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教案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 对梳理的知识点进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梳理教师总结讲授 高考动向:文言文阅读 一、通假字 1.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无,毋,不要)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无,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 4.涂有锇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二、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名作动,击鼓)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作动,归罪)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作动,称王)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3.河内凶亦然(亦然,也是这样)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如,不如,比不上) 5.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6.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请:请允许我)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词,无义;既:已经。) 8.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9.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走:逃跑) 10.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1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时:季节)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人食:吃人吃的东西;检:约束) 1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7.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异:区别)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指黄河;今指一切河流)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古义“跑”,今:行走) 五、一词多义 1.数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shuò) D、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 2、发A、百发百中(发射) 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调,派遣) C、涂有锇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 3、直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 C、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

寡人之于国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二、以读促悟 1、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 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 2、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3、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 4、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三、明王道,解仁政 1、总结孟子给出的“使民增多”的具体措施 2、小组探究: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区别 明确: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温饱,是生存底线;而王道之成还需让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 3、总结儒家的王道思想 明确:保民——富民——教民 虽然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却是“以民为本”。 PPT介绍当时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

4、自由朗读5—7段,想象孟子谈及王道主张时的神态及语气 明确:自信、期待的神态,慷慨激昂的语调(语速应适当加快,情绪应饱满、自信) 四、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虽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请大家联系现实,看看孟子的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孟子启示我们……) 结语: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忧黎民的长者,一位浩气长存的智者。虽然孟子的主张在当时被忽略被遗忘,虽然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孟子当初的理想,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直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这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在我们手中、在你们手中实现。 教学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语录体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我以读为线设计了此次教学。课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朗读、齐读等,通过读的方式串联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字词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