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四课时)

沈从文(四课时)
沈从文(四课时)

沈从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生平。

2、掌握沈从文创作概况、思想内涵和总体艺术特点。

3、把握“湘西系列”、“都市人生”()等作品的内涵、艺术特色。

【重点】解读《边城》、《八骏图》。

【难点】把握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所有作家之中,有一位作家非常独特,他只有高小的文化却在大学中任教席,并名列中国现代大作家之中;他远离政治,一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毫无踪迹却在海外评价颇高,两度获“诺贝尔”提名;他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自杀(后获救);他受总理委托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用十五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中国服饰文化》一书……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我们在高中时学过他的——《边城》(学生答),请哪个同学说一说他的情况?(学生自由发言)

二、生平与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懋琳、璇若、若琳等,苗族,湖南凤凰人。当过士兵,在川、湘、鄂、黔交界地带沅水流域一带的土著部队

转战多年,当过上士司书。没有经历过正统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熏陶,也没有得到五四时代精神的充分洗礼。1922年,在军队中流浪了近6年,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的沈从文只身到了北京,受过高小教育的他因为没有文凭进不了大学,在生活的逼迫下,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标点符号不太熟悉”的他开始了艰难的文学创作历程。1924年以后,陆续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后出版《蜜柑》等小说集。所描写的湘西淳朴乡风民俗和奇异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1928年,沈从文已经成为当时著名的作家了。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公学教书。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逐渐走向成熟,完成了他从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到观照现实人生的转变,成为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径沅陵时,写了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以自己的创作视角,关注乡村、民族的生命与人性、传统文化,在城乡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思想上的自由主义立场的价值取向。在30、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赢得了“文体作家”的称誉。

沈从文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吃饭”,有见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通过文学用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来创造一个人与人相通的世界。以文学“治疗人性”,“相信文学能够修正这个社会制度的错误,能够修正人的生活观念的错误”。“为了使原先那个社会重新安排”。创作受到契诃夫、屠格涅夫的影响。“人性丧失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品德的理想追求”是他创作的动力源和思想内核。一直坚信和实践着“文学新宗教”的观念。

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间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沈从文的创作远离时代的喧嚣,独树一帜,田园牧歌的抒情风格和对现实的逃离为革命和左翼文人不容。最初被称为“文丐”,左翼称之为“无思想,无灵魂的作家”,五十年代认为他是“一个反动作家”“一直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80年代后对沈从文进行了重新评价,有人称他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一个仅仅次于鲁迅的大家”。

解放后停止文学创作,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的身份被邀请参加第三次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赴美讲

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中的多产作家之一,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农民、士兵、水手、渔民、猎户、船工、木工、官吏、乡绅、商人、娼妓、巫师、刽子手等大凡湘西所有,他都悉收笔底。另一个视角是对都市丑恶人性的无情批判和嘲讽。

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沈从文创作靠的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而非学养和知识。

作品集主要有:

《鸭子》(小说戏剧合集、1926年),《蜜柑》(短篇小说集、1927)《入伍后》(小说戏剧合集、1928年),《好管闲事的人》(短篇小说集、1928年),《老实人》(短篇小说集、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童话、1928年),《篁君日记》(中篇小说、1928年),《山鬼》(短篇小说集、1928年),《雨后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28年),《长夏》(短篇小说、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第2 卷、童话、1928年),《不死日记》(短篇小说集、1928年)、《呆官日记》(中篇小说、1929年),《男子须知》(短篇小说集、1929年),《十日夜间》(小说、戏剧合集),《神巫之爱》(中篇小说、1029年),《旅店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30年),《凤子》(短篇小说集、1930年),《一个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说集、1930年),《沈从文甲集》(短篇小说集、1930年),《旧梦》(长篇小说、1930年),《石子船》(短篇小说集、1932年),《沈从文子集》(短篇小说集、1931年),《龙朱》(短篇小说集、1931年),《一个女剧员的生活》(长篇小说、1931年),《虎雏》(短篇小说集、1932年),《记胡也频》(散文、1932年),《泥途》(中篇小说集、1932年),《都市一妇人》(短篇小说集、1932年),《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说、1933年)、《阿黑小史》(中篇小说、1933年),《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1933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1933年),《沫沫集》(评论集、1934年),《游目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如葳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从文自传》(1934年),《记丁玲》(散文、1934年),《边城》(中篇小说、1934年),《八骏图》(短篇小说集、1935年),《从文小说集》(1936年),《湘行散记》(散文、1936年),《从文小说习作选》(上下册、1936年),《月下小景外八篇》(短篇小说集、1936年),《新与旧》(短篇小说集、1936年),《废邮存底》(书信体论文集、1937年),《一个妇人的日记》(短篇小说、1938年),《记丁玲》(续集、散文、1939年),《湘西》(散文、1939年),《昆明冬景》(论文、散文合集、1939年),《主妇集》(短篇小说集、1939年),《绅士的太太》(短篇小说、1940),《如葳》(短篇小说集、1941年),《烛虚》(散文评

论集、1941年)

三、创作概况

(一)、创作分期情况

1、创作前期:1924年—1927年,主要写到北京后的碰壁、遭遇,受到的冷眼,主要是对生活的回忆,重在叙述人生经历。喜悦的、甜蜜的和厌恶的、憎恨的两种感情倾向都有。

2、创作中期:1927年—1931年。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题材范围广,个人经历,乡村、都市都写。《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太》等

3、成熟期:1931年—1947年。视野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边城》、《长河》等代表作问世。

(二)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三)小说主要特点

1、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

理想中的人性:《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

现实中的人性:《柏子》、《萧萧》、《边城》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他所要表现的是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和蛮悍粗野,关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而是“今古相同,不分彼此”,变与不变中的山民对于生活的“忠实庄严”,普通人坚

韧顽强的求生努力,写的是下层民众世代相传的命运与人生形式。

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不时传达出淡淡的悲凉与惆怅。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觉的演进的,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

2、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迷失——对城市人性的丑陋描绘和讽刺两相对照中人的生存状态:城市系列小说

《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

沈从文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暴露上流社会的腐朽、庸俗与自私,而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切入都市人生,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上流社会的种种病态,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

写出了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解体的忧虑,从另一个方面探索民族文化的建设理想。

3、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惆怅和淡淡的忧郁情怀。

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与深刻的情感内涵的结合,小说的叙述呈现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边城》的叙述方式是沈从文叙事的代表作品。

4、小说悲剧意识的呈现和悲剧文体的创造:

抒情外表下的情感型心灵化的悲剧。在抒情的叙述中,逐渐累积悲剧的情绪,在一种情绪中传达对生命和人生的悲剧性认识。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将读者的情感和情绪慢慢的融入到作者的叙述中去,在不经意间将读者的思想统摄到作者的生命体认中,感染和打动读者。

四、作业:

阅读《边城》和《八骏图》。

板书:

沈从文

创作分期:

1、创作前期(1924—1927)主要写到北京后的碰壁、遭遇,受到的冷眼(对生活的回忆)

2、创作中期(1927—1931)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题材范围广,个人经历,乡村、都市都写(《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太》)

3、成熟期(1931—1947)视野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边城》、《长河》)

第三、四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次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沈从文其人其文,知悉他作品的两大主题及其代表作,下面我们请个同学说一下。(复习)

这次课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他的两部作品《边城》和《八骏图》,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把握两大主题。

二、《边城》分析

1、情节:(因学生学过,这一部分由学生来完成)

2、主题:文化风俗说;爱情悲剧说;生命人性说。(三种说法不矛盾,可以看作互补)

《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了偏重自然的美的人性,以此作为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和自己建设人性的理想。

作品具有田园牧歌风味:清新文字,宁静乡舍,葱老竹林,古朴生活,纯洁人情。

李健吾评价《边城》“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付可口的良药。”《李健吾文学评论集》54-55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顺顺等

翠翠人物形象分析: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

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

老船夫形象分析: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狭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最大的心愿是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和“车路”求爱的途径,引来了天保家正式向他提亲,未料翠翠却不答应,好心办坏事。在明白翠翠心里有傩送之后,又为孙女与傩送的联姻劳碌奔波,受到船总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讲实情,以至郁闷离世。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围绕着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个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大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4、美学特征:

A\(1)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人物是粗线条的,但具有传神的效果。

(2)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一种“扁平”状态,人物呈现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

(3)浑圆与完整的审美形态。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作品的内在结构衔接自如,浑然一体,使作品在异乎寻常的单纯中充盈着一种浑圆畅达之气。中国山水画的简洁、空灵与大度之美。

(4)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B\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全篇围

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5、深入思考、讨论:

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全在于褒扬吗?有无批判?(联系《边城》、《长河》、《丈夫》、《萧萧》等作品)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但是,表面上小说表现的仿佛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实质上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便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但并非一味褒扬,也包含着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的批判,如《萧萧》,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而《长河》中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的揭露与批判。作者嘲讽批判蒋介石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队长与滕长顺一家的矛盾,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同时,作者还写到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到表现在《丈夫》中的那种痛苦:“他的小说就混和着美丽与悲凉。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种更为愚昧的势力以更为野蛮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新与旧》里表现了这种痛苦,《菜园》里表现了这种痛苦。《丈夫》、《贵生》里也表现了这种痛苦。”

三、《八骏图》解读:

1、情节:《八骏图》通过达士先生(教授己)的书信展示了八位教授(包括他自己)的灵

魂。

2、主题: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都是假正经假道学,他们奢谈文明而压

制自己的人性形成性变态。这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阉寺性”问题的嘲讽和批判。

3、写作特色:注重叙事的技巧,视角多变,折射出丰富的意味;讽刺意味浓郁。

四、沈从文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

1、远离时代主流的文学价值追求

2、对乡土中国的关注:民族性的思考

3、从容、静穆的民族文化品格的追寻

4、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

五、独特的文化价值——小说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沈从文的小说,通过生命、人性的揭示和披露以及对城乡的对照性观照,其深层次的指向是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思考和理想的建构。沈从文在城市和乡村的比照中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其中集中表现为以小说《边城》为诠释的“边城文化”理想的追寻、失落和解体的悲剧性体认。

板书设计:

沈从文

湘西生活:对完美人性的怀想(《边城》)

都市人生:对知识分子畸形人格形成的反思(《八骏图》)

雨——沈从文-赏析

【作品原文】 朝来不知疲倦的雨,只是落,只是落;把人人都落得有点疲倦而厌烦了。 各人在下课后左右无事耍了,正好到电话处去找朋友谈天。那方面若是一个女人,自然是 更有意思!叫来叫去,铃儿时时刻刻是丁丁当当嚷着的。 电话器死死的钉在墙壁上,接线生耳朵中受惯了各方催促,铃儿又是最喜欢热闹的一件东西;所以都还不生出什么脾味来——就中单苦了大耳朵号房。 他刚把一个洋服年青青儿的胡子后生从四舍十三号找来,眼见那后生嘴巴对着机子叽叽咕 咕开合了一阵,末后象生气似的样子,霍地挂上耳机走出去了。休息换不到十口气那末久,墙上那铃儿又丁丁地在同他打知会。 “喂,你是哪——这是农业大学。……咸先生罢?你贵姓? 喔,喔,又找他来?是,是,“他把耳机挂到另一个钉子上去。 从响声沉重中可以看得出他被人无理麻烦的冤抑来。这冤抑除用力的挂耳机外,竟也无从 宣泄。“又是咸先生!” 他还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自己能够听到的话。 这本来可以随意扯个谎,说找不到,就完事了。但他是新来这里不久的人,虽然每日里同到专司收发信件那位崔哥一起歇宿吃饭,还学不到这些可以偷闲的事。而且,自己一想到 月前住在同乐春每日烧火,脸上趋抹刺黑,肚板油刮得不剩什么时的情景,责任心登时也 就增加起来了。少不得又举起那只左手来,(因为如今是穿长衣,所以右手失了空间。)挡拒着屋檐口上掷下来的大颗大颗雨点儿,用小步跑到四舍去找那年青的胡子后生。 桌子当中摆着那一座四四方方的老钟,一摇一摆,象为雨声催眠了似的,走得更慢更轻了。钟旁平平的卧着那一本收信簿,也象在打磕睡。靠着钟身边挨挤极近的一个小茶杯,还有大半杯褐色茶水,一点热气都没有。……他眼睛看到那后生对着耳机笑笑嚷嚷,耳朵却为 门外雨声搅着,抽不出闲空来听那后生谈的那么浓酽倒了的,究竟是些什么话。他便觉得那后生但对着耳机大笑,真是无聊。 后生又出去了。 当那后生从他身边过去的当儿,洋服裤子擦到他正垂着在胯骨边的左手时,随着有阵怪陌

竞选个人简历范文

个人简历 某某 求职意向:金融分析师 1991.02 某某省某某市1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 教育背景 2008.09-2012.07 某某科技大学税务专业(本科) 主修课程 金融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税法、审计、税收筹划、国家预算、外汇理论与实务、私募股权投资与理论、计算机应用等。 工作经验 2012.04-至今某某银行某某支行个贷经理(助理) 工作职责: ●销银行个人贷款产品,信用卡,POS机。 ●协助签约,关注客户信用评估,跟进业务受理进度。 ●了解部分柜台的业务知识;学习理财知识。 实践成果:较全面掌握个贷部业务,对整个银行业务流程都有了基础的了解和掌握,熟练掌握银行平台操作业务。 2010.03-2012.03 某某税务师事务所软件工程师 工作职责: ●整理企业记账凭证和账单,结合所学会计专业知识了解查账流程。 ●学习审查货币资金。 实践成果:学会了填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相关程序以及会计处理。 奖项证书 2013.07 荣获全国青少年钢琴大奖赛福建赛业余少年组一等奖 2014.09 五百丁学院一等奖学金 会计从业资格证、英语CET4证书、全国普通话二级甲等、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钢琴业余十级证书 自我评价 品格评价:本人品德优良,个性随和富有亲和力,人际关系良好,能较快融入集体,待人诚恳乐于助人。生活上喜欢弹钢琴,唱歌,运动,对个人修养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性格开朗活泼,面对困难能积极乐观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在大学四年期间的专业知识,掌握了较系统的金融知识和会计知识,让自己学习了多方面的课程学习。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人情。 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在这民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此外,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 一篇好的小说,要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语言。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语言的有一段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而《边城》当此评价表现在描写中语言的“恰如其分”。 《边城》没有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语言创造如诗般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既然能创造诗般的意境,它的语言自然是富于诗意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句话将“黄昏”拟成人,就像翠翠一样,温柔,平静。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在语言中展现人性的美。《边城》的话语是自然的流露,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很“生活化”的一面。例如:“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爷爷对翠翠的担心和期望尽现其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总之,我们看到的《边城》,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写景优美舒展,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乡土小说。 典型的人物,美丽的风景,诗意的语言,是《边城》的魅力所在。沈从文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卷世外桃园的画卷,展示了人性之美,风情之美。 然而,这却是一篇悲剧,死亡在文中不断出现,先是翠翠父母的为爱自杀,造成祖孙相依,翠翠心中的孤寂,然后是天保的意外死亡,间接导致了翠翠失去滩送,最后是爷爷的去世,翠翠变得孤独无依,令人顿感凄凉。但是最令人悲哀的却是翠翠与滩送间

论文《沈从文作品解读》

沈从文作品解读 沈从文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创作以湘西世界为代表,充分展示了湘边地区的人文,地理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远离尘埃的世界,以及透露出那里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命运之间的紧密关系。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映射出了人性美,风俗美以及悲剧美的风格。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挖掘出湘西世界这三美,进而表现作者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声称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1]。 一、纯色的人性美 人有自然的特点和灵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生命的本性也就是人性生命的本性,沈从文笃信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在本性上的相通,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大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因此“沈从文说:‘流星闪电与天空刹那而逝从此烛示一种无可形容的美丽圣境,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皱眉,无不同样可以显示出那种圣境’ ”[2]在沈从文眼中,湘西的人与湘西的山水自然就是这样灵性相通,九九归一的。湘西世界的人性美也必须与自然相通。如他的作品《雨后》可说是一篇展现人的自然化形态特点的杰作,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在雨后的山深之处,四狗与他的女伴欢乐聚会的情景。在这里,作者描绘的自然界是博大,深沉而富有灵性的,作者笔下的男女主人公们受到自然灵性的启迪,敢打敢闹,敢爱敢恨,舒强自如,皈依自然,要不在四狗的眼中,为什么回听一切大小虫孔鸣叫,听晒干了翅膀的蚱蜢各处飞,听树叶上的雨点向地下跳跃,听在旁近身边一个人的心怦怦跳,全是诗呢?“实际上,此时此刻,四狗的心境与大自然的灵性已经和谐地融为一体了,在这里,自然的本能就是人的本能,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就是人类的生命形式,人与自然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和谐融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 《边城》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自然界的人性美,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界赋予她的灵性使其人性美更加丰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制小兽物。人有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一位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自然灵物。她身上的人性美就是以自然为本源的。人及其生活形态已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了,由于作者对自然灵性的理解出神入化,因而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就游刃有余,显得十分轻松自如,自然界生生不惜,人的生命的欢歌也就缕缕不尽,自然界的形态繁华似锦,人的欢歌形态也就多姿多彩。如《阿黑小史》中阿黑与五明就是这种自然本能与生命欢歌的出色表演者,在沈从文那里,上述情形是人生形态的一种理想化形态,生命的欢歌放射出和谐的旋律,悦耳的声音,从中表现了人性之美,在这个宁静,幽深的湘西世界里,作者钟情自然,从自然界的植物生长和动物生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欢乐,进而深化了湘西世界里的人性美。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质朴情怀将封建道德同朴实民风两相对比,寄托了个人的道德理想,他试图用在下层人民中保留的健康,淳朴,充满活力的道德原素来救治虚伪,怯懦,自私的民族老化症,用人的道德原素来升华人性美。沈

沈从文与《边城》的赏析

沈从文与《边城》的赏析 1、人物生平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2、地位影响《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3、边城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4、《边城》的情节翠翠、外公、天保兄弟,“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擅长中国画、版画。历任湖南省凤凰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凤凰县书画院院长,二级画家。版画《狂舞》,《沈从文像》参加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赛》被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母亲呵母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边区牛市》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呵也》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百花展铜奖。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

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竞选个人简历免费模板范文

竞选个人简历免费模板范文 姓名:xxx 性别:男 院系:商学院经贸系 班级:营销1121班 联系电话:xxxxxxxxxx 个人简介: 担任职务: 高中期间担任过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具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深受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喜爱,并且得到了班内大多数同学的支持。 高中期间从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等荣誉,并在2010年获得了“市级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并没有成为我骄傲的资本,以后我会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学习。 高中时,我申请加入了我们学校的学生会,在学生会工作期间努力工作,认真对待每一次学校分配的任务和工作,我所在的学生会组织部被学生处评为”先进单位”,并在高二时当选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在学生会工作期间让我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大大提升,使我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在竞 争中拥有更大的优势,让我在人生事业中走得更高更远。因此,我申请加入院学生会办公室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已适应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

大学展望: 已经告别了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别。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我努力学习各门功课,顺利获得了毕业证书。在高中期间我全面地掌握了科学基础理论,同时注意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结合动手实践,高二暑假我到外地打工体验生活乐趣。 本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步入大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大学期间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遵守各项校规校纪,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姓名:xx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出生日期:10月12日 籍贯:安徽亳州 学位:管理学学士 1.英语水平良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考试。能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 获奖情况: 并被评为“优秀学生会干部”。 曾先后“七”次获得“三好”和“先进个人”称号。 E-mail: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萧萧》 内容简介 腊月,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坐在轿中的新媳妇照例要哭,但萧萧就不哭。她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上。12岁时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成了婆家劳动的好帮手。喝冷水,吃粗粝饭,带孩子,绩麻,妨车,打猪草,推磨,洗衣,搓尿片,还要受婆婆折磨。就这样“天晴月雨”混日子,可萧萧觉得“并不比先前受苦”,夜里睡觉常做这种年龄的人所做的梦;半夜小丈夫哭闹,萧萧把他哄睡后,天已快亮,看一阵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感到这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萧萧与小丈夫以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婆婆又有了儿子,5岁的小丈夫就像归萧萧独有,日夜跟着她。把15岁的媳妇视如母亲,他俩“感情不坏”。萧萧被家里的长工花狗喝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花狗见事不好,不辞而别。萧萧喝冷水,吃香灰都无济于事,想逃走,却被家里发觉关了起来。于是,摆在她面前的命运是“照规矩”——被“沉潭”或“发卖”。萧萧只有一个未曾读过“子曰”的帮人种田的伯父,他不忍把这个小女子抛下潭去,才被议决发卖;又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买,事情便延搁下来了。小丈夫知道萧萧肚里有儿子的事情,也知道“照规矩”应当嫁到远处去,但“十月满足”,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儿子牛儿,合家欢喜,“照规矩”吃蒸鸡和江米酒。这样,萧萧被留在婆家,牛儿称小丈夫为“大叔”。萧萧同丈夫圆房时,牛儿已10岁。待牛儿12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6岁。接亲那天,萧萧怀抱着新生的儿子毛毛,在屋前看热闹,同10年前一个样子。 鉴赏 《萧萧》是沈从文早期以故乡特殊民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初叶湘西山村小丈夫大媳妇的风俗。作品对这种尚未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的带有乡野气息的民风,却以喜剧形式谱写了一曲。主人公萧萧是个童养媳。她是个苦孩子,从小失母,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12岁就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名为媳妇,实为奴隶,从带孩子、做家务到绩麻、纺车,什么活都得干,而喝的是冷水,吃的是粗粝饭,还要受婆婆的“折磨”。萧萧与小丈夫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这一切在萧萧看来“并不比先前受苦”不开化的原始蒙昧渗透于萧萧勤劳而纯朴、天真而稚气的性格之中。她虽然像野草般任人践踏,“婆婆生来象一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然而这个山村少女还是顽强地生长着,依然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她常常梦到自己像鱼在水中游,在梦中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好梦被小丈夫哭醒,哄睡之后,看到“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感到那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作品于人物瞬息即逝的情态中,精细地刻画了梦与现实的矛盾,也表现了萧萧平凡的人性美。她被长工花狗的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之后,这种奴隶的命运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照规矩”,或被“沉潭”,或被“发卖”。只是由于偶然的事件,她又被留在了婆家;12年之后,以婆婆的身份看牛儿迎亲。20年代初期,中国已进入现代社会。然而“五四”运动的浪潮只是“零星碎雨”般的散落在湘西山村;封建宗法社会的观念与规矩,还牢牢地钳制着萧萧们的命运,在种种必然的或偶然的事件面前,萧萧们对自己的命运无法作出自由的选择,而且也未曾想过有这种权利,生命完全处于蒙昧的自然状态之中。萧萧与花狗的恋情被视为“做坏事”,并非出于她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也不是争取做人的权利;逃走的打算被发觉,她的人生命运便完全由别人宰割了。12年后,她抱着毛毛看牛儿娶亲——又一代萧萧,这是多么可悲而且可怕的重复!历史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意识也开始闯入沉寂的山村生活:城里的女学生路过此地;然而宗法制山村的人际关系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愚昧的习俗。在强大的传统势力压榨下,山村女儿的美好“人性”消失殆尽,萧萧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作者渴望湘西人民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去寻求一种合理的“人生形式”。然而,他却不动声色地以湘西山村风俗为背景,展示了童养媳制度的原始野蛮性,不无悲哀地写出了萧萧及其周围人们那种世代相因的愚昧和麻木。特别是作品结尾,萧萧看牛儿的大媳妇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被迎娶进门,她怀抱新生的毛毛,神态是那样的麻木。这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她对人生毫无追求,生死祸福任人摆布而不觉悲苦,眼看着牛儿的大媳妇于愚钝麻木中无声无息地重复自己的道路成为第二代“萧萧”而浑然不觉,无动于衷。这表明世代相因的封建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戕害已经深入骨髓。这里‘‘没有眼泪,也没有血”,不喊叫,也不呻吟,但却是深刻的“心灵悲剧”。作者用艺术形象步步深入地引导人们思索这“心灵悲剧”的根源。作品抨击封建宗法的童养媳制度,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民族悲欢荣辱的探寻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但表面上写的却是山村民风的古朴和生活秩序的沉静。这正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特色之一。古朴而野蛮的社会风俗的描绘,纵横驰骋的想象,舒卷自如的结构,流水行云般的风姿,水一般流动的笔调,使小说融进了丰富的散文和诗的因素,韵味隽永,也更衬托出“心灵悲剧”那悲凉、沉重的氛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一)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淳朴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真善美。“凤凰”是充满神圣感的地方,因它的文化氛围,因湘西的淳朴,因古镇的厚重。《萧萧》一文又一次地将凤凰推浮出水面,露出她娇羞欲滴的脸孔。 萧萧在湘西就如叹息一样轻微,沉入水底不会漾起过多的涟漪。然而,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她“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湘西女孩儿漂亮的不多,自给的不多,有智的不多,萧萧只是万千尘埃中平淡落定的一颗。作为童养媳,她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害怕成为城里短头发,穿洋服的大学生;被长工花狗大把肚子睡大后却幻想和他一起去城里去自由;逃跑失败后等待着被“沉潭”还是“发卖”;生了儿子后却继续做小丈夫的大妻子。宿命与自由,落后与文明一次次与他擦身而过。萧萧有不被人涉足的角落,任凭月光再皎洁也无法将她照透。静默不是因为她软弱,而是因为她实在婉约得犹如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她早已不会被生活裹挟着向前,这个女孩子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才十二岁,就出嫁,事实上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象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

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变成妇人的萧萧,并没有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没有使她害怕,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恐惧,她也知道这是明明白白的罪证,于是她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现了。所以,萧萧此刻要面对的是礼法制度。出了这样的事情,家里自然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乱下去。”好象生气流泪骂人都是应尽的义务,做完便也罢了。而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沉潭”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

竞选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第一部分、认识我 光阴似箭,大学毕业已2年多,回想一路走来,从最初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心理落差,到现在的乐观从容;从懵懵懂懂的学生,到成熟自信的职工。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学习是前进的方向,在做工作的两年多里面,我从事过行政和人事的相关工作,这份工作使我收获了为人处事的宝贵经验,这些都离不开同事朋友的支持,更离不开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我本着为公司共青团服务和锻炼自己的宗旨参加此次竞选。 第二部分、竞聘优势 有人说,从事一项工作的原动力是热情和虚心,但我觉得拥有这些还不够,更需要务实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剖析自己,我认为竞选的优势有3点: 1、工作经验。 从2013年3月进入佛山迪安,两年多的工作经验还包括在领导和同事身上学到的工作方法、为人处事的道理,都让我受益匪浅,已成为一笔终身受用的财富,这对开展共青团的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我信奉诚实勤力的为人处事宗旨,善于将心比心,能够换位思考,与人团结共处。这在工作中的优势就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建议,受得住批评,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 3、我是团员青年中的一员,了解团员青年的需求、想法。 第三部分、主要思路与工作设想 1、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引导青年团员以工作为核心,努力学习各种专业岗位知识技能。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那时真理,但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要苦中有乐,要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学习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2、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为大家创建沟通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沟通交流,增进感情,促进团结。

3、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在锻炼共青团员自身能力的同时,在公众中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引导青年团员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不懈 努力。 最后,我渴望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只有站得更高才会看得更远,我希望在更多的领域上展现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不能够说我是能力最强的,但是我可以保证如果我当选为团支部书记我会全力以赴!不管竞争结果如何,我都会以平常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基于以上原因,我有理由、有希望、有信心参加团干部的竞选,希望领导能给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沈从文作品集读后感

沈从文作品集读后感 沈从文作品集读后感范文一 沈从文的小说追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对完美人性的追求。2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特有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湘西的自然风光总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总体灵魂与基石。在沈从文的笔下《三三》里的主人公是一群善良,真挚,美丽的人,无论他的身份是农民。地主或者是小业者,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世界,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看完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你会深刻的体会到“女人是水做的”。小说里的三三也不例外,沈从文把三三描绘成一个善良,纯真,含蓄纯朴的女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对完美女子的评价与要求。从三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生追求。十五岁的三三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纯真与纯朴,完全不被尘世的所沾染,整日与河里的鱼和溪边的鸭子为伴,三三的心事河里的鱼比母亲知道的还多,如果这些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完全不能做到的。 三三在自家的河里划分“势力范围”不准外人来钓鱼,我们显然可以看到三三的“私心”但这私心之下确实三三的纯真与善良,她从来没有真正的阻止过钓鱼者,只是回去告诉妈妈,把这些事当做了母女两人的趣事,被三三阻止的钓鱼者也没有因为三三的阻止而生气,并且不自觉的和三三开起了玩笑,在沈从文的笔下就是在这种有着利益冲突的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不管是三三和钓鱼者都是善良的。 三三的故事从本身来看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城里白脸男子的突然死去,粉碎了三三对爱情的幻想与渴望,但我们从小说里却看不到一点爱情悲剧中的“悲”的味道,沈从文之所以乐意写爱情悲剧,他认为这是理想中的现实,善良美丽的爱情被影像毁灭,在美丽理想的世界里也会让人感到忧愁,沈从文巧妙的利用爱情悲剧把现实世界与理想的湘西世界相连,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独特性的体现。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对理想湘西世界的赞美与渴望,但三三母亲对城里生活的渴望我们是可以显而易见的,这是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距离感,所产生的隔阂与不了解造成的,三三的母亲羡慕于城里的生活,但她不知道城里人的生活并不是她表面所看到的那样的舒服,她不知道城里有更多的人想逃离那里,希望和她们一样过着自由,祥和的生活。 沈从文作品集读后感范文二 当青春的翅膀在美丽的煽动的时候,当初生的嫩芽享受明媚春光的时候,接踵而来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些挫折的时候,真正支持我们的是身边的爱。 当我拿到《边城》这本书时,便似一只饿狼般迫不及待看起来。《边城》是一篇寓意深长、发人深省的长篇小说。当阅读完时,我感慨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份饱经风霜的老人对自己孙女的疼爱。

竞选理事会个人简历模版

个人简历表 附自荐表/申请书,作为参考

竞选理事会申请书 各位08级理事会干事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技术部的樊明贵!我今天来申请竞选的职位是计算机协会技术部部长。从09年10月加入计算机协会这个团队到今年6月我们经过了8个多月的相处时间,也在这8个多月里面我和我的同事们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再到熟悉。在08级理事会学长学姐们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团队逐渐融洽、融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计算机活动;从分不清电脑显卡和内存条到能够熟练装机装系统,这些都是我在计算机协会的活动中得到的锻炼。 为什么我申请担任计算机协会技术部部长一职?我觉得我有担此重任的三点理由 。 第一,通过这8个多月在协会组织参与各种活动的锻炼,以及在班级担任班干时组织各项活动的经验,我自信我有担任计算机协会技术部部长的组织能力。也 认为自己工作时能够认真负责的组织好各项活动。 第二,我自知我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都不是计算机协会里面最厉害的,但我对计算机的热爱是不容质疑的。更重要的是我有良好的学习计算机各种知识的学习 能力。从WORD 、PPT、EXCEL都不会到现在能熟练运用,从不识计算机组 成到如今的熟练装机装系统,这些都是这8个月学习的成果。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计算机协会面向的是对计算机有兴趣,好奇或者爱好计算机的人。而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计算机协会如果有我,那么我将和大家和我的同事们在延续上届学长学姐们创下的辉煌的同时,把我们协会办得更出彩。 我奉行的座右铭:天空不会留下鸟飞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选择来到这里申请计算机协会技术部部长,选择无悔。 技术部:樊明贵 2010-6-6 PS:从时间也知道是我去年竞选理事会时候的申请书了,给大家分享下,了解下怎么写,我相信你们写的自荐书不会比我的这份还差了,这份申请书作为抱砖引玉,给大家做个借鉴,希望你们能把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写在自荐书里,到时候我会认真去看的。

沈从文小说《边城》赏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赏析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沈从文在渲染大自然的美的同时,更赞美了生活在这儿的纯朴的人们。人性美在《边城》中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文章的一大魅力所在。这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 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夫死后,不计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女主人公翠翠是《边城》魂之所在。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作者没有着意地描写她的外貌,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其自然的状态。翠翠的爱情故事,没有激荡人心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若断若续的情绪,若有若无的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翠翠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通过这一系列人物,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人间美好、善良和友爱的愿望。自然美与人性美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让读者在领略湘西风土民情的同时,接受美的洗礼与熏陶。掩卷后,我们都不会忘记有这么一处?风俗淳朴?的地方,那里的人?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作者常说:?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的基调是忧郁的。这种忧郁不是作者故意用笔写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从作品中流淌出来的。读完之后,只感到遍布于全身的怅惘,却找不到它的痕迹,借用赵园的话,既是?中国式的忧伤?,无迹可求却又无所不在。翠翠的父母因为爱而双双殉情,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因得不到翠翠的爱而葬身鱼腹,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与老船夫产生隔膜、误会,后终远走他乡。老船夫因担忧翠翠的命运,以致身心交瘁,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气绝身亡。象征着当地风水的白塔倾塌了,只剩下翠翠这只?孤雏?无望地等待着情人的归来。 然而,作品的忧郁色彩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孩童趣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 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 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 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 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沈从文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沈从文作品精选精练 三三(节选) 沈从文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还是同小孩子一样,一切得傍看妈妈。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去一会儿,或停顿在什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什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什么也不必害怕。若到总爷家寨子里去玩时,总爷家还有长工打了灯笼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一天下午,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象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 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另一人又说:“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那先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捉完了!”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象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撒野,以便回头告给母亲。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另外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年青男人。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那管事先生是一个堡子里知名人物,他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三三见是总爷家管事先生,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