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范畴。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理解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意思是不了解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即无从谈起器官的疾病;不掌握人体正常形态,即无从涉及病理学内容。故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内是一门重要的、举足轻重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生接触医学最早的先修课和启蒙课。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学习观点 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并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 (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 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变异是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脾阴、虚脾阳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脾阴、虚脾阳 按照高等中医类教材上,是不存在脾阴虚这个说法的。也就不存在症型比较了。 中医理论上,大多拿消化系的阴虚归为胃阴虚,而非脾阴虚,或许某些文献上可能有脾阴虚这个概念,个人以为单消化系症状的阴虚,确实不能归于脾阴虚。在中医学理论中,五脏属阴,脾脏为阴中之至阴;脾脏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如果脾出现了阴虚,那必然出现其他脏器的阴虚,而不仅仅是脾阴虚。 此贴仅仅是发表点个人在学说上的看法。如果楼主是问的测试题目,那您大可放心,不会出现在测试卷子上的。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题目。那您可以拿“胃阴虚”和“脾阳虚”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 脾阳虚!!??? 关于脾阴虚和和胃阴虚历代医家论述不一.有人主张无须分立,统称脾胃阴虚;也有人认为理论上有别,而治疗上又有密切联系.我个人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脏腑表里,共同完成人 体受纳和运化功能。 在临床上脾阴虚和胃阴虚虽有相似之处,但脏和腑毕竟属性 不同,脾阴虚和胃阴虚概念有别,治法有异,各有特点,必须详辨,才能达到诊断准确,提高疗效的目的。

正如吴鞠通说:"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彼此混淆,治不中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而人疾病的产生,都是脏腑功能失调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衰或偏盛的状态。 <黄帝内经>对血瘀证有较丰富的认识,其中对血液正常流动的意义,及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皆有论述,为"瘀血"及血瘀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体之气血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血凝则气 亦滞。 <黄帝内经>:"气血冲和,阴阳自動調和, 万病不生,一有怫郁, 阴阳不暢,诸病生焉。 脾的阴液不足,燥热内生,临床以便秘,消瘦,腹胀,口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胃痛、便秘、便血、吐血、食噎,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脾阴虚证的形成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平素津血亏损;吐泻或热病、久病伤及脾阴;偏食辛辣刺激食物,损伤阴津;情志不舒,经常动气发怒,以致化火伤阴;误用或过用温燥伤阴的药物而伤脾阴;脾胃气虚,运化无权,阴津泛源等。 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饮食不化,食后腹胀,大便干结,口干口渴,皮肤干燥,肌肉消瘦,手足烦热,唇红干燥,舌淡

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业考研

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业考研 一、学位授权点类别和批准时间 本学科是全国第一批硕士(1978年)和博士(1981年)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建立了“梁銶琚脑研究中心”。 二、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 研究内容: (一)镇痛机制的神经学基础研究 1.1977~1994年,通过神经解剖学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下列三个突破口:①盆腔脏器初级传入和坐骨神经躯体传入在骶髓后连合核的汇聚;②下行抑制系统与外周初级痛传入通路在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的汇聚;③Ⅸ、Ⅹ脑神经内脏初级传入与三叉神经躯体初级传入(或下行抑制系统)在孤束核的汇聚,证明了外周痛传入信号与非痛信号传入的通路及其汇聚,搞清了传递这些信号的活性物质及其受体,共发表论文近300篇。 2.以上列三个汇聚点为模型,在形态学工作的基础上,从1995年开始开展脑薄片及膜片钳工作。在细胞膜离子通道水平,研究一些主要活性物质的受体跨膜信号转导机制,为在细胞内分子水平探索镇痛机制的本质打好基础。 3.计划在细胞膜离子通道和跨膜信号转导的研究基础上,开始向细胞内分子水平的工作进军,争取到2000年取得分子水平的科研成果,并通过科研工作的进展带动整个学科学术水平上一个台阶,完成学科从单纯形态学向综合的神经科学转变。 (二)三叉神经领域本体觉中枢传递通路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发现了由三级和四级神经元分别构成的三叉神经领域本体觉中枢传递通路。现正用多种方法进一步验证此通路,并对本体觉的产生和调控机制开展系统研究。 (三)病理性痛的神经机制研究 在最接近临床实际的长时程持续性病理性痛方面,新设计了有效的动物模型,并有诸多新发现。现正在用多种方法并结合临床实际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探索。 三、师资力量与研究生导师情况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主系列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

解剖学知识总结

解剖学知识总结 绪论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即: (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 (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近腹面背侧——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内腔外——距内腔较远 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肢根远侧——距肢根较远 第一篇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神经解剖学综述

神经解剖学综述 题目: 浅析神经胶质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发展研究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姓名:张高迎 专业:针灸推拿学 班级:13级研究生医学2班

浅析神经胶质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发展研究 作者:张高迎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 摘要神经胶质细胞几乎遍布整个神经系统,对神经元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神经系统疾病也有很大的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与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的胶质细胞功能密切联系,研究神经胶质细胞对了解该神经疾病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就近几年的对此研究本文做了如下浅析。 关键词神经胶质细胞阿尔茨海默病影响 Abstract Glial cells throughout the nervous system, neur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 also has a big impact.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AD) is a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s pathology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of glial cells in close contact study on glial cells have some help for 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disease, so this study in recent years made the following analysis of this article. Keywords Glial cells Alzheimer's disease impact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症之一,一种常见的脑变性疾病,占全部痴呆患者的60-70%。临床上早期表现为患者记忆力的减退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后期发生进行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缺失、神经行为异常,出现精神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完全丧失。1997 年 Pfrieger 等[ 1]首次报道胶质细胞能强烈促进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后,人们对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尤其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中胶质细胞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一、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认为神经胶质细胞仅是大脑的填充物,对神经元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和协助代谢的功能的观点已是几十年的传统观念,近年来,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有着一样重要的功能,而且还有调控神经元的一些能力。 王西林[2]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还有支持隔离和绝缘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分泌功能、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免疫应答作用、和神经元一样具有可兴奋性、参与神经元的通讯、在突触形成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和在神经再生中的双向作用;少突胶质细胞还起到参与神经元间的信息系统交流、形成神经纤维髓鞘和在神经再生的作用;小胶质细胞的“双刃”功能:在损伤后的CNS内发挥“清道夫”的作用和分泌众多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放大 CNS 内炎症反应。这些新发现的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更深层的研究AD起到了作用和理论的来源。 李丽霞[3]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有助于神经元进行物质交换;星形胶质细胞能维持神经元周围环境K+含量的稳定性;星形胶质细胞膜上还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有利于神经元的活动;在神经系统发育时期, 某些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引导神经元迁移的作用, 使神经元到达预定区域并与其他细胞建立突触连接;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可塑性。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新近研究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还有抑制再生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小胶质细胞有吞噬功能, 有人认为它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郑向红等[4]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修复和再生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一、脾虚各种症状及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二、食物预防和治疗 1.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1)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

肝郁脾虚如何中医治疗

肝郁肾虚如何中医治疗 病症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脾土;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肝失疏泄而成。 胆经 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气郁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溏结不调;肝气犯脾,气机郁结,运化失常,故腹痛则泻;便后气机得以条畅,则泻后腹痛暂得缓解;舌苔白,脉弦或缓,为肝郁脾虚之证。本证以胸胁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辩证的主要依据。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肠气滞的鉴别:前两者是肝气郁结,而见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表现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

症;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胃肠气滞证则肝气郁结的症候不明显,而但见胃肠气机郁滞的症状,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1] 编辑本段肝郁脾虚症状 探讨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为治疗组,采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疗效。。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①大便溏薄、少腹胀痛与情绪有关;②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③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次症:胁肋胀满疼痛、或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暖气泛酸;舌尖边稍红,舌苔微黄;或舌质淡、舌体稍胖或有齿痕;脉弦。凡具有主症①②③中各一项,即可辨为肝郁脾虚证。[2]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疏肝健脾。选方用药:痛泻要方加味。白术20g,白芍15g,陈皮15g,防风6g,木香10g,砂仁10g,云苓20g,山药20g,甘草10g。此为肝胆气郁,横犯脾胃,脾失健运所致。临床主要以胁肋胀痛,时轻时重,肠鸣泄泻为特征。而且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故方中白术、云苓健脾止泻,陈皮,防风和中醒脾,白芍柔肝止痛,木香、砂仁理气调脾,山药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编辑本段肝郁的消解法

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

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17.试述肩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肩关节由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其形态特点:(1)股骨头答,关节盂下而浅,周缘有盂唇加深,因此可作较大运动。(2)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后和前部都有肌和肌腱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加强而较薄弱。肩关节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 18.试述髋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答:髋关节有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其形态特点:(1)髋臼周缘的髋臼唇增加了髋臼的深度,从而紧抱股骨头。(2)关节囊紧张而坚韧,股骨颈前面全部在囊内,但股骨颈后面的1/3在囊外。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及混合骨折之分。(3)关节囊前方、前下方、后上方均有韧带加固,后下方则较薄弱。(4)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于关节窝与股骨头之间,内含营养股骨间的血管。髋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但运动幅度较肩关节小。 19.试述膝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前方的髌骨共同构成。它的形态特点:(1)关节囊广阔松弛,前壁有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加强;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加强。(2)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防止胫骨前后移动。(3)关节腔内还有呈“C”形的内侧半月板以及呈“0”形的外侧半月板,半月板有加强关节稳固性和增加灵活性作用,还可以缓冲运动时震荡,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在半屈膝状态下,可作旋内、旋外运动。 20.试述斜方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项部和背上部。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止点:锁骨外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冈。作用:全肌收缩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尚可上提肩胛骨;下部可使肩胛骨下降。 21.试述膈肌的形态、裂孔、作用及通过的结构。 答: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向上凸隆呈弓窿形;外周是肌性部,中央部分使腱膜称中心腱。膈上有三个裂孔:(1)主动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3)腔静裂孔:位于食道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作用: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22.试述三角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肩部。起点: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23.试述股四头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大腿前面。起点:股直肌起自客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于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止点: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括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缘,向下延续为髌韧带,至于胫骨粗隆。作用:是子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有屈髋关节的作用。 24.试述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小腿骨后方。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侧两个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上部和胫骨。止点:三个头会合向下续为跟腱,至于跟骨。作用:上提足跟,屈髁关节及屈膝关节。 25.食道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咽与食道相续处,距中切牙15cm处,第二个狭窄位于食道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处,第三个狭窄位于食道穿过膈的食道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处。 26.小网膜分两部分,右侧者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左侧者成肝胃韧带。 27.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28.麦氏点: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 29.肛瓣:各肝柱下端由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形成。 30.齿状线:各肝瓣和肝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31.肝门:为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神经和淋巴管由此出入。 32.直肠子宫陷凹:位于直肠、子宫之间,由腹膜在此转折形成是女性腹膜腔的最低点。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 熊维美 汤一新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 (614000)熊维美汤一新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熊维美汤一新 主题词《金匮要略》脾阴虚/中医药疗法 《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尝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为全面深入地发掘《金匮要略》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试作探讨。 1.风气百疾,滋脾法邪 《金 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病人容易感受外邪为病,而阴阳气血俱不足,可因脾阴亏损、 化源不足而引起。本病的治疗,宜扶正为主,佐以法邪,以免单纯袪风,反伤正气。扶正方面,着重调补脾胃,脾胃健运,饮食增加,自可达到滋生和恢复气血阴阳

的目的。张仲景首重滋脾,以薯蓣、大枣为主药。周慎哉称:“山药(按即薯蓣)则补脾阴。”张锡纯谓: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成无己云:“大枣滋脾土。”薯 蓣丸以薯蓣三十分、大枣百枚为君,辅以人参七分、茯苓五分、曲和豆黄卷各十分,术、姜各三分、甘草二十八分调中益气,归、地各十分,阿胶七分,穹、芍、麦 冬各六分养血滋阴,柴胡五分、桂技十分、防风六分法风散邪,杏仁六分、桔梗五分、白敛二分理气开郁。诸药合用,滋脾壮气,补袪兼施,扶正不恋邪,袪邪不伤 正。再考其服法:“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此所用蜂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亦为补养脾阴之良药。空腹酒服者,乃为顾及脾阴不足阴气同虚的临床特征,在滋脾袪邪的同时,兼顾脾气之输运和饮食之消化。虚劳病变阴难骤补,服量过多恐滞气机,遂以百丸为剂,缓缓图之。综观全方,循滋脾 之径,收益气之功,执中州以灌四旁,扶正气以袪风邪,体现出扶正重视滋脾的主导思想,指导临床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将本方酌情加重甘淡滋脾的比例,.用以治疗虚人感冒百余例,均使御邪能力显著增強,使长期的感冒得以次数减少,症状减轻。举案例如下:余某,女,43岁,干部。1995年3月15日初诊。身体虚弱,稍有不慎即患感

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

绪论 一.概述: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人体解剖学? 属于生物科学研究内的范畴,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人体的形态,机能以及它的发展规律。 2、分类;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生长解剖学、机能解剖学。 3、解剖学—属于人体解剖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在体育运动中对人体 态结构的影响,和在运动中的人体结构与技术动作关系。 4、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 [1]了解体育煅炼对青少年解剖特征以及人体结构的影响。 [2]了解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影响。 [3]了解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肌肉、形体的影响。 二、人体解剖学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为学习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提供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 例: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中学体育师资。专门的体育人材。 合格的体育教师——教会——传授——组织跳高中的背弓、 篮球投兰等 2、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解剖——生理——体育保健——体育测量等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研究人体运动时的结构、功能、保健等方面的规律。例、解剖学研究人体结构。结构是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生理功能的结构的运动形式。 例、解剖学研究人体结构后,再学保健的损伤部位的推拿来。

三.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 (一)、基本观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最小的功能单位为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 九大糸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 2、形态和功能互相影响: 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形态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功能的变化,而功能 的改变会使形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 例、肌肉愈练愈发达。 长时间不锻练肌肉会萎缩。肌肉萎缩会影响心脏。内脏有病影响肌肉等。 3、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是对立统一的 例:屈肌——伸肌 交感神经——付交感神经 骨膜内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另:人体对立统一存在,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4、人体是发展变化的 从猿到人的变化,身高的变化。从体育锻炼到达最优化的生存。 (二)、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1、做到三懂、四会、 方法: <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深入了解人体结构的原理。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脾虚包括三种:1,没有胃口吃东西、不想吃任何食物;2,消化不良,刚刚吃得东西都没有消化就通过粪便排出来;3,吸收营养得功能差. 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得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得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得,称为“胃纳呆滞"。纳就是容纳得意思。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胃得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所谓实者,就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凡证属实者,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所谓虚者,由于正气不足.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她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纳呆夹杂得症状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

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与.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若肝郁脾虚者。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胃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其症多见脘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等,宣气化湿以苏醒脾胃。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与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门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就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就是由她脏之病而累及者。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补骨脂、肉豆蔻)补命火以生脾上。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消补兼施。至于胃阴虚者,前面已经谈过。若由肾阴不足或血虚而致者,可用滋阴补血之品。脾胃气虚或气滞,食滞不化,肝郁乘

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

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 一、时间与运动的雕塑 在欣赏罗丹表现运动的作品《青铜时代》时,一种逐渐站立起来的感觉油然而生,进而欣赏到一些塑造、过渡极为丰富的体、面,这些曲曲折折、盘盘绕绕的塑造,犹如一条缓慢盘旋而上的蟒蛇,肌肉在律动,皮肤在跳动,生命在搏动。罗丹把这一瞬间的艺术创造放大、延伸,以至于让欣赏者疑惑:在沉睡与苏醒之间是否有一段永远不能拉近的距离,时间以极慢的速度在罗丹手中用这个姿势渐渐延伸,时间在雕塑中体现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罗丹创作雕塑时为了塑造真正的人体运动过程,把人体姿势与先后连续的时间相融合,体现出时间的发展与人体姿态的统一。也就是,在塑造一定的姿势时能够更多地体现出不同时间阶段的动作,使作品中的运动表现得更加丰富,赋予了生命的创造。欣赏者的联想和与作品的共鸣更加强烈,尤其是在运动中联想到不同时间的内容。 罗丹作品《施洗者约翰》是其创作的最为出色的走动中的人。作品中的约翰微微抬起头,仰望天空,略张着嘴,似乎在聆听着什么;右手向前伸出,似乎在承接着未来的期待与命运;右腿向前跨出大步的同时,左腿和上身中的左肩和左臂膀没有立即跟上来,保持着即要行走的瞬间姿态,仿佛有人在背后用力地推了他一把,使这种外力与自然力转换之间的瞬间运动被雕塑下来并赋予艺术创造,作品中的人物

体内有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迫使他的运动富有生命的力量,作品中的人物雕塑运动感强烈。作品中人体的行走运动与雕塑的静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人体运动赋予雕塑的内涵,使人体的运动、雕塑与艺术达到永恒。罗丹在创作作品时特殊处理了人物的运动姿态,在雕塑中融入了站立、思索、承接、行走四个姿态,不同时间里的四个姿态统一在行走的姿势中,把雕塑中的运动变得复杂、非同一般。作品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有限的动作,更是一个极富艺术性与深刻内涵的运动。 二、变形与运动的雕塑 卡尔波作品《舞蹈》也同样出色地塑造了运动的主题,在舞蹈的狂欢中体现出生命的狂欢,使生命与舞蹈达到永恒。其中,最为风姿绰约的女人体是铃鼓下方的一位,形体优美,动感而富有生命。作品中的人物重心不稳,身体严重倾斜,似乎被风吹动摇摆一样极具动感;人物不但似外力风吹而舞动,其身体的本身也舞动旋转,从而形成强烈旋转而舞蹈的运动,使人物扭动的幅度甚大,不符合解剖学的原理。卡尔波的这种运动中的运动艺术处理的手法非常巧妙,使人们几乎可以看到时间的露珠在人物的胸、腹、腰、背之间悄然滑过,使舞蹈的动作与时间的流动统一在一起。 运动中姿态的雕塑并不是单一动作的完成就能表现丰富的艺术内涵,一件作品的运动姿态往往包括很多个动作元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人体体形的变形。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曾指出,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变形,要想在艺术中表现运动感是不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考试大网站收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

颏孔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250012);田铧,尹群生(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作者简介:王建华(1956-),女,山东人,副教授. 颏孔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王建华, 李国菊, 田 铧, 吕艾芹, 尹群生 摘 要:目的 研究国人下颌管前端的位置及其延续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打磨60侧湿下颌骨标本,暴露下颌管前端及其延续部分并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 下颌管前端分出同一方向前行的切牙神经管和向后、上、外转弯的颏管。颏管开口于颏孔,其管径为(2.26±0.60)mm ,管长(4.01±1.20)mm 。切牙神经管的管径为(1.76±0.26)mm ,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为(9.53±1.43)mm ,其始端对应颏孔前缘的水平距离为(3.54±0.72)mm 。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和切牙神经分别走行与上述两管内。结论 颏管和切牙神经管由下颌管发出,其内分别为同名神经。 关键词:下颌管;颏管;颏孔;切牙神经管 中图分类号:R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979(2002)0420327202 THE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PERIO 2MENTAL FO RAMINA WANG Jian 2hua ,LI Guo 2ju ,TIAN Hua ,et al (School of Stomat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Abstract :Objective T o observe the feature and its continuity of anterior part of mandibular canal so as to offer a re 2 liable anatomical data for the distric operation.Methods The anterior parts of the mandibular canals of 60Chinese wet mandibles have been dissected and measured.R esults The anterior end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is divided into two canals :incisor never canal ,which spreads forward in same direction.Mental canal ,which bends backward and upward and outward then opens into mental foramina.Mental canal is about (2.26±0.60)mm in diameter and about (4.01±1.20)mm long.Incisor nerve canal is about (1.76±0.26)mm in diameter.It is about (3.54±0.72)mm horizontally from the anterior border of mental foramen to the posterior border or incisor nerve canal.It is about (9.53±1.43)mm vertically from the superior border of the incisor nerve canal to the superior border of the mandible.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at the end of mandibular canal is divided into two branches :The incisor nerve and the mental nerve.Conclusion The anterior end of mandibular canal extends into incisor nerve canal and mental canal containing the nerve of same name. K ey words :Mandibular canal ;Mental canal ;Mental foramina ;Incisor nerve canal 随着国内颏部美容手术和牙种植术的广泛开展,颏孔周围的解剖结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相关专业的书籍对该部位解剖结构的描述都过于简单[1],有人曾对颏孔做过放射影像学研究[2]。为了确定国人下颌管的前段的延续关系及体表定位的解剖学资料,我们对60侧湿下颌骨标本进行了解剖和测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制作 取用甲醛固定的成人男、女全牙湿下颌骨标本30例60侧。用牙科磨具打磨颏孔区以前的下颌管至正中部,解剖并显露出下颌管前端、颏管及切牙神经管以便于观察与测量。 1.2 观察与测量 以下颌管分出切牙神经管处标记为下颌管前端的前缘,观察下颌管及下牙槽神经在颏区的延续关系;测量颏管、切牙神经管的管径和长度;定位颏管和切牙神经管在下颌骨体部的位置,包括:颏孔前缘至下颌管前端前缘的水平距离,颏孔下缘至下颌管上缘的垂直距离,切牙神经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下颌管前端下缘最低位置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见图1)。

从《不居集》看易学对中医的影响

环球中医药2016年2月第9卷第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bruary 2016,Vol.9,No.2 171  四学术论坛四 作者单位:100013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综合内科(臧镭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张丽君);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孙光荣) 作者简介:臧镭镭(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治三E?mail:e0636@https://www.360docs.net/doc/127816817.html, 通讯作者:张丽君(1982-),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三研究方向: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三E?mail:abc82925@https://www.360docs.net/doc/127816817.html, 从‘不居集“看易学对中医的影响 臧镭镭 张丽君 孙光荣 【摘要】 本文从内科著作‘不居集“中所蕴含的易学思想入手探析易学对中医的影响三吴澄据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为其书命名,反映了其辨治虚损立论的主导思想;内损治疗中,治脾虚培补中宫二治血八法融八卦二辨识发热借卦象明显受到易学思想的影响;外损治疗中,易学思想体现在治风劳外损宜遄二暑症当分阴阳二酒伤也分阴阳等处三可以看出,易学与中医思想相辅相成,如能得到正确合理的应用可以为中医理法方药各方面提供有力支撑三 【关键词】 ‘不居集“; 虚损; 易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R223.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4 ‘不居集“为内科著作,50卷,清代吴澄撰于乾隆四年(1739年)三全书分为上下两集,其上集内虚:吴澄总结了历代医家治虚十法,又结合自己经验补其未备,以真阴真阳五脏内亏立论,阐述血症二热症二咳嗽二痰症二泄泻等40余种病症的理法方药,其中血症论述最详;下集外损:吴澄独道之创见,将六淫外感,由浅及深导致虚损诸病症分为风劳二风寒二风热二暑症二湿劳等20种三全书内容丰富,引据广博,可谓集虚损之大成三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歙岭南(今安徽歙县)人,约生活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之间三吴澄自幼聪颖,稍长为举子业,尤喜‘易经“,因屡试不中,遂弃儒学医,熟读经典二广采先贤诸法,在虚损辨治上创一家之言,终有大成三因此,吴澄的学术思想带有 易学思想”的烙印,其贯穿‘不居集“全书三现从书名之意二内损治疗二外损治疗三方面进行探析三 1 书名之 易”义 吴澄在‘不居集“自序中指出: 天地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一物各具一五行,人身亦以阴阳五行二盈虚消长之道,寓生克乘伏之机三病原有运气情欲二内外变迁之因,药类有升降浮沉二轻重清浊之质,以配阴阳五行之气,以别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以应七方十剂之需,总不外‘河洛“八卦三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此理浩渺难穷,渊深莫究,惟‘易“有以发之,而医则尤宜明之三”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一,对中国各门学科都有着深远 的影响,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密切[1]三‘庄子四天下篇“云: ‘易“以道阴阳”,这是易学内容最简明的概括,亦是中医学的核心观念,可见中医学的诸多基本观念源于‘周易“三吴澄正是基于 医之理即‘易“之理也”的基本观点,援引‘易经“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将其书命名为‘不居集“三 此外,吴澄在‘不居集“上卷,总结了秦越人二张仲景二葛可久二刘河间二李东垣二朱丹溪二薛立斋二张景岳等历代医家治疗虚损十法,详加辨析;在下卷卷首中又指出: 内伤者补之,外感者散之,其治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三 今则不然,不辨其外,不辨其内,不辨其风,不辨其暑,不辨其湿,不辨其燥,不辨其火,不辨其痰,不辨其积三此吾所以著‘不居集“之意也三”由此可见,书名 不居”一语双关:一则强调 不居一家”之说,不执一家之偏,随机活用,因证施治[2];二则因于虚劳病因颇多,变动不居,非单居于寒二居于热二居于补二居于散者所能应付,取‘易经“ 变动不居”之意三2 治内损之 易”法2.1 治脾虚培补中宫 ‘素问四太阴阳明论“有 脾者土也,治中央”[3]之说,李 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更进一步指出: 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三”[4]历代医家在疾病尤其是虚证辨治过程中,对脾胃都尤为重视,但相对于脾阳,对脾阴虚的认识和阐述较少三吴澄认为 相火者 炽而无制,则为龙雷,而涸泽燎原 上入于脾,则脾阴受伤”,阐述了劳倦忧思,脾阴暗耗;内伤七情,五志化火;大病久病,五脏之阴大亏,皆可累及脾阴的病因[5]三 吴澄曰:脾乃胃之刚,胃乃脾之柔三东垣‘脾胃论“谓脾 为死阴,受胃之阳气,方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三若脾无所禀,则能行气于脏腑,故专重以胃气为主三又曰:饮食不节则胃先受病;劳倦者则脾先受病,脾受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三则脾病必及胃,胃病亦必及脾,一腑一脏,恒相因而为表里也三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阳,而不及脾中之阴三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津液不足,筋二脉二皮二骨皆无所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