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完整版)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完整版)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1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按照生物工程的定义.人类对生物工程的实践可迫溯到远古原始人类生活期间.为此,可把生物工程的发展分成三个时期:①传统生物技术时期;②近代生物工程的形成和发展时期;③现代生物工程时期。一、传统生物技术时期生物工程不是一门新学科,它是从传统生物技术发展来的。传统生物技术应该说从史前时代起就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并造福于人类.在西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6000 年就已开始啤酒发酵。古埃及人则在公元前4000 年就开始用经发酵的面团制作面包,在公元前20 世纪时已掌握了用裸麦制作“啤酒”的技巧。公元前25 世纪古巴尔于人开始制作酸奶;公元前20 世纪古亚述人已会用葡萄酿酒(葡萄实际上沾有酵母)。公元前17 世纪古西班牙人曾用类似目前细菌浸取铜矿的方法获取铜。在石器时代后期,我国人民就会利用谷物造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荷兰人詹生(Z. Janssen)于1590 年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其后1665 年英国的胡克(R. Hooke)也制作了显微镜,但都因放大倍数有限而无法观察到细菌和酵母。但胡克却观察到了霉菌,还观察到了植物切片中存在胞粒状物质,因而把它称为细胞(cell),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676 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 Hoe 幻用自磨的镜片制作显微镜,其放大倍数可近300 倍,并观察和描绘了杆菌、球菌、螺旋菌等微生物的图像,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微生物创造了条件.并为近代生物技术时期的降临做出了重大贡献。1838 年德国的施莱登(M一J. Schlwiden)和施旺(T. Schwan)共同ON 明了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因而成为细胞学的奠基人;1855 年微耳和R. Virchow 发现了新细胞是从原有细胞分离而形成的,即新细胞来自老细胞的事实;1858 年托劳贝(Trauhe)提出了发醉是靠酶的作用进行的概念;1859 年英国的达尔文《C. R. delvan)撰写了《物种起惊》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并指出生命的基础是物质。自胡克从显微镜中观察到微生物到微生物学的诞生约经历了近200 年.受到人们思想观念、习惯势力、经济实力、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产业革命的浪潮当时还没卷入到食品、化工领域来。对发酵还习惯于作坊式生产。1866 年微生物学的莫基人,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人巴斯德(L. Pasteur)以实验结果有力地摧毁了微生物的“自行发生论”。他首先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建立了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从而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发酵技术纳人了科学的轨道。他提出了一种防止葡萄酒变酸的消毒法〔被称为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一般在60℃时维持一段时间以杀死食品、牛奶和饮料中的病原菌」;1857 年他明确地指出酒精是酵母细胞生命活动的产物,并在1863 年进一步指出所有的发酥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微生物引起不同的发酵。1874 年丹麦人汉森(Hansan)在牛胃中提取了凝乳酶,1879 年发现了醋酸杆菌;1876 年德国的库尼(W. Kuhne)首创了"enzyme"一字,意即“在酵母中”;1881 年采用微生物生产乳酸; 1885 年开始用人工方法生产蘑菇;1897 年德国的毕希纳(E 一Buchner )发现被磨碎后的酵母细胞仍可进行酒精的发醉,并认为这是酶的作用,并于1907 年因此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 世纪末德国和法国一些城市开始用微生物处理污水. 细菌学的莫基人,德国的科赫(R. Koch)首先用染色法观察了细菌的形态;1881 年他与他的助手们发明了加人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并利用它在平皿中以接种针醚上混合菌液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划线培养以获得单抱子菌落的方法,此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他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发现了结核菌,并因此获190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1914 年开始建立作为食品和饲料的酵母生产线;1915 年德国开发了面包酵母的生产线;1915 年

德国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一1918 年)的需要建立了大型的丙酮一丁醇发酵以及甘油发酵生产线;到了20 世纪20 年代,工业生产中开始采用大规模的纯种培养技术发酵化工原料丙酮、丁醇。20 世纪50 年代,在青霉素大规模发酵生产的带动下,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大量涌现,发酵技术和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制革和农产品加工等部门。2 20 世纪初,随着遗传学的建立及其应用,产生了遗传育种学,并于60 年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细胞学的理论被应用于生产而产生了细胞工程。在今天看来,上述诸方面的发展,还只能被视为传统的生物技术,因为它们还不具备高技术的诸要素. 二、近代生物工程的形成和发展时期1926 年美国的生化学家萨姆纳(J. B. Summer)证实了从刀豆中获得的结晶JR 酶是一种蛋白质,其后又分别与人合作在1930 年和1937 年获得了胃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晶体,说明酶是一类蛋白质,因而在1946 年和他的同事共获诺贝尔化学奖;1928 年英国的弗莱明(A.Fleming)发现青霉素;1937 年马摩里(Mamoli )和维赛龙(V. Hone)提出了微生物转化的方法。这一时期所生产的发酵产物都属微生物形成的初级代谢产物,这是指微生物处于对数生长期所形成的产物,主要是与细胞生长有关的产物,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副产物,诸如乙醇、丙酮、丁醇等。此一时期生产的发酵产品以厌氧发酵的居多,诸如乙醇、丙酮、丁醉、乳酸和污水的厌氧处理生产甲烷等过程。此外,有的发酵过程开始时采用固体发酵方式进行生产。在农业微生物方面,1887 年俄国的维诺格拉斯基发现了硝化细菌;1888 年德国的赫尔利格(H. Hellriegel)和赫韦尔法斯(H. Wilfarth)发现了固氮细菌等。主要产品有细菌肥料和苏云金杆茵制剂(1901 年发现,能产生伴胞晶体以杀死农业害虫)、赤霉素(1914 年发现)。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与微生物学相关的分支学科,如细菌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并丰富了细胞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药学等内容. 近代生物工程的起始标志是青霉素的工业开发获得成功,因为它带动了一批微生物次级代谢物和新的初级代谢物产品的开发,并激发了原有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此外,一批以酶为催化剂的生物转化过程生产的产品问世,加上酶和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应用。使近代生物工程产业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1941 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年)的爆发,前线和后方的不少伤员都希望能有一种比当时磺胺类药物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外伤炎症及其继发性传染病的药物。英国当局让病理学家弗洛里(H. W. Florey)和生化学家钱恩(E. 8. Chain)参加到弗莱明的研究队伍中,以加速对青霉素的研制开发。在积累了一定量的青霉素后,他们先对动物进行了实验,再对一患血液感染的病人进行临床试验,都证明了青霉素具有卓越的效能,且毒性很小,然而,因战事急剧发展,英国难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后青霉素的开发是在美国药厂中完成的。开始时是以大量的扁瓶为发酵容器.湿麦麸为主要培养基,用表面培养法生产青霉素,这个方法虽落后,并耗费大童劳动力,但终究能获得一定量的青霉素。发酵法生产青霉素虽获成功,但当时是由“瓶子工厂“中生产出来的,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决定请工程技术人员来共同改造原有生产线.不久新的生产线开始运转了.以大7M的带机械搅拌和无菌通气装置的发酵罐取代了瓶子,引用了当时新型的逆流离心萃取机作为发R OF 掖的主要提取手段,以减少青霉素在PH 剧变时的破坏;上游研究人员RI 寻找到一株从发霉的甜瓜中选出的,适用于液体培养的产黄青霉菌株,使青霉素发酵的效价提高了几百倍,此外还发现以玉米浆(生产玉米淀粉时的副产品)和乳糖(生产干酪时的副产品)为主的培养基可使青霉素的发酵效价约提高10 倍。不久,辉瑞(Phizer)药厂就建立起一座具14 个约26rn 3 发酵罐的车间生产青霉素。1945 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明和开发了青霉素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除了青霉素以外.其后发现和使用有各种抗生素、氮丛酸、核背酸、维生索、多糖、多元醇、有机酸、酶制剂等。与此同时,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生物化学工程(biochemical engineering)也就诞生了。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以及生物转化或称微生物转化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大大地推动了酶的应用。细胞固定化的实践可推溯至古时用刨花卷置于无

底木筒内淋酒为醋,以及百余年前用内置石块的滴淋塔来处理污水。但科学的固定化酶以及固定化细胞的方法,是在1953 年由格罗勃霍佛(N. Gruhhofer)和希莱思(L. Schleith)提出的。其后日本的千烟一郎在1969 年开始用固定化L-氨基酸酸化酶拆分IN 二氨基酸并获得成功。在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一种新的被称为生物转化或微生物转化的生产方式出现了。这种生产3 过程中所进行的酶反应不采用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酶作为催化剂,而是直接用产生相关酶的微生物细胞来作为催化剂,即把底物直接投人细胞培养液中或将底物溶液通过装有固定化细胞的柱中进行酶促反应。它的好处是可以省去复杂的从微生物细胞(指胞内酶)或培养物的滤液(指胞外酶)中提取酶的过程,并十分适合于多酶反应或需要辅酶、辅因子参与的催化过程。当然要从生物转化液中获得产物还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过程,但至少可省去一次对酶的分离纯化过程. 微生物转化法最简单的例子是将乙醇加入到醋酸杆菌的培养液中使其转化为乙酸,而不必先把乙醇氧化酶从醋酸杆菌中提取出来后再与乙醇去反应了。维生素C 现在也基本上是采用微生物二步转化的方法进行生产,其中第一步微生物转化是将山梨醉(葡萄糖在镍催化剂中加压催化取得)在醋酸杆菌培养液中转化为山梨糖,而第二步微生物转化是在葡萄糖杆菌和一种假单胞菌的共同作用下将山梨糖转化为 2 一酮基一L-古龙酸口微生物转化的这一步是由我国微生物学家尹光琳等在20 世纪70 年代完成的,此技术在我国已普遍使用,并已转让至国外。还有一项应用很广的微生物转化技术是甾体激素的生产。最初用化学合成法以去氧胆酸为原料研制的可的松化学合成路线,因共需31 步反应而无法投产。1952 年美国的彼得逊(Peterson)和莫莱(Murry)以黑根霉或其他根霉微生物转化法把化学合成法中原需9 步的反应,用1 步生物转化反应就解决了,因而使可的松的生产得以开始。其后发现了用豆甾醇、薯蓣皂苷元或番麻皂苷元等作为可的松生产的原料更经济,合成步骤也更简短,就不再用去氧胆酸为原料生产可的松了。三、现代生物工程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多少年以来,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存在着以下一些解释。

①创世说。19 世纪初期之前,人们从宗教和迷信的角度对人类的起源做了各种回答。例如,基督教认为是亚当和夏娃创造了人类,即上帝创造了世间一切和人类②进化论。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 R. Delvan)发表了“物种起源”,确立了进化论的观点,极大推动了人类思想的发展。③细胞学说。最早观测到活细胞的是17 世纪的荷兰人列文虎克,与其同时代的英国人Hooke 第一次用“细胞”这个词来形容他所观察到的软木的基本单元。19 世纪中叶,“细胞”的概念被科学界接受,成为19 世纪三大发现之一。按照细胞学说,动植物的基本单元是细胞,细胞包含有生命的全部特征,组织、器官和个体的生命现象实际上是细胞活动的总和。所以细胞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首要对象,今天的细胞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④经典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实验科学之一—现代生物学,在现代生物学发展的荃础上,又产生了研究动植物遗传变异规律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生物化学以分离、纯化、鉴定细胞内含物质和研究这些物质与细胞内生命现象的联系为主要内容,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得到快速发展,是早期生物化学的大发展时期。在此期间,20 种氨基酸被发现,“肽键”被认识,细胞的其他成分,如脂类、糖类、核酸也相继在那一阶段被认知,但科学家还无法解释细胞内最重要的生命活动,即细胞是如何世代相传的。1865 年,经典遗传学创始人奥地利人孟德尔(G. Mendel)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一文,提出了遗传因子的统一律和独立分配率。孟德尔指出,生物的每一种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些遗传因子可以从亲代到子代,代代相传。在体细胞内,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在形成配体时,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单独存在。他还认为,有些遗传因子是以显性形式存在的,而有些遗传因子是以隐性形式存在的。当时,孟德尔的工作并未引起很大的重视。1900 年,荷兰科学家H. DeVries、德国科学家Correns、奥地利科学家Tsehermak 在完全不知道孟德尔以往工作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做了与孟德尔相似的试验,得到了与孟德尔相似的结论,他们三人将

孟德尔的名字列在了第一作者的位置上,以便让世人知晓孟德尔首创性的科学贡献。1911 年,美国科学家Morgan 和他的助手们第一次将代表某一特定性状的基团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联系了起来,创立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Morgan 特别指出:物质必须由某些独立的要素组成,人们将这些要素称为基因,也称为遗传因子。4 1944 年Avery 等阐明了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了DNA 的半保留复制模式,从而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由于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包括酶和非酶蛋白质行使其功能的结果,所以遗传信息与蛋白质的关系就成了研究生命活动的关键问19, 1961 年M, Nirenberg 等破译了遗传密码。揭开了DNA 编码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给蛋白质的这一秘密。基于上述基础理论的发展,1972 年Berg 首先实现了DNA 体外91 组技术,标志着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始。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人们可以按照意愿在试管内切割DNA、分离基因并经重组后导人其他生物或细胞,借以改造农作物或畜牧品种;也可以导人细菌这种简单的生物体,由细蔺生产大量的有用的蛋白质,或作为药物,或作为疫苗;也可以直接导人人体内进行基因治疗。显然,这是一项技术上的革命。现代生物工程是以20 世纪70 年代DNA 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现代生物工程时期是以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为先导,从基因工程的技术能作为生物工程新产品的一种开发手段或关键技术后算起的。近代科技史实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每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都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生物工程的发展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将A 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军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现代生物工w 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主要包括:①更加准确地诊断、预防或治愈传染病和遗传疾病;②有效地提高作物的产量,获得具有抗虫、抗真菌、抗病毒、抗逆境等优良性状的植物; ③开发生产药物、生物多聚体、氨基酸、酶类和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微生物;④创造带有更多优良性状的家畜和其他动物;⑤简化从环境中清除污染物和废弃物的程序,开发新能源及资源有效利用的新途径。总而言之,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己开始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以在医药、农业和食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一L 业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技术最为成熟,具有一定商业规模,本书将分章论述。第二节生物工程的内容一、生物工程的定义“生物工程”一词是由生物技术演变而来的。早在1917 年,匈牙利农业经济学家艾里基(K. Ereky) 就提出“凡是以生物机体为原料,无论其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产品生产的技术”都属于生物技术。此一定义显然是太宽泛了,因此未被人们所重视。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由于分子生物学、DNA 重组技术的出现以及某些基因工程产品如重组胰岛素、重组人体生长激素等的问世,人们再次提出了“生物技术”这一名词的定义问题。由于当时似有另一种倾向,即必须是采用荃因工程等一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内涵或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技术才称得上生物技术,而把原先已相当成熟的发酵技术、酶催化技术、生物转化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排斥在外,因此此一定义也不为多数人所赞同。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IECDQ)在1982 年提出的对生物技术的定义似为多数人所赞同。此定义为: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中国生物技术政策纲要》时,将生物技术定义为,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技术。改造生物体是指获得优良品质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品系。生物原料则是指生物体的某一部分或生物生长过程中所能利用的物质.如淀粉、糖蜜、纤维素等有机物,也包括一些无机化合物,甚至某些矿石。为人类生产出所需的产品包括粮食、医药、食品、化工原料、能源、金属等各种产品。达到某种目的则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环境污染的检测与治理等。根据《辞海》(2000 年版)的释义:“技术是泛指以生产实践知识和经验以及自然科学原则为基础

5 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工程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于工农业生产部门而形成的各种学科的总称”口从上述释义中也可以看出“技术”与“工程”都是自然科学因生产实践而派生出来的两个分支。只是看来“技术”的面更广泛些,如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而“工程”的面似较小些,如生物工程又可分解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此外,技术带有较强的自然科学的探索性和首创性,在学科归属中属理科范畴;而工程则重视过程的可实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在学科归属中属工科的范畴.在我国,除了在高校中生物技术专业属理科,生物工程专业属工科外,其他场合下两者就当作同义词看待了(本书也如此〕。当“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译为英文时,一般都译为,"biotechnology";而当"biotechnology"译为中文时,则译为生物技术”或“生物工程”,但人们常更喜欢把它称为“生物工程”。综合以上,本书将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定义为:利用生物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和动植物〕或其组成部分(包括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和组成成分(包括DIV A、RNA、蛋白质、多糖,抗体等〕,形成新的技术手段来发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是采用先进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有目的、有计划、定向加工制造生物产品的一个新兴技术领域。生物工程主要包含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新的技术领域。二、生物工程的基本内容生物工程已经应用了几个世纪。虽然这种技术体系的原始应用可以追溯到久远以前的瞻品发酵,但最初人们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传统的生物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掌握了酿酒技术;公元前221 年.我国人民就能制作酱油、酿醋;乞元前200 年.我国最早的诗集c 诗经》中就已提到用厌氧菌浸彼处理亚麻;古埃及石刻也压示,古埃及人已能对枣椰树进行交叉授粉以改善果实的品质,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人类礁意识地利用酵母进行大规模发酥生产是在19 世纪。20 世纪上半叶,人类已能脱离生物的自然繁殖过程,利用直接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今天.生物工程已以全新的面貌跻身于现代高科技行列,这完全要归功于近30 年来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与辉煌成就,特别是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在理论与方法上的突飞猛进。此外.现代生物工程的形成与发m 也与酿造工业,制药工业和化学工业中的一系列工艺改革与装备更新息息相关。总之,当代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背ZR}v 社会需求,推动、促进了生物工程从传统技术转化为高科技技术,并形成了现代生物工程这一高科技领域。现代生物工程是以DNA 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已成为一门多学科纵横交叉的新兴和综合性技术。现代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To 这些技术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图1 一1),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核心技术,它能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如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或细胞改造后获得的工程菌或细胞,必须通过发酵工程或细胞工程来生产有用物质。近20 年间,生物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生物工程的内容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无论何种生物工程,诸如医药生物工程、农业生物工程、环境生物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等,其主要的技术平台都是一样的,严格地讲,不能按应用领域来划分生物工程,只能说是生物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在这方面,信息领域比较规范,未见有医药信息工i, .农业信息工程及医药计算机、农业计算机之分。生物工程的主要技术平台简要地说,一般包括重组DNA 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克隆技术、蛋白质工程、生物反应器、生物传感器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微阵列技术等.上述平台技术在研究开发中的深入应用以及与其他技术的交叉融合,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如分子克隆技术、基因组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反义核酸技术、干细胞技术、动物克隆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过程工艺技术(包括分离纯化和规模制备)、人源抗体技术以及高通量筛选技术等。

三、基因工程所谓基因工JM (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

术.是将外a 基因6 通过体外重组后导人受体细胞内,使这个荃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 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人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从本质上讲,基因工程强调的是外源DNA 分子的新组合被引人到一种新的宿主生物中进行繁殖.这种DNA 分子的新组合是按照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操作的。这就赋予基因工程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物种间的限制,提高了定向创造新物种的可能性。这是基因工程的最大特点。基因工程问世以来,各种名称相继出现,在文献中常见的有遗传工程(genetic engi- neering)、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9 因操作(gene manipulation)、重组DNA 技术(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基因克隆(gene cloning) 等,这些术语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彼此相关,在许多场合下被混同使用,难以严格区分,不过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遗传工程、基因工程、DNA 重组之间的差别在于:遗传工程是发生在遗传过程中的自然界原本存在的导致变异的一种现象.即自然出现的不同DNA链断裂并连接成新的DNA 分子,新的DNA 分子含有不同于亲体的DNA 片段.DNA 重组是人们根据遗传工程原理,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在体外对DNA 进行的人工操作,即采用酶法,将来源不同的DNA 进行体外切割与连接,构成杂种DNA 分子,在自然界一般不能自发实现;荃因工程是遗传重组和DNA 重组的目的和结果,无论是利用自然的(遗传重组)还是人工的(DNA 重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垂因重组口从操作对象(DNA?来说. DNA 重组是本质和根本的。所以,DNA 重组在广义上包括遗传重组和基因重组。克隆(clone)一词当作为名词时,是指从同一个祖先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或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DNA 分子、细胞或个体所组成的特殊的生命群体。当作为动词时,是指从同一祖先生产这类同一的DNA 分子群或细胞群的过程。在体外重组DNA 的过程中.以能够独立自主复制的载体为媒介,把外源DNA(片段〕引人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克隆实质上是从一个DNA 片段增殖了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的DNA 分子群的过程,也为遗传同一的生物品系(它们都带有重组DNA 分子〕成批地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因工程也称为基因克隆或DNA 分子克隆。四、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 protein 二gineerin 口是指在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及其与生物功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并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进行表达和分离,最终获得性能比自然界中存在的蛋白质更优良、更加符合人类社会需耍的新型蛋白质。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前者负责生命有机体的世代遗传变异,而后者是生命有机体几乎所有重要活动的承担者。天然蛋白质都是在生命机体中进化和发展的,经自然界的“精雕细刻”形成了优异结构与性能,但这一优异结构与性能常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最佳的适应状态。而对于人类所需求的各类非生命和非自然的状态,蛋白质的性状需经过改造才能达到最适状态。蛋白质工程通过定位的或有控制的基因修饰,提供了改变蛋白质结构与性能的最有效的应用方法和技术途径,使天然蛋白质的改造成为可能。同时,结合对蛋白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以及蛋白质折叠机制的研究.通过基因合成及与基因工程有关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利用蛋白质工程获得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紧密联系,基因工程是实现蛋白质工程的技术手段之一。但二者在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上又具有本质的不同。首先基因工程原则上只生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蛋白质.即通过DNA 重组技术,人们可以分离出编码自然界中的任何蛋白质的基因,将其在特定的宿主中进行表达,再纯化出可商品化的产品。但蛋白质工程能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进而设计和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而又具有优良性状的全新的蛋白质。因此可以说,蛋白质工程是以改造现有蛋白质和制造新型蛋白质为目的的基因工程,是第二代基因工程。7 蛋白质工程通过x 射线晶体衍射分析技术、蛋白质溶

液构象理论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PD),研究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蛋白质动力学来获取有关蛋白质分子结构及其与生物功能之间关系的物理、化学方面的信息,再以DNA 技术为基础,在基因水平上进行蛋白质改造。目前,蛋白质工程主要集中在改造现有蛋白质这一领域。一般需要经过以下步骤:①分离纯化需改造的目的蛋白;⑧对目的蛋白进行氮基酸测定、x 射线晶体衍射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一系列侧试,获取有关目的蛋白的尽可能多的信息;③设计核酸引物或探针,从DNA 文库或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编码该蛋白的塞因序列;④设计对目的蛋白进行改造的方案;⑤对基因序列进行改造,⑥将经过改造的基因片段插人适当的表达载体,并加以表达; ⑦分离、纯化表达产物并对其进行功能检侧。显然,对目的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认识程度是蛋白质工程进行的关键。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准确知道氮基酸的改变可能会引起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上的变化.因而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氨丛酸的改造。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目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不是很清楚. 因而对蛋白质的改造就有很大的困难。目前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酶蛋白分子. 五、酶工程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是指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即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催化功能的技术过程。酶工程以实际应用的要求为目的研究酶的特性,同时利用酶的催化特性进行酶催化的有用物质的生产或有害废物的分解.酶工程是将酶学理论与化工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预先设计,经过人工操作控制而获得大量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最大的催化功能,即利用酶的特定功能,借助工程学手段为人们提供产品或分解有害物质。传统的酶工程包括酶的生产与制备、酶分子的修饰、酶分子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等内容。进人20 世纪后,发酵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酶制剂工业的发展,一大批醉制剂迅速获得了商业化应用,形成了庞大的酶制剂工业。随着现代生物工程的发展,酶工程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1971 年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提出,酶工程的内容主要是:酶的生产、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酶及固定化酶反应器,酶与固定化酣的应用。随着科学的发展,酶工程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20 世纪70 年代后,利用荃因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将某类高效、特异性酶所具有的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内进行表达,经筛选鉴定后,再借助于微生物发酵生产,获得大量具有优良性能的酶制剂产品。20 世纪80 年代之后,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又使得酶的定向改造成为可能,从而使新型酶的开发成为可能.21 世纪酶工程的发展焦点是新酶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六、细胞工程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是在细胞水平上,按照人们预定的设计,有计划地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和细胞培养技术以产生新的品种,或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细胞工程是以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经过科学设计,在细胞水平上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水平上的生命活动,是连接着分子水平上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和个体水平上的各种器官系统的综合生命活动。围绕着生命活动这个中心,分子水平上研究的是DNA 的复制与转录、RNA 的翻译、蛋白质执行各种生命活动;细胞水平上研究的是细胞增殖、分化、死亡;而个体水平上则是遗传和发育.将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比较,除在被转移遗传物质的水平及遗传物质的转移方法方面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有着明显差异外,在选择、纯化、鉴定等方面,二者的步骤与方法基本类似,仅仅是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已。但与基因工程相比,细胞工程所要求的技术条件、实验设备以及经费等均比墓因工程要求低一些。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大量培养细胞组织乃至完整个体。迄今为止,人们从基因水平、细胞器水平以及细胞水平等多层次上开展了大研究工作,在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代谢物的生产和克隆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有:动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器移植和细胞重组技术、体外授精技术、染色体工程技术、DNA 重组技术和葵因转移技术等。这些技术8 有些在细胞水平上.也有些在丛因水平上。在现代生物工程中,实际上两大体系也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基因工程

技术不断渗透到现代细胞工程中来。如在细胞工程中,利用细胞杂交方法来制备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中利用单克隆抗体来选择转移基因表达的阳性物质,极大地提高了选择的速度与效率,也常采用提取和转移DNA 或RNA 并直接转入受体细胞的方法等。在人们对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尚未给出确定的回答之前,细胞工程的价值格外受到重视。七、发酵工程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又称微生物工程,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发酵工程技术包括菌株筛选和工程菌的构建、细胞大规模培养、发酵罐或生物反应器、菌体及产物收获等。它采用现代发酵设备,使经优选的细胞或经现代技术改造的菌株进行扩大培养和控制性发酵,获得工业化生产预定的产品。发酵工程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又融合了现代科学的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工程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发酵工程是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和充实。传统的发酵工程包括厌氧发酵(酿酒、发酵调味品、酒精等)和通风发酵(如抗生素、氨墓酸,有机酸、酶制剂、单细胞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疫菌等)。1944 年,青霉素液体深层发酵的成功,标志着现代发酵工程时代的到来.发酵工程的主体为利用微生物,特别是经DNA 重组技术改造的微生物来生产有用物质。它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是给微生物提供最适宜的发酵条件生产特定产品的工程技术,所以又称微生物工程。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与代谢调控、生产菌种的选育、新m 发酵设备〔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工艺和设备,共同构成了发酥一程的主要内容。发酵工程离不开酶.酶工程是发酵工程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有人将酶工程称为’‘分子水平的发醉工程”。现代发酵工程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控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一门新的现代发酵工程技术—代谢工程‘基因工程技术是以基因作为操作对象的,因而基因改造的直接产物只能是蛋白质(初级代谢产物〕。如果需要通过改造基因而提高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糖、脂肪酸等的产量或获得具有新功能的次级代谢产物,就必须采用代谢工程技术。代谢工程技术是操作生物〔首先是徽生物)的代谢途径,使之服从人类的意志,改变代谢途径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通常从改造代谢途径各个环节的酶入手.以求改变代谢途径,提高产量或获得新的产物。21 世纪发醉工程的发展策略是利用13N 八重组技术获得更加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的微生物细胞,并进行全面的代谢调节控制。由于传统的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微生物或者经过筛选、诱变得到的微生物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今后用于发醉工程的微生物大多数将是经过基因重组、改造、转移而获得的具有优良特性的工程菌。利用这些工程菌进行发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代谢调节控制,才能获得理想的发酵效果. 因此,21 世纪的发酵工程将根据代谢工程的理论对优良的工程菌进行全面的代谢调控,以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代谢产物。现代发酵工程需要两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即分子生物学家负责分离、鉴定、改造,甚至创造可在微生物内高效表达的基因,以应用于工业生产;而生化工程技术人员则要保证改造过的微生物能在最适条件下大且生产,以获得最大的产率。第三节生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近代科技史实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每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生物工程的发展亦不例外,它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进程。3. I 现代生物工程将根本性地改善农业生产、解决粮食短缺通过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极大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其品质,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出抗寒、抗旱、抗盐碱、抗病虫害等抗逆特性优良的作物新品系;通过转基因手段同样可增加作物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含量,以提高作物的品质和附加值;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植物优良品9 种进行大量的快速无性繁殖,实现经济花卉、果树、蔬菜、药用植物和农作物的工业化生产;将固氮基因转入微生物中,施放在农作物根

部后可达到生物固氮的作用,以减少化肥使用量;亦可应用转基因和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动物的大量快速无性繁殖和培育优良的动物品系,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2 现代生物工程在解决能源危机、洽疗环境污染方面亦有着重要的作用含纤维素基因的微生物可利用农业废弃物如杂草、秸秆、稻草等纤维素或木质素等材料为原料,降解成单糖分子,再通过发酵过程获得乙醇作为能源使用;应用蓝藻在反应器中连续培养产生清洁能源—氢气;利用微生物分解蜡质使石油流动性增加而提高其开采率;利用转基因微生物降解海上溢油、治理废水、吸附重金属、清除有毒气体、减少农作物农药用量等。3.3 现代生物工程亦可应用于制造工业原料、生产贵重金属利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的代谢产物,可用来生产食品工业原料如氨基酸类、酸味剂和甜味剂,化学工业原料如乙醇、乙烯、丙酮、丁醇以及葵二酸(制造尼龙、香料)、丙烯酞胺(化学试剂)、粘康酸(制造电子材料)、衣康酸(制造合成树脂、纤维、塑料等制品)、长链二致酸(制造工程塑料、树脂、尼龙).微生物浸矿技术亦已应用于金、银、铜、铀、锰、钥、锌、钻、镍、钡、牡等10 多种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提炼中。3 .4 现代生物工程在提高生命质量,延长人类寿命方面更是有着其他技术无可替代的作用3.4.1 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以DNA 重组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制药主要是指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材料加工制成的含有某些或一组天然活性成分的复合制剂,或利用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原理,应用近代分离、纯化技术从生物体制取的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特异性单一活性成分。但由于生物材料的来源、成本以及免疫原性等问题使生物药物和疫苗的制备和应用受到了限制。

化学发展简史大事记汇总

化学发展简史(1)

化学发展简史(2) 道尔顿的原子论用原子整数比解释了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这属于原子间量的关系。但为什么原子会互相结合和分解?它们结合时遵循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似乎应该是无机化学来解决,但处于统治地位的贝采里乌斯的电化二元论过于笼统、不及实质而又十分强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有机化学的研究中,许多现象使人们突破了电化二元论,勇敢地探索有机物的分子结构。这一讲我们将认识维勒、李比希、凯库勒和范霍夫,这些先行者用他们的无畏和智慧,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通过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建立、发展了原子间相互结合的价键理论,并使人们看清了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情况。 维勒初涉“莽林” 1800年7月31日维勒出生于德国梅因河畔法兰克福附近的埃希海姆村。他的祖父是黑森选帝侯的马舍长,他的父亲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兽医和农业,毕业后也曾在选帝侯的王子处任马舍长,1806年在法兰克福附近经营起自己的庄园,1812年迁入法兰克福担任宫廷职务,由于学识渊博能力突出,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久成了当地名流。他的母亲是哈瑙一位中学校长的女儿,对幼年维勒施以良好的教育。维勒七八岁时由父亲启蒙教他读写、绘画,不久入普通小学,又自学了拉丁文、法文、音乐。1814年入法兰克福的中学受到良师的教导。农学家的父亲影响他自幼热爱自然,特别是从事理化研究的布赫医生指引这位热心化学试验与采集矿物标本的中学生跟踪前人的工作进行科学的探索:例如他们曾查知一种制硫酸用的矿石中含有硒(这项工作182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是维勒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锌中制得少量镉,以伏打电堆进行电化学试验,以碳还原法制得金属钾,等等,显示出少年维勒对化学的偏爱与才华。 1819年,维勒入马尔堡大学学医,次年转入海得尔堡大学在格曼林教授指导下学习,1823年9月获医学(外科学及产科学)博士学位。格曼林教授发现维勒的化学实验技能很强,就建议他赴瑞典化学大事贝采里乌斯处进修,专攻化学。 1823年11月,维勒赴瑞典贝采里乌斯处进修,按贝采里乌斯制定的方法从事沸石、黑柱石的分析,制备当时还较为少见的硒、锂、氧化铈、钨,研究氰酸及氰的反应,还担当贝采里乌斯的助手,很快接触到近代化学的前沿。在实验室,每当维勒操作得过快时,贝采里乌斯就对他说:“快是快,但工作可不大好!”真是高徒严师。 实验室工作结束后,维勒随贝采里乌斯穿越瑞典和挪威做野外地质考察:参观著名的矿山胜迹,考察典型的地质现象,会晤知名学者,采集岩矿标本。1824年9月17日,维勒辞别恩师贝采里乌斯,经丹麦做短期访问后,于1824年10月回到法兰克福。在瑞典的学习,不但奠定了维勒与贝采里乌斯的终生友谊,也确定了维勒一生的学术方向。 1825年3月维勒应柏林工业学校之聘,任化学与矿物学教职。1828年维勒晋升为教授。1830年6月维勒教授与他的一个族妹结婚。1831年柏林霍乱流行,维勒教授偕眷至卡塞尔岳父处避疫,同年9月受新建的卡塞尔工业技术学校的聘任而离开柏林。

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历史

关于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历史的调研 报告人:唐思静学号:201054080306 我国的通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进入到现在业务种类丰富多彩、服务质量节节高升的时代。回顾了我国通信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可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电报到无线电话,从人工控制到程控交换,从架空明线到光纤传输,从固定通信到移动互联网,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通信技术和产品服务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繁衍”,中国通信产业这几十年来“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1949年以前—通信产业萌芽阶段 解放前我国通信的发展还停留在电报和无线电机的层面,通过引进国外的电报设备到自行开办磁石式电话局,再到成立沈阳国际无线电台。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国的通信一步步发展起来,为后来的腾飞式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开办了磁石式电话局。 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20年9月1日,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1928年,这一年全国各地新建了27个短波无线电台。 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1946年,中国开始建设特高频(超短波)电路。 二、1949年—1978年通信行业起步阶段 这期间我国通信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服务于党政军各部门的通信需求展开的,普及范围非常有限。 1950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北京至莫斯科的电话电路开通。 1954年,研制成功60千瓦短波无线电发射机。 1963年,120路高频对称电缆研制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装使用。

中国美容化妆的历史和变迁

中国美容化妆的历史和变迁 彭真14级营销一班25号 摘要:中国美容化妆的基础是来自中国人民对于中草药行业的不断追求,在坚船利炮下成长的新中国逐渐接受了来自国外的新型化工原料为主的化妆品,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内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逐渐成长为中国支柱型产业。 关键词:中医药美容中国化妆品历史 引言:人们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洪荒时代。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戴上了用磨制过的动物牙齿串成的项链,并且用赤铁矿来粉饰自己。从先秦、汉唐,直到宋元明清,中国古代先民们留下了不少女性美容化妆的文献和遗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容文化[1]。 1.中国古代以中草药为基础的美容化妆发展史 1.1天然植物作为化妆品的历史简介 天然植物作为化妆品的应用,在中国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高度发展的中医药治病和护肤保健的历史,到了汉代中药美容化妆品的制作和使用已经比较普遍。 1.2中药化妆品的本草考证 中药化妆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上积累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对中药化妆品有所记载的著作,其中有苟草等几种美容中药的记载。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20多种具有美容功效的药物,并均列为上、中品。该专著对这些中药在美容方面的作用也叙述得较为详尽。 隋朝时期,《妆台方》作为第一部中药化妆品的专著出现了。在

唐朝,中药化妆品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由汉代华佗撰、唐代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将中药化妆品的研究与记载带入了高潮。同是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仅是悦泽、白嫩皮肤和去皱纹的处方就有近20个,药用品种有120多种。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有关中药化妆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还有中医美容方面的论述。在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御药院方》等医学著作中也都有中药化妆品的记录。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归纳了历代本草中用于美容的中药共168味,并在每味药下说明了详细的主治和炮制、使用方法。《本草纲目》可以说是历代本草中收载中药化妆品最多最详细的一部典藉[2]。 2.抗战期间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化妆品 2.1抗战时期崛起的广生行产业 双妹是从上海滩冲出国门的,但她的创始者却是广东南海人冯福田。冯福田年轻时在香港一家药品经营行打工,得到英籍药剂师的指点,学会了英文和配药知识。1898年创立广生行。1 903年在上海设立发行所,生产双妹系列花露水、生发油、雪花膏和爽身粉等化妆品。1930年,在上海的唐山路设广生行有限公司沪厂,第一代经理为林炜南。像那时的民族实业家一样,冯福田相当重视给自家商品做广告。有意思的是最初双妹广告上的模特却是男扮女装的。据说原因是林炜南策划广告牌后,发现找不到女模特。应该说这一说法比较可信.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在19世纪上半叶,上嗨滩的广告满布干姿百态的女明星。但都发生于19世纪20年代末以后。此前的广告上确实

智能手机发展史_我国智能手机发展历程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 设计题目智能手机的发展史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2 指导教师 2012年10 月1 日 目录 智能机发展史 (3) 各类主流系统发展史 (4)

诺基亚塞班系统 (4) Windows Mobile系统发展史 (5) Android系统发展史 (6) MIUI系统 (8) 阿里云os系统 (8) ios操作系统 (9) 参考文献 (9) 智能机发展史 说到智能手机的兴起需要回溯到上个世纪末叶。手机巨头摩托罗拉在1999年岁末推出了一款名为天拓A6188的手机,可不要小看这款A6188,它正是现在如日中天的智能手机的鼻祖。A6188集两大纪录于一身它是全球第一部具有触摸屏的手机,它同时也是第一部中文手写识别输入的手机。A6188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自主研发的龙珠(Dragon ball EZ)16MHz CPU,支持WAP1无线上网,采用了PPSM (Personal Portable Systems Manager)操作系统。A618一经

推出,便成为了高端商务人士的首选,至今我们还能偶尔看到这款开辟一个时代的传奇手机。 时隔一年之后,来自北欧的爱立信推出了R380sc手机。R380sc采用基于Symbian平台的EPOC操作系统,同样支持WAP上网,支持手写识别输入。R380sc作为世界上第一款采用Symbian OS的手机自然名垂青史。 2001年1月诺基亚公司加入智能手机市场的战团,那时诺基亚第一款PDA 手机9110呱呱坠地了,诺基亚9110采用了正在高速发展的AMD公司所出品的内嵌式CPU,操作系统代号GEOS,内置8M存储空间。它的出现一度让整个手机业界瞠目结舌,原来手机也可以具备这么多的功能。 2002年10月,世界上首部5G基于Symbian OS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在芬兰诞生了,它就是诺基亚7650。7650采用了4096色TFT屏幕,内置当时极为罕见的蓝牙传输功能,同时它也是第一部内置数码相机功能的手机。直到今天,人们仍对这款开创多个第一的智能手机津津乐道。 同年10月,波导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易王三合一”的PDA手机。它以接收寻呼网发送的股票行情数据为卖点来博取广大股民的青睐。同一时间,CECT 公司推出了基于Palm OS的Treo 180,Treo采用了33MHz龙珠VZ处理器,16 级灰度屏幕,内置标准内存16M 2002年12月,索尼合并爱立信后,雄心勃勃的推出了至今仍能见到的机皇P802。它以独创的可以拆卸的半开是键盘吸

化学发展史

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一、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 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 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 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 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 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 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 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 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 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 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 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 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 的文化遗迹了。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 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四、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 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容化妆品发展简史

中国美容化妆品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中医药不但在防病治病上有卓越的疗效,而且在美容保健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萌芽时期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发明了造酒业,酒除了作为饮料与防病治病之品,同时还发现,人在饮酒后红光满面,于是当时就把酒作为使人变美的媚药。另外,考古学家曾在原始人类的遗址上发现用小石子、贝壳或兽牙等物制作而成的美丽的串珠,用于装饰;在洞穴壁画上出现了美容化妆的痕迹。据典籍记载,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即出现了“沐”字。《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在距今1000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友);周文王时,妇女已广泛使用锌粉擦脸。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春秋时所著),收录了除疣灭瘢之类的美容方。 先秦时期对美的探索更是观点各异,如孔子主张“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美,美与善统一;孟子则提出“充实之谓美”。他们都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苟子认为“安卧而血气惰,劳勤而容貌不枯”,提出了要使容颜不枯,必须树立勤劳的健美观。由于社会的发展,美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发展。如在秦汉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共列药物365种,其中记载具有美容作用的药物就有几十种,如“冬瓜子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

饥,久服轻身耐老”;“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能灭黑鼾,令人面色好”。此外,该书还记述生姜、葱白、大枣及芝麻等20多种食物的美容作用。上述的一些药物与食物现已被国内外药理研究证实确有美容作用。尤其是书中所提到的面脂,是当时的一种美容新剂型。 二、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在许多的医书中已涉及了美容的内容,尤其是美容方药及美容方法逐渐增多,初步奠定了美容的理论基础。其标志之一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该书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美容经验,从美容方法到美容理论都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如首先明确提出了经络与美容的关系,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这说明了面部色泽与经络中气血有关。其次论述了脏腑功能健旺,气血津液正常,是人体美容的基础。还反复说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虚损,情志刺激,生活环境、饮食宜及劳逸不当等,都可影响人体的美容。在《内经》中还论述了有损于美容的许多皮肤病,如痤、面衰、颜黑、面尘、眉堕、毛折、皮皱、唇揭及爪枯等。 值得提出的是,在汉代,涂脂抹粉已经流行。除普遍使用化妆品外,已有了“妆点”、“粉妆”及“妆饰”等化妆专用名词。擅长化妆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制作化妆品的人已经出现,使用美容化妆品已不仅仅是为了打扮,同时也是弥补生理缺陷的需要。在《华佗神医秘传》里载有美容外用复方10首,治面上黑色、粉刺及瘢痕等;剂型有粉、膏等。

中国国产手机市场分析之十年历程

手机市场分析:国产手机十年打造生态链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已有20年,手机终端产业的发展却仅有十年。这十年中,中国手机产业既经历了市场份额从零到半壁江山的辉煌,也体验了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的痛苦,但就在起伏挣扎中,一个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平台到应用软件,从方案设计到整机制造的完全自主的手机产业链已经形成。 政府扶持带来 国产手机初春 中国手机产业能走到今天,在终端市场形成与洋品牌抗衡的局面,在上下游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完全得益于我国政府1998年酝酿、1999年开始实施的扶持政策。 1999年以前,我国手机市场完全被国际品牌垄断,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是市场上的主要品牌,所有的手机都需要进口。 1998年成立的信息产业部肩负着改变这一局面的历史使命。1999年,我国开始确定大力扶持国产手机市场的政策,主要包括从国债中拿出4亿元扶持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的手机生产企业,信息产业部从手机入网费中拨出14亿元支持国产手机业务的发展,而国家连续5年从固定电话初装费中提取5%,作为支持国产手机研究和产业化的专项经费。

与此相配套的,在当时颁发的一个重要文件??“五号文件”中,专门提到“严格控制移动通信产品生产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出“将移动电话的生产纳入国家指导性计划”。 “五号文件”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导国内手机生产的“牌照”制度。在2005年3月之前,国内手机市场有49张牌照:其中GSM手机牌照30张,发给了13家合资企业和17家国内企业;CDMA手机牌照19张,18张发给了国内企业和合资企业,只有一张发给了外资摩托罗拉;有14家企业同时取得了G SM及CDMA牌照。除了严格控制外国移动通信产品的进口外,信息产业部还规定目前外资企业的手机出口至少要占总产能60%。 国家的扶持政策带来了国产手机的春天,在2003年国内手机市场7000多万部的总销量中,国产手机所占份额超过55%,达到国产手机发展史上所占市场份额的最高峰。 市场的迅速扩大引得更多企业意欲进入手机领域,很多企业在牌照申请未果的情况下采取贴牌等方式,这一方面使得部分有牌照企业“不劳而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市场的监管。2004年底,由于“五号文件”的生效期限已到,国家决定将实施多年的“牌照制”改为手机生产“核准制”。2005年2月19日,春节长假三天后,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我国手机产业走上了另一个轨道。 三次嬗变造就两代企业

化学发展史简介

化学发展史简介 概述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史大致分为: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藉,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 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古代和近代化学史大事记 §我国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晚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法国学家锡最早用天平和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推翻了燃素学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雷利等陆续从空气中发现了惰性气体。 §1748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证明有机物可用普通的无机物制得。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888年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提出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890年德国化学家凯库蔓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式。 §十九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 §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和植物学家布朗分别提出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与

中国电信发展历程.

1980年——1993年:放松价格管制时期 1980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是政府部门(原邮电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但由于国家对电话资费实施严格管制,电信业基本不赢利甚至亏损,电信基础设施及服务短缺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政府开始实施电信管理体制改革并放松价格管制,采取对邮电业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允许邮电部门征收电话初装费等措施。 优惠政策带来电信业的迅速发展。1979年至1995年,全国邮电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达2700亿元,其中约1/3来自电话初装费。1993年全国电话主线数迅速达到1733万线。 在此过程中,电信业政企合一体制下的行政性垄断矛盾日益突出,公众对电信服务高价低质很不满意。 1994年——1998年:管制初期 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双垄断寡头的竞争使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效率得到改进,在联通公司进入的移动通信市场,邮电部门大幅降低了入网费和资费。 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并没有形成。联通公司的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1998年其营业额业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 1999年至今: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 1998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在原电子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随后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此外,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现在国内电信市场共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电信运营商,初步形成电信市场分层竞争格局。但由于分层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新运营商进入时间较短,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局面仍未形成。 电信领域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2月~2002年5月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对通信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又多次就邮电通信发展问题作出指示。他在1984年2月指出,先要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1979年6月,国务院制定电话初装费政策。 1982年2月,“三个倒一九”政策陆续出台。国务院决定,邮电部门所得税上交10%,非贸易外汇收入上交10%,此后又在1986年同意预算内拨改贷偿还10%本息。1995年,这一政策完全取消。 1984年10月、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书记处分别对邮电发展作出“六条指示”。进一步明确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优先发展通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调动邮电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国家通信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4年11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邮电通信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进步,三靠各方面的支持。 1986年4月,国家对通信技术设备进口实行减免关税政策。这些政策于1996年停止执行。1987年11月,我国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8年6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

中国化妆品的演化简史

中国化妆品的演化简史 根据2007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注:此段摘录于百度百科)。 最初期: 化妆品的存在最初是为了弥补女人的不足,早在新石器中期,随着酿酒的出现,女性服用后面色潮红,宛如桃色,光彩照人,那时便成为最早的能够让人变美的“药物”。 到了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前期,就有“烧铅作粉”的涂面美容方法,因为铅粉有着较强的吸附性能,而且美白效果很好,不容易编制,也就成为了当时上层富有家小姐的主要化妆方式。然而铅粉里面含铅量太高了,长期使用可导致慢性中毒,造成永久性伤害,所以当时的女人简直是用生命在化妆。 改善期: 后来的民间女子则更多的使用米粉,就是把米粒碾碎然后加入香料,经济实惠还稍微有些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用水银制作的“水银腻”,用粉扑沾染然后涂抹在脸上,粉扑一般使用丝绸等质地较软布料制作的。有了粉自然会有胭脂,古代也称为口脂、唇脂,商朝的时候人们就用原料是“红蓝”的一种花朵,制作成膏体状或者混合成粉类,可以用来涂嘴唇,也可以用水花开涂在脸上当腮红。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提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其中的黛指的就是画眉,“黛”是一种青色的矿物,把它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就可以画了。在古代描眉一直被称用来描绘丈夫对妻子的怜爱之情,不过这些也是不合格的产品。 高潮期: 说到这个我们不得不感谢神医李时珍大神了,在明代时期“东方医学巨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就记载了270多种美容药物,其中涉及了增白驻颜、祛痘抗皱、滋润皮肤、防止脱发等各个美容领域,简直是妇女之友呀。后来另一位外科巨匠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则总结了以粉刺、雀斑、痤疮、酒渣鼻、狐臭等病理,并详细介绍了药物的组成和制作,这些成果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药理加功效实实在在的打动了当时富家千金,也开始博得大官之家的一桶又一桶金银,引领一时风潮,后来广泛效仿,加之生产了的增大,市场的调节,副作用低、功效齐全的化妆品便正正式式的进入的百姓之家(雅懿琪:精彩为百姓!)。兴盛期: 为了满足更多人特殊肌肤的要求,护肤品中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越来越多,所以,导致很多护肤产品实属天然实际并不一定天然。很多使用天然成分,矿物成分的由于产品的成分较多,给肌肤造成了没必要的损伤,甚至过敏,使得各种监督部门的加入,各种条款各种责罚,这个给化妆品行业敲响了警钟,追寻零负担即将成为现阶段护肤发展史中最实质性的变革。零负担产品开始诞生!一批零负担产品,将主导减少没必要的化学成分,增加纯净护肤成分为主题,给用过频繁化妆品的女性朋友带了全新的变革,“零负担”产品的主要特点在于,产品激烈减少了很多无用成分,护肤成分,例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均为活性使用,直接肌肤吸收,产品性能极其温和,哪怕再脆弱的肌肤只要使用妥当,一般也没有问题,因此,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化妆不破坏皮肤(玻尿酸产品我们也有售哦,嘻嘻)。 而现在随着销售的主流终端渠道的改变。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以网购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销售风起云涌,网购化妆品的数量也在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改变和更新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70后、80后尤其是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以后,网购的速度还会

简述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简述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展历程,并以时间表的形式分析和记录了中国电信行业的主要发展史,并简要介绍了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4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并简要归纳了4G网络技术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关键字:通信、通信技术、运营商、4G 一、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展历程 通信技术是当代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技术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通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最早的通信包括最古老的文字通信以及我国古代的烽火台传信。而当今所谓的通信技术是指18世纪以来的以电磁波为信息传递载体的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级通信阶段(以1839年电报发明为标志) 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为标志) 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互联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技术为标志) 从1838年莫尔斯发明电报开始,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到光导纤维,从步进展、纵横制导数字程控交换机,从固定电话、卫星通信到移动电话、从模拟通信技术到数字通信技术的演进。通信技术每一次的重大进步,都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网的能力和扩展了通信业务,如从过去的电报、传真、电话到现在的可视电话、即时通信(QQ&MSN)和电子邮件(E-mail)等,给通信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社会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高。现在通信技术和业务已

渗透到人们生活娱乐、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形态和工作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信息通信的需求更加强烈,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理想的目标就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以及相关物体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通信。 百年以来,通信技术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导其发展。直到世纪之交,历史才发生改变。2000年5月,由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我国政府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为3G无线移动通信国际标准。2001年3月被3GPP采纳,这是我国通信百年历史上零的突破。移动通信从只支持语音通信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G),发展到到支持话音和低速数据(短信、GPRS)等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再到支持视频通信、高速数据以及多媒体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当前,处在从2G到3G转折时期的通信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包括技术、网络、业务以及运营模式。电路交换技术与分组交换技术融合,将导致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技术、业务、市场、终端、网络乃至行业运行管理和政策方面的融合。在业务竞争中,各个电信运营商也在打破传统电信的思维或疆界,开拓新的市场。 二、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历程 1、1949——1994 政府行政绝对垄断 从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到1978年,整个电信企业完全依靠行政垄断进行经营,在管理上采用政企合一的方式。政府无论从经营业务到资费方面都实行严格的控制,完全是计划经济,完全是政府定价,而且它的服务主要是面向党、政、军的,并没有考虑到为个人服务。举例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人们普遍追求红唇。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

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这时期还有一种特殊妆式称为“紫妆”。《中华古今注》记载魏文帝所宠爱的宫女中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宫女,时常“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当时这种妆法尚属少见,但可以看出古代紫色为华贵象征的审美意识。 4、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像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多彩。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女子着妆较自由,这时期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西方美的一个朝代,开放式的化妆风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药学发展简史 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在与大自然 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药

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

中国化学发展史

浅谈中国化学发展史 武瞳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萌芽炼丹燃素定量化学化学史化学家侯德榜张青莲侯氏制碱法 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 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这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1997年10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3月5日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 2003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2.34亿户,普及率为18.3部/百人。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用户发展达到55万户。 1998年8月一纸“军队不得参与经商”的禁令使“电信长城”运营者的身份变得格外敏感,CDMA在中国的前途因此备受关注。 1999年6月联通在香港举行的全球CDMA大会上宣布其CDMA发展计划,但因知识产权谈判等因素,该计划没有实施。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但是,框架协议签署仅仅两周之后,联通CD MA项目便被政府暂停。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副总裁王建宙宣布将重新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几个月的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2001年2月27日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2001年5月15日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结果公布,10家中标厂商与中国联通所属联通新时空签订了总金额RMB121亿元的合同。CDMA网络建设全面启动。 2001年6月联通在2001年3G大会暨第六届CDMA年会上与世界13家著名运营企业签署CDMA网间漫游谅解备忘录,包括美国斯普林特、加拿大BellMobility、日本KDDI、澳

手机发展史[完全版]

手机发展的历史 1.手机的概念 移动电话,通常称为手机,旧称手提电话、手提、大哥大,是便携的、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电话终端。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手机是GSM手机和CDMA手机。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GSM最为普遍,CDMA和小灵通(PHS)手机也很流行,这些都是所谓的第二代手机(2G),它们都是数字制式的,除了可以进行语音通信以外,还可以收发短信(短消息、SMS)、MMS(彩信、多媒体短信)、无线应用协议(WAP)等。 手机外观上一般都应该包括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屏和一套按键(部分采用用触摸屏的手机减少了按键)。 部分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PDA、游戏机、MP3、照相、录音、摄像、GPS等更多的功能,有向带有手机功能的PDA发展的趋势。 2.手机的由来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 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 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 丁?库帕。当时,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 程技术人员。 这世界上第一通移动电话是打给他在贝尔实验室 工作的一位对手,对方当时也在研制移动电话,但尚 未成功。库帕后来回忆道:“我打电话给他说:‘乔, 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我听 到听筒那头的‘咬牙切齿’——虽然他已经保持了相 当的礼貌。” 到今年4月,手机已经诞生整整30周年了。这个当年科技人员之间的竞争产物现在已经遍地开花,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手机时代划分 图 1当年库帕使用的手机—摩托罗拉3200

1)1G 第一代手机(1G)是指模拟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Cooper博士。由于当时的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等等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 这种手机有多种制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频分复用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信,收讯效果不稳定,且保密性不足,无线带宽利用不充分。此中手机类似于简单的无线电双工电台,通话是锁定在一定频率,所以使用可调频电台就可以窃听通话。 2)2G 第二代手机也是最常见的手机。通常这些手机使用PHS,GSM或者CDMA这些十分成熟的标准,具有稳定的通话质量和合适的待机时间。在第二代中为了适应数据通讯的需求,一些中间标准也在手机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业务的GPRS 和上网业务的WAP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Java程序等。 3)3G 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手机也已经研制出来了,但是由于相关网络没有普及,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三代手机的开始的目标之一是开发一种可以全球通用的无线通讯系统,但是实际最终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制式,主要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在竞争。这些新的制式都基于CDMA(码分多址)技术,在带宽利用和数据通信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 4.手机发展时间轴 5.手机发展的具体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