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气功内劲马步站桩功

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即筑基功。


预备姿势:

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度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起势:

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

站桩要领:

1、两脚与肩同宽;

2、两脚尖内扣10度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

 5、收腹,提肛;
 

 
 6、圆档,松腰,松腰;


 7、含胸拔背;

 8、虚领顶颈;

 9、舌舐上腭;

 10、目视前方;

11、鼻尖和肚脐成垂直线(即鼻尖和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2、百会和会阴成垂直线(即“百合”穴和“会阴”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3、虚腋;

14、沉肩坠肘;

15、小臂和地面平行;
 

 
16、两小臂互相平行;


17、中指和小臂成一直线;

18、手掌成瓦状;

19、手指成梯形,拇指和食指成鸭嘴形;

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

21、马步站较时要做到三个不要:不需入静,不要意守,不要把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一个强调: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

22、要做到三个稳: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要求:

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暴发力”越大)。

扳指(趾)法,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功法的关键所在。

练功中,当我们在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按照“2、4、1、5、3”的顺序,有规律地扳动手指(同时也尽可能地随之按压相应的脚趾)时,体内会有温煦之感,手上的“气感”亦随之增强。有的人还会出现随着指趾的扳动,身体不自主地前俯后仰的微动,甚至剧烈地震动,井感到有一股热流在体内循环,周流不息。坚持练功3—6个月者,不仅能很快地祛除疾病,体力大增,而且会变得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其功力可达到一般“内气外放”气功师的水平。
 

 
第一节 第一套扳指(趾)法(抗老益寿扳指法)


起势:

继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开始扳指。

扳指顺序:

1、食指;2、无名指;3、拇指,4、小指;5、中指。

扳指要领:

两手放平,掌心朝下,手指放松伸直(此时脚趾也同时放松),屈食指掌指关节(指间关

节伸直),慢慢地压下食指;停1.5—2分钟后,食指慢慢抬至略高于原位后复原。停1--2秒钟后,再用此方法依次扳动各指(图24—28)。五指均扳过一次为一遍,如有时间,可连续扳三遍或五遍,再继续马步站桩5分钟左右,即可做收势收功,或做后面的动功。

要求;

1、不要多扼、少扳和错扳;

2、手指压下和扳起的速度要缓慢,以免发生意外;

3、板指时要尽可能地同时按压相应的脚趾;

4、如发现有头晕现象,不必害怕,做收势后休息片刻,唱点热茶即可消失。
 

 
 第二节 第二套扳指(趾)法


第二套扳指法的起势、扳指要领和要求都和第一套扳指法相同,只是扳指的顺序、次数和停留的时间不同。

扳指顺序及其次数:

1、拇指:连续扳动3次;

2、中指:连续扳动5次;

3、小指:连续扳动3次;

4、食指:连续扳动7次;

5、无名指:连续扳动9次,

6、中指;再扳动1次。

扳指时间:

每扳动一次手指的前后时间约15秒,即手指扳下,时间为10秒;手指复原,时间为3—5秒。
 

 
四、动 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它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进行锻炼的桩势。它仍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并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它主要练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

第一节 双臂揽月

预备姿势‘

继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

屈肘,两小臂收向胸前,离体约10厘米,中指相对,两臂交错,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平行,相距约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劳宫”对准右臂的“少海”穴。揽月5--10分钟后手指松直,随即两臂向两侧同时缓缓拉开,如同大鹏展翅--谓之“拉气”;略停1--3秒钟,然后再沿原路复原--谓之“进气”。反复做7次。

要求:

不要耸肩缩颈,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揽月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拉开后,两臂不伸直,两“合谷”穴相对。

功理:

通过“劳宫”穴作用于“曲池”和“少海”二穴,使两臂酌经气互相渗透,气血贯通,从而加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之气的运行,并调节其平衡。
 

 
第二节 十字手


预备姿势:

继双臂揽月,直立,双肘下落,两手在胸前10厘米处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

动作:


十趾抓地,收腹提气,腿部发力推动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两臂同时用内劲向前推山,将劲、气推运至十指末梢,推到尽头;然后放松,将手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小时吐气,收回时吸气,一推—收为一遍,做7遍。

要求:

力发于根、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前推时用七分劲,填背;收回时带三分劲,坐背;前推时不要耸肩缩颈,头颈切忌用力,以免血压升高。

功理:

两臂用内劲尽量前推时,背部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脊髓也随之上升,劲、气由下而上贯通督脉;放松收回时,劲、气仍循督脉而回。这样,一紧—松,久练之则劲气相随,气大力粗,督脉自然通畅。

第三节 抱球

预备姿势:

继十字手后恢复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
 

 
两手距胸腹约10厘米,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神阙”穴,翻掌朝上;两手“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抱球5—10分钟后,两手同时缓缓地上下拉开,右手向上拉至平“百会”穴,左手向下至“会阴”穴"谓之“拉气”;到位后停1--3秒再缓缓地合拢至肚脐前,两手相距约10厘米--谓之“压气”,停1--3秒后再拉,如此反复拉压7次。


要求:

姿势同马步站桩时要求,右手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抱球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

功理:

两手“劳宫”穴相对在体前成“抱球”状,两掌心可有明显的相斥或相吸(因人而异)的“气感”,当两手在胸腹前上下拉动时,则导引三焦之气贯穿带脉,作用于任脉的承浆、天突、膻中、中皖、神阙、关元等穴,而调理并强化任脉、冲脉(因其夹行于两侧)和带脉之经气。久练之可促进“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并可防治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四节 丹凤朝阳


预备姿势:

继抱球后,直立,双手成仰掌护腰待发势。

动作:

右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劲自下而上发于脚跟而贯通到掌指,用内劲向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向左手方向划弧,在左手上约10厘米处两手“劳宫”穴相对,停2--3秒钟,然后原路返回,至手臂伸直时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际仍成待发势。左手动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共做7遍。

要求:

前推时收腹提气用顶劲,同时用口呼气,收手时用鼻吸气,头颈正直,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理:

手前推时,劲气由脏腑而出,“内气外放”,经手三阳经而达掌指;收手时则“外气内收”,经手三阴经而回。练此功气的脉冲量增大,内外气的交

换循环大大增强,久练之则气大力粗。
 

 
第五节 仙人指路


预备姿势:

当“丹风朝阳”预备姿势同。

动作:

两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掌、肘、肩运动,均匀地用内劲向前推出,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蓄劲而收回腰际,再恢复原持发势。做7遍。

要求:

推手时劲气的走向是以脚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推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头颈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理:

本桩势是将全身的劲气运至双手,经手三阳经而发,由手三阴经而回。久练之不仅可以增强肩、臂、掌、指的劲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双手内外气的交换,增大气量,达到能双手发气的目的。
 

 
第六节 力劈华山


预备姿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厘米处,上缺口对“天突”穴,指尖朝上。

动作:

手指朝上,用内劲向上举起,直插云霄,双僧伸直,同时吸气;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同时呼气:略停1--3秒,双手保持手指朝下,不可打弯,直线缓缓向上,肘打弯,提至胸前,同时吸气;直腰,两手松直,指尖朝上,核复预备姿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

下劈时腿要挺直,劈下后不低头,目视前方。

功理:

本动作劲发于腰部,力运四肢末梢,气走手、足三阴、三阳经。久练之则百脉通畅。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力过猛。
 

 
第七节 海底捞月、怀中抱月


预备姿势:

同“力劈华山”的预备姿势。

动作:

两手掌心朝前,成拉幕状缓缓向左右水平分开,贯气于掌指,坐腕,用力向两侧平推成“大字桩”,同时吸气;松腕,手指朝下,弯腰,缓缓下落捞月(海底捞月),屈腕,指尖相对。同时呼气,向上捞起,上身随势而起,直腰屈肘,两臂运动,掌指着力,似抱重物状,缓缓端起至胸前(怀中抱月),同时吸气;两手交叉于胸前,同时呼气,饶复预备姿势。反复做7遍。

要求:

弯腰捞月时两腿要挺直,不低头,目视前方;上身随势而起时,要垂肩坠肘,颈部不僵直。

功理:

海底捞月,气贯掌指,蓄劲待发;向上捞起,则锻炼腰背,通手六经脉,并可提升“中气”,对内脏下垂疾思有一定疗效。
 

 
第八节 霸王举鼎


预备姿势:

继“海底捞月”中的“怀中抱月”势.

动作:

接上式,两手缓缓上托至锁骨处后,小臂内旋,翻掌向上,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中指相对,用内

劲徐徐上举,腰、腿、臂均用力挺紧勿松,成“举鼎”状,同时吸气;随即两臂放松,从两侧缓缓下落--“八卦圈”,同时呼气;当两臂落至与肩平时坐腕,运劲外撑成“大字桩”,同时吸气;停1—3秒钟,再放松,徐徐下落,恢复原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

上举时臂要挺紧,并保持指端相对。成大字桩时,要收腹挺胸,两腿夹紧,劲往下沉至脚心,上肢用多大力,下肢也用多大力。

功理:

双手托起上举,则导引气在胸腹中运行,以升举阳气,充养髓海,调理三焦。

注:第七、八两节通常合在一起练习。
 

 
五、调气功


第一节 拉气

预备姿势:

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手在腹前约10厘米处,“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在下,平“神阙”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和右手相距约10厘米。

动作;

滚气:左手在里向内、向上滚动,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滚动,滚至右手心向上,并和“神阙”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约10厘米,两“劳宫”穴相对;

拉气: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时缓缓拉开,停1--3秒;

压气:两手按原路线缓缓合拢,恢复抱球状。

然后再“滚气”、“拉气”、“压气”,要领同上。左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做3--5遍。

要求:

两手成斜对角拉开,并始终保持掌心相对;拉开时吸气,合拢时呼气。

功理: 久练之则手掌“气感”日益增强,蓄积内气,导至掌指,即能“内气外放”,为人治病。
 

 
第二节 转气


预备姿势:

同“拉气”预备姿势。

动作:

右手心向外向上、左手心向里向下一齐翻转,右手向上推成“托天势”,左手向下成“按地势”,两手再用力上下推按到尽头,同时吸气--谓之“顶天立地”或“金刚托天”;向左体侧弯腰,找开气门--谓之“转气” 。放松,直腰,右手从右侧向下转,左手在左侧向上转--谓之“八卦圈”,同时呼气。两臂转至与肩平时,掌指上翘90度,用力向左右平推,气贯“大陵”穴,同时吸气--谓之“大字桩”。放松,同时呼气,“八卦圈”--右手向下转,左手向上转,成左手托天、右手按地势;向右体侧弯腰--“转气”,再放松,直腰,“八卦圈”--左手向下转,右手向上转,至两臂与肩平,坐腕,掌指上翘90度,左右用力推成“大字桩”。做3—5遍。

功理:

调整阴阳,练气、练力。久练之自能运气外放,造福人民。
 

 
六、收 势


接“转气”结束时的“大字桩”0势。小臂外旋

,掌心向上,屈肘,手向头上方划弧,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吸气;掌心向下,经头前慢慢下落,同时呼气,导气至“涌泉”穴。提手、落手反复做3遍,恢复直立。

要求:

1、收势是防偏、纠偏的基本方法,因此,每次练功完毕,都必须认真做好收功导气的动作。如选练功法中的某桩势,在结束时先将左脚收回,手心向上从两侧提起至与肩平,然后再按上述动作做即可。

2、两手内收时,手心不可对着耳朵。

第二节 压气--雷声

动作:

做完收势后,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在挥右臂用手猛击左手的同时,收服提气,发出一声短促有力的“咦!”字声;随即全身用劲,两脚用力抓地,后腿猛蹬起,瞪眼,直颈,大有怒发冲冠、排山倒海之势,其形好似战士在演练刺杀中的“跃进刺”一样,表现出一股神威。

作用:

虎有抖毛之威。每次练功完毕,大喊一声“咦!”不仅有先声夺人之感,表示练功完毕还有余力--振奋精神,更重要的是使你的五脏六腑震感憾一下,从而避免有气阻、气塞现象留在体内,以防止出偏差,同时,这也是“内练一口气”。
 

 
七、坐功


第一节 平坐式

平坐(也可盘坐)于凳上,两腿交叉。起势和其他有关要求同马步站桩—样,在收功前也可做扳指法。

收势:

站起,同第七章收势。

要求:

凳子不宜过高或过低,两脚不能悬空;背部不靠椅背;不要意守,不需入静,自然呼吸。

功理:

其作用同马步站桩,只是得气较慢,适合于体弱而无力练站桩者,也适合于坐着看电视等情况下练功。
 

 
第二节 单手合什式


动作和要求:

平坐(也可盘坐)于凳上,两腿交叉。右臂屈肘内收,掌心朝左,拇指对准鼻尖,相距约10厘米,其余四指松直朝上;同时左臂屈肘,小臂和地面平行,五指放松,掌心朝上,“劳宫”穴对准右肘尖,成单手合什式。两眼睁开,平视前方,虚领顶颈,舌舐上腭,含胸拔背,收腹提肛,自然呼吸。时间不要少于30分钟,两手可交换。

收势:

站起,同第七章收势。

功理:

本功主要用于养气、练气。几分钟后,下面一手的掌心可有明显的“气感”,或觉有股气从肘尖向下面手的“劳宫”穴压进,手举可有冷、热、麻、胀之感,甚至有撕裂感。上面手的指尖也有胀、麻之感。久练可疏通经脉,打开“劳宫”穴,不仅可以养气健身,而且可为“内气外放”打下基础。
 

 
第三节 双手合什式


动作和要求;

平坐或

盘坐于凳上,两腿交叉。上身自然松直端正,虚领顶颈,舌舐上腭,两眼睁开,平视前方。两手(手心向上)臂从两侧缓缓地抬起,略过头顶,随后从头面前慢慢地下落至中指约与鼻尖同高处,双手轻轻地合拢于面前,成“双手合什”式。练功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收势:

两腿分开站起,两脚并拢,两手顺势而下,导气至“涌泉”穴,接拳再按第七章做收势。

功理;

本功是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功法。两手相合,则使两手臂之经络、穴位完全相对,从而不仅有利于疏通经络,充养内气,而且还有助于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第四节 盘坐式

动作和要求;

两腿交叉,自然盘坐(单盘或双盘皆可)于普通床或炕上(地面上铺坐垫,或同坐功第一式,平坐于椅子上),臀部可稍垫高一些,上身自然松直端正,虚领顶颈,舌舐上腭,两眼睁开,松肩含胸。肘可置于腿上,两手掌心朝上,重叠于腹前,拇指相对或相接,另四指并拢;自然呼吸,深、细、匀、长。时间要30分钟以上。

功理:

本功主要用于养气。室外气候不适或年老体质虚弱者,均可锻炼。
 

 
八、卧 功


预备姿势:

仰卧,两腿伸直,双臂置于体侧。

动作和要求:

宽衣解带,全身放松,舌舐上腭,两眼睁开,两脚交叉。两小臂弯曲,大小臂间夹角大于90度,手势同马步站桩时一样。自然呼吸,深、细、匀、长。练功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收势: 。

两脚分开,双手由两侧向头顶划弧,再沿任脉下按,将气导至“涌泉”穴,反复做3次。不需马上入睡时,可站起来收功,方法同六章收势。

功理:

卧功主要用于养气,室外气候不适或体质虚弱无力练站桩功者均可进行卧功锻炼,年老体衰、气血两亏者尤为适宜。有失眠现象者,可借助卧功诱导入睡,当练至睡意袭来时,可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