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知识点

防灾减灾知识点
防灾减灾知识点

填空

地震的相关概念: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区域),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1.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暴法”,是一种通过召开专家讨论会、促进新思想产生的方法。

2.防灾减灾的含义:

减灾狭义:减灾一般指灾害发生后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广义:减灾不仅包含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而且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

防灾,顾名思义就是防止灾害的发生,即主要包含“预防”一层含义,在大部分文献中,防灾主要针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策略、防灾工程、防灾规划等

3.气象灾害的相关内容: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过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自然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4.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部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

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灾害分为什么:根据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5.灾害系统构成:1.孕灾环境2.致灾因子3.承灾体4.灾情

6.Mitigation的中文解释:灾害减除

选择

1.人为风险的分类:行为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

2风险评估的限制性:1.不完整性2.客观性3.与评估人员的经验相关

3.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1.查阅各种与灾害有关的书籍或典籍,如《20世纪水旱警示录》、《灾害管理文库》2.查阅各种报告3.查阅相关论文

4.查阅建国以来的各种年鉴,如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以及专门的统计年鉴如水文年鉴、气象年鉴、经济年鉴

5.通过互联网搜索各大权威网站,查找有关信息。

6.到有关各部门走访,如公安、消防、安监、民政、交通、环保、气象、农业、林业、海洋、供水、供电、城管、保险险公司等部门,查阅各种纪录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材料

7. 查阅各种古籍,如地方志,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些灾害。

4.地震处置中的注意事项:

5.毒气事件中个人避险的知识:

6.灾害管理的阶段:

7.如何让编制事故树:

8.人为灾害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人为影响为主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9.事故灾难的性质:1.人为性2. 因果性3. 突发性4. 破坏性5. 偶然性、必然性6. 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10.火灾的相关知识

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的灾害之一。

火灾是违反一般人的意志或少数人为不正当的目地(如纵火、玩火)生成,且扩大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

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思想麻痹,用火不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机械、电气设备不良,安装不当

2.自然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而引起自燃起火

3.纵火

4.安全培训教育不够,安全意识淡薄;火灾救护与安全常识缺乏

火灾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

1用火不慎或设备不良2.违反操作规程3.电气设备安装、使用不当4.爆炸引起火灾5.自燃起火6.静电放电、雷击起火7.纵火和小孩玩火8.防火避难设施不全9.防火管理制度未落实

11.公共安全事件的分类:自然灾害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事故灾难

12.交通运输事故的相关知识点

涵义:由于人的操作失误或机器故障而发生在交通领域(公路、铁路、河海运输和航空等)的灾难性事件。

发生原因:1.人的行为失误:思想麻痹、技术缺乏、疲劳、酒后、超载、超速等违章、行人违章等2.机器故障:陈旧、老化,设备性能+外界不可抗拒因素;道路和公用设施问题。杀伤力来源:交通运输自身;人的群体性

13.我国应急体系建立的原则:1.条块结合,属地为主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3.依托现有,整合资源4.平战结合,一专多能5.功能实用,技术先进6.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14.我国事故多发的原因: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不配套

2.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4. 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不清,尚未建立起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事故隐患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5. 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6.全社会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不强15.德尔菲法的特点:

1.每次调查表收回、整理、统计后,反馈给各个专家

2.对少数独特观点,希望其进一步阐明理由

3.多次反馈可为每个专家提供了解他人意见和修改自己意见的机会

4.经过几次反馈,使意见比较集中后,即可停止4.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汇总,以期作出符合客观情况发展的结论。名词解释

1.防灾减灾:防止灾害的发生,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并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

2.灾害系统:

3.事故灾难:事故灾难是指由于人的操作失误或技术性过错而引发的破坏性事件,该事件给人们的身体、心理、财产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和社会性影响。

4.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过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自然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5.应急救援:应急救援行动是指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为及时营救人员、疏散撤离现场、减缓事故后果和控制灾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抢救援助行动。

6.应急救援体系: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包括:社会应急救援体系,自然应急救援体系,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7.事故:是指个人或集体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与人的意志、希望相反的情况,而迫使正在进行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简答

1.灾害减除的意义:应急管理周期的第一阶段;为了减小或消除各种突发事件对人员、经济和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或消除各种灾害和危险的风险;强调通过强化建筑、基础设施对各种风险的抵抗能力;同时强调减少建筑设施对危险的暴露程度;还包括修建各种防灾工程;另外包括减少社会的脆弱性,增强恢复力

2.灾害减除与准备的区别:灾害减除首先是以预防为主,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而采取的行动,它是长期的解决某灾害问题;而准备只是为下一次即将到来的灾害应对做准备;

Ⅱ. 灾害减除采取的都是一些根本性措施,针对一种或几种灾害长期有效;而准备主要针对可能到来的灾害作资源准备,这些资源往往都是一次性的;Ⅲ.灾害减除针对的是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其不能形成灾害,即使形成灾害,也要最大程度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而准备主要是针对灾害本身;Ⅳ.灾害减除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需要居民配合,更需要教育带来观念的更新;而准备则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工作,只需要公众认可。

3.恢复与灾害减除的联系:恢复与减除是应急管理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所针对的对象

不一样,目的也不同,但是两者在重建家园,提高抗灾能力方面确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4.地质灾害的分类标准及分类:1.成因分类,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2.地质变化速度分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缓变性地质灾害3.地质特征分类,山地地质灾害,平原地质灾害

5.事故及事故灾难的理解:

6.应急救援的理解:

7.风险评价的理解:

8.风险评价的方法:

9.交通运输事故的诱发因素:1.人的行为失误:思想麻痹、技术缺乏、疲劳、酒后、超载、超速等违章、行人违章等2.机器故障:陈旧、老化,设备性能+外界不可抗拒因素;道路和公用设施问题。

10.德尔菲法的特点:1.每次调查表收回、整理、统计后,反馈给各个专家2.对少数独特观点,希望其进一步阐明理由3.多次反馈可为每个专家提供了解他人意见和修改自己意见的机会4.经过几次反馈,使意见比较集中后,即可停止4.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汇总,以期作出符合客观情况发展的结论。

灾害减除的意义及社会意义

意义:对于应急管理全过程来讲,灾害减除是紧急事态管理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它是相对于其它阶段如准备、应对、恢复而存在的。灾害减除既与突发事件的准备、应对和恢复有必然的联系,又独立存在。因而,“灾害减除”的内涵也有别于我们传统上“减灾”、“防灾”。社会意义;

Ⅰ. 灾害减除可以建立更安全的社区,灾害减除减小或消除了各种危险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使社会更加安全。如提升并严格执行建筑标准,增加了建筑物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减少了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Ⅱ. 灾害减除减小了潜在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使社会、家庭和个体更快地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保持社会稳定。

Ⅲ. 灾害减除通过减小或避免了灾害造成的巨额损失,减小或避免了灾害带来的经济上的巨大波动,使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

Ⅳ. 灾害减除减小了个体、社区乃至全社会的财政冲击。例如,美国灾害减除机构最新的调查表明,每投入灾害减除1美元,可以为社会平均挽救4美元。

宏电M2M 无线防灾减灾预警系统简介

C Connecting ti Machine M hi
2010年07月15日
Hongdian, the power of m2m communications

提纲
Connecting Machine
第 部分 第一部分
物联网概念与M2M体系
第二部分

宏电物联网业务策略与M2M平台
第三部分
宏电防灾减灾预警系统概述
第四部分

系统平台与产品介绍
第五部分
宏电发展历程与发展理念
2010年12月21日
Page: 2

物联网概念
Connecting Machine
通俗地说 物联网是让一切物品连上网络 通俗地说,物联网是让 切物品连上网络, 让万物“有思想”、“有觉悟”,物品之间 让万物“有思想”、“有觉悟”, 物品之间 可以直接对话和自动反应 这样人们可以在 可以直接对话和自动反应,这样人们可以在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地了解到任何物 品的状况 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品的状况,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ITU物联网的阐释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 地点连接任何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体的阶段,而万物的连接就形成 了物联网。 中国移动对物联网的定义是“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 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 。 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
2010年12月21日 Page: 3

物联网M2M体系
Connecting Machine
2010年12月21日
Page: 4

我国古代的防灾减灾方略汇总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2011?7?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关于防灾减灾的思想、政策和方略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记录。爬梳自先秦以来的部分防灾减灾方略,我们不禁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也希望能够以古鉴今、以史明智。 我国古代的防灾减灾方略 子荷/整理 我国历史上灾荒十分频繁,为世上少有。上自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灾害频频发生。相传早在伏羲氏和燧人氏的时候,就已有水涝之灾;黄帝一百年有地震之灾;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凭借他们的智慧与勇敢,同自然灾害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围绕灾前预防和临灾救济等实践逐步摸索出一些方略,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防灾减灾之路。 两汉时期,我国古代的灾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传统灾害观的基石。此后虽有发展,但根基全在两汉时期。当时灾害和饥荒方面代表性著作为《汉书?五行志》,其中的理论基 础还是阴阳五行灾害观念,灾害的范畴却大大扩展,收录其中的灾害种类 神灵,早在夏代的时候我国就形成了尊天敬神的风习,殷代以后降“天”的身影便无所不在。《礼统》云:“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论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人们每遇疑难就祈求于天,岁荒丰歉也不例外。甲骨卜辞中类似的记载很多,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足其年!”春秋战国时 灾害范畴的滥觞 防灾减灾是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在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付水患的伟大创举。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可贵贡献。 古代文献中对灾害的定义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明显留存有远古信息的痕迹。《韩非子?六反》:“害者,利之反也”。“灾”、“害”二字合称最早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远远超过此前各个时期,计有66种之多。但此书的最大缺陷是对灾害的界定比较模糊,有许多非灾害现象被作为灾害列举其中。这种情况从《新唐书》开始有所转变,到《明史?五行志》中得到比较彻底的纠正,不但把以前史书中所有人为的活动排除于灾害之外,而且把五行之外的“天灾”也拒之门外。

防灾减灾手抄报内容

防灾减灾手抄报内容 以下就是关于防灾减灾手抄报内容,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地震灾害特点(一) 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得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得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得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得抗御行动。 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就是造成人员伤亡得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得夜间。 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 避震要点(二)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得地方,就是应急避震较好得办法。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就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就是不可能得。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得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得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得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得物体,

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与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得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地震谚语(三) 1、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 2、大震声发沉,小震声发尖。 3、响得长,在远程;响得短,离不远。 4、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5、上下颠一颠,来回晃半天。 6、离得近,上下蹦;离得远,左右摆。 7、上下颠,在眼前;晃来晃去在天边。 8、房子东西摆,地震东西来; 防洪知识(四) 一、转移避险。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或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教。 二、组织救援。当有人被洪水包围时,想办法通知有关部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2014年,全市民政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牢基础、做实工作、做优特色、做响品牌”的工作思路,围绕争创“全国先进、全省一流”的目标,着力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各项民政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民政服务管理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为奋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推进“”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进度,确保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抓紧实施“”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项目。 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推动实施“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项目。注重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争创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组织开展2-3次应急指挥系统操作演练,提升应急水平。切实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丰富市、县救灾物资储备,提高使用效益。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害信息员培训。 及时有序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修订完

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善救灾应急工作机制。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规范低保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强化社会救助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制度、社会救助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220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10元。推动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基金。 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扩大救助病种和救助范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优化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流程,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60%。继续做好14周岁以下先心病儿童救助工作。 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开展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敬老院管理标准体系。维修改造敬老院床

防灾减灾常识宣传资料

防震减灾基本常识; 日常生活消防常识; 地质灾害预防常识; 地震前后得疾病预防常识。 防震减灾基本常识 一、地震分为几种类型?哪类地震对人类得危害最大? 地震就是一种大地震动得自然现象,包括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引发得地震)与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破、物体坠落等产生得地震),极大部分发生得地震都就是构造地震。当它足够大并发生在危及人类生存得地方时,就可能造成房屋倒塌,构筑物损坏,山崩地裂,人员伤亡。 一般所说得地震,多指构造地震,它对人类得危害最大。地震无论就是过去、今天还就是将来,都居对人类经济社会构成威胁得众多自然灾害之首。 二、地震时个人避险原则 (1)保持镇定;(2)就地避险;(3)切断火源;(4)迅速撤离。 一般情况下,对只有轻微感觉得小地震不必大惊小怪。若发生破坏性地震,在震前得瞬间会出现地光、地声、初期震动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预警现象,从开始出现预警现象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得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12秒钟内作出正确躲藏得抉择。 在教室:迅速得躲避在课桌下,等待震动过去再撤离到安全地方。 在平房:可根据情况充分利用12秒钟时间跑出室外,来不及跑得可迅速躲在坚固得桌下、床下、家具旁及紧挨墙根处,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使用座垫、被盖等什物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并用毛巾或

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入得灰尘。正在用火得应当立即熄灭炉火,随手关掉煤气或电源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要保持头脑清醒,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得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得工厂或设施;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待主震后立即向桥头移动;正在行驶得车辆应当紧急停车。 在工作间:应迅速关掉电源与汽源闸门、开关,然后就近选择在机器、设备与办公家具下躲藏,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在公共场所: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得人员,切忌乱逃生,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三、自救与互救知识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得救治,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据统计,唐山地震时被埋压者约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得人数达45万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得被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就是减少伤亡得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就是指人们利用自身得条件排除危险,保存生命。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您得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您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得环境,扩大活动空间,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要延长生命,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等待救援。 互救:就是指灾区幸免于难得人员,对被埋压人员得救助。 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与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第一节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完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河库联调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统筹推进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推动解决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加强雨洪资源和云水资源利用。推进水文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调度管理系统建设。 第二节增强防洪能力 继续加强淮河、长江、黄河、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建成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加大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基本完成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洪能力。加强海堤达标建设和重要河口综合治理。搞好跨界河流国土防护治理。 第三节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对滑坡、泥石流等重点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示范,开展重要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纲要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防灾减灾日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防灾减灾日简介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设立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日设立目的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 1.防灾减灾的社会意义 防灾减灾是“现在投资、将来受益”,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防灾减灾可以建立更安全的社区,灾害减除减小或消除了各种危险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使社会更加安全。 ?防灾减灾减小了潜在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使社会、家庭和个体更快地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保持社会稳定。 ?防灾减灾通过减小或避免灾害造成的巨额损失,进而减小或避免了灾害带来的经济上的巨大波动,使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 ?防灾减灾减小了个体、社区乃至全社会的财政冲击。 2.对给定区域,风险识别的要求 ?首先要调查清楚该区域的基本情况 ?其次自然灾害调查、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最后在风险识别过程要给予详细的纪录 3.编制预案时,公众怎样参与? 在制订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指标时让群众参与就能确保减除行动能公平的代表各个部分公众的利益,减小他们关心的任何问题被忽略的可能性。让越来越多关心防灾减灾的公众参加到制定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指标的行动中来,同时他们也就会越来越支持预案的制定过程和预案本身。 让哪些群众参与以及有多少公众参与要根据预案制定着的权限,公众通常参与到公共问题、确定时间、资源的可得到性等。 ?1、组织公众论坛,恳求公众给出社区的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指标 让公众参与在制定目标和任务指标的方法或途径多种多样,所有的方法都是让公众给出防灾减灾的想法和观点,表达自己所关心的事和物,了解哪些行动可能对他们有影响。 ?1)城镇大厅(礼堂)会议 城镇大同会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组织公众和权宜人共同学习防灾减灾调查研究结果以及预案编制过程,让公众和权宜人提出防灾减灾的目标和策略。 ?2)工作小组和顾问委员会 工作小组和顾问委员会在其它领域可能已经成立,如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

防灾减灾倡议书

防灾减灾倡议书 防灾减灾倡议书1 201年5月12日注定是让国人铭记的一天,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把无数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带入了黑暗世界。黎明可以送走黑暗,晨曦可以迎来阳光。但是,当年那一个个触目惊心、血泪交织的悲剧至今让人心有余悸。“5.12”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阴影。地震也已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严重祸患,被人们称为群灾之首。 同学们,在自然灾害面前,虽然人类抗拒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学习,了解地震的前兆特征,并且熟练掌握地震应急知识,是可以让灾害程度大大降低的,甚至能够让我们绝路逢生。国家先后出台了《防震减灾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20xx年把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各级政府也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在此,我们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 1.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自护能力; 2.积极参加防震疏散演练,学以致用; 3.充分利用地震科普资源,锻炼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4.发现生活环境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5.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绝不传播虚假地震谣言。 老师们,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为了自己

的安全,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社会的进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积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创造美好的、安全的、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中学 20xx年4月 防灾减灾倡议书2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灾害风险总是伴随在每个人的身边。各种灾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从20xx年开始,我国政府将每年5月12日设立为国家“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要唤起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在第五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我们倡议: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一、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在我们生活、出行和日常工作中,灾害风险和事故隐患无处不在。但灾害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面对灾害和事故,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措施和无措施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居安思危,主动了解身边的灾害风险,时刻保持警惕,把“防灾胜于救灾”的思想落实到我们的具体行动中去。 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 了解了灾害风险、掌握了逃生技能,才能远离灾害,即使灾害来临,可以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开展自救互救,最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今年5月12日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八年前发生在四川汶 川的那场特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时刻警示我们,平静祥和的 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群众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 救灾工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制度、基础设施 和人才队伍建设,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全民防灾 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不断提升。但由 于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每年都有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不同的 气象灾害发生,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 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教育普及不够深入,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一定程 度存在,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等,都要求我们 要始终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持高度警觉,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和制度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我省要在已经成立省、市、县三级减灾委的基础上,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快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防群测机制,加快形成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认真编制我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推进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减灾救灾工作标准化建设,加快形成法律齐备、标准规范、制度健全的法治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从多年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实践来看,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省要加快完善气象灾害、城市内涝、地震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灾情信息管理,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实施公共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确保主要

关于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系统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1765232.html, 关于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系统探讨 作者:林映侗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5期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的出现 也屡见不鲜。自然灾害波及的范围较广,影响的领域多,灾害影响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特征也越发的明显。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灾情的影响,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相关的应急指挥中心,做好防汛、防火、抗震救灾等重大救援工作,减少因灾害带来的相关损失。本文将立足于灾害的特点,分析防灾减灾的应急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关应急智能化系统方式。 关键词:防灾减灾;应急指挥;智能化探讨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受到了地震的影响,同时,我国沿海城市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加上人为造成的灾害,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防灾减灾,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控制以及救援,减少灾情发生时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灾害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原因 灾情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于自然灾害受大自然的影响很大,人为灾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本身造成的。例如,自然灾害中的地震、洪水等,人为灾害中的火灾,地震在发生的时候不受人为的控制,但在日常生活中火灾可以被人类所预防[1]。自然灾害给人类思想 认知上认为是不受人为的控制,是大自然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但事实上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在对自然大肆开发,工程建筑的选址不合理都是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此外,洪水所造成的灾情也是掺杂着人为因素在内,洪水带来的灾情除了其本身威力巨大外,还与人类不能及时进行泄洪治理有关。由此看来,自然灾害也可以视为人为灾害的一种。 二、人类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灾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伤,人类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了灾情的共性,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灾情的科学管理,同时能够给政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能够面对灾情的到来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灾情给社会发展和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对灾情的后续分析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只是将灾情进行单个的分析,没有将灾害中的共性进行综合的探讨,导致灾害管理部门

防灾减灾宣传图[防灾减灾常识宣传资料]

防灾减灾宣传图[防灾减灾常识宣传资料] 人生命,要守护,救生准则要记住,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心有数。 洪涝:受到洪水威胁时,一是转移避险。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或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教。二是组织救援。当有人被洪水包围时,想办法通知有关部门和组织救援。三是加强自我保护。如关闭电源、煤气、备足干粮食品、饮用水,带好手机,准备救生器材以备急需。如果连降大雨,山区容易暴发山洪,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雷电:当出现电闪雷鸣时,要留在室内,关好门窗,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等带电设备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不要或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机,不宜停留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附近。在野外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要将手表、眼镜等金属物品摘掉,千万不要在离电源、大树和电线杆较近的地方避雨;野外最好的防护场所是洞穴、沟渠、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林间空地;如在户外行走发生电闪雷鸣时,应两脚并拢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滑坡:当发现山坡出现裂缝,滑坡前缘出现有规则的纵张裂缝。前缘土体出现上隆鼓胀,猪、鸡等动物惊恐不宁等滑坡前兆时,应立即报告村、乡镇政府,及时通知受威胁的人群,做好撤离准备。乡镇政府视险情发展搭建临时避灾场所,将人、物及时撤离危险区,必要时,可以依法强制疏散。发生滑坡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滑动方向跑,应迅速向滑坡体两侧跑。房后斜坡发生滑坡或岩石、土体坠落时,不要立即清理滑坡物和疏通排水沟,以免遭遛二次滑坡的危害。 地震:突然发生地震时,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如在楼房,应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到室外或等待救援。 火灾:当火灾发生时,应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尽快撤离;逃生时不可蜂拥而出或留恋财物。必须穿过火区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身上着火时,千万别奔跑,可就地打滚,将身上的火苗压灭,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身处楼上,寻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进入楼梯间后,确定楼下未着火时再向下逃生;楼梯或门口被大火封堵,楼层不高时,可利用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制成绳索,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等滑下逃生;如果楼层高,其他出路被封堵时,应退到室内,关闭

防灾减灾宣传资料

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资料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什么是全国防灾减灾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救灾日由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一)防灾减灾自救知识——火灾 1、当遇到火灾要镇静分析,不要盲目行动。要明确自己所在的楼层,要回忆楼梯和楼门的位置、走向;分析周围的火情,不要盲目开窗开门,也不要盲目乱跑,跳楼,造成不应有的伤亡。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 2、要选好逃生办法,不要惊慌失措。如必须从烟火中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衣服等衣物包住头脸,尤其是口鼻部,低姿行进,以免受呛窒息。 3、火灾时在失火的楼房内不可使用电梯,因为电梯井直通大楼各层,烟、热、或容易涌入,由于烟囱效应的作用乘客难以承受烟熏火烤,在高温下电梯会失控甚至变形,救火时,水容易流到电梯内在水渍的作用下,会造成触电的危险,乘客很容易被困在里面危及生命。 4、如果身上着火,千万不能奔跑,否则会越烧越旺。可设法脱去衣帽,来不及可撕开扔掉。如再来不及可卧倒在地上打滚,倘其他人在场,可用湿麻袋、毯子等把人身上的火包起来,切不可用灭火器直接向着火人身上喷射,因为药剂会引起伤口感染。 5、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6、家庭成员平时就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路线。 7、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 8、炉灶附近不放置可燃易燃物品,炉灰完全熄灭后再倾倒,草垛要远离房屋。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二)防灾减灾自救知识——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最有害,最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但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繁殖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并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甚至会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森林防火期野外火源管理“十不准”规定: (一)不准在山上烧黄蜂、烧山赶野兽。(二)不准在林区内丢烟头、火尾。(三)不准在山上烧灰积肥。(四)不准在山上烧木炭。(五)不准在山上烧香烛纸钱、放炮竹、放孔明灯(六)不准在山边林内烧田坎、烧稻草、秸杆。(七)不准在山上玩火或烤火取暖。(八)不准使用火铳枪械狩猎。(九)不准在林区烧烤食物。(十)不准在四级以上高火险天气进入林区内炼山。 (三)防灾减灾自救知识——滑坡、泥石流、崩塌 一、主要征兆有哪些? 1、滑坡。滑坡山坡上建筑物变形、树木向一个方向倾斜;斜坡发生垮塌,并且垮塌的边界不断向上发展,局部沉陷;斜坡发生丘状隆起,出现裂缝;井水、泉水水位突然发生明显变化、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精选【5篇】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精选【5篇】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唤起广大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我校开展了“防灾减灾”的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x月x日,学校开辟了“防灾减灾”橱窗宣传专栏,张贴了宣传画,组织全师生观看。同日的升旗仪式上,政教处号召全体师生做到: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抗灾防灾演练,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从个人做起。 二、拟定“防灾减灾”公约并宣布实施。重点从安全防范和逃生等方面做了要求。 三、重温20xx年x月x日的防震防火紧急疏散演练,进一步检验了应急反应力量,提高了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本次重点针对了室内进行演练。 四、x月x日,利用课间操的时间又开展讲座,部署了“防灾减灾”宣传的各项长期工作。 五、x月x日下午班会课,以班为单位召开“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拟定举办“远离灾害一起行动”的知识竞赛。此项工作在进一步落实之中。 六、充分发挥校广播室的喉舌作用,进行了广泛宣传,把“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落到实处,并拟定长期坚持开展下去。 七、进行了校园安全大排查,重点针对饮食卫生,把防食物中毒工作落到了实处。 八、一如既往地把防流行病工作放在了每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十四x周“防灾减灾”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掌握避灾自救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减灾能力,增强我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培训材料

防灾减灾培训材料 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俗称地动。它象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力。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的岩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岩层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断层处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断裂之处就是震源,岩层断裂所产生的振动就是地震。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之为构造地震。此外,火山爆发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库蓄水可造成水库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于这些类型的地震数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坏程度也小,因此,我们要预防的主要是构造地震。 3.地震常用名词 震源:地下发生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的地方。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级: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级,即衡量震源释放出能量的大小。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1级,能量就相差30多倍。震级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是8.9级。 远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每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破坏性越大,烈度就越高。 5.活动断裂带上什么部位容易发生地震? (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为突出的部位(简称拐弯处或拐点),往往是震中所在地点。 (2)活动断裂带的两头(简称端点),有时是震中往返跳动的地点。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加强防灾减灾和汛期安全自查工作总结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转发防灾减灾日和汛期安全管理有关文件的通知》,本部门结合学校实际,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思政部召开专题会议,传达相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本部门减灾和汛期安全自查工作,由部主任翁礼成老师全面负责,办公室负责防灾减灾工作日常事务。健全了防灾减灾责任体系,明确了责任人,严防死守,确保安全。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宣传队的作用,通过张贴和印发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等,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和汛期安全的意识,掌握减灾自救基本技能,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教育学生不准带火、玩火、随意烧杨树毛毛等燃料,并讲解灾害的相关知识及危害性,让学习充当宣传员和监督员,从而在灾害来临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认真摸底排查,及早整治安全隐患。对办公室的设备,像电脑、打印机、饮水机、空调等大功率电器进行消防检查。 四、完善应急预案,规范防灾减灾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制定了防灾减灾工作制度、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教育培训制

度、应急疏散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24小时值班和信息上报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五、完善防灾减灾设施,扩大防灾减灾能力。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的合理配置,是做好减灾工作的重要保证,乡上要求乡属所有单位和公共场所配备有标示牌、灭火器、铁锹、应急手电、棉被等救灾物资和器材。 六、存在的问题 1、教职工防灾减灾和汛期安全意识不强,遇灾自救能力不强; 2、应急队伍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业务不熟练; 3、由于乡上财力有限,无救灾基本装备和工具,救灾物资不够充分。 七、今后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乡将认真落实好今天的会议精神,并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让群众掌握防灾减灾相关知识; 2、加大力度,多措并举,不断完善防灾减灾和汛期安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3、加强对全乡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及早做好预防工作。 ******* 20XX年5月15日 ****20XX年防灾减灾工作情况总结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减灾委《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

视频防灾减灾系统设计方案

第1章视频防灾减灾系统设计方案 1.1项目背景 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目前在防灾减灾指挥室中心(涿州市气象局),通过网络专线,计划建设主会议室1个防灾减灾指挥中心以及15个乡镇防灾减灾分中心,共计16个点的高清视频防灾减灾系统,实现音视频交流、会议、培训、考试、实时传输移动点音视频资料等功能,后期将要扩容到覆盖全系统的视频防灾减灾系统。 1.2项目建成目标 未来将建设成为覆盖全国分支机构的视频防灾减灾系统。系统建设目标如下: ?视频会议系统是以涿州市气象局防灾减灾指挥中心为中心,使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与各乡镇召开视频防灾减灾会议,它以服务于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 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管理为宗旨,基于内部网络,能够提供视频会议、业务交流等多 媒体信息服务。 ?各分支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与其他分支机构的视频会议。 ?具备丰富的远程会议控制。 ?实现4M带宽下HD1080P\25帧\秒视频效果,达到22K双声道立体声音频效果。 ?高清双流培训,满足在高清视频会议时发送高清的PC内容,实现双路动态高清视频效果。 ?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简便。 ?系统具备优秀的QoS策略和安全策略。 ?可以和会议室的多媒体设备结合。 本次将要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无论在网络上、技术上、设备上、环境上都是可行的,并且要有良好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各会场之间通过视频防灾减灾设备,能够进行视频、音频等信息的互通,达到以更高效率的通讯传输目的,达到提高网络资源 的利用率和办公效率的目的。 这样,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基于系统内部IP网络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将提供一个会议、交流的手段,为节省大量的差旅费用,提高办公效率。而高清视频会议系 统的各项应用是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全体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3系统预期收益 建设完成后的该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会议模式丰富,功能强大,运行管理简单方便,并且提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灾害的定义: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特征:(1)危害性(2)突发性(3)永久性(4)反复性(5)广泛性(6)群发性 分类:(1)灾害形成机制分两大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 人为灾害可分为个体行为灾害、社会灾害(2)灾害发生过程分为:原生灾害(一次性灾害)和次生灾害(衍生灾害) (3)从过程特性来看,自然灾害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突变型(2)发展型(3)持续性(4)环境演变性 2、防灾减灾的概述 防灾减灾对策是指预防或减轻各类灾害的对策,包括灾害预防、预测,管理、防护与监控,灾害报警、应急预案等。 “防灾”就是尽可能地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受灾区所发生的灾害对该区造成难以控制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减灾”包括两重含义: (1)采取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及频率; (2)减轻灾害对受灾区所造成的损失。减灾工程主要由下面几个环节构成: 1、灾害监测:监测测量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变化数据的工作。目的是取得自然因素变化的资料,用来认识灾害发生规律和进行预报。 2、灾害预报:根据灾害的周期性、重复性、灾害间的相关性、致灾因素的演变和作用、灾害发展趋势、灾源的形成、灾害载体的运移规律及灾害前兆信息和经验类比,对灾害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估计或判断。灾害预报一般分为:近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3、防灾:防灾是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的避难性措施。防灾的措施主要有:规划性防灾、工程性防灾、技术性防灾、转移性防灾和非工程性防灾等。 4、抗灾:抗灾是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做出的反应,如抗洪、抗震、抗风等的工程措施。 5、救灾:抗灾是灾害已经发生后采取的最紧迫的减灾措施。 6、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之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建设。恢复生产是指在灾害发生后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这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 第二章地震灾害 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的现象。 2、震源: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指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地震的分类: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3、塌陷地震(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4、诱发地震(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5、人工地震(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4、地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推算地震时的能量划分的,它是表示某处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等条件的强烈影响。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定的 5、各国防震对策的特点: (1)以防为主,各有侧重 (2)全面防御,重点突出 (3)多学科综合研究 (4)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探索地震灾害 (5)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指挥作用 第三章地质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