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 潘小慧

浅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 潘小慧
浅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 潘小慧

浅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潘小慧

发表时间:2018-11-05T15:50:00.7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作者:潘小慧

[导读] 尤其是矿山滑坡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要反省自己,不要在灾害发生后才去采取措施,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的地质环境、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实现矿产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潘小慧

广西坤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 530200

摘要: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过分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尤其是矿山滑坡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要反省自己,不要在灾害发生后才去采取措施,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的地质环境、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实现矿产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

引言

作为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极为必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疏于对其保护,所以矿山地质问题频出。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明确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主要地质灾害的特征以及选择可以的勘察方法来进行处理,从而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勘测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矿山地质灾害概况

1.1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

崩塌滑坡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中往往产生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于露天开采的崩塌滑坡主要体现在矿边坡的滑落,地下开采则是由采空区坍塌所导致。矿区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通常是造成采空区山体滑坡的主要因素。

1.2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1)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这类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是因为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后,一些偶发因素造成突变性的灾难性后果。主要有瓦斯爆炸、地热、煤层自燃以及矿山火灾等。(2)矿山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灾害:矿坑突水涌水是地下水位变化所致的常见地质灾害,也是危害较大的一类地质灾害[1]。地下水位的改变会引起坑内溃沙涌泥,这是伴随着矿坑突水发生的灾害,如果在采矿的时候突然遇到蓄水溶洞,溶洞中除了水之外,还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屑,溶洞中的泥沙和石屑也会和水一起涌入到坑内;除此之外,透水断层以及地裂缝的存在也会把一些沉积物涌入到坑内,导致大量的泥沙将坑堵塞,采矿人员以及采矿机械都会被泥沙所埋,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毁灭矿山。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

2.1地质环境治理思路

目前,我国的能源部门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作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保障矿区、人与自然和谐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完善、更新环境治理理念,并拓宽矿山环境治理的措施,对此笔者总结如下。一方面,能源部门对于已经停采的矿区,可以将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从而由此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并以此带动矿区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湿地景观旅游体系的构建,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取得。另一方面,有关单位需要实现矿山绿色植被的种植,从而由此实现矿区水土资源的巩固。此外,部分矿山采煤塌陷区会出现雨水、地下水汇集的状况,故而形成了该地区的积水区域较大。在这样的状况下,工作人员可以实现养殖业的开展,并创建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借助因地制宜的方法实现治理,促进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取得。

2.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合理规划矿山开采工作

为积极带动矿山地质灾害工作的科学处理,各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在矿山开采之前做好边坡参数的合理化设计工作,并由此实现对于矿区边坡状况的及时了解,防止在开采作业时出现同岩石变形等问题。不仅如此,能源开采部门还需要合理的开展矿石的开采准备工作,诸如合理的设计边坡与弃渣方量,及时做好拦渣以及挡墙准备,规避相关问题导致的损失。除此之外,矿区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巡视作业力度,并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规范,禁止乱弃,并对矿山中原发生过灾害的区域进行全面的防护工作,做好坑道的支护工作,避免塌陷现象发生。

2)完善地质安全防护体系

为进一步降低塌陷、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开采单位需要依据实际的地质状况合理的开展边坡参数设计工作,并在矿区设置排水沟,实现边坡排水工作的科学开展。除此之外,开采管理人员还需要在重要地段安置拦挡岩石碎屑的措施,防止开采作业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滚石现象。最后,开采单位还需要促进现场管理工作的稳步开展,并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其能够重视矿山开采的安全性,并在开采作业结束后做好填平工作,降低开采导致的环境破坏。

2.3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开采作业在推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矿区塌陷的问题。关于塌陷区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笔者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没有积水的治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没有管理好,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问题。基于此,为保护矿山环境,工作人员需要就此采取必要措施。目前,矿山的塌陷区地质状况普遍存在渗透性能好、土质疏松、蒸发性强、降水少、气候干旱的特点,而在该类型的状况下开展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树木的种植,并对治理范围内的工作量进行明确,随后再以此为基础实现回填工作的稳步开展,确保塌陷区逐步发展成为耕地。

2)有积水的治理模式

事实上,该模式主要运用在降水量大、地表渗透性较差区域。由于该类型的矿区普遍存在严重的积水问题,所以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