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血肉筑长城鲁教版练习题第五十一篇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血肉筑长城鲁教版练习题第五十一篇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血肉筑长城鲁教版练习题第五十一篇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血肉筑长城鲁教版练习题第五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是指(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大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布战役预备命令:“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之后,八路军开展的“较大胜利的胜利”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是1945年盖有“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票面的邮票,邮票上民国纪年已经模糊,请你推断应该是民国几年( )

A、33年

B、34年

C、35年

D、36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②戊戌变法的失败③中国的抗战胜利④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武汉中山公园内,有一处供游人参观的“受降堂”。在这里曾经举行了中华民国第六战区司令部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投降的仪式。你认为这一仪式应该发生在哪一年( )

A、1895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9年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反映西安事变的影视作品中,周恩来与蒋介石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都曾共事于( )

A、北京大学

B、黄埔军校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国共两党恩恩怨怨八十载,两度分手三次握手解恩仇” 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生动写照。(1)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协助下,于广州创办“______”。(2)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______”,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3)1937年,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游击队分别改编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______大败日军,消灭日军1万多人。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卢沟桥被绑架了/万里长城被列为战利品/作为献给岛国皇妃的项链,南京城改作靶场/划为占领者的猎区——张志民《以卢沟桥的名义》

材料三:我有一只玩具箱,丢在上海大同坊。飞机汽车件件有,还有娃娃和小床……可恨日本鬼子兵,八月十三响炮声……几时收复失地回上海,妈妈再给我买个汽车和小人? ——《失去了的玩具箱》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1840—1919年间,清朝是在哪几场战争中被一步步打垮的?

据材料二,卢沟桥在哪一年被谁“绑架”的?为什么诗人说“南京城改作靶场”?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1945年“我”回到了上海,妈妈又给我买了汽车和小人。

请你想一想,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防建设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请读图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摘自《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摘自北师大八下历史教材)

材料四:韩国为了预防朝鲜的军事行动,要求美国在自己本土上部署“萨德”导弹,因为韩美是军事同盟。“萨德”导弹属于一种维护韩国自己的安全防御系统。但是“萨德”的覆盖范围太大了,对中国也同样造成了威胁,所以中方反对韩部署“萨德”导弹。中国因为反对“萨德”导弹,对韩国进行一些制裁,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失,尤其是韩国国内一些跟中国有外贸合作的商人反对部署“萨德”。

仔细看图或者回忆所学知识,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分别是为了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进攻?依据图二指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有人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战争与冲突。你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长城”指的是什么?其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在“文革”时期我国国防在核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举两例说明)

国防建设是每个国家重视的任务之一,面对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及复杂的周边局势,中国应如何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抗争篇:识人类良知】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揭穿谎言】材料一: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材料二: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四: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守住良知】材料五: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材料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

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材料三中提及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主要表现是什么?

""

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

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

【答案】:

【解析】:

第12题【综合题】

中华民族具有反抗侵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斗争精神。请回答:

请列举明清时期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我国东南地区领土主权而采取斗争的两个事例。

在抗日战争这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请分别列举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

重庆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两幅图反映了重庆人民在哪两个方面的贡献?

【答案】:

【解析】:

第13题【综合题】

根据如图所示简图回答问题.

填出简图中A,B,C,D,E代表的事件?

简图中的E事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如何?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图说历史。图片是诠释历史的方式之一,它印证了历史的发展。如图是小明同学收集的有关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史的四张图片,请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图二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到一条符合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图三中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图四中的这次会议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1900年以来的百年中国史,是中华民族从苦难深渊走向繁荣复兴的历史。请回答:

首都蒙遭劫难是国之大耻。请写出1900年至20世纪上半期,外国侵略军先后攻占的我国首都的名称。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这说明了什么?指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

港澳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请分析促成港澳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

【答案】:

【解析】:

鲁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精编版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戊戌变法·重点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戊戌变法·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及期末试卷

初中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点1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产生活情况:会制造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道用火(天然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御寒)。 发现的意义(特点):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知识点2 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身体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知识点3 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3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人工取火。生活的集体是按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形体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综合应用剖析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 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区,比北京人有很多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在制造工具方面,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而北京人只知道使用打制技术; (2)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北京人只知道使用天然火; (3)在社会形态方面,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阶段,北京人处于原始群居阶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点1 河姆渡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 代表类型: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lei si)耕地; 生产活动: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原始乐器,挖掘水井。 生活状况: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知识点2 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及期末试卷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配套名师解题讲课视频播放 初中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点1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产生活情况:会制造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道用火(天然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御寒)。 发现的意义(特点):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知识点2 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身体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知识点3 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3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人工取火。生活的集体是按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形体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综合应用剖析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 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区,比北京人有很多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在制造工具方面,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而北京人只知道使用打制技术; (2)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北京人只知道使用天然火; (3)在社会形态方面,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阶段,北京人处于原始群居阶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点1 河姆渡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 代表类型: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lei si)耕地; 生产活动: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原始乐器,挖掘水井。 生活状况: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知识点2 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 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 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

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 —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 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 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

鲁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 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 割_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② 赔款 万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 开放 、 、 、 、 五处为通商口岸; (便利列强资本输出) ④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须同 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列强为了 ,扩大侵略权益。 起止时间: 年—— 年 侵略国家: 和 发动, 和 是帮凶。 结果:① 年, 联军火烧 。 ② 强迫清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 多万平方千米,其中,《 》割地最多,割地范围 是: ; 《北京条约》割占 范围是中国 以东,包括 在内。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⑴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⑵领导人: ⑶经过:①1851年爆发于广西桂平 村。 ② 年占领 ,改名为 ,定为都城,建立政权,进行北伐和西征。③1860年连克常州、苏州、松江,逼近上海。④1864年, 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 统领,镇压太平天国。 ②在1860年的 战役(太平军将领: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1862年 的 战役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 。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19世纪60年代,____ 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侵占___ _。放弃西北边塞。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古代: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在新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政府设伊犁将军。近代:①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 知识迁移: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吴国卫温船队到达夷洲。2)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5)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 第一次:1624-1662年荷兰侵占台湾38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二次:1895-1945年日本侵占台湾50年,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8课闭关锁国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8 Retrea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8课闭关锁国 第16课闭关锁国 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⑴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⑴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⑴整理出清代自顺治到嘉庆“闭关锁国”的大致轨迹。 ⑴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的社会根源。 ⑴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自大封闭心理的体现,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⑴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⑴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长达2XX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完全落伍了,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由此,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本课的重点即“闭关锁国”政策。 2、难点 由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有对外防范的一面,更有愚昧保守的一面;影响既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护,更有极大程度上的落伍,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如何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分析透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6课 难忘九一八鲁教版知识点练习三十一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6课难忘九一八鲁 教版知识点练习三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下列选项与右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两湖战场北伐铁军称号” B、“ 东北柳条湖局部抗战” C、“宛平卢沟桥全国性抗战” D、“刘邓大军大别山战略反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图是教育部司局函件的标题,其中“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

第3题【单选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这就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陕北会师 D、西安事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答案】:

第5题【单选题】 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出版新式教科书而享誉近代.1933年该馆出版了新的历史教科书,书名冠以“复兴”二字,寓意相当深刻.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出现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17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将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八年抗战”一律更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简述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结果和历史意义。 【答案】: 【解析】: 第9题【改错题】 全国性的抗战始于九一八事变。 【答案】:

最新精选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辅导练习四十四

最新精选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2课社会生活的 变化课后辅导练习四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 A、戊戌变法后 B、五四运动后 C、亥革命后 D、解放战争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漫画描绘了20世纪初人们见面打招呼时称呼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博爱思想 B、平等思想 C、自由思想 D、爱国思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审判制度沿用前清 B、政体变化不甚明显 C、平等制度遭受玷污 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鲁教版复习巩固九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鲁教版复习巩固九 第1题【单选题】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够看出( ) A、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洋务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从此敢有帝制自为着,天下共击之。”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帝制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①维新思想——百日维新 ②三民主义——五四运动 ③“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毛泽东曾经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下列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都大力主张“实业救国” C、都为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都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他的主张在当时思想界引发极大轰动。这是因为他提倡( ) A、废除君主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发动革命 【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 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两次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人物,你能找出来吗?他在两次战争中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我们 来认识下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 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

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玉。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课堂小结 ①一种局面: ②两大战役: ③三分天下: ④四个人物: ⑤五个时间: 达标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课后拓展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内容包括战役名称,时间,战争双方,结果,意义。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时间:1839年6月3日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从中牟取暴利。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③腐蚀统治机构,④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严重虚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关天培在虎门之战中为国捐躯) 二、鸦片战争 1、原因:直接原因: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 条件: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1840年6月—1842年8月 3、《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 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军事落后;英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列强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1、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修改条约被清政府拒绝) 侵略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夏宫”指的是圆明园;“两个强盗”指的是英法联军。“抢劫”和“付诸一炬”指的是:火烧圆明园。时间是1860年。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瑷珲条约》割占领土面积最大)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太平天国运动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爱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头目华尔。8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取得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1、时间:1840.6—1842.82、侵略者:英国,在位皇帝道光帝。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⑴时间:1842年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1、时间:1856.10—1860.10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教材第8页表格。3、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把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⑴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⑵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结构:1、时间:1894—18952、侵略者:日本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4、重大战役:黄海大战爱国将领:邓世昌。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结果:签订《马关条约》⑴时间:1895年4月。⑵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⑶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③增辟通商口岸等。 ★⑷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结合《马关条约》内容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鲁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单元重点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单元重点人物与组织:林则徐、关天培、洪秀全、李秀成、左宗棠、邓世昌、刘永福、徐骧、义和团)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牟取暴利。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6月3日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李秀成在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性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单元小结: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01年《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条约内容分别见) 条约名称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需要缴纳的税款,中国需 同英国商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 口岸 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 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 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单元重要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单元重要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评价洋务运动(重点掌握):评价:(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局限性)洋务派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进步性)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还可以补充一点: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启示:不触动封建制度的改革,是不会成功的。 2.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3.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1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鲁教版课后辅导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1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鲁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十三 第1题【单选题】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企业 D、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 B、使中国民族工业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C、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被吞并。下列对此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张謇舍本逐末,失败毫不足惜 B、张謇是一介书生,失败是必然的 C、在多种压榨下,中国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D、实践证明“实业救国”思想是错误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容。下列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中提出“实业救国”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张謇 D、严复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而缓慢,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受的压迫不包括( ) A、帝国主义的压迫 B、封建主义的压迫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D、海外华侨的压迫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轮船招商局 D、大生纱厂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与“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几个关键词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邓世昌 B、詹天佑 C、李鸿章 D、张謇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清朝末年,南通有个规模较大的大生纱厂,那里的老百姓都以在大生纱厂工作为荣,这个纱厂的创办者是( ) A、冼星海 B、詹天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