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附详细解析

第1节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1.[发虑宪]:发,发出,发布。虑,谋虑,计划。宪,法度,教令。郑玄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发虑宪,即发布政策法令、考虑政事时,依照先王的法度。

2.[謏闻]:謏,音xiǎo,《说文解字》云:“小”。闻,声誉。

3.[动众]:耸动群众听闻。

4.[就贤体远]请教贤人,关怀远人。

5.[君子]:此处指统治者。

6.[化民成俗]:化:感化,教化。

7.[学]:这里既指学校,又指教学。

[译文]

国君在发布政策法令时,能征求品德善良人的意见,这足以博得一些小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如能多接触贤者,并亲近远方的人,就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了,但这还不足以感化民众。君主如果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办学校兴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啊!

[评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一开篇就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化民成俗。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所制约的。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学记》对教育能感化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

当然,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各不相同。但从办学校、育人才,即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去教育民众,使其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收到“化民成俗”的积极作用来说,其本质是一致的。

第2节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1.[《兑命》]:兑,应为“说”,音yuè,应为《说命》,伪《古文尚书》之篇名。

2.[念终始典于学]:终始,始终。典,经常。对教育事业要始终念念不忘。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中说:“要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啊!

[评析]

这一节说的是教育的任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可以理解为人的素质,“琢”指教育,“道”指真理,其中包含着智能。玉欲成器,决定于琢,但如无琢,也无以成器。学和道之间,学决定道,道从学来。这是《学记》从孟子“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的素质生来美好,但这不等于有了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只能从后天学习中来。

兴教育办学校,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即琢玉成器、学而后知,这是建设国家、巩固政权的首要任务。我们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雕塑师,指的就是琢玉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中的“道”,当然指的是封建伦常之道,如贵贱、尊卑、长幼之道,也就是《大学》上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统治阶级就是要利用学校通过教育来宣传和灌输这种封建伦常思想和修齐治平之道,使劳动人民不敢犯上作乱,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的统治者一经掌握政权,第一件事便是兴教育办学校,以达到“化民成俗”和“建国君民”的目的。

“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是儒家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的完备的说法。孔子曾说过:“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凭籍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齐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如果凭籍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齐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见《论语·为政》)孔子在批评樊迟请学稼时还有过一段形象的说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领导者讲求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领导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领导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要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都会携带着儿女来投奔,为什么一定要自己种庄稼呢?)(见《论语·子路》)孟子也是持这种观点。《学记》所论述的“大学之道”正是为了把奴隶主阶级培养成这种所谓“好礼”“好义”“好信”的人,以收“有耻且格”“化民成俗”“近悦远服”之效。

可见,《学记》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乃是集儒家为政教民之大成,是从儒家的德治精神出发的,认为要实现“建国君民”的目的,必须先从教育入手,培养出“知道”的统治者,以便上行下效,使人民群众完全受统治阶级的道德支配,从而把教育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学记》所指出关于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毫无疑问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但它所揭示的规律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任何一个阶级一经掌握政权,首先是按照本阶级的意志和要

求来教育人才,训练人才,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社会主义国家立学设教,也是通过教育来宣传和传授马列之道,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非常可贵的是,《学记》鲜明地揭示了这条真理。

第3节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1.[肴]:本指鱼肉的一类,后凡煮熟而食的都称肴。

2.[旨]:美。

3.[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助长。

4.[至道] :大的道理,真理。

5.[自反]:郑玄注:“求诸己也。”即自躬自省之意。

[译文]

即使有美好的馔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难。知道不足,才能回头反思自己,鞭策自己。感到困难,才能自强不息,努力钻研。所以说,教学是互相促进互相助长的。《尚书·兑命》说:“教与学各半”,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这一节说的是教学原理教学相长。

“嘉肴”要食才知其味之美,同样,“至道”也必须经过学习才知道它的好处。这里,作者强调了学校教育的实践性。“学而知之”,至道只有经过学校教育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只有经过学习才能达到理解和化为己有的目的。这个“至道”就是前面所说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伦常之道。

“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经常接触到知识的宝库,便会感到自己的幼稚与不足,“足”与“不足”是一对矛盾,如何使“不足”达到“足”(相对地说),依靠教师的传授固然是必需的,但只是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刻苦努力,不断钻研。所以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正是由于不足,才促使自己发奋图强,加紧学习。“足”与“不足”的矛盾是统一在“自反”的基础上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能学有所成,决定的因素是本人的勤奋学习。

“教然后知困”,教师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困难。据孔颖达所疏:“困”就是“道之未达”,那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深感自己还有不少东西没有弄通弄懂,或者是自己还未能

纯熟自如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既然感到困难,就应该孜孜不倦地加强进修,提高自己。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会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才能鞭策自己刻苦钻研,力求进步。所以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困”与“不困”的矛盾是统一在“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一面教,一面学,教中有学,再从学中来提高教的质量;学生一面从教师那里获得新的知识,一面又以自己的努力来巩固与发展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曰:“学学半”。这里所说的“学学半”,也就是“教学半”,教和学各占一半,也就是“教学相长”。它揭示了一个人在教和学两项活动中的辨证关系。《学记》作者在无数次生动的教学实践中第一次概括出这条“教学相长”的规律,数千年来成为我们教学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哲理名言。

但必须指出,《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教”和“学”不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师和生,而主要是指统一存在于一般学者(或个人)身上的教和学两项劳动的相互促进关系,阐明一个人的“教”的活动能促进他更好地学习,而“学”的活动,也有益于他做好教的工作。或者说,教别人,一半在教,一半在学;学习者,一半靠人来教,一半靠自己学。即教中有学,学中有教。这教中之学,并不是指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而是指一个人在教中发生困难。因此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相长的关系,与我们国家近代的教育思想中把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成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两码事,不能相提并论。今天,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那是在历史的前进中对“教学相长”这个概念已经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与《学记》中所说的“教学相长”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第4节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

1.[教]:指施教者而言,即教育行政当局。

2.[家有塾]:家,指二十五家的间;塾,是学校名称。

3.[党有庠]:党,五百家为党;痒,是学校的名称。

4.[术有序]:术,郑玄说:“术当为遂,同音之误也”遂,一万二干五百家为遂。序,是学校名称。

5.[国有学]:国指天子所在的首都。学,即在首都设立的大学。

[译文]

古代的教育制度是,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库,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评析]

这一节说的是古代的教育制度。

家、党、术(读作遂)、国,指的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制度名称。塾、库、序、学指的是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学校名称。古代立学设教与地方行政制度的组织是联系的。

“家有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间,这一间内“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这种塾学,是利用农民冬季余暇,使人们入学受教,但并不是常年设立的学校。这种学校的老师常常是年纪大的,告老还乡的大夫。新谷登场余子皆入学,学到冬至后四十五天,就不学了。这就叫做学塾。这种学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常年设立的私塾,由乡间的士绅,聘请学有专长的专职教师来教学乡间的儿童。

“党有库”,党内设学名“库”,是教闾中所升的子弟。“遂有序”,遂中设学名“序”,是教党学所升的子弟。

“国有学”的国,是指天子所在的首都及诸侯的国。“国有学”,即国家设立学校,是中央所在地的最高学府,即大学,以教诸侯等贵族的子弟和乡遂学校所升入的优秀子弟。

“国有学”的国,是指天子所在的首都及诸侯的国。“国有学”,即国家设立学校,是中央所在地的最高学府,即大学,以教诸侯等贵族的子弟和乡遂学校所升入的优秀子弟。

从这一节看来,古代的学校设置与地方行政制度是密切联系着的。从家、党到术和国,层层都有学校,相当整齐。《学记》约是战国后期乐正氏一派儒者的作品,距今有二千余年。在二千多年前有如此整齐的学校制度是难能可贵的。今天,我们的学校制度与地方行政制度也是紧密联系的。村有小学,乡镇有初中、高中,县有高中、教师进修学校,市有师专、教育学院及各类大专院校,省有师大、综合性大学,中央有各类大规模的重点大学、研究院所等。这种与地方制度紧密联系的学校制度,推究其历史的渊源,不就是从古代的教育制度发展而来的吗?

学校设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密切配合,有许多优点:(1)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使各级学校学习成绩优秀者逐级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培训各种各类的建设人才。(2)面向本地区设置的各类专业性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培训人才,这样可以加强培训人才的计划性。(3)有利于普及教育,有利于提高与发展本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政权所需的人才,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各级各类的学校,给天子和诸侯、公卿大夫的一般贵族子弟以及一部分新兴地主阶级的子弟入学受教,并且可以选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但劳动人民的子弟是绝对没有进学校的权利的。这种学校制度完全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

第5节

[原文]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向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注释]

1.[比年]:即每年。

2.[中年]:即每隔一年。

3.[离经辨志]:离,是分析的意思。经,是当时所学的课文和章句。辨志,就是能辨别和决定自己的志向。

4.[敬业乐群]:敬业,专心于自己所习的学业。乐群,能与群众接近,相互研习。

5.[博习亲师]:博习,是普遍的学习。亲师,亲爱其师长。

6.[论学取友]:论学,讨论学业的是非;取友,选择贤者与之为友。

7.[小成]:小有所成之意。

8.[知类通达]:就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9.[强立而不发]:有坚强独立的意志,在学业的道路上不再有反复。

10.[大成]:大有成就的意思。

11.[蛾子时术之]:蛾,同“蚁”,即蚍蜉,蚂蚁。蚁子,即小蚂蚁。术,法也,有取法之意。“蚁子时术之”,就是小蚂蚁不断学着衔土,也能衔成大蚁窝。

[译文]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经义和章句的能力,辨别他们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专业思想是否坚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睦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对教师是否尊敬。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术上的水平和选择朋友的能力。如果能达到上述的标准,这就叫做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在学业上已能触类旁通,并且在见解行动上能够坚定不移,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这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化群众、转移社会风俗的效果,并且使远近的人都能悦服而怀念。这就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不断地学着衔土,也能垒积成大蚁巢”。就是这个道理。

[评析]

古代的学制,发展到先秦已初具规模。“比年入学”,规定学校每年召收新生,各家子弟可在新春入学。“中年考校”每隔一年,要考查成绩一次,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学习年限规定九年,共分为两段。第二段为一至七年,第二段为八至九年,可以说是七二制。“一年视离经辨志。”从第一年开始,教育行政领导要了解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进展情况,是否认真读书,努力钻研,逐步培养和提高分析经文和章句的能力。与此同时,是否加强品德修养,明确努力方向。学年一开始,《学记》就十分重视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教育。儒家是很重视“立志”的。“志”就是“心之所之(止)”,要在学习过程中确立目的和理想。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然后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的目标。这个“志”,用我们今天的教育术语来说就是德育。这种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地结合着专业知识来进行的。

“三年视敬业乐群”,学习到了第三年,教育行政领导要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热爱专业,而且能否同周围的学友切磋琢磨,共同研究。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参见《论语·里仁》)儒家十分重视专业思想的培养。这种“敬业”思想是“离经”的进一步的提高。儒家又主张德治,反映到教学内容的要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乐群的思想。这是对学生品德修养的要求。只有在学习中养成乐群思想,将来从政才能推行德治,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治术人才。这样乐群思想与“辨志”是密切地联系着的,是辨志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学记》很重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德育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五年视博习亲师”,学习进展到第五年。对学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扩大学习范围,接触更广更宽的知识面(博习)。对教师则更加尊敬与亲近,以便取得教师更多的帮助。“七年视论学取友”,到了第七个年头,与学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彼此研讨学问,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意选择志同道含的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彼此促进,在专业与品德修养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儒家很重视教师与学友在教育与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部分而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而改正。)(《论语·述而》)“以友辅仁”(用朋友来帮助我培养仁德)(《论语·颜渊》)“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地做伴。)(《论语·里仁》)《学记》发展了这种思想。在一至七年的学习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打好了,政治方向明确了,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能重视“博习条师”与“论学取友”,不论在专业知识和品德的修养上达到了合乎规定的要求。这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这叫“小成”。

学习的第二阶段是“大成”。即“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大成”是在“小成”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小成”阶段重视博习,知识面扩大了,基础更坚实了,这就能“闻一知十”,达到触类旁通的地步。这叫做“知类通达”,《学记》把约(基础)和博(扩大)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习达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境界,对自己专业知识产生了坚定的信念,到了这步田地,所闻所学都能见之于行动,不会再有反复,所以叫“强立而不反”。“大成”阶段完成了,就达到了统治者培养忠于阶级要求的治术人才的目的,这也是封建教育的最高目标。

这种学习制度贯彻了两条不可分割的主线。一条是离经、敬业、博习、论学,发展到知类通达的专业知识的主线;一条是辨志、乐群、亲临、取友,发展到强立而不反的思想教育主线。两者结合并进,既保证了教育质量,又完成了教学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上工作,就能起到“化民成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的政治作用。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这种学习制度的规定,很值得我们重视。它的特点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严格的要求,由浅入深,由约到博,合乎求取知识的规律。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6节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皮弁]:古时天子举行祭行时穿的礼服。

②[宵雅肄三]:宵雅,宵,小也。《小雅》是《诗经》中的篇名。肄,习也。“肄三”就是学习《小雅》中的三首诗:《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③[官其始也]:郑玄说:“所以劝之以官。”

④[孙其业]:孙,同“逊”,谦逊恭敬。“孙其业”,就是谦逊恭敬从事于自己的学业。

⑤[夏楚二物]:夏,读作“贾”,夏楚都是木名,用它们做成木条,约同于后世所谓“戒尺”。

⑥[卜禘]:禘(dì),天子诸侯在夏天祭祀的名称。祭祀时必先占卜,故曰“卜禘”。

⑦[游其志也]:游,是优游,从容的意思。

⑧[学不躐等]:躐(liè)等,逾越等级。“学不躐等”,朱熹说:“年有长幼,则学有浅深,故其进而受教于师,使长者咨问,而幼者从旁听之。所以教之使循序渐进,而不可逾越等级也”。

⑩[大伦]:伦,道理的意思。大伦就是基本的道理。

11[官先事]:官,已仕者叫官。“官先事”,就是官的学习应以学习做事为先。

12 [士先志]:士,未仕者叫士。“士先志”就是士的学习应该立志为先。

[译文]

大学开始的时候,学校领导要穿着礼服,准备好祭菜,举行祭扫,以表示尊师重道。在祭祀时要求学生吟诵《诗经·小雅》中的诗句,以此培养学生做官的兴趣。在开学时先要击鼓,然后打开书筐促使学生谦逊恭敬地学习。同时准备夏楚二物,用以收整齐严肃之感。教育行政领导在夏祭以后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从容的时间来决定自己的志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经常检查指导,但不要唠叨,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时,对年幼的学生,只让他们听,不让乱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而不是超越等级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道理。

[评析]

这一节说的是始业教育的仪式和规定教学程序。

古代的学校,在开学时要举行始业教育仪式,并在仪式上规定教学程序。入学仪式举行得十分隆重:

1,举行仪式时教官和教师都要穿着礼服,准备祭菜,举行祭扫,表示尊师重道。

2,在仪式进行中要唱颂歌《诗经·小雅》,培养为政做官的思想感情。

3,举行仪式时要击鼓,宣布学业开始,促使学生重视学习。

4,提出纪律要求,以收整齐严肃之威。

5,规定视学、考查成绩的时间,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

6,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制度,不要唠唠叨叨地灌输,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7,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要超越等级。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这里,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举行始业教育仪式。这个仪式举行得十分隆重,目的在造成严肃、整齐、紧张、和睦的学习空气,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教育学生重视学业,体现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始业教育仪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形式、内容和名称也有了发展。例如过去和现在,大中小学在学初都举行开学典礼,在典礼上也要唱国歌和校歌,

校长要宣布新学期的教育计划,提出新学期的教育要求,规定必须遵守种种纪律与制度等;学生毕业时要举行毕业典礼,宣布毕业成绩,颁发毕业证书,以此庆贺学习告一段落,勉励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学生努力参加国家的建设工作等等,仪式也十分隆重。这种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是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始业仪式的继承和发展,在形成学校的优良校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建立教学秩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古代天子每年都要到学校视学,考查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学习的旨趣。视学的时间规定在夏天祭扫以后,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考虑与决定自己的志愿。在第三节谈到古代的学习制度时,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规定,随着学习专业知识的进展,同时还要加强品德修养,明确努力方向(辨志)。就是说学生除努力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该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这种专业思想的教育,是伴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逐步形成与巩固的。教育行政当局通过定期的视学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旨趣,“游其志也”,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去选择、去决定自己的学习旨趣,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就可以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专业思想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学记》这样做法值得我们重视。

第三,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学生年有长幼,学有深浅,不可超越等级。朱熹说:“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说的就是要讲究方法和步骤,不可乱来。我国古代的学者是很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的。如就蒙学的学习写字来说,开始先有教师把着学生的手腕教运笔,运笔动作稍稍熟悉,再描红,摹影,然后临帖。先反复练习笔划较简单的字,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然后再写间架较复杂的字。这就是学习上的循序渐进。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提出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上述举行始业教学仪式,规定视学的制度,学习要循序渐进等,对今天设立教学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当然作者提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用体罚来维持教学秩序是应该予以批判的。

第7节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时教必有正业]:时教,按照规定的时间或季节去进行的教育。正业,正式的课业。

②[居学]:居学,私居之所学也,即课外作业。

③[操缦]:操缦,操,当动词用,操弄的意思。缦,乐曲名,操缦,就是操弄杂乐。

④[安弦]:安弦,安是学习的意思;弦指琴瑟之类。安弦,就是指学好一种琴瑟。

⑤[博依]:博依,孙希坦说:“博依,谓杂曲可歌咏者也。”指可以歌唱的杂曲。

⑥[杂服]:杂服,指洒扫、应对、投壶、沃盥等等细碎之事。

⑦[兴]:起也,指操缦、博依、杂服等事。

⑧[藏焉修焉]:藏,指入学就业;修,指修习正业。

⑨[息焉游焉]:息,退而私居也;游,潜心于居学也。

⑩[辅]:就是友。

11[敬孙务时敏]:敬,敬业,就是重视课业。孙,序也,就是按步就班。时敏,指时时能敏捷求学。敬孙务时敏,就是重视课业,按部就班地及时地努力学习。

12[厥修乃来]:厥,其也。修,所修之业也。厥修乃来,就是所习的学业才能有成就。

[译文]

大学的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有正式的课业;在休息的时候,一定有课外作业。因为课外不学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文;课外不从事于洒扫、应时、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如果不引起学生学习课外技艺的兴趣,学生就不乐于学习正常的课业。所以君子的学习,在学习正课的时候就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就尽情玩弄杂艺。这样,他们就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即使将来离开了师友,也决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尚书·兑命》篇说:“只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地及时地努力,才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这一节讲的是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记》认为,大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平时有正常的课业,回到家里休息时,必须有课外作业,“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必须把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课内学习有“安弦”、“安诗”、“安礼”,《学记》把这些称之谓“学”,即“正业” 。课外作业有“操缦”、“博依”和“杂服”,《学记》把这些称之谓“艺”,即“居学”。“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些杂艺,就不能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可见,课外作业,对于课内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他就专心的学,休息时,他就尽情地玩。这样课内与课外,“学”与“艺”,作和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保持旺盛的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亲师”“乐友”的道德品质,坚定“信道”的政治方向。在前面的学制规定中曾提到“小成”阶段,必须达到“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的教学要求,那么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正是达到这种教学要求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学”指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艺”,即课外的各种文体活动,这种文体活动如果能广泛地多方面地开展起来,不仅可以使课内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起来,更加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技艺才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又能相应地迁移到课内学习,这就使课内的学习更加主动活泼和深入。科学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如达尔文正是由于那“不务正业”的旅行、打猎和摘集标本,成了他科学研究的起点;贝尔也正是因为听了吉他那动听的乐声,从而启发他运用共鸣原理造出了第一架电话机。所以把“正业”和“居学”,把“学”与“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这种课外的“艺”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例如我们今天学校里发展的各种文体活动、科技活动、课外阅读、文艺活动等等,就

是从古代“艺”的活动发展而来的。现在我们又提出开辟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来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这就把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记》提出的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具有心理学的意义。当时由于自然科学的限制,作者还不可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明这个问题。但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的学校教育就已经注意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富有创新的价值的。

第8节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注释]

①[呻其占毕]:呻,诵读的意思。占,同“笘”,毕,同“筚”,均指竹简之类,古人在没有纸以前,记载文字是写在竹简或木板上的。呻其占毕,就是教师仅仅诵读竹简(教材)上的文字。

②[多其讯言]:讯,问也。多其讯言,就是大量的提问与讲说。

③[及于数进]:及,汲汲,迫切、急切。数,有频数之意。及于数进,就是急切地追求快速进展,犹今所谓“赶进度”也。

④[安]:安心乐学。

⑤[诚]:真实,信,有自成的意思。

⑥[悖]:违反。

⑦[佛]:同“拂”,排逆、抵触、违背的意思。

⑧[隐其学而疾其师]:隐,作隐痛解;疾,作怨恨解,隐其学,疾其师,对所学感到痛苦,从而怨恨他的教师。

⑨[刑]:成功的意思。

[译文]

现在一般教师,只是一味地诵读简册上的文字,多大量的提问与讲说,只顾追求进度;在进行教学时,又不顾学生是否领悟,结果使他们不能按部就班尽心竭力地去求学,教师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人的才能,这种教育方法,既违背了教学原则,学生的学习当然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于所习专业,感到痛苦,从而怨恨教师,经常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而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得益的地方。将来即使勉强结业,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这种教学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由于这些原因。

[评析]

这一节主要是说明教学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指出当时教学上存在的主要弊病有:

(一)不注意量力性的原则。教师只是“呻其占毕”,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完全不顾学生接受能力和是否理解和巩固;而且“多其讯,言及于数”,大量地询问难解的问题,讲得既多又繁琐,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食不化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当然不符合客观规律,是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其结果是学生困难重重,不能安心乐学。

(二)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凭教师的主观意思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上的要求、旨趣完全置之不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种种疑难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决。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教学方法,其结果是“使人不由其诚”,学生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教师也谈不上“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才能。“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和学完全像在两股道上跑的车,是背道而驰的。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量力性原则和不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结果是使学生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直至发展到痛恨教师的地步,学生所感到的是困难和痛苦,却看不出自己在学习上的任何进步。即使勉强结业,但所学的东西却很快地遗忘了。这就是教学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学记》针对当时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切中时弊的分析和批评,是十分精辟的。说的虽是二千多年以前教学上的弊端,但看看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那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一部分教师思想中,不还是根深蒂固的吗?他们不愿研究学生的实际,备课不深入;照本宣科,完全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制,教者谆谆,听者昏昏,把正在成长发展的心灵的幼苗给挟死了,又怎么谈得上培养能力和开发智能呢?读了《学记》这一节.对当时教学上时弊的针砭,鉴往知来,对今天的教学不是仍有启迪作用吗?

第9节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谓之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注释]

①[禁于未发谓之豫]:未发,在事端未萌发时。豫,同“预”,即预防。

②[当其可之谓时]:可,适宜。时,及时。

③[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凌。超越。节,王夫之说:“教育浅深之次第”,可以解作学生的年龄特征。孙,顺也。

④[相观而善之谓摩]:摩,两物相研摩,比喻两人研究学问,互相帮助之意。

[译文]

大学教育进行的原则:在事端未萌发之前就及早禁止,这就叫做预防。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及时。不超越学生年龄特征去施教,这就叫顺应自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就叫做观摩。按照这四个教育原则进行教学,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

[评析]

见第十节之评析部分。

第10节

[原文]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鶹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由废也。

[注释]

①[扞格]:扞(hàn)格,扞,同“捍”,是抗拒抵御的意思;格,是坚强的意思。扞格,就是抵触抗拒之意。

②[杂施]:杂施,即不按程序的施教,是不凌节的反面。

③[修]:治学至于善。

④[燕朋]:燕,狎、亵;燕朋,就是私亵游狎无益之友。

⑤[燕辟]:辟,同“僻”,是偏邪不正之意。燕辟,就是指私人淫乱邪辟之谈。

[译文]

如果在事端发生以后再去禁止,就会遭到情绪的抵触,不易纠正;如果错过了时机再去学习,就是勤奋苦学,也不易收效;如果杂乱地教,不按照计划进行,就会陷入于混乱的境地,不能取得成效;在学习时,如果孤独成性没有朋友,就会识见浅陋,听闻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反教师的教诲;如果成天与品行不正的朋友混在一起,就会荒废学业。这六件事情,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评析]

以上两节都是论述大学教育的原则。前一节是从正面论其教育之所以成功;后二节是从反面言其教育之所以失败,两节联系紧密,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评析。

(一)“预防”的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首先从正面阐明在某种不良倾向还没有萌发之前就加以防止,叫做“预”,“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然后从反面指出,在某种不良倾向发生之后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和阻碍,不能成功地进行教育。这一正一反,说明了“预”的深刻含义以及预先施教、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少年儿童刚进学校,身心情欲、行为和学习等方面,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不良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事先加强正面的教育,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等到学生已经形成某种不良习惯,再去进行教育,就会“扞格而不胜”,其结果将事倍功半,在教学上会走弯路,甚至失败。这条原则在《学记》中是“大学之法”的第一条,它贯穿在《学记》所提出的及时施教、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原则之中。只有做到了“预”,才能掌握准确施教的机会,才能对学生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他们的过失。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预”的原则,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含义也在不断充实和发展,不仅具有消极防范的意思。而且具有预先施以正面教育的积极意义。如北宋的程颐就认为,在人们智愚未定的幼年时期,要特别重视“以预为先”的教育。孔子也说过:“少著成性,习惯之常。”这都说明在少年儿童时期必须预先进行正面的教育,及早牢固地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及时”的原则

《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教学应该及时进行,如果失去了时机,“则勤苦而难成”,即使用功苦读,也难于获得预期的效果,这就给教学上带来巨大的甚至不可弥补的损失。

《学记》这种“及时施教”的原则是孟子“有如时雨化之者”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农民播种庄稼要不误农时,教师教学也要不失时机。如果失之过早,学生不能接受,会给身心带来莫大的损害,如宋国人干的那种“揠苗助长”的蠢事一样。如果失之过迟,也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人们把教师比做“园丁”。把教师培育下一代的工作称作“育苗”。育苗要了解苗情,要尊重幼苗的生长规律,及时给以适当的水分、养料、温度和阴光,促使它茁壮成长。那么教师为了及时施教,也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只有规律明才能不失时机,采取措施,进行正确的教育。

这种及时施教的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儿童究竟几岁入学为好,又如中小学的学制问题等等。这里也包含着一个“时”的问题在里面、它涉及到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与要求的问题。“文化大革命”中,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就犯了不少错误。把正在学习的初高中学生下放到农村劳动,使大批青少年失去良好的学习机会,埋没了不少人才。还有“四人帮”泡制的那个“纪要”中规定群众推荐的方法,把初中甚至是小学程度的学生,硬塞进大学去学习,从而造成了学习上的畸形发展,严重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我国民族科学文化的提高,这是十分惨痛的教训,我们必须记取。

(三)“循序”的原则

《学记》说:“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思是说,学习应该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施教。

如果“杂施而不孙”,就会“坏乱而不修”,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学习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可学习所不能接受的东西。对于某种专门技术的掌握,也应该从基本训练入手“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一个优秀铁匠的儿子,要继承父业,首先从“为裘”(补缀碎皮为裘)入手,一个善于做弓的工匠的儿子,要继承父业,首先从“为箕”(用柳条做成箕)入手。小马开始学习驾车,与大马驾车相反,先跟在后面跑一段时期,然后再驾车。这种由易到难的教学上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几千来反复为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文革”中胡说什么“结合典型产品进行教学”,或者“带着战斗任务进行教育”等方,企图用走捷径的方法掌握某门工程技艺的设计、施工等知识、技能和技巧,这都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的,是科学的教育所不取后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要求合乎逻辑地安排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因为作为科学知识本身来说,就按照其固有的逻辑次序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如果违反了这个“孙”的原则,就会造成学习上的极大困难。

这种循序渐进的原则,与现代教学中的系统性原则很近似。当然《学记》提出的“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由于历史的局限。就其科学性来说,还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

(四)“观摩”的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摩”是切磋的意思。观摩,就是观人之善而揣摩之也。它比喻二人在一起研究学问,“如切如磋,如琢如摩”。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学记》提倡学生之间的互相观摩,不仅可以交流经验,而且可以促进学习。这种观摩思想,与前面学习制度中提出的乐群、亲师、取友的教学要求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具备了乐群、亲师、取友的道德品质,才能取其善者而摩之。如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说不上观摩了。学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乐群、亲师和取友的目的,就是为了“相观而善”。“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经常与酒肉朋友拉拉扯扯,谈论不正经的事,当然就会违背教师的教导,荒废自己的学业。这是为《学记》所反对的。当然,《学记》这种观摩思想,还只是限于个人之间的切磋琢磨,与今天学校中以班级为集体的观摩教学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以上四项原则,《学记》是从教与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而成的,它们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如果能按照这四项原则去进行教学,就能获得成功,反之,就导致失败。这四项原则,今天看来仍有其现实意义。

第11节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注释]

①[喻]:晓喻,启发导诱的意思。

②[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牵,牵逼,硬拖的意思。

③[强而弗抑]:强,焦循说:“勉也”,策勉的意思。抑,郑玄注:“抑犹推也。”

④[开而弗达]:王夫之解作:“开者,启其端;达者,尽其说。”

⑤[和易以思]:王夫之说:“和,为之有绪而悦也。易,师易亲也。思,使自思而得之也。”由于教学得法,师生关系和悦亲密,学习不感到困难;并且能自己去独立钻研。

[译文]

教师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之所以失败的理由,然后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他能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而不是硬拉着学生走。能激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前进;能开导学生,而不是去代求通达做出结论。能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学起来就轻松愉快,不感到困难;能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是代求通达,就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师生关系就融洽,学习也轻松,又能发挥独立思考,这就是善于启发诱导的结果。

[评析]

这一节说的是教学要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学记》为认为“教之所由兴”和“所由废”,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己教学上成败得失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否则不足以为人师。那么怎样使“教之所由兴”,而不是“所由废”呢?《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喻,晓也,譬也”。它蕴含着循循善诱和善于开导的意义,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艺术。教师必须

采取启发诱导和善于开导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所由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与

唐人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解释完全不同。后者强调的是传授知识,前者突出一个“喻”字.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智能,这正是《学记》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怎么能做到“喻”呢?《学记》说:“道而弗牵”,教师应该重在引导,指点方向,开拓思路,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我们之所以反对灌输法和注入式,就是因为灌输法和注入式是牵着学生走的,而不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的。怎样去开拓学生的思路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掌握观察进程和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一般进程是首先观察其整体,掌握总的轮廓。其次是把它分成各个部分,深入地观察其特征和细节;最后是观察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把观察的对象综合成一个整体。这样经过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观察过程,才能建立起对事物本质的完整而清晰的认识。随着这个观察的进程和认识过程,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强而弗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前进,而不是推着迫使他们前进。要做到“强而弗抑”关键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就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在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增强求知的欲望。特别是当认识有待深化的时候,更需要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因为,从教学角度来说,教师讲话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科学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生动活泼,是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基本条件。那种“杂施而不孙”的讲解,枯燥无味的说教,难度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课题,过于肤浅和多次单调重复的讲授,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其结果,必然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师要做到“强而弗抑”,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探索新的陌生的知识之谜,学生就会保持旺盛的积极的学习情趣。

“开而弗达”,教师应该开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做结论。就是说,教师应该“开而弗达,学以自得”,要培养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能力,即培养自学的能力。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就说过“学贵自得”,强调“自得”和转化。要做到“开而弗达”关键是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学,把引导和自学密切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道而弗牵则和”,由于教师能启发诱导,发挥学生新自觉性,师生之间就呈现着一种和谐活泼的气氛。“强而弗抑则易”,由于教师重在鼓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上就易于克服困难。“开而弗达则思”,由于教师注意开导;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如果能使学生的学习感到“和悦”、“容易”,并且能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这和、易、思,概括了“喻”的精义;这种“喻”的教学方法和我们今天教学中常见的“灌注法”是针锋相对的。

总之,“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我国古代教育中宝贵的传统经验。它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开拓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教学见解,做得发扬光大。

第12节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失]:过错,缺点。

②[失则多]:缺点在在贪多务得。指智力较差的学生。

③[失则寡]:缺点在学得过少。指智力较好的学生。

④[失则易]:缺点在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思考。

⑤[失则止]:缺点在畏难中止,半途而废。

⑥[心]:指学生的心理和才能。

[译文]

学生学习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有些人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人的缺点是学得过少,有些人的缺点是不能深入思考,有些人的缺点是畏难中止。这四种缺点产生的根源是因为学生心理不同而引起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这种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这些缺点。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补救学生的缺点。

[评析]

这—节讲的是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禀赋差异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教法,是《学记》的一个重要内容。《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先则易,或失则止。”学生在学习上,常常会出现四种过错。一是“或失则多”,禀赋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贪多务得,囫囵吞枣,结果是终无所成。二是“或失则寡”,禀赋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又学得太少,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结果是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或失则易,有些学生的学习浅尝辄止,不肯深入钻研,学习上易于产生自满情绪。四是“或失则止”,有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裹足不前,缺乏攻关勇气,结果是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产生以上四种过错是由干各人禀赋差异和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引起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记》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禀赋差异和心理特征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施教方法。发挥其长处,补救其缺点。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正常进行,而且朝着各自爱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叫做“因材施教”和“长善救失”。这种“因材施教”和“长善救失”的方法,是作者在批评了当时“施之不刑” 总结了“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的,也是根据“学者有四失”而提出的,是有客观依据的,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

关于因材施教,先秦诸子的教育学说中早已提出来了。《中庸》说:“ 故天子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所以上天生育万物,一定要因材质而予以厚施。)孔子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论语·雍也》)由于孔子重视学生的学习个性,采取不同教法,就能培养出各有特长的人材来。有些是长于德行,有些是长于言语,有些是长于政事,有些是长于文学。(论语·先进》)《学记》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从学生的禀赋差异和心理特征出发,提出因材施教和长善救失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重视。这种因材施教与长善救失,为我国教育史上分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

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年龄大致是相近的。但由于学生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从小所受教育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了个别差异,教师就应该在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业中共同存在的矛盾的前提下,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采取因材施教,辅之以个别指导,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善于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她在讲《藤野先生》里的“油光可鉴”的“鉴”字,就作了深浅不同的两种解释。l,“鉴”是镜子,作动词用,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2,又引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后车之鉴”中“鉴”字的应用和解释,使程度较高的学生也得到了满足。课后,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像医生切脉问诊一样,细心了解,积极引导,使差生也能跟上集体。对基础好的学生又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出版《文学园地》、举办文学讲座。因为于漪老师在教学中能贯彻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她的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都能普遍得到提高。

当今,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特设少年班,以适应具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的要求,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也是因材施教的进一步运用。

第13节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注释]

①[约而达]:约,简约,简单;达,通达,透彻。

②[微而臧]:微,精微,微小;臧,善,美好。

③[罕譬]:罕,少;譬,譬喻。

[译文]

一个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一位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课,扼要而透彻,精微而又动听,比喻即使用得少,但却明白晓畅,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习了。

[评析]

这一节讲的是教学必须贯彻思想性与目的性。

《学记》既然主张慎选教师和尊师重道,所以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位优秀的歌手,他优美动听的歌声,不仅能打动听

众的心弦,而且能促使听众“和而歌之”,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使学生明白道理,而且使学生遵循着自己的意志努力前进。《学记》对教师提出了“使人继其志”

的要求,强调教学的思想性和方向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满足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贯彻教学目的,培养出继承阶级意志的人才来,用现在的教育术语来说,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这种“继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高标准的,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讲究语言表达:一是“约而达”,讲课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使学生一听就懂。二是“微而臧”,讲得精当,而且要恰到好处。三是“罕譬而喻”,即使少用比喻,但能使人晓喻。要达

到这种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修养,而且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二千多年前,《学记》就能提出“善教继志”的教学要求,这是难能可贵的。

《学记》提出的“善教继志”与现代国外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师期望值效果”很相似。例如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希望他们的学业进步,对其特别关注,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的期望那样,进步很快。反之,教师不关心学生或厌恶某些学生,对他们不抱有希望,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一天一天地下降,品行也更加不良。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因为教学活动,并不只是教师单方面影响学生,而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教师由于受到旧习惯的影响和自己的偏爱,对不同学生会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对聪明的逗人喜爱的学生,一些常常接近教师的学生,或学生家长职位高和经济状况好,教师便会产生偏爱的情绪,希望他们努力进步,取得优秀成绩;相反,对另一些学生,虽说不上厌恶,但对他们不抱太大希望,与前者相比,关心程度就较差。由于教师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希望,于是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不同方法对待学生,对喜欢的学生则经常帮助、鼓励或表扬,对不喜欢不抱有希望的学生则冷淡、讽刺,甚至嘲笑等。当教师以不同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学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的时候,学生也会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对教师做出反映。教师寄以希望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表现为更加努力学习,更加要求进步,和老师关系更加密切。当学生这些反映为教师觉察到,即反映到教师头脑里时,教师又增加了对这些学生的爱护和关心的程度,并在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教师寄以希望的学生不断进步,产生了“教师期望值效果”。而对另一些学生,教师对他怀抱太大的希望,学生也完全能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意识到,深感教师偏心、歧视,便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表现为把教师的话当作耳旁风,甚至公然抗拒,和教师日益产生对立情绪和疏远起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这些反映,自然对这些学生的反映更加不满,也同样在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教师认为希望不大的学生便日趋退步落后,也出现了“教师期望值效果”。这种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是常常出现的。

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抱有“期望的心理”,不是消极的期望心理,而应该是积极的期望心理,使学生都能依据教师的“期望效果”,努力学习,完成任务,达到教师期望的目的。这种“教师期望的效果”与《学记》中的“善教继志”是一致的。

一个善于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效果应该使学生遵循着自己“期望的效果”前进,这种期望的效果就是教师的“志” 。我们称颂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意义就在这里。

第14节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注释]

①[知至学之难易]:学生的学业有深浅,在学习上就有难易的不同,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知道。

②[知其美恶]:美恶,孙希旦解作“人之材质不同”。知其美恶,就是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难易,知道他们资材有美恶的区别。

③[博喻]:广博晓喻。

④长,指当时的“卿大夫”、“州长”、“党正”等地方官长。

⑤[三王四代唯其师”]:三王,指禹、汤、文武。四代,指虞夏商周。唯其,王夫之说:“慎择之辞”。

[译文]

教师应当知道学生学习有难易的不同,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天资有美恶的区别。这样教师就能多方诱导,能采取多方诱导的方法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然后才能当地方的官长,能当地方官长然后才能当一国的国君。所以教师的教人,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习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此,对教师就不可不谨慎的选择。古书上说:“虞夏商周各代,以慎选师资为唯一要务。”

就是这个道理。

[评析]

《学记》对慎选教师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不论是“化民成俗”,还是“建国君民”都离不开教师。脱离了教师,就无教学可言。所以,《学记》十分重视慎选教师。

什么样的人可以为人师?《学记》说:“君子知至之学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难易,其次掌握学生资质的差异,然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广为晓喻,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具备了博喻的条件,才可以称为人师。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就是巧妙地运用博喻的方法,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述“学不可以己”这一论点的,这样不仅说理深邃,而且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成为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由此也可以推断出荀子当年在稷下讲学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卿”的原因。无疑,要求一位教师具有“博喻”的水平是十分严格的,这就要求慎于选择,而不是滥竽充数。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具备了教师的条件,就可以做地方官或一国的国君。“作之师,作之具备了教师的条件,就可以做地方官或一国的国君。“作之师,作之君。”《学记》是把教师与君长相提并论,对教师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评价。这种君师共提的观点,来自孟荀的教育思想,孟轲曾转引《尚书·泰警》中关于“降大民,作之君,作之师”的言论,将君师共提。荀子也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祖先恶出?无君师恶治?”(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和师是治平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能生存呢?没有祖先,本身从那里出来呢?没有君和师,怎么获得治平呢?)(《荀子·礼论》)把教师的政治地位始得很高。《学记》继承了这方面的思想并进一步加以具体化,提出了慎选教师的精辟见解。

历代的教育家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上的作用。王夫之说:“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欲正天下之心,须顺从天下之师受。”(《四分训义》,卷32)教者与学者的关系是一种道义的结合,用现在的教学术语说,就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就是学生的学习思想,两者必须密切结合,取得一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历代统治者把教师称之谓“为人师表”。既然教师要“为人师表”,那么他的道德风貌、治学精神、举止言行,乃至衣帽服饰,无不在学生心中塑造着自己的形象。只有教师的道德学问足以引起学生的景仰,才能真正地树威信于学生,达到不令而行的境界。所以王夫之说:“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道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四书训义》,卷32)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必须能够实行身教,这身教就是“躬行”,躬行是“不言之教”,即所谓“圣人有独至,不言

山中访友课文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古文学习之《礼记.学记》(繁体)

《禮記·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 “念終始典xx。”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 “教學相長”也。《兌命》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 “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肖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締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 “凡學,官先事,xx。”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 “xx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 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 “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礼记学记讲解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早上好! 昨天《禮記?學記》,探討了四大基本教育要素的,前面兩個要素 大家還記得嗎? 第一個是教育的目標。教育的目標用四個字來概括是:化民成俗;我們也學習了教育的內容。 今天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部份,將是這一篇《禮記?學記》當中,最為重要、也是它的菁華所在。我不知道大家聽了這一句話,有什麼感觸。 我小時候上課,假如有老師講到,今天所講的,是最重要的,考試要考的,那趕快豎著耳朵聽,而且把筆記作的詳詳細細。 所以,今天的課,我們要好好的來學習。 我們一起來讀第七段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這一段,還沒有講到教學的方法,但是這一段講的是: 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容易犯的一些過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教學弊病。為什麼在講教學方法

以前,先講這一段呢?從這裏面,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老祖宗的慈悲。 因為當一位老師正式上崗以前,正式當一位老師以前,他能夠在他的教學中,去避免教學弊病。他最起碼可以做一個合格的老師,進而再掌握後面所講到的,一些教學方法,他完全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老師。 古人在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處處在替我們後人著想。 我們來看一看這些教學弊病,在我們當下,我們會不會去犯。這裡所說的今之教者,指的是漢代的老師,但我們不能這樣去看經典。 今之教者我們要想,現在我們從事老師(职业的),我們有沒有犯這樣的過失。 第一個過失叫呻其佔畢,呻,就是用嘴巴念,佔用眼睛看;畢通筆,就是古代的書簡,用現在的話就是課本。呻其佔畢,就是照本宣科。老師講課,他是在那裏背誦一些東西,對一些教理他自己也不太清楚、明白,假如我們用這一種方法去教導學生,我們老師就教的很呆,學生學起來也一定會學的很傻。從這裏我們可以看的出,我們的老祖宗在傳統教育當中,絕對不強調強迫式、輸灌式;而是希望,他們的教學能夠引發人的悟性,能够引發人的思考,這是第一點我們不可以犯的錯誤。 第二點,多其訊,這個地方有兩個句讀的方法。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

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首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山中走一遭吧!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依次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小花、 落叶、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十三经注疏-礼记-学记

学记 陆曰:“郑云:《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此於《别录》属《通论》。”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求,谓招来也。謏之言小也。动众,谓师役之事。○宪音献。謏,思了反,徐所穆反。闻音问,声闻。度,大各反。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就,谓躬下之。体,犹亲也。○下,户嫁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策,初革反。 [疏]“发虑”至“学乎”。○正义曰:此一节明虽有馀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发虑宪”者,发,谓起发。虑,谓谋虑。宪,谓法式也。言有人不学,而起发谋虑,终不动众,举动必能拟度於法式,故云“发虑宪”。○“求善良”者,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足以謏闻”者,謏之言小。闻,声闻也。言不学之人,能有片识谋虑法式,求善以自辅。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声闻也。○“不足以动众”者,众,谓师役也。虽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军动众则不能,故云“不足以动众”也。○“就贤体远”者,贤,谓德行贤良,屈下从就之。远,谓才艺广远,心意能亲爱之也。○“足以动众”者,以恩被於外,故足以动众也。“未足以化民”者,虽复恩能动众,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君,谓君於上位。子,谓子爱下民。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故云“其必由学乎”。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求,谓招来也。謏之言小也。动众,谓师役之事。○正义曰:“宪,法”,《释诂》文。“謏之言小也”,言謏音近小,故云“謏之言小也”。云“动众,谓师役之事”者,动众以与化民相

《山中访友》课文原文

《山中访友》课文原文 1.山中访友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向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gǔ)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

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山中访友课文原文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zhī)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 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 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 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 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 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gǔ)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

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 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 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 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 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 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 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 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quǎn)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 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 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 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 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 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 不刑,其此之由乎!

常见矿物基本特征

常见矿物基本特征 一、常见白色矿物 (3) 方解石:CaCO3 (3) 白云石:CaMg[CO3] (4) a-石英:a-SiO2 (5) 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 架状硅酸盐 (6) 重晶石:BaSO4 硫酸盐 (8) 二、含铜矿物 (8) 黄铜矿:CuFeS2(原生矿) (8) 辉铜矿:CuS2(次生富集带) (9) 斑铜矿:Cu5FeS4(原生矿) (10) 黝铜矿:Cu5Sb4S13(原生矿) (11) 孔雀石:Cu2CO3(OH)2(氧化带) (12) 蓝铜矿:Cu3[CO3]2(OH)2(氧化带) (12) 铜蓝:CuS(斑铜矿的次生矿物,次生富集带) (13) 胆矾:CuSO4.5H2O(氧化带) (13) 赤铜矿: Cu2O(氧化带)cuprite (14) 赤铜矿-产地分布 (15) 三、含铁矿物 (16) 褐铁矿: FeO(OH).nH2O错误!未指定文件名。 (16) 赤铁矿: Fe2O3 (17) 黄铁矿: FeS2 (18)

菱铁矿: FeCO3 (19) 三、稀有金属矿物 (20) 细晶石 (20) 辉钼矿 (22)

一、常见白色矿物 方解石:CaCO3 【化学组成】 CaO56.03%, CO243.97%,常含Mn和Fe,有时含Sr. 【形态】经常可以见到良好的晶体,常见晶形有六方柱[1010]和菱面体[0112]的聚形、复三方偏三角面体[2131]等,三组解理彼此斜交,其夹角为74055′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钟乳状、结核状等。 【物理性质】透明无色或白色,有时因含杂质而呈灰、黄、粉红、蓝等色;白色条痕;玻璃光泽;硬度3;解理上常见平行长对角线方向的双晶纹;比重2.715. 无色透明的晶体为贵重光学材料,称为冰洲石(因盛产于冰岛而得名)【成因产状】方解石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在浅海或湖泊中常常沉积形成广大的石灰岩(以方解石为主的沉积岩)层。 地下水可溶蚀石灰岩,也可以重新形成方解石,如石钟乳、石笋、石灰华等。在土壤中活动的地下水在潜水面附近常形成沿一定水平分布的方解释结核,地质工作者习惯称为钙质结核。 在热液活动中常形成含矿或不含矿的方解石脉。在晶洞中,常有良好晶体。 在岩浆作用形成的碳酸盐中,方解石常占80%左右。 此外,方解石还作为碎屑沉积岩的胶结物,基性火成岩蚀变后的矿物等参加到各种岩石中去。由于地下水活动,各种岩石的裂隙中也经常充

《山中访友》阅读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训练一(含答案) 一、阅读《山中访友》片段,回答问题。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凉清爽√)!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弓√)着腰,(俯身√?低头)(凝望√看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仍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zhā√?zhá)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ɡuān√?ɡuàn)?,胳膊变成树枝,血(xiě?xuè√)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zhuàn?zhuǎn√)、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héhè√)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厚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俯”字查音序应查(F),查部首应查(亻)部。 2、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平坦——(陡峭)喧闹——(宁静)冷淡(热切) 3、用“√”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4、用“?????”画出具体体现老桥德高望重特点的句子。 5、请用“﹏”在文中找出一个可以看出“我”和林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 6、理解句子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桥”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个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深厚情谊。 (3)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附详细解析 第1节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1.[发虑宪]:发,发出,发布。虑,谋虑,计划。宪,法度,教令。郑玄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发虑宪,即发布政策法令、考虑政事时,依照先王的法度。 2.[謏闻]:謏,音xiǎo,《说文解字》云:“小”。闻,声誉。 3.[动众]:耸动群众听闻。 4.[就贤体远]请教贤人,关怀远人。 5.[君子]:此处指统治者。 6.[化民成俗]:化:感化,教化。 7.[学]:这里既指学校,又指教学。 [译文] 国君在发布政策法令时,能征求品德善良人的意见,这足以博得一些小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如能多接触贤者,并亲近远方的人,就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了,但这还不足以感化民众。君主如果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办学校兴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啊! [评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一开篇就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化民成俗。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所制约的。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学记》对教育能感化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 当然,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各不相同。但从办学校、育人才,即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去教育民众,使其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收到“化民成俗”的积极作用来说,其本质是一致的。 第2节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1、《山中访友》课文原文 - 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1、《山中访友》课文原文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zhī)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gǔ)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quǎn)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文简介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山中访友》课文原文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zhī)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

《山中访友》课文解析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课文解析及答案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查看其他课文答案:

《礼记·学记》原文

《礼记·学记》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

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

各种矿物详细图文解析

各种矿物详细图文解析 (Siver) 名字来源:源于古代文明社会; 化学组成:成分中常含Au、Cu、Hg等;类别:自然元素-金属元素-自然铜族晶系和空间群:等轴晶系,Fm3m; 晶胞参数:a0=0.4077nm; 形态:单晶呈立方体和八面体或两者的聚形,但极少见。集合体成树枝状、不规则薄片状、 粒状和块状; 颜色:新鲜断口呈银白色,但表面往往呈灰黑的锖色;条痕:银白色 透明度:不透明

光泽:金属光泽 硬度:2.5 解理和断口:无解理,锯齿状断口; 比重:10.5g/cm3 (纯银) 其他性质:具延展性,是电和热的最良导体;鉴定特征新鲜断口呈银白色,锯齿状断口,比重大,富延展性; 成因和产状:热液成因的自然银见于一些中低温热液矿床,它呈显微粒状分布于铅锌热液矿 床的硫化物中。外生成因的自然银见于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 主要用途:为银的唯一来源; 著名产地:墨西哥和挪威。 (Selenium) 名字来源:来源于希腊语Selene,意思是月之女神; 化学组成:主要成份是硒,含有微量的硫;类别:自然元素-半金属元素-自然硒族;晶系和空间群:三方晶系,P3221;晶胞参数:a = 0.4366nm,c = 0.4954nm;形态:为粒状或浸染状分布于基质中;颜色:灰,灰紫色或微红色;

条痕:红色; 透明度::不透明; 光泽:亚金属光泽; 硬度:2; 解理和断口:(0112)完全解理;比重:4.81 g/cm3;g/cm3 其他性质:晶体易弯曲,具有挠性;鉴定特征: 成因和产状:自然硒为硒化物的风化产物,常由硒铅矿变来,与褐铁矿共生并被其胶结。 主要用途:硒的最显著性质是它的光电效应,由此它可作光电池,用于电视方面;还可用于 玻璃工业、橡胶工业等部门,玻璃中加入硒可消除铁杂质引起的绿色,再橡胶配料中加入硒, 能提供橡胶的抗热、抗氧化及耐磨性; 著名产地:玻利维亚Potosí,意大利Liguria,美国Nevada。 (Antimony)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山中访友- 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

礼记·学记注音版

礼记·学记 发fā虑lǜ宪xiàn ,求qiú善shàn 良liáng ,足zú以yǐ謏xiǎo 闻wén ,不bù足zú以yǐ动dòng 众zhòng 。就jiù贤xián 体tǐ远yuǎn ,足zú以yǐ动dòng 众zhòng ,未wèi 足zú以yǐ化huà民mín 。君jūn 子zǐ如rú欲yù化huà民mín 成chéng 俗sú,其qí必bì由yóu 学xué乎hū ! 玉yù不bù琢zhuó,不bù成chéng 器qì;人rén 不bù学xué,不bù知zhī道dào 。是shì故gù古gǔ之zhī王wáng 者zhě,建jiàn 国guó君jūn 民mín ,教jiào 学xué为wéi 先xiān 。《兑yuè命mìng 》曰yuē:“念niàn 终zhōng 始shǐ,典diǎn 于yú学xué。”其qí此cǐ之zhī谓wèi 乎hū ! 虽suī有yǒu 佳jiā肴yáo ,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虽suī有yǒu 至zhì道dào ,弗fú学xué ,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 也yě。是shì故gù学xué然rán 后hòu 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 然rán 后hòu 知zhī困kùn 。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 后hòu 能néng 自zì反fǎn 也yě,知zhī困kùn 然rán 后hòu 能néng 自zì强qiáng 也yě。故gù曰yuē:教jiào 学xué相xiāng 长zhǎng 也yě。《兑yuè命mìng 》曰yuē:“斅xiào 学xué半bàn 。”其qí此cǐ之zhī谓wèi 乎hū ! 古gǔ之zhī教jiào 者zhě,家jiā有yǒu 塾shú,党dǎng 有yǒu 庠xiáng ,术suì遂有yǒu 序xù,国guó有yǒu 学xué 。比bì年nián 入rù学xué,中zhōng 年nián 考kǎo 校jiào 。一yī年nián 视shì离lí经jīng 辨biàn 志zhì,三sān 年nián 视shì敬jìng 业yè乐yào 群qún ,五wǔ年nián 视shì博bó习xí亲qīn 师shī,七qī年nián 视shì论lùn 学xué取qǔ友yǒu ,谓wèi 之zhī小xiǎo 成chéng 。九jiǔ年nián 知zhī类lèi 通tōng 达dá,强qiáng 立lì而ér 不bù反fǎn ,谓wèi 之zhī大dà成chéng 。夫f ū然rán 后hòu 足zú以yǐ化huà民mín 易yì俗sú,近jìn 者zhě说yuè悦服fú而ér 远yuǎn 者zhě怀huái 之zhī,此cǐ大dà学xué之zhī道dào 也yě。记jì曰yuē:“蛾yǐ子zǐ时shí术shù之zhī。”其qí此cǐ之zhī谓wèi 乎hū ! 大dà学xué始shǐ教jiào ,皮pí弁biàn 祭jì菜cài ,示shì敬jìng 道dào 也yě。宵xiǎo 雅yǎ肄yì三sān ,官guān

《山中访友》课文主要内容

《山中访友》课文主要内容 《山中访友》课文主要内容1:《山中访友》那篇课文让我贯通到了大天然实谛。 那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带着兴奋的心境探访山中“密友”,与伴侣互诉心声,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作者的好伴侣,都是富有死命的人。从而营制了如诗如绘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天然的爱好。 在作者的笔下,比方、拟人的写作脚法和设念把山中的一切都变成了富有死命的人们。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本人的密友,他热切天跟他们挨呼唤。便连雷阵雨便比如一千个侠客或诗人,头顶的巨石也是像是为作者撑起巨伞…… 读了那篇课文,我对大天然有了好别的不雅面。仄时,我们只对哪些特天斑斓的大天然景物有爱好之情,而对那些仄凡的事物,则视而不睹。可作者却不一样,每个大天然景物,都有着极端细彩的汗青,作者跟每个景物都有着密意厚谊,仿佛已和大天然融为一体了。 大天然的万物都是我们的好伴侣,他们都有本人独特的中心。只要我们专心往跟大天然互换,便会发现,原往,大天然是如斯斑斓。他不是只有我们能看到的好景,而是有很多很多,只是我们出有仔细肠往不雅不雅察,专心往和大天

然交伴侣。 大天然,他是妙趣非命的,是妙趣非命的,是岌岌可危的! 《山中访友》课文主要内容2: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