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读书笔记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读书笔记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 20130589

《漢語俗字研究》讀書筆記

摘要

漢語言文字學包括兩個大的研究領域:古文字學和近代文字學,二者以小篆為分界線。古文字包括秦統一六國之前所使用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以及秦統一六國后的小篆。近代文字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指漢代隸書及以後的近代漢字。古文字學的研究,自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誕生以來,蓬勃發展,歷久不衰。相比之下,隸書以後的近代漢字研究略顯不足。五四運動以後,這種情況出現了好轉,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近代漢字研究領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張涌泉先生的《漢語俗字研究》一書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本。全書十一章,三十萬余字,內容涉及漢語俗字的類型、特點、性質等方面,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裘錫圭先生在本書序言中評價道:“本書是第一部俗文字學的概論性著作,它的出版無疑會有力的推動漢語俗字和漢字學的發展”。

關鍵字:漢語俗字俗字研究

一作者簡介

張涌泉,男,1956年10月10日出生,浙江省义乌人。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师从项楚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10月提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敦煌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百余万字;出版《汉语俗字丛考》、《汉语俗字研究》、《敦煌俗字研究》等著作十余种,四百万余字。

二讀書筆記

第一章俗字和俗字研究

一、俗字釋名

所謂俗字,是區別于正字而言的一種通俗字體。唐代顏元孫的《干祿字書》把漢字分為俗、通、正三體;隨初顏之推作《顏氏家訓》,便提到了“俗字”的概念;比“俗字”更早一些,漢代人還有所謂“別字”的說法;除了“俗字”、“別字”以外,前人還經常提到“近字”、“俗體”、“俗書”、“偽體”、“別體”、“或體”等一類的名稱。

二、俗字和正字

正字和俗字是相輔相成的。俗字相對於正字而言,沒有正字也就無所謂俗字。在一定的文字系統中,正字總是佔據著主要的、主導的地位,俗字則處於從屬的、次要的地位;正字是文字系統的骨幹,俗字則是正字系統的補充和後備力量。正俗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髮生變化。

1.就不同的書體來說,舊文字與新文字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正字與俗字的關係。我國文字由商周古文字到小篆,由小篆到隸書,由隸書到真書,每一種新文字都可以說是舊文字的簡俗字。

2.就具體的、單個的字來說,其正俗關係也會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

化。如“策”字,《說文》從竹、朿聲,到了六朝前後,產生了“筞”“筴”兩個俗字。但到了唐朝,“筞”字便和“策”並列上昇成了正字。《干祿字書》云:“筴筞策:上俗,下中正。”是其證。然而到了晚唐五代以後,“筞”字似乎又重新淪為俗字(遼釋行均《龍龕手鏡.竹部》以“筞”為俗字)。

三、俗字的範圍

凡是區別于正字的異體字,都可以認為是俗字。俗字可以是簡化字,也可以是繁化字;可以是後起字,也可以是古體字。正俗的界限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1.俗字與誤字的聯繫與區別:誤字包括形誤字和音誤字,是指因形近或音近而誤讀誤書的字。古人亦統稱為“別字”。這種別字是讀者或書者無意致誤,具有很大偶然性,俗字研究不把這一類的“別字”(誤字)包括在內。

2.俗字與同音或近音通用字的聯繫與區別

(1)大多數同音通用字不宜看作俗字,這種同音通用字的使用或是根據傳統用法,或是筆者倉卒為之,借字與正字之間純粹是同音或近音的假借關係。

(2)如果同音通用字的使用是出於書寫習慣或者為了達到簡化字形及區別字義的目的,不妨把這種同音通用字看作俗字。

四、俗字研究在文字學中的地位

俗字研究赤貧如洗狀況的原因:

1.重正輕俗的傳統概念。

2.俗文字資料匱乏。

第二章古今俗字大觀

一、古文字階段的俗字

俗字是伴隨著文字的產生而產生的,漢字字體的演變可以分為古文字階段和隸楷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後一階段起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古文字階段按時代先後和形體上的特點又可以一分為四:

(一)商代文字中的俗字

(二)西周春秋文字中的俗字

(三)六國文字中的俗字

(四)秦系文字中的俗字

二、隸楷階段的俗字

隸書的應用,徹底掃除了漢字的象形意味,使漢字的面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漢代的俗字

俗訛別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和流延開來。原因有:

1.隸變的影響。

2.各種書體交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的俗字

這一時期,俗字的運用達到了一個高峰,其顯著特點是簡體字增多,如乱(亂)、属(屬)、寻(尋)等。

(三)隋唐五代的俗字

隋朝六朝以來俗字氾濫的情況並沒有得到改變。

唐初俗字紛繁的狀況依然故我。

盛唐、中唐俗字使用的數量和範圍相對減少。

晚唐、五代俗字紛繁的另一個高峰。

(四)宋元以後的俗字

宋元以後俗字較為集中的是以下兩種材料:

1.坊間俗文學作品刻本。

2.碑刻文字。

三、當今社會流行的俗字

俬(私)、凖(準)、芸(藝)等。

四、台灣和新加坡、日本、朝鮮、等地的俗字

1.台灣:才(歲)、妳(你)

2.新加坡:込(進)、覚(覺)、

3.日本:仏(佛)、国(國)

4.朝鮮越南:戜(國)、属(屬)

裘錫圭先生曾指出,“第二章中把古代的鳥蟲書之類的美術字以及存在於小篆階段的古文、籀文也都看作俗體,似乎把俗體的範圍劃的太寬了。”

第三章俗字的類型

一、增加意符

增加意符是漢字分化的常見方法,也是俗子產生最有效的途徑。(一)給本不需要意符的字加上意符

《中華大字典》“碠”字下云:“碠,見《篇海》。《正字通》云:按草、木、石雖別,通謂之亭。今因石亭旁加石,木亭當從木作楟,草亭當從草作葶,迂泥甚,從亭為正。”

(二)給本有意符的字加上意符

有的字本已有表意的偏旁,但因隸定、楷化等原因,原有的意符不夠顯豁,俗書便再加上一個表意的偏旁,形成床上疊床、屋上架屋的現象。如“湶”為泉的增旁俗字。

二、省略意符

省略意符往往是省略一部分意符。因為有的字本身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符組成的,俗書或省略其一,形成俗字。如據《說文》,“圖”從囗從啚會意,俗寫作“啚”,是省旁俗字。

三、改換意符

(一)意符意近換用

1.漢字的意符是表意的,但許多意符所表的“意”是相近的。這種意近的偏旁俗書往往可以換用,從而形成俗字。如“窂”是牢的俗字。

2.有時兩個意符的意也許並不相近,但由於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或者所反映的事物質地發生了變化,於是人們便改用不同的意符來表示相同的意。如“塟”是葬的換旁俗字。

(二)意符形近換用

有的意符,相互之間在意義上並無相通之處,但由於形體相近,俗書也往往換用。如“歭”之作“峙”,便是此類俗字。

(三)改旁便寫

有的意符,相互之間形既有異,意亦不同,但為了書寫方便,俗書也常常換用。如竹字頭隸變以後,俗體往往寫作草字頭,“節”俗作“莭”。(四)改意符為聲符

1.會意字大抵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符構成的,俗書或改其中一個意符為聲符,從而變會意字為形聲字。如“媍”是“婦”的俗書。

2.改形旁為聲旁的情況有時也發生在形聲字上。如“耻”是“恥”的俗書。

四、改換聲符

(一)改成與字音更為接近的聲符

隨著語音的變化,有的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反映實際語音,這時俗書往往用更換聲符的方式令造新字,以求與字音相一致。如“脹”是“腸”的俗書。

(二)改換成形體較為簡單的聲符

有些形聲字的聲符形體較為複雜,既不便於據形辨讀,又不便於書寫,因而俗書往往用簡單的聲符來代替,如“怜”是“憐”的後起俗字,以“令”代“粦”,筆畫簡省得多。

(三)聲符同音或近音替換

有些通過改換聲符的方式產生的俗字是聲符同音或近音替換的結果,如“婑”字俗字或作“餵”。

(四)改形聲為會意

“豔”,俗或作“艶”。

五、類化

人們書寫的時候,因受上下文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給本沒有偏旁的字加上偏旁,或將偏旁變成與上下文或其他字一致,這就是文字學上所謂的類化。

(一)受上下文影響的類化

1.類化變換偏旁如“石榴”類化作“石磂”。

2.類化增加偏旁如“排比”類化作“排批”。

3.受上下文影響的類化並不限於詞的內部,有時一個詞組,甚至一個句子中也會發生類化的現象。如《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婦人聽得說,捽住那漢,叫聲啒,不知高低。”“叫聲啒”即“叫聲屈”。(二)受潛意識影響的類化

由於受習語或相關因素的影響,人們在寫甲字時卻會受到乙字的類化,儘管乙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並沒有出現。元陸友仁《研北雜志》卷上“嘗與其徒月夜登閣聼江。”“聼”即“聽”字。“聽”左半本是“耳”下“壬”,但由於受到“敢”字多的影響,俗書因或作“聼”。(三)字的內部類化

六、簡省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為了便捷有效地記錄語言以利交際,字形的簡省成了古今文字演變的主流。在漢字形體不斷簡化的同時,許多簡省的俗字也湧現出來。形體簡省的俗字,除“省略意符”和“改換聲符”中的“改成形體較為簡單的聲符”外,還包括:

(一)用簡筆代替繁筆即用簡單的筆畫代替複雜的筆畫,例如“豐”俗作“豊”。

(二)符號代替如【厶】煌寫本中“佛”字多寫作“仏”。

(三)省略某些不重要的部分如“聀”即“職”的俗字。

(四)合併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如“蠺,俗作蚕”。

(五)據草書楷化草書楷化是俗字滋生的主要來源之一。“尽”即“盡”的草書楷化俗字。

七、增繁

文字是語言的輔助工具,為便於識認,要求音義明確,又有繁化的趨勢。

(一)繁化以區別形近的字如“土”字與“士”字僅底下一橫畫長短稍異,為了把這兩個字區別開來,俗書便於“土”字增點作“圡”。(二)把罕見的、生僻的偏旁改成常見的偏旁如“鐵”的俗字將聲旁改作“截”。

(三)出於書寫習慣或字形的整體協調如“代”俗作“伐”。(四)據俗體偏旁繁化如“碯”俗作“碙”。

八、音近更代

音近更代實際上包括同音更代和近音更代兩個方面。

(一)直接借用同音字如“娘”俗作“孃”。

(二)借用同音字而又加以改造宋元以後“舊”字俗或書作“旧”。(三)借用俗字的聲旁宋元以來俗字“靈”或作“灵”。

(四)在假借字的基礎上加注或變換形旁搽抹之“搽”古本作“塗”。

九、變換結構

俗寫文字對字形結構不甚講究,偏旁易位的情況時有可見。許多俗字

就是通過變換結構的方式形成的,如“吞”字亦作“吴”。

十、異形借用

不管一個字原來的音義,只借用它字形的用字現象,稱為“異形借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字形變化所致由於字體演變、簡化、繁化、訛變等原因,造成甲字的形體與乙字相同。【狠(yán)——狠(hěn)——狠(mào)】(二)造字角度不同所致由於造字角度不同,造成甲字的俗體與乙字相同。【掉(diào)——掉(diū)】

裘錫圭先生曾指出,“第三章第十莭把字形變化所引起的兩個以上不同的字混而無別的現象以及某個字的俗體恰好跟另一個字相同的現象以及某個字的俗體恰巧造的跟另一個字相同的現象稱為’異形借用’。實際上這是一種異字同形的現象,跟字形的借用是不同性質的。”

十一、書寫變易

漢字由甲骨文發展到楷書,字形不斷變化。在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由於人們對於筆勢和字形結構的不同理解和安排,同一結構的字會產生不同的書寫形式。俗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十二、全體創造

完全拋開正字,另起爐灶,用全新的構件創製新字。

如【明王為聖】【自反為歸】。

十三、合文

民間俗書利用合文的形式,把兩個或幾個字拼合在一起,又加以簡省

或符號化,形式上就成了一個真正的“字”,代表著語言的兩個或幾個音節。【卄、廿】為二十的合文。

第十四章俗字的特點

一、通俗性

俗字的通俗性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字體淺近;二是主要流行于民間的通俗文書。字體淺近,主要與俗字簡省的特點有關。大多數俗字都比正字簡單,構形簡潔明了,易學易記。俗字以其淺近通俗,因而為廣大的“凡夫俗子”所樂用,大量流行於民間的賬單、契約、案卷、藥方以及俗文學作品的寫本或刻本中。

二、任意性

(一)同形異字“釰”既可以充當“劍”的俗字,又可以充當“刃”和“紐”的俗字。

(二)異形同字“叉”的俗字有“义”“又”“乂”三種寫法。(三)正俗並用《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家家禁火花含火,處處藏煙柳吐烟。”“烟”為“煙”的或體。

(四)主觀色彩有些俗字是人為因素造成對的,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

三、時代性

俗字具有時代性,往往因時而異。

(一)正俗關係因時而異如“策”與“筞”的正俗關係發生變化。(二)形旁或聲旁的變換與時代因素有關火炮之“炮”古本作“礮”。(三)同一字形在不同時代可用作不同漢字的俗體“厘”字唐以前

多用作“廛”的俗字,宋代開始又用作“釐”的俗字。

四、區別性

許多俗字的產生最初是與區別字形或字義相關的。如“土”字加點以區別于“士”。

五、方域性

俗字在流延之初,總是在較小的範圍內被使用,帶有一定程度的區域特征。有的在較小範圍內使用的俗字,由於種種原因,使用範圍不斷擴大,有些甚至達到全國通用的程度,如“乱”、“甦”等。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俗體字的流延始終局限在某一區域的範圍之內。

第五章俗字研究與古籍整理

一、關於石本文獻的校理

石刻文字,以保守見稱。然石文既非出於一人一時,字形之歧異變遷,亦正勢所必然。《八寶室金石補正》卷四七唐“...又創置五十二賢聖禎像...”,“禎”是“幀”的異體字。

二、關於寫本文獻的校理

《全唐詩外編》第二編《敦煌唐人詩集殘卷.馬云奇<被蕃軍中佝係之作>》“...世窮途運榮,戰苦不成功。”“榮”是“策”的俗書。

三、關於刻本文獻的校理

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云“只如田夫民為農,百念為憂...文字為學,如此之字,皆後魏流俗所撰,學者之所不用。”“斈”為“學”的俗書。

第六章俗字研究與大型字典編纂

大型字典是以收字數量多為顯著特點的。那些“多”于中小型字典的字其實絕大多數就是俗字。所以,收錄、辨析俗字的情況如何,是檢驗一部大型字典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俗字研究對大型字典編纂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匡糾辨析之誤

正確辨析字形字義是對一部字典的基本要求。大型字典收字繁富,其中俗字佔了很大比例,因而發生辨析錯誤的可能性也就相對高了一些。以《漢語大詞典》為例,在俗字辨析方面便存在著不少的錯誤。【袨】zhī同“祇”。這是錯誤的。“袨”應是“祗”字俗訛。

二、提供適當例證

字典辭書,舉例很重要。對那些俗字僻字,由於主觀或客觀方面的原因,往往缺少適當例證或者根本不舉例證。【斈】《漢語大字典》云同“學”,既無書證,亦無例證。

三、增補漏收俗字

《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精裝八巨冊,理應兼收並蓄,但以一些常見的俗字檢核之,結果卻往往令人失望。

四、探明源流演變

作為一部大型字典必須揭示字與字之間的內在聯繫,推本溯源,得其會通。對一個具體的俗字來說,要推求俗字與正字之間的演變軌跡,找出它的正字來。

五、考辨疑難俗字

大型字典是俗字研究成果的直接體現者。《康熙字典》是收錄俗字較

多的一部字典,其間對歷代俗字頗下了一番鉤稽考討的功夫。但它也收羅了許多“無可考據”的俗體別字,有待後人去繼續考索。

第七章俗字研究與文字學

一、有助於建立完整的漢語文字學體系

漢語文字學大體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1.古文字學,研究小篆及其以前的古文字;2.近代文字學,研究隸篆以下的近代文字。只有將近代文字(尤其是俗文字)研究透了,纔能勾勒出漢字從甲骨文到簡化字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建立一個完整的漢語文字學體系。

二、有助於對漢字簡化的正確認識

漢字簡化已有很長的歷史,通過歷代俗字的研究,既可以為漢字簡化提供理論依據,又可以為它提供實踐的借鑒。從理論上來說,通過歷代俗字的研究,可以使人們加深對漢字簡化意義的認識。從實踐上說,俗字研究可以為今天的漢字簡化提供參考和借鑒。今天通行的簡化字,其實許多都可以在歷代俗字中找到依據,諸如乱、辞、趋等。三、有助於漢字的規範

俗字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由於造字者的時代、區域、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造字者會用不同的形體來表示同一個“字”,或者用同樣的形體來表示不同的“字”,造成異形同字、同形異字等紛繁錯亂的現象。這種現象當然不利於記錄語言和交換思想的需要,於是就需要正字的工作,選擇那些有群眾基礎的俗體加以接受,加以規範,加以認定;同時淘汰那些純屬冥想臆造而缺乏社會基礎的別體俗字。

第八章考辨俗字的方法

一、偏旁分析

漢字屬於表意文字體系,其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組成的合體字佔了絕大多數。根據這一特點,運用偏旁分析的方法,因形求義。俗字的構成,往往與偏旁的增減、變換有關,如有增加意符的,省略意符的,有改換意符的,有改換聲符的,有類化偏旁的;就改換意符來說,又有意符近義換用的,有意符形近換用的,有改旁便寫的,有改意符為聲符的,等等。所以對通俗文字的考辨來說,偏旁分析法也就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

二、異文比堪

傳世古籍往往有不同的寫本或刻本流傳於世。由於抄手或篆刻者時代和他因素的影響,這些不同的寫本、刻本的文字、內容都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校勘學上稱異文。通過這種異文的比堪,一些原本欲識無由的疑難俗字往往可以得到滿意的解釋。如《燕子春秋.問下》:“昧旦不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其竜久乎!”“竜”是“龍”的俗字。但從文義來看,“龍”字說不通,當是“能”字形訛。《左傳》昭公三年引作“其能久乎”,是矣。

三、歸納類比

有許多俗字,在單文隻字的情況下尋求確解通常是比較困難的。只有歸納了大量同一類型的俗字材料,然後加以比較推勘,纔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如俗字竹字頭多寫作草字頭。

四、字書佐證

古代的字典辭書以及其他一些文獻資料,記錄或保存著漢語俗字資

料,值得我們珍視並充分利用。敦煌寫本斯3872號《維摩詰經講經文》:“戒身心,少嫉姤,逡速時光早已暮。”遼釋行均的《龍龕手鏡》說:“姤,俗;妒,通;妬,正。”

五、審查文義

上述四種方法,都離不開上下文義的探求。在缺乏字書佐證,又無異文比堪,偏旁分析又用不上的情況下,歸納相關的用例,審查文義便成了考辨俗字的主要手段。

第九章研究俗字應當具備的一些基本條件

一、識文字

俗書須先識字,研究俗字則須先識古字。俗字研究要求研究者以辨識文字為先務,對漢字在各階段的淵源流變有一個總體的把握。

二、明訓詁

俗詞語指古代的方言、口語之類,它們大多“字面普通而義別”或“字面生澀而義晦”,含義較難把握。這就要求讀者在通曉俗字之外,還必須明了當時的方俗詞語。《敦煌變文集》卷一《伍子胥變文》“...兒家不慣長欲別”。“長欲”實為“長頭”,猶言長時、長久。

三、辨聲韻

聲韻與文字、訓詁的關係置為密切。不辨聲韻,很難做好俗字研究的工作。《漢書.肖望之傳》:“今將軍規橅,云若管晏而休。”顏師古注:“橅讀曰模。”“橅”即“模”的異體俗字。

四、熟典章

古籍中往往牽涉到歷史人名地名、典章制度及詩文典故之屬,而俗字

有時又是和它們一起出現的,要求研究者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個初淺的掌握。《敦煌歌辭總編》一六九首《取性遊》“林中鳴,種種有,更有醍酤沽美酒。”“醍酤”就是“提葫蘆”。

第十章歷代俗字及俗字研究要籍書評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

(一)衛宏《古文官書》

(二)服虔《通俗文》

(三)張揖《古今字詁》

(四)呂忱《字林》

(五)葛洪《要用字苑》

(六)江式《古今文字》

(七)顧野王《玉篇》

(八)顏之推《顏氏家訓》

二、隋唐五代時期

(一)陸德明《經典釋文》

(二)顏師古《匡謬正俗》

(三)杜延業《群書新定字樣》

(四)郎知本《正明要録》

(五)玄應、慧琳《一切經音義》

(六)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

(七)顏元孫《干祿字書》

(八)張參《五經文字》

(九)唐玄度《九經字樣》

(十)敦煌本《字寶》

三、宋元明清時期

(一)郭忠恕《佩觿》

(二)張有《復古編》

(三)釋行均《龍龕手鏡》

(四)李文仲《字鑑》

(五)陳彭年等《廣韻》

(六)丁度等《集韻》

(七)張玉書等《康熙字典》

(八)顧藹吉《隸辨》

(九)王昶《金石萃編》和陸增祥《八寶室金石補正》

(十)孫奕《示兒編》

第十一章“五四”以後的俗字研究及今後的展望

一、簡化字運動的歷史回顧

清代後期,隨著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增繁,觀念更新,人們對俗字的看法有所改變。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改革漢字的呼聲高漲。許多報刊雜誌紛紛發表文章,主張採用簡體俗字。三十年代,有人提倡大眾語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漢字字形簡化的工作,於1955年12月和1956年1月先後頒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

二、五四以後的俗字研究

1930年出版了劉復、李家瑞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

1935年,唐蘭的《古文字學導論》出版。

1936年,黎錦熙的《辭海序》發表。

新中國成立後,出版了《簡體字原》、《簡化漢字字體說明》等書。1978年,潘重規的《敦煌俗字譜》出版。

1983年,周祖謨的《唐五代韻書集存》出版。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秦公輯的《碑別字新編》。

198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李榮先生著《文字問題》。

1988年,贈榮汾推出了新作《字樣學研究》。

1986到1990年,徐中舒先生主編的《漢語大字典》陸續出版。三、俗字研究的展望

俗字研究今後應特別致力的幾個方面:

1.歷代俗字的輯錄。

2.歷代俗字書的整理。

3.蘇子辨析考證。

4.俗字整理探討。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篇一】 没有看过张爱玲红极一时的小说,最开始接触她只是因为一篇《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后来再看她的散文集《流言》。也看过一点点她的《倾城之恋》。 这本《流言》中字里行间展露出张爱玲的率真、自然,很随性的感觉。写的都是世俗生活,邻里之间,但却包含着她对人性,人生的思考。她津津乐道于饮食和生活。用最直白最亲近的方式向读者诉说她所喜好和憎恨的事物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她毫不掩饰的甚至有些得意的标榜自己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热爱,没有清高孤傲之感。 “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蔑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公寓生活记趣》)鲜亮的色彩正体现着她对生活的喜爱。文中还描写的风味独特的红米饭,工作不给力的热水器。给人很强的趣味感和生活的感觉,完全没有骚人墨客的满目愁绪,或者深刻无情的对社会的揭露。 《烬余集》中走二十里的路去吃冰激凌;《童言无忌》中“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

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的豪言壮语。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不一样的一面,真实的有些让人吃惊却也世俗的让人喜爱。就好像卸去崇高的伪装,普通事物在她笔下有了美感和愉悦之情。 《公寓生活记趣》中再热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电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趋炎附势浑水摸鱼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车载老母亲的邮差,炒白果的孩子。作者用幽默又略带戏谑,洋溢着赞美之情的笔写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脸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满足。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核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我们只看见自己苍白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看苏青》):“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这些文字读来让人惊心,她所求的不过是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但现实中“惘惘的威胁”使她的愿望落空。繁华和喧嚣背后,作者流露出荒凉的悲哀,好像预想到自己悲剧的人生和结尾。 最让人难忘的是《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读书笔记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太匆匆,转眼又是一个秋。回首半生,恍如一梦,何处停留?迷蒙中,化作一只风筝,在天涯尽头,擦身而过,注定的结果。 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鲜有的几个没有戾气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实则坚实勇敢,与世钧的爱情像缓缓流淌的乐章,沁人心脾,也像陈年老酒,愈沉淀愈香醇。秋日,在世钧目光中,踩着落叶甜蜜地离开,缠满绒线的红宝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约定,原本以为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静,浪漫,温馨,怎奈何,阴错阳差的一个转身,天翻地覆,空余半生缘,半生泪。 提起曼桢,不得不提起曼璐。虽说曼桢是曼璐的牺牲品,可是对于曼璐,实在不忍多说什么。醉生梦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远是强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强势的压迫下战战兢兢,如蝼蚁般生活着。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女孩子,声色场所陪舞卖笑,迎来送往,辛苦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家庭。直到错过了最好的年华,才猛然惊觉韶光已逝,美人迟暮,像盛极的花渐趋凋落。当年美好的初恋成了心口的朱砂痣,挥之不去,亦无可奈何。这不是她能选择的。贫苦人家的女儿在冲突与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样做?曼桢可以理解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谁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诩正派的人会理

解她吗?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想的人太少。后来的她陷入癫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与豫瑾约会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这终究还是抓不住的过往。 其实,早就怀疑就算没有曼璐的“借腹生子”,曼桢与世钧就能走到一起,厮守一生吗?社会地位的差异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顾,世钧家人能接受吗?世钧的母亲,一个中产阶级的贵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风光无限,却在与姨太太的争宠斗争中输得一败涂地,内心渴望丈夫回归却强作满不在乎,将全盘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物质生活富足无忧,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虚伪,贪婪。一方面拼命制造自己的豪门优越感,另一方面竭力讨好大户石太太,这样的人能接受来自贫寒之家、有个舞女姐姐的曼桢吗?就算进了沈家门,曼桢又该承受多少压力与白眼?阴晴不定的寡妇大嫂,势利眼的下人,哪一个是好惹的,哪一个不想看她的笑话?长此以往,夹在其中的世钧不会厌烦吗? 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畸形社会下悲剧酿成的催化剂,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怜的生命。充满着高尚与卑鄙,新潮与顽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边花天酒地,一边一本正经地大谈时局政治,一边接受别人的谄媚与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远背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受人歧视,祸及家人。当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时,借腹生子,门当户对的

张爱玲《半生缘》

张爱玲《半生缘》 篇一:张爱玲《半生缘》鉴赏 赏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曼桢世钧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有人说《半生缘》和

《十八春》是同一部小说,有人说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下发现,两部小说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同。因为时代的不同,小说的改编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她悲剧性叙事独特之美,在众多的作品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意义。 张爱玲在写这篇小说是在到美国10年之后,时间是1967年,张爱玲送走第二个丈夫赖雅不久,用她的话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就是说她知道今生今世这份情不再会有了。留下的只有“惘然”而已。张爱玲的生活中仅剩下写作这一能体现出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自然也是她体悟最多的爱情。因此,张爱玲给人的感觉很冷,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 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这种悲剧的写作风格源于张爱玲童年失落于家庭的爱,青年失落于胡兰成的爱,再后又失落于时代的爱,三者交融在一起,在张爱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一) 自从品读的张爱玲的《天才梦》我才知道自己真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天才梦。是的,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在很小的时候,不管是任何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多姿多彩的,或许在那个时候我们还不能把梦想定义为信念,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孩童时期只是出自一时的冲动,将梦想给色彩化了,但如今已经过渡到青年时期,我们或许能更理智地看待自己的梦想,而不只是将其单单看作一个信念,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动力而去以行动努力。 对于张爱玲的天才梦,我的确感到她是一个天才,才三岁就能背诵唐诗吟唱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岁就能写家庭悲剧的小说。八岁就能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聊斋志异》读完。在她的童年里有母亲的亲身牵引生活。后来张爱玲果真成为了二十世纪的一个天才女作家,而且她又是唯美的。在她的晚年的生活里是红雕木与绿紫藤陪伴度过的。她又是孤独的,但是我知道每一位天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有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不容易向人倾诉,所以在很多时候总看到天才在繁华喧嚣的人群中孤独的背影。天才总有一种宿命,而且这又是注定了的。所以天才又是

寂寞的。 同张爱玲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害怕很多东西,比如害怕独处黑暗中;害怕自己出去;害怕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害怕蜘蛛;害怕蟑螂;害怕一切未知的事物。小时候的我在做着自己天才梦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只是要做为一个天才我们必须要有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个天才需要必备很多社会能力。但是我总感觉在现实的社会我就像一个“废物”,在职业物质的面前我已经[疲惫,已经提不起兴趣,所以我等于一个“废人”,我有着与天才一般的唯美性格,喜欢清净的环境,喜欢独处的空间。所以我少了一份大众化的精神。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在大众面前显得有些呆板,甚至还有些茫然,但在心灵却是清醒的,从不迷失过,因为有一个天才梦一直在牵引着我的前进方向。 在现代这样的社会,我宁愿成为一个天才,尽管天才不是那么容易当,但我会为之努力,我们人人都拒绝天才一词,拒绝成为一名天才,也害怕做这样的梦想,但我想自己会是一名天才,因为我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尽管我的生命里有很多的起起伏伏,但做为一名天才这是必要要走过的路,所以在我每次在心里默默地哭过之后都会再重新站起来。看过这个世界的一切我已经知道的事物,之前我也为自己是否要选择音乐或美术或文学而迷茫过,但如今我的目标已经明确。生活总是在寻寻觅觅,所以我的天才梦也在执着着。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我却更愿意成为虱子,去

半生缘读后感及人物点评

半生缘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了复杂的心理世界的描述及家庭之中的琐碎故事。 《半生缘》这部小说承载了太多的悲剧色彩,人世的悲欢与离合,都无不渗透在每一个情节中。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甚至是豫瑾与曼璐,都是如此。命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给他们开玩笑,于是就有了太多的无可奈何。故事的结局,曼桢说,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的,都再也回不去了。 在《半生缘》里,沈世钧不可避免的成为“软弱的人”,“小人物”的代表,正因为他的软弱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也使周围的人陷于悲剧之中。在感情方面,沈世钧也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男人的气魄。带自己女友顾曼桢回家玩,也不敢向父母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还让自己父母觉得曼桢是世钧好友叔惠的女友。还有就是他对自己的爱人太不信任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相爱者,却在自己回上海找不到曼桢之后,马上就觉得曼桢是去找豫瑾了。当听说豫瑾结婚之后,马上就认为豫瑾是与曼桢结婚了。他太不信任曼桢了,他不信任他们之间的感情了。沈世钧跟顾曼桢本为无奈的现实**同进退的一体,最终却因不可避免的现实而分离,曾经作为爱情见证的戒指被无情的弃于草间,与土为伴。作为“引导”《半生缘》一路走来的主线,沈世钧单纯而憨直,但他的怯懦与自卑又让人惋惜。

作为“软弱的凡人”,沈世钧虽然有着软弱、多疑、不自信、狭隘等总总缺点,但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为人真诚、善良,也正是他的真诚跟善良才使他深深的吸引住曼桢。可他又是脆弱的,是无助,不管内心挣扎多苦,都得投降于现实,别无他法,更别无选择。作为一个“软弱的凡人”他不但是受害者也是牺牲者,他完全是因为各种误会和不巧而放弃曼桢,在他的身上蕴含着张爱玲对“不彻底”凡人生活悲剧的探讨和人性主题的挖掘。顾曼桢,是一位具有着中国传统意义上几乎所有优秀品质的女性,当然,也是一位平凡的女性。我想,张爱玲的思想行为再与众不同,生活经历再坎坷跌荡,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刻画出顾曼桢这般纯洁女子的形象,都足以说明,在她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是清澈的,正常的,可爱的。 曼桢对待爱情是专一而内敛的。与世钧相爱的细致描述自不须说。张慕瑾与她姐姐以前有过一段情,后来爱上了她。但是曼桢却真诚而礼貌地回绝了慕瑾,表明了自己对世钧的心迹。“慕瑾微笑着说道:"我这些年来,可以说一天忙到晚,埋头在工作里,倒也不觉得自己是渐渐老了。自从这次看见了你,我才觉得我是老了。也许我认识你已经太晚了……是太晚了吧?"曼桢沉默了一会,方才微笑道:"是太晚了,不过不是你想的那个缘故。"慕瑾顿了顿,道:"是因为沈世钧吗?"曼桢只是微笑着,没有回答,她算是默认了。她是有意这样说的,表示她先爱上了别人,所以只好对不起他了,她觉得这样比较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其实她即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

【《张爱玲传》内容简介】 《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的生平事实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苍凉的人生,美丽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创作哲学张爱玲式的沧桑和华丽在此显露无遗。作者于青是国内较早为张爱玲写传记的学者,对张爱玲生平经历了熟于心,真正地以灵魂读灵魂,闪耀着学者智慧的光芒。 【《张爱玲传》读后感篇一】 看完了整个的张爱玲传,心里委屈的怕又是要许久才能平复。 不知我是纠结张爱玲,还是在纠结自己。我喜欢她,但我却也讨厌她,面对她我好像在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她的影,亦或她是我的镜中相。我该怎么去描述我对她的怜悯与疼惜,我该怎么表达我心里叹息未能跟她在一世停留的遗憾,也许那样,我们都不会感到如此孤单。 但是,我们阴阳相隔,我只能从她冰冷的文字中似有似无地猜测她之时的心情,我也只能从历史教科书的残骸中寻找她所停留的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想用她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却看到的都是伤,我想以她的心情体会世事沧桑与沉浮巨变,却滴滴都是雨,而这雨水冰入我心,早已结成了冰。 我喜欢这样称呼她爱玲先生,因为她心襟与胆识丝毫不逊与男人了;我也喜欢说她是个天才,因为她才气纵横无人可及,但她也是个女人,是个在遇到心爱的人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是个宁愿为爱不顾生死却不忍对爱有半点污浊的女人。爱玲就是这样的人,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经历过,真爱过,放弃了,但是余温尚存,这一存就是一生,对她一样,对胡亦一样。所以,不愧有人讲在爱情面前,即便是天才也难逃糊涂。我算有些许明白了。 几天,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细细一算,仿似去年看《色戒》的时候,大抵也是这个时间,害怕像去年那个时期的阴霾再次袭来,因为这次我已无处可躲,真的不想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再次逼入绝境,可是似乎又什么都做不了,很多东西点滴引入心里,便也可化作涟漪,荡漾开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我还是要说说,开解自己,也留下证据,证明我曾经这样的时光也真的爱过,如是问爱谁,我也想那个人心中自是明白,倘若是真的糊涂,我也只能叹一句"我命该如此“,不敢多说什么,自己实则是活该。 日子就这么过着,心里的爱与恨先存下,我现在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 看完了整个的张爱玲传,心里委屈的怕又是要许久才能平复。 不知我是纠结张爱玲,还是在纠结自己。我喜欢她,但我却也讨厌她,面对她我好像在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她的影,亦或她是我的镜中相。我该怎么去描述我对她的怜悯与疼惜,我该怎么表达我心里叹息未能跟她在一世停留的遗憾,也许那样,我们都不会感到如此孤单。 但是,我们阴阳相隔,我只能从她冰冷的文字中似有似无地猜测她之时的心情,我也只能从历史教科书的残骸中寻找她所停留的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想用她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却看到的都是伤,我想以她的心情体会世事沧桑与沉浮巨变,却滴滴都是雨,而这雨水冰入我心,早已结成了冰。 我喜欢这样称呼她爱玲先生,因为她心襟与胆识丝毫不逊与男人了;我也喜欢说她是个天才,因为她才气纵横无人可及,但她也是个女人,是个在遇到心爱的人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是个宁愿为爱不顾生死却不忍对爱有半点污浊的女人。爱玲就是这样的人,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经历过,真爱过,放弃了,但是

张爱玲的《半生缘》读后感2000字

张爱玲的《半生缘》读后感2000字很久以前,如果我们爱下去会怎样 最后一次相信地久天长 曾在你温暖手掌 不需要想象以后我漫长的孤单流浪 很久以前,如果我们爱下去会怎样 毫无疑问爱情当作信仰 可是生活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我希望自己永远也学不会坚强 我们,回不去了。 很多年后,当哪个憔悴瘦癯的男人,像从前一样坐在他面前时,曼桢却只能苦涩地维持着自己的矜持。她向他缓缓地叙述着那个由姐姐和鸿才造就的噩梦时,心底却如秋波古井,再也不曾有暗流汹涌喷薄。从前的惊心动魄,早已是云淡风轻。或深或浅的记忆,曾几乎亡

梏了她的生命,此刻在那在那荒凉的底色中,她的语调依旧那么淡定、清晰…… 再次相逢,却已在不对的时间。他和她,相对泫然,短暂地话却后,彼此转身,无言地走远。再也不曾回头。过往,在他们身后,垂下缕缕青丝,蓬头垢面着,是没缘分相守的流年。 在她最美丽的时候,她遇见了他。曾在他温暖手掌,想象往后的地久天长。 在她最纯洁的时候,她遇见了他。爱情,毫无疑问,成了他们笃守的信仰。 在她被困溺在那间充斥着丑恶、污秽、阴翳的屋子里的时候;在她费尽心力地逃出那幽抑逼仄的小屋,茫茫然不知栖身何处旧侣何在的时候;在她生活最为困顿,饥寒交迫中还要躲避和忍受鸿才那个最无耻的男人时,他,却在哪里? 没有人,陪伴在她身旁;没有人给过她半分的慰藉;更没有人可以为她在那茫然不可渡的黑暗里燃上一盏明灯…..

曼桢,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用荏弱的肩膀扛起了所有的一切。 曾是那样绝望地希望着,希望世钧会在某个惶惑的午夜,活生生地出现在她的面前,带她遁逃那间噩梦渊薮的小屋。她把他,作为她逃脱缧绁的唯一信仰和坚持,纵然圣洁的贞操被揉碎在阴森的暗夜里,她亦是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然,一切希望,竟都是如此脆弱和杳远啊…… 当绝望和荒凉像交错芜杂的藤蔓一般,勒紧了她孱弱的生命时,数次蹀行在生与死的边缘。那个男人,那个曾温暖了手掌,说过要给她地久天长的男人,他,又在哪里? 我不知道该去如何苛责他,又或许,一切只是天命注定,注定了他的空等彷徨,注定了她的流离悲伤….. 命运,原本是如此无奈啊。 谁又会料到,将他们本应美满幸福的人生笼上阴霾的,竟是她的亲姐姐和姐夫啊!曼璐略施小计,便让他轻信了她与另一个男人的婚

汉语水平一级考试试题解析

汉语水平一级考试试题解析 1.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包括三项内容: (1)听力理解(50题,约35分钟) (2)语法结构(40题,40分钟) (3)阅读理解(50题,60分钟) 全部考试时间约需135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不能写在试卷上。每题都有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请在答卷上找出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在这个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每题只能画一个横道,多画作废。如:[A] [B] [C] [D]。横道一定要画得粗一些,重一些。 3.请认真阅读每一部分试题前面的说明,按照说明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规定的试题,不能提前做,也不能过了时间再补做。例如:在做第二部分试题的时间里,不能提前做第三部分,也不能回过来做第一部分。 4.严格遵守考场规则,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卷放在桌子上。等监考人员回收、清点完毕,主考宣布考试结束以后再离开。 一听力理解 (50题,约35分钟) 第一部分 说明:1-1题,每一道题,你都会听到一句话,在试卷上你会看到A B C D四张画,请选出跟这句话内容一致的那一张,并在答卷的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这部分试题,每句话听两遍。例如:第2题,你听到: 2.他正在写信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张画:(略) 第2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是C,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2,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 2.[A] [B] [C] [D] (题略) 第二部分

说明:16-30题,这部分试题,都是一个人问一句话,在试卷上,你会看到 A B C D 四种回答.其中只有种是正确的。请你找出它,并在答卷的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这部分试题,每个问句听两遍。例如:第18题,你听到: 18.你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吗? 18.你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吗?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个回答: A.不讲这个故事 B. 不听这个故事 C.从来没有听过 D. 故事很好听 第18题正确的回答是C,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18,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 18.[A] [B] [C] [D] (题略) 第三部分 说明:31-50题,这部分试题是两个人的对话或一段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或那段话问一个或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A B C D四种答案,请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请注意,这部分试题只听一遍。 例如:第35题,你听到: 35.女:小王现在在哪儿? 男:我找过他,哪儿都没找到。 问:根据对话可以知道什么?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个答案: A. 男的刚见过小王B.男的没找着小王 C.小王哪儿都没去D.男的没去找小王 第35题唯一正确的答案是B,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35,在字母B上画一横道。 35.[A] [B] [C] [D] (题略)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 1.1相知相爱 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可见,世钧对曼桢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感觉很好。之所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因为世钧总去找叔惠,总是能看到曼桢,可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印象,是世钧认为不该多看女人的,见到女人总是不自在,大概是害羞的缘故。他们真正认识是除夕那天,世钧是请叔惠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他们一起去吃饭,巧遇到曼桢,自这次吃饭后,两人才渐渐熟悉了起来。自此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便产生了情愫。本来世钧就是老实,不善言语的,这正是曼桢喜欢的,曼桢看惯了她姐姐那些客人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她便明白作为人老实是好的。 世间上的人都说: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世钧觉得曼桢有些地方很奇怪,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而她并不是一个一味天真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怕羞的人。她这种矛盾的地方,实在很让人费解。世钧对曼桢表白是从南京回来以后,两个人只有几天没见,可两人却觉得是十年八年没见,世钧刚下火车就直接去厂里了,想尽快的见到曼桢,而曼桢也很想他、担心他。世钧说:“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很多话对你说。”这样,他也算对曼桢表白了,而他看得出曼桢很高兴。正在这时,工厂里其他同事来了,两人怕其他的同事知道,便分开了。曼桢叫世钧晚上带她家,两人方便讲清楚。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两个人确定了关系。 1.2相守相离 自从两个人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世钧便总去曼桢家找曼桢,曼桢的家人同样也十分高兴,认为不久以后就有一场婚礼要忙,而曼桢却与世钧商量,不要尽早地结婚,家里还需要她。世钧因执拗不过她而同意了。两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吵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直到张豫谨来了,世钧吃了张豫谨的醋,两个人便吵架了。从这一方面表现了世钧有点小心眼,而且对爱情不坚定。曼桢对豫谨的感情更像是亲哥哥,同样也为儿时对他的作弄作一点补偿,这便让世钧误会了。同时,世钧不小心偷听到曼桢的奶奶和妈妈都想要曼桢代替曼璐的位置嫁给豫谨,也说世钧是在耽误曼桢,有了这样的想法,曼桢的妈妈对世钧的态度便冷淡了起来,世钧便觉得无限委屈,也不怎么去曼桢家了,而曼桢也奇怪了,世钧怎么这么快转变了对她的态度。直到豫谨临走前跟她表白,她才明白是因为豫谨的原因,她变得非常的生气,他这么不信任她,认为她很容易就变

读后感尘埃中小花

读后感尘埃中小花 她,于千万人之中脱俗着,于千万年之中寂寞着。如一朵尘埃里的小花,没落里透着惊艳。 终于看完了张爱玲传。一本破损封面的小绿皮书,封面的一侧印着张爱玲侧面的一小张黑白照片。本以为这本传记会和大多数传记一样,充满着记事的年表和苍白的对事件发生的白描,但是现在看来,这也算是我所读过的传记里较佳的。 很早以前就读过张爱玲的文集。但读下去,不得要领,想来也是因为被繁琐的对话,故事情节所吓退,并未读完读全。后来才知道,张爱玲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旧式小说的影子,比如《红楼梦》和《海上花》。才渐渐觉得,有时候张爱玲对人物心理活动和穿着的描写真真的和红楼梦有一些相似,尽管红楼梦也是我觉得繁琐看了一半又舍弃的名小说。就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说,红楼梦和张爱玲的大部分早期小说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张爱玲幼年从贵族到落魄的生活状态也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相近,可能这就是她读红楼梦如此亲切的原因之一。张爱玲对于服装色彩的独到见解,也使她对人物出场的描写细致不亚于红楼梦的篇幅细腻。 张爱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个著名的理论:“成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悦。但对我们而言,张爱玲趁早的努力是更应该提到的。

首先是书读得早,读得多,读得专。这也要归功于她的知识家庭。这使她自小有书读。有人指导她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让她背唐诗,佣人也常常给她讲“三国”。 《张爱玲传》是一本详细描绘张爱玲人生经历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张爱玲的出生背景。令人惊讶的是张爱玲是出生在门第甚 为高贵的家庭中的长孙女。关于她那显赫的家世,她在历史上曾 经留过声名的列祖列宗,在张爱玲走红的时候,就曾引起过一些 人的议论,然而,曾经显赫的家族并不能提高他们后裔的价值。 相反,倒是后人自身的光彩又照亮了他们的家谱。 本书还介绍了她的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胡的政治身份, 给张爱玲的面目蒙上了一层迷雾。第二段婚姻她与美国著名戏剧 家赖雅。赖雅也是张爱玲的精神家园,但他们的物质生活依然艰难。在赖雅的劝说下,她打掉了孩子,两人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张爱玲走过了人生最繁华的路段,也经受了人生最苍凉的景象。 这种人身的巨变使她在70年代已经停止了写作。 张爱玲的一生从兴到衰,走过了人身的最繁华,经受了人生 的最苍凉,她以洞穿人世沧桑,在时空的轮回中升华。她给后人 留下的只是几本小说,但这些小说在当时篇篇震动文坛。张爱玲 的文学创作几乎瞬间登上了文学高峰,红遍上海。它的魅力现在 还影响着世人。张爱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几本书,从字里行间 里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她那的惟妙惟肖的描摹。 读了本书后我更了解到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让我更清晰的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引子 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 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 留下的只有痛…… 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 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 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其实好早之前就看完了《张爱玲传》,也想着做人做事应该有始有终,既然看完一本书,总得写点儿什么吧!不求能写出啥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但是学着小学生模样,为了应付“老师”,写个读后感、心得体会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况且,毕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在监督,也没有要像写考试作文一样,非得拿个高分,反正就是看菇凉心情,开心乐意了,写写随笔,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可是,看完《张爱玲传》,我真不想写,因为我讨厌她的所作所为,六亲不认、自命清高,尤其是想到她和胡兰成的那点儿破事,就觉得糟心,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种了十几亩地的大白菜,被胡兰成那头猪给拱了,恨呀!咬牙切齿的恨!一手人生好牌,被张爱玲打得乱七八糟,真是让人无语到泪崩。 可是,耐下心来,静静思索着,又着实觉得很心疼她,虽是一代风华正茂的才情女子,挥斥方遒,指点文学的江山,也曾红遍整个上海滩,论及张爱玲,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但怎奈命运待她,是如此的薄情寡义。得不到父爱,母爱也无故缺失,甚至当她跟父亲提出要出国留学时,父亲将她打得半死不活,并且将她关在家里,足足囚禁了半年之久,那段灰暗的日子,张爱玲日夜与空房作伴,与静

月为友,对未来是生无可恋,没有半点儿期许。 关于她和胡兰成的婚姻爱情,更是摧毁了她对幸福的渴望,尽管故事的开始,他们花前月下,吟诗作对,你侬我侬,恰一对神仙眷侣,即使做了第三者,张爱玲也没有觉得不好,反倒是乐在其中。可是,婚后胡兰成却变了,当他遇到年轻貌美的小周时,不仅想纳她为妾,还开始嫌弃张爱玲。胡兰成一次次的出轨与背叛,却换来张爱玲的忍让与原谅,不仅如此,张爱玲还给胡兰成邮寄稿费,出钱替范秀美打胎,种种作为,都让我这看客不能理解,张爱玲是脑子坏了么?天下男人都死绝了么?非得死心塌地的赖着胡兰成这个渣男? 以上我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我讨厌她的一部分作为,还有很多细节,是不胜枚举的。不过,经过了两个多星期,我也冷静的想了想,对于张爱玲的厌恶,我太感性化了,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我的价值观,去评判一个与我,在社会生活环境,原生家庭完全不同的人的人生。读后感我觉得,这对张爱玲来说,不公平,也不科学。因为我不是她,对于她的遭遇,不能完全的感同身受,试想,如果我的老爸不顾我的死活,仅仅只是因为我想出国留学,他就死命抽打我,并且囚禁我半年之久,我会不恨他么?如果我遇到一个,能让我卑微到尘埃里的男人,面对他的背叛,我会潇洒的挥一挥衣袖,斩断情丝么? 我不知道,如若我的遭遇与张爱玲的相似,我会变成什么样子。但现在的我明白,如果不能感同身受,那就选择理解与宽待。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难言之隐,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好的、不好的,愿旁观者都能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你要知道,世界并

读《半生缘》有感

现实的无奈命运的悲哀 ——读《半生缘》有感 俗世里的寻常爱情常不似童话里王子与公主般的完美,它的美在于那一声叹息,在于那时间的积淀后升华出的美丽的回忆。曼桢与世钧十八年后重逢,却再不能回去,留下的只是一行清泪与满身伤痛。然后各自走入人海,不再回头。往事如烟,旧情似梦,随风而逝。所有的美好,哀愁与伤痛都湮没在了残忍的时光中。现实的残忍只留给我们一声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 爱情的开始都是美丽的,纵使心低到了尘埃里,也能在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们在小饭馆里的邂逅、世钧恍然地去郊外寻回曼桢遗失的手套到后来世钧给曼桢套上那枚戒指。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提过爱字,没有别出心裁的邂逅,没有华丽的礼物,也没有信誓旦旦的誓言,他们的爱情一如张爱玲的文字那样平淡朴实洗尽铅华,处处都涌动着深厚温馨的情感,耐人回味。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的,他们深深相爱了,却又在现实中无奈的分开了,十八年后的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再相爱又能如何,又或许真的是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看着岁月在对方身上刻下的印痕,思念的容颜早已苍老,看着一年又一年季节无情的走过,却再也无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我们不过是一颗无能为力的法码,所有心碎和遗憾都不过如此,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惨烈与人性的黑暗,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

更深一点可以说是源自于社会的动荡,家境的窘困。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她不得不去做了舞女。正是这个身份让世钧的母亲不愿意接纳曼桢,更是由此葬送了曼桢美好的爱情。她的命运是可悲的,但是更可悲的是她的愚蠢。如果说她妹妹欠了她什么,也绝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妹妹来报答自己。更何况,她的老公祝鸿财实在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将自己的亲妹妹活活的给害了。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丈夫。试想,就算曼贞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已年老色衰,又怎能得到贪得无厌的祝鸿财的心?这个人真是愚蠢至极,最终也落得个病死的下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而且将自己的不幸延伸至他人身上。试想,若不是她的狠毒曼桢怎会受到那样残忍的凌辱?怎会背负那样巨大的仇恨?怎会一再地想要自杀来放弃自己的生命?若不是她的欺骗世钧怎会背弃曼桢而去?怎会娶了他不爱也不爱他的翠芝造就了两人悲剧的婚姻?怎会使得叔惠和翠芝这对有情人劳燕分飞?她也曾经离美丽的幸福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命运的双手无情地摧毁了全部的美好,屈从于无奈的现实,在俗世里沉沦。 沈世钧,不得不说他懦弱的性格,对爱情还是不够热烈,执着。若是他对足够强烈的爱着顾曼贞,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贞见上一面。试想,曼贞曾经那样的对待他,什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贞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他与曼贞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钧稍脑子想一想,

HSK新汉语水平考试5级真题试卷

HSK新汉语水平考试 5级试卷 一、听力 第一部分 第 1-20 题:请选出正确答案。 1.A 9 点太早了 B 他不会迟到 C 可能不参加 D 应该早点儿来 7. A 很有收获 B 来的专家很少 C 希望能去听讲座 D 希望能学到一些东西 2. A 吃惊 B 遗憾 C 兴奋 D 难过 8. A 开车很熟练了 B 买了一辆新车 C 想多练习倒车 D 还没拿到驾照 3. A 不成功 B 对方很满意 C 价格已经谈好 D 需要降低价格 9. A 睡眠不好 B 身体很好 C 是位大夫 D 不相信中医 4. A 下个星期 B 月底 C 下个月 D 明年 10. A 我 B 领导 C 小张 D 小张和我 5. A 怕冷 B 没吃饭 C 不想出去 D 要去散步 11. A 他们在找人 B 他们来晚了 C 男的记错时间了 D 看比赛的人很多 6. A 去送她妈妈 B 继续找项链 C 送妈妈项链 D 出去买项链 12. A 亲戚 B 邻居 C 朋友 D 同事 13.A 9 月 30 号 B 10 月 1 号 C 10 月 2 号 D 10 月3 号

17. A 没人解决问题 B 没什么大问题 C 问题很难解决 D 希望得到帮助 14. A 车站 B 学校 C 医院 D 机场 18. A 不饿 B 不想换地方 C 对海鲜过敏 D 在讽刺男的 15. A 缺水 B 缺阳光 C 阳光太多 D 没人照顾 19. A 记者 B 教练 C 学生 D 画家 16. A 结账 B 见律师 C 谈合同 D 打电话 20. A 早上 B 中午 C 下午 D 晚上 第二部分 第 21-45 题:请选出正确答案。 21.A 他们在饭店 B 现在是下午 C 他们在开会 D 男的想买桌子 27. A 年纪不大 B 不会下象棋 C 他父亲爱下象棋 D 60 岁开始下象棋 22. A 步行 B 开车 C 坐地铁 D 坐公共汽车 28. A 海边 B 沙漠 C 雪山 D 动物园 23. A 下班晚了 B 在帮男的装修 C 自己设计了装修方案 D 不满意现在的装修效果 29. A 去接她 B 收衣服 C 打车回家 D 打扫阳台 24. A 很后悔 B 脖子不舒服 C 开始锻炼身体了 D 觉得自己变老了 30. A 电脑坏了 B 麦克风坏了 C 麦克风没打开 D 软件不能下载了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无论是艺术天才,还是伟大的诗人抑或卓越的演员,其获得的重大、恒久的成就也都是出自难得的灵感闪现之瞬间,这种伟大比其漫长历史中那些平淡无奇、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言简直是凤毛麟角。就像万里长城,千万块的城砖紧密相连,而烽火台却是寥寥可数。不过,历史是漠然而执著的,好似一位编年史家,经过历久的锤炼就会造就一个激动人心的光环,这一个又一个的光环相扣串联成了千年悠久的历史长链。这些光环虽然为数不多,而且有些已经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它们对人类运程的照耀却是难以磨灭的。 对于历史,后人总想尽一切办法去探究其本来面目,其实这是非常困难甚至不现实的,如果还要争论其曲直是非,就好像盲人手中触摸的大象,更加是徒劳无功的。可以这么说,在每个人眼中都有一部历史。世界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被罗曼?罗兰称为“灵魂的猎者”的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探寻到历史夜空中十四道耀眼的星光:滑铁卢一战,我们认识了威灵顿,却不知若格鲁希不是严谨守命,而是随战应变,则拿破仑也许不会孤寂的在圣赫勒拿岛痛度余生;法国工兵上尉鲁日?德利尔凭着一

腔爱国热情,为鼓舞士气,在一夜之间创作出的《莱茵河军队战歌》,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几经起落,直到作者去世后,这首早已更名为《马赛曲》的伟大作品才成为了代表法兰西的声音,而此时创作它的那个小人物却早已成为了命运的玩偶;歌德的人生在爱情的苦旅中一次又一次地绽放光华,年过七旬的诗人奇迹般焕发青春,爱上了十九岁的少女,求婚未果而用心血吟出了爱情绝唱——《玛丽亚温泉城的哀歌》;流亡国外的列宁置个人危难于不顾,乘着封闭的列车取道德国重返彼得堡,为十月革命的红色战船掌舵领航…… 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从大陆到极地,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作者的笔路行云流水般在时空经纬间自由穿梭,构成了一幅让后人高山仰止的人类群星闪耀图。如果说那漫长的悠悠岁月是历史长河底部平缓的深流,那短暂的“关键时刻”就是大河上的惊涛骇浪;如果说漫长岁月是历史幕后长期的演练准备,那辉煌的瞬间就是历史前台眩目夺人的精彩表演。 茨威格这十四篇历史特写,表现的就是历史的滔滔巨浪,历史的动人演出,是历史的主体——人——在这一瞬间的所作所为。不同于以往的人物传记的是,作者没有纵向展开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横向截取人物生命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乃至整个人

半生缘读书笔记3篇

半生缘读书笔记3篇 半生缘,他们之间的缘分也就仅仅半生而已。叔惠与翠芝的缘分也只有半生。奈何人生变数如此之多,本是相爱的两对最后却是各自鸳鸯单飞。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半生缘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大家的阅读。 半生缘读书笔记一认识《半生缘》是因为张爱玲,认识张爱玲是因为《半生缘》。 翻开书的精美扉页,不禁想起江南水乡的女子身着蓝底碎花布旗袍,挽着发髻,举着油纸伞,漫步在湿润的窄道胡同里。也许只有这样的背景才配得上张爱玲的世界。 可惜曼桢不是一位富足娴雅的江南小姐,她只是一位贫穷家庭的一份子,姐姐为了她的学习而放弃自己的生活作了舞女,一再的堕落,也没有让家庭的生活改善许多。曼桢的悲哀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初看张爱玲的半生缘,是恨那鸿才,若不是他欺侮了曼桢,也许曼桢与世钧就不会在茫茫人海中失去了对方,更不会在几十年后望着物是人非的世界喊着,“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啊,除了他们未变的爱情,还有何当初是一样的! 可是看久了,竟也默然了,我该憎恶什么?是鸿才,还是当时的社会?若不是当初社会舞女是个多么正当,而这种正当仅在法律上,在社会上是饱受歧视的,曼璐又怎会由自

怨自哀到人格扭曲到为了保住丈夫而利用妹妹呢?而鸿才这种行为什么惩戒也没得到,曼桢的母亲也默认了这种事,世钧才见不到被关起来的曼桢呵!说到底,间接造成这种悲哀的是什么?相信以一目了然。那就是薄弱的法律和几乎没有的法律意识 眼泪忽然落了下来,在纸上当印成了深深的棕色…… 半生缘读书笔记二每次看张爱玲的书前,我都要给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担心书中抑郁的阴霾会让自己喘不过气来。这次读《半生缘》亦是如此。 读完全书,我觉得作者的书名起得着实好。世均和曼桢、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缘分,他们没有结局的爱情实在令人惋惜。读的过程中,我屡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着急,总是觉得就差这么一点点就可以幸福了,但是这两对有情人就像是两对平行线,心系彼此,却永远无法相交。 仔细想想,书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在旧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蒙上了一层无法脱离的悲剧色彩。在阅读前几章时我就已经抑郁得喘不过气了。在这里就讲讲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个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为有钱的父亲逼迫自己继承家业,逃离了原来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个体,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像叔惠一样出众大胆,但是却无法摆脱自己寡言沉闷的性格,把对曼桢深沉热烈的爱埋在心里,无法勇敢当着长辈的面把自己和曼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